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体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念,阐述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面临的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有效策略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念、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面临问题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营销模式 策略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以民族学、旅游学及体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于一体所形成的,它兼具民族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共同特征,属于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属于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基于不同种类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展开的,作用于促进旅游者于旅游活动中进行包括身体锻炼、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以及体育文化等交流,通过旅游来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求,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观赏、缓解压力、以及文化传承等各式各样的目的[1]。
一、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某一个或者特定的几个民族于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时代沿袭,直到现如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并且还未被现代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所同化的娱乐项目,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指的是与民族传统体育重要关联的一系列旅游活动[2]。
二、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个区域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存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一些具备悠久历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旅游景点、景区已经逐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实践,行业竞争激烈,而市场还未有规范的指导标准。
(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技术门槛高
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起步晚影响,一些旅游景点、景区设施设备缺乏完善性,营销技术也相对落后,经济落后使旅游投入受到限制,旅游设施、硬件支持难以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需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多元性不足。
(三)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对同时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提出了极大的需求,而现阶段面临着缺乏相关旅游管理人才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难以得到良好的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与旅游者活动总是格格不入,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有效策略
(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企业应当结合了解的旅游行业需求及旅游产业转变趋势,基于对旅游市场进行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认识到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提升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企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拓展具备良好成长效益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拓宽旅游产品的深度、广度,并开发出各式各样与旅游产品存在紧密关联的配套需求,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的有效开展[3]。
(二)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定
价格受需求所左右,在供应和需求关系出现转变的情况下,旅游企业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及时的调整。旅游企业结合旅游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状况制定出有助于产品销售同时可以提升旅游消费者认可度的价格标准[4]。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有着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在旅游淡季价格制定过程中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常规价格平衡,经对产品实际价格相应调整,将一些份额盈利让给旅游消费者,激发旅游消费者消费欲望,提升销售量,提升旅游企业利润。
(三)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设计
鉴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特殊情况,因此需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设计,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进行上下密切联系,构建出各个层次内容协同进步的有机整体。规模大的旅游企业为规模相对小的旅游企业供给成本较低、较为便捷的直线型服务,规模相对小的旅游企业则作为大规模旅游企业的旅游商,通过与大规模旅游企业的有效合作,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设计,要求旅游企业缩减旅游产品的渠道距离,促使旅游消费者可快速便捷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设计集中型渠道宽度,关注新型旅游市场的挖掘,构建不同渠道的混合型营销机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模式研究的有效性,旅游企业务必要全面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概念特征,明确认识到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面临的问题,不断专研、研究,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定,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营销渠道的设计,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云鹏,白冰.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2):231-233.
[2] 王桂忠.广东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43-46.
关键词:体育;概念;身心活动
当前我国关于体育的概念或本质这一问题尚处于争论状态,没能准确地给体育下一个定义,多年来它一直是困扰体育界的一个难题。致使体育概念难以定义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从纵向时间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这一历史现象诞生多年,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横向跨度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所涵盖的内容较广,包含的运动项目偏多,且规律难寻。
在笔者看来,体育的概念应该能概括体育诸现象的本质属性,能够反映当前我国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能够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概念的问题是事关体育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的问题,绝非文字游戏。
一、研究体育概念的意义
体育概念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体育无概念这一社会现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会放任体育发展的,使一些运动项目发展超出体育运动的范围,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另外,体育无概念也会拘束一部分运动项目的诞生与发展,不利于体育运动的长远发展。
体育概念的研究,有利于历史地、发展地认识体育,能提高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促进本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扩大体育的影响,有利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
