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税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年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联合召开了*年度全国税收调查布置工作会议(简称“长沙会议”)。会议总结了*年度的全国税收调查工作,研究、部署了*年度全国税收调查(简称税收调查)工作。现将做好*年度税收调查工作的要求明确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税收调查工作是直接为研究财税改革方案、制定财税政策、加强财税管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税收工作、财政工作乃至国家经济工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鉴于这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各地要坚持实行定员、定岗管理。
目前,全国已形成各省分别由计统处、流转税处、法规处、涉外税处等有关业务处牵头负责税收调查工作的格局,基本维持这一格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税收调查工作。鉴于税收调查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为了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地要稳定负责税收调查工作的牵头部门,如确有必要调整税收调查的牵头部门,省级税务机关应及时报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税收调查工作是一项对税政综合业务、财务会计业务、计算机操作水平、工作组织以及责任心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工作,调查内容涉及与企业有关的所有税种,靠牵头部门独立完成所有工作任务难度较大。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税收调查的组织领导,关心爱护调查人员,保持调查人员的相对稳定,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并协调好税收调查牵头部门与税政(流转税、所得税、地方税)、计统、法规、征管、稽查、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强联系和沟通,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二、调查范围的确定
*年度税收调查范围仍分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两部分,其中抽样调查企业以*年度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给各地国税、地税机关的抽样调查企业名单为基础,对于*年度抽样调查中,属于查无此户的纳税人不列入*年度调查范围。*年度各地负责调查的抽样企业名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后另行下发。
重点调查企业是实行抽样调查办法之前,已纳入调查范围的企业和今后新增的调查企业,重点调查企业范围应符合以下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各地在确定调查企业时,要注意调查企业的经济类型、经济规模和行业结构的典型性和合理性,可以将本地某些有代表性行业的全部企业列入调查范围。附了关、停、并、转企业,各地国税、地税机关原则上应对上年列入调查范围的纳税人继续调查,同时,将列入各级税务机关确定的重点税源监控的企业人部纳入调查范围。
另一方面,各地的重点调查范围还应分别符合以下要求:
1、国税机关:要求各地列入调查的纳税人规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调查企业户数不少于所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10%,调查户数超过50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②所有*年发生出口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企业(包括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专业外贸公司)、使用百万元版以上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企业、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超过3000户、防伪税控企业户数超过50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③所有*年新开的一般纳税人工业生产企业,符合条件的新企业超过500户的可以适当减少;④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三省一市列入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并且享受转型退税的全部企业;⑤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国内增值税入库数的60%;⑥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消费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国内消费税入库数的85%,且应涵盖本地所有的消费税应税品目;⑦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少于300户,当地外商投资企业不足300户的,应全部列入调查,其中,北京、天津、大连、上海、江苏、宁波、厦门、青岛、广东、深圳10个地区应达到1200户以上,这些调查户数中70%以上应为生产性企业。
2、地方税务局:要求各地列入调查的纳税人规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调查企业户数不少于所辖营业税纳税人(不含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5%;②调查企业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额规模不少于当地营业税入库数的40%;③属于营业税纳税人的全部上市股份有限公司;④调查的金融保险企业、邮电通信企业实际缴纳营业税额占所辖这两个行业营业税入库数的60%以上,确定调查企业时应注意以独立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为对象;⑤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额占所辖这两个行业营业税入库数的30%以上;⑥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少于300户,当地外商投资企业不足300户的,应全部列入调查。
上述纳入调查的纳税人可包括抽样调查的户数。各地在确定调查企业时还应符合填表说明的有关要求,注意避免重报和漏报。为避免重复调查,各级国税机关要坚持将列入调查范围的营业税纳税人的企业代码库送同级地税机关,地税机关对列入该企业代码库的企业不再调查。
三、调查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
税收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反映调查企业属性的企业信息表、反映调查企业税收财务等数据的企业表和反映调查企业提供增值税应税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营业税应税劳务的货物劳务表。其中信息表有22项指标、企业表有232项指标、货物劳务表有33项指标。
为了方便纳税人填报,增强税收调查人员对数据的把握能力,*年度的税收调查指标体系作了一定的调整。在信息表中,删除了“税务登记证号前六位代码”指标,增加了“增值税政策代码指标等。在企业中,将增值税出口退税指标在调查表中的位置提前到增值税指标之后,使同类调查指标的排列列为集中。
对于汇总下级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集团企业,新增“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应预缴的所得税额”指标,反映本集团所属上报上级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所有成员企业缴纳给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企业所得税之和。将“本年实际已纳所得税额”修改为“本年就地实际已纳所得税额”,对于上报上级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只应填写这一项所得税指标。
各级税务机关在组织调查企业填写时,应特别注意向企业说明上述调查指标调整的内容,*年度调查指标调整的具体内容见附件1.
