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生产物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流业 功能 提升 产业关联
一、物流条件优化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要素,实现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加工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以及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当前,我国的农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浪费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粮食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鲜活产品则高达6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有10%左右。农产品物流中心环节的损耗现象也十分严重。有数据统计,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则只有5%左右。同样,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面临着流通渠道不畅、物流主体弱小、交易方式原始、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等其他问题。这表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整个农业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物流条件的优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因此农产品物流又被称为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器。另外,农产品物流是协调产业发展的纽带,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部伴随着物流过程,物流信息可以不断强化各环节的连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形成,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后,农产品物流条件的优化可以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农业产业运行的质量,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改善物流活动对制造业成本结构的影响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区别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国家发展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由于第三方物流能产生规模效应,可以很好地把生产、流通和消费连接起来。因而,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十分落后,并不能很好地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而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一国或地区的主导产业,而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后期转化,因此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非常迫切。
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供应方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商品加工过程中,用于商品加工的时间只占商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整个过程的不到10 %,90 %以上的时间在运输、仓储、包装等物流环节。因此,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可以极大地缩短商品制造时间,降低制造业成本,促进制造业发展。
生产方面。制造业企业通过制定先进的内部生产计划,可以ι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和控制,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趋于简单,提高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水平,进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业成本,促进制造业发展。
销售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个性化,这就需要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行来支撑。而且高效率的物流活动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使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塑造企业自身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经济发展对商贸服务业的影响
商贸服务业是指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等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在吸收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商贸服务业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贸服务总量小、商贸企业品牌效应低、商贸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等。
物流活动是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商贸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其在商贸活动的优化和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物流活动可以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扩大市场。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实现了企业将商品直接送至消费者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商贸活动的活跃度,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其次,物流活动可以降低商贸服务企业的成本和流通费用,第三方物流甚至第四方物流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而集中更多的资源于核心业务,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流通费用又提高了自己核心业务的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消费的扩大,随着物流活动效力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最终扩大商贸服务的商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艾小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14.
[2]李仕蓉.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物流技术.2014.
[3]苏秦;张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1.
[4]梁红艳.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5.
关键词 集成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 建设思路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2
On Logistic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SHEN Jianju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factory" concept, from the "integrated" system point of view,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lan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path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新加坡国情创设的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我国自引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就将其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关于教学工厂的研究主要存在着:教学工厂对于“企业环境”的模拟大打折扣;教学工厂的建设定位于局部性、单一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从综合的、集成的高度来认识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视角,结合某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1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内涵
集成(Integration),就是一些原本孤立、相关性不强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原有的分散和孤立状态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互为相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生产型教学工厂是在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规章制度等这一传统教学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即生产真实的产品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环境。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场景可概括为:职场化教学环境、项目化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方式、流程化过程管理、产品化教学成果、规范化组织学习、企业化组织管理、高职团队无界化。①
物流专业“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内涵是该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是物流专业单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而是要结合某校机电、机械和信息三大强势专业,共同组建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通过引进工业级别的设备设施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模拟现实中制造企业产、供、存、销这一完整的工业链条,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发挥供和存的功能,通过提供仓储服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产业化,为学生学习、实训,教师科研、实践提供平台。
2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思路
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属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全流程的具备真实生产工艺、工业流程的实训装置、学生可实际动手操作的模拟实操的实训教学工厂,实训教学工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生产物理化学现象和真实生产场景的虚拟生产性工厂。该教学工厂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按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设置实训岗位,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并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真实生产环境―生产性教学工厂。
2.1 集成的思想
区别于传统教学工厂在建设上只考虑一个专业的发展、封闭建设的模式,集成式教学工厂在充分考虑某高职学院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三个强势专业,借鉴三个专业的人力和设备,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从而推动物流专业的快速发展。该物流教学工厂是在综合实训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产能的匹配、信息系统的衔接、设备设施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另外,还要遵循可持续以及柔性的建设原则。
2.2 生产车间与实训室融合
