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第1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需要充分开发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宝库,将其转化为推动“三化”的强大动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形象的表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从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可以看到,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其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这五大目标中,必须把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的程度与荣誉感和责任感意识的强度,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韩国建设新农村的成果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其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韩国的学者将其概括为: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勤奋、诚信、自助、合作的传统得以恢复,从而释放出自身的潜能。可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挖掘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紧迫性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唯一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综合国力,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国情的必然抉择。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因此,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然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6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37%,大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分别占0.40%和1.5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4年,①在一些贫困地区,上述指标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12年以上。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3.47%,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只占到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推广员30~40名,我国仅有5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而且由于科技经费不足,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②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差,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仅占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要1年的时间,而在我国平均需要6年时间。我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转贴于

要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与教育。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将能诱导6%~7%的农村人口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将把农业工资提高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③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最直接与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办学宗旨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把方向和目标定位在面向农村,要立足地方经济结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围绕特色农业,将农技培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农民,服务农民,尤其是要面对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懂技术、有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能驾驭市场的营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使他们逐步成为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农民欢迎。教材是搞好培训的前提,教材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当地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特色编写,并融入一些实用、实际、实效的系统技术知识,突出实用技术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劳动者,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差异较大,且易受农时季节的影响而中断学习,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可组织教师巡回讲、集中办班课堂讲、实用技术现场讲、多媒体教学辅助讲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纳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开展“短、平、快”,“宽、适、活”的实用技术培训“短”即每次集中的时间短;“平”即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的水平;“快”即见效快;“宽”即专业覆盖面要宽,基础要宽;“适”即充分考虑适应面;“活”即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与衡量学生的标准要灵活。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要使学习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农民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从而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广泛的生源与发展空间。

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办学特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优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多渠道引入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意见》提出的四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即首先,依托普通院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其次,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开拓专业新领域,拓宽专业口径,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再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最后,可从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

注释:

①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黄育云,熊高仲,张继华.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③苏燕羽,曲云.解决“三农”问题的教育透视[J].中国冶金教育,2005,(3).

参考文献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黄育云,于炳诚.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2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农村实用人才 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才能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教育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改进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需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在农村生活、劳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内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学内容上缺乏必要的调研,不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各地对农村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多年一贯制, “教”与“学”严重脱节。农民要想学技能就必须到技校来,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模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般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优势

21世纪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教育技术为新型教育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远程教育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教育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接受技能培训。

(2)教育技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信息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3)教育技术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优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教育技术视野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的构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借助教育技术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和市场需要,从大樱桃种植、板栗种植、红薯种植、葡萄及红酒制作、家禽养殖等行业入手,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的特色,培养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并开拓相关周边产业的技术,利用技校和高校的传统学历培训,融合短期培训,构建适合于秦皇岛市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并开设远程辅导,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虚拟实验平台。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手段的多样化

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集中在课堂,造成了信息更新的滞后及实用性减弱。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视,培训学员可以走入实习基地、养殖基地等场所观摩学习或进行实习。农村人才由于工作或时间的问题,有时无法去技校或实习基地完成技能的培训,就失去了提升技能的途径。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用多媒体再现课堂或实训基地的现状,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利用远程的学习,借助零散的时间,使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环境,如再现蔬菜、水果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领域的现实环境,使学员投入到虚拟的真实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三)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

农村电网的改

和村村通工程的落实,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硬件条件。农业部网上开通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网,各省市也相继开通本地实用人才培训网,这些都为远程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际,融合高校的教育技术力量,联合农村实用人才的专家,构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为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拓了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率。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上升至90%,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各种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知识,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教育技术对于教育培训领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之后,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开阔教学视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质的提高。正确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7).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3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方式。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参加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从近几年高等院校录取情况看,高考录取率的上升大大提高了我国公民整体素质。但是,每年还有大量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对这些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能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大大提高公民素质,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人教育是对成人进行专业技术及技能理论培训的教育,追根溯源,现代的成人教育来源于成人职业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责任。人们掌握了基本技能,就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职业技术教育是早期的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仍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