对于一个调查企业,如果存在国税机关颁发的纳税人识别号和地税机关颁发的纳税人识别号不同的情况,在填写信息表“纳税人识别号”指标时,应填写国税机关颁发的纳税人识别号。
四、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税收调查的生命和关键所在,对此应有高度认识,并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证。上级税务机关依然要指导好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按照有关要求完成调查表的填报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和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1、严格按照填表说明的要求填报。各级税务机关要以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为最高原则,要求企业和下级税务机关严格按照“填表说明”规定的填报口径、取数来源进行。填报的数据应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填报的原状,各级税务机关对于审核时发现的不合填表说明的问题,只能通知企业进行修改,并加盖企业修改正章,企业认为有特殊情况而不需要修改,应将有关情况进行说明,不得自行对数据进行修改,要保证录入的数据与企业填报的数据完全一致;对于审核发现的计税错误等情况,可以送交稽查部门进行稽核审计。
2、明确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税务机关在调查工作中的任务主要是确定调查范围、宣传解释填报口径、保证企业填报数据符合真报说明的要求、通知企业修改错误、力求录入数据与企业填报数据一致、安全按时上报数据及其说明、提高数据的应用水平。
3、正确认识审核公式的作用。*年度调查参数审核公式做了些高速,分为审核提示信息为红色的“逻辑性审核”限制较为严格,一般要调查企业对数据进行修改,如果经核实确属实际情况,则必须填写具体的审核说明,不能只填写“经核实,情况属实”等简单的审核说明。“合理性审核”是一种提示性审核,提示填报人中判断填报数据的正误,把它作为一种提示工具,主要是看它是否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按填表说明规定的口径和取数来源填写,对于满足上述要求而出现的审核提示信息,要尊重实际情况,不能擅自修改,而要认真填写审核说明。
4、努力将差错消灭在最基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录入误差,各地应将录入、审核工作尽量前置到基层,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尽量将调查软件和参数直接发给企业录入,使差错消灭在调查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同时,加强对基层税务机关和调查企业的业务培训和填报辅导,并大力宣传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自觉支持我们的工作,正确理解和领会调查指示及其填报口径。
五、全国汇审时间安排
省级税务机关应于*年6月10日以前完成税收调查数据的汇审工作,做好参加*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税收调查汇审工作会议的准备。汇审工作会议的时间、地点等事宜另行通知。
汇审时,各省级税务机关要将填写完成的《*年度纳税人户数统计表》(见附件2)及其电子文档(空白电子表格可在互联网的税收调查网页上下载)数据与调查数据一同上报。
各地税务机关应尽快将今年的税收调查任务根据要求层层布置下去,给基层税务机关和调查企业多留时间,尽量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基层税务机关在安排税收调查时,应尽量将其与“金税工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档案信息、所得税汇算清缴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方便纳税人的填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六、认真完成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1、调查数据全国汇审后,各地要对*年度的税收调查工作进行书面总结,总结中要对调查范围的落实情况进行说明,总结调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税收调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附抽样调查结果报告材料,报告材料的框架结构见附件3.
2、在对*年度税收调查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各地还应完成两份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的题目及基本思路和分析提纲应由各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数据特点自行确定,并于*年8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告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税收调查工作的同志(sheng.goa@;clr0901@;kai.hu@;mihj29@)。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对各地上报的分析报告题目和基本思路进行研究后,确定若干题目作为全国数据分析题目,对未被选为全国数据分析题目的,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反馈意见列作本地的分析报告。
各地应在*年11月15日以前将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上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各1份,其中工作总结必须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对不按规定上报总结和分析的地区将予以通报批评。
各地应认真按照上述规定并结合长沙会笔名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抓紧安排和布置,加强对各级税务机关和企业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调查数据和真实、准确和完整,努力提高数据应用水平,以确保*年度税收调查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附件:1、*年度税收调查指标调整情况
2、*年度纳税人户数统计表
3、抽样调查企业分析报告框架
附件1:*年度税收调查指标调整情况
根据各地反映的情况和调查工作的要求,我们对*年调查表指标及审核参数进行了部分修改与完善,具体说明如下:
一、调查表指标修改情况及说明
(一)信息表
信息表指标由23个指标调整为22个,其中,删除“国税税务登记证号码前六位”、“地税税务登记证号码前六位”和“企业财务负责人联系电话”2个指标,分别反映纳税人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情况和填写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将原“企业法人代码”指标名称修改为“纳税人识别号”,相应明确填报口径为“税务机关为纳税人确定的识别号,即税务登记证号码”;同时,调整“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指标的填报内容,增加“163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分公司)”规定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加油站及上市公司下属分公司在填报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时,一律填写163.
