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落实山东省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区域评估工作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等11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淄博市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淄博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自然资源局等11部门《关于贯彻落实鲁自然资发〔2020〕6号文件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精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及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是指各区县组织相关区域管理机构,结合区域产业定位特点,对应当开展的区域进行环境现状评估,具体建设项目环评可共享区域环境现状评估成果。
第二章 范围和主体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依法设立的各类经济功能区(包括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自贸区、示范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各类区域。
第四条 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责任分工:
(一)各区县应结合地方实际,按照应评尽评、客观合理、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辖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范围,编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方案,明确推进措施、进度目标、责任部门和人员。
(二)各类经济功能区的管理机构是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具体实施主体,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三)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 编制和评审
第五条 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应自行或委托有技术能力的单位,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130—2019)、《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等技术导则中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以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相关区域产业定位特点,对相关区域进行环境现状评估,高质量编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第六条 《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区域概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含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结论等内容(参考提纲附后)。
第七条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主要来源:
(一)相关的国控、省控等监测断面(点位)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现状手工监测数据;
(二)区域内自动监测站常规监测的大气、水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
(三)区域内近三年进行过且在有效期内的建设项目环评的现状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
(四)相关产业园区开展的环境监测数据;
(五)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等。
第八条 现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不足时,需结合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664—2013)、《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等规范要求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现状评估监测布点应充分考虑区域规划、已入驻企业、建成区、未开发区域以及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
(一)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区域及上下风向布置合适点位。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区域上游对照断面和下游控制断面分别布置合适监测断面。
(三)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的要求布置监测点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发程度高、主导产业涉及医药、石化化工、印染、电镀、冶炼、皮革、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区域,应适当增加监测点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发程度低、主导产业污染较轻的区域,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
第九条 《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及时报送生态环境部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对市级及以上层级设立的各类经济功能区进行评审,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及派出机构组织专家对其他各类经济功能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各类区域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由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将评估成果向社会公开;对存在重大缺陷,需进行修改并重新评审的,生态环境部门应书面说明理由并退回《评估报告》。
第十条 对已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者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评价成果数据不超过三年或严格落实监测计划的,可视为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评价成果超过三年的,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提出的监测计划重新监测,落实相关监测要求的,可视为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
第四章 成果应用
第十一条 各相关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强化主体责任,及时主动公开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推进评估成果落地。原则上三年内应至少编制一次《评估报告》,更新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以确保相关数据在有效期内。同时,应每年汇总、更新各类例行监测、监督性监测及补充监测数据的内容,供入驻企业共享使用。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发生重大不良变化,应及时重新编制《评估报告》,新的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
第十二条 对于已完成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的区域,入驻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现状评价可直接引用已公开的区域环境现状评估成果;但对于有特殊要求或不满足技术导则要求的,应进行针对性补充监测。
第十三条 入驻建设项目开工前,应按法律法规要求办理项目环评手续。对入驻相关区域、符合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成果共享应用条件的建设项目,全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在审批项目环评时,不得要求重复开展区域环境现状评估已包含的现状监测。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淄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施行过程中国家、省出台新的技术导则、技术规范或规定的,按新要求执行。
附件: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参考提纲
附件
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参考提纲
第1章 总 论
1.1背景介绍。介绍各类经济功能区背景、由来及发展历程。
1.2编制依据。列明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1.3相关标准。列明评估所引用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1.4评估范围。区域空间范围。
第2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社会环境概况。介绍区域基本情况,至少应包括地理位置、区域定位、主导产业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2.2自然环境概况。至少应包括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水文地质资源状况、气象气候情况、植物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
第3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3.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包括基本因子及特征因子。基本因子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等。特征因子指区域主导产业排放的基本因子以外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3.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3.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3.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3.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4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评价因子。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有关要求筛选评价因子。
4.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4.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4.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4.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5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等及背景值超标的因子,可根据区域地下水类型、污染源状况进行适当调整。特征因子为评价区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可根据区域主导
行业废水成分、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5.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5.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频次、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监测水井的区域均布性。
5.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5.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6章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分别根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选取。特征因子为区域主导行业产生的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6.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6.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区域所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6.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6.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7章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1评价因子。受一般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等效连续A声级;受机场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7.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7.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7.4评价内容与方法。对区域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比标法。
