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建设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 制度文化建设 思考
【作者简介】 周兵,二炮指挥学院政治工作学硕士研究生;桂剑国,二炮指挥学院政工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工作哲学;刘兰兰,二炮指挥学院政工系讲师。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和塑造,它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育人的内在需求,能够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科学化建设水平、规范师生理性化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制度形成、运行过程中凝练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制度导引意识,处在校园文化结构的中间层,是显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潜在的精神文化之间的纽带,包括高校的领导决策制度、教学科研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人际关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存在,体现高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以及深层的行为规范方式和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其作用是将外在的纪律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制度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对其他部分的校园文化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2. 提升高校科学化建设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高校的科学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随着高校科学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必须坚持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不仅要重视加强法规制度有形成果的构建,也要重视营造制度文化建设无形的氛围,打牢高校正常秩序的坚实基础,促进高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通过建立完善、人性化的制度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更科学顺畅的发展,广大师生会拥有更好的学习资源、发展空间和健康的心理氛围,促进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教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文化人格。因此,要加强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3. 规范高校师生理性化行为的重要保障。作为参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他们的理性化行为是自身良好品德重要的外在标志。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师生员工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到“催化剂”作用。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通过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的制度文化体系,运行宣传、教育、监督等机制对师生员工产生潜在的心理动力,促进高校规章制度的内化,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引导大家按照统一的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员工发挥参与高校建设的主体作用,对于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准确把握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现状,深入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是明确努力方向、找准具体措施、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 法规制度构建成果显著,但制度文化意识相对薄弱。规章制度作为高校制度文化的外在依托,对师生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各高校按照“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要求,重视搞好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确保高校科学发展的高起点。制定了一套涉及领导决策、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人事考核等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法规制度建设的有形成果显著,特别是近年来各院校不断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行教师聘任、职称改革、完善教学评估制度等,大大提升了制度建设的时代水平,依法治校理念深入人心。但高校在制度文化的培育上还不够深入,制度和文化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缺乏文化内涵支撑,特别是一些没有整体的和长远眼光的制度,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致使师生无所适从;有的制度没有跟高校的核心价值关联起来,少数制度条文未能很好体现高校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与高校教育目标任务需求结合不紧,导致他们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和内化,并没有能够成为制度文化;有的“刚性”管理意识多而“柔性”感染意识少,制度文化育人机制相对滞后;有的师生注重对有形制度成果的遵循,对制度文化的无形成果,即有形的规范体系所体现的无形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心理倾向等,关注不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有的高校教育层次多,时间长短不一,人员成份复杂,更迭频繁,少数学生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内涵认知不清,心理认同不够,致使有形制度与无形价值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影响了制度文化的影响力。
2. 制度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体系配套无缝衔接不够。近年来,高校上下强化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制度意识,健全完善规范配套的法规体系,打牢高校正常秩序的坚实基础,制度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制度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特点,具体规章制度的形成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加上专业人才匮乏、时间仓促等原因,对一些交叉领域的工作,没有沟通协调就单独出台规定,导致规章制度概念性多而操作性少、描述性多而规定性少、经验性多而创新性少,甚至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抵触、同现行法规制度相悖的情况。同时,由于各个高校特点鲜明,制订制度相对独立,特别是部门立法较多,难免造成制度的配套兼容不够,由于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连贯性,延缓了其本身建设的进程;以系统性不足的制度为基础形成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整体性不足的缺点明显存在,必然导致制度文化的隐性规范功能相对弱化。另外,法规制度的定、改和废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少数高校过于强调管理,制定相应的“土规定”、“土政策”,在管理上不断加码,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制约制度文化发挥桥梁作用。另外,一些法规制度设置的防范底线偏弱,在确立行为标准的同时,对违反法规行为还缺少相应的惩戒规定,导致违规成本过低,特别是一些不构成处分的行为时常得不到有效追究,助长了个别人的侥幸心理,影响了法治精神的贯彻深度。
3. 制度文化约束氛围浓厚,但部分师生参与热情不高。在高校强化依法治校,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校上下遵章守纪的意识不断增强,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出于管理的需要,有些制度非立法单位制订,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忽视被管理者和学生的参与权,没有实现制度文化由“外在制度”向“内在制度”的根本转变;有些制度对师生存在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缺乏对师生切身利益的整体考量,不能很好地体现民主性、合理性,导致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赖感,也难以内化为良性的制度文化;另外,有些教职员工,关注学术和事务性工作过多,对“与己无关”的制度创建兴趣不大,在制度试行过程中提不出修改意见;有的学生存在“过客”心理,不能做到以高校为家,虽然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私下里有些建议,但缺少参与精神,没有通过合理渠道反应上来,影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院校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其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人才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整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建设质量和水平。
