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环境质量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质量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质量体系

第1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质量体系;环境监测;保证措施

0.引言

及时、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提供监测结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准确提供监测结果,必须针对环境监测的生命线问题进行好好把握,从而为各级领导加强环境质量的管理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源治理提供的科学依据[1,2]。所以说,保证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其根本的解决思想就是应该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推动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

1.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质量体系的定义是“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环境监测站是为当地政府社会提供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研究机构,其检验的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是执行环境监管的依据,监测结果准确与否决定执法的效果,为了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就必须建立一套质量体系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做到监测结果科学、准确、公正,以满足政府社会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相应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对于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相适应的检验条件,这些检验条件主要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还有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资源,然后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工作程序及检验方法,使各项检验功能有效、协调地进行,称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的审核,实验室之间的验证,比对等方式,不断使质量体系完善和健全,以保证实验室有能力,有信心为政府社会出具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1.1机构

组织机构是实验室为实施其职能按一定的格局设置的组织单元部门,明确各单元部门的职责范围,隶属关系和相互联系方法,是完成质量方针、目标的组织保证,实验室一般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一般应设以下几方面机构:设置与检验工作相应的检验部门;确立综合管理的协调部门;确立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关系;配合与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资源。

1.2 程序

程序是为实施某项活动所规定方法。主要规定某项工作的目的范围,应做什么事,由谁来做,如何做,什么时间做,如何控制和记录及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等方面。

1.3 职责

明确规定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在质量体系、检验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在检验工作中的关系负有的责任。

1.4 过程

过程是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任何一个过程都有输入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

1.5 资源

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方法,是质量体系硬件。

2.环境监测站质量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站为适应计量认证及创建国家认可实验室,由三部分组成,即质量手册文件;程序文件(服务于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服务于程序文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了组织机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这些构成了所有的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体系建立使所有的环境监测站在检验工作中提高了质量,工作运行有序,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更明确,做到了监测结果及时、准确,从而进一步保证监测质量。

监测站作为实验室都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市级监测站。

3.质量体系运行

质量体系的建立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质量体系不能较好地运行,再好的质量体系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及时准确。质量体系运行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它要求法人代表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法人代表对质量体系严格管理,实验室全员参加,技术负责人管理好运行过程中的环节与接口,质量负责人认真对全员宣贯和检查才能做到质量体系正常运行。如何对质量体系严格管理和宣贯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质量体系运行,质量体系明确规定了管理评审、内部评审、监督评审等必要措施。管理评审是认证单位最高管理者,对实验室确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及一段时间内所要解决的重要质量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质量体系是否运行有效,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的评审工作。在评审中要做到职责的具体落实,评审会议结束后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并签发。管理评审是法人代表对实验室自我检查和完善的一个过程,通过管理评审提高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能力,从而是一个自我完善发展的过程。内部评审是保证管理评审实施和落实的一个必要手段。内部评审会议是在一段时间内或出现某些质量问题时召开的会议,质量负责人组织召开的内部评审会议是检查一段时间内质量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落实解决出现问题的具体措施,在会议结束后形成内部评审报告,经法人代表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检查实施落实情况,是否达到了内部评审报告要求。另外,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还要通过外部评审,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评审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通过外部评审来检验质量体系的运行。

质量控制是环境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今后如何做好质控工作使质量体系运行得更好,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看法,借此同大家一起交流。

【参考文献】

第2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以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导向,保证满足科学化、法制化的环境管理需要构建的。其含有的信息不仅具有代表性、准确性,还能为我国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趋势比较慢,工作人员受各个要素的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量较大,受多种要素的制约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降低。并且,监测人员在工作执行过程中,还在利用室内监测方式,该监测方式中使用的数据不够广泛,监测质量不高等。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大多数都是实验室分析方式,对现场监测、质量管理以及专业性都无法实现系统化分析。随着监测项目的不断增加,现在利用的环境监测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技术无法实现创新性,从而降低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升[1]。

