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福利制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放日报》20__年6月27日报道,上海市民董铭因申请查阅岳阳路一处房屋原始产权资料被拒而状告上海某区房地局。这是自5月1日《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实施以来,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正式立案受理的行政诉讼案。8月16日,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此案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向以敢于涉及社会敏感问题著称的《南方周末》更是以相当大的篇幅深入报道了此案的审理过程。
据称,董老太的核心诉讼请求其实只有一条,即“判令被告向原告提供本市岳阳路200弄14号在1947年9月1日至1968年7月16日期间,原告之父董克昌购买产权及后被政府接管的相关档案资料信息”。69岁的董铭说,其父1947年以240两黄金从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买了位于岳阳路的房产,并自1947年9月1日起至1968年7月16日期间,一家实际居住该房屋。“”期间,购买该房产的原始资料先后毁失;后董铭了解到,有关档案资料在某区房屋土地管理局有保存。5月10日,《规定》正式施行后第10天,她委托律师前往该区房地局档案科申请查阅,但该局工作人员拒绝查阅。5月20日,律师又送交了查阅的书面申请。15个工作日后,房地局档案中心作出书面回复:“因该处房屋原属外产,已由国家接管,董铭不是产权人,故不能提供查阅。”董老太以为此理由不成立,向法院提讼,所以才引发了这起案件。
虽然此案以判决董铭败诉告终,但是,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后,档案开放谁说了算?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档案开放现在已经被包含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之内,而这会给档案开放工作传统的法律依据、制度、操作规程、鉴定标准等一系列环节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谁能要求开放档案?《档案法》只要求档案馆开放到期档案。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定则赋予了利用者申请利用档案信息的主动权利,因为政府机关形成的档案是政府信息的天然组成部分。由此,利用者的档案利用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将来,不再是档案部门想开放什么就开放什么,想什么时候开放就什么时候开放;让你看你才可以看,不让你看就随便找个理由可以搪塞过去。利用者可以不再被档案部门的开放范围所限制,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提出档案利用的申请要求,并且有权将档案部门告上法庭。档案部门的法人代表、接待人员、鉴定人员等都要适应这种变化。目前,有的档案部门正在研究档案的依申请提供利用,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
其次是档案开放的法律依据受到挑战。目前我们遵循的档案开放方面的国家规定是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颁布的,而这些规定与《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一定的不合拍。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如:档案法规中有关档案开放和控制的条款有多少被体现在《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之中?要解决相互间的不合拍,是修改本市的信息公开规定,还是重新修订各级档案部门制定的开放办法?一旦重新制订档案开放办法,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档案是否需要重新鉴定?如此种种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份具体档案的开放或控制是否具有足够的法律依据的问题。
第三,“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将改变档案控制利用的传统做法。在档案开放鉴定中,传统做法是一份文件中若有某一部分不宜开放就可以控制整个文件甚至整卷档案不给人利用。而据相关法律专家称,政府信息公开中就不可以如此操作。如果法院完全依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来审理类似案件,那么“如果你要查询的内容涉及到别人的隐私等免予公开的部分,如果免予公开的是99%,只有1%可以公开,那这个1%也要给你看,与对你是否有用无关。”“就是在一份文件中,也可以把属于免予公开的范围涂黑,剩下的内容就可以公开。不能因为其中某一项涉及免予公开的内容,就把整个文件列入免予公开的范围。”因此,我们在进行档案开放鉴定和接待利用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以前的思路和做法,重新确立我们档案开放的制度和操作规范。
[关键词] 贝那普利;氨氯地平;轻中度高血压;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098—02
高血压是我国城市居民患病率最高的疾病[1]。一般来说,轻度高血压主要是指收缩压140~159 mm Hg、舒张压90~99 mm Hg,中度高血压为收缩压160~179 mm Hg、舒张压100~109 mm Hg;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我国数量较大,发病率高,由于并未出现严重高血压的病症,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导致轻中度高血压未能获得及时医治,最终形成了严重的原发性高血压,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合理运用药物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出现,提高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现在的6大类抗高血压药物中没有一种能够阻断血压升高的所有途径,单药治疗的血压控制率只有40%~50%,许多研究已证实60%~70%高血压患者需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复方治疗[2],本文以2011年1~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地观察了50例本院住院及门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比较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7~7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2]。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的平均体重为69.3 kg,B组患者的平均体重为69.2 kg。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5 mg,每日1次;B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此次治疗中,如遇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血压波动幅度过大等突况的时候,均进行利尿剂治疗。要求所有患者停用相关药物,在饮食方面,也指导他们以口味清淡为主。
1.3 观察内容
降压的效果:对研究对象每天2~3次,测右上肢卧位血压,观察8周后,血压下降及达到目标血压 < 140/90 mm Hg;不良反应情况,如水肿、咳嗽、晕厥等身体出现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软件来处理数据。采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对照实行t检测,两参数的相关性实行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或 < 0.01)。患者用降压药物治疗后,第1周末血压开始下降,第4~8周的血压达到降压最大疗效,并处于平稳状态,第8周末,两组血压与起始基础血压比较见表1。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与B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A组治疗过程中,共有8例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2例头痛,3例头昏,3例咳嗽。B组共有15例,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2例头痛,3例头昏,2例咳嗽,4例面色潮红,4例身体水肿。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5)。