7.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8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调查
8.1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产生量、利用处置方式、实际利用处置量、贮存量、贮存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并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
8.2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措施和接纳能力,分析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是否匹配,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如不匹配或不满足要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9章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9.1调查方法。生态调查以资料收集法为主,现场勘查为辅,原则上不开展样方调查等工作,具备条件的区域可利用遥感调查法,详细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等开展。资料收集应充分借鉴已有的资料进行,如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
9.2调查内容。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物种;调查区域内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植被基本覆盖情况、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情况等;明确区域内有无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等,若有,说明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以及保护要求。
9.3评价结论。结合调查现状概况,给出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植被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第10章 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现场调查与资料搜集、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等,综合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含污水管网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集中供热以及固废处置等)及运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超标或接近评价限
值要求的各评价因子,根据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结合环境管理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超标原因,提出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建议。
有关附图或附件
1.区域地理位置图(必选)
2.监测点位分布图(必选)
3.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图(必选)
4.地表水系图(必选)
5.区域主要环保基础设施分布图(必选)
6.区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必选)
7.土壤类型图(可选)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可选)
9.土地利用现状图(可选)
10.其他图件(可选)
11.相关监测报告(可选)
12.其他证明材料(可选)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影响评价;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1.1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
不同的区域人类生态的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以受人类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有的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矿区生态系统等。在一个具体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以后评价的环节的准确性。
1.2目标的分解
项目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应从整体最优原则出发,以局部服从整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项目的总目标。对目标按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3主导因子的确定
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环节的关键。可采用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SPSS软件中的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来确定主导因子。
1.4 确定指标体系。
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2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是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使按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组成的集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其特殊性,每个工程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那么评价的方法和所选择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水利工程的普遍性。
在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之前,也就是评价的主导因子确定之前,先进行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分析所评价的生态环境到底由那几部分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确定指标体系的思路是: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出发。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再反过来具体的推导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培训教材》中提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2.1 生态环境系统状态相关概念
1)顶极状态
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自然演替中的最后的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顶极群落,它是与物理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自我维系的系统。处于顶极群落的生态环境系统态势即为顶极态。在顶极态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有机物质可能没有年净积累,但却具有总体上最大数量和最优质量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其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群落和土壤顶极群落之分,前者是理论上的群落,该区域的演替发展都趋向于它。如果当地的地形、土壤、水、火灾和其它干扰,使得气候顶极群落不能形成,那么演替就以土壤顶极群落为终点。
2)最佳态
退化生态环境系统在其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不是将其恢复到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顶极态,而是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及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将其建设成具有最大产出贡献的生态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环境系统就是最佳态的生态环境系统。
3)现状态
历史时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压力的干扰,而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发生退化,其呈现的现状状态即为现状态。现状态的生态环境系统是生态环境评的对象。而顶极态和最佳态则可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系。
2.2 评价标准建立的原则
评价标准名称众多,内容也互不相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们亦有共
同的制定原则。
1)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受破坏。
2)既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又要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类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危害或毒害。
4)可计量性。特别是通过数量化计量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特征或其环境功能。
5)先进性和超前性。特别是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例如:选取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时,应考虑未来的环境功能需求,在植被覆盖率不高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或在生态脆弱地带,其指标值应高于背景值。
2.3评价标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国家己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804―2)、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89)、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等。
行业标准指行业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
要求(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有关于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2)国外标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评价进行的较早,有一套较完整的标准。可从中选取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和地
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和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
3)背景和本底标准。以工作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
生物多样性等等。
4)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5)科学研究己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参
考标准应用。
3定量指标计算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定量指标计算的数据来源须向水利工程管理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地区社会经济统计部门等各个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收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关于指标替换问题。指标体系中给出的定量指标,其数据基本上可从当地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中收集。考虑到不同省,地区、市县的统计资料中,所列指标不完全相同,有时资料的详细程度也不一样。还可能出现所收集到的资料与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不尽相同时,可采用相近指标代替,或合理地调整某些指标。由于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大多影响因子的数据难于收集或难于直接定量计算,有的甚至不可能,所以使得指标大多限于定性的描述和总结。
