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报道策划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报道策划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报道策划的意义

第1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

(一)注重视听语言的应用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从而可见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与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新闻在视听语言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恰如其分地运用画面和声音能有效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纪实手法拍摄增强真实感。“纪实”是表现新闻故事化的基础,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增强新闻真实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系列新闻《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中,镜头跟随主人公的身影一路拍摄,记录他四处讨薪的漫漫长路,其中一些镜头是晃动的,画面构图和光线运用也没有那么细腻,但正是这些看起来不加修饰的镜头营造出更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体现了主人公讨薪路上的坎坷和不易。

注重镜头意境表达新闻内涵。央视播出的新闻故事《路遇》曾感动无数观众。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李小萌在灾区采访,路遇一位老农――朱元荣,当时朱元荣挑着担子走在与村民离开地震重灾区相反的道路上,老人惦记在地震中已经“塌平”了的家和即将成熟的麦子,即使撤下来的同乡一直在告诫他回去很危险,老人仍执意要回家看看。李小萌帮他扶起扁担送他上路,朱元荣走了几步之后突然回头说了一句:“让你们操心了”,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李小萌忍不住在镜头前失声痛哭。此处背影镜头的运用,使新闻的内涵在结尾处提炼升华,令人难忘。

同期声的合理运用营造现场感。合理运用同期声能够将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直接客观地传递给观众,这种传播效果更加真实可靠,也更能够感染受众。中国石油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好人阿山》开篇就运用了加油站站长阿山与前来加油的顾客问候、聊天的同期声,从熟络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站长阿山已经和顾客成为了朋友,顾客也愿意到这个站上加油,和阿山聊上几句。短短十几秒的同期声,就把阿山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将观众迅速带入新闻现场。

(二)合理地设置悬念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电视画面,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所谓故事,意味着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矛盾、有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通常借用各种文学的叙事方法,如设置悬念、制造冲突、积累情绪等。而电视新闻凭借着故事的外壳会显得鲜活生动,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引人入胜。

(三)巧妙地制造矛盾冲突

故事创作本就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以一个个充满强烈戏剧性的冲突和包袱,来抓住受众的眼球。电视新闻故事化想要达到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就要善于在新闻叙述中构建冲突。作为一个新闻作品来说,矛盾冲突的强度、频度必须准确把握,才能在每一次受众可能疲劳的时候控制其注意力,使其对新闻的接收过程始终保持专注状态。

(四)“人物”是故事的灵魂

每一个打动人心的新闻故事,都会有个性鲜明的故事主人公。而新闻故事之所以能够引人共鸣,正是因为其中的一个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讲故事时要竭力挖掘新事实中具有人性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工作、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五)捕捉“细节”之美

有表现力的细节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透过现象观察到事物本质,能使抽象的概念、干瘪的数据生动形象起来。精彩的细节往往都是在现场拍摄时抓拍捕捉到的。纪实拍摄的秘诀也很简单:“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恰当的新闻题材

电视新闻故事化可吸引受众的眼球,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方式来表达,因此选择恰当的题材就显得尤为关键。

(二)把握一定的“度”

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受众,但新闻不是文艺作品,一定要将两者区别开来。一方面,在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运用中对艺术手段的利用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利用对电视新闻造成失真;另一方面,应该以新闻价值为标准,选取适合角度设计情节,如果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

(三)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

为博取高收视率和受众对奇闻轶事的好奇心,有些新闻在选取及故事化加工中,过度渲染和突出低级趣味的部分,以此来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新闻观,使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向低俗化。电视新闻是社会价值的取向指引,没有积极向上的电视新闻环境,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必将受到影响。

第2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近期毒性反应。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后存在着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并伴发严重感染和出血的风险。目前临床为监测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状况,主要依靠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情况。而国内外的研究显示[1~2],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可作为评价骨髓造血功能状况的较敏感指标。本实验对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化疗的患者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及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观察化疗过程中各参数的动态变化情况,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化疗方案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7例,其中胃癌患者6例,肝癌患者15例,胆管癌患者3例,肠癌患者13例。男32例,女5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54岁。化疗方案为5氟脲嘧啶、顺铂、丝裂霉素等。

2.检测方法

仪器为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所用试剂及质控物均为原厂配套。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第7、14、21天分别采集其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EDTAK2抗凝,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WBC)、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并计算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其公式为RMI=(MFR+HFR)/LFR×100%[3]。

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

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不同时间各项参数测定结果比较,化疗后WBC、RMI各时段与化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表1 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前后RMI、WBC结果比较 注:与化疗前比较,P<0.01

