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计划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当前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的资源利用的结构需要优化
①受制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系统的传统体制模式的束缚,我国在教学管理措施上的探索还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未能有效适应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变化趋势。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现实就是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也是产生教学管理上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③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单位和相关组织部门在管理上的疏忽,存在着对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资源建设的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导致产生资源利用结构上或存在资源浪费、或存在资源紧缺,影响着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1.2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相关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存在着教学管理措施上的缺陷,导致教学管理部署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环节上的疏漏,一些信息处理上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没有相对应的处理机制,导致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着发展短板。这就影响到了当前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高效信息处理的发展需求。
1.3教学管理的协同性不够
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管理措施和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和配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产生在教学管理的整体性管理成效上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空缺,通常这一方面也是造成教学管理在不同教学单位和不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产生失管失控或者严重影响教学管理成效的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
1.4教学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
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思维理念的制约和影响,在施行教学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导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反馈的有效作用,这也是制约着当前教学管理措施产生应有成效的一大原因[1]。
2教学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关系
2.1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打破现有教学管理环境中的资源分配不均局面,通过开放的、系统性的、具备均等性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对部分教学管理下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有效的调剂,实现更具均衡性的有利信息环境,助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形成更具全面性的教学管理发展[2]。
2.2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当前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研究,其实也是挖掘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研究,是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技术优势,实现增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探索。①能够增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采集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覆盖性采集措施;②能够增进教学管理中的即时性信息反馈能力;③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产生及时有效的信息分析和应对措施。
2.3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各部门间教学管理的协同性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还在于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部门间信息交换和沟通联系完成整体性计算机信息化的相互连通,形成在处理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时,能够形成密切的协同配合,采取一定的交流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性[3]。
2.4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形成
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也正是当前教学管理发展的阻碍。只有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应用,完成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任务,才能真正提供适宜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施行的有利环境。从总体上来看,只有坚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才能实现综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管理思路实现有效落实;而健全在教学管理措施中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则能够增进教学管理活动在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持续发展,增进适应度。
3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并且注重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运用,增强资源优化分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进教学管理的协同性,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作者:徐聚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吉国庆.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教学管理信息化[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12~14.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关键词:水泥化学分析微机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Q172 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泥的成分
生产水泥的原料,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加上其他辅助材料混合,然后以一定的比例,原料磨成,然后在烧成熟料中添加适量的石膏(用于调整速度的硬化水泥)磨成细粉,水泥获得。这种水泥是普通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的化学成分是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铝酸三钙的混合物。其化学式为: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此外,特殊的水泥。其组成部分是上述情况的基础上,然后添加其他特殊的辅助材料。特定的特种水泥配料是不一样的。
二、水泥成分的主要测定方法
水泥主要由硅酸盐水泥(水泥熟练材料)组成,按照我们的规定,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烟灰水泥)。水泥熟料是由水泥生料经1400 度以上高温煅烧而成。硅酸盐水泥由熟料加入适量石膏,其成分均与水泥熟料相似,可按水泥熟料化学分析法进行测定。
