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对雾霾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雾霾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雾霾的理解

第1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雾霾;物理解释;原因;形成

雾霾,简单来说就是雾及霾的组合。多见于城市。中国现在很多地区都将雾并入到霾一起当成是灾害性的天气,并以此来进行预警预报,并称之为雾霾天气。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口中,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都会排放大量的细颗物,即PM2.5,如果排放超过大气循环力、承载力之后,这此颗粒浓度会不断持续、积累,这时如果再受到静、稳天气等影响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1 雾和霾的区别

雾、霾有相同的地方,即是都会呈现出视程障碍物。但是两者的形成原因、条件却十分不同。

霾,也被称之为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硫酸、硝酸、灰尘等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可让大气变得混沌,视野模糊前造成能见度恶化,当有见度小于一万米时,把这种非水成物组成气溶胶系统造成视程障碍称为霾。霾的尺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其与雾、云均不一样,和晴空区间未有明显边界,霾粒子分布均匀且灰霾粒子尺度比较小,由0.001-0.1微米,d在1-2微米左右,用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些漂浮的颗粒物。一般来说,因为灰尘、硝酸、硫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比较长的光多,所以霾看起来是呈现橙灰色或是黄色。

雾是浮游在空中大量微小水滴或是冰晶,形成条件是要有比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在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常要接近或是达到百分之百。并且会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比较常见或加浓,在白天相对减少甚至是消失的现象。在出现雾时有效水平的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的能见度1-10km时称为雾。由物理角度分析,雾和云均是空气中的水汽所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因此,雾升高并离开地面就形成了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是移动到高山时就称之为雾。雾的厚度小,常见的辐射雾厚度约是1-200米左右。雾、云一样,和晴空区未有明显边界,雾滴深度分布不均且雾滴尺度比较大,肉眼可看到空中所漂浮的雾滴。一般来说液态水或是冰晶所组成的雾散射的光和波长关系不大,所以雾看起来多呈现的是青白色或是乳白色。

2 雾霾形成的物理解释

2.1 形成主要原因之一――无线传播

有一个事实我们是可以看到的,即雾霾的形成一般在夜晚或是清晨,但是不可否认,夜间、清晨太阳光线弱,当太阳到中午后,仍不能下压雾霾颗粒时其持续的时候会比较长,光是电磁波是众所周知的,电磁波有可能影响雾霾的形成。无线传播才是雾霾颗粒悬浮支持者之一。

无线传播是电磁波粒子在空间各方向所运动的结果。通常,雾霾发生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市,而原因之一就可能是无线传播。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电磁波发生器多且功率大,且几乎人手一台的手机可看作是小型的电磁波发射器。这样就形成了密集、强力的电磁波网,且电磁波运动是推进粒子运动、托起粒子的原因。电磁波网在冷空气活动弱、风速不大、形成稳定大气情况下托起了雾霾颗粒而形成雾霾。

2.2 形成主要原因之二――湿度的变化

任何物体都辐射,辐射让物体的质量在减少。物体因为辐射减少质量和物体密度、温度、表面积、时间乘积成正比。简单来说,辐射的强弱和辐射源的密度、表面积、温度等有关。密度、温度、表面积越大,其辐射就越强。地球密度则会远远大于地球周围环境密度,而地球温度、表面积以及地球周围环境差不多时,其平均温度大过地球表面周围的环境温度。因此地球本身辐射大于其所接受的辐射。换而言之,地球本身辐射是影响地球气温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太阳的辐射让大太阳质量、r在减小,密度在增长。恒星最后会变成中子星,且这个质量、体积等没有原来恒星大,但密度却有所增加。简单来说太阳对于地球气温的影响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减弱,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高空气温。因此,地球的平均气温在降低,而且低空气温在升高。

垂直方向热空气总是向上活动的,这点从热气球就可以看了。形成地球平均气温在降低、低空气湿在升高。在季节交替时,温度适宜时热空气向上流动,而在流动过程当中向上托住雾霾颗粒则停留在上空或带动雾霾颗粒向上运动而形成雾霾。

2.3 形成主要原因之三――人类活动、科技的共同作用结果

雾霾的三源头为燃烧、汽车的尾气、扬尘。但是PM2.5的第二次爆发原因非常复杂,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化学反应。分析如下:

第一,雾霾的颗粒积累。雾霾的三源头为燃烧、汽车的尾气、扬尘。从物理角度分析,我认为这三源头乃为雾霾形成的积累阶段。同时,雾霾颗粒积累一般发生在冬季。这主要是因为在冬季除了燃烧、汽车的尾气、扬尘,还增加了取暖燃烧。可以说几大源头都在产生颗粒,但是,雾霾却非随时形成,原因是什么?通过研究分析可看出,雾霾颗粒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多数雾霾颗粒形成后立刻下落,被大地进行积累,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并不会形成雾霾。