Sysmex XE2100检测RET主要是利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术,通过荧光染色、激光照射,能将网织红细胞根据其荧光强度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并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度指数RMI。幼稚网织红细胞由于胞浆中残留的RNA物质较多,所以有最强的荧光,多为HFR,成熟网织红细胞胞浆中RNA物质很少,仅有极少荧光或没有荧光,多为LFR,MFR介于两者之间[4]。RMI反映了幼稚网织红细胞在网织红细胞中所占的比例,是独立变化的指标,RMI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3]。

研究显示,幼稚网织红细胞在造血系统肿瘤放、化疗开始时以及骨髓恢复期的变化一般早于白细胞数量等其他指标的改变,是较为敏感的指标。幼稚红细胞增高反映骨髓代偿性增生,而减低表示骨髓受抑制[1~2]。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第7天RMI、WBC值均显著低于化疗前水平(P<0.01),化疗后第14天RMI开始增高,并显著高于第7天水平(P<0.05),而WBC值未发生显著改变。化疗后第21天,RMI继续上升且显著高于第14天水平,但仍低于放疗前水平;而WBC也开始升高,显著高于第14天水平。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恢复期RMI指标升高比WBC计数升高在约早7天,因此RMI是预测化疗后骨髓恢复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对指导临床用药和制定化疗计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Sica S,Salutari P,Laurenti L,et al.Highly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s after CD34+ 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8,21(4):361-364.

[2]乐家新,丛玉隆,兰亚婷,等.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动态变化的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1(2):82-84.

第3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

新闻报道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时传播,虽然事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创新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新闻传播的效果。创新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的作用,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应用于新闻策划工作中是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条件。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新闻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大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迫切需要实现新闻报告的创新。由此可见,科学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作用。

2.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重大事件对新闻传播工作来说纷繁复杂,事件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加大了新闻工作的难度,同时重大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还要达到预期新闻报道的效果,促使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策划的作用就是在保证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各界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满足新闻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同时能够被大众关注和接受,这就需要对新闻进行策划来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方案的确定是新闻工作者集体努力的结果,策划人员的创意是完成策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闻策划方案中需要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未来的发展形势,更为重要的是新闻策划需要挖掘出新闻事件潜在的传播价值,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2]

4.实现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

新闻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独家报道已然成为各家媒体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让自家的新闻报道受到大众的关注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独家报道不是指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性,而是指新闻事件背后的观点可以吸引大众的视线。新闻策划的作用就在于从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事件的本质,因而新闻策划不仅是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也是提升各家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

1.新闻策划的党性原则。

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情况较为复杂,新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以及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都对新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而对于新闻策划而言,需要对新闻进行全面的分析,策划方案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不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悖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2.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客观性是建立在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在新闻策划的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媒体通过低级的题材来吸引大众的眼光,以此来达成新闻传播的效应,更有甚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的删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这些都对新闻传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方式,新闻策划的核心是新闻事件的本质涵义,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来体现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并且真实的反映出新闻本质和价值。[3]

3.新闻策划的预见性原则。

新闻策划不仅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策划,可能发生的事件也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因而新闻策划也需遵循预见性的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成功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新闻策划的预见性要求策划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总结新闻策划的经验,在应对可能发生事件的策划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来形成新闻策划的方案和独特观点。但是遵守新闻策划预见性的原则需注意相关事项,例如需要注意该事件随后是否发生,防止无事件有新闻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不能新闻报道早于新闻事件发出,这也是新闻传播中不容许发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4期

[2] 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华章》2011年第4期

第4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强调的三种报道思维

着眼策划,体现超前思维。主题性报道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其进行超前策划的必要性。当前,网络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媒体尽力“拼新闻”“抢新闻”,力求推出人无我有的独家精品,这就需要在策划中做足文章,最大限度地吸引网民目光。尤其在“同题作文”下,谁能主动策划,谁站得高,谁角度新,使报道更有贴近性,谁就能赢得网民的欢迎。新华网在历次重大报道中,策划先行,全网建立了编委会宏观整体策划、各编辑部中观引导策划、编辑人员微观操作的三级策划机制。每年“两会”,新华网都要提前一个月进行包括特色策划、深度策划、互动策划、访谈策划、直播策划、外宣策划等一系列的策划,通过有组织、有创新的报道策划,使主题报道产生聚合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

