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生产计划管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计划管理现状

第1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切花月季生产是令人瞩目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对沛县现有的切花月季品种作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本县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品种。本文对切花月季的繁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对沛县切花月季发展方向、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月季切花生产有所帮助。

1 自然状况

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黄淮平原中部,境内无山,地形单一,全部为冲积平原,地表坦荡。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07.9小时,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766.0mm,无霜期200d。

2 沛县切花月季生产现状

沛县切花月季栽培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县年产量300万支,总产值240万元。但档次低,品种、色系构成尚不完善;栽培技术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有待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沛县切花月季品种繁多,国内现有的品种或多或少均有栽培。笔者2005年春季曾经做过系统调查,红色系品种主要有:梅兰红、加希里拉、红成功、萨曼莎、红丝绒、莎夏、卡尔红、巴隆尼斯;朱红系有:卡巴莱、默尔塞得斯、天使、红火焰、红战船;粉色系有:索尼亚、婚礼粉、外交家、爱丽莎、贵族、维瓦尔第、奥斯亚那;白色系有:坦尼克、卡布兰奇、卞卡、依思摩;黄色系有:金皇后、黄金时代、金奖章、阿斯米尔金、X夫人、震惊的蓝。

3 月季的繁殖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当年生且充实饱满的枝条,剪成10cm左右,插入稻糠灰中,插入部分约占枝条的2/3。剪口要平,勿伤剪口芽。此法繁殖,如管理得当,成活率可达95%以上。全年均可芽接。一种是用非休眠芽,另一种用休眠芽,此法成活率不如非休眠芽高,占据了温室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管理费用,一般不采用。

4 切花月季栽培技术

月季一年四季可以栽植。当地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后,以及3月中旬至4月中旬发芽前栽植。切花生产时还要以供花时间来决定栽植时间,一般定植5个月后开始产花。通过不同的定植时间安排,周年提供鲜切花。月季花期长,除积肥之外仍需要施追肥,月季需要氮:磷:钾比例是1:1:2或1:1:3。施肥要掌握好时机,在低温的早春或晚秋、雨水较少的干旱季节,视其生长情况合理追肥。施肥要薄肥勤施,不能施之过分,否则会使植株受害。用肥料的溶液喷洒叶面,由叶面直接吸收,其效果有时比土壤施肥还要快,并可以补充土壤中肥料的不足。溶液中含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浓度一般不超过0.3%。浇水最好采用“见干见湿,浇则必透”的原则,也就是待土表几厘米的范围确实全部干透了再浇水,而且浇透浇足。灌水的次数,在生长季节取决于降雨量、气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一般情况下,春、秋季晴朗之日一周浇水2次。冬季上冻之前浇足冻水,然后根部覆盖,整个冬季就无须再浇水了。

5 温室切花月季栽培管理

月季是喜光植物,在充足的阳光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切花。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通风降温;冬季可以加温,保持温度10℃以上。整形修剪是切花月季栽培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合理修剪和养护是调节花期、延长植株产花年限的主要因素。修剪的方式,一种是逐渐更替的修剪法,另一种是一次性统剪法。 切花月季上市时间的不同,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合理控制花期,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花期可通过修剪和控制温度来调控。

6 病虫害防治

6.1 灰霉病

该病主要在温室月季潮湿不通风,露地月季梅雨、秋雨时发生严重。防治方法:使温室通风良好;及时剪除发病部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大棚或温室内用一熏灵烟熏剂烟熏;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 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50%多菌灵、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

6.2 黑斑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蔓延至叶柄、茎上。4~6月、9~11月发病严重,常引起早期落叶。防治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要注意通风,透气降温,及时摘除病叶;雨季每隔半个月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或在病初期喷60%福美硫磺1000倍液;或福美砷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喷药要均匀,雨后重喷。

6.3 白粉病

该病主要为害嫩叶、嫩枝、花蕾,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及秋季。防治方法:注意温室内通风、透光;保持土壤一定湿润;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生长期间发病,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病叶上撒布硫磺粉,或喷洒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休眠期发病可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

参考文献:

第2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需求计划;生产主计划;作业计划;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48-01

一、引言:

自控所从05年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在主生产计划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优化,第一步完成了承载主生产计划的策划模块,各部门作业计划的MES模块,以及产品完工、入库的检验模块和库存管理模块的建设,各信息模块的上线运行极大的方便了计划管理工作开展和管控,使管控过程透明、显形,减少了推委、扯皮,工作效率翻倍提高。我们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满足此状态下生产管控形式,在2012年又开展了第二阶段的工作,需求模块的建设和各模块的关联,实现了主生产计划上与需求计划、下与各部门作业计划的对接。

需求计划是主生产计划投产数量、节点安排的前提,生产主计划是各部门作业实施计划安排的依据,它安排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生产需求计划的完成。

二、改进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需求计划向主生产计划以电子表格和纸质形式下达,需求计划变化痕迹无法完整记录,使需求计划的相关属性无法自动向策划模块传递,如:合同类别、技术状态、用户区域、财务属性等。

2、承载主生产计划的策划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信息未打通,使需求-计划-生产-检验-入库产品信息流的过程进展、反馈不通畅。

三、具体作法:

1、搭建计划需求模块,将产品的合同属性及用户要求向主生产计划模块自动传递

需求计划信息

*完整准确的产品信息,

*确定的产品结构、技术状态

*准确的投产数量

*完整的合同属性类别

*明确的用户区域信息

*划分的产品财务属性

2、以承载主生产计划模块为轴,向上与需求模块,向下与各部门的MES系统进行关联,实现生产主计划与需求计划和各部门作业计划的对接。

*以计划需求的合同数量控制生产计划投产总量安排,用生产订单的节点、数量关联需求计划的节点、数量。

*用生产计划管理部门下达的生产订单直接分解各执行部门工作订单,形成各部门的作业计划。

*分解的工作订单中直接在平台上各产品的工艺员直接编制产品工艺路线。

*依据产品工艺路线和产品BOM直接生成产品配套表,配套表发给库房管理人员进行配送,并对配套缺项及时进行豫警。

四、以”检验完工”作为库存模块的输入,且以合格入库数自动反馈至工作订单、生产订单以及计划需求进行闭环管理

五、取得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努力,生产计划的信息流从需求计划、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已完全打通,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在生产计划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承载主生产计划的策划模块的向上、向下关联,使生产订单驱动生产管控全流程和生产计划的管控模式的变化成为可能。即时段内生产计划就是生产订单的节点、数量的集合,原生产计划以电子表格形式下达,投产以生产订单下达,造成计划考核双轨制,计划的完成考核由计划主管人工干预,由于计划任务包中零件、组件数量成百上千,势必造成考核的结果不精准。现在每月计划的考核以生产订单任务包实际入库数量是否是要求完成数量计算机自动判定,真正实现了刚性考核,此项目的完成,在生产计划管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2、生产需求模块的搭建和与承载主生产计划的策划模块的关联,使生产现场生产的产品的用户区域,配套机种,财务属性、技术状态清楚、晰析,大大提高了装配、调试的工作效率。

3、承载主生产计划的策划模块向下关联,使产品的生产进度、检验、入库物流过程可控,信息流清晰、透明可追溯,真正实现了二流一致。

第3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航天;调度;车间;生产计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57