3 讨论
7月20日,中信证券宣布,将以12.52亿美元的总价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手中收购里昂证券全部股权,其中对里昂证券19.9%的股权收购已经完成。
消息公布后,中信证券A、H两市股价连续三天下跌。瑞银证券甚至下调中信证券评级至沽售。“市场之所以反应冷淡,主要是基于短期内收购风险的考虑;长期来看,究竟是否物有所值,还要看两者是否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中信证券能否利用里昂证券的平台,在海外市场放大其中国业务优势。”中银国际分析师尹劲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对于双方高管来说,是需要时间与智慧的难题”。
这笔交易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国际”)完成。交易分两步,中信证券向东方汇理银行支付了3.103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9.9%的股权,目前这笔股权已完成了交割。中信证券将以9.417亿美元的对价完成对里昂证券剩余80.1%的股权收购,该项交易还有待双方完成一定的审批程序后才能实现,预计在2013年6月底之前完成。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收购方案几经修改,最终全资收购里昂证券确也符合境内证券公司的最优国际化路径:“立足香港,布局亚太,辐射全球。”
一再变易的方案
其实,最终形成的这个收购方案与最初方案差别很大。
2010年5月,中信证券首次宣布与东方汇理银行商谈里昂证券合作,拟定的方案是:中信证券将成为里昂证券大股东东方汇理银行惟一的合作方,设立50%对50%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总部将设在香港。后因该计划将导致中信证券投行部门重构,变动太大未能实施。其间加上全球市场的动荡,以及东方汇理银行及其股东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的CEO离职,战略合作生变。
2011年中,中信证券更改计划,宣布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出资3.74亿美元收购里昂和盛富证券各19.9%股权,试图通过里昂和盛富证券搭建覆盖欧亚的业务平台。
盛富证券亦为东方汇理全资持有。据悉,东方汇理银行一直想整合里昂证券和盛富证券,但碍于法国劳工法律、监管制度等重重阻碍,未能成行。东方汇理银行希望借助中信证券收购这一契机,达成此目标。不过,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中信证券发现,与东方汇理银行相比,自己更不可能完成这一目标,因此,最终决定放弃收购业务集中在欧洲市场的盛富证券。
而且,与盛富证券相比,里昂证券总部在香港,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其在亚洲各市场的经纪业务和研究业务都名列前茅,拥有9000多个全球性机构客户。可以说,在业务上跟中信证券有更好的互补性。所以,2012年4月,中信证券宣布不再收购盛富证券,而是100%控股里昂。这也符合中信证券一直以来的目标“全资控股一家海外投行”的目标。
目前中信只收购了19.9%的股权,如何落实此收购剩余的80.1%股权,其实尚存不确定性。里昂证券的前身是名为WinfullLaing&Cruickshank的证券公司,之后因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控股而更名。
其股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东方汇理银行,另一部分为里昂证券的高管,主要是通过Stichting基金实现。截至2010年底,该基金持有了里昂证券35%的股权。
管理层和核心团队是全球性投行最关键的资产,如果留不住人才,只拿到一张金融牌照,收购很大程度上成了空谈。在股权全部收归中信后,通过何等制度安排来保留既有的长效激励是关键。据悉,中信证券已与里昂证券达成收购后的管理协议,并将实施员工激励计划。为了留住团队,去年不惜忍受亏损也按时发放奖金。
中信证券副董事长殷可表示,并不打算将中信国际和里昂整合为一个单一平台,中信证券既将在一段时间内保留里昂证券独立性、管理层连续和稳定,又会提供全面的业务支持和客户共享。
收购对价偏高
数据显示,里昂证券于2010年度、2011年度分别实现收入7.61亿美元、7.39亿美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即使以2010年盈利计算收购定价,PE市盈率仍高达20.52倍,对应的市净率PB为2.23。
安信证券、瑞银证券、中银国际等券商纷纷发表研报,称作价过高。目前全球市场上,投行并购价格普遍不超过1倍PB。而且,令外界担心的是,眼下正值欧债危机持续发酵,1000万美元亏损或许并没有充分暴露里昂证券的风险。
不过,据接近交易的投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亏损1000万美元是因为只计算了其在亚太区(不包括日本)的业绩,而日本和美国的两部分业务是以其控股方“东方汇理银行”的法人身份进行操作的。如算在里昂身上,则里昂去年未必亏损。
中银国际分析师尹劲桦在其研报中表示,即便算上里昂的美国和日本业务,对应的收购PB也在2倍左右,PE在16倍左右,收购价格仍然昂贵。
尹劲桦表示,本次收购对中信证券净资本的影响将视具体交易结构,需要与证监会沟通后确定。如果为收购所付出的12.52亿美元需要全额扣减净资本,则中信证券净资本约下降15.7%。但凭借H股上市募集的充裕资本,收购不会对中信证券的资本构成明显压力。
中金公司金融分析师毛军华指出,里昂证券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其经纪业务和研究业务在亚洲各主要市场均名列前茅,中信证券可借助里昂证券的平台,更好服务于国内客户走出去的需求。但中信证券拓展海外市场方面经验尚浅,此番收购之后如何平稳整合,尤其是留住里昂证券的优秀团队,对中信证券提出了挑战。
此次收购消息传出后,市场即有传言称,中信证券国际研究团队将裁员,为里昂的团队挪出位置。后虽遭中信证券否认,但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中信研究所电力设备、煤炭、计算机等相关行业确实已经开始裁员。
锁定资本性中介业务
此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副董事长殷可,纷纷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中信能成为与高盛比肩的国际性一流综合性证券公司。
目前中信公司境外注册子公司共15家,均为相关同类金融机构。覆盖业务范围较广,包括经纪、期货、融资、资管、Reits等。其中中信证券国际目前在香港拥有7家分行。作为国内券商的龙头老大,中信证券与高盛还有很大差距。
早在2007年,中信证券就希望通过海外收购实现国际化。当年10月,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签署全面战略合作预案。根据预案,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将互相换股持有对方约1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还在香港以各占50%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但在审批过程中,次贷危机爆发,贝尔斯登最终被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并购。中信只能搁浅。
2011年10月,中信证券H股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根据公告,中信证券H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建立或择机收购海外研究、销售及交易网络;以及发展资本性中介业务,包括大宗经纪业务、结构性产品业务,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
经历了马拉松式的7年光景,近日法国终于通过了一项关于“周日工作”的法案。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再次确认周日休假的基本原则,二是授权旅游地区商业部门可以自愿在周日开业,三是将商业聚集区巴黎、里尔和马赛三个城市“划分”为“例外”,授权其商业店铺周日可以开业。
35小时工作制导致僵硬的劳动力市场