1. 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心理认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这是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师生员工对制度文化建设心理认同的外在体现。要完善大家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采取多种形式,既搞好法规知识的正面灌输,也注重隐形制度文化思想锤炼、道德约束和心理导向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心理认同感,让广大师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紧紧相连,息息相关,不断增强组织的亲和力,使制度对于师生由“让我遵守”变成“我要遵守”。坚持逢会必考,围绕制度落实开展警示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组织学生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编演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培养学生自觉的守律精神。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够达到对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应充分利用板报、橱窗以及校园网络等宣传途径,把《学生管理规定》、《科研规章制度》等法规制度文本提供给师生学习。同时邀请名师、名家进行宣读辅导,组织先进典型传授经验,紧扣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核心,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思想防线,自觉用法律制度规范言行。此外, 在新法规出台之机,要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加以修改,增强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大家的心理认同感,自觉培养守法品质,强化主动参与制度文化建设的意识。各级领导要带头学,干部要主动学,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动认同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执行制度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执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0-02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涵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教学及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学校制度文化对师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学校制度文化一旦被师生所认同,并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就会对师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担负着为地方建设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办学经验不足,因此,学校的运行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制度。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的管理理念,规范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与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从制度的建立、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创新等方面谈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制度的建立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制度文化应该在遵守国家教育法规的前提下,融入本校的特色文化元素。学校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目标,制定有利于学校发展和目标实现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1.制度的严密性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一方面,原来专科层次的有些制度,已不适应本科院校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根据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也急需出台一些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既要在总结专科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整合,对不适应本科院校发展的制度要大胆废除。同时,还要大胆探索,科学谋划,善于借鉴,联系实际,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严密的制度体系。由于学校制度内容涵盖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学生、教师等方方面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因此制度建立要全面考虑,系统思考,既要考虑各个层面,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如果其内容不严密、不全面,让人有空子可钻,就不能保证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从而影响工作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另外,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提高制度的严密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因此,制度的制定要通盘考虑,明确规范,量化标准,表达清晰具体,减少漏洞和空隙,切不可出现弹性有余、刚性不足、模糊不清的情况,以提高可操作性,提高制度运行的质量。
2.制度的稳定性
制度的稳定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也有利于教师按照学校制度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划。因此,制度应该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制度建设方面边摸索、边建立,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全或不成熟、或缺乏预见性,在执行过程中时而出现要么更改、要么增加补充规定等现象,让师生无所适从,很是尴尬。因此,制度的制定应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制定制度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这样才能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而不致于频繁修改、变化,影响人和事。因此,制度的制定、修改都需慎重,朝令夕改,只能损害学校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学校工作陷入被动,增加管理成本,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利于师生的事业和学业规划,给师生的成长造成一定障碍。
3.制度的民主性
制度是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事关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因此,制定制度时应该广泛听取和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师生参与,上下沟通,民主决策,让制度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主决策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因为师生在参与制度制定的讨论中,了解了制度的目的和要求,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师生参与的过程既是思想沟通的过程,又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同时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制度一旦被师生所理解、认可,达成共识,执行时就少了障碍,更加畅通。学校可以通过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设置领导接待日、意见箱等形式,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民主方式使教师从过去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让师生有一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的意识,激励师生爱校如家。为了提高师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应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决定,鼓励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管理,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趋向科学和规范。
二、制度的执行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后,关键还是在执行,只有有效执行,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才能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制度执行的过程也是制度文化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因此,制度的执行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每项制度出台应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责任明确,使执行者易于操作。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笔者深有体会,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制度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时要反复请示上级,上下沟通,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工作情绪。另外,由于权责不明确也使执行者产生困惑,如有的新建本科院校二级管理制度一直模糊不清,到底分院有哪些自不明确,学校层面常出现说放不放、似管非管的局面,出现分院责任与权利不对称的现象,让分院管理者无所适从。
其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督促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有利于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领导巡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等方式,加强制度执行过程的监控,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做到公平公正。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有处理措施,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没有约束机制,缺乏惩处措施,有的教师执行制度可能敷衍了事,工作大打折扣,影响工作质量。