(二)企业表
企业表指标由227个指标调整为232个,并对指标顺序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调整内容为:
1、增值税指标:
①新增指标:新增指标:新增3行“本年按简易征收办法征税货物销售额”、5行“本年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销售额”2个指标。
②删除指标:共删除原9行“本年度允许抵扣的期实存货已征税款”、原30行“*年末期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余额”、原217行“抵顶的以前年度欠税额”、原218行“抵顶的本年度欠税额”、原219行“抵顶的滞纳金数额”等4个指标。
③名称或填报口径调整:原2行“本年内销货物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名称改为2行“本年一般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此指标不包含第5行“本年即征即退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原7行“本年适用6%、5%、4%征收率的应交税额”名称改为9行“本年按简易征收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原19行“本年度应纳增值税额”名称改为25行“本年度应纳税额合计”;原20行“本年度应交查补增值税额”名称改为26行“本年度应交查补增值税额”;原25行“本年已纳查补以前年度和本年度的增值税额”名称改为31行“本年已纳查补增值税额”;原33行“本年度按规定减征的增值税税额”名称改为24行“本年度应纳税额减征额”,填报口径说明相应进行了调整。
④指标行次顺序调整:“以期末留抵税额抵顶欠税额”指标由216行调整至22行:“其中:海关完税凭证适用17%税率抵扣的进项税额”指标由227行调整至12行:“其中:海关完税凭证适用13%税率抵扣的进项税额”指标由228行调整至14行:“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进项税额”指标由229行调整至15行;增值税出口退税部分的指标行次由205行至215行,调整至38行至48行。
2、营业税指标:
①新增指标:根据纳税申报表,新增69行“应税营业额(69=67-68)”指标。
②名称或填报口径调整:将67行“本年度计征营业税的收入”的填表说明修改为“指纳税人本年因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68行项目“政策规定允许扣除的营业额中所指的政策规定允许扣除的营业额。本项目根据营业税纳税申报表中的应税收入数据填写。”
3、地方税指标:
新增指标:新增91行“本年已纳土地增值税额”指标,填表说明为“指本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实际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按“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明细科目本年借方累计发生额或盖有银行收讫章的土地增值税税收缴款分析计算填列。
4、企业所得税指标:
①新增指标:新增149行“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就地应预缴的所得税额”指标,填表说明为“指汇总企业或集团按其成员就地预缴比例计算的下级成员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本栏由汇总下级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填写。”
②行次和名称调整:原134行“本年实际已纳所得税额”修改为152行“本年就地实际已纳所得税额”,填表说明为“指企业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本栏目不含153行内容。”
5、增值税转型企业固定资产抵扣情况指标:
①新增指标:新增第225行“期初待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26行“本期累计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232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顶额”、233行“期末待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5个指标。
②删除指标:删除原226行“退税额”指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烟草专卖;利润分配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39-02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西方学者20世纪60年代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他们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Freeman,1983)。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布莱尔(Blair)进一步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Blair,1995)。布莱尔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利益相关者影响(Stakeholder Influence)到利益相关者参与(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的过程,这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生存;然后是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或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影响他们;最后,从对企业的专用性资产的角度来考虑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提供了可参考的衡量方法。
1 烟草行业的利益相关者
烟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其对吸食者和环境的副作用,一直是各国限制发展的消费品。烟草消费除了给吸食者带来个人的正面效用,它的副作用也相伴而生,对吸食者身体机能的损坏,也使烟草具有了亚的称号。因此政府基于道德和社会责任对于烟草行业实施管制,使烟草的消费群体仅仅限定在那些能够支付足够高价格的群体。
我国烟草专卖实施于198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一章第一条就规定了烟草专卖的“根本目的”,即“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而紧接着的第三条规定了烟草专卖“制度”――“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依法实行专卖管理,并实行烟草专卖许可证制度”,即烟草行业依靠法律引入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指标、许可证管制和各级烟草专卖机构,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
这样专卖体制下的利益相关者涉及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烟草工业部门、烟草商业、烟叶生产单位(烟农)、吸食者;以及与烟草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如烟用机械产业、辅材的供应商,广告商、物流商、软件开发商,公共卫生、环保组织以及国际控烟组织等。在弗里曼的概念框架下,以上各经济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烟草行业的利润实现,同时烟草行业的利税分配格局也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收入;这样一个严谨的概念框架必然能全方面的透视烟草行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产业利润分配链中的地位和影响程度,但在现实分析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从布莱尔的概念出发,烟草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在烟草公司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如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烟草专卖、烟草工商以及烟农。他们都有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诉求。因此本文将烟草行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政府、烟草行业管理部门、烟草工业、烟农以及吸食者。
2 烟草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
自1983年建立专卖管理体制以来,20多年烟草行业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特别是2000以来,中国烟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从工商分离、工业企业重组到百牌号战略等,整个行业已连续7年高速发展。2007年全行业生产卷烟4282.8万箱,销售卷烟4279.2万箱,实现工商税收3880.63亿元,工商利润1603.05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从2005年为中国财政贡献2100亿元到2007年的5483亿元,短短2年,利税增长一倍。从以上数据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烟草行业是国家税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对于上面的理解,我们要区分一些概念:税收是对国家财政收入,利润是否算是对国家的财政贡献呢?在财政部公布的年度国家财政总收入中,我们没有发现国有企业利润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项目,那国有企业利润只能是国家的一种间接收入,由于政府并不能支配这种收入,这种间接收入则更是一种企业利益和行业利润。如果扣除这种间接收入,烟草行业在2004年对国家财政总贡献的份额,则变成6.04%。其中直接贡献仅为5.16%,间接贡献则高达9.31% 。从以上的计算来看,烟草行业对国家财政贡献的份额远低于对行业的贡献。
作为一个高税赋的行业,烟草企业这种“低税高利润”的分配格局是由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不同的纳税方式导致的。烟草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最主要交纳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其中消费税约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应缴税款总额70%。而烟草商业的主交税种仅两项:增值税和城建税,其中增值税约占商业企业流通环节应缴税收总额的90%,但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其征收的基数为商品的进出差价,税率为17%。正是存在这种税收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烟草行业在对国家税法的执行上,以工商分离的形式,不断进行行业内的关联交易,联手掠夺消费市场,积聚高额利润,将应上缴国家财政的税款,转移为企业或行业的利益。