在欧洲,英国率先于19世纪末立法,规定周六下午和周日为“法定休息日”,成为其他欧洲国家效法的样板,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语言中直接引入weekend(周末)这个单词的一个重要原因。法语也直接引入了这个单词。继法国之后,意大利于1907年立法规定周日休息,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随之陆续立法,规定周日为法定休息日。法国不仅是欧洲大陆立法规定周日休假最早的国家,也是规定最为严格的国家。
上个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其间,法国在70年代经济景气最佳时期通过一系列立法,对劳动力市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其过度的劳动保护制度和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方面使劳动者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但另一方面,这把“双刃剑”对劳动力市场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尤其是从80年代之后,其副作用日益显现,不但制约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就业市场,成为欧洲大陆失业率最高的国家。90年代以来,其失业率始终在两位数以上,青年失业率常常高达30%,甚至成为一个社会痼疾。
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法国政府不得不一再压缩工作时限,从每周工作41小时压缩到1982年的39小时;为提高就业率,让那些“隐含合同”下长期失业的大军能够“分享”到有限的就业机会,1999年又从38小时压缩为35小时,并对“星期日休假”实施更加严厉的管制。《劳动法》规定,超过35小时以外的工作时间分为加班、夜班、加时三个档次,凡是超出法定休息日的工作时间,如节假日和周日,必须支付加倍工薪。
但最近几年来,35小时工作制和周日休假制度日益被视为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制约之一。本来,实施严格的35小时工作制和严格规定“周日休息”,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就业率,据当时政策制定者估计,实行35小时可以增加十几万个就业机会,但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过度的劳动保护不但没有提高就业率,反而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僵化,尤其是青年人,就业更加困难。
于是,法国政府不得不于2006年初出台《首次雇佣合同法》,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在雇用年龄不满26岁的年轻雇员时,可在头两年内随时解雇工人而无需说明理由。但是,这项法案引起青年人的极大不满,全法近40所大学在校生走上街头,最终全法几百万人卷入进来,范围覆盖200多城镇,演变成战后以来最大的之一,法国当局不得不派出4000名防暴警察施放催泪弹和水枪,导致800多人被逮捕。在强大的反对压力面前,《首次雇佣合同法》被迫流产。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与持续的两位数失业率在法国已成为青年恐慌、社会骚乱、街头政治的重要根源之一。
90年代以来,甚至80年代以来,当欧洲发现自己积重难返、改革势在必行的时候,福利国家的“瘦身改革”运动和福利制度的“减负”浪潮横扫欧洲,出现了“否定之否定”的新一轮“福利制度轮回”。
以“周日工作”的立法改革为例,欧洲各国从90年代开始鱼贯而出。他们对周日开业的规定各具特色,一方面在理论上绝不公开否定周日法定休假这个“基本原则”,但同时在实践上对周日休假这个“社会模式”做出很多“变通”,周日开业解禁、周日休息灵活化的改革浪潮逐渐席卷欧洲。
在欧洲福利整体框架下,周日休假成为欧洲人福利权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这个历史悠久的“福利权利”却逐渐被“工作权利”所替代。在欧洲各国纷纷进行周日工作立法改革的趋势中,法国是一个迟到者,但终究还是一个成功者,最终迈出了这一步。
萨科齐上台伊始,不负众望,提出了拯救法国的“文化革命”口号,有人将之称为“新社会契约”运动,旨在创造“新法国”,与旧法国“彻底决裂”;推动“多劳多得”,与“大锅饭”决裂;为激发社会活力,萨科齐提出了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从经济领域到福利制度的一整套改革方案。其中,诸如放松周日休假制度、取消35小时工作制等,是萨科齐既定改革方针的一个部分。
然而,客观上成就了这次立法改革的,还在于此次金融危机。法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早在2008年春季已有显露,第一季度增长率仅为0.4%,第二季度就下降到-0.4%,第三季度为-0.2%,第四季度为-1.5%,成为法国近年来最低点。2009年第一季度稍好,但也是-1.2%。几年来,法国经济始终是表现最差的欧盟国家之一,2006、2007和2008年GDP增长率分别为2.2%、2.2%和0.4%,均低于德国和欧元区。
如此经济表现,促使法国几个主要大型工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几个重要工会的态度变得日益务实起来,例如,法国最大的“法国总工会”负责人认为,周日开业可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使法国政府推动周日工作立法的决心更加坚定。2008年10月,法国负责消费事务的国务秘书吕克.夏泰尔宣布说,法国政府拟修改《劳动法》,旨在“抗危机、保就业”。此次提案通过后,《劳动法》将有33处得到修改。
任何福利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
法国此次周日工作立法改革是欧洲福利国家继续沿着不断“瘦身”进行改革的一个标志,这说明欧洲福利制度和劳动保护的整体改革趋势还在继续着。
战后至70年代是欧洲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欧洲各国福利制度呈现出一个百舸争流与迅速膨胀的趋势。但自70~80年代以来,福利改革则成为一个历史潮流。毫无疑问,对他们而言,福利改革的本质是一场“福利减肥”运动。
欧洲长达几十年的这个“福利逆转”趋势说明,首先,任何福利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劳动保护制度对劳动力市场都多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欲速不达,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长期看,有些保护制度对国民心态、社会定势、就业失业乃至福利制度自身惯性等很多方面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在立法之初则未必能够一眼洞穿。
其次,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危机时期都容易导致福利制度的“增肥改革”和“减肥改革”。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既源自于经济危机,又得益于经济危机,同时欧洲福利改革也产生于经济危机,决定于经济危机。因此,无论在经济非常繁荣时,还是经济非常糟糕时,决策者都应十分冷静,应有一个始终不渝的理念追求,而不应受到一边倒的舆论的左右。对社会来说,“吃光分光”的短视行为是一个普遍的从众心理,尤其法国案例告诉人们,非理性的民粹思潮虽然“吃香”,但却十分有害。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策略
1引言
在当前大背景的刺激下,企业必须建立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制度。同时,国有企业要想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吸收和留住更多的人才,首要因素是保证员工的薪酬福利。因此,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完善员工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每一名员工的薪酬福利,并优化薪酬构成,制定薪酬管理制度,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让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制度激励出现的问题
