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社区创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湘西;高校;创业文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大潮激荡,创业文化在高校生根、发芽并形成繁荣之势。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当中,涌现出来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理念,浓郁的创业氛围,创业的思想与大学使命、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融合在一起。
1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现状及特征
办学和就业压力让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更紧迫的认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越性,因此十分重视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湘西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创业文化发展不均衡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虽然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相似,但创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些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繁荣,氛围浓烈,人数较多,组织化程度较高;高校扶持力度较大,形成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机制。但是在另一些高校,因为学校自然条件、发展定位、生源差异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创业人数不多,创业氛围淡薄,大学创业意识不强,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就业。
1.2 创业文化氛围活跃,但成功率低
创业是高风险的选择,现在大学生多数为90后年青人,因普遍家庭条件与过去相比较而言得到了很大改善,父母基本能够供孩子上学并保证衣食无忧。所以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很少来自现实的生活困境,更多的是对成功人士的效仿,来自家庭的鼓励,同学的鼓动。从怀化学院调查数据显示,创业意愿主要来自于家庭,占到50.16%。家长对创业所持的态度,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支持的占40.71%,一般支持的占38.86%,反对的占19.87%,无所谓占17.87%。由于创业不仅风险高,而且对人的智力、毅力、意志、耐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更多的是把想法停留在心里,而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并成功创业的则少之又少。
1.3 创业文化基础发展迅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创业文化与创业实践紧密联系,以创业实践作支撑产生的创业文化才能基础深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是艰辛的磨练,对意志、智力、心智等各方面的磨砺才能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创业成功的来之不易。湘西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决定了所在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带有当地思想意识的色彩,而创业、经商理念在这一地区省份与处于沿海地区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创造了非常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理念,如“等、靠、要”思想;冒险精神不足,求稳心态普遍;积累思想淡薄等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父母、社会传递给了学生,使许多家庭对创业存在偏见,认为创业是大学生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大学生创业者遭到社会的漠视与冷眼。
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湘西某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求:满足的有6.73%,基本满足的有14.42%,说不清的有33.65%,不满足的有46.15%,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充分的满足自己创业的需要,这可能成为他们在创业中的一道障碍,所以学生在学校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以后的创业之路做铺垫。从以上该校的调查数据来看,满足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比例很少,大部分尚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自身条件。
2.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成大学生创业瓶颈
湘西少数民族地处偏远,远离经济发达的长株潭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处偏远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导致湘西地区外来商品的价格较高,增加了大学生创业成本;居民消费结构的单一,需求不旺。因此决定了“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特征:以小额资金投入、小门面、小团队、小收益的“四小”创业模式为主,“小额资金投入”是指投入在3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在5000元以下,如在某校学生接手KTV只需4000元;“小门面”是指大学生没有充足的资金,多数学生创业者门面在20平米以下;“小团队”是指创业团队人数少,多则5、6人,少则一个人不等;“小收益”指利润小,甚至许多创业者亏本。
2.3 教育制度设计与创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高校学生工作活动过多、课程安排过紧与在校大学生创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形成一定的矛盾;当时间冲突时,绝大部分教师出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而对这些创业学生另眼相看,许多学生创业者因为无法兼顾学业与创业而被迫放弃一者。学分制是国外大学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不受学年限制地学完课程, 开发自身潜力的一种制度。但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害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所带来的大量繁琐工作和问题,在引入学分制之后仍然实行学年学分制,未能真正发掘学分制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创业者很多都不能正常毕业,其中有些学生选择自动退学,与大学教育的目的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2.4 功利主义制约大学创业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学生当中树立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大学生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以引导大学生拥有持续创业动力和创业能力。但是一些高校没有从促进经济社会动力和大学生长久的职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对创业文化的认知有些偏差。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种种因素,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影响招生指标和招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确实面临办学和生存的压力,因此,提高办学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选择,学校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一种选择和途径,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在这些高校推展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功利化色彩浓重,过于强调创业的成功率和带动的就业率,过于强调大学生创业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关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