二、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我国相对集中地对体育概念进行研究大体有三次:第一次大讨论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探讨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第二次大讨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了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次则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重点探讨了体育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问题。2000年后由于体育课程改革等研究热点的兴起,体育概念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学者再进行研究,处于停滞及放任状态。
三、以往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困惑
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概念研究的学者较多,在专著与期刊中公开发表自身观点的专家与学者也较多,其中对体育概念研究起到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周西宽老师的大体育观,以及杨文轩老师的身心一元体育观等。就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非常赞同周西宽老师的看法,即“给体育下一个大的定义”,以免涵盖内容太小影响体育自身的发展,但同时给体育的本质“瘦身”,本质不应太大,以免使其涵盖内容的泛化,体育的概念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体育自身的发展。面对体育无概念的这一历史事实,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体育概念定义时,对于属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少,争论相对激烈的主要在概念的本质上面。以往的专家学者主要将体育的本质界定为教育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三大方面,并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争论。
1.体育属于教育活动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部分专家学者将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教育活动。其主要传承的是近代体育诞生后随着其进入学校并课程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再就是20世纪初美国新体育专家赫塞林顿和伍德的新体育理论,认为传统的德瑞体操没能很好地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强调从事体育活动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练习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对于学生意志力、勇敢、自信心等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从某种角度上分析,体育属于教育活动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但“教育”一词与“体育”一词一样,并不具备一个公认的、非常恰当的定义,在教育界对教育的概念或教育的学科属性同体育界对体育的概念争论一样激烈,“教育”一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或大家都能完全接受的概念。纵然体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但也不能用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词作为对体育本质的表述。笔者认为这非常不恰当。
2.体育属于文化
文化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一观点的由来主要是基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催生出很多璀璨的人类文明,如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中侧重武德的学习,在现代的竞技体育中有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的习俗,无论是武德还是尊重对手其均属于人类精神范畴、属于精神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的体现。持这一派观点的专家学者主要是杨文轩老师及韩丹教授。在人类的历史传承中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曾伴随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发展至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以及今日昌盛繁荣的现代社会。体育与人类一直并肩前行、共同壮大,并演化出一系列运动项目与体育文化,丰富与发展了人类文明,对于时下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人类文明的进化史的角度看,体育可以完全包含在文化这一概念之下,其也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但由于人类的发展进化史便是人类文明的丰富壮大史,几百万年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何止千千万万,现实社会的任何事物从某种角度上讲均可以定义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产物。所以笔者认为体育等同于文化确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文化本身所涵盖的东西太多,过于泛泛,把体育笼统地放在文化里面,对体育自身的发展不利,“帽子”有点过大。这样会放任体育的发展并有可能使其步入歧途。
3.体育属于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多指工作之余的集体活动。将体育概念的本质界定为社会活动有其合理的成分。但社会活动多特指“集体”的活动,而体育除了有集体的活动以外,还有个人为增强体质或健身娱乐所进行的个人活动。从体育项目的设置也可以看出,体育中不乏集体项目,但也有很多个人项目。并且笔者认为活动一词所包含的范围过大,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四、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给体育下定义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要宽泛、恰当,中心词要准确,并且不能过大。
(2)应结合历史的传承性,也就是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3)注意与世界衔接,同时还应注意概念的本土化、民族化。
杨贤江曾说过:“自有人类便有教育。”也有人认为早期的教育主要就是体育。但笔者认为有了教育未必就有体育,也就是说当时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体育,笔者认为最早的人类在向他的后人传授知识(教育)时多为一些有功利性的劳动知识或生存技能。众所周知,劳动与体育有很大不同。据史书中介绍,北京人的年代,尚存在着北京人吃北京人的现象,这种人吃人的现象,正说明了物质生产尚未丰富。试想古人类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很艰难,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笔者认为古人类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迫于物质匮乏而忙于生存斗争,而体育除了增强体质外,更侧重的是精神享受和情绪的释放,应是身心一元的。而精神和情绪属于意识范畴,它对物质有很强的依赖性。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体育应该产生于古人类物质生产丰富,达到一定水平时。
体育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但依赖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并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而变得多样化。从近代体育的产生来看,也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作压力过大要求到户外去,回归自然进行必要的身心活动,这也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享受和情绪的释放,也是在强调体育对人的心理作用,也是身心一元论。
体育是要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预定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体育区别于一般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因此,将身体活动作为标志而出现在体育概念中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笔者认为在给体育下定义时应该借鉴史学家的观点,从体育的产生和早期发展入手。并且除了强调体育能增强体质外,还应侧重它的健身悦心的功能,笔者认为这是早期体育的最主要功能,而增加社会交往、加强国际合作等都是随着体育功能的泛化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体育如同一棵大树,它根植于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目前在这三者之上又出现了许多“枝条”,如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在以往给体育下定义时太过于关注体育这棵大树发展起来以后的部分,而忽视了最基本的部分。笔者认为早期的体育主要强调的应该是“身”与“心”是身体活动、是心理愉悦。
综上,笔者将体育定义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强身、悦心的身心活动。
参考文献:
[1]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兼与韩丹同志商榷[J].体育科学,2004.
