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城市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策;房地产市场;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37-03
1.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
从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0.54%,也就是说在新增GDP中,有20%是由仅占GDP总量8%的房地产业创造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人们是否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其支柱产业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因素等有着极高的关联度。
房地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房价的高低、涨落关系着社会生活稳定、老百姓切身利益。但是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质和其相对不成熟性,房地产市场有时也可能失灵,市场失灵较其他商品市场对经济的影响要大,政府不希望房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房价的大落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房价大落,许多家庭就会出现负资产,对社会稳定没有好处,特别对金融安全会带来威胁。市场失灵通常需要政府的干预,而在房地产市场上,政府干预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市场。
2.历年出台的重大宏观调控政策
(1)从1990年5月,出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为建立形成房地产市场奠定了基础以来,国家历年都出台了许多的指导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
(2)2002年7月,国土资源部颁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
(3)2003年6月央行出台调整房贷的通知(121号文件),提高开发商信贷门槛。
(4)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为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规定了最后期限――2004年8月31日(8•31大限)之后,所有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协议出让。
(5)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同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简称“国八条”)。《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出台。
(6)2006年4月,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5月1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9070原则)。7月24日,建设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下发《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外资限炒令”)。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政策力度加大、政府出台密度加强的同时,房价不是应声而落,反而逆市飞扬。2007年,中国房价不断创出新高,从深圳创造“一年之内房价上涨50%”的“新深圳速度”,到天津“市区房价首破8 000大关”,从南京“房价年涨幅达30%”,到重庆“房价9天之内上涨7.6%”,又一场雨后春笋般的房价上涨浪潮席卷全国。国家发改委7月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房地产业未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一是投资仍属于高位运行;二是房价节节升高;三是民众的住房需求无法满足引发了各种不满的情绪。针对房价的调控措施密集之程度,前所未有。然而,房价却并没有如期大幅度下降,从沿海到内地,从中心城市到一般城市。房价就像一个竖着的弹簧,下方的需求不断将它向上推,上方的调控措施不断将它向下压,结果就是房价反弹幅度越来越大。当前,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涨幅越来越猛,房价成为新“三座大山”,再次成为的焦点。形成了政府尴尬、百姓不满、开发商且喜且忧的怪圈。不少问题趋于复杂,当前房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资产泡沫等一系列现象,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各方为以下问题争论不休:房价是否因为地价的升高而猛涨?是否因为土地招拍挂制度导致了房价的居高不下?为什么调控政策屡屡失效……
3.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与政策关系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通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土地政策可以直接作用于土地价格,金融、税收政策主要通过调控开发商和需求来间接影响房价。开发商和投机需求是房价的主要拉动者,自住需求者是整个房地产业中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既得不到信息,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对房价和地价产生影响,除了他们的话语权(通过舆论传达),图1表明普通老百姓是房地产上涨最直接的影响者,在购房前担心价格,在购房后担心贬值,他们对房价上涨基本没有拉动作用,但任何一种调控政策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房价与地价存在推拉关系,地价的上涨会推动房价上涨,而房价的上涨会对地价产生拉动作用。这两者的关系处于一种缓慢上升的发散状态,如图2所示,由于受其他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其他未考虑因素的影响,房价与地价的关系曲线的时间轨迹不是完全线性上升的,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螺旋上升的,故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通道内总体是上升的,但局部的上升幅度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是曲线上升,因此国家必须采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控制。
国家试图从金融、土地、税收等三方面控制房价,但出台的各项调控措施要发挥效果具有一定时滞性,住房供给的结构调整尚未到位。
3.1 土地政策为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每年出让土地有限,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持续紧张,有效住宅供应尚未能满足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普通老百姓、房地产开发商、专家等,对宏观调控中的土地政策提出质疑。同时,也有大量的专家认为,土地固然影响到房价,但地价不能成为房价上涨的惟一理由,况且土地资源并非可再生资源,政府必须要做全面和长远考虑,绝对不能对开发商狮子大张口就一味地满足他们。同时为了控制开发商拿地的趋利性,恐怕没有比土地价格上涨更有效了。不是因为土地价格高,房价就高;而是因为房价上涨太快,导致土地价格抬高。
3.2 金融政策利率的提高对消费者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已购住房者而言,提高利率会增加生活负担。而对于持币待购者而言,可能抑制其购房需求。不过,抑制购房需求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房价下降的正面效应,这是很多人愿意看到的局面。但“宏观调控本来是想控制开发商的现金流,从而抑制投资增长,让房价降下来,结果却相反,开发商的资金链没有断,反而发了财。” ①楼价上涨的幅度比银行的利息还要高,宏观调控似乎很好地满足了开发商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心理。
目前政府采取的金融政策主要是提高贷款利率、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首期支付成数等。在理论上,提高贷款利率,一方面开发商的开发融资成本增加,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融资渠道,将可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一方面,投机性购房者住房贷款的负担增加,可以降低投机性需求,从而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方面,即使利率提高能够达到抑制投资过热的目的,但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发展新项目的速度减慢,从而市场会因预期未来供应减少而刺激现期认购量使房价不降反升。而且,开发商一般会将增加的开发成本在销售时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房价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调高利率确实可
以加重投机性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性需求。但与此同时,也加重了一般购房者的置业负担,使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加剧。此外,不提高存款利率,只提高贷款利率。会使银行的利差进一步扩大,从而刺激银行进一步加大贷款发放的力度,最终导致加息能够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目的减弱。