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不同,它面向待业在家或以参加工作人。这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通文化知识,但没有专业或职业方面的培?,普遍没有特长。成人技术教育的理念是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学会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1.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大多以机械模仿的培养方式为主,所培养的人才,只能适应社会现状和现有技术,缺乏创新意识。不能适应当今工业化及信息化的社会。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教育体制,转变教育模式,以学生主体,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2.采取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

企业有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模式是不断变化,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采用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在办学主体方面,可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面对的主要人群

一是无业人员。没有工作,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二是农民群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了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和职业适应能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二是 企业职工。虽然,企业职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但长期从事单一工种,没有扩展知识面,掌握其他技能,一旦下岗,很难掌握新技术。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四、成人职业教育的形式

1.企业职业教育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生产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企业利用现有的教育设施,对员工进行职前专业培训,有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依靠企业、服务企业、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是企业职业教育要秉承的宗旨,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培训的内容,同时又超越本岗位,适度地提高和扩充本岗位的技能知识,开阔视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企业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现有岗位的需要,还要适应岗位未来的需求,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端技术人才。具体方式为:

企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职业岗位的培训以及先进的教育理论等。可以采用边学习边工作的教学形式,坚持实践高于理论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工作,教育类型上有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专业特长培训等。

2.社区职业教育

社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区居民的成人教育。我国的社区教育是以社区文化及社区服务为主,对居民进行各形式的教育活动。目前,社区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对无业青年进行技能及上岗培训教育,以解决社区居民生存、就业问题。

3.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急需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村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但有助于村民整体文化职业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农业产量。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五、成人职业技术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面向成人,这些人大多已参加工作或正在学习,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为了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效果,提高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考核评价主要采用两个层次的评价系统。一是教育机构进行考评。对培训者的各方面技能进行的评价。对培训合格,成绩优秀的成员,颁发合格证。二是采用国家性或行业性的统一评价方法,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证书,优秀者颁发优秀证书。国家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各种人才。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提供依据。

各社会组织,还不能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评价,政府作为全国性的职业技能评价的主体。目前,各单位每年举办的职业资格技术考试,实际上就是接受政府的教育考评的功能,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全社会各单位均认可此证书。

第4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24. 为了支持在将弱势群体纳入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方面遭遇困难的国家,教科文组织将制定指导方针,并且收集和分享有希望的政策措施和解决办法。教科文组织还将向会员国提供政策建议和能力培养服务,使所有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容易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通过投资于作为提高获得和参与比率的创新手段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25. 教科文组织将在加强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方面与有关会员国合作。将特别关注加强会员国对工作领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雇主、个人和社区的技能需求方面价值的认识。为实现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更大的技能发展,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工作场所和农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和相关的培训,包括通过传统的学徒制,以及鼓励行业协会、地方当局和社区在治理和供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增加妇女和女童参加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的机会并在工作领域提供平等的机会

26. 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性别平等以及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将试图填补在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该问题方面的知识缺口,推动政策学习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将特别关注制定相关战略,以推动妇女进入就业前景更好的职业领域;确定国际上有希望的相关做法,包括改进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性别平等的监测和评估;以及促进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针对重要伙伴包括劳动力市场利益攸关方的宣传。除了推广有针对性的措施,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审查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活动时把性别平等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以便性别平等因素对政策优先事项和支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3. 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27. 所有发展部门都有着巨大的和动态的技能需求。各国需根据具体环境来确定方法和优先事项,以确保可持续的国家发展道路。然而,对所有国家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紧迫的并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所有会员国都将把向绿色经济以及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社会转型作为优先事项。此种转变将积极影响就业并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未来20年,转向绿色经济能够在全球新增1500万到6000万个工作岗位,让数千万工人摆脱贫困。