[中图分类号]F272;F4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的贡献。航天事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降低生产升本,还要形成具有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的调度体系。

1 航天生产计划管理

由于航天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一般生产企业不同。对于航天生产来说,其制造生产的零件属于高科技的零件,对于精密度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比较其他生产行业来说,航天生产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对于零件的保密性要求较高。尽管所有的制造企业发展到今天,对于生产计划的管理流程都出现了太多过于相似的环节。

大致的流程都是客户提出订单,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和要求。信息部门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订单制作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满足要求,则会进入经营管理处进行专业的信息分析。信息进行专业的处理之后,交由制度部门根据本公司实际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安排,然后确定具体进行生产的车垫和单位。车间单位根据实际的生产加工情况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

在生产落实阶段,首先是由计划制订部门将生产计划下派到车间以及技术部门进行生产统筹,之后通过车间调度室的调度进行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在这些生产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车间与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技术部门对于生产车间有着指导作用,且生产车间在生产准备计划完毕之后还要将生产信息反馈到技术部门。

2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航天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航天生产车间的作业计划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计划调度管理方案与航天生产的实际发展不相匹配。在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为止,其生产指导的企业大多数为老工业时期建立起来的,且各国之间由于竞争问题,导致航天生产经验相对保密,于是,很多过于陈旧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制造技巧依然沿用,有些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制订更是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个人经验。调度计划的制订存在很多主观性误区,导致调度不科学。

有的航天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及时也会导致车间作业计划调度出现管理问题。例如,技术部门没有及时对车间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没有及时对实际车间生产情况进行技术支持。计划部门为了计划而制订计划,往往忽视了实际车间作业的情况,对于各个车间的不同情况不能灵活地调整作业计划,而且统一实行相同的计划,这样就会引起各个车间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整体的计划调度受到影响。为此,在实际的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调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调度,客观公正地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

3.1 基本问题

关于航天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调度问题按复杂程度进行分类,或根据加工的特点进行分类。在调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动态调度和静态调度相结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2 研究分析

在对航天生产计划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可结合单行机与对行机之间的调度调整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单行机调度最关键的部位在于取值问题的确定,在实际的运用中,通过将设备的取值问题进行调度,保证在运行时间能够最短的情况下对于调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尽管对于单行机的调度调整十分简单,但也要重视可能发生的突况。例如,在进行并行调度时,如果M和N两个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两个值相等的情况下,可将这两个值认为是等值标准。如果一个值较大时,这种情况下进行调度的分配就比较简单,通俗来讲,就是当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大于工作任务量的时候分配是比较简单的。如果这个值变小,那么就需要在车间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度。当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调度问题不会这样有规律,所以对于调度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学会选择不同的调度系统。

4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迅速提升,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出的应有贡献。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产业的管理有着本质区别,本文对于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索航天生产企业如何形成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进而不断提高航天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第4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产管理;生产特点;一站式;数据共享;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03-02

一、现行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计划下达过程中的问题

(1)计划依据太多。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路线分工表,但是目前飞机改型特别多,且要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技术单、小票等满天飞,而路线分工表不处理技术单,小票等设计临时文件,要搞清楚一架飞机的装机清单,必须综合路线分工表、技术单、小票、拒收单等多份文件,而且出于这些文件经常表达的不规范,需要生产管理人员从这些工程信息中过滤出来生产计划信息,这样计划完整性的保证必然难度很大,管理人员需付出的劳动太多。

(2)下达计划的部门太多。公司运营部虽然是公司主管生产计划的职能部门,但西飞的现实是将大修计划委托飞机维修工程分公司下达;外场计划由备件订货室下达;图纸更改单引起的零星计划由使用单位申请,虽然运营部要对其统一管理,但由于业务分工,职能划分等原因,很难做到真正校对、协调,且环节多,反应速度慢。

2 生产调度过程中的问题

(1)缺件管理难以准确及时。生产系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抓缺件,保配套。多年来一直由装配车间提缺件,生产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层层落实,协调,其中零件上岗会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手段,相关人员工作非常辛苦。有些零件虽然批次已交付,但由于更改、废补、调交、串批等原因,可能造成实际缺件,在手工管理的条件下,这些信息不能及时综合汇总,造成缺件管理难以准确及时。每个月计划员都要查询各种版本的缺件,调度员反复核对信息,做许多重复工作。

(2)生产信息流不畅通。目前判断产品是否交付、关联交易、工时结算等的最终依据那是产品移交单,物料配送厂移交单通常是一式5份,生产室计划组1份、经管室2份、使用厂1份,西飞国际项目控制室1份。每份移交单都需各自上账,一方面发生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部门信息传递延误迟缓,统计方法和内容不规范,汇集信息的时间不一致,造成数据经常互相矛盾。

二、物料配送厂有关产品、生产的特点

1,产品特点

(1)产品项目多。例如H6机每架飞机物科配送中心需生产近26 000项零件,新舟系列机每架飞机物料配送中心需生产近15000项零件,Y20机每架飞机物料配送中心需生产零件15000多项。物料配送中心承担着西飞公司80%以上的材料配送及部分子板零件交付。

(2)简单零件较多,加工难度大的零件较少。

2 生产特点

(1)零件项目多、周转快,大多数零件所处的工位及加t状态变化很快,因此管理难度较大。

(2)原材料、工装、数据及设备等外部因素制约生产。

针对物料配送厂零件项目多、周转快、管理难度大等现状,以及现行管理中基层管理人员面对的诸多困难,特自主开发了网络化计算机管理系统,设想的初衷是所有与生产有关联的信息可一次性在同一系统操作与查询,简称生产计划“一站式”管理系统。

三、生产计划“一站式”管理系统在物料配送厂的实施

1 可行性分析

生产室计划组计划员私用业余时间开发,成本低,且由于熟悉生产特点,程序更为实用,随时可改进。

2 总体设计

客户端部分由草案计划管理、打印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交接单据管理、工时管理及工艺信息管理模块组成。

(1)草案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生产计划的逐项添加和批量导入功能,并且在导入的同时添加工艺信息的功能;自动生成批发放表的功能;导造出标准格式工段计划的功能,将数据上传至网络数据库的功能,草案计划库中采用了勾选下达的力式。

(2)打印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将草案计划表中项目的工作卡片预览及打印的功能。

(3)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对网络数据库中信息的查询及排序的功能,按条件将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导出标准格式的电子表格的功能,对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的功能。

(4)交接单据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对网络数据库中的项目录入移交、调交的功能。

(5)工时管理模块。将工时信息导入本地工时表中的功能,编辑本地工时表的功能。

(6)工艺信息管理模块。将工艺信息导入本地工时表中的功能,编辑不地工艺信息表的功能。

网站部分由查询功能、导出Excel表格功能、逐项编辑生产情况和详细情况的功能、批量修改生产情况信息的功能。

3 使用效果

物料配送中心尘产计划“一站式”管理系统2011年正式全面投入使用,至今已近一年,对生产计划管理及零件生产过程控制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1)计划下达更为迅捷;(2)取消内部计划对口会,节省人力,节约时间;(3)查询信息方便,以往多人查询一条信息,现在一人查询多条信息,且直接可查到工位;(4)计划格式统一,便于工段使用及内部工作调整;(5)相关的使用账户分配到了工艺组、优化组、工具组及仓储室等相关单位,相关部门按有关人员所填信息按图索骥,及时解决问题,对生产任务的完成起到了拉动作用;(6)可根据用户需求(例如交付库房不同,在移交单上做出标注,大大提高了零件交付速度;(7)移交单全部打印,并且可查询;(8)可随时快速导出剩余项,查询更为方便。