再次,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杜绝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旦形成文本,大家就必须无条件地自觉执行,那怕有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反对的声音,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当然,对不适用的制度,要及时修改,并以正式文件进行书面通知。在正式下文之前,旧的制度必须严格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学校往往采取会议讨论决定的方式,最后由会议决定,并且会议决定的内容不形成文字或文件,一次性操作后就不了了之,下次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再开会,再决定,以致会多、变化快、随意性大,让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意见较大。比如,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这些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切不可随意更改、补充或增加附加条件,否则让师生很反感,有失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此外,要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执行,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有令则行,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师生的执行力度。这就要求师生要具有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制度的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力
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制度也会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制度要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制度的建立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校发展不断修订、更新;另一方面,还要突出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竞争力。制度创新可以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使学校制度作为学校一种优良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制度才能优化制度,才能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制度文化。因此,制度创新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力。
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办学阶段,学校在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成为本科院校后,学校生源素质和师资结构有所改善,但与老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校不少地方在一定时期内还有专科院校的烙印。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初期,一方面,要对专科院校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好的制度进行扬弃,学习借鉴老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吸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使学校有竞争力,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举措,而制度创新就是一种创新举措。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树立自身的办学理念,提出办学思路,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队伍征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06-01
一、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内涵
文化志愿者是非职业性的业余文化工作者群体。文化志愿者以文化为取向,从事公益性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文化艺术才能,而不索取物质或金钱报酬。
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范畴及服务场合
文化志愿者服务范畴是服务场合群众文化活动,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娱乐、群众体育等人民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场合在公共图书馆、公立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站范围内,协助这些部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本文仅就文化(艺术)馆范围内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建设问题,谈谈看法和建设。
三、文化志愿者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制度机制的保障,使其常态化、规范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建设、发展、壮大、提高,融入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撑。
四、文化志愿者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一批骨干力量,有一些能人,他们多年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业余从事义务文艺辅导,做出了很大贡献,也生产出丰硕的成果。这就是文化志愿者。用制度把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加以定位,是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事业改革的一项创举。群众有这方面的积极性,也有这方面的人才资源,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因此制度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文化志愿者制度的科学性
文化志愿者队伍是一个以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群体,是松散宽松的队伍,对这支队伍管理,要注意尊重他们。作为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的部门需要多地位他们服务,重视发挥他们的专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设法满足他们从事志愿工作所需要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工作环境和氛围。在管理上注意这支队伍的特殊性、自愿性、更选性、流动性和灵活性。在制度和管理上遵循知识重视人才,注意做好“感情投资”。
六、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征集范围
文化志愿者队人员构成,包括国家文化、教育、体育机构退休人员、教师、研究人员;专业文艺团体退休、改制离岗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以及社会上、企业里、机关能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人士。以文化艺术为专长,以自愿服务为前提,以公益义务为取向,一切志愿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人们。
七、文化自愿者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制度定制的原则
1.依照有关文化法规和群众组织法规重建,科学管理的原则;2.坚持自愿、义务服务的自愿性;3.统一指导协调、按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分级管理的原则;4.坚持二为方针公益服务、方便群众的原则。
(二)自愿者的职能任务
1.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2.展示文化建设成果,以讲座、培训,对基层群众进行文化专题知识的辅导。
3.协助文化(艺术)馆,文化站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
(三)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条件
1.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热心公益,有志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自愿服务。
3.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队伍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
4.具备正确的文艺理论知识和文艺技能专长。
5.身体健康,能有一定的时间条件自愿从事文化服务。
(四)文化志愿者的福利
1.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市文化主办部门颁发《文化志愿者“职书”》。
2.参加上级机关部门组织的免费学习培训。
3.有权向志愿者的管理部门提出依意见建议。
4.享受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志愿者的待遇和荣誉。
(五)文化志愿者的义务
1.遵守国家文化法科学法规和文艺方针政策。
2.履行志愿承诺,服务相关文化部门的管理和调度、完成服务任务。
3.不得以文化志愿者名义从事盈利的文化经营活动。
4.爱护文化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不辱没文化志愿者的称号和政府文化部门的信誉。
(六)文化志愿者的激励
1.文化艺术会员,就为志愿者提供免费观赏演出和学习的机会。
2.文化主要部门要在一定的时间对志愿者进行表奖。
3.为文化志愿者建立档案,设志愿人才储库,进行电子网络化管理。经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增强志愿者的组织凝聚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文化理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短缺经济已离我们远去。根据社会消费的规律和特点,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成为新的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其产品和服务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1.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而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这就要求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把管理的重点从物的管理转移到人的管理上来,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摆正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实现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基本实现目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每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使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西方文化固然有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个性舒展”的优点,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长处。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外企业正在逐步靠近,企业文化也在相互融合、渗透,从而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国家利益为目的,以民族精神为底蕴展开的,中华民族经济要在新一轮的竞争和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的建设。