除了税收体制因素外,烟草产品的弱需求弹性也使吸食者没有其他替代产品。而行业内部各个品牌却是可以相互替代,不同品牌竞争相当激烈,为保持烟草市场平稳,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强了烟草工业产量控制。在现有的专卖体制下,不同品牌的卷烟只有一个买方,商业企业处于买方垄断地位,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侵占工业企业的生产剩余。同时工商分离后,商业企业突破了区域限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卷烟的产品结构,增加边际利润高的产品比例,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在现有的专卖体制下,烟草工业也成了利润分配中的“弱势群体”。进一步分析中国烟草的利润分配格局发现,国家税收平均占40%多一点,生产企业平均获得的份额为10%,而烟草商业企业则获得近40%的份额,而零售企业获得的份额也平均为10%。对照国外的利润分配格局来看,国家税收占70%,而零售企业则能获得15% 的份额,生产企业可以获得10%的份额,而烟草流通环节则一般占5%左右。
很显然,我们上面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烟草商业是最大的既得利润群体,烟草工业和零售企业在利润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而烟农这类“特殊的”利润相关者则被彻底地遗忘。处于烟草产业链上游的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体,烟农的种烟积极性至关重要。烟农的积极性又取决于烟农利益的保护程度,保护程度高,积极性就高,反之,则低。同时烟叶种植又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烟农的生产决策还取决于经营其他非烟作物的比较收益。在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唯独保留了烟叶税。比例为20%的烟叶税,基本保持了原烟叶特产农业税的税率水平,而粮食以及非烟作物则是零税率;这样的税收调整,使烟农种植烟叶的比较收益下降。而烟叶税征收的理论基础竟然是为了降低地方财政收入锐减的风险 。所以烟农不仅被专卖体制所遗忘,亦被农业税改革所边缘化。
3 专卖体制下利润分配格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得出烟草专卖垄断限制了中国烟草的国家利益,弱化了烟草工业和零售者利益,边缘化了烟农利益。一是政府直接获得的税收比例与国外没有实行烟草专卖垄断的国家相比低了30%;二是由于现阶段烟草零售者的利润比率非常低,他们为了获得利润不得不走两条路径,即非专卖渠道进烟和销售假烟。毫无疑问,零售者的低利润,严重限制了零售者的扩大和发展,限制了销售网络的铺设。一旦烟草放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资本利润走,而中国烟草商业辛辛苦苦所做的“销售网络”将立即化为他人嫁衣。三是由于中国烟草生产企业的利润分配比例过低,使得烟草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资本更新等都会面临巨大的问题。中国烟草企业的低规模和低成长或者简单合并的假高成长,使得中国烟草企业始终处于企业经营的初级阶段――产品经营。而外资烟草已经度过了产品经营、品牌经营,现在已经到了资本经营阶段。四是烟草专卖局与商业企业的合二为一,不仅使得专卖垄断获得的扭曲利润格局侵占了上、下游的获利可能性与发展机会,而且还将在本部门内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极大地阻碍烟草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很显然,放开烟草流通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烟草发展和改革的最终出路。而当前主要是解决如何将行业利益――高额的垄断利润,特别是烟草商业企业产生的,转变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在此,本文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第一步,在现有专卖体制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税收结构。
第二步,打破地区封锁。在烟草专卖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烟草商业企业的专营权,有限开放卷烟流通环节,实行牌照管理。向国有卷烟工业企业发放流通牌照,同时适度引入民营企业进入卷烟流通领域,让中国的烟草企业在国内统一市场的充分竞争中切实得到锻炼并壮大起来。只有经过这种跳出行业利益视角,放弃部门既得利益的真的改革,才能实现烟草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永安.入世对我国烟草业税收政策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税务,2002.
[2]段宁东.中国部分烟草企业对加入WTO认识的调查分析报告[J].烟草科学研究,2002.
[3]吴俊.加入WTO的几点思考[J].中国烟草,2002.
现在,一批创新者正试图脱离“黄牛”式的传统市场销售
在北美,二手车公司通常会骄傲地说,二手车是汽车流通行业的发动机。如果这台发动机运转不畅,汽车流通就会受阻。
以美国为例,每年新车销量约1500万辆,二手车的交易规模却高达4000余万辆。新车销量和二手车销量的比例大约在1:3。在2.8亿辆的汽车保有量中有近20%的比重是二手车。
2013年7月12日,商务部首次了我国《2012年二手车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2012年,全国二手车交易总量达到794万辆,同比增长16.4%,交易额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22.5%。
虽然我国二手车的交易销量仍远低于新车销量(新车、二手车销量比例为2.43:1),汽车流通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处于倒挂状态,但中国的二手车市场已经让人们开始看到它的市场潜力。在北京,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2012年的二手车销量甚至超过了新车销量。
如果以旧车淘汰更换期为5~8年计算,2009年那一轮新车销量的井喷(因汽车下乡、1.6升以下消费税优惠的政策刺激,新车销量增长46.2%),将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迎来它的置换周期。这也意味着,二手车市场可能将会迎来一次井喷期。
现在,从事二手车销售服务行业的人不再将“屌丝得不能再屌丝”的自我嘲讽挂在嘴边,取而代之是“二手车的时机到了”。
但市场依然散乱。
“交易规模庞大,但行业的交易和投融资方面仍不成熟”是业界公认的现状。亟待完善与规范的交易行为,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对于消费者而言,提起“二手车”,“水太深”或许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在以北京的花乡二手车市场为代表的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交易市场中,活跃着无数的“黄牛”。每个前来购车的人,对他们都是又爱又怕——既指望着靠他们淘来便宜的二手车,却又怕一不留神被他们欺骗买了“问题车”。
这是传统二手车交易中最大的“危机”,但许多商家从中读到了“商机”。人性化与规范化的二手车服务理念,催生了新的二手车渠道和交易方式。
例如,2011年和2012年,更多的汽车品牌加入品牌二手车的阵营;车易拍、优信拍等线上二手车拍卖系统应运而生;百优卡、车立方等二手车电子商务网站迅速兴起。
二手车的交易渠道正面临着一场变革。
现在,新的行业进入者正在线上拍卖或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新颖的二手车交易模式。
车王的创始人李海超在英国长大,1999年回国后先后创立了多家公司,2005年因创建51汽车网而进入二手车行业。现在,他希望将曾经在中国有着失败经验的美国CarMax二手车经销模式再次重建,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
大搜车的创始人姚曾是神州租车的“元老”,不惑之年的他,也看中了二手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在北京开始了他的二手车寄卖式销售创业。
PE们也嗅到了二手车散发出的金钱的味道。
车王二手车获得了国美董事局原主席陈晓的投资,大搜车也同样得到了晨兴创投与源渡创投的天使投资。
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在其时发表的文章《世界危机进行时》中明确指出:“本轮危机尚未真正结束”,“美国经济表现”也不会“一帆风顺”,经济“脆弱”之国绝非仅新兴市场中的国家,欧元区的一些国家也是“真正的‘脆弱’之国”。近时,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及各种分析报告陆续公布,可以证明,不幸被笔者言中。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30日题目为《经济再显疲态》的文章披露:“就连最悲观的观察家都会感到意外,因为今年头3个月的美国经济增速竟然放缓到几近于零。”美国政府统计师对美国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初步估值显示,经济总量的年化增长率仅为0.1%。楼市也在过去的半年里逐渐丧失了复苏的势头也已成为事实。虽然这一疲软表现并不能断定美国会出现衰退或一次长期经济放缓,但2014年全年增速恐怕还是会低于二战结束以来略高于3%的均值。
而日本“安倍经济学”似乎已是利多出尽,引发经济预期下调。日元走低并没有带来预想的结果,2013年的日本贸易额虽然时隔3年再次增长,但贸易量却不增反降,而且由于日元贬值导致的原材料价格升高,日本更是创下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贸易赤字,赤字额高达11.47万亿日元。4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公布的全球经济报告中认为,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只可能增长1.4%,而不是之前估计的1.7%,予以调低,而2015年则仅能增长1%。
被IMF下调增长预期的不仅是日本,4月29日,IMF报告预计,今年中欧和东欧2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10月预计的2 .7%降至1.9%。IMF把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去年10月预测的3%大幅降至1. 3%。与其它一些预测相同,由于投资大幅减少,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地区旷日持久的地缘政治冲突,不仅会影响人们对欧洲新兴市场的信心,也会影响对欧洲发达市场的信心。俄罗斯经济放慢增长,将给邻国带来负面影响。中欧和东南欧天然气进口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俄罗斯,约占欧洲4 0%天然气的供给量。如果俄罗斯的供应出现问题,不仅直供国家会受到直接的严重影响,非直供的欧洲国家也会受到价格波动的间接影响。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银行系统发生问题,塞浦路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风险敞口最大,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面临风险的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大,从4%至13%。