为了提供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评价结果,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定量计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寻求尽量可行的定量计算方法。在尚无有效的直接计算方法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打分的方法来解决。指标的定性分析基本上是采用文字描述。辅于相关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性质。对指标的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对水利工程项目所影响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等影响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态度,给予客观深刻的描述。
4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难点
4.1 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这个项目是分区分片建设,并且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问题采取不同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这是生态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的。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很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
4.2 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环评中的又一难点。在该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
4.3 区域环境功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该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依此类推,其他的流域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这样确定评价范围是不合理的。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5结束语
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影响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是评价的
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
1.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重金属元素有上升且超标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的能力,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自然环境的中心位置,承担着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农药化肥及大气降尘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该区土壤重金属大多数含量属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见表1。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铅含量较高,上升幅度较大,受到铅中度污染; 土壤锌含量相对较高,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层土壤锌含量低于底层土壤,底层土壤锌含量绝大多数均远远超出背景值。
(2)工业废水达标率高,城市生活污水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其用水量分别占全区工业用水总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区的82.54%。工业废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区的83. 26%。全区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达标率为100%。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来源。
表1 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表
(3)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较大,但处理率高
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在10 万吨以上,但其综合利用、处置后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起已达到99. 92%。城市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在2 万吨以上,处理率为100%。
(4) 面源污染仍然较重
虽然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改造工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和加强全区生态环境建设,点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面源污染也有所减少。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仍然较大,尤其是农用地膜使用量明显增大,因此面源污染仍然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见图1、图2。
图1 2000—2011年该区化肥折纯使用量
图2 2000—2011年该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使用量
关键词:PSR模型;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4-0065-06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index and modified press-state-response model and beginning with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this paper h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areas along the main canal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 to North Transfer Project after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the natural influence and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nature,economy and socie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levels during the entire evaluation,only the Lushan County was "better" and Anyang City was "worse" with others in the ordinary levels.Besides,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Xichuan County was the only one in relatively secure state while 97.54 percent of all the study area was in the early or moderate warning states with the moderate warning areas accounting for 16.28%.As a whole,eco-environment quality in 2004 was generally in an ordinary leve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was worrying,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supervision to limi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Key words:PSR model;Middle Route of SNWTP;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B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同时,生态环境又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其质量评价能较好的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环,其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沿线输水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1]。
如今区域生态环境评估研究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属于综合评价,往往采用一定的公式和模型进行描述 [2]。目前国内外生态评价模型框架有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D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PSEEA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以及欧洲环境署提出的DPSIR模型等,所有模型均将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其中,PSR模型将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一起,与其他模型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生态安全评价中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运用PSR模型在各种区域尺度上进行了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3-6]。然而,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评估的众多研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水源区[7-9],而对该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章相对欠缺[10-12]。因此本文结合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体系,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构建12个可量化指标,尝试应用于大型工程施工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估,分别从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出发,对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沿线河南段4 km缓冲区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比。
1 研究区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总干渠全长731 km,占总干渠全长的36%。研究区为主干渠沿线4 km缓冲区范围(图1红色部分),在河南省境内主要经过27个县市,经纬度范围为32.63°N-36.27°N,111.65°E-114.38°E,区域面积5 930 km2,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3.55%。研究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不同的水生态特征,降雨分布不均,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同时,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土地过度开发、水体严重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问题突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
2 资料
根据模型指数构建需要,除了研究区矢量边界图以及河南省行政边界图等辅助数据外,评价所需的主要基础数据包括评价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土壤侵蚀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矢量和栅格数据均使用统一的投影与坐标系统,主要基础数据见表1。其中,土地利用数据由人工目视[CM(22]解译获取,误差矩阵检验精度达90%以上,见图2。
NDVI为2014年5月-9月MOD13Q1每16天合成数据产品,共10景影像,利用MRT工具进行数据格式及投影转换,然后结合ArcGIS栅格计算功能获取五个月象元NDVI最大值的均值分布图,结果见图3。
3 方法
评价从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定量描述分别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修正后的PSR模型计算结果即综合生态安全指数确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侧重表达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包含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3.2 修正PSR模型
