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高技术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技术创新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技术创新能力

第1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摘 要】介绍了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从政府层面、创新型人力资源、主体合作网络、转化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论述了建设工程管理中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对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工程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先进设计理念的不断提出,结构新颖、工艺复杂的建设产品不断涌现,其建设周期长、建筑规模大、环境动态多变、参与部门多、专业领域涉及广、技术的复杂程度极高,需要众多部门的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关,这对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建设工程的技术与经济并不匹配,加之在建设工程领域逐渐融入了生态绿色环保、和谐健康社会的理念,更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科技,从而减少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这都目标的实现需要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建设行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能满足需求,为达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国家战略要求,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

c国外发法国家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相比,我国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以项目为依托,而传统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组织是一种临时性、松散性组织,往往项目结束即宣告解散,不利于对已有创新成果的共享与传承,也限制了建设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模块,因此,需要进行跨组织间各个要素的协同,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方式,这些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亟需坚决的难题。

2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基于文献研究,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利益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模式、具有能力较强的核心组织者组织实施创新、关系网络、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情况、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人才等。其中工程技术创新的规划、工程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积累、协同创新及良好的机制对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这几个影响因素之间,很多是存在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也有学者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到影响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内控机制、边界跨越、创新网络、资源整合、智力资本5个因素。国内实践界的观点是,建设工程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如何进行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催化工程技术创新的延续。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则是组织和知识管理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1]。

3建设工程管理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3.1从政府层面加强支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对于科学研究、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支持和社会资源方面的分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扶持,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竞争[2]。

3.1.1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土地、运输、通信等一般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然后进步加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服务网络等科技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技术创新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经济环境和科技基础保障。

3.1.2提供稳定的制度、法律,健全专利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制度,提高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参与方的积极性,避免因害怕技术创新外溢效应而阻碍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升级,提高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的绩效。

3.1.3加大资金及资源投入力度,资金及资源的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应自上而下采取有力措施吸引资金资源的投入,从而保障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可以有效运转。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给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参与方直接或间接的鼓励,降低获取新技术的本金和风险。在研究和生产的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促使重点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政府在银行与技术创新参与方间架起沟通桥梁,让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潜在价值,鼓励银行对预期效益好的技术创新项目开展贷款业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行业信贷、保险、风险投资体系,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投入。

3.2提升建设工程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水平

社会行为及活动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单就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而言,内因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外因只是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创新型人才资源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第一资源,因此,积极引入创新型人才资源,建立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搭建技术创新组织,并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吸引、培养至保护。

3.3搭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

加强创新主体合作网络建设,建设工程的各直接参与方、高校、科研机构均掌握着创新系统的资源,从建设工程直接参与方来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中心,获取核心技术能力的途径有三个:通过内部培育、外部购买或者协作开发。高校、科研机构在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上有新的思维、研讨开发新技术等优势,但是创新技术及成果是否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建设工程各直接参与方根据工程建设活动及内容的特点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加强各类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服务的合作网络建设,以工程建设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为平台,将大学科技园、企业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作为技术创新的依托,才能苑⒊鼍哂杏τ眉壑档墓丶性技术、新产品,并使技术最终流向市场方向、规模化、产业化[3]。

3.4加强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完善

提高新技术的前期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重视新技术的售后服务。新技术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开展的越早、越有效,新技术就会更早的占领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得到更高的创新投入。随着市场体系完善,需完善新技术售后服务平台,不仅仅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工程问题,还要实现后期的维护、升级,提升消费者主动消费意识的,形成工程技术创新的持续转化机制,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技术创新要素的对接渠道,推动建设工程技术源源不断的创新转化。

3.5完善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立

科技中介服务在促进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是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中介服务平台提供的市场调查、技术与信息交流、人才交流与培训、项目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等服务,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成果才能快速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4]。

4结语

随着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战略要求的提出,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工程领域中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做为工程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它是建设经济效益高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行业竞争加剧下不得不重视的内容。在政府、参与方、产业等各个方面的推进与参与下,通过搭建的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网络、体系的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立等措施,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优势,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吉.大型复杂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对策研究[M].四川,西南石油大型,2015.

[2]梁宁.黑龙江巧技术创新体系x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火学,2012.

[3]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长沙:中南火学,2013.

[4]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养:吉林火学,2013.