3.3 税收政策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税收政策对抑制房地产投机的作用远大于金融政策的作用,课以重税可以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为了抑制投机,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施针对房地产泡沫的土地税改。实施这些对策的结果是: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开始减慢,然后长期处于下跌状态,至此,日本的土地神话业已终结已经成为共识。韩国在总统卢武铉上台后,出台了实行增加房屋交易税、房屋交易透明化等房地产政策,以期控制房价。而为了抑制房价继续疯涨上涨,美国总统布什已经打算削减房地产的税收优惠,对现行房地产税收优惠措施进行调整。当前中国税收力度仍旧不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认为,房地产税收应该在建造、转让、持有环节都征收。但是在中国前两个环节有税,国家依然没有把持有环节的税收重点对待,这样会导致囤积住房,还有更多人把住房作为财富储存的手段,形成社会大量土地浪费。可以说,目前政府有意对房地产征税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国内土地严重短缺的现实条件下,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合理使用与分配,以期能对民众的生活必需和住房分配问题有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调节办法。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建议,借鉴韩国的经验,对房价的增值部分征收资本收益税,同时对占地面积大、容积率低的住宅、豪宅征收高消费税,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来支持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从美国的经验看,征收物业税对平抑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更为明显。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况伟大认为,“我国开征物业税能够取得一石三鸟的效果,这甚至会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态度。”地方政府将不再纠缠于土地出让金收益,而会更多关注如何获得存量住房收益,从而一改目前的卖地之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调控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很有必要,但目前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仍存在着区分度不够的问题,没有达到保护自住需求,支持投资需求,打击投机需求的目的,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由于双税制产生的博弈关系,也是导致宏观调控力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国家应通过强化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措施,特别通过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达到稳定房价,降低房价增幅的作用。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注 释:①任志强,2007年7月,“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
参考文献:
[1]季雪,房价逆调控而上涨的政策性原因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72-76.
[2]唐天伟,我国房价调控政策的脆弱性及其消除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07,21(3):29-32.
[3]周旭,宏观调控政策对稳定房价的经济学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33-34.
[4]于红霞,汪波,钱荣,论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房价及消费者购房需求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7):42-43.
[5]卢新海,王,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及稳定地价的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1):50-52.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 理论向度 现实路径
问题综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凸显,气候灾害、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我国的气候变化将会加剧,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并将严重影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如今,我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2007年我国碳排放为约61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1%左右,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的人均碳排放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2006年美国人均碳排放为20吨,而我国仅为4.6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的碳排放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有关原则与规定,我国并没有减排义务与具体的减排指标,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仍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实施了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金乐琴,2009)。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2005年我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将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我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单位能源碳排放、建设低排放型社会的目标。
(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矛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与重工业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急剧增加。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必将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建设中的大工程、大项目的数量多,但这种经济扩张只是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2.产业结构问题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差,缺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我国采用的是资源密集型、“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落后工艺多,有着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并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惯性,使经济发展陷入“碳锁定”的困境,这无疑会增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又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泥、钢铁、火电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急剧增加(杜飞轮,2009)。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储存有着煤多油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球储量的13%,而石油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这种资源禀赋使我国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当前,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尚不足1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据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9%。煤炭燃烧后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我国的能源结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完善,低碳市场不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标准、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等存在很多缺陷,关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低碳消费理念、低碳采购标准等尚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与行业仍是高碳运行。
理论向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在公共产品消费过程中会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不付费而享用产品,私人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公共产品供需平衡。由此可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而税收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付允等,2008)。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社会福利,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企业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时政府要对能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补偿企业损失的利润。同样,对碳排放过高、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应向其征收碳排放税,以弥补污染环境而带来的损失。
(二)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通过技术理念或技术手段来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与贡献度的理论体系。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变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索洛、兰斯・戴维斯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与内生变量,创新环境、政策因素、产权因素等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发展制度等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具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会逐渐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临界点时,生态环境就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好转;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因为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环境恶化超过临界点,环境恶化就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恢复生态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启示人们,工业化初期产生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应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现实路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2005年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这标志着新能源产业开始进入国家基本法的层面;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已经出台,但配套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实施细则与可操作性(朱四海,2009)。同时,由于我国的低碳市场尚不成熟,法制环境较差,导致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应加强立法建设,制定与基本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另外,应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建立能源效率标准体系,完善能源标识制度,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财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低碳产业模式的建立。