所谓生产性教学工厂,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完成学习和实训。所谓车间,即是在上级下达生产指令后,要分析各类经济技术指标,要全盘考虑既定生产量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把这些条件以合理的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开展车间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工段、班组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偏差,优化、改进车间管理工作,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生产秩序。通过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使得产学一体的教学环境能够得以实现,教学工厂既是教室又是生产车间;既能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场所,又能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让学生实现学做合一,做到车间与实训室融合。②
2.3 项目与产品融合
教学工厂要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边做边学,构建属于自我的过程性知识,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使教师的技术更新与企业同步更新,生产人员与教师一同参加生产与项目研发,做到项目与产品融合。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企业自愿提供成熟的项目资源与学校共享,通过资源分享和经验总结给相关师资团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数据分析后,由师资团队根据企业业务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抽象、提炼,分解、完善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由浅及深,逐层递进,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乐于学习的教学项目。如物流教学团队可以参与到物流企业仓库出、入库流程优化升级改造项目,配送中心、供应链升级、优化或再造项目等,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项目的实施,教学项目的开发要坚持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
2.4 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武装教学工厂的教学环节。为提供完全现实的“企业环境”,就要研究企业的运营方式。要将现实企业中对于人、财、物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学工厂。如,人力资源管理,要仿效企业,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将之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还要制定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和升迁提拨制度;物资管理,要严格仿效企业的流程,使物的流动在企业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做好记录和档案;财务管理,要制定规范的记账、审核、审计、出纳等制度。总之,在企业中为提高经营效益,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使每个部门不能局限于最大化本部门利益,而是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所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知识和形成企业管理经验,做到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2.5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并行存在,通过订单为智能工厂提供采购、仓储和JIT配送服务。学生作为准员工覆盖生产的全过程,既完成了企业的产品生产,又实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训。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和定岗实习等环节,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取得学分的同时,直接获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应根据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相衔接,并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渗透,实施产学融合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3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路径
3.1 基于企业环境的软硬件建设
基于真实企业环境建设的理念,与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一起制定职业技术领域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验、训练、实训和实习四个阶段渐次递进,按照实单项、单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实训与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规划生产型教学工厂中软件、硬件设施,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厂化教学环境。③软件包括引入企业的典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物流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制度;硬件包括,创设真实的生产和办公环境,配备工业级别的生产设备、设施,装备工业用信息系统等。
3.2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
教学工厂的建设结合某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学院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与组合,与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专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基于物流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应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和改造,教学工厂应以供应链管理的载体,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如BARCODE、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库、快速分拣设备、AGV、机械手、倍速U链生产线等,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以及投资经济的现代物流工业级别生产实训基地。
3.3 基于职场环境设计
依据典型物流企业或者第三方仓储企业的岗位进行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训场地的环境设计与布局,在设备配置、工位布置以及环境陈设上与企业相对应,并制订相关工厂化管理制度,如有必要可使学生着工装,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氛围,创设逼真的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应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层、行业管理人员一起,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双方交流洽谈会,或以论坛沙龙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搭建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生产生活、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3.4 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实践技能匮乏,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顽疾。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环境不足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棘手。于是,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推行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这一要求,但实践证明其多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应具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运行,教师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中,不单单能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改能力。④
4 预期效果
(1)创建真实的企业学习环境。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教学工厂,从而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学。(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性教学工厂把企业真实的设施、任务、环境和项目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实训环境是模拟的真实的生产环境,这样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教科书上所不曾讲授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问题,(下转第54页)(上接第44页)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通过智能工厂项目,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在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提供仓储服务,同时又融入了典型的仓储作业流程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企业运行模式,学生在其中生产所掌握的知识和锻炼的技能必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4)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通过教学工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实践学习过程。
5 结束语
总之,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和“关门办学”带来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较好地解决,从不同办学主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更好地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办学资源,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称职的、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希望通过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综合化改革、综合实训项目开发、顶岗实习、服务社会、技能竞赛等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注释
① 谈慧.物流专业“学习型教学工厂”建设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11).
② 滕碧红,张源峰,宋丽,苏李果.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关键词]煤矿企业;内部物流;优化;高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29-02
煤矿产业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煤矿在能源的生产、消费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物流作为一项产业也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物流在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看做是继降低活劳动消耗和原料成本之后的利润源,备受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煤炭产业就开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必须加快产业的集团化建设,进而提高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趋势。
1煤矿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内涵
研究煤矿企业内部物流,首先要明确该企业进行了哪些物流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系统构成和特征。以制造企业内部物流的内涵为参照,可将煤矿企业的内部物流定义为:把有利于煤矿生产的实物(如开采、运输设备、其他辅助材料和新鲜空气等)运送到指定工作地和存储点,同时按生产工艺要求投入到煤矿的生产中;把妨碍煤矿生产的实物(如矿井涌水和有害气体等)按规定的工艺输出矿井;把采掘出来的煤炭,按生产工艺的要求,通过存储、运输等生产单元输送到地面,最终把商品煤运送出企业,实现煤矿空间价值的实物流动过程。