第2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FDI;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溢出效应,已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但FDI是否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呢?本文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近几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地研究了FDI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自从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地提出FDI的溢出效应问题以来,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理论上通常认为,FDI在产业内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竞争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人员培训和流动效应以及前后相关联效应等渠道发生作用;在实证研究上,主流经济学已经肯定了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按照技术外溢理论,FDI的进入会直接、间接地给东道国企业带来技术上的转移,从而促进东道国科技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有些东道国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外企的先进技术,并因此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此外,根据竞争理论,外企参与竞争的压力会迫使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从而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Hu和Jeferson(2001)利用中国各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他们用新产品的销售额代表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果,其结果表明,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外资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且对于中国制造业新技术的引进有着积极的影响。Cheung(2004)等人使用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他们用各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代表企业研发产出,结果发现,FDI对于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存在着积极的影响,在外观设计专利上,FDI的外溢效应最强烈。Hu和Jefferson(2005)从专利角度考察了中国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情况,发现行业中FDI企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每增加10%,专利申请量就增加l5%。国内学者蒋殿春等人(2005)使用我国13个3位码高新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他们发现FDI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但是会通过示范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效应等促进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冼国明、严兵(2005)利用1998~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外资有利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主要体现在一些低层的创新上,尤其是外观设计专利上。已有文献从省际层面和行业层面考察了FDI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有些文献还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做了考察。本文主要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从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DI总体上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使用各种创新资源(科学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设备、研发经费等等)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创新过程的生产函数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其中,L,K分别代表研发活动中的人力投入和资本投人;I代表创新产出;A代表可能会影响到研发产出的其他因素。为了考察FDI对于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把FDI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纳入到创新产出模型中,构建出如下模型: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以式(2)为基础,具体采用了对数模型式(3)进行回归。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各行业;t表示各年。U是随机误差项,期望值为零。I为创新成果,表示技术创新能力;SP为研发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来表示;GORC表示研发过程中来自于政府资金的资本投入,CORPC表示研发过程中来自于企业资金的资本投人。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已有研究多采用专利申请量(Cheung和Lin,2004)或者新产品销售额(Jefferson,2001)作为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本文选择新产品销售额,主要是因为销售额更能直接反应创新的经济效益,专利还有一个转化能力的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关于产业中FDI的测度,选择以三资企业投资额作为指标。FDI可以通过模仿、竞争效应、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流动4种途径在东道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进而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本文考察影响创新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变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均来2000~2007《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其中新产品销售额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减三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政府投入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减三资企业政府资金,企业投入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减三资企业的企业资金;劳动力投入为科技活动人员数减三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FDI投资额为三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没有三资企业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将其删除。最终采用20个高技术产业行业2000~2007年共8年160个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进行计量回归之前,先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统计,从总体上观察各个变量的变化趋势,结果用表1表示。从表l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额、企业投入、外商投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政府投入在02年大幅上升后,第二年回落而后处于上升状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在2004年后呈稳步上升趋势;

3.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9.0,计量估计结果如表2。根据表2的结果,可回归方程分别表述为式(4):

从表2可以看出在高技术产业内,我国政府投入弹性小于零,且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投入没有在创新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政府需要在资金投放方面考虑如何更有效的投放政府资金,使内资企业更好的利用政府资金。对于内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人、企业资金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提高(系数都为正且极其显著),且企业资金的促进作用更大;我们研究的重点变量FDI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促进作用(系数为正且显著),但是系数较小,没有科技活动中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的作用明显和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FDI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科技活动中政府投入对内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负面影响,政府需要改变投入方式,以使政府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3)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和企业资金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在今后制定和实施引资政策时应注意两点:(1)调整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利用率,使政府资金能够更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2)合理吸引FDI,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但是外商投资对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有限,政府应持鼓励的态度,但对于吸引FDI的投入不应过大,以免得不偿失。

参 考 文 献

[1]HU A,JEFFERSON G.FDI,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Evidence from large and medium size Chinese enterprises[M].Mimeo:Brandes university.2001:16~25

[2]CHEUNG K Y,LINP.Spillover e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第3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高新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其所拥有的技术创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新企业进行评价,有利于高新企业寻求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指导高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技术创新方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基础和依据。

一、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依赖其指标构成,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合理科学。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比性原则,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考虑到各类企业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赋予各类企业共同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有系统性。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整体功能的体现。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和指标的可度量性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缺乏实际意义。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做出的评价指标必须便于实际应用,是可以测量和量化的。