例如可以通过税收奖惩机制解决低碳发展带来的市场外部性问题,通过对使用低碳技术、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和资源出口型企业施以重税,从而实现低碳发展;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为此,应将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与环境互动的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通过金融市场培育低碳产业龙头。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对国际能源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此,应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来降低能耗。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建立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这种能源结构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障碍(陈振明,2001)。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规范。
同时,还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清洁煤电技术和煤层气资源,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应根据低碳发展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抑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此外,服务业有着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而应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大生产业、高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应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优化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优化工业生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三)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
低碳技术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央政策明确指出,应对低碳技术开发进行超前部署,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因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能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机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产业等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扶持,需要政府积极参与能耗技术标准的制定、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低碳技术交流等。
为此,政府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应对先进技术、新能源开发等给予政策优惠和财税支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制造的国产化水平(庄贵阳,2008);完善低碳市场服务机制,扶持中介机构的发展,开展低碳行业的技术服务与认证活动,增强民众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认同度。此外,应制定合理的技术引进政策,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低碳产业的竞争度,提高先进技术的扩散程度。还要引进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组织管理等技术体系,在工程招标中可以附加技术含量的要求,迫使跨国公司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破除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垄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各种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以政策法律为基本保障、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手段的低碳经济支持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2)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关键词】市政工程低碳化;低碳经济;问题;推行
引言
全球变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市政工程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闹市繁华之地的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情况。所以,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市政工程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急迫。
1、低碳经济定义
在阐述什么是低碳经济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着气候动向,而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减少碳排放量,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依靠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依靠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凭借“三低”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少量排放,实现低碳经济的全面推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如何推广低碳经济模式
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是低碳经济的实质。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能源技术创新、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制度创新等。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方法。同时,低碳经济也是对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发展理念的有效补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2.1发展生态经济
一方面,依靠生态碳汇建设、碳捕获及碳利用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进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
2.2发展绿色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等,努力实现能源消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生态化,建立低碳、无碳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3发展低碳化产业
一方面,要切实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努力改善清洁能源结构,密切关注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社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分配低碳化;另一方面,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有效限制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着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4 发展低碳化社会生活方式
一方面,让人们知道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了解低碳经济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鼓励人们改变与文明生活方式不相适宜的陋习。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大力倡导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倡导健康节约的生活方式,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3、低碳经济下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一直都是各级政府的关注点,现阶段,很多市政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没有有效地实践低碳政策,存在着许多与低碳经济要求相悖的地方,极大地妨碍了市政工程的低碳化。
3.1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没有按照要求进行
一方面,建设现场的碳排放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另一方面,运输碳排、建设现场碳排及废弃物碳排等与建设相关的其他作业的碳排放也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材料运输、人员建设、废弃物处置、建设机械作业、生活服务、现场办公等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也过多。这些都与市政工程低碳化操作理念相违背。