2.1薪酬激励形式单一,目标不够清晰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工资基本组成构架是基本工资、绩效及奖金,并将绩效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考核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贯彻执行,有些国有企业的绩效制度名存实亡,领导并不会根据绩效成绩来进行考核。同时,企业考核员工的绩效一般表现为“称职”,“优秀”占比很小,且就算被评定为优秀,与称职人员的收入也相差较小,在这样的薪酬福利制度管理下,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反而让员工产生惰性。同时,由于薪酬激励形式以及考核方式单一,企业也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以及岗位业绩的划分上不明确,使得员工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更高的报酬,员工的晋升机会非常小,就会出现一些比较看重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员工选择跳槽到其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公司。
2.2薪酬制度管理松散,让员工对薪酬产生不公平感
薪酬是决定员工工作积极性是否高的标准之一,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让员工感到对薪酬分配公平与否非常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若让员工产生薪酬分配不公平的感觉时,会出现大幅度的员工跳槽现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采取工资保密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一制度时并不彻底,很多员工还是能知道同岗位同级别同事工资的基本情况,在知晓工资情况差异巨大时就会让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与此同时,在现在的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奇怪现象是新员工收入普遍比老员工收入高,跳槽是获得公司肯定以及增加收入的最快方式,很多员工都因此而选择跳槽,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多年培养之后,员工的离职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设置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需求进行充分了解,调整职工的心理预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激励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幸福感,还可以留住人才。
2.3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在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薪酬激励制度,就会使薪酬管理体系不完善。就目前来看,国有企业在实施激励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升职奖励、培训等方式,但这些奖励都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由于公司业务繁多,组织框架复杂,存在大量的公司部门及分公司,导致出现每个部门对员工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都有一套自己的绩效评价方案,每个评价方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形式上甚至都无法达到公平合理,出现“人情工资”。当这种局面出现时,会让员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非但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以及主观能动性,还会使其出现反抗心理,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让员工能够在这种激励的形势下出现合理的竞争,达到科学的激励效果,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3国企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薪酬福利制度的优化措施
3.1构建现代化的薪酬体系,制定公平制度,让员工产生公平感
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真正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国有企业为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强调薪酬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公平合理性需要从薪酬福利制度、薪酬福利实施以及信息是否公开几个方面来展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最终的薪酬制度展示给员工,可以不说明具体数字,但是必须让每个员工清楚收入的构成及计算方式。同时,企业还要依据职工岗位能力合理调整薪酬福利,注重公平理念,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体系。另外,在薪酬管理程序方面,也须做到公平公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让其产生信任感与成就感,增进职工忠诚度与归属感,让员工公平竞争,使得员工对工作更有信心。提升人才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继而高效率达成激励目标,促使企业竞争实力得到有效提升。3.2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实施层次化的绩效管理目前,国企普遍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是薪酬分配不明确。企业员工的工资构成通常分成基本工资以及绩效工资两部分。基本工资能够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绩效工资可以帮助其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员工非常重视绩效工资。由于员工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是衡量员工绩效工资最客观有效的指标。在这个基础之上,国企须善于利用薪酬激励,重视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把绩效划分为基础工资、超额达成任务工资、完成规定任务工资、其他福利等几部分,形成层次化计划管理,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形成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从而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3完善薪酬福利,建立明确的薪酬分配制度
在当前的国有企业中,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薪酬管理制度中缺少福利分配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明确的薪酬福利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生产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生产产值来确认工作量,但是对于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无法通过简单的数据及产值进行考核,导致企业在考核管理人员的工作时受到一定限制,也使得对于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无法作到客观的评价,导致管理人员的收入偏低,出现大幅度跳槽的现象,因此,国有企业在完善薪酬制度时应当对管理岗位进行合理分析,满足多样化需求,为不同岗位、领域职工提供公平的待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当注重人才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引领,留住优秀的人才,发掘人才潜能。
3.4落实薪酬协商制度,促使员工与企业共赢