3 优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业文化的对策
高校应该大力发展创业文化,让创业文化在高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创业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创业成为主流实践之一。
3.1 强化创业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化
教育是高校的最基本职能,大学除了应该教授学生基本的书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放眼社会适用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展创业文化教育,开展创业文化教育是直接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精神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在创业理论方面:加强新生刚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刚入学就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进行一定的创业引导,把能力强,有创业意向的新生遴选出来施与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开展广泛的创业精神教育,创业精神是创业的灵魂所在,灵魂在创业的激情就不会熄。创业意味改变和冒险,创业需要具备快速的信息扑捉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具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耐力,充满激情,拥有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精神;开展创业技能教育,包括与人沟通的技能,实用技能等;另一方面,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条件,在课程设计上安排实习和见习环节。并把培训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社会兼职,如家教、导购、派发传单等,让大学生在社会创业实践中认识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增长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创业打好基础。
3.2 完善校园创业组织建设,提高创业的组织化程度
创业组织建设是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发地区的高校创建创业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应该采取至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因为在后发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单靠学生自发行为开展创业活动见效慢,因此必须从学校层面在组织上和制度上加以完善,如在政治辅导员中专门设立就业创业专干,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各级学生会成立就业创业服务部,负责大学生创业文化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的组织等;大力扶持学校关于大学生以创业为主题的专门协会。当各个层次各个方向的组织完善之后,学校以组织工具把创业活动布置下去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同时以组织的力量引领和主导开展创业文化教育也是后发地区激发创业热情与活力的无奈之举;同时组织化的力量还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如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创业协会就能很方便的物色工作人员;根据调查,很多好的创业团队和创意都是产生以专门的创业协会,专业的创业协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业孵化器。
3.3 立足湘西,校企联动,助推创业文化的发展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创业的动力也是创业的瓶颈,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从创业精神角度讲市场的不完善恰恰是创业者的机会。学校层面应该积极主动的与社会对接,向政府部门就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寻求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开展校企合作,企业是创业文化的最集中体现,通过企业的引领和带动,让大学生直接的体验实战化、市场化的竞争,在经过实战化的磨砺之后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方面都将有质的改变;学校应该着重挖掘优秀校友资源,让校友带动大学生创业。如怀化学院与该校2007级优秀校友龙青创立的树仁集团合作共同创立怀化学院树仁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实行“基金支撑—模拟培训—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运行模式。学校与树仁集团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专家团队,给在校大学生进行长期而系统的创业培训,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计划方案的制定、评估以及项目的孵化和市场运营。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载体。
3.4 坚持创业文化精神与学术标准统一,用学术思维打造创业文化精神
大学生创业往往被学校作为一种“副业”,认为是教育的一种“副产品”。其实创业精神和学术精神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创业精神和学术精神都追求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在传统观点认为,大学主要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主要职能是知识资源的传承、生产、传授和转化。但仅仅局限这一点,将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合作、法制、责任,能力等等,因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走在前列,以大学生创业制度创新引领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文化的发展。因此,应该把创业教育融入在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中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增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可拿到学分;真正和完整的落实学分制,营造大学对创业学生宽松环境,减少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和代价,让创业者能兼顾创业与学业。
参考文献
[1]谭伟平、胡建、彭庆文.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0.
[2]张应军,曹腊梅.怀化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报告[J].职业规划.2011,5.