关键词:民俗体育学;民俗体育;民俗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60-03
1体育与民俗的关系――民俗体育学诞生的客观依据
民俗是我们的祖先在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以及自然环境、政治气候相适应的。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之一,两千多年前,“民俗”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先人的文献中。《礼记》、《史记》等著作中都有“民俗”的记载。在此,按照最粗略的民俗划分――生产民俗、人生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其中毋庸置疑游艺民俗和体育几乎是同一关系。其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如拔腰、掰
手腕、推杆、踢毽子等,体现着随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而生产民俗、人生民俗、岁时民俗和精神民俗与体育活动的相互渗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体育学方面通常把传统体育作为民俗事项来看待。一般来说,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总是带有原始的、神秘的色彩,而且往往同宗教、祭祀、婚姻、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
我国自古有谚云:“南人善舟,北人善马”, 就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地域性的生动概括。同时也说明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龙舟竞渡,有多种起因,据《西吴俚语》记载:“清明,居民各棹彩舟于溪上,为竞渡,谓宜田蚕”。是想通过这样的娱神活动求得蚕业的大丰收。我国自古就是养蚕大国,江浙是以盛产蚕丝而闻名,这种为蚕业而迎神报赛是农耕文明的又一个表现。隋唐的广大农村曾用拔河来庆祝丰收。再如《隋书・地理志》记载:“钩初发动,皆在鼓节,群嗓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庆胜,用致年穰”。唐明皇李隆基在《观拔河俗戏》诗序中说:“俗传此戏必致年丰”[1]。
人生民俗,以其重要内容之一――婚俗为例,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有很多与中国的民族婚俗联系十分紧密。根据史料记载,许多少数民族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很多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与护种、优先权、母权制、母居制、外婚制、提供自由交往场所、生殖崇拜、择偶嫁娶等一系列婚俗活动密不可分[2]。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舞蹈等娱乐性比较强的项目)在男女婚恋过程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集会和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不仅起到了娱乐、锻炼的作用,也是青年们寻找人生伴侣的好机会。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布依族的“丢花包”、壮族的“抛绣球”、富宁瑶族的“抛花包”、傣族的“丢花包”、苗族的“荡秋千”和“赶秋”等活动,都给男女青年提供了彼此表示爱恋的场所和时机。
岁时民俗活动中的体育自然在节庆日开展,受时间的局限性很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在空间上的发展较其它民俗体育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每个节日,都有相关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通过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所以我国古代节日里的体育活动,自然就成了一种农耕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节日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宗教、生产活动,纪念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及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其文化色彩很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瑶族达努节的跳铜鼓舞、武术表演,侗族的花炮节、斗牛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鄂温克族传统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等等。[3]精神民俗,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民众中自发产生的有关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禁忌、仪式等信仰习俗惯制,也即人们所说的民间信仰。精神民俗给体育活动增加了浓郁的魅力。与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一样,民间信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民间信仰的庆典有许多表现形式,而传统体育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人们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欢度各种节日时,贯穿其中的心意、信仰色彩十分浓重,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婚姻子嗣的渴求、对五谷丰登的期盼等等心意常常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表达。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4]。
民俗和体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足以让我们以洪篇巨制来描述它们的丰姿。近几年体育研究界也颇有一些探索。正由于体育与民俗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给民俗体育学的诞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客观依据,使得民俗体育学成为两个学科的共同需要。民俗是一个团块,其中包孕了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丝头。民俗体育学正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民俗体育事项中分析传统体育生长、繁荣的民俗根基,思考现代体育发展的民俗趋向以及中华体育的立身之本。
2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学研究主要对象
“体育”概念并非最早出自中国,在中国,“体育”一词的出现也要比“民俗”晚得多[5]。中外体育界对“体育”所下的若干定义中,有三点共识:“首先,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其次,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称为身体活动或运动;最后,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必须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所以,我们一般用的定义是“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6]以上概念都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的而得出的。
与民俗相似,“体育”也有多种划分。“民间体育”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细界定一下却也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等。但这四者之间外延和内涵都有交叉,即使是民间体育内部,概念不严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民间体育”还常常被“群众体育”所取代,实际运用中还出现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甚至“农村体育”混为一谈的偏差。这几个概念之间确实有着各种联系。“群众”和“民间”最为接近,是泛指的人民大众,也带有一点非干部非官方的色彩;“民族”侧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传统”则主要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民间”则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人民中间,狭义是指与官方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和“民”有关。“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体育传统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7]所有的民间体育都是民族体育,但民族体育却不一定都是民间的;民间体育中大多为传统性的;农村体育可能是民间体育的主体,但相对应的城市体育中相当比例的体育项目也是民间体育。
我国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风采,各族有各族的特色。城乡工矿、机关学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那么,什么是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呢?笔者认为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既不是由它的缘起空间所决定的,也不能看它的活动群体是官方还是平民这些表层因素,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如游泳和划船,最先就是埃及人谋生的手段,后来从生产劳动以及战争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项娱乐活动。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正因为体现了特定的民俗精神、民俗品格,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一些民间体育活动才会经久不衰。因而,笔者倾向于用‘民俗体育’这个概念。”[8]