协商制度的双方通常情况下都是国企普通员工以及薪酬制度管理人员,主要协商内容应是对工作薪酬中存在的精神与物质奖励相挂钩。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才愈发紧缺,尤其是带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型人才更是十分难求,此种情况也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很多企业往往都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聘请专业人员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部分企业不断对自身薪酬制度与晋升制度进行优化完善,期望可以给予人才更好的发展空间。如若想保证制定的薪酬制度符合满足员工需求,企业就必须确切落实协商制度,利用协商制度来最大程度避免人才流失,保证员工为企业带来利益,企业最大程度给予员工薪酬奖励,实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共赢。
4结语
【关键词】美国 儿童福利 社区服务
儿童福利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项工作及其制度的总称。国际社会历来高度重视儿童福利法制建设,并已经取得突出成果。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规定:“儿童福利是针对那些父母没有能力照顾、社区资源不足的儿童或青少年,提供促进其家庭和社区养育、保护儿童能力的服务。”显而易见的是,在美国,“Child Welfare”一词的语境是狭义的,特指针对弱势儿童的福利与保护制度。美国的历史表明在儿童福利服务的增加趋势,是强调儿童的社区组织方面的福利,不同于个别服务。
向来是美国人提倡自由竞争,推崇个人主义。因此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初就深受自由放任主义的影响,儿童福利领域的相关政策也能够体现。从历史角发展度而言,围绕着政府对家庭责任的规制,美国政府在儿童福利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两种取向。在自由放任政策下,政府主张尽可能减少对家庭事务的介入,将对家庭的干预程度降到最低,认为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领域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家干预主义则强调政府公共权力介入家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倘若父母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儿童的照顾义务,甚至忽视虐待儿童时,政府有必要通过强制手段来保护儿童不受伤害。事实上,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伴随了政府从自由放任到积极干预,再到回归尊重家庭权利的角色转变。
当前,美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可归纳为社会参与型。即由政府提供社会福利投资,全社会多元化参与。在美国,政府对于福利给付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允许通过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对儿童福利进行有效的补充。社区组织工作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功能领域,例如儿童福利,家庭福利救灾,健康,娱乐活动等等。此外,每一种社区组织的发展都对儿童福利领域具有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事实依据是规划儿童服务的唯一坚实基础,关于儿童福利计划的发起,推广和改进,已经有了许多实例。例如,参观老师服务,儿童指导诊所;许多新的公共服务已经启动,开始转向更为广泛的服务;在许多情况下,儿童关爱组织不断改变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如当爱心机构已成为诊断中心或寄养家庭时,两个子爱心机构合并后,学校成为一个联合的国家儿童机构等等。儿童福利标准的提高和团队的发展使得美国儿童局和相关福利联盟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在公共领域,整合的城市或乡村公共福利部门或当地的公共儿童福利机构都可以执行一个社区组织的功能,以及一个案例工作功能。一方面而言,早期这些公共福利部门整合了几个不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这些早期的部门将焦点放在儿童福利而不是公共援助上。
过去的十年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儿童福利创举当属《社会保障法》的通过。该法案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了受抚养子女在自己家的权利与义务,大大拓展了传统类型的母亲援助,并将援助受抚养的子女作为一个联邦资助公共援助的范畴。社会保险法》的确立也促进了联邦对各州孕产妇、儿童医疗卫生以及残障儿童福利服务的援助。过去的十年里,公益领域中发展最快、资源最为丰富的就是乡村儿童福利服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组织当地的儿童福利单位和政府地方的咨询委员会;领域服务和咨询服务逐步由国家机关向当地儿童福利单位和地方官员转变;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调查,为健全规划和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培育寄养家庭服务的资源配置;发展休闲援助项目和设施;提高儿童关爱组织的援助和咨询标准;提高标准加强儿童福利与其他福利服务之间的联系。以上这些措施说明美国的儿童福利政策的执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整体性,充分利用想象力和机智的领导力,在宽泛的范围内制定可行的办法。
在美国福利机构服务中,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领域,儿童公共项目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自1912年以来,美国儿童局是联邦政府为儿童谋取福利的重要路径。纵观其历史发展,该组织重视研究、教育,协商和合作,并推动了美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第一联邦儿童劳动法》和《联邦产妇和婴儿法》的支持下,美国儿童局在一定时间内担负着特殊管理的责任。它现在是联邦机构,主要关注于儿童健康服务和福利服务。
在私人领域,儿童福利美国联赛已经在不断的推进中。例如,提供社区特定服务;儿童福利调查和个人组织的研究组织;给予现场咨询服务;制作和技术性文献;举行区域会议,以及以许多其它方式寻求和提高儿童领域的实践标准。与此同时,四个白宫会议在儿童福利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1909年至1940年,这些会议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例如,给予儿童福利机构和工作人员一系列平台;强调全国对儿童的关注度;这些会议的出版物不仅包含声明的目标,计划和标同时也是一个无价的事实和解释性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儿童福利委员会在审查各个州的儿童福利法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报告中包含了重要事实,并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意见以此来推动儿童福利的立法和国家方案的规划。1935年和接下来的几年里,总体而言,这些委员会的关注点一直专注于一般公益组织和公众援助,但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儿童福利的某些方面。
政府福利机构或是一些类似的机构,往往是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过程中有力的声援。根据社会保障法,这些部门通常隶属于负责儿童福利服务的国家管理机构。它可以提供社区组织,孩子们通过这些服务来维护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也对儿童福利条件和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举办相关的会议,编写和出版教育材料,并且提供咨询和联络服务。在私人领域的不断努力下,有关儿童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各州会议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有时也会通过一些简短的学习课程。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议一直积极推动有关儿童福利和其他方面的立法。
