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寄宿生生活补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育民生工程工作总体情况:
我校2021年上学期共有学生196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8人,共发放金额12812.5元。下学期我校共有学生180人,摸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2人,现正在申请中,这些经费,统一由县财政根据学生提供的农户编码打入家庭账户卡中,学校一律没有截留和挪用。
901班胡兰同学,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学校积极对接社会爱心人士,联系浙江一位爱心人资助她三年学习生活费用。
同时,积极为符合三位条件学生申请“暖冬行动”救济金,为一位学生申请“春雷计划”救助金。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为规范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发放管理行为,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均能按上级文件贯彻落实,有配套资金文件,对获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建立档案,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1、是学校成立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评审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全程管理,负责对全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是组织学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熟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的有关政策法规,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3、是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宣传板报、专栏,家长微信群、家校联席会等宣传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这一政策文件精神,提高全体老师的认识水平,强化教师的法制意识,要求教师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让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并惠及民生。
(二)实行评议及公示制,透明享受补助人情况
我校通过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宣传资助政策,在校内和学生所在村、分发张贴布告宣传相关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每位教师都明白自身职责及其工作意义所在。
我校在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上,组织学生申请资助程序及受助名单符合规定,学校成立有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学生先写好申请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学生递交的申请书和上级规定的内宿生比例,初步核定班级受助学生人数,并在班级进行班级评议,然后把人数上报学校,经学校领导班子再次评议,确定全校受助人数,并在校务公示栏上,将每个学期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人员公示在醒目的地方,并将学校举报电话也进行公示,以便学校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各界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补助资金用于最困难的学生。
(三)规范资金发放和管理,从行动上狠抓落实
根据我学区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加强财务管理,进行实度调控,勤俭节约,科学合理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的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使之达到新的办学标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认真抓好常规工作:
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合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
1、准确做好学校年度预算和收支计划,并严格执行。全面做好年终的决算工作,为学校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2、加强过程管理,及时统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底码清楚,信息准确,每月向学区校长汇报,为领导合理使用资金提供依据。年底向职工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财务监督。
3、积极参加财会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做好财务年审、换证工作。
4、做好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和减免教科书费的工作。
5、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和检查工作。新购物及时上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年终认真完成清产核资工作。
6、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五年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有章可循。避免重复投资。
7、围绕规划,集中使用资金,打造造亮点学校,使其达到普九标准。
三、抓住重点力求创新:
1、抓好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2、结合新的办学标准,提高各学校后勤管理水平。
3、虚心听取建议,提高各校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4、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头脑;创造机会,走入课堂,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更快地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四、其他工作:
1、配合学校搞好人防、技防、物防工作。
2、配合学校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完成各项临时性和计划外工作。
五、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1、 检查开学情况
2、 制定财务工作计划。
3、 完成2012年经费预算编制
三月
1、 配合物价局做好收费检查
2、 春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
3、 建立学校财会人员档案
4、 固定资产检查
四月
1、 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 学习财务管理办法
五月
1、 校舍安全检查
2、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六月
1、 建立健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 账外欠款清查统计
七月
1、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八月
1、 听取各校校长报账员对财务工作意见、建议
九月
1、 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 秋季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统计上报
十月
1、 分配取暖费
2、 配合教育局做好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检查
十一月
1、 积极参加报账员培训
2、 固定资产检查
十二月
1、 编制财务决算年报
2、 财务工作总结
在我区,像杨曼娟这样获得政府资助的学生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区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资助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我区已经实现了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2013年,自治区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资助、普通高中免学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5个学生资助项目纳入当年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累计下达资金27.3亿元,资助学生195万人次。
完善体系:学生资助“全覆盖”
近年来,家住钦州市钦南区某偏远山村的陈大爷有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连村里都有了幼儿园;第二个“没想到”是自己的孙女上了幼儿园还能享受补贴。陈大爷今年70多岁,儿子儿媳在镇上打工,他在家照顾身患疾病的老伴和正在上幼儿园的孙女,家庭经济一直较为困难。
现在好了,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政府设立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中在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给予每人每年800―1 200元的资助,并于当年落实专项经费7 528万多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园幼儿15万人。2013年,自治区政府下达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1.58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16.8万人。陈大爷说:“这项政策好,连这么小的娃都关心到了!”