笔者认为,民俗体育是在民俗中孕育生长并广为流传的体育形态和生活方式,它是广大民众为顺应和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在民俗生活中创造、享用、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生活现象。民俗体育是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总是和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联系;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我国的民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形态,它既是现代竞技体育原形与胚胎,又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与补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民俗体育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民俗体育。它不一定有显著的功利,对特定的族群而言,它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但在终极目标上,民俗体育与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所以,民俗体育中,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和体育殊途同归,它们关注的热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人,是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已有研究者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特质。“随着神秘主义直觉思维方式逐渐被打破,民间体育民俗呈现出由最初的娱人――娱神,再由自娱――娱人方向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不是单纯的返璞归真,而是在新的高层次上的复归,其中某些活动还继续向竞技体育的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但是,其活动方式仍留有民俗性痕迹。[9]”民俗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是现代流行体育所不可比拟的,它产生于本土,来源于本土,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民俗体育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在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民俗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蕴涵自己民族精神、显现自己民族特色体育活动,这些民俗体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或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的橄榄球、篮球、巴西的足球、日本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朝鲜的射箭、中国的武术等等。
民俗的内容包罗万象,民俗体育学只是体育民俗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而且关系着学科未来的发展。民俗体育学作为体育学和民俗学的一种交叉视野,不仅会对民俗体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一定作用。民俗体育学将剖析那些承载着、熔铸了民族精神的民俗体育事项,揭示民俗体育魅力永存的文化密码。
3民俗学――民俗体育学孕育的理论基础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讨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民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10]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包含很多程式化的内容,有些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往往不被今人所理解。其实,这正是民俗的特点之一。民俗就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一种流行的模式化的活世态生活相。它是一定民众群体在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同感心理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的选择、凝聚和升华。由此而汇成了一种具有法约性、软控性、本位偏移性的风习性文化意识团,并以其独特的活力,无形和有形的物化形态对人生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民俗曾经被认为文明社会中古文化的残存物。但在20世纪民俗学学科有了重大突破,民俗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丰富和拓展,民俗的观念发生了更新。民俗被看作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在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宝塔”构制中,民俗处在最低层,如同尚未提炼的矿石,是一种综合性的原生态的意识团。在人类社会结构里,它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它以两栖型的形式,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俗学科的研究对象扩张到民俗生活的各个领域。凡属民众群体中反复出现并相互流传的程式化、规范化的行为、观念、言语、器物等都纳入它的研究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对过去的探源,而且是对当今和将来民众文化生活形态的透视和预测,因而,它既崇“古”,又崇“今”和“未来”。成为现代学、未来学,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策源地。也就是说,在注视那些貌不惊人或者司空见惯的民俗体育事象时,如果我们多一点深邃的文化敏锐,我们便很可能发现这些民俗体育事象可能是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区域、某个族群的精神家园之一,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我们也许不难发现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中所蕴藏着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
世界性民俗学浪潮对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我党在十六大文件当中也明确了“扶持和保护民间文化”的努力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到了民族精神家园的高度来认识。有着优秀体育传统的中华民族,体育学研究也在积极打破原有格套的束缚。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民俗学界的学术活动中,体育研究者的身影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2003年,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及学术讨论会,就接收了民俗体育研究论文。2005年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建设部等单位在上海召开的乙酉中秋论坛上,上海体育学院的老师成为大会的特邀代表。同时,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2005),马连鹏、马爱军(2006),陈莉(2006),孟庆宁(2006),王俊奇(2007),谭黔(2007),李艳茹、汪普健、张黎(2007)等研究者的民俗体育研究成果也相继刊出,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印证了民俗体育研究所具有的学术潜力。总体看来,民俗体育急需一门基础理论为支撑,对民俗体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时机也基本成熟。
也许这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交叉学科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充分地意识到民俗体育对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特殊意义。体育精神的回归、全民健身的实现、对异化了的竞技运动的矫正都迫切需要我们持有民俗体育学的清醒头脑。体育―― 一个与民俗难舍难分的伙伴,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在其学科自身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了超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联姻的诉求。民俗学的壮大、体育研究的深入和成熟使民俗体育学学科的产生势在必然。现有的民俗学理论为民俗体育学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很好的借鉴。原本形影不离的伙伴分离了一段时间以后又重逢而并肩前进了,这将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大突破。
4基础理论与实例研究相结合――民俗体育学的编写体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近千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体育项目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成为特定民族的民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为整个民族所共有,民族风俗一旦形成,便成为一个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体育项目被浪花淘尽,但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民俗精华。“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大的比较性。[11]”在激烈的角触中,民俗体育因其富含民族性、文化性、观赏性而永葆青春。因此,在民俗体育学的编写构架中,除了2/3的基础理论章节外,将有1/3的篇章用于民俗体育实例进行研究。
民俗体育学的核心部分是其基础理论。将体育文化放置于民俗学视野中进行观照。依次论述民俗体育的一般特征;民俗体育的本质;民俗体育的性能 ;民俗体育的发生;民俗体育的传承;民俗体育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民俗体育的发生;中国民俗体育的特点;中国民俗体育的分类;民俗体育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民俗体育学研究的任务与作用;民俗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体育学将以民俗学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重点突出民俗体育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将对体育民俗事项的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并从多姿多彩的中国民俗体育实例中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分析中国民俗体育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基因。将以一系列独特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体育方面的研究专著。它将是一本融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体育理论研究著作,也是一次基础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俊奇.试论我国岁时体育的文化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02-304.[2] 文善恬.论民族婚俗与民族体育传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1).