着眼创新,体现求异思维。重大主题报道反映的往往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果不思创新,很容易高高在上,流于常规。模式化、概念化的报道已经无法适应网民需求,必须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在互联网上,新闻资源趋于相同,形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引人入胜的形式,即使是好的报道内容,传播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为此,新华网注重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积极探索突破传统的呈现形式,力求以独特的视角开展报道,使重大主题报道“不同凡响”。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网接连推出各种创新形式,仅首创的报道形式就达8种,其中首创的FLASH和图片相结合的图片深度报道方式,以图片讲故事,在故事中表达思想,将图片报道推向新高度;首创推出“奥运书场”栏目,以评书说新闻,借传统曲艺写新篇奥运,古韵新风,传统活用,受到网民欢迎。

着眼全局,体现宏观思维。重大主题意义重大,因此,重大报道常常是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对于这类报道,就需要强化宏观思维,反映到报道内容上,既不能是零碎的,也不能是间断的,而要对报道主题进行跨时空、立体的解读,反映到报道形式上,要对各报道形式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为多维整合平台的作用,使各种报道形式做到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总体来说,要通盘布局,有效深化报道内容和层次,引导网民感悟重大主题的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重大主题新闻报道力求的五项突破

规模制胜,提升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的竞争力。报道规模是增强报道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重大主题报道如果零打碎敲,很难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要在传播渠道多元、信息公开的形势下引领网络舆论,首先必须在规模效应、密集报道上下功夫,确立重点新闻网站的传播数量的相对强势,从而形成报道的阵势、声势和气势。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网以专题页面组合群的规模报道方式,集纳文字、图片、音视频、论坛、博客、播客、短信、手机报、电子杂志等30余种报道形式,几乎呈现互联网所能表现的所有网络报道手段,形成规模庞大的奥运报道“矩阵”,对北京奥运会进行全角度、全方位立体播报。据监测,奥运官方网站、国际新闻中心官方网站70%的图片稿件转载自新华网,大多数文字稿件来源于新华网。各大商业网站第一时间转发新华网奥运信息并将重点稿件置于头条等重要位置,新华网报道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时效制胜,提升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传播力。传播学有一个规律,先进入人脑的信息,需要再费7倍功率才能否定原有信息,重建新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同样遵循这一传播规律。目前,时效比拼,已成为网络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各网站“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信息,力求与新闻事件同步,先声夺人。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体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做到了快速充分、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5月12日,新华网在全球网站中发出汶川地震的第一条快讯后。24小时不间断通过英、法、俄、阿等各语种滚动播报最重要消息,境内外中外网络媒体大量引用新华网的信息。快速出击使我们的报道始终占据着网络主导地位,不仅向全世界传播真实的声音,而且有效树立了中国政府开放、务实的形象。

联动制胜,提升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的穿透力。重大主题网络报道不同于一般报道,报道的频次和密度是任何单一形式都难以完成的,需要多形式、多手段、多语种、多平动传播,协同作战,形成大手笔、大气魄、大容量。新华网在重大报道中注重做好以下联动:一是中文与外文联动。不仅推出大型中文专题,而且制作英文、俄文、西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外文专题同时开展报道。二是有线报道与无线报道联动。新华网除在有线网络报道中采取文字直播、访谈、即时连线等各种形式联动报道外,还结合移动新媒体的随身性、个性化特点,利用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专刊等无线报道手段播报相关资讯。汶川地震发生后,新华网充分发挥无线报道在特殊情况下的独特传播优势,编辑创办免费手机报特刊,第一时间将四川当地的灾情、救援情况、赈灾情况以及地震知识传播给全国2000多万手机用户,新华短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的关键作用”。三是充分依托新华社报道力量,与新华社国内外分社联动互动。在奥运开幕式报道中,新华网就与新华社驻北京场内场外100多个报道点,以及驻国内外分社记者全球连线,同步报道开幕式盛况。四是新华网与各承建的网站联动。每次重大主题报道,新华网承建的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平安网、中华新闻传媒网等都立足各自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专题等不同形式进行了报道,更广泛地形成网络新闻报道的合力,取得了强势传播效果。

深度制胜,提升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的思辨力。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大小,不是取决于信息量的多少和篇幅的长短,而是取决于深度和高度。重大报道的深度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

有效的内容整合。在报道中注重逻辑梳理和服务信息的整合提供。比如针对一个重大主题,将各种新闻信息、专家意见、媒体观点、网民视角融为一体,以“政府视角”指导、以“专家视角”解读、以“新闻视角”看变化、以“网民视角”引共鸣。