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而且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投资赚钱,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强调人的素质对于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把塑造员工的共同理念、信念和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动力源,努力创造促进企业和个人协调发展的优良的人文环境。
1.树立学习创新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是―个强调“变”的时代,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以几何级数增加。在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社会中,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本、现有技术及人才存量的竞争,而是企业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为此,现代企业有必要创建一种学习型价值观,培育企业的学习氛围,提倡员工终身学习和终身受教育,以求获得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培养创新氛围。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比一般产品要快得多,这就需要现代企业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与高度的创新精神。因此,现代企业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树立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风尚,让每―个员工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
3.营造对失败宽容的环境。由于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难度高,资金需求大,推向市场时消费者受知识的限制而接受度低,因而高科技的产品命中注定要有更多更大的风险,经历多次“惊险的跳跃,才能真正被市场接受”。更为严重的是从产品的开发研制到推向市场的任何―个环节,都有失败的可能。作为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包含一种对失败大度宽容的态度,员工和管理者也要胸襟开阔,使思维的通道畅通无阻,产生新的灵感解决问题,有所创新。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它贯穿在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着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起着统率和决定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突出企业精神这个中心来进行,使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2.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企业文化是由企业自身各方面情况(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企业人员素质等)决定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既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职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之间存在功能性缺失
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城市社区和乡里村间,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腐朽思想蔓延,社会丑恶现象沉滓泛起等。这些问题仅仅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程度在社会上的表面反映,更为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缺失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现象仍在继续,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文化差距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之间的冲撞也时有发生而且有继续升级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不断确立,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变化调整。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建设的思想注重的是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注重的是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抵制和消除异质文化的影响。这种单向的灌输,只看到防止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忽视对其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快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考虑,表现在共公文化设施残缺不全的现实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低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市场性矛盾。各级政府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些“文化秀”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社会效益如何,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等问题研究不够,用心不够。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性缺失实际上等于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责任推向市场,导致基层文化阵地在市场文化的冲击下丧失。
二、文化管理机制的紊乱制约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文化设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文艺繁荣的载体。提供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能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文化管理的职能,而传统的基层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按地方和行业的条块分割方式设立的,文化经营管理单位众多,投资规模狭小而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服务功能低下,社会效益极差。由于各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任务和具体利益的不同,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投资,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因管理部门的不同,所有权的分离,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目前,经过几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本该属于自己的搞好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功能推向市场,把本应该属于政府法定的保护公民文化权利和实现文化利益职能性工作,变为实现其内在效应的文化市场交易。由于政府将投资公共文化的主体地位分割为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利益竞争和均衡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文化服务于文化管理限于缺位和错位之中。政府要么把公益文化推向市场,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因缺乏市场敏感性变成了空壳子和“摆设品”;要么垄断经营性文化市场,使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活力因垄断的市场而失去活力和效力,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大量流失,加大了市场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单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政府从垄断文化资源到把公共文化推向市场,从管理文化市场到获取文化垄断的利益,从自己发展文化产业到鼓励民间资本有限的参与,反映出政府管理文化的迷茫和无奈。
三、文化的市场能力难以支撑起基层文化安全的防线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政府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建立基层文化的基础网络、逐步完善文化服务功能,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文化心理,用有效的管理培育活力无限的文化市场。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关键词:软件学院;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文化建设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01年建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肩负着培养软件人才和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双重任务[1]。为保证办学质量,突出特色,建院伊始学院就确立了“教学立院、管理建院、学科兴院、科技强院”的办学方针,依照“管理建院”方针,学院注重宏观设计微观操作,制订了“十一五”学院发展规划,并在教学、科研、学生、人事、后勤等各方面制订了系列制度,保证了学院管理工作的规划性,促进了学院的健康稳步发展。
十年来,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先后向社会输送软件人才2 600余名,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就业率100%。学院的教师队伍也由最初的11名教工发展到今天40余人,并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研工作者,包括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创新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另外还有多名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和1名“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工程等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科研成果居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首。