第二,雾霾天气的动力解析。因为地球以及太阳的辐射强度、辐射量的变化造成地球上气温的变化,即平均气温下降,低空气温上升,形成了低空气温度升高,高空的气温下降。地球对于气温的影响有一定时间,如一到两年内基本是固定的,但总形势为低空气温上升,高空气温下降。特别是在冬天、春天两个季节交替时,太阳影响空气温度变化明显,气温回升,低空气温升高也明显,热空气的运动方面是朝上的,这就为冬季所积累的雾霾颗粒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无线传播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因为所有物体都具有电磁波,只是强弱不一。燃烧、化学反应等等都可能加速电磁波辐射,有利于形成雾霾。强度以及密度增加,无线传播也为雾霾颗粒向上运动提供了大于原来的动力,让雾霾颗粒悬浮在空中并且开成了雾霾。

第三,未有风向、雪、雨出现。没有持续风向可确保热空气持续稳定向上流动,这样雾霾颗粒在向上流动热空气以及无线传播共同作用力下才能向上运动并且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霾。特别是在春天,因为冬天所积累的颗粒大量积聚在大地表面,而在所有条件共同作用下,就会形成比较重要的雾霾天气。

2.4 冬、夏为何不易出现雾霾天气

在冬天,平均气温低,空气向上流动比较弱,无线传播、空气向上流动力不足,无法托起雾霾颗粒。虽颗粒在刚刚形成时比较热,有向上运动之力。冬季则因为气温低,雾霾颗粒快速变成低温颗粒,无法向上运动则被大地收藏。因此可看出,冬天,雾霾下沉,夏天雾霾上升,因此都不容易形成雾霾。

3 结束语

雾霾,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产物。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形成了雾霾的颗粒,再者因为地球气温的变化让雾霾有了上升的运动力,最后当雾霾到达空中后,因为无法及时扩散至高空分解,停留在空气低端或是地球的表面从而产生了雾霾。在条件适宜时并在气流、电磁一起作用下,把雾霾颗粒托起到一定的高度,最终形成雾霾天气。

参考文献

[1]许铃.长沙雾霾成因探讨及治理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5(21):76.

第2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雾霾治理;公众参与;治理理论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令人担心,雾霾治理成了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难题。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视角,探索雾霾治理新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治理模式,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升雾霾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受到我国政治、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以郑州市为例,对城市雾霾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对策,以期为我国雾霾治理提供参考。

一、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必然性

盖伊・彼得斯[1]认为,当组织更多地考虑受众的特征和需求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官僚模式办事时,更容易取得成功。公众因其时代需求和自身特点,在雾霾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参与雾霾治理具有必然性。

1.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力量尤其是公民的参与不能被忽视。[2]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进雾霾的有效治理。首先,公众能身体力行,自觉维护环境。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他们可以选择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春节可以不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倡导绿色祭祀等。其次,公众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行动中。比如,利用网络的快捷性,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通过做环境监察员等形式监督工厂、企业的排污情况;通过参与环境听证会等形式参与环保决策等。

2.公众参与是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

公共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主张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改变了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雾霾治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如果缺少了公众参与,很难取得成效,更谈不上实现善治。

3.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公众作为环境的消费者和环境形成的参与者,环境质量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公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占有的资源和条件有利于弥补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不足;公众能通过表达民意诉求,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公众可以通过成立专业性的民间环保组织,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公众参与雾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郑州市为例,伴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雾霾问题已空前严重,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雾霾问题更加突出。为了有效解决雾霾问题,郑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郑州市环保部门不断拓宽环保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 “绿色郑州”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推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为深入了解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状况,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的常住市民为对象,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0份,围绕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对雾霾治理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信息等主题进行了调查。后期通过SPSS软件,采用基本描述统计量分析、频率分析、表格分析等方法,发现郑州市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1.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在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的调查中,75%的公众对PM2.5和雾霾天气表示关注,如表1所示。可见,大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是有所了解和关注的。在关于参与环保组织意愿的调查中,65%的公众持愿意态度,如表2所示。可见,大多数公众是愿意参与环保组织的。

但是,调查发现还存在一小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比较低,对参与环保组织持无所谓甚至拒绝的消极态度。这表明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普及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2.参与形式有待进一步整合