[3]娄东生.试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J].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今年来,水木**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按照上级妇联和文明办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以促进社区和谐为主线,以团结凝聚广大妇女和家庭**协力、共克时艰,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主要目标,大力实施“文明家庭“创建行动,扎实推进妇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
一、领导重视,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社区高度重视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成立由社区书记为组长的工作机构,每季度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形势,明确职责,采取多种有力举措,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深化家庭美德,为构筑和谐社区作贡献
一是努力为困难家庭办实事。每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对小区内的困难家庭进行排摸,了解其家庭的实际困难,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春晓苑18-2-201室马根堂家庭,前妻病逝,留下两个女儿,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小学,母亲长年瘫痪在床,现在的妻子是**人,语言不通,只能在家照顾母亲,靠其一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家庭十分困难,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为其家庭办理低保户,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大女儿完成大学学业。
三、立足家庭,丰富内容,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家庭领域的传统工作优势,在载体上抓融合、在资源上抓整合、在工作上抓联合,开展各类主题显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
创建学习型家庭。一是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二是办好家长学校。三是对家庭成员的素质培训。通过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网络,组织妇女学习达380人次。重点开展了职业技能、创业项目、法律宣传等培训,共培训438人次,培训下岗失业妇女53人。
创建低碳家庭。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家庭节约能源、资源和环保生态环境意识、消费模式,使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逐步深入千家万户。以“绿色家庭”创建为载体,号召妇女积极参与节约能源、变废为宝,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实践活动。
创建廉洁家庭。社区内现有科级以上干部12名,社区妇联积极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警世教育等一些“情、理、法、纪”相互交融的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普遍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妇女及家庭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提高了妇女及家庭成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四、建立家庭志愿服务队伍,拓宽文明家庭创建领域
一是不断完善家庭志愿者服务体系。结合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将深入推进家庭志愿者工作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家庭志愿工作的指导力度,探索建立家庭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模式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家庭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二是不断壮大家庭志愿者队伍。2010年,社区建立1支家庭志愿者队伍,人数达28人,并将其纳入创建文明社区以及其他创建活动之中,逐步扩大家庭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开展多样性、专业化、有特色的各类家庭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家庭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开创家庭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市两型办常务副主任陈同志就“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年我市试验区工作情况和省绩效考核有关“两型”工作方面的情况、年我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工作要点的说明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汇报。示范区、循环经济工业区等成员单位负责人在会议上做了发言。
去年,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我市重点推进了6个方面的改革试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方面,在区、县社区等区域开展试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落实了290公顷指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了363万亩,耕地流转比重达32%,居全省第一。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成立了投融资委员会,重组了城发集团、国投集团等。行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资源节约体制等方面也取得进展。
今年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工作重点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污染治理、综合配套改革、“两型”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目前,我市正在制订创建低碳城市试点方案,拟从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管理等7个层面着手,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行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出租车油改气工程;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建筑;制订政策、鼓励市民购买低碳产品等举措,为低碳城市建设谋篇布局。继续开展污染治理,组织“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突出湘段污染治理,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开展县域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经营体制、投融资体制、城区建设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公立医院、户籍制度、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国有企业、集体林权制度等方面十大改革。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号召。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公民节能减排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低碳生活"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为响应党的十号召,为改善校园环境,认真开展"校园节能减排"的研究和建设。我就节能减排,和谐发展,让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积极创建"低碳绿色校园"谈谈自己的愚见。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然而,在我们学校教室中仍有长明灯现象,饮水机24小时烧水,学生宿舍洗漱时间过长且一直开着水龙头,洗手、洗衣服水龙头开得过大;餐厅饭菜乱倒,有一种行为俗称"眼大肚子小",买饭菜过多吃不了或不合自己胃口随手倒掉。创建节能低碳型"绿色校园"势在必行。