SiO2的测定可分为容量法和重量法,重量法又因使硅酸凝聚所用物质的不同分为盐酸干涸法、动物胶法、氯化铵法等,本实验采用氯化铵法将试样与7-8倍固体NH4Cl混匀后,再加溶解分解试样,HNO3氧化Fe2+为Fe3+经沉淀分离、过滤、洗涤后的SiO2・nH2O在瓷坩埚中于950℃灼烧至恒重。
如果不测定SiO2,则试样经HCL溶液分解、HNO3氧化后,用均匀沉淀法使Fe(OH)3、Al(OH)3与Ca2+、Mg2+分离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用EDTA络合滴定Fe,以PAN为指示剂,用CuSO4标准溶液返滴定法测定Al,Fe、Al含量高时,对Ca2+、Mg2+的测定有干扰,用尿素分离Fe、Al后,Ca2+、Mg2+是以GBHA或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若试样中含Ti时,则CuSO4回滴定法测得的实际上是Al和Ti的含量。
其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实验中溶样时加入浓HNO3 将Fe全部转化为Fe3+,滴定Fe时,必须注意温度和酸度,温度低、酸度大,Fe络合不完全,结果偏低;温度高、酸度小,Al 易络合产生干扰,使Fe的结果偏高。实验中滴定Al时采用PAN指示剂,由于PAN与EDTA的络合物的水溶性较差,因此CuSO4回滴过量DETA时加2滴乙醇可以增大其溶解性,并应趁热滴定,如果温度降为80℃时滴定,温度降低使置换速度放慢,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可能会出现反终点现象,应先测定结果,因此加热至沸1min后趁热滴定。
三、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
1、系统概述
水泥化学分析微机管理系统是由中文操作系统及FOXBA+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在286 386及兼容机上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结构,由选择阅读、分析方法选择输入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删除数据、数据计算、工作曲线绘制及打印九大模块组成,它便于系统的维护、修改,也利于功能扩充。
系统结构图
用户可方便地选择所需的分析方法,并按系统的中文提示由键盘输入化验所得的数据。输入完毕,系统还可以提示用户进行检查修改和核对,完后系统自动进行计算,并将用户输入的数据及结果作为一条记录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保存,用户可据此打印出每日的化验报告单;还可以打印出每月的化验结果报表,提供给技术部门进行配料的调整;并可绘制出各种工作曲线,给生产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本系统还可以提供完善的查询功能,能方便地查询出某日某班的化验结果。
2、系统的设计与特点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首先注重了界面的设计,因界面是否友好直接影响用户对软件的使用兴趣,一个好的人机界面往往可增加用户的信心,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否则,这个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对此采用了下拉式菜单,用户可用光标移动键来选择菜单所提供的各项内容,增强了界面的可靠性
另外,为了减少汉字输入的繁琐操作,提高速度,系统采用了代码输入,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代码库,库中存放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中涉及到的溶液,化学试剂及各样化验样品的编号,用户只需按屏幕的提示输入相应代码,则相应的汉字就会自动存到指定的数据项中,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同时,由于水泥厂为节省能源,都采取了低温烧成的措施,所以本系统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化验项目外,又增加了CaF2的测定项目和熟料各率值及其矿物组成的计算,以满足应用的需要。
为了能使用户对国家标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有详细的了解,系统特设计了选择阅读模块,用户可选择阅读自已不清楚或想了解的国家标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有关章节及内容,系统调用存放在文本文件库中的相应内容显示在屏幕上,框图如下:
按照《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 176-xx)的要求各化验项目的数据均应保留二位小数,且要求当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数大于或等于6时,小数点第二位数增1;当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数等于5且第二位数是偶数时第二位数增1;其它情况则数据只保留小数点后的二位小数。据此,编制了一个数据处理了程序,每个分析数据计算好以后,均经过此程序的处理,对数进行取舍后并写进相应的数据中保在程序如下:
paran eters a
if int(a* 100-int(a*100)*100>=6
a=round(a2)
Else
If int(a*100-int(a*100)*10)=5 and
(int(a*100))/2int(a*100/2)
a=round(a 2)
else
a=int(a*100) /100
end if
end if
Return
结语:
本系统的设计试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生产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更主要地是可使工作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维特鲁威著, 高复泰译. 《建筑十书》[M]. 1. 2005 .15-18.
【关键词】实践教学成绩管理,信息化,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11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24
随着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高校网络环境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使得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字化和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高校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成绩管理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成绩管理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工作,如何将大量的工作科学的组织起来,以满足工作中的不同要求,一直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一个难题。工程训练的成绩管理同其它课程的成绩管理有很大差异,工程训练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成绩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实际操作成绩、训练态度及实习报告等,并且实际操作成绩也是由多个训练工种的操作成绩的综合而成,因此成绩管理比普通课程管理复杂的多。
工程训练成绩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使成绩管理更适宜中心信息化的建设方向。高校实践教学的成绩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为手段和方法,相关教学理念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成绩管理方案。首先概述实践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相关教学理论基础:然后对成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进行分析;随后对开发与建设中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原理进行系统阐述;最后,针对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高校训练中心管理模式的个性化要求,分析了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进一步地完善和深化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初步探讨。