4 物料配送厂生产计划“一站式”管理系统应用对比分析

生产计划“一站式”管理系统实施情况简单对比如下:

第5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he textil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face the futur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oduction planning system faces frequent changing,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extile market. This paper researched how to manage enterprise production with computers playing computer's functions of aided designing and auxiliary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rs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us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xisting textile, weaving, quality control concepets.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模拟;纺织ERP

Key words: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simulation;textile ERP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0-02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纺织工业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前纺织工业的主要任务。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纺织行业在加快改造、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采用ERP已经成为当前众多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

模拟纺织ERP是一个试验性质的ERP系统。在ERP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内容是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又可分为采购计划、库存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这些计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证了企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其中,生产计划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安排生产、调节机台、协调好生产流程是比较重要的。在企业人员精简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辅助管理功能便能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下面就重点介绍一下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1问题的提出

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典型的多工序连续生产,其生产工艺计划流程大致如图1所示。

各道工序在安排生产时,对某个品种是何种产品的半成品可以不考虑,只需正确确定该品种的生产数量,使其与前后工序相衔接, 避免产生停工待料或半成品积压,即各道工序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必须保证全厂的生产均衡。工厂在增加新品种或扩大原有品种的生产规模时,必须考虑各道工序是否有足够的设备(机台)翻改能力,由于机台翻改必然会引起时间上和人力、物力上的消耗,所以在确定是否增加新品种或扩大原有品种的生产规模时,必须将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与这些产品的经济效益及生产寿命作一番比较,在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各产品的生产量在必须完成已签合同的同时,不应超过市场的最大可能销售量。生产计划决策模型应全面反映上述各种因素,产生出安排合理、能充分利用工厂现有资源适合市场需求,并能使工厂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的生产计划。[3]

2模型变量的选择

由于工厂所有的生产活动最终是为产品(指出厂的成品)服务的,而各工序则根据产品看的需要,安排适当的机台生产所需的半成品。因此,选择产品产量和各工序安排生产各种半成品的机台为模型变量,为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调整产品结构所需考虑的因素, 将模型变量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根据工厂生产现状、无需增加该品种的生产能力(翻改)即可生产的部分;第2部分为工厂必须增加该品种的生产能力才能生产的部分,设根据市场需要和纺织厂的现有条件,有n种可供生产的产品,则模型中关于产品的变量为yj,y’j j= 1,2,…,J。设需要考虑设备能力的工序有I道,并设在第i道工序中,有ki种机型,根据产成品的需要,应安排生产ji种半成品,则X0J1,X′0J1,j=1,1,…,J分别表示在第i道工序中用第k种机型无需翻改即可安排生产第j种半成品的机台单位数和需翻改才能生产的机台单位数,这样,表示各工序生产各自半成品的机台单位数的变量为Xijk,X′ijk,i=1,2,…,I,j=1,2,…Ji,k=1,2,…,Ki,将产成品看作第0道工序的半成品,令J0=n,K0=1,X0j1=yj,X′0j1=y′j,则模型变量可统一表示Xijk,X′ijk,i=0,1,…,I,j=1, …,Ji,k=1,…,Ki。

3目标函数的确定

由于工厂的要求主要是尽可能多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确定模型的目标函数为获得的效益P最大,即max ρ=■■■(C■X■+C′■X′■)式中,对于产品,即i=0,C■为第j 种产品的单位利润,C′■为C■ 减去翻改所引起费用后的值,翻改所引起的费用根据翻改总费用应在产品生产寿命期中合理分摊的原则确定,对于各工序安排生产各种半成品的机台数,即i>0,C■,C′■可用来表示工厂对安排各类机台优先顺序的意愿。例如,如果对第i道工序,第j种半成品有第2和第3种机型可安排生产,工厂希望首先安排已在生产的机台继续生产,在相同情况下,优先安排第3种机型,则可令Cij3>Cij2>C′ij3>C′ij2,一般来说,C■和C′■应小于或等于零,并且其绝对值应较小,使其不致于对总效益P产生过多影响。

4约束条件的组成

4.1 各工序半成品的生产数量应满足产成品的需要,并与前后工序相平衡,对于内部不再有分厂的工厂,由于半成品的来源单一, 可直接用产成品的产量来计划对各工序半成品的需要量,设Anij 为生产1单位第n种产品所需第i道工序第j种半成品的数量, bijk为第i道工序用第k种机型生产第j种半成品1机台单位的产量,则第i道工序半成品生产数量约束可表示:

■α■(X■+X′■)=■b■(X■+X′■) j=1,…,Ji(1)

对于内部有多个分厂的工厂,由于半成品来源不单一,例如第一分厂的C13细纱所需的C13粗纱,一部分由第一分厂的第1种机型生产,另一部分由第二分厂的第3种机型生产,那么第一分厂生产C13粗纱所需棉条仍由第一分厂的并条工序供应C13棉条,而第二分厂生产C13粗纱则应由第2分厂的并条工序供应C13(2)棉条, 所以,不能再用产成品产量来计算对各种半成品的需求量,而应由生产各种半成品的机型的机台数来计算对其它半成品的需求量,这样,只需规定第1种机型生产的C13粗纱所需半成品为C13棉条, 第2种机型生产的C13粗纱所需半成品为C13(2)棉条,就可将多分厂的因素考虑进去了,令alnkij为第l道工序用第k种机型的1机台单位生产的第n种半成品所直接需要的第i道工序第j种半成品的数量,则多分厂工厂第i道工序半成品生产数量的约束表示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a■(X■+X′■)=■b■(X■+X′■) j=1,…,Ji(2)

式中a■表示生产1单位第n种产品直接所需的第i道工序第j种半成品的数量,不是直接所需的半成品,该系数都为零。例如产品C13D直接所需的半成品来自槽筒工序,细纺工序生产的C13只被槽筒工序直接所需,产品C13D对它只是间接所需,显然,内部无分厂的工厂第i道工序半成品的生产数量的约束也可用式(2)表示, 但不如式(1)表示便于处理。

4.2 各工序设备能力的约束由于各道工序安排生产时,每个品种分配的机台都必须是机台单位的整数倍,因此,这一部分的约束中包含有整数要求。设〈Xijk〉为不小于Xijk的最小整数,mik为第i 道工序第k种机型的机台单位拥有数,那么第i道工序关于设备的约束可表示为:■(〈x■〉+〈x′■〉)

可以看出,如果工厂各工序只有单一机型,式(1)的右边只有1 项,式(3)只有1个,那么就可以直接用产品数量乘以适当系数来表示半成品在各工序占用的机台,通用模型处理多机型的关键是解除了产品变量和机台占用量的直接联系,引人机台变量通过产品与所需半成品的数量平衡来解决不同机型的相互替代问题,而处理多分厂的关键则是解除产品数量和半成品数量的直接联系,建立一种半成品数量和它直接所需的另一种半成品数量的平衡关系来解决不同来源半成品的相互替代问题。

4.3市场需求及合同等对产品数量的约束市场的最大可能销售量构成产品产量的上限,已签定合同的要求构成产品产量的下限,设第j种产品产量的上限为s0j1,下限为e0j1,而工厂对第j种产品的现有生产能力为d0j1,则可将这一组约束表示为:

min(e0j1,d0j1)

min(0,e0j1-d0j1)≤x’0j1≤max(0,s0j1-d0j1) j=1,…,j0(4)

式中一般可令e0j1=0,sijk=mik,也可根据需要赋予其它适当值,如果需令sijk=0,则可将xijk和x′ijk从模型中去掉,显然式(4)和式(5)在形式上是一致的。[4]

5结束语

中国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特别是纺织行业,信息化是企业面对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生产计划系统面对频繁多变、日趋激烈的纺织品市场竞争,在信息化方面根据现行的先进纺纱、织造、质量控制等理论的基础上,在生产计划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虽然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但还是希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大智.纺织企业生产计划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4,(3):45-48.