3.2没有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减少用能,节约用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想尽办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已经让市政工程的能源消费大大增长了。再加之,某些市政工程在建设前图纸设计不准确,标注不明朗,解释说明含糊不清,这就导致建设过程中浪费能源的现象频繁发生。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不重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对建设过程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有效节能无法实现的原因之一。
3.3没有有效减轻环境污染
低污染是低碳经济强调的重点之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离不开环境污染的减少。一方面,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采取降低污染的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另一方面,也没有尽可能地进行合理的建设设计。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市政工程环境污染不降反升的现象。
3.4没有广泛运用低碳技术
一方面,低碳材料在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材料上就没有办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了。另一方面,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十分有限,先进有效的低碳技术还没能有效广泛地推广开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快速推广低碳技术显得越发迫切。另外,从很多市政工程的建设现场来看,很多低碳技术,如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高效冷却技术、地热系统、水资源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有效地推广,能源利用率始终提不上来也和此有关。
3.5低碳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意识是行动的前提。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推行离不开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只有低碳理念人人认可了,在其推行过程中才会畅通无阻。因此,在市政工程低碳化的过程中,建设企业、建设业主、监管单位、建设工人等参与单位与人员具备深刻的低碳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仅仅具有专业的建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4、低碳文化理念的建立与方式的推行
摒弃之前的粗放的建设方式,果断采取“三低”模式: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以建设单位为重点,联合业主、监理,统筹协作、共同努力是实现市政工程“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关键所在。
4.1低碳文化在企业中的建立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战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将低碳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是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措施。首先,低碳经济理念必须被列入企业价值观之中,成为每一个员工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其次,企业的经营宗旨不是要搞什么“面子工程”,而是以“三低”: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为重点,以实现低碳增长为目标。最后,要把一些关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模糊之处给理清,将低碳经济理念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习惯。
4.2低碳设计理念的全面推广
实现市政工程建设低碳化仅仅将目光放在建设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市政工程的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设计:材料的设计、主体工程的设计和回收的设计。在材料设计方面,要尽量选用不易受腐蚀、易于清洁和维护的材料,以及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环保材料,尽可能地延长市政工程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在主体工程设计方面,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前建立严格的建设标准,凭借标准的严格控制达到建筑低碳化目标。在回收设计方面,新工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采用回收或再生后的零部件和材料,使得市政工程建设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3绿色建设方式的快速推行
《绿色建设导则》中关于绿色建设的描述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建设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在材料方面,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保证建设现场没有被淘汰性的机械设备以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程材料;在建设环境方面,最好进行封闭式建设,避免噪声和扬尘污染,同时也要保证建设场地的整洁;在管理方面,要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分配各种建设器械和工具,建立完善的建设保养制度。
5、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基础工程的大量建设呼唤着低碳经济的快速推行。只有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市政工程施工研究; 杨洪镅;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15
关键词:市政办公楼;低碳设计;建筑设计;研究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unicipal office building modern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the municipal office kin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and its causes. Discusses the city to city and closely combining the design and building integrated • low carbon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the municipal office building modern the main layout type and selection method. Through on our modern municipal office kind of architecture basic concept, soci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nd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qujiang xia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 of the municipal office of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office building; Low carbon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办公建筑是指市政中心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政府办公建筑。现代市政办公建筑是城市中生产和处理各种政务信息的场所,是管理与服务职能的综合体。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办公楼相比,市政办公建筑既具有办公建筑的一般属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除了表现在市政办公活动的使用层面上外,还表现在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即政治性和公众性。由于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必要的建筑更新等原因,我国正处在市政办公建筑建设的时期,此类建筑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点。但是,诸多我国现代市政办公建筑的设计由于设计时间短、相关设计经验不足,与现代此类建筑巨大的建设量和惊人的建设速度相比,相关的理论设计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显得十分有限。国家新近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将使我国的市政办公建筑在空间和形象上较片面强调管理时代的建筑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此外,可以预计,我国城市化和民主化的飞速发展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市政办公建筑应当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当前,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建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一方面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建筑的创作与建设日益突破建筑自身的范畴,建筑的社会化与城市化程度越来
越高,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许多城市功能及其形成的城市空间不断的向建筑内部渗透。
依靠传统的“建筑学”的知识和方法已不能协调和综合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生存空间的系列因
素。另外,可持续的建筑发展战略将建筑设计的理论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更大
范围内的系统中、扩大的时间范围内设计、评价建筑。建筑概念的外延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延
