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社区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第1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通过对兰州市一些社区进行调查发现。新建社区与老社区差异很大。老社区空间格局更为紧凑,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其客观地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这些老社区规划建设较早,缺乏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社区居民为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见缝插针,社区内部空间格局比较杂乱。社区绿地面积狭小,甚至是仅有绿地被居民占领种植蔬菜等,不足以起到改善社区环境的作用。社区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甚至某些社区垃圾随意堆在道路两旁,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低碳社区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

1、资源利用不合理

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居民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推动社区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但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很多家庭没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由于相对干燥,对于雨水和中水的循环利用不完善。节能冰箱、节能空调比例较小。冬季取暖特别是棚户区仍然采用传统取暖模式。

2、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实践性低

由于我国长期重视重工业发展,再加上人口众多,在解决人民温饱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忽视了生活空间质量。近年来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一部分居民却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觉践行低碳理念。一方面抱怨社区环境差,城市环境差。另一方面却不能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低碳生活,甚至认为低碳生活的实现主要责任在于大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不作为,是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低碳社区建设推行不力

尽管国家制定了推动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法规政策,例如《节约能源管理条例》、《节约能源法》等,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而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居民处于被动状态。社区中居委会和物业成为了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是非营利性的,缺少资金是低碳社区难以继续推进的主要问题。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对于老社区改造更是任务艰巨,面临众多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的,二是社区自身的。低碳社区需要政府和社区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2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1.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淄博255000;

2.上海砼森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杨浦区200438)

【摘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低碳建设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Liu Qian1,Zhang Ke-yi1,Wang Yong-hua2

(1.Zibo City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ZiboShandong255000;

2.Shanghai concrete Mori ArchitectsYangpuShanghai200438)

【Abstract】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 is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issue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projects,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s importan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shantytowns,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madic populatio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specially low-income residents expand consumption.

【Key words】Low-carbon construction;Affordable housing

1. 前言

(1)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2)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3)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利现象。 保障性住房如何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建设的第一步。由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带有刚性的性质,一旦形成和实施就很难改变,因而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2. 保障性住房出现的背景

2.1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

2.2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

3. 现状

3.1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一是要从财政层面解决多年以来地方政府依赖的“卖地财政”,同时还要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是否落到实处,将那些依然是画在墙上的“大饼”,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嘴里的食物。

3.2设计滞后,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选址偏远,保障房所在地的交通等配套设施常常不健全,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也多有缺失,很多申请人“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城郊一套房”。一些地方的保障房项目,周边一两公里范围内都找不到超市、菜市、药店和公交车站。城市郊区多建有城市垃圾处理厂、废水处理厂、工业园区,以及高压输变电站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而不少保障房项目恰好处于这些设施周边。

3.3资金短板,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建设标准不合理,也使保障房失去竞争力。例如,淄博的部分新建经济适用房面积大多设定在60平方米,套内面积约45平方米,而当地的住房困难标准是人均居住面积在15平方米及以下。如果三口之家搬入经济适用房,等于多花了银子还是没有解困。保障房从竣工到消防、园林等验收合格,需要一定周期;从验收合格到分配入住还需要经过申请、审核、摇号、公示、签订入住合同等一系列程序,也需要时间,因此客观上讲,保障房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空置周期。

4. 问题分析、解决办法

4.1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来降低保障房空置率并不现实。

由于用地性质不同,且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项目都依靠规模效应,客观上具有滞后性,因此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配套设施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降低保障房的空置率,还是要扩大保障人群范围,并严格监管体系。“空置率高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保障房规划是否合理。城市的本质是市民的生活,城市规划实际上是规划城市社会,而不是单纯地规划房子、道路。我们的规划在做经济论证、环境论证之前,其实更应该做社会论证,去保障房对象中调研,让他们告诉决策者应该规划什么样的社区。”第一,便于人们出行。人是要走动的,不能老是生活在自己的街区,城市应创造条件给人走动的方便;第二,步行者在城里行走感受到安逸,获得享受;第三,人车关系平衡。

4.2在住宅问题上避免贫富分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标准:全面实施太阳能综合利用,路灯、小功耗电器、热水、采暖、烘烤、做饭;

厕所下水单独处理采集沼气,发电、烧热水、做饭;厨房、浴室下水处理后绿化;过道灯声控,房屋墙体保暖性加强,门窗严密保温,楼间距符合规范,楼顶架设风力发电,房间设计合理利用率高。

4.3优化社区用地在设计低碳社区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和地貌,注重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应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的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同时,建设低碳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绿化,以实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达到节能减排等效果。

4.4加强节能建筑建设:低碳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应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扩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在具体的操作中,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漏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4.5合理开发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使能源供应更多地脱离传统化石燃料。社区中应广泛宣传节约能源和鼓励使用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使社区居民了解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加大新型清洁能源在社区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可重复利用和可再生的材料。

4.6培养节约习惯,充分利用资源

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利用资源并节约资源。例如社区应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网管系统,并设置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后,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污水排放标准。在节水方面,小区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倡议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型马桶,节水龙头等。