[2]张体勋.纺织企业管理240问[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李姜,杨连贺.信息技术在纺织企业排产计划中的应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7,26(1):69-72.

第6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多项目计划管理;项目进度控制;钢结构制造企业

一、绪论

钢结构制造企业的特点较为突出,具有典型的面向订单工程型企业的特征,也可称为项目型制造企业。钢结构制造企业每批产品的设计制定及生产都需依照客户合同中所指定的要求完成,并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产品交付予客户。钢结构产品具有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重复生产率较低、制造过程中需要频繁变更等特点,而且,钢结构企业所接到的每个客户订单的需求差异化较大现象明显,所以企业多是采取多个项目同时开工,产品的生产制作处在多个项目环境下,企业管理的难度及复杂度便可想而知了。由于项目繁多,且需求又各不相同,因此钢结构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进度超预期、资源冲突、项目和项目之间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钢结构制造企业普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而造成的。例如:不能保证计划的统一性及协调性、计划执行过程中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管等。钢结构制造企业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搭建起科学的多项目管理平台及计划管理体系,继而实现多项目从计划制定到实施的有效监管、多项目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以及科学性的协调管理。

二、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项目作为钢结构制造企业的核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多项目管理集成了企业战略管理、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以及互相协同管理等内容,是一个将技术、知识、信息进行统一协调且共享资源的管理方式。具体管理现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前多数钢结构制造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普遍是采用的单项目管理方式,企业运作思维仍处于单项目管理思维。企业在选择项目时,往往只针对某个项目的利润性、技术可行性方面,没有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分析;在对选定的项目进行进度安排时,资源将只为单一项目所专有,丧失了资源自身的可调动性,当多个项目进行时出现资源冲突时,需要合理的调动资源使其能尽量多的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将资源冲突尽量降低,这样就致使协调的难度加大,项目运作受到影响。

第二,钢结构制造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采购、生产、工程、财务核算等全部整合到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中,将企业资源统一管理。钢结构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所接项目不同,钢结构制造企业所涉及到的项目都属于定制式,不同项目其需求不同,构件的体积、重量及复杂程度均有差别,构件的生产成本、生产工艺、生产周期等一些基础数据都无法收集。在生产管理方面,钢结构制造企业每批产品的设计及生产都需依照客户合同中所指定的要求完成,因此项目可重复性较低,每个项目所用到的物料都不相同,物料清单的罗列工作量庞大,并且所需物料必须在施工图纸制作完成后才可进行编制,这就造成了ERP系统中生产计划需要不断调整,导致不能严格按照生产计划执行。

第三,钢结构制造企业在进行项目计划制定时,延续了传统的关键路径和计划评审技术,在计划制定时只单纯考虑生产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道生产工序所需要的时间,而没有将内部资源使用情况考虑在内。关键路径和计划评审技术制定的计划支解了系统的统一性,使得管理者只注重了局部效益,而这样所得出的关键路径是缺乏综合系统性考虑的路径,是将内部资源约束抛除在外的一条生产周期最长的路径,并且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操作者心理因素影响导致很多项目的计划并不是最优计划。

三、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项目管理宽度和长度加大,管理难度加大,当多项目运转时企业组织结构往往无法满足其柔性需要。从生产当中看,大多数钢结构制造企业所涉及的业务包括设计、生产、安装、售后等,管理链条较长;从安装过程中看,安装和生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业务,隶属部门不同,管理宽度加大。这些情况都致使部门信息沟通之间存在障碍,管理不顺利等,组织机构的柔性管理急需提升,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已无法满足当前多项目运转的需求。

第二,企业管理流程的制定没有面向多项目管理,而是沿用了传统的单项目管理。伴随企业业务不断拓展,在同一时间内运作多个项目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但当前,多数企业的管理流程的构建仍是基于单个项目管理而制定的,企业管理流程的设计没有与多项目管理相结合,流程制定缺失完整性、协同性差,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都是独立的,造成信息沟通存在障碍。

第三,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不完善,项目计划横向协同操作性差。各个项目计划外部接口或者管理接口不明确,不同项目计划的制定缺少关联。各部门间的计划的制定缺少衔接及协同,部门计划和总体计划之间存在断裂现象。一般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计划管理没有形成体系,项目之间缺乏协调性,致使计划的可控性差、执行力度弱,资源使用率不高。

四、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设计框架

钢结构制造企业产品客户定制,生产具有一次性、不重复等特点。当前,大部分钢结构制造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上,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多项目管理的需要。为能应对多项目管理,本文设计了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管理框架。

钢结构制造企业基于关键链多项目管理体系制定的主要思路是以项目型生产为中心,企业资源应围绕项目展开,打造项目管理链,以项目生命周期为时间线对企业多项目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在多项目过程中,做好合理的安排,周密的计划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周密的计划是多项目管理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是:

图1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管理框架

首先,对推、拉式计划进行有效结合。钢结构制造企业具有明显的拉式特点且兼具推式特点,在设计钢结构制造企业计划体系时应将其特点充分考虑,因此只有将这推、拉式计划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钢结构制造企业多项目管理的需求。其次,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多项目同时运转的环境下,不确定因素较多,最后计划者体系输出的计划更改困难,计划可控制性较差,不能满足环境多变情况,搭建关键链项目管理缓冲机制能够有效的满足多项目运作当中不确定因素下对计划控制的要求,因此,将关键链项目管理计划控制思想融入到最后计划者体系当中,形成计划与控制两者统一的局面。

在考虑推拉计划相结合以及关键链项目管理计划控制思想融入最后计划者体系,本文提出基于多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层计划体系、计划调整机制以及计划制定规则。三层计划体系包括主干计划、前瞻计划和详细计划。

第一,主干计划:公司在投标获胜后,销售部门与客户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协商,项目进度要经过公司战略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制定项目进度刚要,以此作为项目计划制定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前瞻计划:项目经理制定主干计划,即多项目管理中关键计划,为生产制造进行指导,以工作分解结构(WBS)进行细化工作包,利用关键链技术制定整个项目的计划,并对内部资源进行配置。

第三,详细计划:详细计划作为最后计划者体系当中的底层计划,包含一周内要落实的工作,最后计划者即现场项目部人员以前瞻计划为指引,将施工现场中的现实约束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比如人员、技术、资源等,制定出最终可以实行的工作计划,最终计划应充分把主干计划、前瞻计划以及项目实际操作等情况涵盖其中,其特点便是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林晶晶.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第7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管理模式;粗放式管理;精益管理;推动式;拉动式