学院的学科发展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导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系统科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等为依托,注重跨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联合。学院在深入研究和分析ACM/IEEE CC2005的基础上,开展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结合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编写出版了《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组织研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7年学院软件工程与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软件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信息系统工程等5个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清华大学6个本科专业之一第一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验平台建设”分别获2006年、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软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总结学院十年发展历程,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是学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 长远思考,注重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是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的一种能力资源,在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产生、整合、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软件学院在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学院的战略愿景,即“坚持质量第一、素质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精品意识,积极推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学院”。表现为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教学平台。为实现战略愿景,学院2005年6月制定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各软件学院的发展现状、清华软件学院的特长与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战略定位,即“精品教育、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提出了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及量化指标。
“十一五”规划中,教学工作目标是“以基础教学与能力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体系中实现案例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成果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课内容与国内外文献相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突出软件与系统科学的教学特色”。量化指标是“力争申报成功1~3门精品课(包括申报研究生院精品课);每个研究所新开设课程2~3门;每年自编教材1~2门,力争体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合最新国外著名教材;同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出精品课教材,培养精品课教师等各项工作,确立我院教学的前沿地位”。五年来,学院教学工作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在完善已有教学计划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或置换课程)和教学策略,建设完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2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学院的科研、服务与队伍建设工作也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在队伍建设上,学院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正常引进师资的同时,学院还将聘请国外客座教授和讲席教授组作为重要任务”。五年来,学院共引进教师13人,聘请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高访学者2人,专家顾问5人,充实提高了教师队伍,活跃了学术交流氛围。其中高访学者PAUL从2007年连续3年聘期,“形式化方法”专家顾问组成员5人2008年起几乎每天都在学院,与学院相关研究所进行了深入实质的合作交流,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学院又设立了“软件理论”讲席教授组,团组成员11人均由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1名图灵奖获得者。
有志者事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院正是胸怀“一流”志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注重战略规划与管理,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格局。日前学院正以清华百年软院十年为契机,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开群言,集思广益,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总结学院十年的建设经验,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 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遵循激励与约束并重,注重实绩与量化考核并举原则,坚持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为吸引一流教师加盟软件学院,同时为鼓励培养本院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学院设立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包括高端人才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支持计划、海外人才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优秀团队奖励办法等,通过经费、学生、办公场所等资源倾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通过学校高访学者计划和教育部“春晖计划”,吸引了数名高水平的境外教授到学院进行长期交流或短期讲学,并聘请国内软件工程专家和国外知名软件企业专家多人作为学院的讲席专家,开设部分课程和系列讲座。建院来,学院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中青年教师28人,其中海外引进8人,实行协议工资的高端人才1人,客座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高访学者2人。
为保证人才流动,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工作成果计分标准,即考核指标。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管理三部分。教学部分包括授课、学生指导和奖励,科研部分包括SCI文章、项目、专利及奖励,管理部分包括承担行政职务、学术职务、学生工作等内容。每部分内容又从规模、程度等细分,按权重赋予一定的分值。考核达标分数分别是中级50分,副高75分,正高100分;其中科研项目是必须计分项,要求中级职称教师每年必须有1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副高20万元,
正高30万元,否则一票否决,考核不达标。坚持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支持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突出特点。
考核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具体由人事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配合,计算出教师在全年的工作得分,并由教师本人审核确认。学院严格执行末位分流,一年考核不达标亮黄牌,两年不达标亮红牌,三年不达标分流。几年来学院先后有7位教师离开学院,占教师总数的20%以上。考核是无情的,分流看似更加残酷。但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对所有分流或主动离开的教师都给予最大的关怀:学院坚持认为,离开不等于失败,只是不适应现有的岗位,同时学院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离开的老师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日趋突显,学院更加重视团队建设和分类管理,追求人尽其才。为此学院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健全考核体系。考核不仅强调单纯的数量,更强调质量,强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效果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强调形成团队开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强调教书育人,考核指标正在由侧重“刚性”向侧重“柔性”转变,考核类型正在由“同一考核”向“分类考核”过渡,考核对象也在由“个人考核”向“团队考核”转变,合格标准正在由单一标准向综合标准与单项标准兼容过渡,即教书育人、团队工作、社会影响三项指标都达到时为优秀,达到两项为良好,达到一项为合格。
3 实现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效率。软件学院行政工作坚持“管理建院”方针,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在遵照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前提下,强调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建院以来学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高端人才激励政策”、“海外引进教师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规定”、“教师工作量考核计分方案”、“优秀团队评比办法”、“SSRT支持计划”、“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案例教学规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博士生例会制度”、“行政例会制度”、“公文运转与归档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办法”、“机房管理制度”、“机器配发与使用规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学生辅导员培训补贴制度”、“学院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等40余项制度规定,并定期补充修订,保证了制度的适时有效,各项管理行为有章可循。其中“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SSRT计划”、“行政例会制度”等规定,更加体现了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第二课堂建设、行政协调管理上的特色。