28. 数字技术在世界许多地方快速传播,对所有学科、经济体、行业和工作领域产生影响。尽管如此,60%的世界人口仍未上网,不能充分参与数字经济。会员国和国际社会需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减少在获取这些服务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不平等,以确保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利益。

29. 这样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技能发展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这一点需要适合具体环境的政策解决办法以及一个在国内利益攸关方中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为此,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联系的跨部门做法,以支持会员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顺利过渡。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跨部门做法

30. 教科文组织将开发实用工具,帮助会员国设计和实施关于技能需求、供应和利用的适当和有效战略,以实现优先领域的预期发展成果,例如健康、水、可持续工业化和能源、农业和食品安全及安保。为此,将制定一个框架,以便确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技能战略的组成部分和行动要点、指导这些战略制定和审查的一系列原则以及这些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良好做法的具体例子。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和地方级别的相关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伙伴关系。

31. 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利用数字技术来确保技能的缺乏不妨碍国家向着数字变革推进,并确保广泛分享好处。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各国查明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包括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技能。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努力实现资格和课程的现代化、培训教学人员;以及加强在工作场所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承认。

32.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与劳工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联合国机构如粮农组织、环境署、《气候公约》、工发组织和世卫组织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并查明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增强绿色技能,以便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

33.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实现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并增强其能力以履行其对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在这一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促进与包括企业、社区和发展伙伴在内的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绿色技能方面的伙伴关系和协同作用,加强对会员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34. 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教科文组织在机构和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工作将支持会员国实现绿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具体办法是采取一种机构整体变革的方式,这就使得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进行能力建设,以便实施系统的改革措施,将可持续的概念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在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中开发合适的培训课程。

35.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确保绿色技能领域的知识发展和共享,特别是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加强与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发展问题机构间工作组(IAWG)的合作,并将为开展联合活动以推进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创造机会。

交叉干预行动

36. 为了使《战略》优先领域的成果最大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对其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并查明和预见技能需求,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计划提供信息。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创建国家、地区和部门利益攸关方平台,以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之间的沟通。

37. 教科文组织还将开展研究,支持会员国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成果的数据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可能性,包括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将与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一起制定一个关键指标框架,以提高会员国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4及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相关具体目标的实现进展的能力。将为报告准则性文书的执行情况制定准则。

38. 教科文组织将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和机构间合作。此外,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有关跨界承认资格的讨论,具体做法是探索制订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资格认可质量保证国际准则的可能性,以及确定一系列国际参照基准以便于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的国际比较和认可,其别提及移民和难民的需要。

组织方面的影响

39. 为了使本《战略》更加有效并便利其实施、监测和评估,教科文组织将按照本组织的规则和程序,应用一种注重成果的计划编制、管理和监测方法。

40. 教科文组织将编制一张责任和结果汇总表,纳入使得可以持续跟踪《战略》实施进展的具体指标。

41. 将在2019年进行一次中期审查,以评估进展情况,视需要并根据情况及业务背景对《战略》进行调整。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监测也将为中期评估提供信息。

42. 在2021年即《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年将对《战略》进行评估。《战略》评估将考虑一项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影响的独立研究结论。

43. 将利用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机会来分享进展并制定2021年后的新战略。

监测和评估

44. 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工作将按照本组织的职能进行,考虑到总部、地区办事处、总部外办事处与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总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处将领导本战略的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充当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的中心以及研究和创新、知识共享和能力发展的资源中心。通过建立一个“实践社区”以及通过由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相关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团体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5. 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将成为相互学习、能力建设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驱动力量。

46. 与教科文组织及其网络一样,广泛的发展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和网络活跃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将继续开展集体行动,并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指标和统计数字、绿色技能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等问题上联合开展工作。鉴于2030年议程的重要性以及挑战之严峻,教科文组织将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合作,以扩大范围并让其他联合国机构、发展银行和双边组织参与进来,以期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以及对其他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宣传和动员。