公众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只有在专业性组织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在对郑州市公众参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往往以个人形式参与,缺乏组织,形式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郑州市环保组织总体发展也比较弱,没能起到带领广大市民参与环保的作用。如表2所示,愿意参加环保组织的公众占65.0%,不愿意参与环保组织或持无所谓态度的公众达到35%。真正富有成效地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通过非盈利机构、志愿团体、社区互动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3]而在西方国家环境治理中,非政府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环保组织将分散的公众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环保组织的专业性和组织性,通过一系列平台和形式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发挥出了公众强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除了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之外,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雾霾治理的效果。雾霾及其治理的专业性较强,普通公众对其了解较少。缺乏专业知识影响和制约了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话语权和行动效果。因此,公众要想提高自己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公众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环保专业知识,但是目前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如表3所示,在对公众参加环保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听说过”和“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的公众占到76%,这说明环保知识普及力度亟待加强。

4.获取相关信息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众只有掌握大量的、及时的、动态的环保信息,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但我们的信息公开机制、共享机制和互动机制都不太完善。信息公开度、信息更新速度、信息的沟通和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郑州市环保局网站“政民互动”板块上,信息反馈和跟进较为低效,民意调查的参与环节也较薄弱。另外,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也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5.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公民参与制度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渠道和途径虽日益增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已有的参与渠道没有被充分利用;二是新的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郑州市环保部门虽也在不断地开辟公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如开辟新型参与渠道12369热线、环保微博等,但从实际参与效果来看,部分公众仍只是停留在在网络上浏览空气质量报告,或者在微博上抱怨雾霾天气等阶段,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环保部门也只是围绕群众投诉和举报来开展工作。另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该贯穿从决策到监督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问题举报和监督污染源这么简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就比较成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发放环境咨询调查表、召开专家论证会、公众听证会、研讨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原因

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1.“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公众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影响,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忽略个人的作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长期以来,公众习惯和适应于政府的指令,主要依赖政府部门进行雾霾治理,短期内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观念。与此同时,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形成了以政府为中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社会治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临时性的管制手段,雾霾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作用,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互动。

2.受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影响

作为理性“经济人”,公众会权衡利弊进行取舍。而空气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会在环境污染中受到损害,也会在环境治理中受益。雾霾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公众自觉维护环境安全,主动监督环境污染源,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牺牲自身利益的。如果雾霾治理效果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那么部分公众就会不愿意参与环境治理,而是更倾向于以“搭便车”的心理去分享别人通过努力换取到的环境收益,甚至有部分公众不惜牺牲环境去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把治污成本和环境危害转嫁给他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挫伤其他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积极性,也会导致雾霾治理的低效和无效。

3.受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完备的信息是参与雾霾治理的前提,公众对雾霾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公众参与的效果。雾霾的构成、形成机理、来源、影响、防护与治理、排污企业的状况、监督的途径等,这些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知识性信息的缺乏,成为制约公众有效参与雾霾治理的一道壁垒。

四、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路径

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做好公众参与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让每个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责任。在这个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中,政府依然是雾霾治理的主体,是多元治理模式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下,公众才能更积极有序地参与到雾霾治理中去。

首先,应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和管理方式,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上,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改变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有政府做好公民参与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做好多元合作模式的设计者,才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其次,应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雾霾治理参与平台。在雾霾治理中,政府应转变角色,尊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积极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参与平台,建立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积极培育和扶持环保组织,加大环保组织参与雾霾治理的力度,加强雾霾治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2.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环保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及时获得环保信息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它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了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首先,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将空气质量、雾霾形成、雾霾来源、企业排污、政府监管报告等情况公布于众,以便于公众做好自身防护,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其次,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应利用雾霾检测系统,及时、高效、精确地公布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再次,创新信息公开方式。环保信息具有专业性,作为普通公众,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和领会环保信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用更形象、更贴切的表达方式使环保信息更加通俗易懂,以便于公众理解和领会,破除信息传递和沟通中的障碍。例如,郑州市环保局不断创新信息公开形式,利用官方网站、媒体、办事窗口、新闻会等形式,做到信息主动公开,全年主动公开各类信息3 577条;利用《郑州日报》每月通报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在郑州电视台和快速公交站点滚动播放环保公益广告,建立了“绿色郑州”微博、微信、微视“三微一体”政务平台,发表相关微博1.7万余条。[4]

3.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提高其参与度

环保非政府组织能通过各种形式倡导环保理念,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能够推动公众有序、高效参与雾霾治理。我国环保组织尽管发展较快,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发育不成熟、在公共事务中作用有限的问题。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应当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首先,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应处理好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应承接部分雾霾治理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真正成为雾霾治理主体的一员。