1) 开题答辩制度。
开题答辩制度即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出口环节设计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根据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要求全体工程硕士必须通过程序语言考试方能申请开题,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开题报告必须通过“盲评”,论文必须通过“”,学生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网络、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编程能力”是学院对学生四项能力要求之一。程序语言是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学院的工程硕士除少数本院推免外,多来自外校,各校在本科阶段对程序语言的训练参差不齐。为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编程能力,学院严格执行学生通过语言考试后才能申请开题的制度。为此学院每学年组织2次语言考试,分别在每学期末。考前学院组织教师为同学进行辅导。语言考试是一件工作量大、人员投入多的艰巨工作,因为考试形式是机考,教师要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实验室要具备不同的上机环境。程序考试实行多年来,尽管每年都有个别学生因没通过而不能开题,有的学生因此不得不放弃已经联系好的就业单位,但师生们却从心底认可,因为确实把住了质量关。
为进一步保证开题申请通过的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督促教师对学生开题严格把关,学院设计了开题报告盲审环节,要求各研究所首先组织开题报告答辩,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通过答辩的开题报告再统一组织盲评,未通过盲审的学生延迟半年重新答辩。几年来每年平均有10%左右的学生未能通过盲审。与此同时,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完成毕业论文即将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学生的论文先行网上,监督学生诚信为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
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层层把关,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
2) 行政例会制度。
学院行政例会制是在实验室工作例会基础上发展而成。学院注重学生实践与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分别设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机房与专用机房。机房设备的管理、学生上机学习状况的监控成了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为此实验室从建院初即开始了每周一办公例会制,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通报新一周工作计划。几年来学院机房运转通畅,学生上机学习效果突出。曾有学生毕业后给学院留言写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而对于我,忆清华,最忆是机房。因为清华西北角那片银杏林间的机房见证了我们一字班的学生如何成功地被磨练成了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和科研人才。”
2004年,学院加强行政管理,设主管领导2人,分设A/B角,全面管理协调学院的教学、行政、人事、后勤与实验室工作。为此,每周一的实验室工作例会演变成全体行政人员例会,早8点准时召开,主管领导主持,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会上各部门相互通报本周工作计划,协调有关工作,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完整进行,杜绝了相互推诿、“漏球”、“遗球”现象产生,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
3) SSRT计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软件学院在学校SRT项目支持的基础之上,设立了与之相应的SSRT(Software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训练计划,旨在营造科学、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与研究氛围,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与系统设计能力。学院通过SSRT计划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结成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每年10月评选一次,只受理团队申请,鼓励各层次学生组合,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为项目评定小组成员。支持经费来源于学院的科研经费和有关公司的赞助,每年支持额度为5~10万元人民币。
2005年以来,先后有116名本科生、85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申请参与SSRT计划,52个项目中37个项目获得资助,累计支持经费33万余元。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激发了获取知识的热情,培育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品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2003级学生施侃乐负责开发的Kaleidia智能互动教学平台,从软件教学实际出发,经过两年的发展,融合了软件学院四个年级,先后几十名成员的共同努力,从2005年开始至今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专业必修课――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欢迎。
4) 核心组备课制度。
教学评估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学院对评估结果充分重视,每学期业务办统一汇总各任课教师的评估结果报院务会分析讨论,院务会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学生工作组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调查反馈,科学分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对确实需要提高教学水平、评价得分排在全校后5%的教师,核心组领导给予集体备课,同时深入课堂,现场指导。几年来核心组先后给1位讲师、1位副教授和1位教授进行了集体备课指导,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教学评估结果多年位居学校同等规模课堂前列,其中本科生教学评估先后四年位居第一。
4 夯实文化底蕴,加强团队建设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组织文化还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动态文化,它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建设中沉淀出来的精神财富[3]。软件学院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通过一流的战略定位、动态的人才管理、系列的制度规范,积淀形成了团结、争优、务实、忧患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每年坚持的年终考核总结大会,教师们面对考核分数,面对同事的分流,更激发了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斗志,形成了学院脚踏实地、奋斗向上的文化基调。
团结、和谐、奋斗、成事是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此学院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施行高福利高待遇,通过改善教师生活,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增强教师的单位归属感,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与服务工作中。学院通过设立院岗位工资,执行普遍高于其他院系标准的课酬,提供MSE指导经费、退休人员一次性工资补贴、骨干人才住房补贴、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收入,改善教师生活。对于离退休教工,学院通过生日祝福、节假日探望、享受与在岗教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等措施,给予教师们细微的关心和真诚的感谢。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温暖和谐的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的形成常常与组织创始人的价值观、人格特质、经营哲学、领导方等有着直接的关系[3]。学院的核心人物,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办的发起者之一孙家广院士为全院教工树立了“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每年工作365天,持续20年不动摇”的行为楷模,树立了“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基本信念。
21世纪,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的主力是团队。软件学院为了更好发展,为了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强调团队文化建设。因为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做成有社会影响的事,才能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才。近两年来,学院通过舆论引导、表彰激励、考核约束、限时整改等手段有意识导引、加深教师的团队意识。2009年学院首次表彰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软件可信性研究、三维设计核心系统研究三个科研团队,2010年学院开始研讨团队考核方案。在2011年初结束的“我为学院‘十二五’建言”活动中,学院教工广泛参与,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43名教工建言近4万字,为学院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情真意切,彰显了学院巨大的凝聚力。
5 结语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初见成效。在清华百年软件学院十年之际,梳理分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发展战略、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希望能对软件学院未来的发展、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Z]. 教高[2001]6号.
[2] 陈锡坚. 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战略管理[J]. 福建:教育评论,2009(1):21-22.