5.动态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对企业进行跟踪评价,研究其潜在的能力。

二、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研究的缺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由于目前在理论上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理解,导致指标体系种类繁多而缺乏权威性和针对性现象并存;虽然对技术创新能力在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上做出了考虑,认为创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高新企业的创新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是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却几乎没有涉及这两方面的因素。

2.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不足。技术创新如果是一种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并产生新知识的结果,那么这个流动过程的有效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及其效果,但是,目前极少人从知识管理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展开研究。

3.动态研究不足。如果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模拟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企业创新行为及其创新投入产出的情况,以判断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但目前的研究以静态评价居多,动态研究几乎未见。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它从企业的多个侧面得到体现。本文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人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收集难度、指标体系繁杂程度等因素并经过相关分析剔出冗余因素,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第4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安排;跨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6-0088-05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高增长、高效益的良好局面。但是,这种粗放型增长模式已成为当前产业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对外技术依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现在被人们普遍视为国际成功竞争力的关键。大量事实也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

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进程中,由于中观层面上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技术研发、生产实现、市场销售、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宏观层面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激励机制以及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自主创新产出增长率,客观上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度需求的宏观机理具体表现在:(1)需要制度安排保障创新资源最优配置。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进程中,尽管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由于创新活动需要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技术人才,因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只靠企业技术进步,也不能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它是科技进步和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学研的互动合作,涉及到财税、金融、人才、文化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相互融合和促进,它是全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2)需要制度安排持续创新动力。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以持续创新动力。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地接近社会收益率”。因此,明晰的产权制度、公平的分配制度、科学的人才制度、有效的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等对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制度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新技术产业成员持续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3)需要制度安排提高自主创新产出增长率。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进程中,中观层面上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存在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自然的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了交易风险,降低了交易效率,使人们没有动力去进行自主创新,从而也就无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产出增长率。外生于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难以避免,但机会主义行为的不确定性却可以通过制度安排,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优化交易行为,能有效地促进自主创新的产出和增长。

制度需求的宏观机理告诉我们:高效的制度供给能够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调控、保障、激励作用。因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依据制度需求,构建和完善其制度,推动和保障其持续有效地进行。

二、国外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跨国的经验

1.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的特点比较。以美国和以韩国为代表,其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比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可以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缺陷,为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提供经验和借鉴。我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的特点比较见表1。

2.国外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安排的跨国经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科技制度、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人才制度、产业文化制度等。以美国和韩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安排的经验主要表现如表2~4。

三、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路径

(一)完善科技制度

各国经验表明,凡是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始终把科技制度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制度的主体,通过科技制度法律引导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结合,建立专门促进机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扶持和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目标。我国完善科技制度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科技财税、法律制度。(1)建立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的责任机制,积极推进智力资本化运作,使产业剩余控制者拥有相应剩余索取权,真正调动产业创业者、管理者、创新者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2)对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3)设立创新基金、发展风险投资等对产业创新给予金融支持;(4)在政府采购方面对创新型产业进行政策倾斜。

2.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美、日、韩等国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确保新技术知识的生产者可以获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和激发其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我国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使知识产权战略逐步纳入到产业科技发展战略,营造一个能够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商业化的制度环境;(2)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积极应对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挑战,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法规建设,不断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环境;(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促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质量;(4)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和司法力度,形成打击和惩处侵犯自主知识产权行为的产业体系;(5)完善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保障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技术转移的市场化水平,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进程,使技术创新尽快实现从研发向市场实现的转变。

3.创新科技指导和评估制度。(1)政府明确导向,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牵涉到多方面,如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各方关系的协调等等,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完善自主创新的相关

条件,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才能使技术、知识、制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保证,从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2)通过科技指导,强化官产学研互动合作。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要求高、投入强度大,必须由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为此,一要尽快颁布关于官产学研结合的专门性指导文件;二要建立以“产”字当头,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益;三是组建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四是通过网络中心计划将官产学研联合起来,组成高水平合作研究网络,聚焦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从而逐步实现从模仿创新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向自主创新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成功跨越。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