一 实践教学成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信息化的合理设计和规划,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教学部门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效率,而且通过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教学信息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金工实习几乎是工科大学绝大多数同学的必修课程,从机械类、经济类,到人文类、生命医学院,覆盖了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院系。一般高校的训练中心开设了电子、车工、钳工、数控铣、数控车等十多个工种的实习项目,每学年接待人数可达几千人。为高效率利用训练中心的实习设备,在保证实习时长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每批次同学的实习时间,训练中心采用各工种同时授课的方法,参加实习的同学需要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在各工种之间轮换。每批次的学生首先被分为高等级的大组,分别参加不同类别工种的轮换:每一大组又会根据实际情况被分为若干次等级的小组,参加同一类别内不同工种的轮换。对于这种大规模、多批次的学生金工实习课程,学生成绩的登记、保存与计算是一项十分繁杂而要求很高的工作。在采用本套成绩管理系统之前,同学的签到与成绩记录采用纸质表格。每批次实习学生中每一小组都需要一份签到表与成绩单,随着同学在不同工种之间的轮换,这张表也需要在多位师傅手中传递、交换。这种方式下,成绩的记录、保存相当麻烦,为师傅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在最后统计每位同学总成绩的时候需要逐项加和、计算,过程繁琐同时容易出错。也即这种传统的工程训练成绩的评定是在学生工程训练结束后由各个工种将本工种的成绩上报,然后再由教学管理人员对各工种的成绩进行汇总得出实际操作成绩,在结合理论考核成绩最后给出学生的工程训练成绩。工程训练的项目多达几十个,训练内容及学生变换频繁。学生上课时教学指导人员和管理教师必须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再由各工种的教师来整理学生成绩,这样不仅效率低,难以掌控,而且教学管理工作也困难繁琐:另外,教学轮换表和成绩记录单材料都采用纸质打印,容易磨损丢失等等。因此,采用实践教学信息的实时系统,则会使得成绩的决策、管理和交流简化,更利于成绩评定信息在各个工种管理教师和教学指导人员之间传达,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与各实践教学的实施部门之间的信启、交接、教师或教学指导人员对学生的教学评价的统计信息交流则越来越频繁,适时地建立一个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来实现教学信息的和交流,实现在网上进行排课管理和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等功能的机械制造实习课程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 实践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内容建设思路和内容
在实际的工程训练教学中,中心的教学计划都是由中心下达到管理教师和教学指导人员,采用教学轮换表和成绩记录单来实现成绩和实习信息的交互,由于训练项目较多,工程训练结束后很难将工程训练成绩及时进行汇总,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工程训练成绩,信息反馈时间较长;成绩的登记、汇总等都由手工完成,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负担也是相当繁重,但是,无论是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还是传统的管理,都需要一定的组织结构,即需要以不同的管理级别来保障教学有序进行。机械制造实习成绩管理系统由批次管理,成绩管理、工种管理和负责人管理四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负责人管理包括新建负责人(可以设置角色级别)、重置密码和状态设置3个功能模块;工种管理包括新建工种、编辑工种和删除工种3个功能模块。批次管理管理子系统包括新建批次、编辑批次、删除批次、导入学生、分组管理、成绩管理、导出课表7个功能模块(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分组管理包括新建大组,编辑大组,删除大组,课表设置,组员管理,小组管理和导出成绩,小组管理也包括对小组的编辑和管理等等。成绩管理包括按批次、按大组、按小组三个级别进行管理。
图文实时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将中心管理系统与各个工种的实习信息显示系统集成起来,实现教学计划信息和实习人员实习成绩信息的实时(如图4)。为管理教师、实习指导人员和学生实时的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提高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水平。另外,系统具备表格(课表、成绩单)的导出和打印功能,共通过设备连接直接进行打印,方便了信息的输出。
对于工种管理,此子系统包括新建工种、删除工种两个功能,点击操作按钮“工种管理”可编辑工种信息,为课程及课表安排服务。点击“新建工种”,可编辑工种信息,点击管理栏中“编辑”、“删除”,可分别对已建工种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已建工种。
对于负责人管理子系统包括“新建负责人”、“重置密码”、“状态设置”三个功能模块。在“新建负责人”模块中,根据提示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角色”下拉菜单中选择“SuperAdmin”或“CourseAdmin”两种之一。在“重置密码”模块中可对已建负责人的登录密码进行修改重置。在“状态设置”模块中可对已建负责人账户状态进行管理,只有在“激活”的条件下该负责人才能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正常登陆。点击操作按钮“负责人列表”可以查看现有负责人信息,便于管理。
为使系统更为利于操作,因此开发具备了其他的辅助功能,如向系统导入批次名单时,系统能识别*.xls文件,但*.xls文件须有统一规定格式系统才能识别。这就要求在统计学生名单时*.xls表格文件格式规范化,系统除了用导入功能利用*.xls文件向系统导入学生名单之外,还可以通过手工操作向系统个别添加或删除任一学生,此操作可以确保学生补、退选课后,系统内学生名单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更新;导出的成绩单、课表除外,在任何一操作界面下利用操作按钮系统可进可退;系统之内设置有垃圾箱,个别删除或成批删除的学生信息可以从中恢复,这一功能的设置可以避免一些误操作造成的人工耗费或信息丢失;新建批次排在最前,这~功能便于查找任意批次,也便于对本学期新建批次进行操作:导入系统的学生名单自动按学号大小升序排列,此功能的设置方便对批次中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组中学生的定位与查找;负责人可以对系统自动生成的按学号升序排列顺序进行调整或将此顺序打破,此功能设置便于根基学生实际情况与需要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分组:系统导出的表格(课表、成绩单)具有打印功能,共通过设备连接直接进行打印,方便了信息的输出。
三 系统模块功能的实现和优势
现在,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项管理系统中,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设计一套实用、高效、准确和便于操作的成绩管理系统来服务于全校同学的金工实习统计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项目。
开发过程中选择JSP技术和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Red Hat Linux 9.0,Oracle9i作数据库服务器,Apache2.0.49作Web服务器,Tomcat5.0.18作JSP引擎,用JavaBean封装数据库连接及一些底层操作(如图5)。系统技术关键主要在于系统的实习信息管理流程和程序编写的结合,需要的硬件投入较小,但根据多个学期的试用,反映所设计的系统功能的优越,体现在中心学生成绩管理的各个方面。首先,系统可以自动实现成绩的备份与加权。此系统不仅可以方便、安全地保存学生信息以及成绩,在新建批次时设置好每个实习项目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系统就可以根据录入的各项成绩自动计算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便于操作,而且可以保证成绩计算准确无误。其次,系统为代课师傅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提高师傅利用网络平台的水平。采用网络平台记录、保存和计算学生成绩可以避免纸质成绩单在师傅中间传递,节省了上课前互相交换成绩单的时间,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训练中心的师傅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与电脑、网络的接触较少,所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管理这项技能也相对薄弱,采用这套系统可以创造机会让师傅们把网络资源引入自己的教学管理之中,提高师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水平。此外,系统的采用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的客观性。除了学生成绩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得到保证以外,由于学生每项实习的成绩由不同工种的师傅分别给出并录入系统,互不干涉,可以减小其他工种分数对师傅给分的影响,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客观性,相应也提高了本门课程的公平性。最后,系统可以提高整个训练中心对实习学生信息的管理水平。采用此系统后,每学年每批次实习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信息都可以完整的保存在系统中或由系统中导出另存,这对中心教学信息的存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正在实习的当批次同学各项信息也可以及时在成绩管理系统中更新、保存,便于中心老师对每个学生情况的把握以及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