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学习前苏联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历经50余年,虽然很多企业也在不断的学习、探讨一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但是,总的来讲并没有太大实质性变化,缺乏创新思维、商业意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还没有完全走出从“单一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市场、成本、客户、供应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生产管理模式还处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无法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一、现阶段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表现

传统的生产管理的任务是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照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某种社会需要的质优价廉的产品。其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型的多级管理,一般都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形式;产品设计主要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手工进行;企业主要采用标准化、专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允许仓库内有一定的库存量,制造过程中允许有一定的废品,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但是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

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企业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而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的“物流”和“信息流”是以零件为单位的。企业的生产计划按产品为单位下达到各生产工序,即有关车间。生产车间则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其结果是工序间生产量的不平衡。这样协调各车间生产,组织零部件配套工作便落在了生产调度部门身上,因此,生产调度对于全厂的生产组织和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调度的工作多数是建立在零部件配套“救火式”工作,全凭现场管理人员用非正规的方法来进行调度,这种模式属于“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

(二)“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使生产环节周转库存大量增加

以企业主体产品计划为推动,各零部件生部门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缺少有效的计划控制和生产协同,各生产工序的零件产出必然会形成“快”和“慢”。产出快的零部件进入库存,形成在制;产出慢的零部件形成短缺件、影响配套装配。周转库存在大量增加,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市场反应能力低

由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合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一个产品与调整一个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生产系统周转速度慢,调整费用高等原因,给计划的修改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适应市场需求。频繁调整生产计划,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往往会使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本来计划控制力就很弱的缺陷更加暴露无遗。

二、市场变化对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方面,产品设计活动不断向市场调查、技术预测、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用户需求分析的方向延伸、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管理的职能范畴已不局限于生产系统的内部运行管理,而必须紧密与市场、利润、顾客相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品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今天供大于求,形成了全方位的买方市场,甚至过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前所未有变化,尤其是IC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IT产品、数码类产品的飞速发展。

(二)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个性多变,使得企业的生产批量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价值观不断变化,追求个性化已经逐渐成为潮流。这种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即:由存货销售转变成订单生产。

(三)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由原来的封闭系统转变为开发系统

企业间的竞争前期主要集中在价格和质量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企业将全方位参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原料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

三、生产管理模式从推动式向拉动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需求量大,而生产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式”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变: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性,产品更新加快,开发周期缩短,质量要求提高,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售后服务日趋完善。如何建立起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管理模式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每个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生产管理,管理模式需要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变,即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牵引,以订单拉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实现由计划管理向订单管理模式的转变

推动式管理是以企业计划为驱动,逐层自行分解作业计划推动企业的生产,而拉动式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订单为牵引拉动供应链协同生产,即各部门围绕客户订单开展生产管理,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包装、运输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销售为中心,将工程设计、采购、生产、质量、调试等融为一体,组建快速反应、多变动态的管理组织或团队,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二)借助信息化管理拉动协同、高效、低成本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生产管理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资源管理系统(ERP)、预算管理系统等,CAD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图、自动计算,并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以及直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等特点,实现设计与生产加工相同步,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ERP系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对产品进行分解,列出物料清单和不同的需求时间,从而使生产计划更加准确、精确,降低存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协同。

四、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企业的运用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包括过量生产、等待、搬运、库存、动作等,它需要通过如下管理方式的运用实现:

(一)准时制(Just in Time,IIT)生产

准时制生产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工程。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加速半成品的流转,将存货积压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准时制生产可以归纳为六种管理方法即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劳动组织、工具管理、设备管理和现场5S管理和一种管理体制即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和以车间主任为领导核心的现场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的综合,从而实现生产体系的高效运转和现场问题的迅速解决。

(二)“零缺陷”质量管理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三)零库存

零库存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类物品的储存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零库存可以免去因存货有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存货占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变质、损失等。零库存的主要形式: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供应商托管、协作分包、准时供应等。

(四)标准作业

第8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HT5”H]关键词: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计划控制;信息共享;协同

[HT5”H]中图分类号:TE6263文献标识码: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DONG Peng ZHU Wei-hong Jian-ping LIU Yan-xiang

(1Planning Dept of Carlisle (eizhou) Rubber anufacturing Co, Ltd, eizhou 51759,China;2Guanghua School of 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China; 3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 China; Consulting Dep, Ted Enterprise 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Dongyang 322100, Chin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and control, points out many problems on the control of delivery dat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o on, puts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model based on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hrough uniform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es, the market changes are responded rapidly; through the synchronization of production, the flexibility and agility of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re improv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s of process, and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plan control; information sharing; synergy

0引言

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内外部的竞争已从下游的客户间竞争,扩展到上游资源的供给链竞争。同时,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而客户对产品的交货期、种类、批量、质量、成本、个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模型偏重于对内部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与实行,较少考虑外部供应链的系统性和缩短外部关联企业的响应周期,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2]。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生产运营模式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由此应运而生。据统计,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企业,可使库存减少50%,准时交货率提高0%,库存周转率提高2倍,缺货事件下降90%[3]。

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和管控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大幅度压缩了内部交易时间成本,在供应链系统柔性和敏捷性生产的支持下,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下,企业生产管理必须跳出以单个企业的“物料需求为计划中心”的局限,转而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模式[]。为此,本文研究在统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的前提下,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上下游相关联企业进行协调、控制、合作和优化,构建战略利益同盟,共享产、供、销、存、需等信息,制订协同生产运营计划;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主计划信息平台模型的构建,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与规划,实现了持续柔性的生产机制。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涵义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贯穿核心企业链,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以合理的成本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外包商、物流配送商、分销商、零售商,让合格的产品按时输送到终端用户,并进行业务协同和合作控制,形成一个准时有序且相互紧密关联的、信息高效传递的动态网络系统[5]。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供应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基于对系统整体流程的优化与资源的充分利用、计划与控制,形成可调控链条,从而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达到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向正确的内外部客户交付正确产品的事前系统计划[6]。有效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包含企业所有计划和决策业务的范畴,其涉及的生产经营内容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集成、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产能调配、生产运营计划、生产制造、物流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客户服务、运行效能评价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等环节。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涉及不同的时间跨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成员,在不同的计划模块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定位,而各计划模块又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7]。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作为一种链式网状结构,计划制订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所有成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运作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各部门及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的程度与快速调整的能力。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能,甚至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在新的管理环境下,要求转变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微观生产环境,更要兼顾宏观供应链的运营。[JP2]核心企业制订生产运营计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与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商过程,要求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通过透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既可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实现终端客户、分销、过程生产、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协调。不断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以成本赢效益,以机会赢成本。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总成本、总库存、总周期最小化,生产速度最大化,客户服务及物流质量的最优化,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使客户更满意,甚至超越客户期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P]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计划的稳定性

(1)市场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导致计划与实际间的差异,主要需考虑两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及市场外部环境出现突变,如供应商的意外变故而导致的缺货、供货质量不合格等情况;二是来自于系统内部资源的约束,如系统能力不平衡、接单无规则、设备故障、产能限制、提前期变化、人员配置不足及其流动变化大等,都会导致计划方案无法执行。