4.7鼓励低碳出行汽车使用的能源及排放的尾气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渠道,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要大力宣传低碳出行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鼓励社区居民采用地铁、公共车、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是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城市交通、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8提高公众参与居民参与低碳社区设计是建设可持续社区的重要环节。居民节能减排参与意识的提高,是落实低碳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把参与观念贯彻到居民的日常行为中,号召社区居民加入到低碳社区规划、决策、管理中来,做社区建设的主人,这样可提高居民的责任感,并将低碳社区理念、制度、方法等向周围的社区推广,逐步构建低碳城市。

5. 结语

第3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苏州;三社联动;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28-02

“三社”是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增强“三社”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1]。苏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社会治理的示范区之一,其“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

一、湖西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工业园区2013年全面启动“政社互动”工作。根据园区《关于加快推进“政社互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各街道、社工委相继成立政社互动工作领导小组,湖西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相关工作,成立政社互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二)梳理两份清单,明确责、权、利

湖西社工委梳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签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根据两份清单,社工委对26个事项打包拟定一揽子协议,明确工作的目标要求、经费保障及各自责任,将责、权、利捆绑落实到社区。法定职责之外需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的事项,社工委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项目化运作。

(三)双向评估代替单边考核

随着政社互动的开展,湖西还推行平等主体间双向评估,取代行政上的单边考核。印发《“政社互动”双向履职评估实施办法》《社区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事项履约评估细则》及《评估表》,明确评估内容,规定评估程序。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在协商签约的过程中完成衔接,在双向评估过程中实现了互动。

(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湖西大力培育贴近社区需求的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文化体育类、群众自治类等社会组织,紧紧围绕居民实际需求,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购买服务机制,将社区服务职能逐步引向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五)建设社工人才队伍,创新社工管理

为进一步发挥社区专业人才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园区创新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管理,将社工的发展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不断增强社区发展软实力。园区“创新社工管理”项目被评为2013年苏州市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项目。

制度先行,社工队伍职业化。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工作者实行行政编制人员和职业社工分类管理相结合,创新了社区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激励机制。随后,《关于调整中新合作区职业社工薪酬待遇的通知》《关于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工享受相关待遇的操作办法》等对社工的资质条件、入职晋升、日常管理、薪酬待遇做出明确规定,促进了社工队伍职业化。

注入内涵,社工水平专业化。2013年园区启动“基层社区干部三年培训计划”,三年内完成社工轮训,打造敬业爱岗、作风踏实、乐于奉献、专业高效的社工队伍。培训紧紧围绕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涵盖诸多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程,湖西社区干部和社工参加了3个月共20期培训。湖西还组织社工走出去,参加国家、省、市各项培训和交流。在一系列举措下,社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助力成长,群体形象品牌化。园区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不仅对社工进行规范管理,更注重其个人成长。2013年园区举办第二届金鸡湖社工节,组织开展了“社工在你身边”巡游、“非凡城市、最美社工”评选、社工才智秀、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社工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湖西现代社区工作者活力、专业、热情的群体形象跃然而出,成为湖西靓丽的新名片。

二、湖西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特色

(一)“社情民意联系日”丰富三社联动机制

“社情民意联系日”是园区创新社会治理、关注民情、解决民困的重要举措,打开了反映民意的绿色通道。2011年5月起,每月第二个周日为“社情民意联系日”,园区工委管委会领导和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当天轮流深入各社工委,与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代表面对面交流,倾听意见和建议。2014年园区在巩固现有民意沟通机制基础上,丰富政社互动新机制,将社工委层面的“社情民意联系日”下沉到社区,实现民意反馈零距离,社区居民就公共交通、民政事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治安管理等众多民生问题提出了数百条意见和建议。社区还招募了“社情民意志愿者”,协助开展活动、整理民意。

(二)“触爱行动联盟协会”彰显三社联动活力

社区治理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湖西搭建了与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文明共创、党建共商的社区建设平台,凝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触爱行动联盟协会”是湖西社区社会组织的典型,也是三社联动的良好注脚。2009年湖西正式启动以“志愿、奉献、感恩、分享”为核心的触爱行动,2011年“触爱行动联盟协会”注册,协会至今已有自然人会员8 800余名,企业法人会员160家,社团法人会员47家,他们用爱用心和资源支持公益。专为空巢老人解决吃饭问题的“爱心餐厅联盟”是触爱行动的品牌活动之一。几年前,湖西与江南邻里中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爱心卡”,社区老人凭卡半价就餐。如今所有“爱心餐厅联盟”成员单位均由湖西社区党委统一授牌,并与社区签订爱心承诺书,为居民提供优质餐饮服务。目前,17家餐饮企业纷纷加入,向老年居民推出爱心就餐卡近三千张。

(三)“特色单位文化”凝聚三社联动力量

湖西始终坚持把单位文化理念与创新社区管理融为一体,把培育“包容、参与、互助、共享”的社区精神作为重要目标,以文化引导人、鼓舞人、凝聚人,在社工中培育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我提升的价值体系。

丰富生活,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为使社工真正感受到平凡岗位不平凡、普通工作不普通,社工委大力改善工作环境,开展社工素质教育工程,鼓励社工走进图书室、踏上文化广场、参与全民健身,结合“三八”“五一”、春节等节日组织文艺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艺术修养。