客观的网络言论。网络言论对主题新闻进行深入解读,是以平民视角、网络语言,将笔触伸向百姓生活,一般来说观点鲜明,真切、形象,效果不亚于长篇大论。网络言论对主题新 闻进行深入解读,帮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在网上舆论引导中起到先锋作用。

优秀的原创报道。原创就是独家,独家就是与众不同。在网络新闻同质化的情况下,网络媒体要想吸引更多网民关注,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制作一些有分量的原创报道,编辑出有特色的稿件。在近期报道中新华网开设各类原创栏目,比如在奥运报道中,由10多位注册非注册记者、30多位评论员、近20位网络主播、30位论坛版主组建的新华网原创报道方阵,汇聚《小豆侃奥运》、《乾进奥运》、《小余读报》、奥运解码等10多个原创栏目,以完全与传统记者不同的姿态推出大量原创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被各大媒体广泛引用。

互动制胜,提升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互动是网络媒体的突出优势。在以严肃面孔示人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常变常新的互动手法成为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手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更多网民借助互联网表达意见。但是,网络民意如果不加以引导,网上的互动往往很难产生集中的主题,形不成主流的声音。对于重大主题的新闻报道,新闻网站必须运用各种流行的网络手段,主动出击,设置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2005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将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的难得机会,主动确立了“倡议向总理提问”的互动主题,短短三天内,网民给总理提了800多个问题,新华网将大量网民提出的问题编辑成专题稿件,在新华网首页显著位置展示,从而把广大网民的意愿直接传达到国家最高决策殿堂,架起了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网络桥梁。

重大主题新闻报道需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新闻规律与传播规律的关系。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是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但作为网络报道的重要方面,重大主题报道必须按照网络传播规律办事,按照网络新闻标准选择报道内容。汶川大地震网络新闻报道之所以赢得国内舆论、国际舆论的普遍赞扬,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网络报道把“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高度结合,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地震、救援等连续不断地进行了全面的、立体化的客观报道,完全按照网络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了网络报道。

气势宏大与贴近网民的关系。重大主题网络报道的定位决定了报道风格必然要气势恢弘,能“压得住”,但同时也要避免这种大主题容易带来的“大而全”、“大而硬”的弊病。重大主题报道要通过独具特色的网络创意、新颖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宏大中体现亲和。如新华网曾与其它网站合作,在“两会”期间开通网络游戏平台推出“两会科举”网络游戏,这一形式贴近年轻人的需求心理,吸引了大批年轻网民参与。

第5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1.有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强舆论导向作用。通常需要进行新闻策划的题材都是一些比较典型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因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复杂,通过新闻策划,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从纷繁的背景中理清头绪,掌握其本质问题,从而使刊登出来的新闻报道主题深刻,有利于加强报纸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2.有利于挖掘新闻价值。新闻策划,可以敏锐地将眼前的新闻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相联系,发觉其中的规律,预估其走向和影响,从而及时、准确的把握和发掘新闻价值。

3.有利于创新新闻报道,提高传播效应。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创新性。在现代传媒产业发展中,新闻媒体间竞争较为激烈,受众接受新闻的渠道较多且新闻需求越来越高,这些都迫使报纸新闻必须创新。新闻策划可以在掌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创新,提高新闻的传播效应。

二、报纸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能动作用

报纸编辑是报纸的策划师。在报纸的出版过程中,无论是版面还是专栏的谋划,抑或大致框架的构建、字号运用等一些细小的问题,都需要编辑经过缜密的思考做出选择。作为报纸编辑,在接受编辑版面任务时就必须在清楚领导意图的基础上,对版面进行定位,根据版面定位来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策划、专栏策划、版面策划等报道方案的策划,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新闻素材、链接新闻内容、提炼与修改新闻稿件、撰写言论、编排与包装版面等。科学准确地确定报纸新闻的主题和整体结构,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报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当然,报纸编辑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均衡用力。即将所有的内容、每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策划,而是要有所侧重。一则新闻能否吸引人,关键点就是内容的“新”“快”,因而报纸编辑新闻策划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新闻选题的策划。具体来说,新闻选题策划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选题要合乎媒体定位。报纸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功能都是由媒体定位来决定的。只有合乎媒体定位的选题,才能掌握目标定位,实现媒体目标。其二,选题要抓住“热点”,即要着重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事件。其三,选题要与重大的“节”或“日”互动,重视一些重大“节”“日”的意义和象征性。

三、报纸编辑在新闻策划中应坚持的原则

1.客观真实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因而,报纸编辑所有的新闻策划必须以真实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作为基础,围绕新闻事实来实施。