伸[1]。我国当代市政办公建筑与城市化息息相关。而且,“围墙大院”时代的市政办公建筑主要是为了从城市和市民中分离出来,而当代的市政办公建筑则是以“开放性” 为主要特征的,需要发挥出其应有的城市能量。城市•建筑综合体系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立体的交叉叠合和有机串接。建筑成为所处环境中的开放型环节,建筑也因此而变得比以往更为社会化。因此,以市政办公建筑对于城市的特殊关系和重要意义来看,无疑应当以“环节建筑”“低碳建筑”概念进行建筑城市一体化的思考[2-3]。
2 现代市政办公建筑的低碳设计
最近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再一次使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变革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考虑到建筑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社会整体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巨大比例,节能和减排已经逐步成为今天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市政办公建筑作为政府形象的代表之一更应使低碳设计成为政府政策指引的风向标。在设计的最初阶段,了解影响碳和能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的概念。将建筑的能源需求降低,只有在得到能源供给响应的情况下才会实现。这些益处还包括能源供给基础设施的减少,将会减少隐含能源消耗。此外,随着建筑经营能源性能的提升,建筑设计、建筑运转、设备和基础设施所消耗的隐含能源具有相同量级。因此需要一个平衡能源需求、基础设施供给、经营能源、隐含能源之间关系的方法,以实现最佳性能[4]。
3 现代市政办公建筑群体构思与布局
市政办公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政治要求,以及政府部门在体制、文化上的惯性,其形式、空间变化比较缓慢,建筑师在平面布局和组成上也比较谨慎,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布局类型。
组合式布局是近年来新行政中心较为常用的布局形式。其布局的形态充分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对市政办公建筑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体现了党政机关部门集中的时代要求。组合式布局常常表现为由相对独立,但又便于联系的几个空间组成的建筑综合体。在实际的布局中,常见的形态有:“X”型、“山”型(或“品”型)、“工”型、“口”型等。
小开间单间办公形式由于其与当代市政办公时态的切合型,不会被轻易取代,并仍将长期存在。但大中型开间的办公形态以其开阔的空间、高的利用率等优势正越来越受到公务员的关注。近期兴起的“政务大厅”“行政超市”等集中的窗口空间以及与之联系的办公空间、微机数据、文件处理等办公空间则比较适合这种形式,似乎也成为市政办公建筑的一种新趋势。
4 现代市政办公建筑细部设计
世界银行新的《全球经济展望》(GEP)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准备面对旷日持久的全球经济波动,再次强调中期发展战略,同时准备迎接更艰难的时期。欧洲高收入国家重现紧张局势,使得今年头四个月取得的成果受到侵蚀,本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均已出现回弹,投资者中的风险规避情绪也有所缓和。从5月1日以来,市场恐慌情绪上升并已蔓延。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股市下跌7%左右,损失了此前四个月收益的三分之二;大部分工业原材料价格下跌,原油和铜的价格分别下跌19%和14%;同时,由于国际资本逃向美、德政府债券等避风港资产,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纷纷贬值。虽然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并未恶化到2011年四季度的程度。除欧洲中亚和中东北非地区外,作为市场情绪关键指标的发展中国家信用违约掉期(CDS)仍远低于2011年秋达到的最大值。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说:“全球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情绪在中期仍有可能波动不定,给制定经济政策带来难度。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中国家应当将关注点放在生产率上,加强改革和基础设施投资,而不是忙于对每天的国际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将会加剧此前业已存在的来自预算削减、银行业去杠杆化和发展中国家能力局限的逆风。因此,世界银行预测,发展中国家2012年的增长率将会放缓至相对乏力的5.3%,之后逐渐走强,在2013年回升至5.9%,2014年达到6.0%。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也趋向疲弱,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预计为1.4%、1.9%和2.3%,而欧元区的GDP在2012年预计下降0.3%。从总体看,全球GDP同期增长率预计2.5%、3.0%和3.3% 采用购买力平价加权,2012、2013和2014年全球增长率预计分别为3.3%、3.9%和4.2%。此种基准情景预测仍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不过,假如欧洲形势急转直下,没有一个发展中地区能够幸免。欧洲中亚发展中国家与欧洲高收入国家在贸易和金融上联系密切,因此尤其容易受其影响,但世界最贫困国家也会受到波及,特别是那些严重依赖汇款、旅游业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和短期债务水平偏高的国家。全球宏观经济主管、报告主要作者安德鲁·伯恩斯说:“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行动起来减少脆弱性,通过降低短期债务水平、削减预算赤字、回归中性的货币政策态势等方式。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余地,一旦全球形势急转直下,可以采取宽松的政策。”
世界各地区主要经济形势分析
东亚太平洋地区
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增长率呈现温和放缓的趋势,2011年GDP增长从2010年的9.7%降为8.3%。最近全球金融状况出现恶化,预计将会加剧此前已存在的逆风,包括高收入国家需求相对疲弱以及中国步入增长放慢阶段,进而导致 2012年地区增长率温和放缓至7.6%,之后更大范围的全球复苏会提振出口,推动2013年地区增长率达到8.1%, 2014年降至7.9%。中国的GDP增长预计将从2012年的8.2%到2014年加快至8.4%。
欧洲中亚地区
虽然2011年四季度欧元区出现经济下滑,但欧洲中亚发展中国家在2011年仍实现了强劲增长(5.6%),推动因素是旺盛的内需和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的粮食丰收。然而,2012年初的恶劣天气状况、部分国家的能力局限、欧洲银行去杠杆化以及欧洲高收入国家再现动荡,预计都会影响今年该地区的GDP增长,令其放慢至3.3%,之后开始温和复苏,2013和2014年预计增长率可分别回升至4.1%和4.4%。
拉美加勒比地区
在拉美加勒比地区,由于较大型经济体增长明显放慢,该地区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6.1%降至2011年的4.3%。在巴西,随着投资增长和私人消费下降,GDP增长率在2011年大幅下落至2.7%(2010年为7.5%)。外部环境疲弱和部分国家的能力局限给该地区的短期前景蒙上了阴影。地区GDP增长预计在2012年会放缓至3.5%,2013年和2014年分别回升至4.1%和4%。同时,巴西2012年预计增长2.9%,仍低于其潜力, 2013年和2014年逐渐加快至4.2%和3.9%。
中东北非地区
中东北非地区的状况仍以不确定性、波动和政局变化为特征。2011年GDP总量增长1%,从2010年的3.8%下落。2012年地区增长继续乏力,预计为0.6%,主要反映出制裁对伊朗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叙利亚和也门的GDP持续下降。随着这些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减退,该地区的增长率应会逐渐回升, 2013年和2014年预计可达2.2%和3.4%。埃及经济预计会走出负值区域, 增长率在2012年可达1.4%,2014年升至4.6%。约旦和黎巴嫩的增长率预计也会出现强劲回升,而油价预计在2012年平均接近每桶107美元,将有益于该地区的石油出口国。
南亚地区
欧元区危机刮来的逆风造成出口大幅减速和证券投资流向出现逆转,导致2011年南亚地区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8.6%下降到7.1%。由于货币政策、改革停滞不前以及电力短缺加上对财政和通胀的担忧影响了投资活动,印度的增长尤其乏力。政策的不确定性、财政赤字、持续通胀和基础设施缺口将会继续对投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预计会限制地区增长,2012年增长率预计为较温和的6.6%,2013年预计增长6.5%,2014年预计增长6.7%。印度的增长率预计会在2012-13、2013-14和2014-15财年(以要素成本计算)分别升至6.9%、7.2%和7.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在2011年继续保持强劲,达4.7%。在不包括南非的情况下,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可达6%,使其成为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宏观经济和政局稳定性出现改善,带来该地区私人投资流入增加,中期前景看好。随着全球需求趋强和内需保持旺盛,地区增长率有望走强, 2012年预计可达5%,2013年预计可达5.3%,2014年预计可达5.2%。
里约市与世界银行启动低碳城市发展突破性规划
2012年6月18日,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市和世界银行在里约+20峰会上启动了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低碳城市规划,将里约市的低碳发展目标付诸行动。里约热内卢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将按照ISO标准认证,帮助里约市监测和说明全市各部门低碳投资和气候变化缓解措施。该规划是一种可供世界其他城市运用的商业模式。目前城市占世界能源消耗逾三分之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0%。这是一项十分及时的举措,正值里约热内卢市准备迎接在2014年举办世界杯和2016年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前大量涌入的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该规划将协助里约走上低碳增长轨道,保护该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里约热内卢市长派斯说:“里约热内卢在缓解气候变化领域是领先者。我们是巴西首个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大胆的目标的城市。里约今年底将减排8%,到2020年减排20%。我们拥有大量减排库存。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我们又启动了一个核查城市所有减排活动的透明和可靠的方法。”