加强宣传,多方渠道展示社工风采。社工委重视对外宣传,充分展示社区建设成果和社工风采。两年来,《社区工作建议与思考》《社区工作者述职报告》《金鸡湖西望》等专刊展示了湖西社工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刊物多次得到园区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成为展示湖西风采的一扇窗口。

创造条件,鼓励社工不断提升自我。湖西社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社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订阅书刊,供社工学习;出台奖励政策,鼓励社工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引导社工加强调研,向专业刊物投稿;组织各种征文、摄影、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

三、湖西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以社工委为主体,构建协作治理网络

园区中新合作区实行以社区工作委员会为基层行政组织的社区管理体制,其总体架构是:在园区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设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社区建设的决策协调机构;社工委主要负责管理社会事务、引导社区自治、推进社区党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社区工作站作为社工委的服务窗口提供政务服务,搜集社情民意、培育社会组织、发展义工队伍,每个工作站辐射4~6个社区,与社区居委会在经费、人员上不发生任何交叉;社区居委会内部不设工作站、不办理具体政务,集中精力组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构成社区的“三驾马车”。

(二)以品牌文化为内涵,构建合力凝聚网络

从单纯强调载体保障转向培育公共价值观,是社区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2009年湖西启动触爱行动,用爱的力量创新社区管理手段、拓展居民自治途径,通过引导各社区构建以社区理念、社区标识、社区刊物、社区之歌等为内涵的特色品牌,形成了包容、参与、互助、共享的社区氛围,显著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2010年触爱行动的理念和做法在中新合作区全面推广。

(三)以社会组织为依托,构建居民自治网络

中新合作区3个社工委、43个社区成立各类社会组织近500个,成员总数16 000人。湖西社区拥有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团队47个,在册志愿者8 800多人,爱心成员单位159家。湖西社区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项目化运作为形式,使社区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湖西社区居民自愿组织建立的“草根”组织近50个,保障孩子上下学的“护苗队”、为精神病人定期送医买药的“博士汽车志愿者队伍”、缓解老年居民吃饭难的“爱心餐厅联盟”、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的“触爱行动网站”等等,让社区群众体验着社区治理主人翁的角色。

(四)以社企联动为抓手,构建资源共享网络

园区摒弃对社区建设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搭建企业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企业、社区、社区社会组织之间形成“金相邻、好伙伴、共成长”的互动关系。100余家大型企业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与社区结成长期共建关系;300余家中小规模商户成立了“爱心商家联盟”,以折扣让利消费、平价放心餐饮等方式回馈社区,获得良好反响。2013年湖西推出“社企1+1”结对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企互动,营造社企之间优势资源共享、公益服务共办、文化繁荣共推、生态环保共抓、社会文明共创、美好家园共建的良好氛围。例如联建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与新加社区组建的“联新文化艺术团”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增加了社区活力;熙岸社区和日科能高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结对共建,围绕“低碳环保、帮困助残、志愿奉献、文化体育”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第4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第5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强基础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整治环境、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健全社区功能、打造低碳生态环境,创新社区治理新机制,建设“产业化、功能化、低碳化”长岗橙园新社区。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整治”原则推进社区规划建设。

二是坚持“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设新型村落社区。

三是坚持按项目奖补的原则。严格按照普惠制的标准进行奖补,不搞大包大揽,不成立理事会不定点,不启动不定点,不配套不定点,不拆旧不定点。

三、目标要求

道路硬化率、通户率、供水普及率、农宅改造率达到100%,太阳能普及率、无线移动终端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互联网入户率达到3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覆盖面达到80%以上,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在现有长岗圩、三板桥、寨足下、庙前、坳上、站前、上莲塘、下莲塘等八村十组430户2160人的新型村落社区的基础上,新建房200余幢,达到630余户3200人的社区规模。

(一)规划显特色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科学编制长岗社区产业规划、社区建设规划、社区环境规划和社区功能布局规划,统筹考虑社区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产业发展,确保社区规划编制与长岗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田园风貌、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相衔接。坚持三个理念抓规划: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彰显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二是坚持适度超前的理念,确保20年内在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上留有发展空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循环农业,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全面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出亮点

1、折旧

按照每平方米4元的奖补标准。投入6万元,完成社区拆旧涉及土砖房

53户共13000㎡,猪牛栏等80间1000㎡,砖混房600m2。

2、三清三改

在中心社区原有“两横两纵”(两横:迎宾大道、中心路,两纵:果园路、橙苑路)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年内改建老长岗圩4.5×1000米中心路,改建4.5×300米橙苑路,新建“两纵”4.5×500长丰路和4.5×800米建设路,新建4.5×1200米景观路,把中心社区建成“三横四纵”占地面积达0.8平方公里的新型村落社区。全面清除社区往年囤积垃圾200余吨,建立社区卫生清洁长效机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日处理能力达20吨;完成社区内630户改水改厕,修建通户便道12000㎡,修建排水沟5600米。

3、一期建房

一期规划建房地点土禾场,集中规划新建30栋新户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4.5×800米环形主干道,修建通户便道3000米,修建排水沟1500米,建日处理30吨污水处理厂一个,8m3沼气池30个,安装太阳能30户,栽种芭蕉树800余株。新建800㎡娱乐休闲广场,对3个总长1800米水塘浆砌。