3.2.1 模型体系框架
生态安全评价需要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引入了应用广泛且认可度更高的修正PSR模型。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因子,结合模型概念框架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4-16],构件了修正PSR模型评价体系框架,见表3。该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准则层中自然人文压力反映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生态系统状态包括土壤、植被、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响应则体现了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反应和解决能力。评价最终落脚在指标层,由8个可以度量的指标组成,其中生态环境现状由五个分指标构成,具体见上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描述。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的方法,分析对比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对比判断矩阵,计算权矩阵并做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指标权重。
4 结果与分析
4.1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经过指标计算,通过ArcGIS制图,获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统计图以及分指数加权后正向贡献值统计图,见图4和图5。根据图4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沿线的27个县市中,只有鲁山县为“良”,安阳市处于“较差”,其他处于“一般”,对应面积比例依次为5.80%、3.54%和90.66%。
分析图5发现,生态环境状况排名靠前的地区,如鲁山县、安阳县、博爱县以及淅川县,林地覆盖率高,水系发达,自然基础条件优越。尤其是处于“良”的鲁山县,在多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下该县森林覆被率超过50%,使得该县生物丰度贡献值最高。相比而言,鹤壁市、郑州市以及安阳市多项分指标均不理想,郑州市植被覆被和生物丰度最低,而安阳市污染负荷压力最重,自然环境压力较大。整体来看,研究区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区域已经处于较为敏感阶段,部分地区土地退化、污染超标等情况凸显,这些制约性因子将不利于水源的保护工作。
4.2 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研究区生态安全值范围在0.52~0.81之间,见图6。根据面积统计和图8可知,研究区安全等级分布在较安全和中度预警之间。淅川县的145.71 km2区域处于较安全状况,占研究区的2.46%,而81.26%的研究区面积处于预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区域内的中度预警状态县市一共八个,占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占总面积的16.28%,其中安全度最差的是安阳市、郑州市、焦作市,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2,0.58和0.60,形势不容乐观。
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见图7,自然人文压力指数差异较大,从三者的权重分配以及贡献值分布情况对比来看,该指数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影响也最大。安全度最高的淅川县,其自然人文压力贡献值高达0.45,主要原因在于该县在2009年-2011年间移民16.2万人,并大规模绿化种植和关停污染企业。而安阳市、郑州市以及焦作市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密集,消费水平较高,工业集聚,人口压力明显。尤其是安阳市环境污染特别突出,重污染天气和河流水质超标严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值的注意的是,各个县市生态状态的差异很小,根据环境评价的结果可知,由于研究区沿线各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几乎全部满足生态环境标准,即使是最差的安阳市环境指数也接近标准值,使得归一化加权后的生态状态贡献值相同。
与自然人文压力相比,生态响应方面,虽然市级区域指数值相对较高,如郑州市明显高于淅川县,但各个县市差距并不大。分析原因,生态差异取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值和人均GDP大小,虽然市区较县级区域经济发达,人均GDP高于县级区域,但工业密集,污染严重,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从而导致了该指数在县域和市域范围之间的较小差异。
结合生态安全分指标贡献值结果,通过安全等级空间位置差异对比发现(图8),在八个分指酥校生态安全等级与人口密度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处于中度预警以上的地区均为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析可知,这些地区全都位于主干渠中游和下游地区,以中游地区最为集中,这些地区具有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定位,部分地区属于河南省经济的核心地带,而上游在整个研究区中经济发展薄弱,从而造成了区域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差异。另外,主干渠所经过的城市中心区域生态安全值明显较低,如:郑州市(0.58)低于新郑(0.64),荥阳(0.68),中牟(0.70);焦作市(0.60)低于淇县(0.74),博爱县(0.69),修武县(0.70)。对于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反而越低,充分暴露了我国部分城市城市化建设的负面效应,这将对水源保护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流经此处的主干渠,政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分别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安全两个角度综合全面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做了详细的探讨。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自然以及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现状,说明了评价模型体系运用于大型工程沿线生态评估的可用性,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环境的调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
整体上,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采取节水、调水、治污三项措施同步实施策略,为维护和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优良水质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坚实的生态基础。
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只针对研究区一期的生态环境做了详细的评价分析。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水北调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还需要结合多年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善同,许新宜.南水北调与中国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LI Shan-tong,XU Xin-yi.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4.(in Chinese))
[2] 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1):74-78.(LIU Hong,WANG Hui,ZHANG Xing-wei.Research review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J].China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1):74-78.(in Chinese))DOI:10.13292/j.1000-4890.2006.0015
[3] 杨一鹏,蒋卫国,何福红.基于PSR模型的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J].生态环境,2004(4):597-600.(YANG Yi-peng,JIANG Wei-guo,HE Fu-hong.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environment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based on PRS model[J].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4(4):597-600.(in Chinese))DOI:10.16258/ki.1674-5906.2004.04.037
[4] Pei H,Fang S,Lin L,et al.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 a hyper-arid oasis:a case study of the Turpan Oasis,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2):1449-1461.DOI:10.1007/s12665-015-4134-z
[5] 吴克宁,关小克,冯新伟,等.基于PSR模型的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灰色预警[J].河南农业科学,2007(6):83-85,89.(WU Ke-ning,GUAN Xiao-ke,FENG Xin-wei ,et al.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warning of Zhengzhou using Gray System based on the PSR model[J].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6):83-85,89.(in Chinese))doi:10.15933/ki.1004-3268.2007.06.025
[6] 丁彩霞,延军平.基于PSR模型的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3):191-196.(DING Caixia,YAN Jun-pin.Research on ec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PSR model[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5(3):191-196.(in Chinese))DOI :10.13961/ki.stbctb.2015.03.041
[7] 王苑澹张晖,董小平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3):230-232,236,242.(WANG Xiao-feng,ZHANG Hui,DONG Xiao-ping,et 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Shaanxi water source area in Middle-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0(3):230-232,236,242.(in Chinese))DOI :10.13961/ki.stbctb.2010.03.019
[8] 王立辉,黄进良,杜耘.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161-166.(WANG Li-hui,HUANG Jin-liang,DU Yun.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1(2):161-166.(in Chinese))
[9] 刘远书,高文文,侯坤,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3):440-446.(LIU Yuan-shu,GAO Wen-wen,HOU Kun,et al.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on watershed of the Middle Route of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15(3):440-446.(in Chinese))DOI:10.11870/cjlyzyyhj201503013
[10] 郭恒亮,f原原,楠晓慧,等.南水北调中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3):444-447.(GUO Heng-liang,WEI Yuan-yuan,HE Xiao-hui,et al.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analysis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3(3):444-447.(in Chinese))DOI:10.13476/ki.nsbdqk.2015.03.010
[11] 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2):63-66.