在小学和初中,我区同样设立了多项家庭贫困学生资助项目。仅2013年一年,我区就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金16.26亿元,资助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138.73万人。
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中学八年级学生李欣(化名)家境十分困难,父亲早年意外身亡,母亲改嫁,留下她与奶奶相依为命。进入初中后,尽管不用缴纳学费,但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对她的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她一度感到无助甚至绝望。老师和同学了解到她家的经济状况后,及时帮她申请了国家“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和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让她得以安心学习。李欣说:“国家给予我的资助,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事实上,像李欣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以后都不必为学费和生活费过度担忧。在现阶段,我区不仅制定了高中免学费政策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还落实了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提供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补助政策。
近两年,我区已安排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近7亿元,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47万人次;安排落实普通高中免学费补助资金2.6亿多元,为28万多名库区移民子女和在国贫县就读的普通高中学生免除了学费;安排下达大学新生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补助资金7 000多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10多万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高中的贫困学生陈广群,经申请获得了每年2 000元的助学金后,乐观地表示:“有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困难总会过去的,风雨过后是彩虹。”
及至上了大学,家庭贫困的学生同样无须为无钱上学而过度担忧。近年来,我区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工作目标,深入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面落实高校奖助学金等各项政策。据统计,近两年,我区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0多亿元,有50多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中受益。尤其是2012年,我区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4.32亿元,比2011年增长29.6%,占全国发放总额的12.6%,贷款总额和贷款学生人数排在全国第一位。目前,全区110个县(市、区)都已开通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近两年,我区还安排高校奖助学金12亿多元,奖励、资助广西高校学生38万多人次。
艾志国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统计学2010级学生,他从读大学开始,就一直得到政府各项奖助学金的资助,有国家一等助学金、国家二等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所获奖助学金总额超过1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他家庭的经济负担。
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出资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当年我区按照中央要求,下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 227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599人。
我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也设立了多项资助项目。国家从2007年起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政策,我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范围,对公办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的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某些艺术专业除外)。
黄蓓蓓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出生在钦州市浦北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且身体孱弱,家里尚有年幼的弟弟在读书,懂事的她希望学一门技术,早点挑起家庭的重担。2010年初中毕业那年,在了解到报读中职学校能享受多项政府资助后,她心里很高兴,最终选择报读了北海市卫生学校。在校三年,她连续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政策,并在2011年和2012年连年获得自治区政府奖学金。2013年毕业后,品学兼优的她顺利进入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据统计,近两年,我区安排下达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补助金11亿多元,免除了57万多名中职学校学生的学费;安排下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5亿多元,资助中职学校学生近50万人次。
贵阳市白云区:
套取国家土地征收补偿款案
2013年,在金阳至扎佐城市一级主干道项目建设土地征收过程中,张世华伙同他人,在两户村民户头上虚报6亩土地,套取国家土地征收补偿款67.88万元据为己有。张世华受到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遵义市正安县:
套取扶贫资金窝案
2012年,正安县乐俭乡违规将该乡的方竹林改造项目承包给县林业局种苗站站长郑维勇实施,时任乡党委书记胡志勇、乡长冉胜利等8名班子成员和时任县扶贫办主任袁体海、副主任赵天鹏等15名党员干部收受郑维勇的钱物共计30.5万元,使达不到合同要求的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郑维勇非法套取国家项目补助资金228.146万元。正安县纪委给予胡志勇、冉胜利、袁体海、赵天鹏、郑维勇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正安县政府副县长何祖华分管扶贫工作,没有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遵义市纪委给予何祖华党内警告处分。
六盘水市:
医药购销领域腐败窝案
2005年至2015年,部分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经销商以“回扣”方式,大肆向县、乡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行贿。该案涉案人员144人,其中,党员干部107人(科级以上干部12人),水城县和六枝特区乡镇卫生院现任、离任69名院长“全军覆没”,涉案金额1796万元。现已党政纪处分66人,诫勉谈话23人,移送司法机关18人。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
侵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案
2011年至2013年,田应勤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社会抚养费8.6万元,骗取、侵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款1.83万元。关岭自治县纪委给予田应勤处分, 司法机关已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毕节市金沙县:
制虚假材料套取新农合资金案
2011年至2014年,梅波利用职务便利,通过制作虚假补偿材料,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36.58万元,其中30.22万元被用于个人开支。金沙县纪委给予梅波处分,司法机关已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铜仁市万山区:
贪污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案
2012年至2013年,鱼塘中学原校长陈杰、党支部书记郑世才、副校长张锐、总务处主任桂雪峰、办公室主任杨坤等贪污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26.1万元,私设私分 “小金库”1.76万元。万山区纪委给予陈杰等5人处分,司法机关已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黔东南州岑巩县:
打着修路的幌子骗取低保资金
2009年,杨达洪以低保资金作为修建通村公路费用名义,骗取本村15户农户的户口本和存折,并陆续到信用社支取了43775元,其中5732元用于该村修建通村公路的支出,剩余的38043元个人使用。杨达洪受到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黔南州罗甸县:
骗低保修建房屋案