其次,培养和壮大环保非政府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因外受体制影响,内受自身制约,其发展十分缓慢。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应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强化自身管理体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同度。

4.强化环保意识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首先,推动环保教育走进学校,做到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学校教育是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重要节点。如郑州市环保局开展的“环保课堂”走进伏牛路小学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小学生们了解各种污染,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收效良好。[5]国外如加拿大、美国政府将环境教育强制性地加入各个阶段的学生教育当中,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寓教于乐的环保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其次,综合运用多样化环保教育方式,提高环保教育效果。应大力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进社区、环保专家进社区活动和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探索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有效途径,把专业性强的环保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公众,以唤起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公众自身环保素养。

5.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合法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意愿逐渐提高,我国在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推进,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实施,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进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对于推动公众有序、规范和理性参与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在通过相关法律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自实施以来,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够明确、界限模糊等诸多问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虽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个针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而专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公众参与环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法有些细则仍需完善,如针对政府购买环保服务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另外,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聂路,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43.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3] 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郭怀成,梅凤乔,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68.

第3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李少白(以下简称李):当然是天气和气候。

何:也就是说,阴晴、晨昏、雨雪雾霞等都会影响色彩,都是我们观察和应用色彩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李:是这样的。

何:对,您先谈谈雾吧。近些年中国相当多地区经常会遇上雾天,有些是自然气象,有些则是环境破坏后造成的。

李:不论是云雾、水雾,还是烟雾、尘雾,甚至你所说的雾霾,对色彩的影响都有以下的特点:1、使浓艳的色彩变浅、变淡。2、使不同的色彩趋同、趋和谐。3、使鲜亮的色彩变柔和。

何:照您的说法,即便是大家讨厌的雾霾天气,在摄影上也有其可取之处?

李: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你在拍摄上想使被摄景物的色彩呈现以上那三种视觉效果,就应该抓住有雾的机会。当然也包括你所谓的因环境污染形成的雾霾。

何:您能举一张在雾霾天气拍摄的照片来说明一下吗?

李:《晨雾湖畔》就是一张拍自被污染的环境里生成的雾霾风景。那是在一个城市讲完课的第二天,接待方一早就带我们去了城郊的一个河边拍摄。那天清晨,城里到城外都笼罩在一片灰雾中。我们只好选一些近景、小景拍摄,这张《晨雾湖畔》是那天早晨拍的。你仔细看照片就会看见雾中除了水、树、小船外,还有干裂的土地。这些干裂的地块实际上是干涸的湖底。照片前景的水,是已经干涸的湖边的一小汪残存的水,只不过因为我用了24mm广角镜头,才夸大了水的面积。这张风景照片的成功原因是:1、靠走。因为比你们走得多,才发现可以利用的一汪水和一只弃舟。2、靠雾。不但将大片干裂的湖底掩盖住了,而且还将不同的色彩都统一到灰白色调中。画面显得很和谐、很空灵、很抒情。3、靠广角镜头。一汪小水变阔了,给人以视觉上的错觉。就好像面前是湖泊似的。

何:您的这张照片,不仅让我再次反省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好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这句话,而且还体会到面对雾,即使是霾,也可以加以利用,创作出色彩优美的风景照片。

李:我再举一张照片—《遥望雾中慕田峪长城》。

何:难道这张也是雾霾中拍摄的?

第4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食疗“防”霾不可靠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部分细微颗粒物会直接进入肺部、甚至入血,引起肺部和心血管疾病。但是食物吃下去是进入消化道的,在胃肠道内被消化成比PM2.5小得多的分子通过血液被运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因此不可能直接把肺里的有害物质“带出来”。

“清肺”这个概念来源于传统医学。传统医学里的肺并不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肺脏,清肺也绝不是简单的从字面理解为“清理肺部”的意思。中医提到“清除肺热、肺火”一般指的是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咽燥咯血、咳嗽气喘、鼻干唇燥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养阴清肺。

保证充足营养供给 提高人体抗霾能力

雾霾致病的机理主要是细小的可吸入颗粒物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使机体产生一些有害化合物――自由基,从而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引起慢性疾病。因此从雾霾致病机理来看,饮食有节、食物合理搭配、充足的休息和适量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才是预防雾霾造成危害的硬道理。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主要原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鱼、肉、蛋、奶、大豆都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应每天保证125―200g的动物性食品(鱼虾类50g,畜、禽肉50―100g,蛋类25―50g)、250ml奶类或相当于同量的奶制品、50g的大豆制品。