4、学校改建

拆除长岗中心小学校门土砖房1000㎡,改建篱笆敞开式130米长特色围墙,学校东北方向扩征土地3亩,新建教职工宿舍楼100m2,全面解决学校50余教职工的住宿问题。新栽绿化树300株,建50m3沼气池一个。

5、建设储藏库

在长岗社区二区建房规划建设脐橙储藏库,三板桥小组改建脐橙保鲜冷藏库,实现储量果品万吨以上,使长岗村的脐橙果品实现均衡上市分季销售,切实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建设营销一条街

在105国道长岗社区段东侧建设脐橙集散中心,硬化6m×1000m主街道,修复排水沟1000米,种植香樟树3000株,安装太阳能节能灯16盏,完成临街店面5000㎡外墙粉刷。

(三)“三化”成经典。

1、打造产业化新村

(1)建设社区精品橙园。对长岗社区3000亩脐橙园实施滴灌等八项新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生物肥推广,建设高效示范园;建立园区农家乐,形成“住农家房、吃农家菜、采农家果、赏农家园”的生态观光产业。

(2)开发万亩晚熟橙基地。依托长岗万亩果业带辐射,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连接万亩橙园开发万亩晚熟脐橙,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周围300多户农户发展晚熟橙,解决2000多劳动力,实现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3)建立冷藏保鲜基地。社区内在原有飞帆打腊生产线基础上,新上一条分级打腊生产线;二期建房统一设计冷藏库,建立储藏库群,实现果品储存量达万吨的目标。

(4)组建专业合作社。新组1个脐橙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加入、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修剪、打药、采摘、仓储、运输等专业服务队,使脐橙产业服务链延伸到种植、采摘、流通等各个管理环节,为果农提供方便。

(6)整治社区果品营销一条街。在社区105国道边,建设十里果品销售长廊的核心街区,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客家营销文化风景,建成集销果、购物、赏景以一体的文化街。

2、打造低碳化环境。

(1)减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完成学校污水处理厂、中心社区两个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社区污水处理覆盖面达到85%以上。

(2)节能。推广沼气建设,分别规划建设一个500方、50方沼气池,为一期建房户和学校供气,建设社区8方沼气池达200个以上;推广太阳能,对安装太阳能的农户实行每个奖补1000元,鼓励农户修建沼气池,对修建沼气池的农户实行每座奖补1000元,使社区居民用上洁净能源。

(3)绿化。按照“一带四园”,实施“一大四小”绿化工程,脐橙营销一条街绿化成香樟带,种植香樟3000余株;桂花园种植桂花3000株;贵竹园种植竹子10000根;巴蕉园种植巴蕉500株;桃花园种植桃树5000株,社区绿化覆盖面达60%以上。

3、打造功能化社区。

(1)建设社区文化大院。使文化大院成为活动室、图书室、议事室、服务室、培训室、合作社。

(2)建设社区橙乡博览馆。展示橙乡的开发、经营、发展、销售历程、产业发展链建设、脐橙演绎的产业文化。

(3)建设社区农家乐、茶馆、超市、幼儿园、医疗站、农资配送中心、修配中心、垃圾回收站等功能网点。

(4)建设长岗八景。建设五湖映业、荷塘业色、竹林闲居、暮鼓晨钟、长岗钟塔、橙乡茶坊、农家乐园、状元蓝桥等长岗八景。

(5)建设文化设施。搭建社区戏台,建设宣传长廊、组建柔力球、腰鼓、威风锣鼓等特色文化队伍,创造橙乡文艺节目,丰富社区群众生活。

(四)创新管理机制。

1、围绕产业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特色,重点探索产业社区的治理机制。

2、在产业合作社中,探索开展“三链一网两服务”活动,形成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三级服务网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县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整体推进工作指导组加强指导、督促、调度和考核。小组成员单位和县直挂点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第6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北京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物业企业的主题,不管从项目个数或管理的建筑面积上都占据绝对优势(2007-2009年项目数量和管理建筑面积见表2)。但是,近年来商业类地产开发比例趋于上升,今后北京市的商业物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总之,北京市物业管理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趋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大部分工种所需要的人员并没有要求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北京市物业管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为解决北京市就业问题,乃至为维护北京市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

北京物业管理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北京市物业管理的战略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微观环境主要包括竞争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北京市物业管理处围绕《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制定了近40个政策文件,这套政策主要是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政府要认清物业管理产业目标,运用专业化管理实现北京市住用安全这个终极目标;二是物业公司应该提高尊重业主的财产权利意识,加强物业法规学习,更好地为业主服务。三是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能站在法制的平台上平等对话。经济环境。北京市物业管理正逐步推向市场,进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北京物业管理产业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包括住宅物业和商住物业,还包括学校、医院、政府办公大楼、市政道路等公共物业区域。更多的公共物业推向市场将给北京所有物业管理企业带来新的机会[3]。社会文化环境。北京市小区业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向舒适、和谐的高层次转变,业主认识到良好的物业管理使房产保值以至升值。物业管理向综合小区管理转变,吸引越来越多技术型人才和专业型管理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4]。技术环境。国家建设部推出了住宅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促进北京市住宅产业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物业建设向智能化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和基本管理服务手段。