47. 教科文组织在地区层面的参与将涉及与地区经济共同体(REC)秘书处以及其他相关的地区组织在其重点领域内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同伴学习、能力发展和知识共享举措继续支持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地区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重点是地区资格框架、用于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以及地区准则和工具的制定和开发。

48. 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还将建立或加强与技术和财务利益攸关方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通过地方教育小组(LEG)和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机制,并在必要时增强会员国的捐助者协调能力。

建议作出的决定

49. 鉴于以上所述,执行局可考虑作出以下决定:

执行局,

1. 忆及第196 EX/6号决定;

2. 审议了第199 EX/6号文件;

3. 对总干事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草案与“2030年教育”相一致表示赞赏;

4. 批准第199 EX/6号文件所载拟议战略,并请总干事实施该战略;

5. 还要求总干事考虑到来自会员国的报告,将在实施该战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纳入其已计划提交大会第三会议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报告;

第5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生源的不足以及学生成绩差的影响,这就致使许多校方领导产生了稳定大于一切的教育理念,只要学生不出乱子。专业教师缺乏造成许多教师力不从心,对专业知识缺乏认识,许多学生咨询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导致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极其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不能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有的学校虽然开的专业听起来很多,可是学生学的基本一样,还有的学校啥实习设备都没有,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一点文化课,根本没有实习的机会,进而影响到以后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不能够正确地操纵设备,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求脱节。前些年,一些学校没有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不在服务本地支柱、特色产业上下功夫,而是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量设置同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脱节的“趋城化”、“趋工化”和“趋同化”专业。在围绕新农村建设需求方面,对农民短期技能培训方面为零,这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校优势的发挥和发展。

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存问题的方法。

1.要摆正普通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造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错误认识。因此,要想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不足以及生源质量较低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普通学生家长入手,加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让普通学生家长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接受教育并不丢面子,反而让学生家长认识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的正规教育机构。

2.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及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呈良性发展,首先得有上级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投人大量的资金是不现实的,但不给资金,给政策也行。如办学政策,招生就业政策,上规模、上层次政策,学校筹措资金等方面在不违反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应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多开绿灯,使其在良好和宽松的环境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扶持和保留有活力、办学效益好、有社会影响的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才能使国家集中有限的资金投人到中等职业教育上。

3.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一是指文化课教师,一是指专业教师。目前,在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文化课教师可以满足其需求,这类教师可以从学历资格、专业实践经验与能力和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考虑进一步提高。而专业科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普遍欠缺,急需提高。

3.1 政府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的高低是保障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比较低、教师队伍配备严重不足且不稳定等情况,一直制约着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首先政府要重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同时还应注重对在校教师的培训,职称评聘优先。进一步提高相应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支持和保障学校“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遇留人”的机制,确保师资质量与数量的稳定。

3.2 学校要多形式打造教师精英团队。学校应重日常校本培训与教研,实行教与考分离;重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训,以老带新;重教师下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实践,让教师与企业、市场接轨,与农户融合。

并通过制定各种评价考核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

3.3 加大兼职岗位的聘任力度。学校可多聘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此外,还可聘用农村的“土秀才”、致富能手来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转变办学模式

4.1 招收职业高中,参加升学。

4.2 校校联合,校企合作。鉴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较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现状,学校可与省内相关强校开展联合办学。可与高职院校联合进行师资培训,科研与技术支持与转让。

可与涉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用工机制,一方面解决企业季节性用工均衡问题,一方面解决学生实习与勤工俭学岗位问题。

4.3 工学结合、学制灵活(学分制)。职业学校不仅可自办校内企业,还可与企业密切合作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更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就业与创业。涉农专业更要立足为地方中小型农类企业,为其培养适用人才,且定期安排农类相关专业学生到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见习与实习。此外,可以积极走“职校+公司+农户”这种产学结合道路,以实现地方职业学校与地方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紧密合作。

5.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第6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第7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看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而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这些结果是就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整体而言的,苏州地区的可能并不是这些。由此,我们立足苏州展开相关研究,以探析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瓶颈。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文献探讨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自编《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问卷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对苏州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不记名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调查对象主要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9份(回收率为89%),严格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3份。