美日德韩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科技投入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导向、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如韩国每引进1美元的技术就要拿出8美元的配套资金来消化,从而使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成就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其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技术企业也只占0.6%。而按国际经验,这一比例若低于3%就意味着该企业没有竞争力。因此,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资金运作制度,应着重下列工作:(1)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决策权集中行使,集中精力于规划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监督。(2)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有目标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制定法规,鼓励政府、企业、金融系统、第三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体系;(3)建立高效、灵活的投入机制,保障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科技投入主体多元化体系的良性运行和效率;(4)建立政府与企业共担产业研发活动R&D投资风险机制,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资助。

(三)优化人才制度

第5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 障碍因素 对策

1 制度安排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制度、制度创新及制度安排的内涵

“制度”是一种规范人行为的规则,它是一定范围内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规则的集合,它的实施旨在制约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群体或个人行为。新制度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或者确切的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它是改进现有的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的一类活动。制度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的基本前提,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制度调整和体制变革来安排和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有效地刺激与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制度创新”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一种“全新型”或“改进型”的制度安排,是对原有制度的一种扬弃。

1.2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

对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的认识,存在着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之争。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变迁决定着制度的变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制度学派。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有其内在的发展和“轨迹”。技术变迁是技术内在逻辑的产物,它的发展决定着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而制度则是技术的侍奉者,不适应技术的制度必遭淘汰,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也认为,技术在上是起推动作用的决定力量,技术是生产力,制度是生产关系,技术是自变量,制度是应变量。制度决定论则认为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制度决定者则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发展的制度创新则认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制度创新,虽然技术自身的演进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但技术演进的过程是可选择的,即相应的制度安排可以延缓或加速这一进程,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存量规定了人类活动的上限,但其本身决定不了人类何以成功,而正是制度安排决定了知识和技术的增长速度。诺思甚至表示,即便没有技术创新,单是制度创新也能实现经济增长。

从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争论可知:他们都承认技术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区别在于强调的主次有别。技术决定论强调制度滞后,正因为如此,制度“瓶颈”的打破将为技术发展提供机会,制度决定论强调制度前提,而制度分析表明,制度创新是对获取机会的应答,而不少的获取机会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的。事实上,如果将创新看作成一个系统的话,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它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双方共同构成互相联系、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惟有它们整合在一起,才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的变迁又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创新条件,激励进一步的创新。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此起彼伏的矛盾运动才构成了创新系统的不断发展,创新系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导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水平不断上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一系统的阶段,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正如诺思所言:“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则需要知识、技术的增长。”反之,似乎可以说:制度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技术创新总有受阻的时候,而此时,制度创新又成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制度成为了技术创新“瓶颈”,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当一种制度处于比较发达和完善的状态时,技术创新占主流,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当完善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时,制度变迁显得相当重要,技术进步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则取决于相应的制度安排。

2 阻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旧的制度安排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难以发展与提升。其主要障碍:

2.1 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技术创新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其相适应,只有适时调整阻碍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产权制度不完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明晰的利益主体,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所有权不分离,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地位不明确,国有企业只是政府指令执行工具,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到1998年,我国R&D人员80%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不足20%,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美国企业占75.5%,日本占64.8%,英国企业占68.5%,韩国企业占54.9%。

2.2 国有创新动力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最基本功能是界定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的关系,以明确谁所有、谁支配、谁受损和谁受益。企业产权保障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动力,但是,在传统产权制度下的模糊产权关系,没有对出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责权利做出界定,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企业家和其他创新主体在企业内部的创新收益分配所获得的报酬往往与其创新贡献不符。这就使得企业失去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从而企业创新的持续与长远。

2.3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匮乏

国有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在于创新资金的严重不足,这与国有企业的投资体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家,投入科技开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企业只占20%。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创新发展的机制和强有力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期限长的特点,银行出于自身经营风险考虑,对技术创新的贷款投入越来越审慎,并有明显减缓的趋势。而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企业数量少,资本实力弱,难以承担高技术产业化所需风险资本的重任,国内又尚无使风险资本增值和回收的第二股票市场,使风险投资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匮乏。