潜在的进入者。对于北京物业管理行业来说,除了政府核准资质外,进入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壁垒,发展商、承包商、房地产中介公司、酒店业、渠道运营商都是潜在的进入者。北京市物业管理行业的利润率较低,对新进入者缺乏吸引力,物业管理市场对新进入的品牌也需要相当长的认知和接受过程,新进入的物业管理企业很难对现有企业构成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北京市正在大力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北京市物业管理已取代旧有的房屋管理体系,促成了社区管理体系的变革,没有受到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北京市现行物业管理模式较落后,业主对物业管理认识不成熟,单个业主常以拖欠或拒交管理费进行对抗,当大多数业主有组织的进行议价时,其议价能力相当强。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北京市物业管理行业除了水、电、煤气等少数垄断部门外,其余服务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物业管理行业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的争夺。北京市物业管理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普遍较小,造成行业极度分散。物业管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物业管理企业退出障碍小。

北京市物业管理的战略选择

北京物业管理实施精细化服务战略有助于整个行业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实施精细化服务战略,打破北京物业管理垄断及服务产品同质化,搭建市场竞争平台,让物业服务的消费主体(即业主大会)购买服务,从而培植新兴服务市场,促使物业管理内容的细化与创新,实现物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5]。精细化物业服务战略的关键在于准确,包括5个职能化战略:服务标准、人力编制、服务流程、服务计量和服务成本控制。北京物业管理产业必须能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这一历史潮流,抓住契机,倡导低碳物业管理,引导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向低碳物业管理模式转变,提高物业管理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增强广大居民环保意识,为建设低碳北京提供支持[6]。具体做法:研究出台《北京市物业管理“低碳”导则》;熟练掌握低碳节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对建筑垃圾含碳的回收,统一进行科学再利用;加强“双绿化”(即社区绿化和屋顶绿化);为业主树立节能环保的学习榜样,提供低碳的专项服务;提供低碳的生活氛围及理念,把低碳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业主自觉做到“生活需要低碳,低碳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规模化选择主要是针对目前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当前,北京物业管理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物业管理处提供的数据,2007-2010年北京市一、二级物业企业数量所占比率很低,其中,一级比率不足4%,二级比率也不足9%。与国外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差距较大,产业带动作用有限。2007-2010年北京市平均每个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项目不足2个,2010年平均只有1.3个,也就是说多数物业服务企业只管1个物业项目,部分有点规模的才管2个及以上项目。2007-2010年北京市平均每个物业管理企业管理面积分别为12.29、12.31、10.14和10.23万平方米。2010年,北京市114家一级物业的管理面积也只是刚达到一级资质规定的管理面积要求。同时,根据中国物业管理企业100强排行榜,北京市本区登记位居前10位的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物业总建筑面积(包括在管本市物业和外地物业的总建筑面积)总计2,197万平方米,由此计算北京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集中度(CR10)为5.19%,远低于深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集中度(CR8=23.6%)。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北京市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规模过小,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致使北京市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无力进行品牌建设,难以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另外,目前企业规模状况不太可能出现由于物业管理面积增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例如,新加坡两家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面积分别达到3,500万平方米以上,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面积5,000万平方米,都创造了诸多规模化效应,因此,现阶段北京市物业管理产业走“智慧化”发展战略,必须先走规模化战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集中度(CR10)达到20%。#p#分页标题#e#

北京市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7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规划;青海海东;乐都区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15-01

1 乐都区概况

乐都区位于湟水河中下游,区域总面积3 050 km2,其中耕地面积2.46万hm2。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18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28.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33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乐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湟水河和引胜河、岗子河等支流水系,公园、湿地、蚂蚁山、裙子山等景点形成了乐都鲜明的城市山水格局。湟水河自西向东横贯乐都全境,境内全长64 km,年径流水量13.24亿m3。沿湟有高店、雨润、碾伯、高庙、洪水5个乡镇70个村。全区引湟灌溉面积达5 627 hm2,沿岸地下水可作为部分村人畜饮水水源和渔业用水。全区现有重点排污企业16家,均分布在湟水河两岸及引胜河边,企业生产废水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沿湟干流现有21个废水排放口,及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达0.6万t规模的污水处理厂1座。

2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态宜居立区”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定期、不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确定工作目标,扎实创建文明生态先行区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全区产业布局规划,以乐都工业园为核心,合理布局。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编制了东部干旱山区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并积极与省、市发改、林业等部门衔接,落实资金,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高速公路绿化等项目。三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编制了《乐都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开工建设了瞿昙寺景区、蚂蚁山景观公园、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型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四是建设美丽家园。根据2016年区政府承诺的十大惠民实事,区政府安排财政资金1 660万元,带动社会融资近5 000万元,重点进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毁民营渠道和农田灌溉设施的维修,人饮和自来水管道老化的维修,村社农用道路和重点农业生产基地道路的建设及7个标准化社区建设和城市治安管控技防体系建设。

2.3 注重硬件建设,积极推进环保工程建设

为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在争项目、跑项目、要资金上下功夫,通过整治,全区21个污水排放口均达标排放,实现了废水排放“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的治理目标。