2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为了能使我国的质量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形成,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2.1 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环境监测部门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监测技术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思考,保证能够为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实施计划与培训内容。为了满足监测仪器的使用需求,促进其发展速度,需要为其建立专业的基地培训地基,保证培训工作的开放性[2]。如:在对人员进行培训过程中,需要利用互动式、跟班式培训来执行,这样不仅能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能力和技术,还能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建设力量。实现开放性教学以及增加培训课件也能推广监测技术,也是仪器操作以及教学方式丰富性的主要实施途径。目前,我国的监测项目比较多,使用的监测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状况,一定要促进环境监测的科学性与实验性,保证在执行过程中,建立再教育机制,这样不仅能激发监测人员的学习兴趣,还能为监测项目的有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实施对策。所以说,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其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保证考核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与可行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岗位人员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2.2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要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需要为其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实施保障。管理体系的形成是以一种技术性文件的形式形成的,其包括各种监测环节、监测岗位以及实验工作环境、监测人员的自身行为规范性等[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监测技术也得到较大进步,并促进了监测领域的扩展性,所以,为了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为其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和有效的考核制度,以保证工作效率执行的有效提升。其中,持岗证是监测工作执行中最为规范的实施方式,因此,各个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转换考核方式,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保证能够减少人员与人员之间存在的差距。持证上岗制度的执行还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如果监测项目种类不断增多,需要将生态监测、应急监测等项目实施考核,这样不仅能促进监测工作执行的有效性,还能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以保证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监测质量。还需要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监测质量体系的形成,以促进执行过程的完善性。针对以上的分析和阐述,相关环境监测部门一定要根据相关的执行规范,建立符合的管理体系,这样不仅能促进方案制定的合理性,采集工作的科学性,还要促进技术文件利用的有效执行,保证体系形成的更为完善。

2.3 发挥质量监督人员的作用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监督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还能为监测数据提供有效手段。所以,需要任命相关人员对其监督,保证监督人员的技术、经验、态度以及才能等都能更为严格,促进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4]。并且,每个监测部门还需要根据技术人员存在的数量,使其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出适合的质量监督人员,以保证在监测工作中能够加大力度对其监督。其中,质量监督人员还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并发挥其工作职责和义务,使其监督人员在工作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执行,保证在做好监督与评判工作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实现数据监测的准确性、有效性,还能使监测人员对其严格指导,保证执行工作的严格实施。在监督工作中,相关的监督人员还需要根据检查内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相关对策严格解决,从而实现监督工作执行的有效性。

总结

总而言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发展下,利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做好监测服务工作,所以,需要提高监测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环境质量体系的完善性,并保证监督人员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可.探讨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四川水泥,2015(10):98-98,79.

[2]赵志远,武秀梅.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5(7):132-132.

[3]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第3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环境问题仍然在加剧,监测人员的不同的工作态度也会对质量管理体系造成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专业管理人员人数还是较少,而且人员岗位调动的情况也比较频繁,大多数工作人员在没有经历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之后就直接上岗,所以导致很多质量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能力,再加上他们的专业素质也比较低,所以很难为质量管理做出贡献。

1.2没有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在环境监测中能够看出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的,比如监测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平,没有可靠的数据,并且技术差异也比较大[1]。长期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出台并实施了多种管理办法来对环境监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工作内容以及相应职责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规范了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在技术培训之后进行质控考核以及检查。虽然国家十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就是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些问题由以下几个部门组成。由于不重视所引发的这些做法都严重阻碍了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同时环境检测数据也得到保障。

1.3不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许许多多的环境检测机构中都没有含有健全完整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很多的环境检测机构中甚至都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的存在。又或者是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的训在,但是这个专门的部门中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就算是人数足够,其中也很多可能会出现人员职能交叉的情况,所以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那么环境监测工作也就很难再进行下去[2]。这个问题虽然是十分微小的,但是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工作人员就是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的主力军,如果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那么将会给机构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轻则会对个别部门造成影响,重则会阻碍环境检测机构的发展进程。