煤矿物流系统是由多个物流环节构成的,它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在煤矿的生产物流系统环节中,煤炭被开采出来之后,通过顺槽、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的运输进入煤仓,由主井到达地面;不同的采掘设备和支护材料等又通过副井和大巷的输送到达工作面,此外还包括矿井涌水的排出、新鲜空气的引入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所以,煤矿企业的内部物流研究范围要从所需的煤炭生产物料采购开始,到把成品煤运送出企业为止的整个过程所涵盖的全部物流活动。
2煤矿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但包括流通领域的实物流动,还包括生产领域的物资流通,它是指物质从供应地经过生产、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企业物流是围绕企业经营所展开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工业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它是从产品开发阶段开始进行生产资料和设备采购、验收、存储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动,投入生产,进入生产领域,进而成为产品再到产品的储存,最后再到产品的运输、销售以及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复杂的物料输送而形成的物流系统。因为煤炭生产的材料都为辅材料,这些材料不能构成产品,所以,煤矿企业的内部物流较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2.1物流多样化
就一般的工业企业来说,物流的据点及方式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开采的工作面和施工现场都是随开采的推进与施工的进展随时变动的。另外,由于矿井的地理条件和岩石状况的不同等因素,也使物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物流据点、搬运工具和运输方式等都因开采地点、开采方式和自然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2.2供应物流居主导地位
煤矿企业的物流活动中,供应物流指包括原材料在内的所有生产物资采购、运输、入库、存储、库存管理和供应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因为材料不能构成产品,所以,运输、订货和存储的成本等费用在整个成本中占的比例变得较大。所以说,供应物流在煤矿企业的物流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2.3运输环节复杂
我国煤炭的消费地和生产地之间的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许多的煤炭必须要经过很长距离的运送才能到达使用者手中,实现其价值;大部分煤矿企业分布在离城镇较远的地方,远离交通干线,往往要经过多种方式的运输才能实现物料的移动。煤矿企业的运输不只是包括地面上的运输,还包括井底的运输;不单只是公路运输还要靠铁路运输;此外,还有轨道运输和皮带运输等形式的运输方式,供应物流的运输跟产品的运输、装运呈相反的方向,但运输方式不同,一般很少可以进行往返运输。
2.4节点较多
物流节点又可称为物流接点,是指物流中连接各物流环节的结节之处,通常指仓库和配送站等场所。除了运输以外,其他的物流活动大都在节点上完成,比如:装卸、搬运、保管、包装、分货、流通加工、配货等都是在节点上完成的。煤矿企业的物流节点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相对复杂,这给物流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
3煤矿企业物流现存问题分析
3.1管理水平低
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低是企业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它可直接导致安全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运行效率降低等问题。目前业内主要通过对时间、地点、价格、数量和品质这5个关键因素构成的评价体系进行解剖分析,从而对物流系统做出评价。这几个因素是评价体系对物流水平的具体要求,将这几大因素用来评价煤矿行业内部物流系统,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都在品质这个要素方面有不错的成果,比如:在物资的保管保养及废弃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其他几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合理的仓库布局、不科学的物资存放以及装卸搬运不配套而引起的多次作业、重复搬运等问题,这不仅使得物流的效率低,而且造成了严重的浪费。除此之外,不规范采购以及层层设库等现象也导致了严重的材料积压现象,产品和材料的多次中转、运输及中间环节的延误都会阻碍煤矿的安全生产。
3.2缺少专业人才
煤矿企业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显得相对片面,不少企业更多的是注重矿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对服务领域的人才重视程度则显得相对不够,这使得不少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3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煤矿企业管理者对物流环节的重视度不够高,使得企业在物流信息上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能形成专业化的信息中心,尽管有煤矿企业开始对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建设,但因为专业化水平不够,信息系统模块的设置不够全面,应用的范围相对较窄,数据库的建立不够完善,标准的制定不尽合理,这使得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犹如一种摆设。此外,绝大多数煤矿企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的制约,这主要体现在物资的供应上面,企业重点管理的对象仍然是采购与储备,物流管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的加强在降低成本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对降低物流费用途径的研究与探索不够重视,致使物流的成本难以降低。
3.4库存问题有待解决
库存成本指进行库存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煤矿企业物资的采购量要远远大于煤矿生产的需求量,这造成了过多的物资留滞于仓库,使得积压资金占的比例相对较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又由于积压物资占用的资金比例大,不能保证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行,这给企业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5物流成本难控制
我国不少煤矿企业内部物流的成本没有完全从企业的总成本中分离开来,物流的成本分散到其他的成本当中,进而形成了相应的隐性成本,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没有设置物流成本的核算项目,这便造成了物流成本不易控制的现象。另外,由于煤矿企业物流节点较多,生产物资从供应地配送到煤矿仓库,再从总仓库配送至各个生产区队,再配送到不同的工作面,形成了两次甚至三次搬运,使得运输成本所占的比率过大,无法降低企业的总成本。
4解决对策探讨
4.1完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制
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是煤矿企业内部物流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也会是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手段之一。建立统一的内部物流管理体制,设立集中的调度中心,监管企业内部的一切物流活动,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按任务的不同进行统筹安排,从而精简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另外,为使物流管理的规范性得到加强,企业还应建立物流管理的责任、物流人员任用、管理监督、物流规章和物流成本的考核等相应制度,要求工作人员遵循规章办事,进而推进物流工作的有序开展。
4.2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重视人员的培训
重视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层级处理,使管理层人员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为企业的物流工作出自己的贡献。煤矿企业还应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这些培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比如,企业可以跟各大高校联合起来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为煤矿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性人才,还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开展各项物流技能活动,建立考核机制等,以此来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4.3建立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
煤矿企业应该建立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统一的信息平台,让企业内部各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工作的内容与进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查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所在,从而缩短供应链反应所需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把物料的配送以及库存的管理方法应用到煤矿企业的物料供应中,供应中心在整体把握了各生产区队对物资的需求的基础上,再对发货时间、数量进行安排,进而确定最优的补充发货方式。这不仅满足了各区队的物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让供应中心的运行更加的合理,也降低了供应物流的成本。
4.4采用先进物流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煤矿企业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来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这主要集中在物流硬技术方面,如我们现行的井下物流配送。但在物流软技术领域的进步则相对缓慢,比如:物流仿真、计算机网络及物流数据库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制造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技术也应在煤矿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4.5建立电子物流系统
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对电子商务体系的建设来架构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统,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对配送中心与物流中心进行优化,通过网络来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简化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反应性能。同时,在物流管理中采用电子商务,推进管理技术,提高物流效率,进而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的物流活动。将传统的物料供应变为点对点的物流方式,通过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改进及时提供所需生产设备,有效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煤矿企业内部物流的研究分析后容易发现,煤矿的生产运行及其物料的供应过程之中,企业往往很少认识到到物料设备的供应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这使得我国煤矿企业的关键生产设备供应周期大于许多发达国家,进而导致了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因此,解决了煤矿内部物流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煤矿企业开采工作的安全性问题,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煤矿企业内部物流的工作内容多且复杂,做好这项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合理分配各项活动,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光明.浅析煤炭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性及优化原则[J].科技信息,2011(1):802-808.
[2]周凌.浅议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J].管理问题,2010(1):108-109.
[3]柴俊峰.煤矿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产经透视,2012(19):76-77.
[4]马广川,高明.我国煤矿生产物流分析与对策研究[J].矿山天地,2009(1):324-325.