总之,对于中心每学年需要接待这种大规模、多批次的学生金工实习课程,学生成绩的登记、保存与计算是一项十分繁杂而要求很高的工作。该成绩管理系统的引入为老师的工作减轻了负担,也为同学金工实习过程顺利、高效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改进网络在实验管理过程的作用,提高了中心师傅们、老师们的工作效率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
(一)学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数多、专业覆盖面宽、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现实情况下,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尤其重要。其管理内容包括:录取与注册、班级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新生电子注册后,按班级每生还生成一个顺序号,是该班学生的名单的顺序,也是有关部门印制考勤表、成绩单的依据,也方便任课教师的成绩录入。班级管理是按照预定学生人数组成班级。数据库中,班级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名称、班主任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班级人数、男女生人数、教室位置、宿舍分布情况等,同时建立班级奖惩数据库。
(二)学籍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工作量巨大,也常常由此而造成某些资料的遗缺。教学管理系统以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支撑,将新生注册、教师成绩登录、奖学金名单拟订以至补考、奖惩等均与学生数据库直接链接,遇学生转班、休学等情况,其学号不变,所有记载无需转换,即可真实记载该生在校学习的整体情况。学生毕业时,按照相应打印功能,将学生个人成绩单、奖惩等有关入档的内容直接打印,经学校签章后入档,工作十分简便。
(三)系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管理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的科学与否。它主要涉及的内容为: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要为各级用户的权限设置非常灵活的接口。所以系统管理子系统要根据各类用户的不同工作特性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密码复杂程度设置、数据库备份机制、数据删除管理机制等。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一)系统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为客户/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C/S模式把系统的处理任务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性能优化。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服务器中依次安装着多用户或多任务操作系统、网络通讯软件及SQLDBMS,数据处理部分,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共同承担,这就使系统的性能相对以前的结构有质的提高。缺点是开发费用较高,系统的构成部件较多,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且故障定位较困难,维护困难。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远程数据服务实现了对用户界面、逻辑规则、数据服务的逻辑分离和独立封装,可重复使用、易于管理、升级、可跨平台,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控制、可管理的资源,从而为各种用户所共享,增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的独立性,它也是用户的应用程序与物理数据库之间的桥梁。SQL语言结构简洁,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通过对以上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比较,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本系统与采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三)软件平台
论文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优势;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教师交流合作的桥梁。学籍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入高校,实现信息化学籍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籍管理信息化,就会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探索有效途径,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1 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身份或者资格,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注册、考试、成绩记载以及在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籍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所以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入学,要及时进行报名登记、电子注册,获得学籍;
(2)认真管理好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籍卡片、成绩考核成绩单,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和学籍档案等;
(3)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
(4)学生奖惩:获奖、评优、处分等;
(5)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审查。
2 高校学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注册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入学相关事项有详细的规定。教育部会在网上公布各高校经省级招办录取的新生名单,各高校要根据规定要求,对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认真核对考生姓名、性别、考号等信息是否与身份证登记一致,录取专业是否和登记信息一致等,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并将包含以上信息的新生学籍注册数据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录取库审核校验学校上报的注册数据。
(2)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教学安排,思想教育,管理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构建高效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网络化得学籍管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数量的增加也给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提出了挑战,学生信息的增多,处理信息的工作也日益繁重和复杂,专业数量、班级数量、学生数量都是不断攀升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人工的学籍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规范学籍基础管理,完善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网络化学籍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 当前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信息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许多高校延续了过去的学籍管理方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科学、系统、专业的专门培训,再加上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对新生的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很好的学习,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运用,在开展学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责任心明显不够等不良现象,导致管理体制机制形同虚设。管理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执行效率低、反馈速度缓慢等问题。对此,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2)思想认识不能转变。