里约热内卢的目标是到2020年减排230万公吨,相当于该市2005年排放量的20%。里约市力求通过在一些市政部门实施各种项目和政策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有些项目已在进行中,例如把城市自行车道路网增加一倍、开通四条专用公交快速道中的第一条、在城市人口最密集的Zona Oeste区提供基本卫生设施等。里约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建立了一个数据收集分析框架来促进低碳项目,并逐步量化和认证减排量。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纳入里约市减排目标或者作为碳补偿出售。该规划包括城市造林和非机动车城市交通(自行车)领域的两个初步试点项目,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部门。
世界银行主管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副行长哈森·图鲁伊说:“里约成为我们的一个合作伙伴,联手应对21世纪的两大趋势—— 城市化与气候变化,我们对此深感荣幸。对这样一个全面的城市气候变化规划进行ISO认证是首开先例,使里约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成为一个城市减排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镇江 经济转型
一、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一)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为新一轮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然禀赋丰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长江岸线达270公里,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明显(仅城区就有26座山体),水库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5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4%。全市能源消费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1.12%;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全市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应用力度加大。镇江新区法院180千瓦光伏发电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也是江苏首家党政办公楼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镇江新区3.5兆瓦地面薄膜太阳能电站是江苏省首个并网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站,年均发电量409万千瓦时。全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3处,总池容量4.1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年产沼气615万立方米。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配备2台15mw汽轮机组,年消耗秸秆20万吨。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2台12mw汽轮机组,日处理垃圾1000吨。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国内先进地位。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779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镇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镇江低碳发展的氛围浓厚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碳排放,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长朱晓明同志为第一组长的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意见》(镇政发[2012]80号)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3]12号)。
(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将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考核,以抓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年底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细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动102项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调度等工作制度,传递压力与责任,努
力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确保低碳工作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开展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景区、机关、学校、小区、村庄等碳排放及碳汇建设7大领域选择165家单位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等7大领域选择25个典型项目作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与项目资金争取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低碳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镇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决策思维,以低碳理念促转型
用低碳理念进行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
(二)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
镇江以目前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要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强度,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行“三管齐下”: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技术服务等。
关键词:正定新区;后发优势;低碳生态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53-02
2010年河北省政府将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国家最新低碳生态的政策技术标准将优先在四个城市示范区试验。石家庄市政府认真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生态示范城市的要求,对正定新区进行高起点的规划,依托后发优势,加快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1.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龙1962年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格尔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之所以如此,在于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落后的后发优势,即充分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
2.后发优势理论的意义。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对建设低碳生态区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该理论,正定新区为了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必须找准自身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后发优势所在。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正定新区在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通过吸收和改造,节约制度创建成本与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步伐。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在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方面,正定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科技水平差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模仿后者的先进技术,从而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期在更高点上推进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二、正定新区的后发优势分析
1.低碳、生态理念主导下的高起点设计规划。低碳生态发展模式是正定新区建设的必经之路,“低碳、生态、智慧”为新区建设的核心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的设计规划是新区建设的最显著的后发优势。在低碳方面,规划为新区设置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碳汇等八个层面包括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在内的85项指标体系。到2030年,势将全面建成一个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成为全国低碳产业创新基地、低碳建筑展示中心、低碳交通示范样板。在生态方面,正定新区以“可复制、可规模化、可市场化、可操作管理”为生态规划基本指导思想,共构筑了六个层面31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核心目标为实现区域内碳汇量增加50%、建筑碳排放量减少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欲将新区打造成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宜居城市。