[3] 倪依克,著.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41.
[4] 郭鸿.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文化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5).
[5] 直到1923年我国才正式使用“体育”一词.
[6] 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34.
[7]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8.
[8] 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4.
[9] 倪依克,著.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40.
【关键词】体育自治思想;历史起源;价值取向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WANG Tao, ZHU Xi-la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various thoughts on sports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China. 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with both humanitaria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es free sports and advocates independent sports.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explains th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of it in East and West countries, and tries to predict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thought in future China.
【Keywords】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historical origin, value orientation
引言
中国的传统体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对中国传统体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其长期衍生于儒家思想和佛家、道家等宗教思想的框架内,未对其进行过独立的、系统的建构。西方的体育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历史时期来审视,首先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奥林匹克阶段,其次是贯穿了整个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最后是启蒙运动后整个17、18、19世纪的“黄金时代”。在审视东西方体育思想的演变历史过程中,我们发现,体育形式无论如何变迁,体育文化无论如何冲撞,有一种体育的号召从未偃旗息鼓,那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肉体和精神都产生超越的体育诉求。这种对于体育自由的无尽向往,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体育自治思想的特征。
1体育自治思想溯源
1.1中国体育自治思想溯源
“自治”对于中国人来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也不是一个外来词语。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自治”这个词语的概念就做出了多个层面的解释。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到:“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汉书?南粤传》中有记载:“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这里的“自治”一词表示地方割据势力的自行管理行为。作为“自行处理”概念讲的“自治”一词带有很重的“人治”色彩。
其次,“自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具有“修养自身德性”这一层概念。例如,在程颐《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中有记载:“伏念臣才识迂疏,学术肤浅,自治不足,焉能教人。” 这里的“自治”表示“治学”,而治学的目的既在于“治国、平天下”又在于“修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人治”的强大制约和治学以求“安身立命”的强烈诉求似乎达到了一种上下的平衡。一个人既对上层社会产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对“安身立命”这个问题十分关注。这里的“自治”倾向于“安身立命”的方式。所以,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讲,“自治”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
1.2西方体育自治思想溯源
关键字:中西方;体育文化;跨文化交际;共性与个性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元的交流渠道,可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快速地了解新的文化,但是也会因为对新的文化的不够了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会在交流中触碰对方的文化禁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为以后的体育交流或者其他文化交往做足准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文化及体育文化的概念
通常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生产有形财富(物质财富)和创造无形财富(精神财富)的过程及其总和称为广义文化;而人类所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及所制定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则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会用体育运动这种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同时也会借助体育精神、体育科学、体育产业等隐形的形式,创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认识体育运动规律、培育体育品德、实现体育价值、落实体育理念等方面。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这是一种普遍而长期存在的现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其代表作《声的语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构想和理论。广义的跨文化交际存在于一切交流中,朋友的谈话、恋人的倾诉等都是广义的跨文化交际。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也就是狭义的跨文化交际,特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共性分析
1.中西方的本位理念
就地理环境而言,中国领土宽广、物产丰富,东面、南面、环海,西面、北面与内陆国家接壤,而且海洋、湖泊资源丰富,位置得天独厚。人们深受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依靠独一无二的耕种环境进行劳作,人们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团结友善。人们没有利益冲突,孔孟和谐思想深入人心。
不少西方国家临海,海洋运输发达,人际往来密切,当地居民自然而然会懂得怎样去顺应自然、探知自然、挑战自然。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冒险、竞争与创新中。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使得竞技体育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中西方的宗教神话思想
儒家思想几千年来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佛教信徒很多,传统文化中佛教的色彩十分浓烈,从人们接受的教育中可以体现。
西方文化中着重描绘了鬼神的存在,各种历史记载中都有描述,包括天地开辟、上帝造人、众神的存在与发展等;而且宗教发展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起源也有着联系。
3.体育的作用
就体育而言,中西方在体育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方面存在一致性,均觉得体育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身体锻炼,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而在人们的教育系统中,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并培育其坚韧的道德意志品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
4.体育的进程
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尽管都有不一样的物质基础,但是体育存在养生、军事、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理念,中西方都是承认的。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个性探究
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则认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对立和竞争才是存在于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认为人应该认识并改造自然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自然界作斗争并支配自然界。体育运动如田径、游泳、球类运动等所表现出来的斗争、搏击精神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对抗。
2.东西方审美理念存在差异
东方传统的审美理念注重仿生美,但是西方文化关注的是人体美。中国远古时代自然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生产工具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观摩并模仿动物,以此来保证生存。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图腾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记录对动物的模仿。