2.4 采取多种措施,有序开展环保监管执法

一是严格环保审批。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规范生产加工类企业项目审批程序的实施方案》,严格管理勘探、开采和环评等审批手续,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提高了准入门槛。二是积极修复和治理生态。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和文明施工,严防地扬尘,对土地进行覆盖或种植苗木绿化。截至目前,共遮盖土地75万m2,种草籽33.3 hm2,生态修复土地36 hm2。三是强化执法工作力度。区政府把依法行政作为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执法职能。四是注重环境监测。加大监测范围,将原有的水环境监测扩大到水、气、声综合监测;同时,对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新污染的产生。

2.5 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企业污染减排工作

把污染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采取切实措施,狠抓污染减排工作。

2.6 认真落实方案,稳妥推进大气、水、土污染治理

一是控制扬尘污染。二是整治环境卫生。三是规范交通秩序。四是强化油气污染。五是加强生态保护。

2.7 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加大农村环境投入。发挥集中优势兵力的作用,统筹安排,整合“打捆”涉农资金,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聚集效应。2013年6个示范村围绕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村庄环境整治5个方面捆绑项目,共整合各类资金1.34亿元,实施项目188项。二是加大交通沿线环境整治。三是加大旅游景区环境整治。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乐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旧城污水管网老化失修,雨污合流,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过低;污水处理厂规模过小,现有处理能力不足,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二是河道治理与河道景观带打造不规范,绿化、道路、景观和防洪还未有机结合。三是湟水流域整治难度较大,部分残余尾矿和废土弃渣点管理不规范。四是铁合金企业的矿热炉除尘设施集气效率低,碳化硅生产的除尘不先进,除尘设施效率只能达到

40%~50%等[1]。

4 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4.1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构建高效节约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产环保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加速发展乐都工业园区。二是调优产业结构。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导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装制造等“两高两低”产业,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形成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0%。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浮法玻璃等新型产业,促进乐都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传统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中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四是打造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以旅游和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建设。根据乐都区实际,依托现有的苗圃和苗木生产基地,以高庙新盛村为中心,辐射碾伯、洪水、高店和雨润等川水乡镇,建设266.7 hm2的林业产业示范园和66.7 hm2的苗木产业示范核心园,引导现有苗木产业走规模化、上档次、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4.2 强化节能减排力度,切实转变资源依赖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尝试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动全区工业企业实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保证新建项目工艺装备的先进性和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尽快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循环经济框架。积极推广兴农绿色食品和通力蔬菜产业示范园的生产,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切实形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着力培育低碳经济。加快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结合丽水湾小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全区率先尝试开展低碳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低碳经济小区和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示范社区和示范学校。三是全力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狠抓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居民生活节能,强化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管理减排,争取2~3年淘汰川水乡镇所有燃煤等污染设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并逐步向山区推广使用[2-3]。

4.3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努力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坚持用统筹发展理念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体系。

4.4 营造生态建设氛围,不断提升绿色环保的文明素养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根。只有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公民行动的生态文明三方行为意识体系有效建立,生态文明才能持之以恒地长久推进[4]。

4.5 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加快完善科学长效的生态机制

今后,乐都区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下决心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把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维护好建设好,奋力走出一条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科学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青海做出新贡献。

5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 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1-4.

第8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鹤壁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鹤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鹤壁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打造循环型工业体系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围绕煤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劣质煤、矿井水、瓦斯气、粉煤灰等废弃物,建设了综合利用热电厂、煤矸石烧结砖和粉煤灰制品、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电厂脱硫等项目。与煤电产业相衔接,利用粉煤灰、废渣和脱硫伴生物作为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掺和料;利用水泥煅烧过程中的余热,建设发电项目。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坚持抓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目前,我市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家,省级试点园区3家,鹤煤公司、大用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循环经济园区雏形基本形成,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牟山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正按试点园区方案有序推进,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建设。强力推进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推广利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近年实施的31个重点节能项目,项目全部完工后,可节约标煤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5万吨。在电力、纺织、造纸、化工等行业推行节水改造,全市万元GDP取水量比“十五”末下降5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2.5%。同时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环保产业。

建设循环型城市体系

(一)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了以城区回收网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中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5万吨,建成配套污水收集管网近200公里,污水处理区域涵盖市区和两县城区。淇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于2010年12月竣工,新建2.5万吨/日处理能力改良型卡鲁赛尔氧化沟一座、5万吨/日中水深度净化设施和中水输配水管网。该工程的通水运行使淇滨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标准由原设计的一级B提升至一级A,达到国家最高标准,进一步提高我市的水污染减排量,并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淇滨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形成日处理污泥40立方米生产能力,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并可用于水泥熟料填料、建材烧制等,最终实现污泥处置的资源化。各产业园区也规划了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同时,针对农村污水治理问题,在多个村开展了人工湿地治理污水试点工作。

(三)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650吨,无害化处理率82.6%。鹤山区生活垃圾处理场于2010年8月建成投运。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项目已完成立项工作等前期工作;沼气发电项目正在洽谈签约,计划2011年开工建设。推进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可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实现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了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烧结砖项目。为避免垃圾猪、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积极谋划推进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为解决农村垃圾运输处理问题,积极争取省下拔垃圾压缩运输车辆60辆,为12个建制镇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12座,初步建立了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开展了利用人工湿地治理污水试点工作,上峪乡桑园村等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试运行良好。