2.4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机制不完善,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创新项目具有专业的性质,这是由它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需求与市场需求拉动。但是由于受资源约束,满足需求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技术知识的物化和商品化。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引进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3 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的制度安排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效益低下,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国有企业改革都只停留在表层的政策调整,而没有进入到深层的制度创新阶段。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整机制,整合创新资源,全面实现制度创新,重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3.1 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首先,要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确立国有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使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结果获得强有力的企业产权制度保障。同时,国家必须尽可能退出直接的活动,由微观转为宏观控制,由控制每一个企业转为控制整个经济大局。因为与企业相比,政府毕竟远离市场,政府组织和推进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与市场间的信息,从而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创新对策。政府只有将自己定位于宏观调控中枢的位置上,将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长远发展创造环境条件的范围内,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2 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建立高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贯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必须确认智力科技资源的商品属性,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肯定技术、资本、风险等各种要素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以形式加以确认,企业外部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以政策法规激励企业和企业家去推动创新,企业内部则以技术创新所获收益去激励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效益最大化。在收入制度上,除提高经理人员的收入标准外最重要是通过给予管理层股权,使他们的贡献直接与创新的效益挂钩。同时,对其他创新人员也应以技术股权、重大奖励等多种形式给予激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3.3 正确认识和发挥政府在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功能

国家在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要努力为国有企业营造一个支持创新,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与规则,建立起一个资源配置最优化,创新要素整合最大化、产权保护有力,配套服务完善的支持系统。首先,政府可通过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机构,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其次,政府可通过制定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专利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等措施,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政府还可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严格的招投标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为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明确的导向和发展空间。

1 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傅家骥. 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保安全

金温铁路是一条山区铁路,设计标准低,全长252公里,却有97座隧道、101座桥梁,曲线半径小,没有正规的无线列调设备,盲区占50%以上,难以实现场强100%覆盖,安全防护压力很大;光电缆沿铁路路间、水沟线直埋,由于径路复杂,光电缆线路埋深先天不足,光电缆中断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全线通信中断,影响列车运行安全。随着运量的增加,金温铁路专用通信已经制约了金温铁路的发展。如何在投入少量资金的情况下,提高金温铁路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通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针对安全隐患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安全现实问题

金温线开通之后,通信设备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出来:通信光缆埋深不足,防护不良、山头落石随时可砸断光缆,造成大通道及调度电路中断;管内连续道口电话是普通磁石电话,通话声音小,铃声小、故障多,曾多次发生道口险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公司和工电部领导的支持下,经全体通信人员多年的努力,在公司投入少量资金的情况下,完成了“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道口电话技术改造”、“道口报警器”和“区间来车行人提醒器”等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有线通信保障无力、无线通信场强全覆盖、各道口通信电话不畅的难题。

1、建立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提高通信安全保障能力

由于金温铁路通信原设计标准低,要想保证金温铁路有线通信不间断运用,必须建设备用通道,而备用通道又不能与原径路并行,只能另辟其它路径,这样施工占地费、建设费用很高,难以实现。随着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把目光转向金温铁路以外,从铁路通信封闭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寻找有利于我们的新出路。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它通信运营商的富余通信资源、经营理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认为其它通信运营商的富余通信资源是我们可以长期利用的可靠的廉价资源。经可行性技术论证,我们认为:要想迅速提高金温铁路通信保障能力,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路外廉价通信资源,建立一个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不间断运用的金温铁路立体通信网。该通信网要以金温铁路现有的通信设备为主体,利用多家通信运营商富余的传输通道,为我们服务。分别与多家通信公司联网,在任何两个通信网同时中断的情况下,保证金温铁路通信网的不间断运用。移动公司通信网不仅要提供有线通信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场强全覆盖的无线通信网。在实施联网过程中,我们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分别与各通信运营商谈判,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协议条款中写明非排他性,引用竞争机制,利用各通信运营商间的商业竞争,来提高对金温公司的服务质量,利用其它通运营商的通信资源来完善我们的通信网。通过建设多条有线通信通道,保证了金温铁路有线通信不间断运用,但金温铁路无线通信由于地型限制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无线大三角通信问题,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采用侧向思维方式,避开投资大建设周期限长的无线列设调场强全覆盖的传统做法,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与移动公司合作,利用移动公司现有的场强覆盖设施,有计划地在金温铁路97个隧道内加装移动漏泄天线。隧道内场强覆盖设备由移动公司无偿提供,金温铁路负责隧道内设备的安装、配合和施工安全工作。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管内铁路隧道实现了移动信号全覆盖。为了实现金温铁路电话与移动通信网的互通,由移动公司投资建设了移动通信公司至金温铁路通信站间的光传输通道,由金温铁路负责联网工作,为下步利用移动电话网为铁路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解决机车无线列调盲区和大三角通信问题,我们经过技术论证,将移动无线公用电话机,经技术改进,在轨道车和机车上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受到司机的好评。无线公用自动电话是一种具有手机功能的公用自动电话机,是专为移动公司公用电话亭设计使用的。我们采取了移植的方法,将该电话机安装到轨道车、机车上,将其加入到已建成的金温铁路6000虚拟网,就可实现机车与行车调度员、机车与沿线各车站、机车与机车调度员、机车与机车检修人员的直接免费通话,而且没有盲区。同时机车也可以当作被叫,随时接受行车调度员、机车调度员的指挥以及机车检修人员的抢修指导。对保证机车、轨道车的运行安全将起到很大作用。现在已将此移动电话机命名为“机车移动电话”,已经在9466机车上试用多年,并在轨道车上正式使用,效果良好并受到司机的好评。