少数几个州拥有全州的公民组织,如纽约慈善援助协会、宾夕法尼亚公共慈善协会,或专业规划机构如密歇根儿童基金和国家协会残疾儿童。由国家慈善组织资助的乡村儿童福利委员会在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关系的发展以及构建新公共儿童福利服务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宾夕法尼亚州,儿童公益事业协会在国家范围内的合作项目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成功地启动了宾夕法尼亚儿童福利计划一一零年计划。这项目的参与者超过一千个人,它包括各州县的讨论集团,国家规划和起草委员会,以及一个代表公共和私人儿童福利机构的国家级会议。
一、发达国家保障困难群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温饱和生存威胁较小,所以发达国家一般通过“救助加开发”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缓解贫困的产生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向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提供一般津贴和特殊补助,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建成了公共福利方案,包括对有未成年人负担家庭的援助、额外保障收入、医疗救助方案和食品(券)补贴。公共福利方案是美国福利制度的核心,对缓解贫困危机,特别是城市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对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采取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维持贫困群体的可持续性生计
英国在整个20世纪一直不断地实行区域开发和移民政策,以帮助失业的贫困者重新就业,其中在30年代开发了4个高失业率地区,“把工作带给工人”;1945―1975年又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工业发展法案,鼓励投资,促进就业;80年代以后,英国实施“选择性地区援助”,对迁入落后地区的企业提供财政援助,对服务业实行特别补贴,鼓励劳动密集性企业、中小企业和新企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为缓解失业和贫困,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针对贫困群体的具体状况,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旨在提高困难群体就业和收入水平的各种反贫困计划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行的一揽子社会工程――“向贫困挑战”计划,对世界反贫困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计划由10个具体计划组成,分成两大类,一是授权计划,即健康、教育、福利机构执行的就业计划,劳动部门执行的青年人集团计划,各大学执行的勤工俭学计划,农业部门执行的乡村贷款计划;二是直接计划,即向贫困挑战的中心计划、共同行动计划、农业季节工计划、职业团计划和地区发展计划。在该计划中,政府还出台了三方面辅助对策,一是学费分期偿还制,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平等的收入政策,以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负所得税方案,对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家庭用所得税补足差额部分,增加向贫困者转移支付。“向贫困挑战”计划执行10年后,美国的贫困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
二、发展中国家保障困难群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主要是绝对贫困,直接影响温饱和生存。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措施首先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其次是培训和促进就业,再次是构建社会网络保护。
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是基本措施,这一措施注重向困难群体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包括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如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执行“绿色革命”计划,对贫困者增加粮食供给,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培训和促进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并且经常受到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援助。由于就业率受经济发展景况的制约,因此在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时期,培训和促进就业的措施并不能给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带来普遍实惠。
贫困是社会结构问题,也是权益失衡问题,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帮助贫困者构建社会保护网络的措施普遍兴起。如印度成立的“全国贫民窟居民联合会”旨在发挥穷人的创造力,以相互提供支持。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贫困者建立各种自助团体、小型企业和妇女日常节余组织,以相互提供援助和精神鼓励。在乌拉圭,贫困者成立了全国性住房合作社联盟,为解决住房问题争取资源。
三、贫困群体保障发展的新趋势:工作福利制
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9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纷纷走上改革之路,为减少被救助群体对福利的依赖性,开始推行所谓的工作福利制或积极就业政策,其核心是不参加工作就不能得到福利。
(一)设置法定工作要求
在大多数国家,领取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需要经过“工作验证”。不能通过“工作验证”的群体将受到制裁,如在美国将被取消福利金领取资格或被降低标准,在德国将被降低25%以上的福利金。
(二)实施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再就业
工作福利政策通常对找到工作的人实行收入税减免,以鼓励再就业。1996年,新西兰颁布了《独立家庭税收减免法令》,以帮助低收入家庭积极工作自救;1996年,德国通过了法令,保证再就业者的最低收入高于救济金的水平。
四、国外反贫困经验的主要启示
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立法保障,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国外反贫困的历史也是一部立法保障的历史。在我国,贫困群体和其他人一样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此必须立法予以保障。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实施3年有余,对保障近2000万城市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无论在保障的合法性、保障面、保障内容、还是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不是一部国务院条例所能囊括的。