(四)大力发展新型墙材产业。强力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市区新建建筑节能实施率保持100%,新型墙材使用率保持100%。新型墙材企业已发展到35家,生产能力达到13亿块,完全能够满足我市建筑市场的需求,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新型墙材产业体系。巩固“禁实”成果,鹤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了“禁粘”工作。

(五)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热计量工作。鹤壁市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措施,由市财政对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贴20元;出台政策对安装热计量及达到节能要求的项目给予优惠。2008年,在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实行护结构与热计量同步改造,实现热计量收费4.5万平方米。2009年完成33万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任务。2010年完成16万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任务,并实现对全市所有换热站的远程监测和数据采集,根据监测情况开展了热量平衡调节。通过热计量改造的推行,群众的行为节能意识进一步增强,在热源不足的情况下,供热覆盖面有了一定提高,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六)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与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目前共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30个、面积170万平方米,拉动投资3亿多元,通过示范带动,2010年城市规划区内浅层地能建筑应用率达到35%,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率达到7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住宅类地源热泵应用项目全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实行建设、经营管理一体化。对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实行特许经营,实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企业按区域规定经营。规划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建筑节能产业园区,目前已有北京恒有源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等6家企业落户园区。此外,鹤壁市还积极开展建筑节能CDM 项目申请,开展我市太阳能利用、工业余热利用、矿井水源、污水源利用等的综合研究,为深化和提升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探索新的方向和途径。其中,完成装机容量116KWp的鹤壁市体育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这在河南省是第一家。积极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在综合服务功能区、凤凰城、三和淇林小镇等开展低碳示范区试点工作,建设垃圾分类回收、中水雨水回用、浅层地热和太阳能利用等项目。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在节能降耗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能。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对落后产能和落后设备坚决予以淘汰。二是抓好重点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技术节能。全面落实《鹤壁市重点耗能企业“4180”节能行动计划》,强力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近年实施的31个重点节能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1.5亿元,项目全部完工后,可节约标煤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5万吨。三是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实现管理节能。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节能目标管理,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检测,配备能源计量设备,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全市能源利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监测预警分析,对年耗能超过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0户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控。

在污染减排方面,一是加强污染物排放专项整治,对我市的制药、造纸、电镀、化工四个行业46家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大力推进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对全市47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强化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大气治理以电力行业为重点,所有电厂全部建设脱硫设施,全市二氧化硫减排4.5万吨;水污染治理以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推广大用、永达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使全市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业废水基本实现综合利用。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对全市42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全部安装了主要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其中省控以上重点监控企业还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在线视频监控,并与省市环保部门实现联网,强化了对重点监控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现场管理。

第9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用和实践,是当前乡村旅游领域中研究的热点。

国外文献尚未有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但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非常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导入,根据赖斌(2009)的研究,国外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基于机制创新的瑞典乡村承包人经营模式(PREO)、基于技术创新的尼泊尔可再生能源消费模式(PREC)、基于产业创新的塞浦路斯多用途树木种植模式(PRMT)三种模式[2]。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的范式归纳。周凌燕、和军(2006)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贾红风、李云霞(2009)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云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及对策[4];罗信远(2009)分析了五类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5];严澍(2009)利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开发,进而对变革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建设性思路[6]。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均有一般性的发展模式[7];“主体―驱动―乡村”三位一体的MDR具有中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特色性 [8];从资源基础和特色,主要有农家乐型、乡村休闲园型、观光农园型、采摘果园型、产品加工型、景区依托型、综合型等[9]。

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2.1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尽可能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通过在前期减少资源消耗,在中端减少废物产生,在末端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物质闭环型经济模式。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形态上,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有效路径。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之上,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一次性消费,促进产品多次消费与多次利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顺应着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其一脉相承。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相对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再生为特征,是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特征的高级生态经济形态,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一个分支,可率先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和旅游消费的生态化。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经济。旅游循环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都是人们对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反思、探寻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结果。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广泛接受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理想化色彩。从“3R”扩展到“6R”;从原来的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扩展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生态还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践形式。

2.2乡村旅游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

图1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6R原则

再思考原则。颠覆传统的先污染和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思考模式,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考模式。从战略高度定位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从理念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制定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规章和制度,从社会法理层面、社会精神层面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保障问题,系统地解决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支撑、技术支撑和法理支撑。

减量化原则。在前期,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的土地占有、资源消耗、基础设施投入;在中期,尽可能较少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后期,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压力,使资源使用效益、经济产出效益最大化。

再利用原则。多次使用和多种方式使用物质原材料和物品,防止原材料和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环节形成相互利用的原材料供应链,使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废弃物成为旅游生产生活的新原料。

再循环原则。注重末端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将 “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封闭式的可循环、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再修复原则。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旅游活动污染或者破坏的生态旅游环境,要通过人工治理、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从环境经营和环境运营的角度,促进环境再生和系统再造。

再整合原则。从景区内部系统整合角度,要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闲置资源和“错置”资源进行重组,通过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使用顺序的调整,盘活资源,实现功能性整合;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循环经济农业中的一个环节,使旅游业与乡村农业、乡村林业、乡村畜牧业形成一个完整区域循环经济链。