(DOU Ming,ZUO Qi-ting,HU Cai-hong.Assessment of influence of Water Transfer Project from South to North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05(2):63-66.(in Chinese))
[12] 张璐,杨爱民,吴赛男,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4):4-7,23.(ZHANG Lu,YANG Ai-min,WU Sai-nan,et al.Study on eco-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urban green space within water receiving areas from phase 1 of Middle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10(4):4-7,23.(in Chinese))DOI:10.13928/ki.wrahe.2010.04.009
[13] HJ 192-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S].(HJ 192-2015.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n Chinese))
[14] Walz R.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DOI:10.1007/s002670010048
[15] 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ZUO Wei,ZHOU Hui-zhen,WANG Qiao.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afety[J].Soils,2003(1):2-7.(in Chinese))DOI:10.13758/ki.tr.2003.01.002
[16] 彭建,吴健生,潘雅婧,韩忆楠.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7):933-940.(PENG Jian,WU Jian-sheng,PAN Yajjing,et al.Evaluation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PSR model:conceptual framework[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2(7):933-940.(in Chinese))DOI:10.3969/j.issn.1672-1683.2009.06.002
[17] 张锐,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16):5090-5100.
关键词 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指标体系;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X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31-02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aizhou City
HE Juan ZHAO Li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nd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 index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by field study was analyzed,and taking the Heheng Village,Jishi Village of Taizhou City for example to test the system.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status;index system;Taizhou Jiangsu
近年来,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但我国目前主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农村环境保护关注较少[1-2],相关的研究和评价刚刚起步[3]。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而设立的,不适合应用于农村环境评价监测,如何改进环境监测和评价标准,是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环境质量概述
农村环境的种类与城市环境不同,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分区不明显,也完全区别于农业环境,它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4]。在这里提到的农村环境质量是指农村的土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同时也包括在这种环境中生产的农林牧副鱼等农产品的质量,即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滞后于农村的发展,许多监测项目不适合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中污染较严重的项目监测有些还存在缺失,而不严重的污染项目存在重复监测的情况[5]。
同时由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刚刚起步,研究者仅仅初步构建相关的监测和评价方法,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且尚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指标的细化,以真实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完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对泰州市典型农村地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概况、农业生产情况、水源地情况以及污染状况等,确定了泰州市典型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指标层共计10个指标(表1)。
2.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QI=Cenv×Ienv+Ceco×Ieco(1)
式(1)中,RQI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为0.6;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值;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权重,为0.4;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值。
各指标层因子解释如下:
2.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选择主要水源地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公式计算: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1-A/N)(2)
式(2)中,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评价,A为1 h平均值超标个数;N为各点位的监测数据个数总和。
2.2.4 环境状况指标。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理化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有机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0.20、0.25、0.20、0.15。
2.2.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
Pip=Ci/Sip(3)
式(3)中:Pip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Sip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根据Pip值的大小,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2.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中的评价方法,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如下:生物丰度指数0.20,植被覆盖指数0.20,水网密度指数0.20,土地退化指数0.15,人类干扰指数0.15。
2.2.7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大小,将农村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表3)。
3 泰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价
3.1 典型村庄的选择
季市村位于靖江市季市镇中心,河横村位于姜堰区沈高镇,分别位于泰州市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季市村占地8.8万m2,总人口1 328人,历史文化悠久,村内有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距今有640年以上历史的青龙寺,有苏中地区第1尊“药师佛”,村中环境优美。该村对泰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性,其生活方式得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机构的认可,并且该村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3.2 监测结果
3.2.1 饮用水源地质量监测结果。对泰州市三水厂、靖江市三水厂进行监测,其监测结果通过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分析的标准是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为依据。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27项指标,总氮项目不计入评价,该水源地的水质指数到达80,符合国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靖江市上青龙港、下青龙港口,姜堰区林场公路桥、洪林大桥进行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的项目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基本项目24项,地表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水质评价为良好,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3.2.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季市村、河横村的环境空气进行了监测,所测指标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值都要优于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100。
3.2.4 土壤监测结果及评价。姜堰区河横村选择了3个基本农田监测点位,1个草莓园监测点位、1个葡萄园监测点位,靖江市季市村选择了1个基本农田,1个种植园,1个商住区,共计8个监测点位。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指标都优于国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所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100。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河横村、季市村的环境状况指数均为92.0。
3.2.5 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结果。根据Landsat8 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泰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15。
3.3 评价结果
对泰州市的农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泰州市靖江市季市村和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的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均为81.3,按照农村环境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都为良。
4 结语
河横村、季市村均是以农田种植为主,正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说明,农村环境处于良好级别,属于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并且农村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等特点,进行农村环境质量指数构建时,使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等作为分项指数,其在指数中所赋权重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欠缺,目前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亟待改进,这也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5 参考文献
[1] 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环境管理,2007(6):80-83.