2.前瞻性原则。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要想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信息,编辑就必须具有超前意识、预测能力,准确把握住事物的主流、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策划,能够帮助报纸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获得领先优势。

3.创新原则。报纸新闻策划最大的特色就是求新求异,利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吸引受众的注意。因而,在新闻策划中要坚持创新思维。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报纸编辑工作中。

第6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那么,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编辑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编辑工作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同行共勉。

报纸编辑工作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策划指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编稿指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一、策划——由被动把关走向主动策划

策划主要是指大方向,是编辑驾驭能力的体现。好的报纸不仅形式上好,内容上也要好,这其中,策划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报纸的受众群体。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做好报纸的“决策人”。传统上,报纸编辑的任务和功能是对来稿进行甄选和深加工,组拼版面,充当“加工厂”和“把关人”的角色,在地位上是被动的、从属性的。近年来,由于激烈的媒体竞争,现在编辑编和辑的容量和内容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展,延伸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当前新闻由单纯的报道事实转向新闻解读、新闻分析等,报纸对编辑的要求拓展到对新闻事件的宏观把握、解析和组织报道上。编辑要由后期干预转为提前介入,参与选题的拟定和报道的策划,并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二、编稿——有效整合稿件,强化深度报道

来势汹涌的新媒体有它明显独特的优势,但事实就像泰勒·布鲁尔认为的,纸媒还有空间,或许就是在切中新的媒介时代脉动基础上提供网络不能提供的东西,或者是颠覆性的视觉形式,或者是纸张质感的触觉,或者是报道内容的超级深度。报纸编辑必须加大重大新闻专题的策划力度,结合党和政府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奇招,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狠下功夫。要站在全局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不断做出一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办出报纸的个性特色和内涵,赢得读者青睐,以求在新闻竞争中取胜。

报纸编辑要根据自身报纸的定位要求,从新闻内容到写作方式,从版面安排到编辑方式,从观点展示到独家视角,加大稿件的编辑与整合力度,以期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灵活采取诸如新闻链接、配发言论、编读互动等编辑手段,使稿件集合形成群体优势,更好地表达编辑意图,形成版面上的强势,产生“1+1>2”的效果。

三、版面设计——创新编排手段,丰富编辑方式

报纸的版面设计,应根据报纸自身定位的不同而不同。党报的版面要严肃、稳重,晚报的版面要活泼、有灵气。编辑要找准定位,灵活运用,多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结合自身特点,慢慢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设计风格。

第7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重视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可以使有限的校园新闻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使之发挥出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等功能。经过精心策划,采、编、排的新闻信息量大、思想内涵深、“包装”比较精美。同时,策划也能帮助编辑、记者明确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思路,激发采访、写作的欲望,发挥各自的潜力。而缺乏整体的、具体的新闻策划,使得稿源有限、质量不高、信息量不大,甚至出现重复,有的还包含有一种为报道对象做广告的性质,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无法鲜活地反映出现代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和校园问题的深度及多元化。特别是难以满足当前面临网络严峻挑战形势下的读者需求,导致校报的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引发校报的宣传形势单一,内容乏味。

校报要想提高整体的质量,创造出更多良好的名优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卓有成效的策划会使受众对某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使新闻宣传报道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而这些名优栏目就是校报的标志,甚至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形象,使校报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读者群。只有这样,校报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提高与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力,才能在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其新闻传播的功能,才能对“和谐校园”产生积极而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影响。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后校园甚至是兄弟院校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策划能力的较量。

创新报道内容

校报首先是高校党政机关报,校报的职责是服务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大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文章。其次是高校师生自己的报纸,它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具有接近性,这也正是校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让师生真正感觉到那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因此,校报要找准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发挥报纸长于阐释的功能,在内容改革上下工夫,注重特色竞争,开掘新的传播局面,以鲜明的个性营造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要加强深度报道。精心选题是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选题不恰当,不仅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也有损报纸的形象。作为深度报道,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题材,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这就要求校报工作人员要掌握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着眼学校的发展态势,选取影响学校发展、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选题进行一系列的长期策划,开展深度报道,把校报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形象窗口,全方位展示学校的精神和发展态势。这样,既符合校报的实际,也能更好地宣传、报道学校的发展情况,搭建起校党委与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度报道往往篇幅较长,但这决不意味着凡是深度报道就一定是篇章恢宏,事实上,文章的深浅与篇幅的长短无必然、直接的联系。我们在组织深度报道时,一定要防止文章大、偏、玄、滥的不良倾向,要把深度报道做精。所谓“精”就是要在尽量短的篇幅内,把道理讲深讲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就目前高校校报的现状来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校报上刊登的新闻以简单的消息为主,还没有意识到还无力开展深度报道,但是随着高校发展的需要,校内网络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竞争,高校校报必将走上开展深度报道之路。深度报道,必将成为高校校报缩短周期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里程碑。