而西方的审美观念更强调人,人的形象在其文化理念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世界更看重人的肌肉美、身形美,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在希腊运动场上代表着力量和荣誉。跳远、角力、掷铁饼、掷标枪、全长赛跑这五个项目是达到“黄金分割美”的重要途径。
3.东西方体育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静”认为“静”能修身养性,能达到心性的平和宁静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进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定”、道家的“心斋”。
西方体育文化却主张“动”,强调竞技,注重θ说牧α俊⑺俣取⑷崛汀⒛土Α⒏叨鹊壬硖逅刂实难盗罚并用数和量来评定比赛的成绩。这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西方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高度的公平性、严格的规则性、高度的技艺性、高度的娱乐性。它的体育形式包括田径、游泳、骑马、体操、球赛等。
4.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会促成不同的思维理念,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合一”和西方传统思想中的“身心分离”存在鲜明差异性。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物我一体”直接影响着儒家思想的传承。
西方人注重发现自然、探索自然、解密自然,注重速度、力量的突破以及体型的塑造,对他们而言,体育不仅仅是锻炼,更重要的是竞技,竞技中对手之间的比拼就是以体育的方式进行。身心分离的二维体育方式是近现代体育竞技的最初体现。
在世界文化接触如此频繁的今天,体育作为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赛场上的竞争,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及自身体育实力的增强,中国承办世界性体育赛事的能力越来越强,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体育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就变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体育;理论;动作;联合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理论知识复杂,体育运动难度大,这些问题都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缺乏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室内课教学缺点
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室内课设计内容,目前小学体育室内课教学多数是以体育理论教学为主,包括体育历史、体育动作的要点等内容。同时有些教师也会选择一些可以取代室外又适合室内活动的器材组织教学,如投掷课,手榴弹的投掷器材可以用轻物代替,实心球用纸团或气球代替,教会投掷方法,改进投掷出手角度,跑的技术可用原地蹬、摆的动作来完成。但是无论怎么设计室内课都不能带给学生轻松、自由的运动感受,加上有些教师就在室内课环节上理论课程,这就使得教学更为枯燥了。
2.体育课外教学问题
通常我们说的体育都是狭隘的体育,只局限于课堂上的体育,而真正的体育精神应该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课外体育也是体育教学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外教学虽然能够带给学生运动感受,教学活动也更为贴近大自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奋度高,许多体育示范动作学生虽然学会了,但是动作掌握的要点和运动的要求却无心记忆,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带来长远影响,使得学生表面虽然学会了,但是长期应用却有困难,也不容易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二、问题的解决
1.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可行性
为了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本次论文提出了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教学(以下简称联合教学)能够将室内课的特点和课外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要在室外体育运动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体育概念。联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表现在:传统体育课关注的是学生的锻炼密度、强度,“概念体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在“概念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是以专家的身份而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身份指导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上,互动是学习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联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更为自然,互动可以在体育中观察到,因为学习者不仅要在身体上参与一项任务,而且要在认知上建构这样做的意义。
2.概念教学与动作学习的联合实施
(1)谈话教学,了解概念
开展联合教学的第一步就要进行师生对话,开展谈话教学,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掌握相关的体育概念。例如:教学“掷垒球”时,教师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投掷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从语文词义的角度解释“投掷就是向远方扔”。接下来,教师说明:投掷动作练习能够锻炼后背、手臂肌肉,能够纠正初期的驼背或侧曲,经常向前上方引伸等动作可以得到矫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骨骼复位。同时可使肌肉收缩有力。接着再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体育的词汇‘上步投掷’的意思吗?”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然后指出要点,解释“上步投掷”的动作理论要点,说明:动作要做到右腿迅速蹬伸推动上体,以胸带臂向前推出垒球。最后,教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练习后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左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通过简单问答建立基础概念,能懂得上步投掷的动作要领,能做到蹬地转体、快速用力投的连贯动作。
(2)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联合教学要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育运动的关键,然后集体总结运动要点,最终形成体育运动的能力。例如:教学《掷垒球》,先小组内进行热身运动,慢跑3~4圈―绕肩―扩胸―体前驱―弓步压腿―侧压―外摆腿―内摆腿―前踢。学生理解了要点,也观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就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进行活动,体会投掷动作,体会怎样才能投得远。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例如: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说明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善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组织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保证运动强度。
(3)游戏活动,对抗复习
游戏是体育课的生命力,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联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组织游戏对抗活动,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练习是不是最有效的。例如:掷垒球教学可以设计“投手榴弹”的模拟游戏,在场地上画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计算两队的分数。
三、联合教学推广优势
1.合作探索的指导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了合作探索和教学指导的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体育理论进行探索,这一点符合了“合作学习”的要求。同时,教师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指导使得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动作要点,而且集体开展体育运动的形式,也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2.实现预习的作用
联合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要在课前注意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事先对课堂体育概念和运动概念有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体育概念,了解完成训练的重要意义,并巩固测量心跳的方法,体会自主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凡事预则立,预习过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快地提升教学效率。
3.理论的由浅入深