[2] 于水斌.农村污染方资格证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26(1):112-114.
[3] 朱承聿,单正葡.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4,10(5):41-44.
【关键词】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政策建议
1 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 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难以提升
现阶段,环境法治制度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形成严重的打击,生态环境破坏者累教不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现行环境法律处罚力度偏轻,生态环境破坏者违法成本低,难以遏制他们的破坏行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职能以及相应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环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细化,由于违法惩罚力度偏轻,一些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就会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评估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违法环境保护制度气焰,部分企业污水排放并为达到排放标准,这对生态环境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司法手段并未与环境保护制度有效结合,环境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之后难以获得相应的赔偿,环境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1.2 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效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普遍存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以及生态效应尚未纳入到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形同虚设,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质量低,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市场手段不足,难以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重要组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导致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错误的意识,公民环境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 建立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国内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问题逐步显现,西方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并优化了环境保护制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在不同阶段通过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2.1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从西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制度经验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环境保护部门基础工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态环境制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须重视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的对应关系,将污染控制的各项制度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控制,进而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 环境信息公开、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对公众参与度极为重视,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意识觉醒和公众有效参与,充分展现公众的监督的重要作用,维护自身的环境和健康权益。通过信息公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够为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以及环境健康权提供充分的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对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建立我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3.1 源头严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统计体系以及核算制度,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环境效益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其次,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于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企业要及时叫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产处理、淘汰和推出,修订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促使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最后,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风险民意沟通以及利益诉求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通过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工作过程中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3.2 过程严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企业生产排放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减少污染物不合理培养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以及行政执法制度,对工业源点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标准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建设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3.3 后果严惩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强化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加大违法违规成本,明确环境权益机制,准确确认环境污染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使责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通过惩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将这种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的关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制度,规范社会生产行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亮,俞海,夏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
[2]卢现祥,许晶.不同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比较研究――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2(5).
[3]周迪.论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构--以法国工业分类环境保护制度为例[C].//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13.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改进的ahp;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672-1683(2011)01-0099-03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using the improved ahp method
chen shuang,yang guo-f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hp,the index system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was built in this study.the improved ahp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appraisal index,and consequently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secondary factors,and general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od regulation function of the delta had been highly emphasized by the sectors concerned while the climate regulation function of the delta had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landscape planning,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key words:yellow river delta;improved ahp;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被誉为“自然之肾”。人类对湿地的关注和研究随着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退化、湿地丧失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开始。目前,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偏差,中国在过去较长时间过分强调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其的保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8]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判定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为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军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戴新等[1]利用传统的ahp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使得难以定量化的湿地生态质量指标定量化,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然而,传统的ahp方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传统的ahp中的判断矩阵一般不满足一致性,此时说明决策者对被比较的元素所赋的值,有些是不准确的[2]。石建等[3]指出,t.l.saaty等人提出的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构造成比较矩阵,其一致性效果不理想。传统的ahp没有充分利用已有定量信息,认为传统的ahp是研究专门的定性指标问题,对于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的问题讨论得不够[4]。传统的ahp提出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讨论得较多,而对判断矩阵的合理性考虑得不够,这是因为对标度专家的数量和质量重视不够[5-6]。基于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将传统的ahp方法中由“1-9”标度,改进为ahp层次分析法的“9/9-9/1”的新标度,构造成比较判断矩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得到更加科学、精确的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戴新等[1]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8°07′-119°18′,北纬36°55′-38°12′之间,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南岸中心地带,处于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又是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交汇点。三角洲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岸线全长约590 km,湿地总面积约4 150 km2,是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各类湿地面积如表1所示[7]。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油田开采和石油加工业等所产生的工业废气,给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黄河三角洲9条入海河流的河口水质均受到污染。潮河、挑河、溢洪河、广利河、神仙沟等河口污染严重,致使鱼、虾、贝类数量减少,鸟类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浅海、滩涂水质均受到了石油类污染,影响了浅海滩涂生物的多样性。因而,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维护该区域内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
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最初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各种因素层次化,并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定量依据。