要保证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以满足人体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要,每天蔬菜水果摄取量以500克左右为宜,其比例4―5:1,并尽可能地选择应季新鲜蔬果。蔬菜和水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C等都是人体自我修复所必须的:维生素C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蔬菜水果一般都富含维生素C,比如菠菜、鲜枣、油菜、橙子、番茄、黄瓜等。马上就要进入夏季了,各种新鲜蔬菜水果都要大量上市,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A有利于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粘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预防雾霾对粘膜造成的损伤。但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是动物内脏、奶油、鸡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考虑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内脏和奶油不宜大量吃,而一个蛋黄的维生素A还远远不够。而胡萝卜素大多数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也具有相同的效果。代表食物主要是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柑橘、橙等橙黄色蔬果,以及菠菜、小油菜等深绿叶菜。这些蔬果不仅含胡萝卜素,还有利于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和癌症,可适量增加食用量。

第5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近日出版的、由两位美国记者撰写的《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则将洛杉矶人民耗费60多年力战雾霾的历程真实展现。

本书译者、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在接受《解放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方法对头的前提下,我国大范围雾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时间。

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洛杉矶才真正赶走雾霾

记者:您是研究空气污染的科学家,怎么会翻译《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

曹军骥: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200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环境生态领域最优秀的公众读物之一。我很早就听说了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对其历史很有兴趣,于是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越翻译到后来,我越觉得这本书不仅写得流畅生动,而且思想深刻,很值得国内读者读一读。

记者:洛杉矶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曹军骥:1943年7月,洛杉矶出现了第一场非常明确的烟雾污染,当时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带有刺鼻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眼泪,人们一度以为是受到了日本化学武器的攻击。刚开始,各界人士都很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摸索,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污染来自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

记者:洛杉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烟雾之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曹军骥:是的,即使在发现雾霾起因后,洛杉矶仍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才真正赶走雾霾。

记者:是什么导致洛杉矶花费了如此之长的时间赶走雾霾?

曹军骥: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洛杉矶经历了整整27年,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客不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其中就有曾任加州州长的里根总统;工业界、汽车制造商等利益相关方不仅不配合,还通过其政治影响力干扰相关立法进程;民众也对污染治理的相关税收、对车辆强制年检等制度存在不理解;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机动车使用规模的一再扩大,使已经良化的环境再度恶化,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治理污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记者:洛杉矶漫长而曲折的治霾过程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曹军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找准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洛杉矶很早就启动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几十年来引领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其次,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被污染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洛杉矶政府曾被迫向公众求助,但令人沮丧的是,在研究了汗牛充栋的各种“奇思妙想”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管用的。事实证明,治理污染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记者:本书作者雅各布说:“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

曹军骥:雾霾在天上,它的“根”却在地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污染,很多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显然是天真的。

记者:正如国务院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所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曹军骥:对普通民众来说,身体力行节约能源依然是个人层面上对抗雾霾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民众对正确的治污理念要配合国家和政府进行贯彻。加州最初在高速公路上推行拼车政策时,民众一致反对,导致当时的州长杰瑞·布朗下台,后来实践证明杰瑞提出的政策是有远见的。在治霾这件事上,作为个人和利益团体必须服从大局,我们不能像洛杉矶那样,“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

估计大范围雾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时间

记者:除了洛杉矶,世界很多国家不少城市也有过艰难的治霾经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曹军骥:作为煤烟型污染的典型,伦敦曾经在烟雾事件中伤亡惨重,在短短数天之内造成了4000余人的直接死亡。在此之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用量,搬迁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和发电厂,并在后续法案中对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规定。其治理也花费了20多年时间,作为煤炭消耗第一大国,其经验和洛杉矶的相关经验一样,值得我们借鉴。

记者:洛杉矶治霾花了60多年,伦敦花费了20多年,我们也需要花上几十年时间吗?

曹军骥:相比上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我们现在对空气污染的研究手段已经翻天覆地,科技工作者有信心也有能力尽快找出治理雾霾的先进科技手段。有别国成败得失经验在前,我国的环保相关立法和执行会更有效率。况且,我国政府和人民远比当年的美国人要团结,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治理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认识和呼声。

大家很关心,我国需要多少年空气质量能达标,如果一定要我给出一个时间,根据目前的数据判断,我个人的谨慎估计是,PM2.5等空气质量指标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国标,大范围雾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时间,我说的这个时间概念,是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方法对头的前提下。

人物简介

第6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陈晓东

有一组发到微博上的同样角度的照片,己录了2周中的天气情况,14天中仅2天能看到远处微蓝的天,其余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更夸张的是其中有一天照片就是一片灰白。拍摄者清楚地记得,那天就连离他仅有50米的一栋楼都看不见。照片让众网友纷纷感叹不已:蓝天啊,你去哪儿了?