关键词:工业4.0;内涵;现状;本质
一、工业4.0的概念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工业4.0的内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三、工业4.0的发展现状
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领域。目前在德国和国际制造业中广泛采用的“嵌入式系统”,正是将机械或电气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内部,是一种特定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数据显示,这种“嵌入式系统”每年获得的市场效益高达200亿欧元,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提升至400亿欧元。有专家预计,不断推广的工业4.0将为德国的西门子、ABB、通快(Trumpf)等机械和电气设备生产商,以及菲尼克斯电气(Phoenix Contact)、浩亭(Harting)以及魏德米勒(Weidmuller)等中小企业带来大量订单。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专家Jerome Hull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4.0是运用智能去创建更灵活的生产程序、支持制造业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它代表着集中生产模式的转变。Jerome Hull介绍:所谓的系统应用、智能生产工艺和工业制造,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生产过程,而是产品和机器的沟通交流,产品来告诉机器该怎么做。生产智能化在未来是可行的, 将工厂、产品和智能服务通联起来,将是全球在新的制造业时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工业4.0是涉及诸多不同企业、部门和领域,以不同速度发展的渐进性过程,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成为必然。同样是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以及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的工业4.0平台正式成立
四、工业4.0的本质分析
1.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来实现大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2.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
工业4.0报告中描述的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3.首要目标是工厂标准化
德国工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就是“标准化”。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来自德国企业;通信领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诞生于德国。工业4.0工作组认为,推行工业4.0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以往,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标准化”,而德国工业4.0将推广“工厂的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程晓蕾.工业4.0架构下的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环境及服务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2]孟书云、李宏胜、周伯荣、陈桂、汤玉东.机器人学与机械基础课程融合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4)
经过数年发展,一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新的绿色引擎,有的通过企业提供行业的准公共服务,推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有的通过引进关键环节的补链企业,实现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循环,成效初显。
行业“内循环”
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目前共有9家造纸厂入驻生产,造纸产能200万吨。去年,该园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6亿元。
一直以来,造纸行业被认为是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污泥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然而,该基地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区豪基却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果做得好,造纸行业也可以形成“循环闭路”。在银洲湖基地,造纸行业已经实现了“近零排放”。
记者调研发现,银洲湖纸业基地实现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为三个产业链条:
一是能源利用产业链条。该基地内有一座热电冷联产的火力发电厂,电上网,但是发电后产生的低品位蒸汽集中供应给造纸生产线,并利用一部分低品位蒸汽进行热制冷,用于基地的集中供热。
区豪基说,采用大型高效环保供热机组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分散锅炉,能源利用率一般可以达到60%以上。
二是水资源利用产业链。该基地实现了梯级用水:造纸企业先取水用于一次纤维(原木浆)为原料的纸品生产线,产生的废水经过再生处理后用于二次纤维(废纸)为原料的纸品生产线,排放污水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作为中水回用到热电机组循环冷却水、脱硫用水补充水。
区豪基介绍,目前,该基地的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吨纸废水排放低于2立方米。
三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链条。基地大量使用废纸等二次纤维作为原料,造纸生产线产生的浆渣回用于生产中低档纸,采用脱墨污泥回用于生产纱管纸,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用于堆肥,电厂的煤渣用于生产建材。
区豪基认为,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一手包办,银洲湖纸业基地的“秘诀”在于“企业管企业”。基地内的凝聚力来自于一家火力发电厂和一家污水处理厂,他们为区内的造纸企业提供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生产服务,前者提供蒸汽,后者提供污水处理。
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径说,入驻的造纸企业都会算一笔账,在这里获得作为生产资料的蒸汽和处理污水的成本要低于其他地方,也低于自建,他们就有动力加入这个大循环经济圈中来。
产业“补链”
如果说银洲湖纸业基地是实现产业内循环,广州开发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除了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外,还通过关键环节“补链”实现产业间循环。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局产业处处长周成就说,不同于一些地方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产业单一,广州开发区内含有化工、钢铁冶金、汽车设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器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很难实现产业内的循环闭路。
含铜废水是电子元件制造、电镀、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也属于工业危险废弃物。企业不能自己排,只能是交处理费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处理。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其中嗅到了商机。这家公司自主研发了多项专利技术,成功地将废水变成原材料,利用含铜废水生产出高纯度的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高附加值产品。
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成说,理论上来说,直接用铜矿石来生产,做不到高纯度;用单质铜来生产,成本高。所以在市场上,科城的产品相对还是有竞争力的。
目前,科城的高纯度氧化铜已经进入了陶氏化学的供应链,可以作为原材料重新进入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我们从他们不要的废水中,重新提炼出原材料卖给他们。”王永成说。
位于开发区的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的企业,去年产值达到4亿元。董事长李远峰说,公司的“原材料”来源中,三成是生活垃圾,七成是工业垃圾。在废物回收领域,万绿达可以提供驻厂服务,被称为“嵌入式专业废弃物回收服务”。
万绿达董事长秘书、品牌文化总监韦蕊说,万绿达派出工作队伍进驻工厂,对企业生产物流提供专业意见,为企业量身定做固体废弃物排放回收方案,减少废弃物产生,增加废弃物回收。
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循环经济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实现,需要政府提升对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创新支持力度。
在“十三五”规划布局下,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与工业4.O对接的美好前景,但要进入制造工业4.0模式,作为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应致力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根据IDC分析预测显示,2015年到2016年,工业4.0这一概念覆盖及传播范围将实现由大型领导企业向我国中小企业及传统、高端制造企业的广泛扩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如何顺利实现工业4.0愿景,就值得探究思考。
一、工业4.O基本概述
(一)工业4.0概念起源及含义
工业4.0这一概念及早期实践探索主要源于德国工业领域,德国工业4.0是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在工业生产、工业装配、工业物流、工业销售及工业售后等多个环节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式,将工业生产的效率得以提升,并将工业生产耗费的成本量加以降低,最终达到工业柔性生产。工业4.0倡导及强调智能化生产及智能化工厂,高深度及高精度的自动化及智能化也可视为工业4.0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其尚处于工业2.O及工业3.0时期,要向工业4.0时代迈进,首要前提是要循序渐进完成工业3.O的预期目标及要求,在制造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及重要元器件的研发上要以开发及保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寻求工业4.0的突破及对接。
(二)工业4.0的基本内涵