2.1 层次分析法的标度改进
传统的ahp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使用“1-9”的原始标度准确率会降低;各层次之间联系设立混乱;数据处理过程繁琐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对传统的“1-9”标度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新的标度“9/9-9/1”,详见表2。
2.2 改进的ahp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2.1 明确问题并建立层次模型
为便于成果引用和结果比较,参照文献[1],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依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结构、特征、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筛选出形成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3类,共计13个主要特征因子,如图1所示。总目标层a,在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建立的总目标就是黄河三角洲湿地ahp综合评价;要素层b,根据湿地生态功能及湿地影响因素从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功能、湿地环境质量指标3个方面分析,用这几个方面特性的非线性相加来反映总目标的价值;指标层c,具体反映要素层的多项指标,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在上表中取b13=9/5,其含义表示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湿地生态环境指标相对于湿地环境质量指标而言,属于稍微重要;b31=5/9表示湿地环境质量指标相对于湿地生态环境指标,属于较不重要。依据文献[8]的相关公式计算,求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00 8,一致性检验系数cr=0000 7,cr<0.1,建立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按照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可得要素层对指标层的最大特征值、归一化特征向量,并对特征矩阵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均满足要求。要素层对于相应各评价层的计算结果,见表4。
2.2.3 层次总排序
利用上面层次单排序的结果,综合得出本层次各因素对更上一层的优劣,最终得到指标层对总目标层的优劣顺序。对求出的各间接判断矩阵的向量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排序得出表5。根据文献[8]计算公式所得,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cr=0.0050,cr<0.1,层次总排 根据归一化后各指标权重值排序结果,可以把13个指标划分为重要指标(≥0.12)、次要指标(0.07~0.12)和一般指标(≤0.07)3类,结果见图2。
2.2.4 结果分析
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指标划分图可以看出13项评价因子中,指标 c1、c6为重要指标;指标c3、c5、c10、c12、c13为次要指标,共计5项指标;c2、c4、c7、c8、c9、c11为一般指标,共计6项指标。
3 结论
经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结论:重要指标c6(权重极大值)与一般指标中权重最低的指标c7(权重极小值)二者之间的权重相差比较悬殊,差值达到0.1225。说明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相关部门在三角洲的洪水调节功能(指标c6)这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投入力度也比较大;然而,在气候调节功能(指标c7)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显示结果中,一般指标里面的其他几个指标的权重也相对较小,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警惕。
参考文献:
[1] 戴新,丁希楼,陈英杰,等.基于ahp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5-139.(dai xin,ding xi-lou,chen ying-jie,et al.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the wetland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ahp method [j].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2007,(2):135-139.(in chinese))
[2] 王传玉.改进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的一种新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4):47-50.(wang chuan-yu.a new method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mparison matrix in ahp[j].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igineering,2001,(4):47-50.(in chinese))
[3] 石建,郭跃华.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7.(shi jian,guo yue-hua.ahp on the basis of index number scale and its usage [j].journal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2004,3(4):4-7.(in chinese))
[4]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4-267.(wu dian-ting,li dong-fang.shortcomings of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method[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4,(2):264-267.(in chinese))
[5] 魏翠萍,章志敏.一种改进矩阵一致性的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 (8):62.(wei cui-ping,zhang zhi-min.an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onsistency of a comparison matrix[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0,20 (8):62.(in chinese))
[6] 王应明.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综述[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5,5(5):101.(wang ying-ming.an overview of priority methods of comparison matri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1995,5(5):101.(in chinese))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 结合 技术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36-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经济呈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受到“注重生产发展,轻视生态环保”的思想影响之下,尽管农村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可农村生态环境情状却每况愈下,甚至不少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并威胁到人民生命健康的恶劣现象。因此,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检测技术,对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理,并对易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实时的预防,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安全提供保障[1]。
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的有3亿多,其中有9000多万人因为水污染而造成饮用水不安全。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其主要饮用水源—— 地下浅水层及地表水。另外,畜禽养殖也是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
土壤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在重庆市有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调查中显示,重庆市稻米及蔬菜的铅超标率高达46%和60%,七氯和异狄氏剂醛及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均在85%以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肥的应用,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渗透到土壤环境之中,严重破坏了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伴随农膜使用量的日益增加,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又由于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倾倒和排放,畜禽粪便未设置污染治理措施等等,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3]。
2 环境检测技术在解决目前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重要作用
环境检测技术通过及时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五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和检测,从而能够让相关专家根据对其检测的数据的详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以便起着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构建环境检测技术,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从而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对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加以培养,建立对农村环境检测工作及其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同时为了避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还要构建环境监测技术预警体系,并将信息自动化引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当中,实施环境的实施在线监测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4]。
环境检测技术能够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加以监控,从而帮助人们及时提出最佳的解决措施。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不同污染点进行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污染源,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污染排放加以控制。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利用环境检测技术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可以利用该技术对不同年份及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水水土流失的措施。
3 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
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检测工作,能够很好地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从而为人们科学地评估农村环境质量情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地坚实的依据。
要将环境检测技术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
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
确定并采用合理的采样地点、采样频次及采样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样品处理化验分析方法和期限加以明确规定,以便所得到的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及时并准确。同时,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
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方法渠道进行妥善合理的安排,并对各地群众在日常生活如何注意防患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加以科学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环境问题而给群众生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5]。
结束语:构建环境检测技术体系,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同时也是贯彻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另外,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才能令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及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检测技术,对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理,并对易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实时的预防,从而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红海.浅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措旌[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1):135-139.