清晨,睡眼惺忪的眼前,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时有一股怪味。许多人会说,又下雾了!这是雾吗?不是!现在城市中我们所见的朦胧灰雾,十之八九都是雾霾,雾霾问题几乎覆盖了1/5国土。2013年底至2014年初持续大规模雾霾污染更是涉及17个省(市、自治区),影响约6亿人口。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近年来笼罩全国1/5国土的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高、危害程度加大,已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难。

雾、霾、雾霾

小时候我们常见的雾,多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汽凝结而成的。而近年来大家才耳熟能详的“霾”,则是人为造成的,本质是“细粒子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这些“二次污染物”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各地因污染源不同而差异很大。目前所知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重金属、地壳物质等,它们大部分富集在细颗粒物上,散播在空气中,使大气变得混浊,视野模糊,能见度差。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万米时,这种由“细粒子”造成的视觉障碍的天气,就称为霾或灰霾。

雾和霾对人的危害,共同点都是能见度低,妨碍交通。一般雾和霾是靠湿度来区分的。观测的时候,主要是看能见度及空气中的湿度。一般出现雾的情况下,空气湿度会达到90%或者更高。如果出现天空比较混浊,能见度比较低,湿度却只有50%~60%的情况,就记录为霾;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是雾,空气中更多的是水分,如果是霾的话,空气中就会带有很多“细粒子”物质。

雾霾则是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现,尽管在定义上有明确的区别界定,但在实际观测和研究中却并不容易区分,所以经常统称为“雾霾天气”。

不要以为雾主要是水汽,对人体就没啥坏处。确实雾本身无害,但雾的凝结核主要是灰尘,如果这些灰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那么雾就变成了“毒雾”。尤其是一些有害物质一旦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

此外,出现雾或者霾的时候,空气的流动性会比较差,所以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污染物,如汽车的尾气、锅炉烧出的烟尘等就不易扩散,常常会停留在大气中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天气”。

如果说雾有可能“还算干净”,那么霾一定是“非常脏”的。因为霾主要由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造成,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此外,雾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气温上升,通常几个小时就会散去。但是霾有可能持续很久,只要没有气团运动,也就是俗话说的“刮大风”,霾可能数日不散,其危害也就持续存在。

“十面“霾”伏,祸起PM2.5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很多的细小颗粒。根据颗粒直径有大有小,我们将它们分为三类: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人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人肺颗粒物”,又称“细颗粒物”。

这些不同大小的颗粒中,以PM2.5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颗粒的粒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20,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其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研究发现PM2.5传输能力很强,可在空中“飞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公里,在大气中停留长达10天左右。在传输过程中,沙尘和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相互混合并发生化学作用,于是PM2.5就不断地吸收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可谓百毒缠身。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将这样的有毒有害微粒吸人人体会对健康产生多大的危害。

PM2.5来自哪里呢?人为排放首当其冲。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再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区提供阶段性目标。我国目前执行的就是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中的最低标准:全年PM2.5平均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一年中PM2.5日均值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连续天数不得多于3天。两项中只要一项没满足,就不算达标。

对于这个最低标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显然也远远没有达到。比如现在北京冬季PM2.5 -般都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上海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即使在广州这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城市,PM2.5的年平均也高于标准值,在38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美国,我们就可以看到差距:2009年,全美国年均PM2,5为9.9微克/立方米。

鉴于此种现状我国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对外,PM2.5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城市密集致雾霾“传染”

雾霾成因目前已经有初步定论,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直接原因是天气扩散条件极端不利,而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水平。总之,该反思的是我们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太多了。2013年年底至2014年初席卷全国的雾霾,连一向被认为宜居的江南等地也未能幸免,这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环保部门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城市密集导致的雾霾“传染”。

首先,污染物的长期累积。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污染就在逐年加重,只是没这次严重,关注度没有这么大而已。从多年数据来看,经济发展使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显现出累积效应。从来源上看,很多人不理解南方冬季不集中供暖,为何雾霾还如此严重。其实,火力发电导致的燃煤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都是空气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秋收后的秸秆焚烧,对当地空气中PM2.5的增加也负有一定责任。

其次,天气因素不利扩散。雾霾是污染与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南方湿度较大不利于PM2.5的扩散。

此外,雾霾区域化明显是这次大范围雾霾的特点之一,跟城市发展的规模化、密集化不无关系。它体现出了城市发展过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缓冲带,城市内部存在规划过密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就会导致污染物的堆积,加重累积效应,并阻碍污染物的正常扩散,即使是临海城市也会受影响。总之,越来越大的城市布局,以及城市间绿化带的不断被蚕食,都会成为日后空气污染加重的隐忧。

雾霾锁城,同呼吸,共责任

有什么比健康呼吸更重要?经济的飞跃?交通的便捷?城市的光鲜?雾霾灾害已成公共危机,在这场人类一手制造的灾害中,谁又能够独善其身?