工业4.0主要是对工业2.0及工业3.0的改进和完善,既认识到工业2.0及工业3.0带来的生产率提升这一突出优势,又看到了工业2.0及工业3.0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而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下,工业制造器械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愈来愈强,工业生产及管理的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就给工业生产的环保化、定制化及高深度智能化提供了平台条件。从工业4.0的基本内涵上看,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工业4.0侧重于提升工业2.0及工业3.0的智能化水平,其首要内涵就是工业制造生产的环保化及高智能化。工业4.0的高智能化及环保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工厂上,智能工厂是针对工业制造的精细化及个性化需求,通过提高工业批量生产的效率,节省工业批量生产的成本支出等途径,使工业制造企业能够生产出质量更优、精密程度更高、定制化色彩更强的工业产品。工农业4.0的环保化,也可称为绿色化,主要是指工业制造企业生产产品及生产流程遵循全寿命周期,在工业制造企业生产中实现能耗最低、环境破坏最小、产品可回收利用水平最大化的效果,从而使工业4.0的可持续特征更加突出鲜明。例如,在工业4.0背景下,可以将工厂建在最佳交通半径内,一方面节省工厂员工上下班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在绿色花园工厂环境下,达到工业制造生产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其次,工业4.0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还具备了工业生产的动态化、远程控制化及自由化等特征,这就使工业4.0相对于工业2.0及工业3.0,在能源节约及各类生产成本的控制上更加突出,避免了工业3.0时代,工业制造生产过于集中而引发的能源及人力过高消耗等问题。从工业4.O的技术构成及生产流程来看,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操作终端的程度及频率日益加深,是在对信息技术加以深度挖掘使用的基础上,使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兼具了实体生产及虚拟控制的特点,这就给制造企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的分工分隔奠定了基础。工业4.0趋势下,不仅制造企业人力资源与设备之间能够实现远距离操作及通信,生产设备与生产设备之间也能够经由通信技术及控制技术的辅助,实现设备之间的互相沟通及高度集成,从而构成制造企业的柔性及动态生产,在融合了工业制造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生产制造信息化机床设备、生产物流及装配等资源后,最终探索得出一种生产效率更高、资源使用更节省、人力资源使用管理更人性化的工业制造生产流程。
二、中国制造企业向工业4.o迈进的相关思考
从中国制造企业发展实践及面临的发展瓶颈来看,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企业在劳动力优势上逐步下降,这也客观上要求我国制造企业应尽快向工业4.0迈进;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在智能化程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源利用及生产内外部环境方面协调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制造企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在工业4.0的美好愿景下,如何促使我国制造企业平稳顺利地迈入工业4.0时代,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及改进:
(一)充分利用及挖掘我国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潜力,我对工业4.O的入口
从我国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其在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配置等环节都有了大幅度的完善和提升,经由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发展而做强做大的第三产业,如网络购物等服务业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行业成绩,这就给中国制造企业给出了有益启示:要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将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加以深度整合,使传统制造企业能够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推动下,实现生产范围及销售范围的拓展,为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做好铺垫。
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工业4.O的基础,但工业4.0并不单纯等于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和工业制造企业信息水平的提高,而是要与我国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定位及企业价值链保持吻合。作为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其应在对制造行业个性化定制及柔性制造趋势加以把握的基础上,着力升级优化制造体系,使企业经营发展能够与工业4.0的柔性制造特征有机匹配。
(二)确立高级化制造目标,对制造企业的产业链进行改进升级
中国制造企业从总体上看,其产品及产业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普遍不高,相比于制造强国,如德国,日本等,我国制造企业在制造目标及产业链上都处于较低的层次。工业4.0给制造企业升级提供了契机,作为中国制造企业来讲,其应注重对自身的产业链进行改进和升级,将产业链由单一的下端加工生产及组装提高到零件、材料及部件的高端化生产研发,从而使我国制造企业能够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上实现由低到高的逐步提升。例如,作为我国芯片制造企业而言,其在制造目标上要实现由芯片的封装向芯片的晶圆加工及芯片开发过渡,以拓展制造企业目标市场,为芯片制造企业与工业4.0的对接奠定基石。
(三)细分步骤,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企业向工业4.O迈进
首先,制造企业应依托网络信息技术,选取制造企业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可通过企业的门户网站,使客户的购买及利益诉求得到最大化地满足。以刀具制造企业为例,在进行企业网站建设时,可以在进行产品介绍的基础上,对刀具制作的模型和图纸提供相应的阅览及下载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网站在营销环节的作用,此为制造企业与工业4.0衔接的第一步骤。其次,要秉持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的理念,一方面满足制造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对制造产品的具体使用及售后服务进行动态跟踪及指导。第三,制造企业耍致力于转型升级,通过构造智能化、环保化、自动化、数字化的绿色花园工厂,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制造企业的能耗。例如,电子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设置数字化编程控制器,打造生产及研发的数字化工厂,可以实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产品资源回收利用的双重优化,进而实现制造企业中期及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制造企业与工业4.O的平稳对接提供保障。
三、结语
毋庸置疑,工业4.0模式是我国及全球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经模式,也是我国制造企业在“十三五”战略规划期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导思路。在与工业4.0进行对接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要立足自身实际,在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企业价值链及产业链高度,在升级转型中逐步进入工业4.0时代。
关键词:纺织;集群式供应链;关联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25.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在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吸纳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同时,伴随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和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对废弃物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和设备上。近年来,对废弃物治理和对废弃物再利用,也过渡到了从组织范式来进行考虑,李海燕、但斌、张旭梅(2006)从供应链角度来考察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王兆华和武春友(2002)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两种工业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邓伟根和陈林(2007)对生态工业园构建方式及其动力机制、市场制度进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政府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的标准化程序等。虽然生态工业园是以能流关系来进行治理,但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性,治污成本高,企业并未从中取得真正的经济利益,导致缺乏治污的积极性(张仁桥,2007)。但是,由于纺织产业集群中位于同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需治理“副产品”数量也就更多,治理越具规模经济性,考虑到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迫使治污行为由单个企业运作转向由集群地域所在专业化企业进行集中运作的可能性。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纺织产业背景下,基于生态工业园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以对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2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在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是在纺织集群式供应链中两条或多条同质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跨链间的竞争往往大于合作,或者说是竞争是常态,合作是临时和紧急条件下才发生。而纺织两链或多条链是异质关联的,其跨链间的合作是常态的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1的同时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原材料供给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供给另一条供应链,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专业化的产品,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副效应。所以,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些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之所以以产业集群为平台,主要是能形成纺织关联供应链运作的规模优势。由于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有限,与之关联的另一供应链如果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运作,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定,使得其运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没有规模优势,其经济性就无从谈起。而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产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量自然就会增加,从环境角度上说,就得必须进行处理这些废弃物,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钝化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经济角度上,废弃物排除增多,为处理废弃物提供的规模经济性基础。
3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系统分析