亚洲在过去数十年间,通过出口增强自身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一模式正在经受考验。2 014年第一季度,自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4个经济体的出口之和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其中,中国的下滑幅度明显,第一季度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缩小至3年来的最低。亚洲过往那种依赖贸易渠道的模式不复存在的原因在于,从外部看,和以往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美国这次的复苏即与以往不同,在摆脱衰退的这5年中,全美国商品与劳务的平均增幅只有1. 8%,仅为前3次复苏的一半。而复苏是由对石油天然气勘探等领域的资本投资带动的,这些领域不大依赖进口。与此同时,由于美国人正在偿还债务,因而美国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两年多来一直在2%上下徘徊,而10年前这一增长率远高于3%。这自然意味着对亚洲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从内部看,亚洲出口下滑也缘于自身获得的成功成果,即工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而使得亚洲作为制造业中心趋向昂贵。多年来,随着日本、台湾和韩国在价值链上不断攀升,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经济体已经发生。今天,他们的汽车制造商和电子产品公司都在海外设厂,以从较低的工资中获益。现在,随着工资上涨以及服装和较廉价电子产品出口商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如向越南和孟加拉国等转移,甚至中国似乎也在丧失低端制造业部门的业务。现在,亚洲各国都在应对如何使经济不再依赖出口的挑战。
目前,我国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如江苏春兰集团、熊猫集团、秦池酒厂、实达集团、东方宝龙、四川长虹等等。据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2005年年报,2005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达181家,而2004年和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为174家和147家。在这些严峻的数字面前,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危机的涵义
目前,国际上对财务危机尚无权威的界定。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公司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范围也作出诸多界定,例如谷祺教授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企业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企业破产便无可挽回。
本文认为财务危机是指公司因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使得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导致公司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一种状况。
国际上对公司财务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1)企业经营的观点,Sharma与 Mahajah认为,企业经营同时受到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外在因素指行业与经济等外部可控因素;内在因素则侧重于管理的策略与执行,错误的管理或外边冲击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因素,而绩效指标恶化则是发生经营失败的先兆。(2)公司治理的观点,Demsetz等人认为,因为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从而使企业增加了财务与经营风险。
本文将从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
二、引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外生因素
(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政府往往制定货币政策或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由此,可能会对相关公司的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份额或者产品销售价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1.货币政策
2001年下半年,为了抑制当时房地产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央行开始规范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降低了按揭贷款的比例,使得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2001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了1.14%,而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下降25-30%。一些经营状况较差、融资渠道单一的公司因缺乏资金而发生财务危机。
2.税收政策
2006年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降低能源需求战略,4月份国家提高了高档手表、大排量汽车和实木地板消费税率,提高的幅度从5%到20%不等。此次税率的调整,将使一些与其有关联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影响。向大排量汽车征收消费税,对轿车销量影响不大,但对利润影响较大,中信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轿车行业利润率将可能因此下降约0.3%,整体利润将因此下降约8%。
(二)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仍对企业进行过度干预,使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以我国的造纸业为例,我国造纸公司的纸浆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国外纸浆市场竞争激烈,为缓解原材料供应压力,我国提出了“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造林与造纸采取分部门管理的体制,造林属林业局管理范畴,造纸却归属于原轻工业部,所以“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行缓慢,加之资金投入不足、造林周期长且不能持续进行、盈利回收慢以及我国推行的保护自然林政策,使得从事造纸的上市公司愈发面临窘境。
(三)行业背景
Michael.E.Porter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并非所有行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行业间盈利能力的差异是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2004年世界石油供应陷入极大的困境。一方面欧佩克产能正在接近上限;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俄罗斯、挪威等由于投资不足,无法立即大幅度增产。这一年世界石油的库存量也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而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因局势恶化、恐怖袭击的不断发生,无法恢复到预期的水平。在国际原油价格猛涨的背景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损失约5.5亿美元(合人民币45亿元),被迫进行债务重组,陷入财务危机。石油行业的国际竞争背景是“中航油”产生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我国,某些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销售利润急剧下降,使公司严重亏损,陷入财务危机。例如,ST厦华在2001年年报中分析财务危机时解释说,“报告期内,国内视听、通信产品市场爆发了最为激烈的恶性降价竞争,许多产品已出现零毛利的情况,严重危及到公司的生存。”
三、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内生因素
(一)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1.追求高速,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的多元化经营
一个公司经营的成败通常取决于经营战略与战术的制定是否科学。如果一个公司经营决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元化经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多元化经营可以使公司拥有多个获利点,分散风险,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司所拥有的资源。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司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然而由于多数公司对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新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结果盲目多元化经营,不但没有提高公司业绩,而且由于放松了对主业的经营,使得现金流量拮据。以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水仙”公布的2000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每股收益为-0.62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仅为-0.86元,负债总额为4.7亿多元,净资产为-5996万元。“水仙”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1995年水仙公司和美国惠而浦集团合资失败后,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多元化涉及房地产、国际贸易、模具制造、电气等行业。然而,并不是所有涉及的行业都为水仙公司所擅长。由于产品落后,核心产品合资失败,造成主业萎缩、过度负债。多元化不但无法产生协同效应,而且牵扯了更多的管理精力,分散了有限的资金。最终,使得公司各项财务指标明显恶化,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由1993年的12.27%下降到了1999年的-234.79%。