3.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概况

宁波滕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位于浙东沿海平原奉化市城北,距宁波市区27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12公里,景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滕头村凭借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的环境优势,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2010 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上唯一入选乡村案例,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1 年,滕头景区共接待游客 136 万人次,门票收入 3520 万元,旅游综合收入 1.52 亿元。2012年滕头村接待人数达130人次,旅游门票收入为32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13700万元。滕头村通过不断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农村为灵魂、园林生态为背景、现代村庄为舞台,参观、考察、旅游、学生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生态旅游格局。

3.2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图2 滕头村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整体模式

滕头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底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发展为核心方向,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以生态林业和生态工业为支撑,以生态养殖为辅助,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发展格局。林业与旅游,农业与旅游业,养殖与旅游业形成小循环产业系统,小循环通过能量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工业六个方面相互依存,形成大循环经济系统。在整体的运营模式中,小循环与大循环之间能量相互传递,小循环为大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展也提供必要的物质能量,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3.2.1乡村生态农业

在90年代中期,滕头村便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家禽――沼――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以绿色种植为基础,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开渠、挖河、修路、构筑暗灌暗排、沟渠纵横的地下系统,实现农田的水利化和园林化;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创建了农作物培养中心, 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组织实施蔬菜、蓄牧、水产、水果、花卉、水稻等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形成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10]。

3.2.2乡村生态旅游

滕头村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全生态旅游格局。建设了以生态宴会和生态餐厅为依托的生态餐饮;以东方恬园生态酒店为支撑的生态住宿;以太阳能等新能源为支撑的路灯系统;以生态化和仿生态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就地取材为原则的生态盆景、生态花艺工艺品体系;以生态世博展览馆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体验项目。(见表1)

3.2.3乡村生态社区

滕头村向太阳要能量,投入120多万元建设“太阳工程”,村里的126户100%的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分户热水管,假日酒店安装了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社区以及景区内部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工程每年为滕头村节约用电6万千瓦。滕头村在主干道路上,安装了“风光能”环保灯,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储电。建造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该检测站可提供实时数据,随时了解村里空气质量的变化。村里统一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建造了三座三星级以上节能环保厕所,每年可节约用水上万吨[11]。

滕头村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屋”试验区。投资近三千万元,建造了滕头生态屋,向游客传达滕头人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屋”的建设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全屋净水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废弃建材应用等多项生态节能技术,成为村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典范之作。 “生态屋”全楼景观绿化利用现有的河水灌溉草坪,多余的水会通过地表和管道流入河道,喷雾可以降低温度、净化环境、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生态屋”主楼安装了4组总功率为4000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大量的光能通过它们转化为电能,传输到一楼机房的蓄电池贮存起来[12]。

3.2.4乡村生态林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滕头村租赁了大片荒山荒田,种植了大规格的苗木,并依托园林公司实现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开发公司和园林苗圃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滕头村对苗木的利用是多元化的,在苗木的培育期,做苗木培育试验观赏;在苗木中期,做成苗木工艺品,设置盆景大观园,进行销售和参观;在大型林园中,种植各种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海进行旅游开发;在高山林地进行竹、林、果、山林立体开发: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桔种桃,林子内培育花卉养殖,并进行土鸡的放养,土鸡供游客使用。花卉与苗木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处理系统成为供应苗木和花卉的废料。滕头村的林业形成了一条生态产生链,既园林景观销售、园林盆景观赏和销售、园林内生态花卉种植以及生态放养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3.2.5乡村生态养殖

滕头村以河堤为基础实现立体的生态养殖。河提是果和花卉,在河道两岸种植果树,果树下是大面积的向日葵、薰衣草等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河道水面上空是果蔬长廊,在两岸架设方形钢制架,夏天栽种各种蔓性瓜类;春天种植各种藤类花卉,秋季种植三角梅、喇叭花;冬季种植常春藤、忍冬;在河道水中进行水鸭的养殖,水鸭用于旅游表演,不能表演的鸭子用于游客食材;水中养鱼,放养各种鱼、虾、蟹,开展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参与性活动。再者河道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为全村景观绿化与生态农业提供水源,同时通过河道两岸的水草和湿地对处理之后的废水和污水进行再次的净化和回收,与林业、生态农业形成循环经济系统。

3.2.6乡村生态工业

滕头村发展工业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滕头村对环境污染性工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业企业在滕头村落户的话,要经过环境保护委员会审定,不管企业效益多好,如果环境不达标,禁止落户。从2001年初,滕头村开始兴建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滕头村对工业项目坚持“精挑细选”,相继引进了机械、电子器材、建材装潢、印刷包装等60多家企业,到目前为止,至今没有一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滕头村工业园区对工业产生的废弃物有着成熟的处理方案。对可再生物质资源进行全面回收,对废纸类、塑料橡胶类、废金融类和废家电家具类进行综合化分类处理;对不可回收类进行无害化处理。滕头发展乡村工业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是工业不可缺少,但工业决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破坏生态,不能影响社区生活。

3.3 滕头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目前滕头村存在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发展腹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需要在发展理理念、投资力度、建设速度以及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提升。淘汰和外迁内部老化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腾出发展空间重点设置循环型、生态型、创意型的旅游项目,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占用,整合区域旅游空间,形成生态产业集群;运用各种媒体,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度、榜样感化、利益约束等手段,对各层次的民众和游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大对滕头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土地和道路、规划等门票收费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破解政策与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