2012年,罗秀阳在担任原八总乡另桃村驻村干部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向本村2户危改对象索取辛苦费共计4000元;2013年6月,罗秀阳从乡政府领取另桃村纳港组罗某雄户低保存折后,先后4次从存折上取出低保金共计4990元用于修建自己房屋。2014年6月下旬,罗秀阳在新闻上看到县民生监督组即将进村开展工作后,害怕事情败露,于7月主动将取出的4990元及尚有余款30元的存折退给罗某雄。罗秀阳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黔西南州普安县: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解决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农村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29万,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等多种原因,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有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个,占四川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55.6%。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135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近年来国家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项政策实施6年多来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了哪些作用,具体在哪些方面对贫困农户产生了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及怎样使政策更加完善,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
(一)贫困农户家长教育观念增强
家长的教育观念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终极目的有关,包括人才观(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和生育观(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动机);二是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的选择有关,包括儿童观(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和教子观(对教育子女内容和方式的看法)。 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并通过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发展。同时,家长的教养观念自身也受到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的经历、家长的文化水平及其所学的文化知识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它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并在其教养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两免一补”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后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贫困家庭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读书,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失学率降低、升学率提高。随着入学儿童的增多,贫困家庭的整体文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劳动力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贫困农户加快反贫困的步伐。(见图1)
(二)小学、初中学生入学人数显著增加
2005年四川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本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总体方案,“两免一补”总投入4.1亿元。在“两免一补”政策的驱动下,四川省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入学人数由2004年的122395人上升到2005年的153826人,初中入学人数由56990人上升到78115人。
对比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人数可知,小学入学人数、初中入学人数显著增多,但是高中入学人数增加并不明显,因为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因此“两免一补”政策不覆盖高中阶段的教育,家庭困难的子女在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后迫于经济压力一般难以继续升学。
(三)贫困农户教育支出成本降低,可支配收入增加
四川民族地区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后,小学生每生减负约200元、初中生340左右元。按我国2004年公布的绝对贫困线农村人均年收入882元计算,分别相当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这个比例还要提高,这对贫困家庭带来了直接经济影响。具体而言,“两免一补”资金按标准落实到贫困家庭,即直接承担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又减少了贫困家庭的总支出,使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就使得贫困家庭的低收入状况得以改善,有机会将这些多出的资金投入到其它经济活动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四)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
四川民族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凉山州为例,2004年四川省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5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6%,经过5年的反贫困,到2008年底,四川省凉山州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8.4%。
四川省凉山州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国家的扶贫政策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教育扶贫政策是最主要的部分。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对新的生活(生活的水平、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属于教育扶贫政策的一部分,因此它在减少四川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与降低贫困发生率方面起到了和大作用。
(五)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效发展性投资,它具有社会和私人的双重效益。有研究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如图2所示,2008年阿坝州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8.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435元。在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47%,初中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26%,小学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16%,文盲半文盲占总输出人数的11%。分析可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成正比。“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多,收入就会相应增加,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
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人均全年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都呈增长趋势,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成正比。从长远意义上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四川民族地区整体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增加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人均全年纯收入,将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很大作用。(见图3)
三、结论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作用正在逐渐地显现,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在:一是减少了贫困家庭教育费用的支出,可支配收入增加,低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二是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善,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三是提高了贫困家庭劳动者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从而使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研究中发现,“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积极正效应是显著的,但是其政策的实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如何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是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配套资金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而村贫困人口比例高的地区,贫困寄宿生的比例也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基层财政应承担的生活补助也更多,这一状况在四川民族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国家贫困县大都自然条件恶劣,又没有可利用资源,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都非常薄弱,要承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专项资金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二是“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存在监督不力的情况。如有的学校出现受助名额与学习成绩挂钩,甚至出现受助名额被当作礼物或人情赠送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但剥夺了本该受助学生的权利,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对未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应该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以社会监督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