2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2.1建立健全的监测技术体系

2.1.1加强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发展,所带来的就是不断的引进可开发先进仪器设备的结果,同时新的监测领域以及监测因子也在不断的扩展过程中,那么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就会使得监测领域的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那么就更加应该加大力度去研究前沿的技术,并且要及时对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进,从而保证监测工作的先进性[3]。2.1.2实施监测仪器准入制度当一些新的监测仪器要被投入到市场之时,一般都会出现监测方法以及操作规程不够完善的问题。所以更加应该制定起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仪器准入制度,通过仪器的生产方来制定技术规则并担当起验证数据的职责。2.1.3建立监测方法验证机构现今的验证方法主要是通过方法制修订者来对方法验证方进行选择,而且他们会担当提供验证数据的责任,所以在这之中就会缺少验证数据的关键监督环节,甚至会缺少有效性确认程序。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必须参照标准样品中的定值管理模式,设立与之相匹配的方法验证机构,从而保障其公正性以及客观性[4]。

2.2形成健全的量值溯源监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基准体系

2.2.1建设基准实验室如果仪器或参数并没有国家基准,那么就需要结合环境监测的能力来按照实际状况进行建设,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富含环境监测特色的众多基准实验室,从而补充量值溯源并解决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2.2健全行业技术体系如果一些仪器、系统以及参数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检定以及校准规程,那么就应该建设起环保行业的技术体系,不仅要建立量值溯源技术规程,还要建立技术审定制度[8]。最终的目标就是健全行业技术体系。2.2.3恢复质控实验室如果标准样品的基体、浓度范围以及种类十分有限并且还会过度依赖标准样品的话,就会使得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空白区或盲点的问题。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的话,就必须立刻恢复质控实验室,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以及建立配制的质控样品,对样品进行封装,对仪器进行校验并且验证检定,最后得出校验的结果,所有的工作内容都要围绕着质量控制工作的本质需要展开。

2.3制定完善的监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2.3.1建立质控指标体系现今对于质控指标体系研究还不够充分,于是质量控制活动就不能最大限度的进行开展。那么就更需要广泛的开展技术研究,并且要针对不同监测环节建立起涵盖范围广阔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以及质量控制评价体系。2.3.2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要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主要就是建立质量控制措施以及质量控制指标,对不同的质量控制活动实行区别对待的方式,使得质量控制指标摒弃了以往的一刀切思想,而是实现多层次的质量控制指标相互影响。2.3.3加强统计方法应用每个标准样品的统计方式都是不相同的,需要明确它和质量控制指标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且在对它进行使用之时一定要谨慎合理。在质量控制中中要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避免盲从标准样品的定值结果,从而增强质量控制活动可信度。

2.4强化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2.4.1加大培训力度如果先要对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办技术培训班,它不仅能够实施技术培训,还能够促进技术交流。但是还是应该结合监测技术发展需要来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内容设计,把握技术培训重点内容。2.4.2建立再教育机制现在很多的环境监测机构的进人机制大多不太完善,并且监测项目多,监测手段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那么就很有必要建立再教育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热情被激发出来,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监测项目中加入技术支持。2.4.3强化考核机制监测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就说明与之相对应的监测方法以及监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那么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更加应该完善考核机制以及试题库,同时改进考核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并且对考核工作质量加大监督力度,使得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3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简单的分析了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在文中,我们看到了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但是我们也发现其中的不足,所以在文中也对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主要就是通过相关的管理方式和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研究。其实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放在主要的位置既能够对我国环境标准进行明确的制定,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止污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祥云.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化工管理,2016,(08):36+38.

[2]张军齐.浅析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农技服务,2016,(04):227.

[3]黄艳明.论如何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J].科技经济导刊,2016,(06):126.

第4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目前使用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颁布的条例,在经过多年的变迁后,陈旧的条例已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环境建设中,更不符合现代化环境监测的要求。因此,应结合现代化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保障系统,细化至每一个环节的环境监测细节,从而建立完整、健全的环境监测制度,在法律法规强有力的约束下和威慑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如,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对监测机构中的资质、监测工作人员的资格、监测规章制度的制定、监测网络的建立等予以明确、严格的规范,从而逐渐推行标注化建设,真正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规范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于环境监测设备的技术规范,因此建立有效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首先要加强对监测设备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我国虽已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并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但新技术和新设备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常出现新旧设备和技术使用方法不一的情况,旧设备和旧技术严重落后,跟不上先进技术的步伐。因此,要不断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及时更新以往监测技术,掌握和跟进现代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同时要尽快制定出新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合规性。另外,由于许多进口的新监测设备和技术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监测方法不恰当、监测流程不完整、使用方法与设备不一等问题。因此,应制定和出台进口监测设备的准入规章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通过借鉴国外对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环境监测要求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规范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