2.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近年来,正定新区在规划设计、起步区开工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与正定县、石家庄市区的全面对接,借鉴了低碳生态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以“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用低成本建立并制定了以《正定新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先进的制度和政策。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是正定新区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最大竞争优势。(1)“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为了正定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吸纳世界先进理念,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个低碳、生态、智慧新区,规划局开创性地采取了“借船出海”的规划组织模式。聘请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担纲规划总顾问,对新区所有规划进行把关;委托全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新区规划设计的总协调团队,具体负责新区各项设计任务书的起草、设计团队邀请、组织设计方案竞赛、进行技术把关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的专家评审;每一项规划都力求世界顶级规划单位和设计大师领衔。例如:《正定新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编制单位英国奥雅纳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咨询公司之一,他们为正定新区设计了涵盖绿色空间、环境污染控制、绿色交通、废弃物管理等六个方面的生态指标。(2)渗透三大理念的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新区建设的三大理念。按照正定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新区交通将以实现“低碳、高效、人本”为目标,以清洁能源交通设施使用为特征,创建以绿色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交通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逐步构建起支持城市和谐发展、功能结构清晰的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如:慢行交通是最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规划在新区提倡慢行、公交优先,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的典范社区。
3.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今年以来,正定新区在采用世博会新技术新材料、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绿色照明以及实施雨水收集、数字化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大力推广。可以说,正定新区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在发挥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环节做足了文章。(1)地下综合管沟避免道路“开膛破肚”。现在很多城市道路下面,埋设有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管线,为了维修和维护这些管网,道路经常会被“开膛破肚”。在正定新区建设过程中,将采用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综合管沟,将这些管线统一纳入其中。按照规划正定新区起步区将建设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泽大街、临济路、东门路和正无路共六条地下综合管沟。全长28公里。地下综合管沟的建设将能有效避免管线埋设或维修时对道路的破坏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2)多措并举,力求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新区建设中将推广高效节水工艺技术和节水设施;提高综合管网效率;倡导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各种水资源,贯彻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重点提高节水设施、技术覆盖率,重点强化提高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规划优化,达到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三、依靠正定新区后发优势,力促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就石家庄市目前的现状而言,主城区属于先发地区,正定新区则是后发地区。正定新区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最终实现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宏伟目标。
1.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后发优势的升级。笔者认为,正定新区应牢牢把握追求绿色GDP这一低碳经济的实质,紧盯绿色环保、高技术含量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大项目、好项目、优势项目,加大引进扶持力度,要坚决拒绝高污染、发展后劲不足的项目。到2030年正定新区要想成为世界知名的低碳新城,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新上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培植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包装一批符合低碳理念的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
2.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根据《正定新区能源利用规划》,新区将选择以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清洁能源、常规能源四大供能方式为主,太阳能等为辅的供热方式。另外依据《正定新区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正定新区要实现住宅类节能率75%,公共建筑节能率65%,住宅供热全部分户计量与收费,温控可调率100%,公共建筑分项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安装率100%,国家建筑能效标识认证比例25%。
笔者认为,如果石市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以科学的手段,积极推广以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主的低碳生态新技术,新区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低碳城”的标准要求。首先,要做好新区地热能的勘察工作。新区周围的藁城已有孔深300余米、约40℃的低温地热资源。新区内是否有优质的深层地热资源,必须要做扎实的勘探工作。其次,要做好污水源热能综合利用研究。在新区能源规划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可借鉴奥运村的建设经验,使污水源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石市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光线充足,温度较高。在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中要高效利用太阳能,着力提高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比例。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
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
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
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
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石家庄 低碳交通 发展对策
建立石家庄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意义
由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作为制约人类社会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逐渐重视。温室效应主要由过度燃烧化石能源以及地表植被大幅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引起,而交通运输是造成资源减少以及二氧化碳等气体过量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资料数据进行测算,2005-2008年间,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总能耗来自交通运输。由于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量巨大,交通运输给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造成了诸多问题。目前,交通运输业主要依靠石油作为能源供给,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世界石油储量在逐渐降低,我国有半数以上石油从国外引入,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而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中除除含有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之外,还具有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如氮氧化物以及大量浮尘,对环境影响严重。因此如何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发展低碳交通是降低环境污染,解决资源紧缺,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碳交通即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低碳化为目标,在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同时提高收益及出行效率的交通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生问题受到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石家庄政府在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丰富公共交通工具、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诸多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市民的大力赞扬。然而通过研究可以看到,石家庄市的交通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动车数量激增的同时道路规划仍不够完善,轻轨及地铁也仍在筹建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车、停车矛盾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石家庄的公共交通还远未达到低碳的标准,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现实矛盾、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石家庄城市交通体系的现状