二要进行要闻改革。校报人员要以敏锐的新闻感,从看似平常的基层稿件中,挖掘富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例推上头版,改进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摆脱公式化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的桎梏,从会议新闻中挖掘有意义的、师生关心的新鲜信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将信息主体凸显出来,以增加可读性;要努力扩大新闻报道的视野,把报道的着重点放在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学生团体活动等方面的典型事迹上面;学校重要活动的报道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学校宣传需要与师生信息需要的有机统一点。

三要注重贴近性。校报反映的应该是学校师生共同关心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是师生看了有价值的信息。这方面,校报有其特殊的优势,那就是它的读者都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他们都非常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校,对学校所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特别关注。校报的编辑、记者要主动深入到师生中去,了解读者的需求,从师生的角度判断新闻的价值,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报道全校师生迫切想了解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新闻事件。例如,《泰山医学院报》针对当前大学生因各种心理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和学校“阅读疗法研究小组”联合,开辟“阅读疗法自解心结”专栏,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同学正确排解心理压力,促使心理健康成长,栏目开设四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要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从我们进行的调查看,师生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全校各方面的信息。校报要增加信息量,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才能做到消息量多,接近更多的读者,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新闻报道的面除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改革和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学校和社会横向联系科技和经济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服务性信息;生活新闻信息等。不少校报开通读者热线,为读者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师生关心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细节问题,比如医疗保险、道路修缮,甚至寝室停电等,在校报上予以反映,贴近读者的信息,使读者与校报更好地互动,也为校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其次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倡导短、精、特。短,文章要短小;精,语句要精辟;特,内容有特色。让那些空话、套话一大堆的长篇大论彻底在校报上消失。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和管理是21世纪报业竞争的焦点。校报同其他报业一样缺乏的是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报业管理的新型采编人员,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版面设计等诸多环节之要领,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要求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过硬。高校校报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毕业研究生充实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要加强培养。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对校报的办报人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除了政治、思想作风、知识、业务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学会熟练操作电脑,并具有快速利用各种电脑软件检索资料的能力。另外,要有意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办报。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校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往往能及时了解周围同学关心的热点和希望从报纸上看到什么样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办报还能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包括政治敏锐性、人际交往能力、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敬业精神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校报不仅是一个办报机构,还应该是个培育人才的地方。

第8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一、新闻的含义

现公认的关于新闻的界定,是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这个界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是新近发生的,而不是历史的:是事实,是必然存在,而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虚构和创造;是报道,是公开的,而不是机密,不是情报。从这几点来看,新闻是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事物。既然新闻是报道,那么新闻与新闻报道就成了同一概念,显然,从时下的新闻传播现实来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新闻就是新闻报道,就是把新闻理解为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成了新闻的特质,这样,就可能将新闻主观化,就会成为一种绝对的施动和绝对的被动。即是这样一个推演:新闻报道是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就可能会带有主观渗透,而有主观渗透参与的事实就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而与事实本身产生距离,那么,这样的事实,肯定就不是新闻了。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而新闻本身并不是意识形态。即新闻不同于新闻报道。

二、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异同

就广义而言,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说的大致是一回事,即都是围绕着新闻所进行的策划活动。但若就狭义而言,二者的含义就有较大差别了。前者,新闻策划,新闻在前,策划于后,即是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肯定要发生的,所谓策划,就是对新闻素材的剪裁、报道规模的大小和报道重点的设置等进行事先的谋划。也可以这么说,新闻策划,主要就是对新闻形式的策划。而后者,策划新闻,就词语的顺序来说,策划在前,新闻于后,即是说,新闻是有可能发生但并不一定发生的,新闻是否发生或怎样发生取决于策划的成功与否。也可以这么说,策划新闻,主要就是对新闻内容的策划。