3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选拔新人时,应选用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等整体职业素养较高的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的职务。而对于原有员工,应展开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训,主要包括增强职员的监测技术、加强职员的相关知识涵养、提高职员的工作能力、培养职员的责任意识等,从而切实提高质量监督员的整体职业素养。同时还应强化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职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程度等项目进行严格考核,对能力较差、不合格的职员应给予相应惩罚并加强培训力度,从而全方面提高质量监督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水平。

4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环境监测机构,都将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与国家实验室制定的标准作为依据来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规定和标准来进行环境监测是远远不够并且行不通的,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要想实现质量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则必须要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监测方案的科学性、监测地点的代表性、实地取样的规范性、样品保持的完整性与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等,才能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决策。由此可见,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要实现创新,则必须要完善环境监测的监督体系,全方面监控监测工作的准备、采集、保存、检测、报告等工作;还需建立灵活且有效的反馈机制,质控制度和标准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5结语

第5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立法机制;革新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5-009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5.046

绿色发展思想下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助推作用。就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此种情况必须予以遏制。为此,尽快完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工作水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环境质量日渐好转。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1.1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基础且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获取对应的监测数据,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通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其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面支撑,进而取得重大成果。

1.2增强环境监测能力

在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随着生活、生产节奏的改变,环境问题开始表现出连续性、综合性、追踪性的变化趋势,这也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从原本的周期性工作转变为连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不仅如此,由于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部门单位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新技术、新设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这些部门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

1.3促进经济发展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并非只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其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大多数人环保意识低下,尤其是部分污染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致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此,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可以引起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法律约束不到位

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可以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但是,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看,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远远不够。从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针对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标准等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定,并未从细小的地方做出详细阐述。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法律条文并不具备太大的操作性,难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指导。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条款中,甚至存在和国家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展开。

2.2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从环境监测工作的等级分类看,其主要是分为国家、省、市和县这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环境监测单位的等级不同,在整体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职责也都不同。就国家环保部门而言,其核心工作就是规划整体的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方案,并对各省市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巡查。而市和县这两个级别的环保部门主要是落实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接受省级环保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在这一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体制当中,各级层职权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市、县这两个层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工作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偏低,地方财政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开展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阻碍,致使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2.3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偏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部分工作环节,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高级专业知识。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为47.5%,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不到10%。这一比例如果只考察县级单位,还会进一步下降。由此不难看出,高水平工作人员的缺少,是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3.1完善立法,加强法律约束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通过完善立法的手段,加强法律约束,才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并发挥作用。首先,对环境监测工作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对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予以明确,以便相关工作能够切实展开。其次,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的阐述,尤其是某些关键环节的工作的操作流程,遵守标准等必须予以明确规范。最后,加强法律的监督。环境监测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和法律本身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应该法律规定中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过程、结果、效用和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定,以此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其可行性和可操行性的考虑。只有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出切实作用。

3.2革新环境监测体制

基于当前体制运转不畅的问题,必须对其重视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革新,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首先,建立垂直均布的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以国家环保部门牵头,以此布置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垂直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职权不清的问题,明确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其次,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是导致环境监测体制运转不畅的一大原因,因此,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迅速。比如,可以细化各级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将过去的统一管理革新联动管理,扩大环境监测司职权,赋予其一定的行政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落实。最后,搭建第三方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机制,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透明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其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组织公益机构和民间人士组成第三方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对各级层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相关工作顺畅运行。

3.3构建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

基于当前高专业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构建一支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进步。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以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基于和当地高校的合作机制,直接从高校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对其着重培养,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后备力量。最后,建立淘汰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逐步淘汰素质水平低的人员,补充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却对其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基于此,应该完善立法、革新机制以及构建高素质工作队伍,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以促进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池怡,潘见阳,徐伟.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5,(7).

[2]卫新亚.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1).