2.盲目扩大规模,负债经营,使得债务比例严重失衡
很多公司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融资,盲目扩大其投资规模。盲目投资使公司经营不善,无法偿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以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计划,以短期举债支付回收缓慢的长期投资,导致流动负债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债务比率严重失衡。最后银行利息过重,长期投资回收缓不济急,致使财务恶化。
“德隆系”曾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不死鸟”,并被某些专家、学者称为“产业整合”、“战略投资”、“产融结合”、“金融运作”、“国际并购”以及庞大产业王国的管理模式“典范”。2004年“德隆系”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其财务数据显示,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债务比例严重失衡是造成德隆系严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德隆“三剑客”贷款构成情况为例,2002年至2003年,德隆系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融得大量资金,其中,两年短期贷款在公司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70%,甚至有的高达99%。德隆系通过上市公司未披露的大量抵押、担保从银行套取现金,而且借助旗下的金融机构违规挪用了巨额的民间委托理财资金。另外,德隆系以一年还本付息、20%以上的高回报,向企业进行短期融资。从资金的用途来看,德隆系将融得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企业,自身留存的资金有限,同时德隆系所投项目也没有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根本无力支付巨额的融资成本,债务比率严重失衡,最终爆发德隆危机。
(二)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1.一股独大,股权结构频繁变动
从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的最终追溯看,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国有股占了很大比重。不同的股权控制类型会对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目标及决策准则产生深刻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这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方便了公司大股东的股权频繁转让,致使公司经营层没有长远的计划。在缺乏外部控制压力,或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追求自身利益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同时,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大股东越是倾向于采取大额派现、购销关联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倾向于采取担保、非购销关联交易、挪占款项的“掏空”方式来实现利益。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而言,大股东的股权转让过度频繁,不但不会使经营业绩好转,反而会更加恶化。
2.内部人控制现象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非流通股过于集中,流通股过于分散。这使得公众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直接控制,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本结构导致股东监督真空,造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职能失灵、上市公司的短期化行为以及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导致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成为控股大股东的“抽血工具”的现象。《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各项职权,分工十分明确。但是在实践中董事会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履行其职责,完全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大多数独立董事并没有承担起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其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这使得董事会的职能基本失灵,公司管理者随意抵押资产,或为其他公司风险项目提供担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频繁发生。
(三)公司财务管理不健全,应收账款数额巨大
在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时,公司由于资金管理和调度不当,会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这种技术性失败所引起的困难可能是暂时或局部的,若不能采取恰当措施加以补救,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并诱发财务危机。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公司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就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严重影响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诱发财务危机。以四川长虹集团为例,该公司为了扩大海外业务,采用宽松的赊销政策,2004年底因对海外APEX公司约40亿元的应收账款计提了3.1亿美元坏账准备,预计亏损27亿多元,据估计公司要近10年左右才能弥补完亏损,并且在此期间几乎不可能向股东分红。由此可见不当的赊销及收款政策是上市公司引发财务危机的隐形导火索。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调整步伐随之加快,人才需求关系亦发生变化。纵然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无法培养出完全符合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改革势在必行,最终要落实到各高等教育院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的合理转型上。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重大战略举措,能够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高校办学思路转型,有利于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财经类专业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招考的热门专业,与之对应的社会职业社会认可度极高[3]。然而财经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较大,往往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课程实践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再加之目前财经类专业持续火热的生源,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大部分专业人才过剩更加严重。因此,财经类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更需要优化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4]。
一、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某省属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要专业为金融学、会计学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中外合作和校企合作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税收等。目前,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没有足够的课时量为保障。在前期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学时学分不断被压缩,为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只能减少或取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与学生互动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5]。与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严重削减。有些没有实训环节的课程也不再增加实训课程,原来有实训环节的课程也逐渐从有到无。如表1所示。以上是导致课程改革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能顺利实施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前期购置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更新升级,甚至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的原因。再加上目前推行的所有课程都必须采用教考分离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诸多束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良好的卷面成绩,教师只能更加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设定要求进行授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点的延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讲授给学生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被束缚在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思维的开拓。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时所必需的应对能力[6]。总之,课时量不足再加上教考分离的实施,使得财经类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而脱离社会需要的情况愈发严重。