(一)机动化程度逐步提高,交通拥堵严重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消费意识的转变,小汽车需求量持续增加,而政府的鼓励政策也使得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由于小汽车价格及使用成本降低,石家庄市小汽车保持着较大的增幅,且出行密度较高,承担了市区主要的运输责任。据石家庄市公安交管局统计数据研究显示,石家庄市机动车在2010年底已经超过了160万辆,未来仍将以月均两万辆以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分析显示,石家庄市机动车出行总量约为日均60万辆左右,速度约为43公里/小时。但与此同时,道路管理利用效率水平低下,城市道路面积增长与机动车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情况的不协调(见表1),市民环保出行意识较低等现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堵塞情况日益严重,行车、停车难等问题难以解决,城市环境恶化加剧,城市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二)公交存在的问题
1.公交规划滞后。城市交通规划要综合考虑未来较长时期内机动车需求量的增长率、现有道路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完善的城市交通规划保障了一个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目前,石家庄市交通问题频发,恰好反映了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不到位。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公交规划不成熟,现有的计划执行程度较低,且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备,具体引发的问题有如下三点:
第一, 枢纽分散点过少。目前石家庄市核心公交站台主要集中在如火车站及商业中心附近等少数几点,过少的站点承担了绝大多数车辆中转分流,极易造成阶段性拥堵。第二,公交停保场总面积过小。目前市区公交场站仅有5.6万平方米,只满足现有需求的28.6%,公交停靠无秩序,给交通带来了很多隐患。第三,道路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尚未完善,车道划分不够合理,难以满足行车需求。
2.公交出行率低。快速公交及城市轨道由于低碳、安全、快捷、高效而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已发展地非常成熟,轨道交通在巴黎、日本、伦敦分别承担了70%、80%、89%的客运量。石家庄市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扩大公交停保场面积,增加公交线路(见表2),已卓有成效并解决了一部分现实问题,截至2010年公交线路同比增加44%,公交车总量同比增加33%,人均拥有量增加69.4%,城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1.75km/km2,但是这些举措离实现低碳交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目前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依然在筹划中,公交出行率只有20.94%,较世界平均水平75%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城市如纽约、香港等更是差距深远。
(三) 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对便捷生活的追求,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步行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过去风靡一时的自行车也逐渐被人们摒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机动车出行。小汽车数量的增加与道路建设的滞后使得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的情况难以避免,与此同时,在城市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行人与自行车道也较少被纳入其中,据统计,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见图1),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日益恶化。
原因分析
(一)政府方面
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无轨道交通线路;政策导向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速过快。
(二)公交方面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投入大而收益小的公共工程,这种收益和成本的落差制约了提高公共服务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公交系统的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在低水平上徘徊。石家庄公交存在一些问题公交线网布局结构不合理,换乘系数较高;公交枢纽过于集中,公交场站建设滞后于线路发展;公交准点率差;公交专用道系统性欠缺,作用不明显;站点设置不合理,步行到站较远;公交站点专业性差。运行速度慢、候车时间长、舒适性差等服务水平低的问题,是诱发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原因之一。
(三)交通参与者素质较低且交通意识淡薄
现代化交通需要现代化交通意识,很多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还十分淡薄。现在很多堵车是由于交通违规造成的,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穿插排队、非司机开车、酒后开车、违章停车以及出租车违章停车上下人等造成了不应有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
石家庄建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议
在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低碳化”的情况下,提高交通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效率、优化交通运输内部结构,以及引导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消费行为,将是实现“低碳交通”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第一,要加强公共交通规划工作,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按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布局,把公共交通体系、线网分布、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公交专用道、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和建设计划等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居住小区、开发区、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等新建项目中,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确保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到位。
第二,要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实施公交优先。由于相较而言公交碳排放少且占用道路资源少,因此应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政府应从政策、体制、资金、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公共交通加以大力扶持。政府要对公交场站建设、车辆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公共交通企业为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学生、职工等群体提供优待乘车而减少的收入,政府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给予经济补贴;控制个体机动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公共交通企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给予减免;禁止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及站点。
第三,加强公交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公交企业利用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可以通过车辆的运行速度检测交通拥挤状况,使调度管理部门处理拥堵的能力增强,提高运营调度管理的效率;可以为乘客信息系统提供实时的数据,使服务的可靠性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乘客等。与此同时,公共交通企业要重点围绕安全行车、准点行车、优质服务细化考核指标,提高职工待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运输的吸引力。
大力推进交通节能技术进步,积极应用高新节能运输工具。与传统燃油型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及电动汽车均可较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通过财政与税收政策,加大对节能型汽车和替代燃料的支持力度,鼓励交通节能环保行为。
稳步发展出租车,使出租车交通更好地适合市民出行需求。出租车属公共交通的范围。与私家车相比,其交通效率较高,而且不需要每到一地就占用一个停车位,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门到门的交通便利。应增加、改善出租车停靠站/湾,便利出租车使用。机场、港口、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应设计的便于出租车就近停靠,方便带行李的旅客上下。
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立并拓宽自行车专用道;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安保设施齐全的自行车停车场,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
借鉴经验控制私家车过快增长。实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关键是降低小汽车在城市交通中出行比率,为此,除了从理念上准确引导,还应研究控制私家车过快增长的办法和措施,引导市民少购和缓购私家车,在客观上起到抑制私家车过快增长的效果。
全市开展学交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学习交通法规的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学校、社区、单位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交通秩序文明化工作。
完善政策促进交通低碳化。对机动车征收碳排放税,建立专门的“低碳交通基金”,建立“低碳交通”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对新能源运输工具初期的运营进行适当补贴,帮助新能源运输工具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