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伦敦,如今更多的是蓝天白云,实现这一切,英国人花了50多年。可见,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

雾霾天气可以很快过去,但对出现雾霾天气原因的深刻反思,和治理雾霾污染的切实行动却不能止步。技术的进步,也许能让我们5~ 10年后告别频发的、严重的雾霾。关键是雾霾锁城,我们同呼吸,更应该共责任。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该从理念和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并以信息公开建立及时透明的环境预警机制。对于个体而言,现在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少开一天私家车、使用环保包装盒、不燃放烟花爆竹、简化房屋装修、拒绝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用实际行动让雾霾不只是“好了的伤疤”。

第7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你知道吗?雾霾中的PM2.5,可以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中。它们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会波及心血管系统,引起心肌缺血及损伤。也许您不理解,雾霾为什么还会伤“心”呢?这是因为,PM2.5可以引起DNA的甲基化异常,而特定位点的甲基化异常可能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因子,比如心血管疾病甚至肿瘤。

不久前,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福音。这项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B,可以防止PM2.5诱导的甲基化异常,从而防止雾霾相关的心血管损伤。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吃维生素B真的可以抗雾霾吗?应该怎么吃呢?下面,我们就来探个究竟。

PM2.5可引起DNA甲基化异常

PM2.5可通过特定的编码基因,引起包括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内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加拿大最新研究发现,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仅仅吸入PM2.5浓度为300μg/m3左右的空气两小时,细胞的基因组DNA上就有约2800个位点的DNA甲基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大约400个基因的正常表达。长此以往,表达变化的基因就会使得罹患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几率大幅上升。

维生素B可减少雾霾带来的心血管损伤

B族维生素与体内的抗体及白血球产生密切相关。B族维生素是一群兄弟,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等。它们之间协同作用可促进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并参与体内生物氧化和能量生成,帮助消除口腔、唇、舌的炎症,提高机体对环境应激的适应能力。

最新研究指出,基因组分子在接触高浓度的PM2.5时容易发生突变,而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这三种B族维生素的组合,可以加强基因组分子的自我防御机制,有效防止DNA甲基化异常,服用四周可以将PM2.5影响控制在28%到76%的范内,从而帮助健康的成年人抵御短期接触引起的炎症和心血管损伤。这些B族维生素补充剂在高剂量时,甚至可能完全抵消那些由非常细小的颗粒物质引起的损害。由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科学家们还无法给出推荐的服用剂量以及个性化干预政策,但对那些居住在重污染城市、长期接触高浓度PM2.5的人来说,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B族维生素补充剂。

补充维生素B并不是越多越好

维生素B作为营养元素只要使用得当,几乎可以使所有的人群受益。在补充维生素B时一定要做到科学适量,如果过量补充就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悠着吃,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维生素B1摄入过量会引起腹泻、心律失常等;维生素B2补充过多会引起肾功能障碍;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补充过多也会造成心律失常和神经毒性。但只要不过量,大多数人口服B族维生素都是安全的,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雾霾对机体的损害。

第8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的现象。对于雾和霾的关系,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解释称:“从气象的角度,可能叫雾;从污染的角度,如果形成了我们就经常说是霾,其实质就是大气当中颗粒物的浓度高了。”

雾霾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201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淑艳等人在全国选取了9个城市试点监测灰霾天气,发现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相比,PM2.5质量浓度增幅33.3%~123.1%,远远高于粗粒子(粒径在2.5~10微米),他们认为,PM2.5是产生灰霾的重要因素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数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空气质量指数超过900意味着什么

近日北京市多个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超过900微克,最高值达到993微克,这超过了国务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750微克/立方米)。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跃思称,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这是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的一次。“它的污染程度相当于一次连续性中度沙尘暴,而危害性却比沙尘暴更为严重。”王跃思称。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也表示,此次污染过程是一种极端的污染过程,“近几年1月份真是不常见。”这样的极端污染过程说明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为什么此次雾霾持续时间这么长

解读一: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

在王跃思看来,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是本次大面积灰霾污染形成的客观原因。我国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受低压辐合或均压场影响,天气系统较弱,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以弱偏南风为主,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空气湿度大(如1月11日夜间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5%,通常只有20%~30%),逆温层厚,进一步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混合层高度低;空气大气污染物容量急剧减小,污染物‘横竖’都出不去,导致局地和区域污染物的迅速积累,造成空气污染严重。”