(二)构建服务体系,使扶贫措施惠及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2004年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让服务惠及穷人”,以应对在许多国家减贫措施频频出台、贫困面不降反升的悖论,其中缘由主要是这些措施往往远离穷人,不能给穷人带来任何福利,反而给富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例如,我国前几年掀起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就较典型,困难群体不敢进,结果多数成为政府办公场所。服务体系要构建在困难群体的身边、延伸到困难群体的家中,对此,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要做好困难群体的需求调查,针对需求设计服务内容。
(三)分类救助,维持社会公正
实际上,给有劳动能力者和无劳动能力者同样的救助对二者和纳税人都是不公平的,从而影响救济的效率。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应保尽保”,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在广大的中低收入地区,越来越多的接近行业评估收入的劳动者辞掉了工作,转而申请低保救助,违背了低保救助的原本精神。因此,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分类救助的工作福利制度原则,进一步完善或设计城市低保及其他相关社会救助制度。
(四)实施扶贫开发和网络建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自助餐式福利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自助餐式福利。所谓自助餐式福利,又称为“弹利”或“柔利”,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项目菜单中自由选择所需要的福利,一般由企业根据每个员工的薪水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账户,每一时期拨入一定金额,列出各种可能的福利选项供员工选择,直至福利金额用完为至。这种福利制度,正如自助餐一样,可以让员工自由挑选所喜欢的物品。由于这种福利方式给员工以很大的选择自由,充分满足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在激励员工、鼓舞员工士气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弹利制主要有以下形式:
1、附加型。在现有的福利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或扩大原有福利项目的水准,让员工去选择。
2、核心加选择型。由核心福利和弹性选择福利构成。核心福利是每个员工都可以享有的基本福利;弹利附有价格,可以让员工选购。
3、弹性支用账户。员工每一年可从其税前总收入中拨取一定数额的款项作为自己的“支用账户”,并以此账户去选购雇主所提供的各种福利措施。
4、套餐。由企业同时推出不同的福利组合,每一个组合所包含的福利项目或优惠水准都不一样,员工只能选其中一个套餐。
5、选高择低型。提供几种项目不等、程度不一的福利组合给员工做选择,与现有固定计划作比较,采取多退少补方式。
二、自助餐式福利项目的设计
如上所述,企业的自助式福利项目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福利项目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于是,怎样选择和设计出符合企业和员工需求的福利项目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进行员工福利需求调查。自助式福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要。因此,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员工进行福利需求调查,以使福利项目能更好地符合员工的需要。福利需求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由人力资源部门设计,应同时包含封闭性选项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选项向员工展示企业可以提供的福利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开放性问题为员工提供一定空间,提出其更具个性化的需求。
通过访谈了解福利需求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便于采访者收集到真实准确的信息,了解被访者的详细需求,从而为福利的设计实施提供了最初的蓝本。但是,访谈的形式受时间和受访对象数量的限制,收集到的信息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受访者时,应兼顾到各个年龄段、各个部门和各个职务层次的人员,尽可能地使被访者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注意划分福利设计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到的福利需求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但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员工的要求。因此,在福利项目设计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突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
究竟优先考虑哪些员工的福利需求,是要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经营重点相结合的。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的途径是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与此相适应,就应当优先考虑公司的研发人员福利需求;如果企业的经营重点是扩大销售量,那么福利政策有必要向销售人员倾斜;而在一个女性占有相当比例的企业里,福利策划则要关注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女员工生育和抚育孩子阶段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爱。
(三)利用集体购买的优惠。企业的福利项目是在经过员工需求调查后制定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即使企业不为员工提供这些福利,员工自己也会去购买,而企业可以利用集体购买的优势,增加与供应商或服务商的谈判能力,获取较大的价格优惠。例如,许多员工会倾向于选择商业医疗保险,企业可以利用人多的优势,与保险公司进行讲价,争取从对方获取一定数额的优惠。保险公司为了留住这种群体客户,也会愿意给予一定的折扣。
三、自助餐式福利的劣势及解决方案
自助餐式福利满足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对员工有良好的激励效果。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福利成本增加。实行弹利的企业,一方面要保证国家强制性的福利项目到位,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一方面还要为员工支出弹利。但是,员工因为受到激励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增量与福利成本之间的关系难以估算,企业福利的作用究竟有多少,是一个难以定量的问题。在实行弹利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面对的现状往往是居高不下的福利成本和没有多大变化的经营利润。此外,某些福利成本的上升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维持原有福利水平的情况下,为成本的增幅买单。
(二)管理成本增加。由于突出了个性化的特点,弹利计划会增加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的难度。福利需求调查、信息汇总、福利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福利组合的多样性、福利项目的翻新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经常对福利计划进行更新,上述工作无疑会大幅度地增加管理成本。
(三)员工对福利计划缺乏理解及逆向选择。许多企业在实施弹利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企业提供福利项目种类、期限以及适用范围不甚了解,在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从性,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员工还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如果员工每年都有选择福利方案的权利的话,那么,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最容易出问题的那些方面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组合。