(2)市场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会受价格变化、促销策略、新产品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实现供应链同步与协作的条件下,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企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缺乏准确判断,这会给计划增添复杂性;企业常遇到“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需求链崩溃问题,即:市场需求不确定计划精度低牛鞭效应供应链库存断裂或积压新产品进入市场延迟导致预期利润下降资金积压而无力投资研发产品或开拓市场企业决策困惑[8]。其二,内部各部门各自独立,缺乏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协作理念。

(3)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客户需求、资源供应、生产组织、物流和销售等,都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传统计划排产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为导向,未形成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的计划理念,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因此造成企业的采购提前期普遍较长。采购的时间越长,供应链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性事件几率就越高,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如客户需求、资源供应、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发生变化,势必给供应链战术层面(中层或底层计划)上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22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协同生产理念薄弱,致使计划变动大

(1)协同理念薄弱造成供应链各方的不同步。供应链相关联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原料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无法从整体上获取供应链系统信息,而只是被动地掌握局部信息。通常情况下,上游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下游企业则根据需求匹配自己的生产能力,以自己最优产量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但相关联企业的最大生产能力叠加并不等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大产能。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由于缺乏协调导致相互冲突,无法发挥各企业的生产优势,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交货期延迟、服务水平下降、竞争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利益和声誉。

(2)生产运营计划的制订缺乏敏捷性和集中性。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生紧急状况需调整前工序生产运营计划,而前工序不稳定的生产运营计划又进一步导致生产紊乱与质量低下,致使前工序难以做到均衡生产,进而造成后工序时有停工待料的现象。又因客户订单需求变化,或内部突发性事件,或供应商延误供货等因素,原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有效执行,面临调整的范围和内容较多,造成生产缺少连续性和混乱,加之生产运营计划未能及时反应客户订单变化需求,多生产或少生产的现象时常发生。

(3)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体系不健全。生产运营计划往往需要多部门分段完成,因此要保证计划的合理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测相对准确;二是管理部门、层次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协作要紧密。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都是以职能部门形式存在,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生产的步调不一致、作业流程的不规范。最终,企业多半采取召开产销协调会的办法去协调,但由于利益不同协调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会上升到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矛盾。

()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只注重自身绩效,以及市场的“零和”博弈。不能诚信合作,各自只想利用或从对方那里获取最大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最终表现为资产周转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大、经营战略偏移等。

23企业未对下游客户订单进行有效评估,导致计划失真

营销部门为争取销售额有时也未结合企业现有实际生产能力,就直接向客户承诺订单交货期,往往未经企业的内部评审,导致新订单承诺交货期少于正常生产所需周期。为了满足新订单的交货期,导致正常生产节拍被打乱,使原已制订的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正常执行。另外,对客户的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营销部与客户的沟通不够,致使预测失误而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丢失订单。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制造企业方在订单交货期与价格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位置,很多客户不太接受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过多“讨价还价”,尤其是订单的交货期方面。

2生产运营计划缺少系统控制

(1)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批量不固定、波动幅度大,往往凭经验和不完整的数据分析去组织生产,以经验和不充分的数据分析指导下的生产计划带有一定盲目性。当客户需求或生产发生变化时,车间往往主观地进行制造顺序的安排,存在轻重缓急的订单无法得到合理的安排,关键的瓶颈设备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生产计划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生产运营计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时,缺乏对市场需求、产品预期的库存、生产能力、现有资源和原辅材料供应能力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然而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而不能完全共享,造成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供需脱节的现象,致使生产效率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生产得失,从而引发企业间的冲突。加之,市场部经常出现插单,导致出现不急的任务先已完成,紧急的临时任务还未进行的情况,影响订单的按时交付。

25信息系统缺乏一体化

计划部门、生产部门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顺畅,经常造成信息滞后甚至偏差,无法使生产、销售、库存三者形成合理的协作关系,常导致额外运输和库存成本,而且会增加内外部供应链的矛盾。计划员在制订各类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不能实时了解与计划相关的信息,关键性的生产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导致制订生产运营计划所需时间较长。另外,生产进度监控是由人工进行统计汇报,工作量大、信息反馈滞后、动态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追踪当前的状态,致使计划调整困难,很难对生产进度实现有效管控,极大地影响了生产交付周期。

26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准确导致库存高

[JP2]由于“供”与“需”的协同计划机制的缺失,相关实时库存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会导致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偏高。因企业为了避免缺货,通常还会增加库存量,导致需求放大而造成库存积压。在缺乏生产协同的情况下,各环节之间库存分布不合理,往往出现总库存很高但频繁断货的情况,从而导致库存周转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降低。[JP]

27绩效评价存在缺陷

对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绩效评价,有些企业只简单采用单一指标,如库存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没有考虑用户反应时间与服务水平,常常忽视一些其他服务指标,如订货周转时间、平均回头订货次数、平均延迟时间、提前及延迟交货时间等;有的企业采用订货满意率为评价指标,但它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此外,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造成绩效指标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际效能。

3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构建

科学编制基于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是企业管理体制变革、计划控制系统优化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配合以组织架构重组和跨企业流程再造。要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就需要构建一个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运营计划系统总模型,使其从单向内需模式转换为内、外需兼顾的双向模式,通过项目进度管控方式,完善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力求满足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如图1所示。

31实现供应链信息集成

(1)集成化思想贯穿于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中,通过供应链全程的信息集成管理,将内外供应链在功能、流程上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最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主体是基于各自利益的合作关系、由多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分散企业共同组成,因此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还要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

(2)信息集成贯穿于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编制过程的始终,是计划编制的关键和基础。生产运营计划编制的集成性,体现在上下游的纵向信息和核心企业与外协企业间的横向信息两方面,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间共享什么信息、如何共享成为信息集成建设的关键点。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全面系统信息集成设计,既要考虑单个企业的内部情况,又要考虑供应链的系统性。这项工作需通过规范信任机制,来约束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行为,明确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标准和范式,使其形成高效畅通的信息集成系统。

32提高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柔性

(1)编制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一项十分繁杂的作业,需要在“链阶点阶链”的层级结构中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反复调整,并综合多方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顺利实施。在宏观层面,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在微观层面,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子生产运营计划来支撑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运行。另外,编制的计划应保持一定柔性,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订单、运营等状态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主生产运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以及生产作业计划的制订,通过对关联企业生产活动的统一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的执行。而且对供应商和分销商要进行能力与成本分析,将成本管理从传统的单一企业核算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成员中,并实施全程管控,这充分体现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科学性与整体性。

33提高生产运营计划的同步性

(1)外包外协和自制加工生产,是企业的两条生产运营计划的思路。客户订单经由销售部门传递给生产运营计划部门后,企业应当根据需求与订货的情况,并结合市场预测,以及企业生产能力和成本测算等因素,决策是否需要外包以及如何外包,以确保供应链供给的连续性。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可分为两组模块:一是核心企业主控的生产运营计划主模块,二是关联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子模块。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信息,制订合理的生产主计划;非核心企业应根据核心企业的生产主计划制订自身的生产主计划与车间作业计划。