体育是必修课,在学期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考核,而且体育课程还包括健康与卫生知识的体育理论课,这个课程与体育素质课交替进行。比如,这段时间是素质课,过段时间就上理论课,但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比素质课要少一些。联合教学模式将这两种课程结合起来,保证了健康卫生教学在素质课堂上更为真实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素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理论作为支持,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积极性开展动作训练。当然,理论的教学要做好教材活用,保证理论知识的传递能够由浅入深,让学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巩固内化理论知识。
上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概念教学和动作实施联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总而言之,联合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具备可行性,它契合了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认知方式,弥补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推广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作探索的指导,实现预习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体育理论的由浅入深,将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勇军.动作示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9(28).
摘 要 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术语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时经常使用词典式和语言式脉络方法对其进行定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求根据社会体育的特征要素来界定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含有很强的游戏性、娱乐性、层次结构的丰富性、休闲性特征。
关键词 社会体育 游戏性 娱乐性 丰富性 休闲性
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时经常使用某种概念来表达其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对词典式(lexicon)的概念非常熟悉,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教材、书籍或各种论文绝大多数采用词典式的概念来界定社会体育。按这种逻辑解释,社会体育就是指除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各种体育活动,换句话说就是满足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种身体条件的“为所有人的体育”(Sports for All)。但在学校体育中有正规的体育课、特定时间的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学生自发性的体育活动以及学校代表队的训练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虽然都是在学校内开展的体育活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正规的体育课属于学校体育,校内学生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属于社会体育,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属于竞技体育,面对这种观点,词典式的概念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社会体育的词典式概念是从此类事象的共同分母所构成的,所以,一旦出现新的事象,其概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描述事物的另一种方法是语言式脉络(Context)上的定义。如果说词典式的概念是相对“封闭式概念”的话,语言式脉络上的定义是“开放式的概念”,这种方法强调开放式定义的适合性和重要性。“什么是社会体育?”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所使用的这一语词的情境所决定,按这种逻辑解释,“社会体育”的语词更具适时性,也预示着表达某一事象的概念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北美社会体育是指不分学校、单位、社区所进行的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或娱乐、竞技运动(Sports);在日本社会体育意味着终身教育的环节之一生涯学习活动,在欧洲近些年社会体育又包含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的含义。但这种语言式脉络上的定义往往引起使用社会体育概念过程中混淆的现象。
因此,“什么是社会体育?”命题的第三种接近方法是避开文字游戏,根据体育现象本身的直接体验,探求社会体育的特征要素来界定社会体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众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人们所体验的社会体育与传统体育的体验在质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以参与体育活动的体验为基础进行分析,相对于体育,社会体育具有如下特质:
一、社会体育含有很强的游戏性(Play)
以往体育重在三基教育,因此,以结果为中心的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具有较高运动能力的少数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所以,运动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有一种不如别人的劣等感和相对剥夺感,最终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厌倦情绪。在这些人中,后来通过社会体育活动体验到体育的快乐和意义的人举不胜举,谈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社会体育的游戏性的特点,自己选择时间,不局于形式的制约,淡化胜负结果,更重要的是感觉非常愉快,所以,能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自由选择性、过程中心性、自发性、愉悦等游戏的基本属性孕育在社会体育之中。
二、社会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Recreation)
一般而言,一提到体育就会联想到坚韧、吃苦、重复等练习形象,所谓磨练技能,达到增强体质、体力目的的强制性观念很浓,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忍受着对身体可能带来危害。就社会体育而言,虽然不能说没有练习的因素,但比起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而言非常小,而更加注重健康、调节情绪、恢复疲劳、消遣等娱乐性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娱乐具有向健康状态恢复(restoration to health)特点,且通过放松、调节来达到生活的协调平衡,因此,在现代的社会体育活动中显现得更加突出。
三、社会体育层次结构的丰富性(Abundance)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体育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结构,由此也就决定了存在着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上的社会体育。综合学术界对社会体育的不同解析,尝试对社会体育的概念做出以下界定:1.从存在的范围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指在学校和军队(包括警察)之外的社会领域所开展体育活动,包括农村体育、单位体育(包括厂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社区体育等,它主要区别于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2.从活动的目的和性质上看,社会体育是以健身、休闲和娱乐等为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它主要区别于竞技体育。3.从存在的形式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指社会各界大众在业余时间参加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业余性和自愿性的特点,主要区别于职业体育。4.从活动主体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以社会大众或人民群众为参加对象的,它主要区别于精英体育。5.从活动群体的特殊性上看,社会体育主要包括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等。这就是说,“社会体育”这个概念应当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应当使用不同的含义,才能同社会实际契合并有利于操作。
四、社会体育具有休闲性(Leisure)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培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实现。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质量的工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归根到底是为了增进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生命质量,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发展能力等,这就相应地包括了体育的休闲娱乐属性。
休闲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行为和观念,休闲观念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要。到了现代,无论从观念到行为,“休闲”已经完全演变成一种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体育是人们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社会体育的主体就是人们为了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而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度过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现有文献对休闲体育的界定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1)主要用时间和活动的范畴来规定,把其含义确定为是在社会劳动和维持生活必需时间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2)将其划入大众体育范畴,认为是社会上广大居民为健身娱乐等目的进行的业余活动。(3)强调心理体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与传统的体育比较而言,社会体育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休闲性,离开休闲要素社会体育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在生活和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以外所剩余的时间内的体育活动,才是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1] 边宇.浅议休闲时代的到来与社会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89—02