三、策划新闻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毋庸讳言,策划新闻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厚的活动,但这并不意昧者策划新闻就可以随心所欲。道理很简单,策划新闻不是为策划而策划,策划新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策划新闻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其实,所谓策划新闻就是媒体和读者的强烈互动。一项成功的策划大致都会体现这么一个过程:读者有些想法、情绪和愿望,这是策划的基础;媒体通过报道对读者进行引导,使这些情绪、想法、愿望强化,并变成行动,即形成客观的新闻现象;媒体再进行报道,形成互动。在这里读者是客观,媒体是主观,成功的策划就是要做到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四、对新闻报道策划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尽量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新闻具有客观性,但又不完全是客观事实的本身,是自在事实到自为事实的转化,客观的自在事实只是新闻的资料,只是新闻的潜在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好比一个苹果的整体,而新闻报道可以偏重其中一面,所以,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过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强化,即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但一定要有原则,要尽量还原其真实,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

其次,一定要从宏观和社会发展主流层面来审视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在对新闻进行选择和报道时,要依据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受众的普遍性和不可知性特点,进行取舍,即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原则,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这是媒体特点,另外,由于受众的分散性和不可知性,受众对一些现象的认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角度和取向,因而,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和一定的舆论引导是必要的,比如一些社会的主流趋向,政治、经济、文化等突出而令人振奋鼓舞的一面,这样可以使民众增强信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当然,对民众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不能避而不谈,而要诚恳地、实事求是地进行传播,让民众知晓实情,并争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比如像医疗、就业、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另外,对一些假、恶、丑等负面现象,也要有选择地及时予以报道,消除人们的不荡与憎恶之情,对一些群体的行为进行警示和规范。总体来说,新闻报道可以策划。并且意义重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再次,新闻报道策划一定要尽量远离功利性,体现其社会服务性特点。新闻报道在满足人们的信息知晓需求外,还有娱乐性需求。这里就存在一个社会娱乐性需求还是某个阶层娱乐性需求的问题。

媒体在策划时、应该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对于改进新闻报道的效果是大有益处的。重大新闻报道策划误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宏观方面看,如相关法规不健全,新闻体制不完善等,这有待新闻实践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建设,提高新闻策划水平等,这都是规避重大新闻报道策划误区的当务之急。

明确舆论导向,克服功利性策划。新闻媒体担负着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责任,传媒要提高引导水平,胜任引导任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整自己的眼光,在报道中体现一种思想的制高点。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是集团性操作,应该把整个团队的智慧、创意、能力调动起来,从而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发掘事实内蕴,剥离混乱的现象而凸显和展示事实本质信息。从而达到化解矛盾,引导读者拓宽思路,积极向上,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策划主体以一种内在的职业道德感来自我约束,养成实事求是讲真话的报道作风,抵制形形的功利主义策划、有偿策划,这对新闻策划保持高品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服功利性策划,就要坚持以新闻的导向价值作为考虑是否进行新闻策划的前提。选择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报道,更好地体现导向价值。如果新闻价值与导向价值发生矛盾,必须以宣传价值为主。

第9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

一、节日电视新闻报道的困局

总结近几年各电视台的节日新闻电视报道,已逐步形成 “三板斧”:一是解释节日由来及其意义的定义式新闻报道;二是组织慰问、宣扬成就和举行义务的政治式新闻报道;三是以商家活动宣传为主的变相广告式新闻报道。节日新闻报道的“三板斧”逐渐成为电视台节日报道的必备模式,以致节日电视新闻报道至今仍不能脱离其形式,充满“喜庆”、“赞美”、“歌颂”等宣扬政绩的色彩。

而实际上,节日新闻报道已成为常规性的报道题材。要让节日报道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应当深挖当中的新闻热点,展示它的时代价值和精神。

二、节日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

节日新闻虽然慢慢成为常规性的新闻报道题材,并逐渐走向模式化的困局。但从采编的务实层面来看,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新的内涵、创造新的载体,在常规性中寻找亮点,结合时代精神和地域特点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部门要强化对节日新闻的策划和定位,走出原有的困局,用新的思路来还原节日新闻的价值。

(一)抓住主题强化策划报道

节日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主题是约定俗成的,可预见性强,策划时间充裕。因此,作为新闻编辑部门可以对节日进行有目的筛选,并围绕节日不同的主题强化策划报道。

首先在年初要对节日进行标记,在工作日历上制定“节日新闻日历”,提醒记者提前介入策划。预先了解节日由来、国家对节日的政策方向、节日期间相关部门工作、社会反响、民间需求等新闻素材;二是要对主题进行精心筛选,把节日的主题结合当地实际对节日新闻报道进行精心筛选;三是在策划时善于突破常规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去思考和探索节日的内涵意义;四是还要充分重视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报道形式可以丰富多彩,诸如亲历采访、散文式写作风格、对话体风格等运用。