二、课程实践环节优化调整具体措施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环节
管理学是财经类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管理的具体职能,涉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程结束后,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非常有必要。因此,课程亟须增加为期1—2周左右深入企业参观考察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课堂中所讲述的管理职能、企业组织架构以及人财物销的经营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如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与解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企业对“人才”的理解,也更能直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企业基本周期发展,面对供给需求的变化做出不同决策,使学生真正体会决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双面性等。
(二)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
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大课,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6—8个学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以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主,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自行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也非常有必要。通过与其他高校的经济实验教学中心合作,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是非实验性科学”的局限认知。学生完成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后,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里以简单、抽象的形式模拟在市场和其他经济交往中出现的情景,按照一定的现实规则,以实验仿真的方式创造与实际经济现象一致的实验室环境,通过不断改变实验条件和参数,得到不同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验证,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经济学会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课程融入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有意义的启示。这种方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影响巨大、不容有失的重大改革方案和决策出台之前的有益探索中,从而增加保险系数,为市场经济的成熟提供决策支持。
(三)应用统计学课程实践环节
应用统计学本身就重应用轻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将统计理论知识与生产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应用统计学的课程实践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或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规律,为具体决策的制度提供数据支持,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程原来设定1—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保留[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分工合作,最终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学生结合应用统计学所学理论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步骤,最终达到数据决策支持的目的。具体包括: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解读与总结;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课程实践运用的软件平台为SPSS与Excel。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财政与税收学课程实践环节
财政与税收学作为一门涉及国家财政与税收制度及实务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财政运行体制及制度,掌握国家税法制度的立法原则,是每个财经专业从业人员的基础。只有对国家的财税制度深入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经营单位的财税问题,做到有效利用国家财税政策并正确科学纳税。因此,课程专业定位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在目前培养方案中没有独立安排实践教学,对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极大影响。财政与税收学课程涉及的实务内容包括企业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税务处理等,利用已经购置的实训软件,开设纳税申报或税务筹划实训课程,作为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检验。如在纳税申报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准备开业税务登记材料,如各种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等的原件与复印件;学会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能够申领和缴销发票事务;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计算和申报等。这些环节可培养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措施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者创新创业大赛是将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实践的重要机会,通过参加大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真正关联,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补充。高校学生每年都有大量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机会,高校转型期到来后大赛数量更是有增无减。目前,国内面向财经类的各类大赛中影响力比较大的综合性大赛有“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地方性、行业性的大赛有商业精英挑战赛、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应用型本科会计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类大赛。在参加比赛完成项目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学生将企业经营相关的理论分析、市场调研、技术分析、经济分析等环节与社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行业、具体岗位相关联,使实践能力充分得到提升和锻炼。整个过程由指导老师进行指引和任务分配,具体工作由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因此,各成员在完成最终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分工又需合作,充分发挥“1+1>2”的效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参赛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创业项目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所属行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前把握就业方向,从而更早的确立就业目标。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及未来的成功转型打下基础。
四、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课程课时量不断压缩、考核方式的限制等“内忧外患”因素是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不能顺利推行的根本原因。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税收学等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对各门课程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都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建设性措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提供良好建议。
参考文献:
[1]凌日平,安祥生.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与推进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44-47.
[2]董建蓉,赵川.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大学,2021(21):118-120.
[3]张锦华,郑春荣.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状况分析报告———基于56个专业点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4(07):26-31.
[4]王红芳.财经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103-105.
[5]王景波,刘忠诚,朱海涛.合作办学模式下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应用统计学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5):7-8+11.
[6]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03):36-38.