3.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旨在结合地方纺织产业集群优势,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链,带动发展相关联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梯级利用,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即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物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学者蔡建和等人关于生态纺织工业生产的研究,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条件,结合纺织生产中各项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一体化的联合和生产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生产技术,设计完善的纺织生态工业链,规划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其中,生态生产技术包括完善纺织生产链、纺织-煤电联合生产、工农联合生产、纺织-化工联合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利用。事实上,上述理论和技术为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和理论还不够完备,我国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还处于理论上和局部实践环节,还缺乏系统性创新实践。例如,安徽天鹅纺织工业园以涤/棉被子的生产加工建立纤维、织造、坯布染色整理,到最后被料加工的整个纺织工业链。武晓莉等人论证了纺织碱性印染废水和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联合治理的实验研究,利用锅炉原有湿式除尘系统,既保证了除尘效果,又达到了烟气脱硫和净化废水的作用,脱硫效果良好。缫丝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后的废渣中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通过燃烧充分利用其热值,如烧制砖材、搀兑煤粉焚烧放热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这些理论实践都是局限于与单个产业链耦合,且没有经济规模性,加之相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导致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难以实现整体网络的系统耦合。
3.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关联层企业充分考虑各供应链间的生产流程,通过物质、废水、能量和信息的耦合,构成纺织产业集群的关联耦合系统。该关联耦合系统包含许多个关联子系统,其根据物质、能量和废水的集成交换,共享公用基础设施,彼此链接在一起。
3.2.1基于物流的耦合
物流耦合是指生态工业园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生态合作过程中,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将不同供应链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链状前向资源循环利用关系。物流耦合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内部的物质转化和交换,而且包括不同供应链间的废弃物交换、再生循环。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化工、机械、商贸、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染料、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也来源于化学聚合生产,从而为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实现物流耦合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联的化工企业不仅可保障对纺织加工所需的染料助剂等化学试剂的供给,并能尽快生产出不同纺织加工工艺所需的化学试剂,也有利于纺织企业对所需化学试剂在质量和生态环保性能上的控制。与此同时,纺织加工产生的废物也可被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吸收消化、再利用。如图3所示为涤纶织品生产物流耦合图。
如图所示,化工厂向纺织厂提供其生产涤纶纤维所需的化学助剂,纺织厂聚酯在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乙二醇、聚酯的切粒筛分废物,以及纺丝和织造中产生的聚酯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进行再利用,生产聚酯油漆,并且这些聚酯废料也可应用于化工企业中合成共聚酯热熔胶。腈纶废料经过水解、氧化和交联等化学改性处理后,具有广阔的工业生产应用前景,可应用于石油工业、水处理工业、粘结剂、高分子吸水树脂、印染助剂等方面。
3.2.2基于能流的耦合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跨链耦合,是异质关联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它将能流为纽带的供应链跨链间合作嵌入到产业集群中,通过能流和物流的耦合,来克服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使得治理污染由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变为“整流程治理”。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能流是伴随物流而产生的,能流耦合实现了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能量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包括每个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而且也包括各过程之间的能量交换,即一个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热源加以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武汉市阳逻镇纺织工业园(以下简称“阳逻园”)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火力阳逻电厂正好在镇境内,其在直接供给用户和企业用电的同时,充分利用余热蒸汽(该蒸汽对发电厂利用价值不高),以实现热电产业剩余物与纺织产业的再利用链接,供给园区空调和其它生产用汽,使纺织厂免设锅炉,既减少占地又省能减污,从而达到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的耦合。
3.2.3水资源耦合
我国的纺织废水平均循环回用率仅达7%-10%,为所有行业中最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实现水资源的耦合是实现纺织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耦合的目的是采用节水工艺、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综合方式,来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例如,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在1997年就利用哈尔滨热电建设开发公司的废烟尘和废炉渣来处理印染废水,该系统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印染厂废水和火电厂废渣、废气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使纺织印染废水和火电厂废物实现资源化,节水、节能、节省大量资金,使印染成本和电厂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4.1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实例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以苎麻产业链为主链,以供应链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相互交换为媒介,以达到苎麻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苎麻资源为基础可以纵向延伸出以下几种关联型供应链:苎麻―苎麻叶―牲畜饲料;苎麻―苎麻根、叶―药品和保健品;苎麻―苎麻骨―人造板;苎麻―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基;苎麻―麻纤维―无纺布地膜;苎麻―苎麻纤维―苎麻纺织品、加工夏布或工艺品;苎麻―废苎麻纤维―造纸原料―造纸;苎麻―苎麻废水―碱液等;苎麻―污水处理―污泥―化肥―苎麻种植;苎麻―苎麻废水―沼气―沼气发电―电能等。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如图4所示。
4.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实例
4.2.1 基于物流的耦合分析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主要以苎麻供应链为基础,根据企业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原则,核心企业及其相关联的组成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集群子网络,每个子网络通过各种产品和副产品的流动耦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物流耦合如图4所示。
4.2.2 基于能流的耦合分析
工业园区引入电厂,可为生产提供能源保障,并可降低电力线路铺设费用。卡伦堡工业园、天津泰达工业园和贵港制糖工业园都有煤电厂,我国正在研究建立食品-电联产、煤-电联产和钢-电联产工业园。因此,与煤电联产,成为各类工业生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纺织和煤电联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银泉、精华、天化和富仕等全国重点麻纺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制,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不仅减少污染,还可降低脱胶成本。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产生提供能源的甲烷气。收集和利用甲烷气,不仅能防止环境再污染,更重要的是补偿处理厂的能耗。据测定,去除
1kgCOD可产气0.40~0.5m3,气体甲申烧含量占60%―70%。对于一个4800锭的苎麻纺织厂,其沼气发电量占处
理站日用电量的1//3~1/2。此外,发电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来冷凝电机组,并产生大量的余热。纺织的浆纱工序、印染的前处理(煮炼、漂白、烘燥等工序)和加工整理(热定形、涂层、烘干等工序)都需要热量,因此,进行纺织―煤电联产,还可把电厂的废热利用于纺织的热整理加工中,解决电厂处理废热之苦,变废为宝,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纺织企业也需在锅炉供热方面进行硬件投资,并避免了锅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次实现了纺织―煤电双方企业在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上的双赢。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耦合如图5所示。
4.2.3水资源耦合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水的循环利用方面,主
要是采用“水厂―麻纺厂、居民―污水处理厂―麻纺厂”的形式,即江河湖水经自来水厂作为中转、净化处理后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供应麻纺厂和居民,再经产业集群地域污水处理厂处理,一部分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返回麻纺厂回用,另一部分不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达标排放,这样可以减少水厂从江河湖水直接抽水的成本,其水资源耦合如图6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咸宁苎麻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资源咸宁苎麻产业集群物流、能流和水资源的耦合分析,阐述论证纺织产业集群应从纵、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纵向维度强化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技术水平上的匹配,并延长纺织产业链以实现产品深加工;横向维度促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以充分利用纺织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副产品实现横向耦合,并建立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培养产业梯度的层级关系与互补性,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共生度和共生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但斌,张旭梅.关联供应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J].生态经济,2006,(01).