我国学籍制度建立以来,学籍管理一直采用的是纸质材料的记载和转移,而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以后,主要的材料改为电子档案等新的媒介方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现实中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是电子资料,而纸质的资料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正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而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学生学籍管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出现了重学习,请管理,重搜集,轻保存的不良倾向,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很难得到落实,高校管理的粗放和松懈又会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不尽完善。
学籍资料不完整是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些高校在参与教学评估工作时,很难找到完整的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信息,影响最终的评价。学籍管理资料不完整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于高校本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统计数据、学习成绩、毕业登记等资料数量大。而且多是人工填写,档案资料保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丢失,再加上一些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开始阶段的信息采集工作就有不真实的数据存在,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运转不佳。
(4)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学籍管理安全观点,是学籍信息安全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保密安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录取名单、毕业证件、个人信息等涉密性资料都是犯罪分子窥探的重点,他们往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猎取,漏洞一旦被破解,将会对学校和学生本身产生巨大的危害,对此,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措施,比如可以用专线方式与教育部(厅)连接,减小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等方式规避风险,关闭一些可能造成危害的端口,并布设有效的防火墙,以抵御外界的攻击,并及时制作备份等等,然而,这类的事件仍然在发生。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
4 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做好学籍信息化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探索新方法和新举措,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轨道发展。
(1)健全完善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事关高校工作的全局,体制建设要先行,这是实现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体制机制,才能使高校的学籍管理有章可循,违章可究,才能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制度的制定要把握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学校规定的允许下进行,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不断的加以修正,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着力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方针政策方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学籍管理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位,学校领导工作到位,营造学籍管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全面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结合高校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才可以推进高校学籍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学籍管理人员。
信息录入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信息化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信息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一些软件、硬件等设施必不可少,诸如学籍管理软件、电脑、办公场地、网络建设以及必要的办公经费等等。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购进必需设备,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给学籍管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机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安排充足的考察机会,有序推进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确保高校学籍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4)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中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
学籍管理是中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入学注册、转学、休学、退学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审查管理,属于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籍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近些年来很多中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重视起了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很多省市的中学生学籍信息都在使用互联网进行统一管理,不仅保存方便、查询方便而且更新方便,提升了中学生学习档案管理水平。
1 中学学籍档案的重要作用
学籍管理指的是对于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入学、注册学籍再到考试成绩记录直至毕业的各方面信息,按照党和国家的关于学生W籍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的管理措施,学籍管理包含有学籍卡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管理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还有发展性的特点。中学学籍管理是学校对于学生们就学资格还有中学过程的学习状态的肯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中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要求,中学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入学开始到毕业期间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有着维护高校教学秩序、促进和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中学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作用。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们的入学资格和在校表现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
2 新社会形势下学籍档案需要增加的管理内容
2.1 诚信档案