二、实证分析

(一)维度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其所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为一般(Mean=2.75)。在学校社会资源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程度还是比较紧密的(Mean=2.47),学校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学生都有去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在学生就业情况维度上,在毕业前夕拿到offer或与企业签约的学生大概占到20%~40%,所占比重不大(Mean=2.19)。在科研重视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每年在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上不是很多(Mean=3.24),学校举办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不是很丰富(Mean=3.23)。在教师技能维度上,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其水平还是比较高的(Mean=2.44),其能力受到学生的肯定。

数据表明,在课程内容与效果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课程与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Mean=2.38),所学大部分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去;但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多数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上的认识却为不清楚、不好说(Mean=2.88);学生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里,对自己未来没多大帮助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比重很大(所占比例为46.55%);他们所学的课程中实践课程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所占比重为34.63%);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实验课程的配套设备能满足课程学习需要的程度为一般(Mean=2.92)。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所占比重为56.2%)认为自己所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主打性的重点专业,但同时有35.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无主打性的重点专业。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学科设置没有过多的了解。这表明学生对学校的认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不能够完全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作为结论,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不足,即没能够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交流,不知道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二)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瓶颈依从大到小次为:社会认识不足(Mean=4.88);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Mean=4.83);社会地位不高(Mean=4.62);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Mean=4.14);生源不足且生源素质有待提高(Mean=4.07);指代学校重视不够(Mean=3.95);学生家长不支持(Mean=2.53)。

以上说明社会认识不足和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这要求社会应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充分准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够片面的看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经费等投入、全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而其他瓶颈因素也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这要求我们全面的去看职业技术教育,不可忽视其他瓶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制约。

(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声

1.期望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变革。政府能够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关注学生就业;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引进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相关教学设备要注意投入、更新;给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创业的空间;等等。

2.希望自己所在学校能做出哪些具体的改善。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多多举办学生科研活动;在重点发展某些专业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专业的均衡发展;食堂的饭菜有待改善;学费降低;注重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建设;多聘请行业资深人士来进行教学;学生有更多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协调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关系,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从多方面支持学生创业;在设备投入上不应出现严重的系部差别;等等。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这两道开放题上吐露了他们最真切的心声,在他们的回答中,除了体现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地位不高、投入不够、实践性课程不足、学生科研不受重视等问题,还反应出学生对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热切期待和对学校严重的系部差异造成的非重点专业在设备投入等方面不足的强烈不满。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社会认识不足、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社会地位不高、教学质量不佳、生源不足以及生源素质不佳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瓶颈。

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比较高,但其在教学能力、学科专业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教育社会资源比较丰富,校企合作密切,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有去企业直接实习锻炼的机会,但在毕业前夕就能拿到offer或与企业签约的学生并不多;学校里设置的课程与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实践性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大都有自己主打性的重点专业,但随之带来的系部差异引起了攻读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不满(系部差异具体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以及相关实践机会分配的不均等);学校实验课程的配套设备能满足课程学习需要的程度为一般,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教学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科研方面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所举办的学生科研活动不是很丰富,对学生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大)。

(二)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扩大生源,改善生源质量,招收那些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个性的学生;加大力度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职业技术教育本身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标准,以学生个人学习活动为中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强化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实践性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注重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实践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开发部分综合课程,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时补充进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因此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具体办法为:定期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课的教师,便于学生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能迅速转型;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轮训,使其分期分批地到工业中心或校外的实习基地去挂职学习,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与现状,强化其专业技能。

学校应重视学生科研建设,可与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丰富学生的科研活动,配备相关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力和创新力,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兼顾发展好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尽量缩小系部差异,不以牺牲或损害攻读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代价去建设和发展所谓的重点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应具有实用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熟练的动手技能。学校和政府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特别要重视与课程配套的器材和设备的投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到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从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最后,希望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要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设,关爱每一个学生。