[2]王兆华,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2).
[3]邓伟根,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01).
两年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出现了“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包括:未来,“工业4.0”将首先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慧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德国政府为此投入两亿欧元,欲借助推进“工业4.0”,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8月,欧盟已经启动了“制造云(ManuCloud)”项目,目的是在一套软件即服务(SaaS)IT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生产网络层和工厂、流程层的柔性化,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置的制造能力服务。2013年7月,该项目一期通过验收,项目二期也已立项,将在光伏、有机照明、汽车等产业推广应用。
但事实上,中国比欧洲出手更早,2009年,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便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开始探索如何在制造业中将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目前,从科研层面言,“云制造”研究团队以制造中的“设计”与“仿真”为突破口,已逐步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和城市在参与或者引入“云制造”模式,期待尽快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云制造”实现大规模落地,让这种新型的智慧制造模式为“中国制造”服务。
制造业升级时不我待
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著名商业理论,指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令人尴尬的是,尽管“中国制造”名头响亮,但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挣着少得可怜的血汗钱。
全球战略预测智库Stratfor公司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凭借低工资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发展时代正在终结”,因为如今出现了其他工资更低并在制造方面具备有利条件的国家,例如包括印度、越南、肯尼亚等,它们都在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无论这一判断是否危言耸听,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制造业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发展不尽合理,还同时还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当下正是攻坚时期。
持续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缺陷,中国制造要想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就必须培育新型制造模式和手段。“这主要得靠满足制造企业最短的上市时间(Time)、最好的质量(Quality)、最低的成本(Cost)、最优的服务(Service)、最清洁的环境(Environment)和基于知识(Knowledge)的创新,即TQCSEK竞争的需求来实现。”李伯虎说,未来5?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攻克的就是这些具体难题,一切将围绕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展开。
而从外部环境看,寻求更先进的制造模式是国际制造行业的大趋势。一位德国电子类企业的高管透露,为了“工业4.0”的目标,德国正在努力设计未来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结构,以开发能够完全适应生产的设备,这种适应性将使德国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企业的所有元器件将来可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
显然,在传统制造强国加码制造业升级的氛围下,中国制造更需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制造业的云计算
中国很大一部分制造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缺乏从技术到生产资料,从资本到营销及人才等一系列资源,而且很难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但现在的竞争环境,却要求中小企业具备这些能力和资源,这样才能降低经营风险,拓展自己的市场,收获财富。如果能将广大制造企业需要的各类资源和制造能力集中于一个平台,通过网络化方式组织供应一系列标准、规范和可共享的服务,那么许多制造企业头疼的TQCSEK问题就能解决了,制造行业也能够因此而整体向前推进。这就是“云制造”理念构建的基础。
所谓“云制造”,就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的、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智能科学、高效能/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协调的优化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终端和网络就能随时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其中,所谓的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市场需求论证、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维护到最终的报废处理的整个大制造的过程。而云制造的服务对象包含两类用户:制造企业和制造产品。
简单来说,理想化的“云制造”模式,就是利用网络、互联网平台,按用户需求组织网上的制造资源、制造能力,为用户提供各类制造服务的一种网络化制造新模式。这里的制造资源主要包括计算资源,如存储、运算器、网络、平台、软件等,和“硬”制造资源,如机床、加工中心、计算设备、仿真设备、试验设备等各类制造硬设备,以及“软”制造资源,如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模型、数据、软件、信息、知识等;制造能力是指制造过程中有关的论证、设计、生产、实验、管理、集成等能力。也可以说,云制造就是制造业的云计算,是云计算在制造领域的落地与延伸。
北京市云制造平台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张霖教授强调,云制造技术集成了很多新兴的信息技术,但并不是这些技术的简单堆积。在云制造模式中,云计算技术为制造所需的各类信息的智能处理和决策提供了使能服务和新制造模式;物联网技术为制造领域中各类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和实现制造智慧化提供了使能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求解复杂制造问题和开展大规模协同制造提供了使能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为快速构造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提供了使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为制造资源/能力的智能化提供了使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为云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的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提供使能技术;而信息化制造技术是云制造的基础技术。所有这些技术融合发展,交互作用,为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具体而言,云制造有4种服务模式:一是支持单主体/用户完成某阶段(如设计)制造;二是支持多主体/用户协同完成某阶段制造;三是支持多主体/用户协同完成跨阶段(如跨设计与生产)制造;四是支持多主体/用户按需获得制造能力。
由此可见,云制造的覆盖范围很广,但如果在制造行业里,仅是企业的IT部门使用了云计算技术,并不能称之为云制造。只有把云的理念渗透到制造业的核心业务直至全生命周期,并把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最大程度地进行整合,实现基于网络的自由流通,才是真正的云制造,也才会对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由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云制造能够将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建模仿真技术、现代制造(设计/生产/管理/试验及其集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产品研制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使企业的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设备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集成优化,因此可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标。这就有望促进中国制造产业从产品生产型向产品生产加服务型转变,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落地仍待加强
2010年,“云制造”的研究被科技部列入863计划,相关产、学、研、用的28个单位联合在云制造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云制造被重点应用在航天、轨道交通、模具、装备、服装、柔性材料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航天二院)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车集团)是云制造的积极支持单位,这两个大型集团企业都研发构建了集团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以航天复杂产品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关键产品制造为应用背景,提供论证、设计、仿真、生产和管理等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多阶段服务。“云制造明显提升了对航天工业领域的气动设计分析等工作的服务水平,气动方案由原先每月一轮缩短为了每周一轮。”航天二院下属制造企业的一位车间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帮助航天型号产品的数字化研制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大约一点几秒的关键飞行环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另外在生产成本方面,云制造模式还将主要制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5%,避免了资源闲置和空转以及后继的重复购置。北车集团制造一线的工作人员同样表示,云制造模式实现了库存管理的集中控制、实时监控,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并减少资金占用,节省开支约3000万元。