解读二:机动车为北京和京津冀主要城市的最主要污染源。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王跃思表示,主要的PM2.5排放源为机动车、工业和电厂。其中,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为50%,工业排放占37%,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仅占10%左右。机动车为北京和京津冀主要城市的最主要污染源,其中私家小汽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为工业源,主要为冶金、窑炉、化工、制造和电子工业等;其三为热力发电厂;其四为居民源,包括餐饮、建筑装修等。

解读三:化学反应助纣为虐。

王跃思称,污染源排放的SO2(二氧化硫)气体、NOx气体(氮氧化物)人们用肉眼看不见,只有卫星或是仪器用特殊的“眼”才能看到,但SO2气体和NOx气体一旦变成硫酸盐和硝酸盐颗粒物,人们就能看到它们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霾”的污染物。

硫酸盐和硝酸盐,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溶于水,吸湿性很强,很小的粒子人们也看不到(人眼只能看到粒径>0.4微米以上的粒子),但这些超细粒子如果含有硫酸盐和硝酸盐就会吸水,一吸水就变“胖了”,胖到0.4微米(400纳米)以上,人们就看到它们了(雾霾混合体);城市汽车排放的细小颗粒(含碳粒子)峰值在200纳米,人们看不到,晴天空气湿度低,随风扩散得很快,当静稳天气湿度又大,特别是吸收了工业排放的SO2,很快就会增长到400纳米以上,进入到人们的视线。

如何理解指数“爆表”

爆表,本是指仪表指针超过表上所示的极限。前段时间,该科普性词汇被国内各媒体频繁使用,起因是位于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自行监测到,其监测点附近的PM2.5瞬时浓度达到522微克/立方米,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已经超过上限值,即出现“爆表”情况。不过,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专业的监测领域,并无“爆表”一词,只是某些仪器会人工设置一个最大量程,但该负责人并未透露PM2.5监测仪器的最大量程。

如此高的指数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有关PM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一直是学界和舆论关注的重点。《整体环境科学》上曾刊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的一项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PM10(大气中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和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对PM2.5引起的死亡人数至今争议还很大,但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透露。

面对严重污染有无应急之策

对此,王跃思表示,人工降雨难以消散雾霾,因为降雨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如果降雨方式实施不当,就会增加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不但不能使雾霾散去,反而会使污染继续聚集在水汽中,加剧城市污染。

污染的成因、来源是什么

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最主要的原因,而有关PM2.5的来源则一直存在争议。复旦大学空气颗粒物专家庄国顺教授认为,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是目前我国PM2.5的主要来源。“比如说北京,一个将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聚集地,它每天要排放出多少的汽车尾气,有多少诸如此类的挥发物产生出来。”针对PM2.5的形成与中国油品质量存在关联的说法,《南都周刊》曾在去年做过报道,称“按照国三汽油的标准,中国内地汽油硫含量比日本和欧洲高15倍,比美国高5倍,而且大部分中小城市连这个宽松的标准都无法达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车用燃油和排放实验室主任岳欣透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柴油车都没有安装高效的尾气净化装置,更容易生成大量的PM2.5。

雾霾污染面前民众如何保护自己

目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举措能够保证民众不受雾霾污染影响,根据公益环保网站的整理信息,民众可以通过下列举措保护自己:

尽量少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最好避开出行高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

尽量少抽烟。香烟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也会产生PM2.5,因此,在雾霾天气中要尽量减少抽烟。

少开窗。如确实需要开窗透气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选对口罩。普通口罩对于2.5微米的空气颗粒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要阻挡PM2.5需要医用N95口罩。

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的危害。

选择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仅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够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

如何治理雾霾污染

北京的污染较重将采取极重污染日应急措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但在王跃思看来,“停驶公车”并不能有效缓解污染问题。北京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一个偏南风,这就可以让北京PM2.5数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但一股西北风冷空气也容易让北京回归蓝天。它的地理条件就不利于污染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楼林立,污染更难扩散。”

在王跃思看来,大气污染治理无法单凭一个地方政府的努力来完成,需要区域联防联控。“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地方政府间联防联控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以京津冀为例,北京和天津嵌在河北省之中,大气PM2.5污染还受到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的影响。这就至少需要一个负责环保的副总理牵头,各省省长参与,组建一个不受地方干涉的大气污染控制管理委员会。”

第9篇:对雾霾的理解范文

科技论文;生物科学素养;文献检索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