(2)将主计划及其完成日期信息即时传送至公共信息平台,让供应链透明有效运行。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协调下,在主计划运营节奏的约束中,在供应链系统运营基础上,确定出各阶层生产周期的范围和允许偏差,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进度和节拍。同时,制订出各阶层总体计划框架,明确过程关键线路,并把焦点集中在关键资源上,优先制订关键资源的运作计划,并以此为实施标准,运用同步制造的理念,协调同阶相关联企业的交货期,以确保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匹配。

(2)对订单的前期评审是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计划部门主持下,与订单生产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评审,明确其品质要求、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交货期等。针对订单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节点,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同时,生产计划人员全程监控,及时反馈过程异常,快速解决主要问题,确保保质保量和按时交付。完善的订单评审,能够使生产、仓储、搬运、运输、包装和分销等环节,趋近“零时间成本”对接,使得生产运营计划准确度和协调度得到提高,以速度和质量为优势,为企业赢取更高的市场满意度。

(3)核心企业要对自身和上下游企业的供需能力,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估。计划人员组织相关部门主管,对短、中和长期的销售和供应计划,作实时的预测、调整和系统的安排。其中,企业短期和中长期的几项指标,如对需求预测、生产供应、采购调整、实际订单、新品上市期、库存等指标的评估、分析和再确定工作,这是重要评估内容。同时,供应链物流部门对几项关键指标,包括零售终端销售状况、渠道销售流转速度、供应链库存周转周期、生产供应快速响应程度、促销及价格调整后需求变化等,也需要定期监测、预警和调整。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一旦变量中的任何一项产生变异,与之相关的部门,必须在计划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做出迅速响应、分析,并调整生产计划。

实施提前期优化策略

(1)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仅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敏捷性,还要求具有自我补偿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货成本。因此,基于预订单思想,实施提前期的优化策略,是实现“质量管理/可靠性”(QCR,Quality 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户反应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管理的重要条件[12]。关联企业在订单正式下达前,执行在“负提前期”内的资源调配等准备工作,将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订单事后流程控制,变为正式下单之前的准备流程控制,将供应链的节点串行运作,优化为并行运作,缩短多阶响应周期,减少供求环节响应时间。通过缩短提前期,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交货期的准时性。

(2)实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核心企业提前一定时间,在将生产计划的预订单传递到上下游企业后,相关联企业就可以提前进行物料需求分析、技术评审、采购申购、资源调度、通用件生产、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础准备工作。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预先了解上游企业的供给状态。一旦正式订单下达,就可“零等待”进入生产,从而将供求环节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加快了物资流转,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

(3)供应链的采购和分销订单以“电子看板”或电子信息形式,共享传递。关联企业可以据此对自己的生产运营计划进行调整,提前消除协调障碍,使供应链运作通畅。

5打通瓶颈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

企业生产运营计划除了受到自身能力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供应链配套厂商和分销商等诸多外在要素的约束,因此,识别过程瓶颈并打通,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方面。具体如下:

(1)通常应考虑的约束要素主要有:①各关联企业工序瓶颈。首先,把零部件加工计划的工序按照无限排产倒排法,通过生产负荷率分析找出瓶颈点,即最高的为瓶颈设备。其次,生产依据瓶颈点的工序,把生产网络分为瓶颈要素网络和非瓶颈要素网络。瓶颈要素网络由瓶颈作业及其下游作业(包括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构成,其余为非瓶颈要素网络。第三,用“有限能力排产法”安排瓶颈点加工工序的生产作业进度计划,再以瓶颈工序为基准,把瓶颈工序之前、之间和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同时,动态制订每个作业的运输批量、加工批量,保证物流平衡,使在制品库存合理,以及瓶颈工序利用率最大。②寻找出瓶颈后并平衡产能。能力平衡是企业进行外包决策和零部件(原材料)外购决策的重要依据。核心企业以及上游企业的产能状况,反映了供应链的生产负荷,是制定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依据。但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本企业和上游企业的能力投入状态,存在实时变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柔性组合,可以对供应链的生产负荷实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当然,生产能力是有限能力,生产能力的柔性也是有限度的,要力求掌握生产能力最佳点。此外,当环境变化时,各相关联企业及时修改生产运营计划,贯彻滚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的思想,使生产运营计划发挥最大效用。也可以选择突破瓶颈点的方式,通过对超出负荷工序的改善或者外包支持,甚至调动全员进行攻关,优化瓶颈点工序,从而提高瓶颈工序的负荷,以保证生产的流畅。

(2)对供应链效率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进行分解。供应链效率包含多维指标,如客户订单的准时交货率、到货的准确率、仓库提货的准确率、货物的破损率、运输装卸的速率等。供应链效率一旦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被分解后,管理者就会发现,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因素,很多时候并非单独来自于某一层面。由于在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技术、时间、资源等,尤其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变动,这些因素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加强协商,打通瓶颈,提高供应链效率。

6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

计划由预测与决策两个环节构成,是企业对需求的预测以及对生产流程的决策,而控制则是对生产流程的测量与评价。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是保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如下:

(1)提升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的敏捷与柔性。一般而言,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是诸多子计划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主计划开展生产经营协调的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内外信息动态掌握,可以依据市场动态,对子计划供给能力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解决生产运营计划中供需波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计划与现实之间偏差的控制方法。供应链核心企业作为协同计划的组织协调者,要定期对实际销量和计划数量的差异比率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衡量。通过对计划执行的定期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并确定下一次计划应注意的问题。供应链计划的运营,需要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才更有效、更具可行性,也因此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内外的信息处理流程。

(3)以生产进度信息核对、校正各流程的同步性。生产进度信息,是企业检查生产运营计划执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滚动制订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计划和制订新计划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物料的投入和产出数量以及相应的时间和过程配套性,及时纠偏,动态控制和优化流程,保证产品能准时出货。

()加强信息的实时反馈,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为了保证生产的同步性和实时响应,主计划与子计划之间应当建立紧密的信息跟踪反馈和控制流程,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首先,通过信息的实时反馈,企业实现对订单的全面跟踪监控与协调检查;其次,通过对子计划流程细分的再分析,与主计划比较,及时发现生产问题并予以纠正,提前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使整个计划流程的执行,处于有效地可控状态。

7动态控制生产库存的存量与流量

影响库存流量和存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库存决策机制,二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三是物流管理运作绩效。其中库存决策机制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如何进行库存管理才最有效?这就是库存决策机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够与客户以及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设计开发上互相合作,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可以有效地缩短供货提前期,并且相互之间的需求信息也将更为确定,从而减小因放大订货和增加安全库存量而造成的“牛鞭效应”。具体来说:

(1)在一种网络式的供应链模式下,通过建立多级、多点、多方管理库存的策略,建立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库存管理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

(2)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体现在,通过整体协作,各关联企业能够同步实时获取终端市场信息,使整个供应链与市场变化同步,使供应链各节点上的库存量相应减少,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库存资金的占用,从而达到节省库存成本,提高资本使用率的目的。

8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绩效考核

(1)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生产交付”的核心目标,以生产运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体,采购与物流、人力资源、质量、技术等为辅助支撑,组建一支以“生产交付”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团队,将人员定岗在生产各环节上,及时解决生产环节的设备和产品技术问题。

(2)建立员工晋升与淘汰管理制度,同时设立人员素质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高效薪酬绩效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激励手段。