[3]刘澍.建立主动型、预防型、信息化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

第6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建设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准确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及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领域正不断扩大,这无疑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先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科技的全面发展时期,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更是异常迅速,这在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尽快发展经济,而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然环境,这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其后,虽然政府和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国家更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依然非常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而若想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行的。只有在一个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以保障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客观性。

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和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认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内容。其次,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偏差,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以科学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反而对环境监测工作施加不正当的干预,例如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之时私自修改或删减数据,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2、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很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都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其不是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不够,就是缺乏管理经验。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失误,从而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大部分相关部门和机构都更加重视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没有对其开展有效的培训,也不怎么积极招聘相关人才;二是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积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3、控制手段不足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然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严重滞后,已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再者,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颁布的,其已历时多年,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求,当前必须要尽快修订新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结合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新的法律法规当中应当要明确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环境监测人员的从业资格及环境监测设备的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管理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管理经验等各不相同,因此其管理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当要尽量选择那些知识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及管理经验多的人员来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另外,还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本人的工资相挂钩,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从而促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规范技术体系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要加大对科技的研究力度,不断研发新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其次,要加快制订科学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有据可依;再者,要制订完善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最后,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而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尽快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未来还需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01:1-4.

[2]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第7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68-01

一、概述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境质量分析、污染事故界定、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纠纷仲裁等多个方面,各级监测机构应完善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寻求最优的监测点位及适宜的分析手段,应用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加强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继续教育等。这样才能使监测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并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从而使得环境监测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1、监测布点方面

监测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监测布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受排污口所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完美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有时候这种点位可能与理论要求相差较远。在这种监测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意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也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

2、测试系统方面

由于采用的分析方法还不完善,所使用的仪器未经校准、所用试剂含有杂质、测量时的环境因素、操作人员感觉器官的差异、反应的灵敏度及固有的习惯均会产生系统误差。

3、采样方面

采样的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要受到采样容器的材质、采样的深度或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如: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测定同一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时,采集水样的深度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同一水体同一断面溶解氧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再如,采集水样分析其石油类的含量时,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因塑料会吸附石油类使分析结果偏低。

4、监测人员的素质方面

环境监测的相关人员责任心、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均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有的应变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监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三、环境监测及其具体要求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实行是由国家制定出监测质量标准,各级监测站组织全体职工把专业技术、业务管理、思想教育和数理统计、系统工程以及计算机等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获取能正确反映环境质量信息的监测数据的系统管理活动。核心是强调以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从而使监测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2、环境监测的要求

首先,环境监测将实现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作为主要内容。监测全过程包括布点及其优化、采样或现场测试及样品的运输和保管、数据处理、实验室分析、综合分析评价等环节,换而言之就是测取、解释和运用数据的过程。这五个环节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监测质量,同时也要搞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以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的工作体系。

其次,环境监测要求进行全站管理。可将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部门分为站领导含总工程师、室主任含主任工程师和从事具体业务人员的管理。每一级都有各自的质量管理内容,根据上级的要求,每位站领导都要从质量决策、质量目标、质量计划及方案等几方面协调安排具体工作,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第三,环境监测要求的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的范围是整个监测过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全体职工参加。只有各级领导、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及其他方面的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搞好环境监测质量。

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

目前,环境质量的变化在持续增加,污染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应用于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估。基于这一情况,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并对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进行及时调整,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2、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也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都会环境决策带来直接影响,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控制好质量监测的全过程,抓紧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任务。

3、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环境保护部门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处理好环境监测站点遇到的一些困境。此外,因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也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4、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

要实现质量保证计划及目标,就要确保组织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这样才能提高监测质量。现在有很多单位采用的是以站长负责制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站长的领导下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报告考核制度,还要审核出具的监测报告,将其作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补充手段。

核查的内容主要有:从监测报告到原始记录、样品交接记录、现场检测原始记录任务单的承接记录、委托监测记录等。每一环节的记录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监测工作质量的多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监控。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培养监测人才

环境监测对象日益复杂,环境监测技术也趋于现代化,要求监测技术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还必须要有敬业精神。环境监测的对象有以下特点: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而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监测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中监测人员素质是关键。因此,培养监测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就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是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对全员进行培训,其目的是要让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是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尤其体现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要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满足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