经过努力攻关,管内铁路施工防护、铁路应急通信、铁路安全防护、铁路道口防护、铁路巡守点等岗位已经安装了无线固话,大大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特别是“铁路应急无线固话”在“10.8”事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经技术论证,金温铁路所有车站运转室、行车调室、机车调度室安装此“无线固定电话”的方案已经确定,可保证在光缆中断时,调度电话不中断。

2、铁路道口电话改造升级,提高行车安全系数

原有道口电话存在声音小、铃声小的致命缺陷。加之道口环境嘈杂,道口员经常听不清对方通知内容,有时还听不到电话铃声,给道口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为了增大电话机音量,在原有电话的基础上,加装了音频放大电路。为了增大铃声,在电话机上加装了整流电路和继电器,在室外安装了交流电铃,该电铃的电源由手动开关和继电器控制,当对方振铃时,本方接收到交流振铃信号后,通过整流电路使继电器动作,其接点组接通电铃电源使电铃鸣响。道口员和过往行人和司机均可听到,消除了安全隐患。

二、查找安全隐患开展技术创新解决安全潜在问题

“查隐患、提建议、搞革新、保安全、比贡献”活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消除安全隐患的成功做法。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主动征求行车用户意见,对现有设备进行缺点和希望点例举,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并相应采取了具体措施。

1、研制“道口来车报警器”,实现人机双保险

当我们了解到监护道口只靠一台电话联系还不够可靠,万一人员一时疏忽,会造成道口事故,于是我们于2000年研制出了‘监护道口报警器’。该报警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在距道口800米两侧钢轨侧加装电磁感应器,通过电缆将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感应信号传到设在道口房的声光报警器主机上,使主机发出闪光和音频声音,提醒道口员和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从而达到保证道口安全的目的。

2、研制“区间来车行人提醒器”,减少路外伤亡

第7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就如何激活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革新时代。社会上的激烈竞争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科学地分析学生的情况,设定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适合实际情况的积极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笔者利用了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笔者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学生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学生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而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其实对于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教师只要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也能摆脱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充分的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渐渐形成创新的活力。

二、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所以教师要像上述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作为过渡,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突破难点,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提供时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5分钟也好,90分钟也罢,教师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会做什么?更不要说具备创造能力了。

四、一题多解,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学生会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五、激发兴趣,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种转折点,使人从此踏上成功之路。爱因斯坦是由于叔叔发现其数学天才,加以悉心培养而成为伟大科学家的。被老师称为“不爱学习”的瓦特,因在父亲店铺里得到实践机会,其创造天才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可见,突破口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是不易发现的,需细心寻找,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特别是一个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一旦发现,我们就要创造条件,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不会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1):2.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第8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学习能力 创新手段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可以说,现在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技术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信息技术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了必修课程,怎样上好信息课,是对信息老师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结合这一目标及这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一、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求知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教学任务。

二、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他们完成课堂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教给他们一些没教过的课程,或给他们一点课内娱乐的时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亲自指导他完成课堂任务或找其他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任务。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鼓励学生创新,做到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很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 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外,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做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负责任地、规范地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在教《遨游英特网》时,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四、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对于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带动其他同学不断向其学习和靠拢,从而达到带动整班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则采取帮助和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督促,重点对其进行兴趣的激发,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上教师的精心教育培养,最终一定可以跟上教学进度和进程。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竞争更为激烈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

[2]齐仁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第9篇:高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1.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1.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