(3)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是提升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识别企业长处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不断调整,才能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激励企业的活力。各部门及岗位的考核要与企业总绩效挂钩。在考核指标上,充分体现岗位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偏离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5未来发展趋势及结论

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发展是以所有相关配套企业为基础,以组建完整的供应链为系统,形成产业合作战略同盟,从而使各企业同步共享客户信息,形成协调一致的生产运营计划和灵活的应变机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智能化、全球化将是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的管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快速地植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践当中,是信息时代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经之路。统一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将给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建设智慧型供应链协同计划信息平台,是今后关注的热点。另外,虚拟供应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术而建立的动态供应链,它使各企业因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供应链条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也必须处在一个与之匹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采用PDC(又叫戴明环)、ISO/TS1699:2002五大工具、六西格玛、新旧QC七大手法、质量屋等多种工具进行审视,查找生产运营计划缺陷所在并持续改进,从而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13]。

(2)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实施策略呈现多样化。

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组合,是实施供应链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如外部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环境、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产品、同一个阶段的不同种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保质期等,所选择的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单纯地比较每一种策略的优或劣,而应当根据企业与环境现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总之,要实现供应链生产运营管控系统的优化,其前提条件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践层面,都需要做进一步地探索,使之匹配适应;与此同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来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都要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实施变革。运用有效的管理思维模式与实操工具,将分散型、经验型、手工型管理改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数字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达到信息实时协同化,真正提高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运营计划管理体系。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将更加注重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向全球化、虚拟化、战略协同化、一体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绿色化方面发展。当然,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非对称信息情况,希望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理论和有效操作方法的更进一步改善使其落到实处。虽然集中式计划与分布式计划相比而言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完全对称在实践层面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今后的研究将更多考虑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相关理论的探索和有效方法的创新,不仅仅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单一的操作方法,更多地会从企业的实际问题来深度思考新的有效模式。

[HTH]参考文献:

[1] [ZK(#]

李建祥,唐立新钢铁供应链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0,17(1):123-126

[2] 周威,金以慧基于增广Lagrangian算法的供应链生产计划协调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0):132-1327

[3]Guoquan Zhang,Jennifer Shang,Wenli Li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Planning of Supply Chain Under Price and Demand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 77(3):590-603

[]董鹏,张东明制造业内部物流所处的困境及优化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36(5):67-73

[5]Li-Chih Wang,Sian-Kun Lin ulti-gent Based gile 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 68(2):115-117

[6]葛健,李燕风不确定环境下跨国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8):1120-1127

[7]Bilge Bilgen pplication of Fuzzy 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proach to the Production 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Problem[J] Expert Systems with pplications, 20 33(6):338-3398

[8]周金宏,汪定伟分布式多工厂、多分销商的供应链生产计划模型[J]信息与控制,20130(2):171-17

[9]方晗炜,肖人彬双源渠道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的一种干扰恢复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85(9):1303-1310

[10]梁玲徐,伟佳需求不确定下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优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5():5-9

[11]周荣辅,王涛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59(01):270-273

第9篇:生产计划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风力发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

风力发电企业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来有效控制各项建设和经营成本并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综合计划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概念,强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并科学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以此发挥企业管理中的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义。其职能目的为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1)综合计划管理的概念。在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中,计划是基本依据,管理是计划的服务对象和最终目的,而计划的前提则是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各项经济活动有深入的分析以及全面的把握。综合计划并不直接等同于企业的经营战略或者市场规划,而是将其囊括在内,他们之间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优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电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有不同的经营任务和管理目标,综合计划是在企业的各项战略以及长期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经济效益目标和各项经济活动,通过不同环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的生产计划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内外条件约束,合理配置企业掌控的各项资源,达到协调最优和管理最优的状态。

(2)综合计划管理的必要性。综合计划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理念,综合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计划管理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性,通过有机的协调,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会大大提高。第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有利于对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力的控制。计划本身就是一种规划和部署的活动,综合计划管理通过分析、统计、管理、控制活动,能够帮助管理层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掌控。第三,综合计划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种预先的规划,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合理的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有利于对其进行及时的规避,从而避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或者管理模式上的波动。综合计划全面涵盖了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方法、风险分析、过程控制、管理信息化等理念,对企业整体性的管理水平提升有巨大的作用。

二、风力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

(1)综合计划管理的价值性以及整体性没有发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风力发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和程度并不是非常高,与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各项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这种情况折射出的问题是风力发电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实施和对自身经营特点以及所处市场环境的认识上还不清晰。综合计划本身是一种管理的载体或者模式,具有整体性、纲领性、引导性的作用,这种效应在风力发电企业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在进行综合计划编制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所处竞争环境、内部管理模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对计划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中,发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效益与优点并没有特别突出,这样一来,管理的变动反而降低了风力发电企业的管理效率,综合计划管理的整体性和价值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实践水平不高。综合计划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尽管一些风力发电企业也制定了满足生产经营特点的各项任务和效益指标,但是在执行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措施不完备、执行不到位、监督力度小、过程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全面管理的模式制定与计划编制在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成形。例如,一些风力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践水平不高,在具体任务下达和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和实际有效的结合,且在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对一些不确定因素也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当未知因素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有方案造成一定的影响时,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将会变差,从而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风力发电企业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1)有效拓展综合计划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随着风力发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综合计划管理与电力企业各个环节管理模式结合程度的提高,这对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综合计划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综合计划管理实施的形式是对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结合,企业在具体实践中要提高综合计划管理实践的广度。例如,在编写企业的年度计划时,要将各个部门的专项计划管理和实施纳入到综合计划管理的体系框架中来,实现各个目标的统一协调,保证企业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整体平衡的目标。另外,风力发电企业要积极拓展综合计划管理的深度。例如,企业在分析自身的经济活动时,要深入、细致、全面、综合的分析,各种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市场环境、企业生产能力、竞争能力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整体统筹、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避免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机械集成和简单叠加的现象。

(2)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管控力度,提升全面管理水平。综合计划管理的重点在于执行和实践,风力发电企业要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管控力度,提高计划的执行力和实践水平,在管控中监督,在监督中积累经验,最后在全面管理中完成企业计划编制时制定的各项目标。其中,计划在具体实施之前要将各项指标进行分解,然后依据各个部门的实际任务进行执行和分配,对于电力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的工程项目以及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将其合理的规划到综合计划管理中的框架中来,定期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效益目标和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并进行全面的监督审核,提高管控力度。例如,风力发电企业通过综合计划管理平台对项目预算、项目执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考核目标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对重点工作要实行重点管控。只有通过提高管控力度,才能提升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

(3)注重综合计划管理在风力发电企业中的应用实践。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只有注重应用实践才能积累实际操作中的宝贵经验,才能提高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各个计划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制定出符合风力发电企业实际的计划。风力发电企业注重综合计划管理应用实践,首先要注重综合计划管理的方案制定,方案的完备性才能保证实施的全面性、可执行性以及实施的严密性。例如,风力发电企业在下达各个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和任务时要将其中的细节和重点说明清楚,防止理解上的歧义或者模糊,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要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不断增加方案实施的新元素,及时解决不确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实行动态管理、科学管理、考核管理、专项管理的方法,提高各个部门执行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进一步提升综合计划管理应用实施的水平。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电力行业的逐渐展开,风力发电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和建设活动同样也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当前而言,提高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和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的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为大唐向阳风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