[3] 谭昆智. 组织文化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
Institutional Reformation and Culture Building under Strategic Leadership――Experiences Report from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LIU Limei, ZHANG Hui, PENG Ling, WANG Jianmin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为发展繁荣全区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确保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成立文化事业工作义务监督员队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聘任
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是指义务承担文化事业监督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馈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动态的志愿人员。监督员由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社区推荐1—2名适宜人员。此外,通过媒体等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人员。
二、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文化事业工作;
(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廉洁,联系群众,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身体健康,男女不限,在30—60岁之间;
(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文化事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五)了解文化事业工作管理政策、法规。
三、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范围
1、宣传文化事业工作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事业工作有关要求和重点工作部署,让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文化事业工作;
2、对区文新局及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3、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工作的意见、建议,重点是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每半年至少提报一份工作建议或意见,电话、信函、邮箱均可。
4、积极协助区文新局开展的其它工作。
四、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履行
(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政府的法律法规;
(二)主动参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三)参加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文化事业工作相关辅导、调研活动;
(四)参加文化行政部门召开的工作例会、年末通报会等专题会议,并对文化事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公正履行监督职责,不吃请、不收礼,保持清正廉洁。
五、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奖惩
依据实际情况,对为我区文化事业工作建言献策、工作积极、监督有力、社会反映良好的社会监督员给予通报表彰;对敷衍塞责、工作消极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资格。
六、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程序
关键词:独立学院;组织文化;制度化;价值观
当前,独立学院的学生会建设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发展基础工作中拥有重要地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能力、思想、认识等基础方面建设的核心。
一、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以云师大商学院为例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主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组织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随着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结构的日益完善,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了更多关注。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会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在学院党委领导、院团委指导下逐步形成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群众组织。每学期开始,学生会都会召集新老委员针对上一年工作、学习和思想动态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目标和主题,以讨论会的形式商讨组织先进性的发展方向制定学期发展目标;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及时了解新老委员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委员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会委员形成集体意识,创建商学院学生委员会团队精神;每年第一学期在院内举办“青春飞扬”系列迎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学生会的学习交流是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会在文化建设上的主要内容,他们立足商学院特色积极开展到兄弟院校的联谊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二、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基本成熟,但大部分并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对这种组织的“软控制”不重视,只关心活动的开展,导致了委员被动局面的出现。
(一)委员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低
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学生会的人数也相应增多,委员中出现了一种你推我靠的现象,甚至出现人手的不足,这与学生会拥有众多委员是不相称的。许多委员都以“有课”、“英语学习”等借口来推脱任务,致使部长的工作难于开展。
(二)委员思想动荡频繁,易受指导老师更替的影响
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比较灵活,教师的更替也比较频繁,每当指导老师更替之时,学生会内部思想动荡严重,委员们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部长们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委员为自己是否可以适应新指导老师的工作而烦恼,这样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学生会委员的自身建设欠佳
独立学院学生会委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差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会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从而形成了学生会在学生中的口碑不一。(四)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问题的本质
组织制度的执行受到了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代表组织文化的一些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部分制度没有针对组织和委员的特点来制定是独立学院学生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进行管理的制度化是解决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会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建设独立学院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体现制度化功能
制度化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有助于组织成员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助于管理者规范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对组织成员工作的考核与评估;有助于各级部门和个人对自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等。
(二)加强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1、制定学生会制度的前期准备。学生会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组织价值观,能够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要从系统上把握学生会文化的制度化。制度化是学生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环节,科学地确立学生会委员及管理者的制度意识。
2、科学地制定制度。制定制度首先要从全面修订现有管理制度入手,要以民主程序来制定制度,要循序渐进,要将学生会的长远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义务、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3、制度制定后的保证实施。除了制度要制定的科学、公正、严谨外,还要重视学生会的“执行文化”。决策层要大力支持、模范执行,中间层要正确引导、大力推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制度化对独立学院学生会的针对性
制度的科学制定有助于塑造独立学院学生会委员的文化素质,引起各个方面力量的关注、支持。合理的制度化可以加速独立学院学生会文化的形成进程。制度化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会内部的日常管理和共同信念的形成。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组织文化建设及制度化管理,能够在充分保障日常工作圆满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会的自身情况,实现委员的共同价值观。同时在对外形象塑造和自身素质提高方面,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进而使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自身实力得到加强,以至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永远健康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在现代远程教育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大趋势下,制度文化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迈入规范、民主、法治管理轨道的保障条件。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既是彰显学校品牌特色的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位魅力的关键。“石大远程”通过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制度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几方面重要启示。
关键词:远程教育;制度文化建设;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37-03
现代远程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基于“互联网+”远程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下,如何使现代远程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更大实效,让公众、学生等学习者由此最大受益,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并得到社会大众的充分认可,非常关键的要素在于内涵建设,而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和实践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石大远程”学院)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通过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规范保障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还从中激发教育活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制度文化建设内涵,“石大远程”学院坚持在制度文化建设实践中创新探索,总结了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几方面重要启示。
一、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诠释