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动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经济运行逐季回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5033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本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7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与国有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五个领先”和“三个低于”。“五个领先”:即产业结构优化、民营投资增速、新兴业态发展、对外投资、进出口增幅领先全市;“三个低于”:即工业生产、税收增速低于全市水平,就业增量低于上年。报告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四个不够”,即发展速度不够快、投资领域不够广、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外向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条建议”,即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走出去”。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2012年,上海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据初步核算,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79.37亿元,在本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为47%、27%和26%,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883.7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全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1888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3%。新设民营企业户数较上年增长8.1%,增幅大于全部新设企业2.7个百分点。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59.32亿元,占全部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的52%。
(一)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领先”
1、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上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继续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从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2012年,一、二、三产在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35.6%和62.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
2、民营投资增速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完成民营投资1552.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5%。其中,房地产投资986.92亿元,工业投资370.77亿元,分别占民营投资的63.6%和23.9%。
2012年民营投资较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民营投资主要投向市场开放度大、竞争充分的产业,这些产业增速较快,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6.6%。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民营工业投资同比微降0.9%,表明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意愿有待加强。
3、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领先全市
2012年,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为本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电子支付行业、互联网融资、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市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约占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扩大了资金清结算规模,提升了本市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汇付天下2012年支付结算量达6178亿元人民币,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航旅、理财等支付领域排名第一。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本市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互联网信贷融资机构大部分为民营经济。2012年上海P2P互联网信贷融资交易总量突破10亿元。如拍拍贷2012年网络信贷总交易额达4亿元,是前两年总量的4倍。网络视听渐成规模,2012年上海网络视听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五成,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视听产业节目链。如PPS网络电视2012年底PPS客户端总装机量达到6.65亿台,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
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领先全市
本市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2012年,在市商务委登记的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有157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奥盛集团、鹏欣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品牌合作、产业链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设立境外服务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海外技术投资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投资项目数量多但金额较小,地区分布多元化,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在各行业中排位居前。
5、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领先全市
尽管受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外需疲软因素困扰,本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了同比增长。2012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75.88亿美元,占全市的15.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接近95%,为639.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增幅较全市高出11.3个百分点,较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18.1和1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0.2%,进口增长12.1%。
2012年,一般贸易仍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贸易方式,但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美国、日本为本市民营企业最大的贸易伙伴;机电产品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大类商品。
(二)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低于”
1、民营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较为困难,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发展速度低于全市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1.46亿元,较上年下降2.1%,降幅大于全市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3.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大于全市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24亿元,同比下降13.7%,降幅大于全市10.9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总产值、效益指标同比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本市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上缴税金总额仍达到131.11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大于全市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100强企业在内需支撑下保持了9.6%的同比增长,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2、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较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933.20亿元,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6.2%。其中,私营企业税收1096.41亿元,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739.91亿元,分别占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56.7%和38.3%,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合计占5%。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6.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6%,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增长16.4%,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同比分别减少1.7%和22.9%。
2012年,本市纳税前50强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达到87.49亿元,占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所属行业看,纳税50强私营企业中有25家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位列前三甲的大华(集团)、宝宸置业、锦绣华城均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有6家,批发、零售、管理类等社会服务业企业11家、制造业4家和建筑业4家。
3、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增加,但增量明显低于上年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89.22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招工登记备案人数的69%;累计退工登记备案78.54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退工登记备案人数的71%;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10.68万人,占全市实际增加就业人数的60%。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人数同比下降3.3%,降幅较全市所有企业低0.9个百分点;累计退工人数同比上升9.7%,增幅较全市所有企业高2.2个百分点;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上年下降48.4%,降幅大于全市5.3个百分点。
二、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体制、市场性壁垒、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2012年来看,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
与我国其他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市民营经济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本市民营投资增速为9.0%,远低于广东省22.5%的增速。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广东省这一比重为51%,而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一比重已分别达到53%和61%。同时,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据市人保局统计,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2011年的20.70万人减少了10万人。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领域不够广
尽管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六成,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相对偏弱。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纳税50强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了一半,且排名前三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2012年本市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了63.6%,同比增长16.6%,同期工业投资仅占23.9%,同比下降0.9%。这一方面显示了民营资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
3、部分民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够强
本市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100强中,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电气、电缆、食品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不高。这些传统行业企业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普遍不足。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0%,低于全市工业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5.6%的利润率。
4、民营经济外向度不够高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外贸依存度为78%,远低于全市135%的水平;同期本市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15.5%,低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27%);同期民营企业工业出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全市工业的该项比重为25.4%),而民营工业企业100强的该项比重更低,仅为5.0%。
(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1、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服务和管理体制。落实《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共同解决民营经济服务“碎片化”问题。二是完善优扶机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形成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照顾、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帮扶和选择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特惠性支持相结合的分层次、有差异的新型优扶机制。三是及时跟踪发展动态。根据新形势、新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诉求及其变化,聚焦民营企业转型提升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制定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科技、人才等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大政府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引入各类专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降低政府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2、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本市实施意见,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卸掉“弹簧门”、打破“玻璃门”上探索创新、先试先行。二是尽快出台民间投资的行业指导目录,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并鼓励民营企业突破资本、技术障碍,进入更多开放性行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组织本市重大投资项目向民营经济推广、;同时,围绕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建设。三是在既有产业领域搭建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支持技术改造,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增加技改支出的税前列支,对于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技术改造等再投资的部分可予以财政资金扶持等,促进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和外部资源整合,推广及尝试新的营运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4、扩大进出口便利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
一是扩大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适用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包括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降低抽检率;进一步完善海关查、验货制度,杜绝中间环节造成的“查验费”以及报关服务机构的乱收费;加快中心城区的贸易便利化工作,加快研究和落实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在中心城区的延伸试点。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包括建立全市性民营经济、商会组织“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门式”审批平台,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等措施。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注解:
民营经济增加值: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投资情况: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