围绕云制造的理念,北京清软英泰等公司、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商则共同打造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业务紧密协作和产业集群协作,并在模具、服装和柔性材料等行业开展了示范应用。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的优化排料云服务一度发展收费会员达228家,提供收费技术服务105万次。另外,云制造还正在佛山、襄阳、武汉等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推广应用,这些城市签订了有关云制造项目的落地和实施的战略合作协议,相关规划设计纲要和实施方案都已完成,相应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也开放完毕,进入了应用实施和产业化推广的阶段。“湖北襄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资源丰富,但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较低。”襄阳市一位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的应用推广,将在襄阳整合、提升、合理均衡布置与使用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此非常期待。
[关键词]煤炭物流;铁路运输;影响;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15.254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务必要保证其开采率及运输效率。当前,我国主要通过海运以及铁路来实现煤炭的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解决了南北方以及东西方资源不协调的问题,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1 概 述
(1)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多项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炭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它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是生产煤炭产品以及组织煤炭销售等一系列物料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
(2)物流的特点。谈到煤炭物流的特点,首先分析一下煤炭物资,煤炭是散堆装货物,易污染环境,对仓储条件要求不高,但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运输方式简单、不需包装、流通加工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等特点。另外,煤炭这种特殊的战略能源,也使得对煤炭物流的管理需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2 煤炭物流受铁路运输的影响
(1)运输系统无法满足煤炭的分布。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是在全国的分布较为分散,且铁路运输部门在设计路线时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无法根据煤矿的分布制定出最便利的路线。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需求实行远距离的运输,往往时间较长且步骤烦琐,限制了煤炭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公路运输时还需要考虑季节以及气候的影响,且公路运输费用大,安全隐患较多,不利于煤炭的运输工作。
(2)运输效率低下。由于煤矿运输环节步骤较多、时间较长、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常常导致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作业的延误,都会对接下来的运输造成影响。此外,我国当前的铁路系统尚不完善,从事运输的工作人员知识技能也参差不齐,货运机车的载重量和机动性能有限,不能满足远距离输送大量煤炭的需求,且没有高质量并快速的机车,使得煤炭的铁路运输较为落后,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薄弱,装卸技术水平低。[2]当前,我国用于煤炭运输的铁路设施还较为落后,很多铁路站点不具备专业的集装箱,装卸设备也多是传统的人工设备,技术水平有限,导致了装箱及拼箱作业的时间较长,耽误了运输时间,增加了货运成本。
(4)缺少足够的信息交流。现如今,物流运输行业利用相关的网络平台,能够实现所有物流信息地及时更新,不仅能使发货方与收货方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还能使沿途各站的工作人员提前知晓、提前准备,减少了工作的环节,提高了效率。然而,在煤炭存储与运输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利用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使得运输时信息交流不畅通,对信息资源了解不完善,没有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要求。
(5)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在现如今的煤炭运输过程中,需要通过系统的物流设备信息、专业的管理团队以及充足的车辆调度来完成高效率的运输工作。[3]而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了解国家对于物流运输这一部分的相关管理制度,并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煤炭运输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具备专业能力的员工少之又少,且自主学习性不高,往往遵循固定的思维模式,采用传统的方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限制了F路运输的发展。
(6)管理制度不健全。铁路运输不同于国家其他方式的运输系统,在管理制度上具有垄断的性质。同现如今五花八门的运输环境相比,铁路运输系统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导致了管理部门及相关员工缺乏努力的动力,时间一长,形成惰性思维,不去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优化铁路运输的方式,造成了铁路运输工作很难取得突破和发展。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制度,难以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进程缓慢。
3 提高铁路煤炭运输的有效措施
(1)增加运输载重,提高运输效率。为使得运输载重能够尽可能地达到所需求值,减少多次运输所耗费的时间和资金,我国可以大力发展重载运输货车。提升车厢承重力,使其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承重最大值。并要注意运输的质量,保证运输货物的完好程度。要适当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不必要环节,尽可能地缩短运输路上的时间及花费,提升装卸货效率、加速车辆周转、加强全线调度指挥,提高货车运输效率。此外,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对铁路线路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及合并,尽量缩短货车在路上的周转时间,使其能够尽早到达。
(2)合理安排煤炭资源,实现统一发货。在运输前,要对煤炭的品种、去向有充分的了解,并可以建立资源库。对那些发往不同站点的同类货物,应尽量安排统一发货;而对那些不同品种、不同去向的货物,应尽量调整,使其能与同类品种、同一去向的货物一同发出。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后期挑选分拣的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与附近相邻的站点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共同组织车辆和车流,保证了出车的相对稳定,节约了成本。
(3)完善铁路信息交流体系。当前铁路部门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所有运输信息资源的一站化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例如,如果有一车煤矿要从山西运到新疆,那么当货物在山西装箱打包的时候,网站上就会出现该次运输的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当货物到达任何一站,该站的工作人员都能提前知晓,并事先有所准备,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而在一次运输结束之后,网站上也应当呈现相应的提示,保证了每一次运输都能做到实施监督,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
(4)重视环保问题。煤炭的确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贡献,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和使用时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环境问题。
4 结 论
铁路运输是我国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运输方式之一,不仅成本小,而且效率高,物品不易受到损害,尤其是对于运送煤炭这类货物而言,铁路运输更是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在目前的铁路运输上,虽已有比较稳定的运输模式,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治理。首先,要提高运输效率、简化运输环节、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发货;其次,还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要充分考虑到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使我国经济、生态都能取得良性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京义.铁路运输对煤炭物流的影响[J].煤,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