一般来说,民俗性节日的报道策划,在趣味性、可视性、娱乐性、节日气氛上做文章;而类似植树节、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主题性节日,应该围绕主题结合时代精神报道策划;此外对于纪念日的策划,应在事件背景、面临的现实问题方面着手,以点带面。

(二)聚焦热点,展现时代精神

作为节日,在叙述上来讲只是一个时间要素、一个地方文化符号,要从节日内涵的变化来做文章往往是比较难突破的。所以,我们在节日报道的时候,要深挖内涵,根据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聚焦热点,展现时代精神。

如天津电视台2009年春节期间的新闻报道,在“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时代背景,以营造浓浓津味的春节气氛和为经济发展加油鼓劲为宣传方向,策划了由五个系列组成一个总体的春节报道。整体报道相互联系,突出主流引导,使整个春节期间的新闻报道声色俱佳。

(三)寻找线索突出当前亮点

作为受众,往往是“喜新厌旧”,所以在节日的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寻找线索,深挖线索,在模式报道中创出新意、突出当前亮点。如在2009年北京举行的“两会”期间,适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日深圳市主要领导刚好到深圳卫视“两会”报道新闻现场慰问新闻女工作者,深圳卫视的现场记者捕捉了这条线索,以此为主题在当天的深圳卫视新闻播出。这条新闻既迎合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主题,又展现了女新闻工作者的时代风采。作为受众,面对宣传妇女代表的丰功伟绩而产生视觉疲劳的时候,反而觉得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女性会更有亮点。

(四)贴近百姓体现民生民情

“三贴近”方针不仅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是节日新闻报道突破的方向。简单一点来说,节日新闻电视报道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百姓生活为主题,深挖百姓欢度节日的新闻亮点;另一方面要在服务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做好服务类新闻,为老百姓在节日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活动等方面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参谋,避免过度为商家鼓吹宣传,从而体现传播的公共服务功能,做到节日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公共化和服务化。

三、节日电视新闻报道的编排

节日电视新闻报道一般以软性新闻为主,所以节日电视新闻报道的编排相对平时的新闻编排更为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但新闻编排有内在原则,所以在节日电视新闻的编排上我们要注意2个方面。

(一)注意舆论导向性

编排节日新闻首先要把握主流的节日宣传舆论导向。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少西方的节日文化也逐渐得到国内部分群众的认同,但并不代表当前的主流舆论导向。所以,在编排节日新闻的时候要根据当前我国主流的节日宣传舆论导向,类似西方主流文化的节日新闻报道编排不宜排前、不宜过多,敏感时期或敏感的西方节日文化新闻甚至可以不安排在新闻中编排播出,正确把握好舆论导向。

(二)增添电视表现的艺术性

电视新闻报道有着丰富的电视语言元素,包括字幕、图表、音响、特技等方面的综合运用。由于节日电视新闻报道大部分属软性新闻,所以,在编排节日电视新闻的时候,可以通过丰富的电视语言元素,增添更多的电视表现的艺术性。通过对稿件的拆分,采用提要、链接、配图、配乐等编辑手段,使节日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更丰富多彩。例如,报道春节群众参与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对每篇报道剪取20秒左右精彩的镜头,并标明相应的新闻字幕,再将剪辑好的新闻串联起来配上喜庆的背景音乐,这种编排方法既精简了原有的稿件,又让新闻报道增添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各类节日的代表意义不同,节日表达的情感气氛也不同,所运用的字幕和背景音乐等电视语言表现手法也不同。元旦、春节的节日气氛喜庆热闹,五一、十一长假期的气氛轻松休闲,新闻节目标题字体可以不拘一格、字幕可以色彩鲜艳,以表达人们欢欣、希望和幸福的生活。而抗战纪念日、哀悼日等节日的气氛凝重,在编排处理上要慎重,在编排原则上要严谨、标题字多用黑体、色彩不宜复杂、报道形式不宜花哨,以表达对节日的尊重。在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大部分电视新闻报道的编排都突出了哀悼逝者激励生者的情感,如标题尽量使用黑体字,色彩上尽量使用黑色和白色,并用多次使用“相守”、“相望”、“希望”、“加油”等字眼来加强表达这种情感,收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节日电视新闻报道经历由冷到热,再到常规化、模式化、机械化的“三板斧”,是节日电视新闻报道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对于“节日是一座新闻金矿”的说法,新闻工作者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挖掘,就不难发现节日里面原来有大量具有特点的新闻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明、王颖康等:《做好假日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二期

[2]黄炜:《新闻采访写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