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不管是管理范围还是管理都已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现代学生的发展状态,所以在新课改政策的要求下,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适当调整学习档案的归档范围,更全面的通过档案资料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诚实守信是中学生发展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也是档案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学籍管理中加入诚信档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人在学习职业生涯中的信用资本,即被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的信息材料,正确的反映出学生的信用和品行。
2.2 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籍档案管理材料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日常学习成绩,还要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团队、社团活动能力、个人作品呈现、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各个方面集中收集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和进步材料,统一编辑进入学籍档案中,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3 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中学没一个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可以添加一项在校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测试任务,这样综合素质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根据日常学习中所有中学生平常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同时这也可以作为高中录取或者是大学录取参考的重要数据信息。
2.4 心理档案
在学籍档案中简历中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据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由于需要面对中考,同时还要参加课余补习班和兴趣班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展开跟踪调查,形成一定的心理档案,这样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了解分析学生们的个体发展特征,然后通过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3 中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3.1 明确档案管理职责
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需要主动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从自身做起提升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够时刻具备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籍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才能够提升工作综合素质,做好新时期的中学档案管理工作。
3.2 完善学籍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学生学籍档案材料一定要齐全和完整,文字材料纸张规格要统一,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补考之类的统计,还有受到处分决定的原件等,需要专人填写,做到有证可查。每一个学年度中学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填写调查表格,把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填写,体现出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和闪光点。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心得,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成功和烦恼苦闷。学生们自己把每个阶段的成长情况通过成长档案袋保存起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3.3 掌握计算机管理技能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自身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全面发挥出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档案管理的材料传统的保存方式都是纸质档案,这样需要通过手工抄录,不仅消耗工作时间长,而且中间容易出现人工差错。通过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和系统的完成档案材料的登记和手机、整理、归档工作,例如说学生们的成绩管理档案,包括每一次的其中、期末、会考等成绩,可以通过Excel表格来进行操作,计算机能够自动生成总分排名,一目了然地呈现出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级部的成绩分析结果,节约了用传统计算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数据也更加精确。这样的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管理技术。
3.4 建立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
目前很多中学都成立了“中学生学习档案管理系统”,可以贯穿每个学生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成立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制后,可以实现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协调各个工作部门,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动态信息。需要查询档案信息也非常方便,可以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电脑中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为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教师也可以通过系统随时简约中学生们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的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和考勤结果,还有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心理变化,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学籍档案来随时了解学生们近段时间学习状况。学生家长也能够足不出户的通过学籍网站来查询自己孩子的各项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包括平时的学习表现还有各类科目的成绩、学校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还有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健康状况等。通过建立统一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从中充分的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调整学习方法和教育思路。
4 结语
中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过家家与部门关注的重要对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阶段。中学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有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得到重视,目前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在中学中还没有形成的十分健全,所以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学校的教育部门和相关学习管理部门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组织,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加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建娥.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刍议[J].浙江档案,2016,03:62.
[2]甘露.信息化管理在新形势下中学生学籍档案的实施[J].技术与市场,2016,05:321.
[3]黎瑾,邓梅英.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5,02:69-70.