五、参考文献

第8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第9篇:环境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93-02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监测质量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整体监测活动的有效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有限期间内制定最有效的监测方案;结合环境特征与监测需求分析其成本投入以经济效益,明确环境监测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合理的分析测量系统等等。此外,还涉及到环境监测采用方法、样品处置、实验室管理、监测设备、试剂、质量监控流程、监测数据归纳、文件撰写等,工作任务量较大,且内容较为复杂,牵涉面广,因而必须认真对待,确保质量保证中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保证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的控制,但在采样阶段工作较为薄弱,并且难以有效控制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1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要求

新时期,为了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要求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完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及精密性,不仅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还能有效预测其污染发展趋势。

(1)完整性。要求环境监测保证工作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的整体规划,并按照计划,预期获取连续性的高质样品。

(2)准确性。要求样品的准确值符合规定标准。通常情况下,通过加标回收样、明码平行样等的测定,完成其监测分析工作,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10%质控样。

(3)可比性。根据国家所颁发的分析标准,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开展测定工作,对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作出详细的可比性分析。

(4)代表性。要求所取样品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能有效反映出所监测地区的环境质量。当前,环保要求企业废水排放口需按规定设置,并只能设置一个排放口,因而企业的排出口必须设置得合理、科学。取样人员在进行取样时,也需全面考察企业的排污状况,考虑到各个细节问题,确保取样的准确、有效。

(5)精密性。精密性主要体现在重复性、平行性以及再现性上,要求监测实验室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标准样品。

2 计量认证的要求

在环境监测中,要求各项工作认真开展,监测人员需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主要目的,不受各种利益的影响,并确保监测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应,且监测数据可靠、准确。因此,环境监测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监测环境与设备必须符合监测标准。由于监测要求的不同,所设置的监测环境及监测计划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照相应标准,进行监测环境设置与设施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监测工作。

(2)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节,要求采样必须科学、准确。监测室需结合检验目的及相关因素,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最佳采用方法,或制定合理的采用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在获得许可后,由采样人员按照采样方法或方案正式开展采样工作。其中,对于初次使用的监测方法,需通过《新监测项目评审程序》,实施审评。当监测方法超出使用标准范围时,应与相关部门及客户进行商议,在获得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由技术负责人组组织确认,再投入使用。

(3)为保障监测结果的无偏差,环境监测所应用到的设备与相关仪器均需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期限组织核查工作。其中,对于软件、硬件设备、器具等影响因素,需加强管理,完善设备名称、编号、负责人员等相关信息,并采用“三色识别”方式,准确显示设备及仪器的校准、使用状态,同时附带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人员等信息。

(4)现场采样人员在进行采样之前,必须出示相应的资格证件,并且人员在两人以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遵照采样规定,进行样品采集、贴签、登记。而实验室也需做好衔接工作,详细记录下取样数据及操作流程,包括取样人员、取样方式、取样环境、取样地点等等。如有必要,还需将取样中涉及的统计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期查看。检测结果直接受检测样品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控制样品采集、接收、流转、贮存等各个实施环节的质量,以此来保障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监控技术必须科学、有效,主要包括:规定期限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实验室能力测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反复验证检测结果;重复检测保留样品;对样品各特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其他符合标准的技术核查方法。

3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仍然有许多企业与个人因眼前利益的驱使,违背环境保护原则,大肆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难度却在不断加大。

(2)重结果、轻过程。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仍存在着结果重于过程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实验室样品数据汇总及结果分析,而忽视了前期的样品采集、运输、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在样品采集与处理工作中,缺乏有效质量控制手段,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监测数据,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现阶段,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了较多实用的经验,工作方式相比于最初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受多方因素限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工作经验仍较为缺乏,且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充分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测需求。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保证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从实质上讲为管理工作,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结果准确为管理控制目标,是环境监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许多监测人员还未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形式工作,致使质保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必须转变监测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对质保工作的认知,清楚质保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进而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