四、结语

第8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4539 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研究路径 丁金昌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8800字

19824540 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500字

19824541 大众化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的发展变化 张继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5200字

19824542 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 周海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43 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 金业文 《现代大学教育》 2014年第2期 12300字

19824544 教育政策行动:解释与分析框架 曾荣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年第1期 24300字

19824545 监测评估: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新图景 王战军 王永林 《复旦教育论坛》 2014年第2期 9400字

19824546 中职免学费政策评估:目标保障与配套策略建构 魏明 张艳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47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肖化移 柳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48 我国高职教育现代性演进及增长路径 吴结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49 政府应如何主导职业教育 喻忠恩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50 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 郭广军 刘兰明 林春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1 企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陈继权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9800字

19824552 高职教育发展转型:意义、方式与路径 张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53 经济先发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以浙江省为例 皮江红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3800字

19824554 六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调研报告 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9800字

19824555 河南省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分析 陈一静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6 新时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结构调整分析 倪敏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57 高等职业教育对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 穆静静 张学英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55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行业、企业办学研究 郭静 《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600字

19824559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 陈小虎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3期 17200字

19824560 城镇化进程中校企合作双方责任与权益配置及其效率研究 李梦卿 张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6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 吕景泉 汤晓华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000字

1982456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重构 郭俊朝 陈晗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563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李露 徐涵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64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训支持体系架构 陈建新 蓝洁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65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吴中江 黄成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8800字

19824566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吴旭君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6100字

19824567 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 汪亚明 王珏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568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支持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定向办学 王临 《江苏高教》 2014年第2期 5100字

19824569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 邱淑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0 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制度尴尬与调适――基于政府职能的视角 陈春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19824571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职业教育结构均衡与优化 廖晓衡 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11500字

19824572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 孙莹 闫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73 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科范式的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学科建设分析 俞涛 曾令奇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74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课题 吴洪富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6200字

19824575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专业的思考 骆秋琴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7000字

19824576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漆军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5期 7300字

19824577 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彭鸿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7900字

19824578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江苏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陈国亮 王春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700字

19824579 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邢广陆 《职教论坛》 2014年第8期 12100字

19824580 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霍红 刘妍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5100字

19824581 从项目化到制度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设计 徐国庆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800字

19824582 “双师型”视阈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 李梦卿 万娥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5期 11900字

19824583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基于28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 何霞 刘文明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3期 14800字

19824584 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院校教师生存特征比较 何霞 《高教探索》 2014年第2期 14700字

19824585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述评 房风文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8100字

19824586 受众本位论视角下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定位探析 何津 黄圣男 王德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87 职业院校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比较 房风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8200字

19824588 成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赵宏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5期 9500字

19824589 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实证研究 丁耀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500字

19824590 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县域社区学院的现实基础及建议 刘凤翠 宁永红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591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定位研究 刘春朝 李建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59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建立与思考 王秋梅 罗清萍 江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6800字

19824593 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研究 苏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10600字

19824594 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建模及挖掘 胡艺龄 顾小清 赵春 《开放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 21100字

19824595 农远工程网络的教师学习模式研究述评 朱春俐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6100字

19824596 高职院校责任文化品牌制度保障体系创新 孙晓庆 《职教通讯》 2014年第8期 5200字

19824597 高职生职业人格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胡维芳 蒋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8期 8600字

19824598 近三十年来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康红芹 庞学光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12300字

19824599 北洋政府时期职业教育概览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0100字

19824600 韩国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特色 蒋家响 《职教论坛》 2014年第7期 6100字

19824601 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策略 范心忆 《职教通讯》 2014年第7期 7000字

19824602 澳大利亚就业技能新框架的创新与核心要素――基于新框架第一阶段报告的分析 李运萍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7期 8800字

19824603 澳大利亚技能培训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 吉文林 《江苏高教》 2014年第2期 5800字

19824604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机制的比较 陈东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7期 5300字