现代远程教育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大趋势之下,它的“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1]。虽然文化建设其中的制度文化还远不是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全部,但它既是联结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大层面文化建设的桥梁纽带,又是规范保障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运行的核心环节。制度文化建设实践充分证实,它是一个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的文化体系,所包括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礼仪俗规等形式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1.制度文化建设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被解释为,人们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规范体系的含义中说明,只有有制度的保障才能促进教育文化的健康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被定义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不仅有着特定的教育信息传输途径和信息资源,还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更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运行机构等特征,所以说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此也丰富充实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大学文化与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育的功能中所倡导的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反映了传统的大学文化与新型的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两者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2.制度文化建设适应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正呈现出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的态势,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决心和态度。国务院印发的推进“互联网+”行动意见、现代远程教育热点事物“慕课建设”等,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在大学制度构建、整合优化学校管理体制、营造民主管理氛围的热点方面,也正以激发办学活力为导向,以大学章程为依据,逐步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建设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装备、教育体制和师资等多方面内容。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意味着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进一步扩大”[2]。当今按照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的规划蓝图,未来远程教育、未来产业教育将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最终的落点还是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政策、制度与规范。
3.制度文化建设为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奠定基础。制度文化是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精神范,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以理念文化为引领,制度是文化和理念的载体,把制度与文化两者做到有机结合,使所倡导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深入人心,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塑造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制度文化经常处在显要的位置,可制度文化的建设实质上并不被重视和关注。比如制度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等怪现象,导致制度不能及时建立健全与更新修善。离开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内学生的行为则无法约束,必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学校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石大远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探索
制度文化渗透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为现代远程教育迈入规范、民主、法治管理轨道,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条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顺畅运转、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石大远程”学院近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实践创新探索,既是彰显学校品牌特色的标志,也是提升学校品位魅力的关键,体现了求是的科学精神、求真的探索精神和求实的奋斗精神。
1.秉承中国石油文化传统,以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办学优势特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肩负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特殊使命,这是办学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秉承石油行业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中国石油优秀文化,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3]。“石大远程”学院按照学校确立的秉承中国石油文化传统,把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作为打造特色、形成风格的指导原则,在文化建设工作中,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实现了学院优势特色的发扬光大。“石大远程”学院按照学校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的要求,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已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公众满意度网络教育学院”称号。在2015年度,学院还荣获“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院”称号以及“中国最具影响力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十强”称号,由此也提升并扩大了学校和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文化为规范办学起到保障作用。自从2007年起,“石大远程”学院就开始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至今一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规范各项工作,保障实现了学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始终坚持把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衔接点科学地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之中,建立健全了质量、工作流程、员工工作以及学生的各类手册,以此规范指导学院各项工作。实践证明,学院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步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近年来“石大远程”学院还坚持“从理念到环境,从制度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的工作思路,通过持续宣贯、解读学院核心理念和各部门工作理念、建立配套的环境文化设施,理念影响下的师生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制度文化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保障作用。
3.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制度文化建设创新探索。“石大远程”学院坚持“制度健全、管理科学、目标明确”的改革创新指导原则,先后分四步实施制度文化建设工作:①打造“目标、标准、执行、监督”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②在检查原有质量管理条款,逐项查缺、补漏、优化、合并及完善;③将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之中;④将学校、学院规章制度与长远发展目标深度契合,使制度文化和质量管理工作相辅相成,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的程序为:①目标管理项目中梳理了质量方针和“石大远程”学院层面的一级目标、部门的二级指标、岗位工作的三级条款;逐项核查每层级是否分解到位?逐项核查上一级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在《质量手册》中的条款是否修改完善?②优化工作标准中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形成“专业化分工、流程化运行”的工作局面;③依据梳理总结情况查找、弥补不足,找出待完善点,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和工作接口;④对制度、流程、规定、手册全部升级优化换代,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几点启示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4]。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林林总总,有些问题不能只靠制度来解决,因为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依靠人去执行和落实,制度执行力在于人的本身。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制度文化建设也不能迷信于制度的制定而忽视精神等层面文化建设的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需要关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学生需求和服务期望,制度文化建设要确立理念文化为引领,以此作为指导才能打造出“石大远程”学院品牌特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才能解决好文化落地生根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学生需求和服务期望。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全面质量管理,管理包括了质量保障和服务评价,是连贯的规章和管理体系,要求师生员工全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活动的准则和规范。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有序、科学与高效。其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协调参与,持续改进和预防管理等方面。“在构建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把握其本质要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服务期望,把追求学生满意作为远程教育学院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关注教职员工职业生涯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力求建成学生满意、社会推崇的远程教育学院,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5]
2.确立理念文化为引领,指导打造“石大远程”学院品牌特色。现代远程教育要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文化,要靠师生员工共同的使命、愿景和文化,达到理想、愿景的结合相统一,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导向相统一。“石大远程”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凝练形成理念文化体系。主要内容为:以“致力于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以人为本的远程教育服务”为使命,以“责任、创新、协作、奉献”为核心r值观,实现价值和影响并举、和谐共赢,以“同心同德、追求卓越”为学院精神,凝聚人心,激励行动,成就团队,以可靠的质量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周到细致的服务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努力实现“成为学员满意、员工骄傲、社会推崇,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开放教育学院”的美好愿景,从而展示“您的梦想,我的责任”的学院形象[6]。这一理念文化体系集中围绕办学定位和改革发展目标,重点体现在使命、形象的用语上,以此作为指导打造现代远程教育的品牌特色座右铭。该体系一经,便获得行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3.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解决文化落地生根问题。现代远程教育所制定的政策、制度、法规,要求都必须“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可”,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职工为本,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使制度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延续。
“石大远程”学院在解决制度文化落地生根的具体问题上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把文化建设的元素融入到最小的管理单元;坚持逐步使倡导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成为大家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坚持担负起传承理念文化和弘扬精神传统的责任和义务,达到了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教育与保障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曦.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4,(7).
[2]袁贵仁.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N].中教网,2016-4-21.
[3]蒋庆哲.融通行业优秀文化提升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4]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