[2] 周丽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2012(1):158-166.
[3] 林万成.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举措—— 以河南省为例[J].新农村(黑龙江),2011(3):134-136.
厦门市流域概况及“十三五”水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厦门市境内主要包含岛外9条溪流,皆为独流入海水系。其中过芸溪流域隶属海沧区,后溪、瑶山溪以及深青溪流域隶属集美区,官浔溪、埭头溪流域隶属同安区,九溪流域隶属翔安区,东西溪和龙东溪流域均有翔安段和同安段2部分。“十三五”期间厦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提升,国控断面水质逐步稳定,水质指数持续降低;小流域省控断面2018年全部消除劣V类。202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以奖促治”断面水质达标率、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和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实现“6个100%”[1]。2020年2月,厦门市西溪隘头潭国控断面水质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全国第六[2];3月排名全国第三,排名创历史新高[3]。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缺乏厦门市由海岛和大陆两部分组成,境内重点流域短促均为季节性山溪河流,里程短、坡度大、汇水面积小,无较大天然湖泊,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存在行洪安全问题,而枯水期则水量不足,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生态需水和景观需水量得不到保障,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根据2020年水资源公报[4],厦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4亿m3,全年水资源总量仅为5.453亿m3,比上年减少50.15%,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5.82%。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骤减。202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37.5mm,比多年平均值1513.3mm减少38.05%,属于特枯水年。厦门市是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最高、淡水资源最匮乏的典型水资源约束城市。2.水环境有待提高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水质明显好转,但部分月份水质仍存在不达标现象,重点河流水质存在超标风险。加之岛外大部分溪流径流量小,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部分溪流市、区两级监控断面还存在劣V类水质。河流上游或者沿岸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耕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岛外4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使得城镇污水量迅猛提升,污水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显现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3.水生态受损厦门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981km2的生态控制线(占厦门陆域总面积的57.7%),并在《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全部作为全市陆域生态红线实施线,按照强制保护与限制开发进行差异管控[5]。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东西溪流域汀溪水库及上游、莲花溪上游、澳溪上游等区域的水生生物的数量在减少。局部流域上游农业开发导致多处河岸紧邻农田,河道与农田之间的宽度达不到缓冲效果;中下游河道部分河岸硬质化,无法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进行削减。总体来讲,河道下泄流量减小、护岸硬质化缓冲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是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的主要原因。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保护目标到2025年,厦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到83.3%;国省控考核断面不出现劣V类水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恢复有水河流1条。2.主要任务及对策2021年,厦门市根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新时期、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梳理当前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现状以及形势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6]编制工作,重点围绕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流域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这3方面提出对策措施。(1)水环境质量改善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农村污水整治、保护区退果还林生态补偿、水源涵养工程、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饮用水源地监管等多项任务。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莲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推动枋洋水利枢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稳步推进古宅水库、石龙水库等“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强化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流域精细化管理。对岛外9条溪流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排查,实施以国省市区控制断面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相结合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坚持“一河一策”,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逐一研究解决方案。对入河排放口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开展全覆盖检查监测,建立入河排口日常巡查与长效管理机制。补齐城镇污水治理短板,推进排水管网溯源排查与雨污分流改造。针对重点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农村雨污分流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不稳定、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市政管网正本清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维护、缓冲带建设、生态沟渠维护等对策措施。(2)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恢复和保障生态流量,加强农业种植节水技术的推广。严格控制区域水资源利用总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喷灌、管灌、微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鼓励、支持、实施区域内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建立生态补水制度,开展可供水源分析,推进生态补水。按近期及远期规划,分批实施补水调配和保水工程。近期,拟开展九龙江雨洪及马銮湾再生水厂工程至过芸溪补水工程,前场污水处理厂至深青溪补水工程,以及内田污水厂至莲溪和九溪生态补水工程。(3)水生态系统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从单纯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到“三水共治”生态保护模式的转变。一要加强流域沿岸缓冲带巡查,对侵占河道或者缓冲带的农田落实退耕还河,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流域边界。二要实施河湖健康诊断和流域湿地恢复建设,构建水—岸—陆梯级植物景观,提升河岸缓冲能力。三要积极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加大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保护力度,通过生态水系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补充生态基流,提高流域生态流量,满足水生生物生长需求,保护流域生物资源,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提升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四要试点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