[4]袁小凤.新形势下中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1,S2:39.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优越性
一、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类的划分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其对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实行的信息化方式,其根本就是建立在传统类型的学籍管理以及收集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柔和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加集中以及安全的对学生的档案文件进行妥善的保管,从而使得学生在档案、学籍管理方面形成更加安全以及稳定、优质的管理空间以及储存环境,使得档案信息服务更加的真实、快捷。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其在今年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一套高效、全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计算机系统。准确一点来讲,便是中职学校的档案部门按照一定的时间或者是不定期的进行档案网络化、信息化的传递以及储存,并且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计算机、光盘储存以及图文扫描)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以及全面的管理,同时后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维护。
在进行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收录表格;(2)学生在校期间行为表现;(3)应届毕业生信息记录表;
二、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优势分析
对于传统方式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主要包括有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传递以及保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学籍档案而言,其包括的种类较多,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学生对应的学籍档案并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统一管理,致使统一的调用、阅读以及管理得不到实现。每一个职能部门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档案在各个办公室分布,并且始终都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下,并且没有专人进行相应的整理工作,使得整个档案资料变得极为的残缺,并且内容分散,同时因为保存环境的影响,导致所有档案不能得到长久的保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档案将不断的收到损坏,完全无法满足后期的使用。但是,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的将上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一)信息化的归档方式
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保证了在学籍档案完成相应的办理工作以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档案归属处理,或者是能够使得档案在某一个时期内(或定期)完成归档工作。当档案形成部门将所有形成的档案发送到相应的信息档案部门,并且通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接收处理,并且按照相应的档案归类原则对整个档案进行访问权限、分类号的确定,这就使得在日后的档案调用以及查找过程中,得到方便的工作。对于学生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信息化改革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而言,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并且整个工作流程简单、高速,同时整个档案文件不易毁坏,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档案的遗漏,似的学生档案的完整率以及归档率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二)易于检索、查阅以及整理
对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革以后,学生的纸质文档就变成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方法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而言,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电子文件而言,其能够较为容易的便实现以及完成文件级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籍档案相关的文件进行和信息化处理的同时,将每一份档案文件进行唯一序号的编制,并且对其进行唯一分类号以及档案号的编制(可以根据文件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进行文件号的编制),这就使得后期的档案调阅以及查询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
三、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完成信息化改革后具体的实施要点分析
(一)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
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胜任工作,虽然校方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设施,但是这部分管理人员并不能将其作用以及功效进行充分的发挥。对于这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强化自身改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强化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为全面的将信息化档案管理基本技能以及知识进行掌握,能够肩负起学校学籍档案相关的管理工作,使得电子档案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趋势得到良性促进。
(二)完成相应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工作
对于学生个留言,其学籍档案室学生个人的私密信息,所以在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进行绝对的保证,同时保证整个学籍档案原始资料在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不会受到恶意的篡改。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学生学习档案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使用过的过程中,首先便需要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电子文件进行较好的加密保护措施,从而使得整个电子信息不会因为技术缺陷的原因导致受到恶意的篡改。除此之外,在学籍档案中有一部分需要进行权限管理,因为其中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属于学生或者是学校的机密内容,其不允许被其他无关人员或者是机构获知,如果没有学校或者个人授权,无法进行查阅。这部分档案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其安全问题就是一大难题,所以在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强化处理,从而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的基础工作之一,更为深层的,也是对一说学校内部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指标之一。只有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程序对其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今后不断的运用过程中,中职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也会不断地深化,完善。
参考文献
摘要: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对计生档案进行合理地细化操作,是现今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文章结合当前的现状,从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计生档案;档案管理;细化;法制意识;约束
计生档案,纵挂横联,牵扯到千家万户。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加强计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这期间的些许酸楚与艰辛、迷惘与探索,笔者曾于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报》上以《走科学化微机管理的道路》为题阐述过自己的拙见。而今,实施微机管理档案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人们从茫然中走出迷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逐渐地由不熟知、不适应变为认识到位、得心应手。各级部门领导,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计生档案工作在计划生育中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实现了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网络化,有效地保证明人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在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下面就本人在几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所持的一些做法归纳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与同行共同商榷与探索。
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我重点抓住了“四不”“三联”“二要”“一保证”等逐一加以落实。“四不”即确保档案不损坏,不丢失,不零散,不混乱;“三联”即联络其他乡镇,联络其他行业,联络村级基层组织,以防漏统漏报;“二要”即要工作经常化,持之以恒,要规范计生网络的基本体系;“一保证”即保证计生档案万无一失。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约束。
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枢纽,建档不易,管档也十分繁杂。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镇处计生档案的准确无误,就要首先抓好包片计生干部与村级计生统计员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月考季评年累积的奖惩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紧而不松,从计生档案的收集、上报、整理、入档存档都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准确及时。同时,还要建立联络服务制度,畅通反馈渠道,镇村级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与计生服务对象沟通,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计生状况资料。另外,建立收集整理建档卡的时间制度,确保每个单位当日的资料不漏收,月报之前统计好,做到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只有这样,计生档案才能完整安全。
三、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须有“档案重于泰山”、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个别抽档、改档乃至毁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底入手,明察暗访,真抓实干,不徇情枉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以保持计生档案工作的纯洁性,以达到档案入档、存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只有将工作方向细而又细,认真对待每一点,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