狠抓“两项工程”,为和谐校园建设强基础。一是全力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建设。为进一步加大校园安全系数,库伦旗有序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计划利用四年时间,投入资金15326.47万元,在全旗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其中重建扩建校舍84086.7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89919乎方米。2009年该旗投入资金1094万元,完成新建校舍8674平方米,现已如期人驻。2010年投入资金7592.41万元,重点对旗回民小学、六家子学校等6所中小学实施新建扩建,对旗第三中学、库伦镇小学两所学校实施整体搬迁,8所学校建筑总面积达50707.7平方米,开工率达100%。同时,还有5所学校预计在2011年施工。二是全力推进寄宿生饮食放心工程建设。库伦旗96%的学校具有寄宿制学校的特点,为此,该旗着力打破学校食堂承包制,推行食堂“托管”制,即学校食堂由专业团队托管,学校主动参与食堂管理,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伙食标准和伙食质量。2010年有11所学校新建了宿舍、食堂,建筑面积达25302平方米。并且出台了《库伦旗中小学生食堂管理办法》,寄宿生全部实现了早餐一个鸡蛋一杯奶的标准,午餐、晚餐改变了原来主副食单一的形式,实现了多样化。他们还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旗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卫生、公安、消防等机关单位对学校宿舍及食堂进行安全大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进入校园的食品质量安全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各校还依托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台、食堂等一系列宣传阵地,通过设置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知识,营造浓厚的食品安全氛围。
切实加强“两个队伍”建设,为和谐校园做保障。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旗教育主管部门与全旗各校负责人签订了目标管理、校舍建设、校园安全、教育质量等十项责任状,全面规范办学理念。2010年下半年,对个别履职不到位的校长和学校班子成员予以免职,或进行岗位调整。要求校长带头转变办学理念,亲自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在处理学校事务上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形成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培训的方式,聘请纪检监察、财政、公安、卫生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全旗校长队伍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旗校长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二是加强教师整体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教师严格自律,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开展全旗教师队伍岗位大练兵,2010年共评选出200余名教学能手、50名骨干教师、30名名教师。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比赛活动,改进教师育人观念,强化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推进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校建设。为平衡城乡师资水平,2010年从旗直学校选派24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招录了168名特岗教师,其中137名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和谐校园建设保稳定。严格落实各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公用经费、寄宿生住宿补助费、生活补助费已全部发放到位。2010年共计免除学生杂费274万元,免除学生课本费402万元,发放学生生活补助费942万元。186名高中生享受了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同时,还办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850万元。
二、财务工作重点:
1、加强收费管理,落实“一次性”收费制度。要严格按照物价中心、教育局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和增设收费项目。收费工作做到:”两公示、两检查”即:对学期初预收费项目、标准公示于众;与学生结算时,务实填写结算清单,结清长退、短补手续,再次公示于众。联校将于开学初检查预收费情况,学期中检查结算清况。对有违规收费行为的责任人,除务实清退多收款项,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通报全联校。
2、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杜绝违规行为。预算外资金要杜绝转移收入,隐蔽收入行为,学校预算外资金应全部纳入、上缴财政专户,严禁私设小金库,挪用、截留、坐支各项收入现象。联校在对收费工作检查的同时,对预算外资金收缴情况一并进行检查。
3、加强经费管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1)继续坚持:“校财局管、预算控制、单位支配、超支不报、结余留用”的管理原则,做到量收而至,支出有计划,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教学一线。
(2)从严控制大额开支。大额开支继续坚持初中XX元,土地殿寄宿制小学1000元,中心校600元,其余学校300元的审批制度。审批前必须经学校教代会研究通过,写出书面申请并签字,经联校领导批准,方可开支。严禁先支出,后审批、不经教代会通过的现象发生。
(3)严格控制招待费标准。要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各学校招待费要控制在总经费的百分之二以内,每月应将招待费支出情况在校内公示,接受师生监督。
4、规范支出票据
(1)严禁白条入帐。
(2)报销票据必须项目填写齐全,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做到经手人、校长签字齐全,100元以上的票据必须附明细。
(3)业务发生额1000元以上的应以转账支付。
一、着力抓好财政收入征管。受疫情影响,全年今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1~5月份完成综合财政收入8274万元,占年初预算26,276万元的31.5%。其中:税务7754万元。占预算25,000万元的31%,同比减少6.8%;财政500万元,占预算1276万元的41%。
二、着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持把“六保”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严控“三公”经费,压减非重点、非刚性的一般性支出。1~5月份,实现财政支出2050万元,占年初预算4930万元的41.5%。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有序实施33项民生工程,优化推进民生工程的务实举措,努力把疫情对社会事业民生建设的影响降到最低,1~5月份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惠民补贴资金36项,3798.9万元,其中残疾人护理补贴80.74万元,残疾人药费补贴49.1万元,城乡低保补助金2007.6万元,村干部固定报酬和误工补贴177.4万元,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25.77万元,冬春救助资金15万元,抚恤优抚生活补助393.99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费29.5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扩面资金129.7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特扶资金228.88万元,库区移民补助94.6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57.9万元,临时救助47万元,农村五保户补助22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3.1万元,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32.12,贫困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3.4万元,医疗救助资金35.2万元等。
四、着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我镇财政平稳运行。二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绩效管理,促进扶贫资金精准投入、精准使用、精细管理。1~5月份实施扶贫项目127个,投资额达2014.68万元。其中水利项目15个、402万元;交通112个、1612.68万元。三是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用好上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扬尘治理,水环境治理和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