一、概念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
体育产业是个舶来品,是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育产业的定义既要遵循国外对体育产业的定义外,又要结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给予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准确定义,因此作者认为体育产业是指生产所有与体育相关的商业、大众媒体和政治的物质产品,提供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可以尽一切力量使其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它包含三层意思:分别是体育的、民族的、传统的。
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身体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本身都具有体育的特征,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方法,使其身心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
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身体活动或运动项目具有民族性。
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运动项目是一代又一代前辈们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性。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具有本民族的气派和艺术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体育产业的定义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作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应该这么定义,它是生产所有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商业、大众媒体和政治的物质产品,提供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二、体育产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一)体育产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特点
1、体育产业的特点
体育产业是产业关联性极强的上游产业,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多种就业计划的第三产业,是一个高度开放和全球一体化、国际化的产业。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比较晚,时间短,但是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体育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以主体产业为主,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一,产业和市场体系基本框架已成雏形;第二,体育消费渐成时尚,花钱买健康也逐渐被国人所认可;第三,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展;第四,逐步形成多元筹资机制。
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其发展前景被很多经济学家看好,体育产业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将会发挥很大的作为。
我国少数民族多,每个民族的体育项目也很多,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没有得到很好传承下来,更不用说开发和利用了,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水平相当低下;多数项目尚未得到社会重视,政策层面的扶持力度也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相对资金投入短缺问题最为严重;但以景区民族文化旅游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为一体化方向发展模式为主。作者认为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得打民族文化这张牌。
(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分类
1、体育产业的分类
体育产业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体育组织管理活动;(2)体育场馆管理活动;(3)体育健身休闲活动;(4)体育中介活动;(5)其它体育活动;(6)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制造;(7)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销售;(8)体育场馆建筑活动。根据其概念和活动范围,将体育及相关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8个大类,24个中类,57个小类。
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分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技击壮力类”“休闲娱乐类”“养生健身类”。
民族传统体育,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有学者称这类体育运动是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是东方体育体系。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以技击壮力类和养生健身类为主,以体育用品业以及竞赛表演业和培训为主,其他附带产品比较少。而且,产业化程度很低,急需要开发与利用。
(三)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
1、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自然也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主要表现在民族体育文化表演产业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竞赛产业、民族传统体育培训产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媒产业和民族传统体育用品产业,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表现形式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
2、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有生机的力量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生存环境生态化的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经济领域,能成为产业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体育产业化起步较晚,其节奏较慢,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和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它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3、体育产业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起总的向导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产为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比较成熟、是系统化了的一个有机体系,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借鉴作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又比民族传统体育产为的发展得好,它完全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起到一个总的向导作用。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定位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
中国体育产业要发展,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这条路子,是可行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内需拉动力度是西方国家所达不是到的,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中的民族体育文化表演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竞赛业、民族传统体育培训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媒业和民族传统体育用品业,这五个产业就可以丰富体育产业,起到很好的催化剂作用,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
1、它可以促进更多体育从业人员就业;2、优化了体育产业中的结构,充分利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经济成分,为体育产业增加更多的动力来源,从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3、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能促进体育产业中的文化繁荣;4、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可增加人们对体育产的认可度。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