4.2 加强人员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

既要转变监测人员的认知观念,也要加强人员管理。对人员的管理,不仅包括监测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质保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规范人员工作行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自觉将质量保证工作有效落实到实际监测工作中来,提高监测人员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责任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部分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虽然在监测上配备了较为精密的仪器与设备,但一些监测人员在监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监测数据及结果发生偏差,进而造成监测质量的提升困难。因此,为了强化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素养,可组织工作交流活动或思想讲座,提升人员的思想水平,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员工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内,以此来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2)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内,不同类型管理人员较多,既有质量监督员、质量负责人,也有技术负责人及相关内审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均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并了解监测领域内所在岗位的管理需求,能高效完成各项管理事务。相关监测部门可结合不同职位的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在日常工作中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进而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

4.3 正确采样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

进行样品的采集,是进行样品检测的前提,因而必须确保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通过上文分析所得,在当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监测人员过于强调监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样品采集、处理等前期工作,对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较为松懈。为此,必须加强采样环节的质量监控。而通过实际调研及数据统计得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采样环节主要存在样品代表性差、可比性低的问题。在样品采集次数上,以瞬时采样为主,难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排污状况;在采样位置设定上,未能综合考虑排污类别及周边影响因素,往往将样品采集点设置在排污口,并没有标识具置,导致样品的监测数据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为此,监测部门及相关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采样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

4.3.1 建立采样人员岗位责任制

结合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技术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对现场采样人员的技能培训及专业讲座,以提升采样人员的整体水平。规定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人员具备采样资质。此外,根据现场采样特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将采样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及个人,同时按照企业类型,委任资质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的采样人员担任所在区域监督监测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驱使现场采样人员认真做好对相应企业的基础调查工作,在对企业生产特征及排污状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具备较强代表性的样品。

4.3.2 制定完整的采样实施方案

采样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样品采集过程的顺利与否及样品的完整性,也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确保采样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在采样实施方案中,必须涵盖采样目的、采样设备、样品采集点等内容。同时,还需将采样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设备类型、容器容量及标签、样品内保护剂、现场记录、处理方法等归纳进实施方案内。必要时,将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表现在内,如最低检出限、精密度限值、分析偏差限值等,以确保采样实施方案能兼顾到各个细节问题,帮助采样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

4.3.3 建立完整的采样原始记录

采样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既要规范样品交接行为,还需详细记录下采样信息,包括采样点、采样环境、采集方法、现场特征、样品特性、样品添加剂等内容,以便后期进行样品检验及监测数据分析时,能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最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而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准确。

4.3.4 建立采样工作质量监督制度

为确保采样环节的工作质量,还可建立相应的采样工作质量监督机制,明确采样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并要求各科室配置质量监督员,以主要负责监督各项工作落实程度及完成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需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对采样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数据及时反馈给负责人,让其更高效地进行采样监管。同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也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定期组织对采样工作的抽查,掌握采样工作状况,并将检查分析结果记录下来,编写相关的质量保证工作报告。

4.4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重点在于控制其内部质量及能力验证。其中,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可采取平行样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试验等方法,实现对其有效控制;在实验室比对及能力验证方面,可通过与高级别监测机构所组织实验室进行比对,或直接进行同一级别的实验室比对,并经计量认证专家进行专业的能力验证,以此来有效评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4.5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不同仪器做出溯源、校准等相关信息核对及检验,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实施监控。同时,根据不同设备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设备档案,将设备的名称、使用状况、维护、检测等资料涵盖进去。在环境监测中,需要根据监测要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监测环境,因而为保证其监测质量,还应加强对测试环境的控制,并结合检验需求,进行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配置,以达到特殊规定要求。此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实验室的卫生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洁净与整齐。

4.6 加强监测报告审核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样品检验后,还需对监测数据及监测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把控数据分析、复核、责任审、技术分析审核等各个环节,对于审核中发现的可疑数据及漏洞,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查证,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疑问。同时,确保监测报告的对外发放符合相关法律法法规,体现其规范性与保密性,并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文件,在没有经过委托单位批准的情况下,严格保密监测报告,进而为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公证性及可靠性提供保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要高效完成质保任务,必须转变领导及相关人员观念,通过领导及所有监测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将质量保障工作真正贯彻到环境监测全过程中去。同时,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及结果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此外,在质保工作中,监测人员还需强化自身的质量保证意识,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与相关质量保证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技术交流,在环境监测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手段,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执法等提供科学、公正、公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