如何规避自助餐式福利的这些缺陷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关注福利成本的支出。企业一方面要满足员工对多元化福利的需求,同时也要对福利成本的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有切实可行的成本预算,在可接受的成本支出情况下,尽可能为员工提供高品质的福利项目。
2、促进沟通。自助餐式福利强调员工的参与性,在策划实施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与配合。在需求调查阶段,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员工理解企业为此做出的真诚努力,从而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在需求信息收集阶段,广泛的沟通可以帮助员工了解各种福利的特征,有助于员工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同时可以防范逆向选择的风险,为企业节约一定的福利成本;在实施阶段,员工可以了解企业为提高员工福利付出的代价,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关键词】 苯磺酸氨氯地平;复方卡托普利;高血压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 (Am) and compound captopril (Co) on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Am group to take Am 5 mg daily and Co group to take a piece of Co daily. Increasd the dose to 10 mg and two pieces from the fifth week in Am group and Co group respectively if patients could not achieve effective standard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8 weeks. 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fore and 4,8 week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DBP, SBP after 2~8 weeks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Adverse effects had been observed. 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to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wo groups after 4,8 weeks treatment(P>0.05); DBP and SBP were obviously dropped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 Am has definite effect on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light adverse effects.Am is an optimal means of treatment on hypertension.
[KEY WORDS] 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 Compound captopril; Hypertension
苯磺酸氨氯地平(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Am)为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1],复方卡托普利(compound captopril, Co)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本文分析并比较了Am和Co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8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坐位舒张压(DBP)95~112 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SB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选前停用降压药2周以上,停药期间每日8时服用安慰剂2片,血压仍达到入选标准,即进入本试验。Am组每日8时服用Am (北京赛科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04002)5 mg, Co组每日8时服用Co(常州制药厂,批号:09021613) 1片。若4周后仍未达到有效标准者,则两组剂量从第5周起分别增加至10 mg和2片,疗程8周。分别于服安慰剂的第1、2周及治疗开始的第1、2、3、4、6、8周上午9~11时,用台式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DBP以消失音为准。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查患者身高、体重、血尿常规、血小板、空腹血糖、血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心电图,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1. 3 疗效判断标准
按卫生部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显效:DBP下降≥10 mmHg 并降到正常,或DBP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Hg ;有效:DBP下降未达10 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 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法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Am组和Co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1.3%、79.5% ,治疗8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4.9%、81.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检查以及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治疗前Am组和Co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DBP及S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2.3 不良反应
Am组2例轻度头痛,1例轻度下肢水肿,但未影响继续用药。Co组4例出现干咳,1例出现轻度恶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的现象。
3 讨论
Am为钙离子拮抗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用药后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后负荷)降低,从而可使血压降低。本观察显示在降压幅度上Am治疗后2周舒张压降低的差值和4周收缩压降低的差值均明显大于Co, 提示Am降压作用比Co强,且具有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降压作用平稳起效和缓的特点[2,3],可减少因血压波动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Am应该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物。
参考文献
1 邬占慧,李伟辰,冯毅.马来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58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