19824605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广东技工教育的启示 陈旭彬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3400字

19824606 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风向标 黄健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607 德国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 王婀娜 吴全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9期 6600字

第9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55-02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实施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1]。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提升,而农村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农村服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增强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技能的途径,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要环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关键要从广大青年学生和农民开始,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农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知识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而大力开展的技术教育革新。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下,因此成了建设新型农村的绊脚石,而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农民培训主要是针对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农民进一步学习提高其专业基础知识,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教育形式,包括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进技术,以及销售渠道联系等技术。(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中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 [2],而接受教育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或成为了个体户,农村中仍然留下了素质较差的农民。因此要建立现代农业,还必将大力发展和普及农村职业教育。(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劳动力是比较富裕的,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匮乏,造成农村劳动力很廉价,不能很好地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运用于新型农村的建设,使得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特别是二三产业,必须对劳动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成为现代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育下,进成投入二三产业的建设当中,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合理分配,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储备。

二、金昌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地位普遍低下。全市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除了考大学就无法就业。特别是农村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受几千年来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的影响,直到现在,“鄙薄” 职业教育。认为毕业出来跟打工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全市的职校,职中的报名人数很少,2011年永昌职中有学生487人,农中450人,金川集团公司技校有学生540人,八冶公司技校有学生237人,私人办培训学校在校生也只有100~300人左右,远远低于省上要求在校生1 600人的标准,职业教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与国家规定的1∶1和省上规定的4∶6的比例标准相差较大[3]。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金昌市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和次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好的职业教育的教育氛围。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对职业教育很轻视。不愿为这样的教育花钱,优秀学生不愿报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生源匮乏。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足。 随着金昌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农村技术人才,但是根据统计,全市总人口46万,其中农村人口24万,占总人口的53%,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1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2%,高中以上的占11.85% [4]。由此数据可见,农村人口多,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职业教育发展不景气。农民对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仍然保留着“一亩地一头牛”的传统思想,对自己受教育缺乏合理的认识,都认为自己受教育为时已晚,让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轻视自己接受教育,即使政府大力投资,让农民接受各种培训,但接受者仍然寥寥无几。

3.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不规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金昌市现有4家培训中心、3所职业高中、5家技工学校,还有十多家私立技校 [5],总体来说规模较小。另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虽有教材,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得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所需,只能在职业学校的探索中艰难的进行,既耗费了学校老师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但却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虽然输送了一些学员但都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一般情况职业教育的培训时间较短,学习时间有限,并且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6],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学员很难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硬技术。

三、金昌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

1.走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误区”。受到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增加收益的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家庭多抱着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家长苦供,学生苦学,只是为了进入高中考入大学,认为这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导致了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差。他们没有看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力量,忽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金昌市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能力。而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专业人才,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学到实用的专业技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要结合自己的专长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走出思想偏差的误区,把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群众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树立“大农业、大教育、大服务”的观念,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6]。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队伍,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实用的应用技术,更加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的强大的师资队伍。现如今,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匮乏,因此要加强企业与职业教师培训的联系,将企业中的特殊技能的人才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套灵活多样的师资培训模式。加大“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

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还未进入正规化,只是空有其名,由于农村贫困,无法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以至办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把农村职业教育列入经济发展的纲要,以便农村职业教育在规模和专业设置上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鼓励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信贷业务的政策 [7],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切实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4.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就是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用在田间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的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播和指导作用。农村技术培训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建立专家和农民的“桥梁”。农民培训要整合市场资源,大力推行“教学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运作,建设一批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8]。在培训中,要符合农民的愿望,加强农技人员和他们的沟通,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各种渠道,突出培训的实践性,切实为农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 邓燕勤.重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2-3.

[2] 赵振有.欠发达地区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J].成人教育,2010,(5).

[3] 金昌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

[4] 刘万泰.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J].金昌发展研究,2007,(4).

[5] 张燕.发展金昌市职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教育,2007,(9):124.

[6] 王正飞.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及趋势[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