一、创建组织机构,打造"低碳"校园团队。
1、 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创建"绿色低碳学校"工作的领导,成立校长牵头,德育处、教导处、大队部等科室的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各班级(中队)为创建"绿色低碳学校"实施小组,由各教研组长兼任小组长,各学科教师为组成人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教育及环境教育课堂渗透等工作。
2、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加强了对师生进行创绿工作的宣传与培训,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使环境教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
二、加强校园硬件改造,为"低碳"提供条件保障。
1、改造校园水电,尽量使用节能灯具、电器,防止管道破损渗漏,尽量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停止或不断减少煤炭使用。2、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维修与整合利用,尽量减少报废更换。加强书籍的循环利用,做好废旧纸张和饮料瓶回收工作。3、加强校园绿地规划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学校植被覆盖率。保证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投入。学校对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4、校园环境突出"低碳"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创造绿色氛围,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了绿色氛围的创设,如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经常展出环保宣传图片与作品,邀请校外辅导员每学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对所有绿化植物挂牌由学生认养等,所有工作学校保证资金的有力投入,以实现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渗透"低碳"知识,营造"低碳"氛围。
利用图书、报刊、网络收集低碳知识,汇集编写低碳知识校本教材或讲义,开展教师低碳知识学习培训,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活动,保证低碳知识进课堂、进头脑,结合学科教学有机渗透低碳知识内容。规划设置低碳学校平面宣传阵地,公共区域有专栏,班级有黑板报、手抄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传播低碳知识,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建立低碳学校学生监督岗,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的风气。
四、开展"低碳"活动,走出校园扩大示范效应。
1、践行《校园低碳公约》(见后)。2、在学校统筹安排和班主任具体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时间,开展低碳生活主题活动。主题活动要有安排计划,活动方案,活动情况记载。3、主题教育日活动。利用植树节、爱鸟周、节能宣传周、土地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主题教育日,配合国际组织和国家确定的宣传主题与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和宣传教育。4、科技实践活动。利用一年一届的中小学师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平台,开展低碳生活实践和创新活动。5、通过学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告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倡导和践行《家庭低碳计划二十件事》(见后),学校和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带动家庭和社区,产生较大较好的社会反响。
《校园低碳公约》1.看到光线充足,能主动把教室里灯关掉,放学最后走的同学关饮水机,打电话用公用电话。2.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你能上前动手把它能拧紧。3.就餐时吃多少买多少,不攀比,不浪费,不吃零食,尽量减少餐巾纸的使用;生活垃圾要分类,便于回收利用。4.没使用完的作业本可以用作草稿,纸张双面尽量用,笔芯用完再换。5.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6.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多穿校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招商地产;低碳社区;生态效应
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地产)成立于1984年,是招商局集团三大核心产业之一, 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招商地产通过深圳蛇口工业区、福建漳州开发区、广州金山谷等进行社区综合开发。招商地产在低碳社区开发运营过程中,注重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因此,对招商地产模式的效应评估,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具体采用的分析框架如下。本文以招商地产金山谷项目为例,重点探讨招商地产绿色模式的生态效益。
招商地产的低碳开发运营模式,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减少污染、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为实现“自然生活、天人和谐”(蛇口创始人袁庚语)的伟大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保护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广州金山谷社区,保留利用现场原有植被,恢复利用现场的老鱼塘,尽量减少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创立一个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并形成完善的监测系统;到2010年,创建一个具有丰富生态的绿带……注重保护环境的神经始终在招商地产人的头脑中绷得紧紧的,实践又为金山谷再造蛇口的奇迹树立了一个绿色典范。
在金山谷别墅区地块上,那几十株成年大树,枝叶繁盛,郁郁葱葱,形成了最为稀缺的自然风景,面对这些成长了数十年的生命,招商地产清晰的认识到其远比建筑更具价值,他们没有轻易的砍伐与迁移,而选择修改设计,建筑让步于树木,为了一棵树,可以改变一栋建筑的布局和方向,甚至在建筑中挖出树木的空间。以在“大树中间种房子”思想,让建筑的主人,拥有自己的城市绿荫。
诸多案例证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成为招商地产的追求,这是建筑对于自然的妥协,也是一个百年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2.实现了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
招商地产在推行低碳社区开发运营模式中,通过“天人和谐”的共同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了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
招商地产金山谷社区提出使得“一个地球生活方式”,倡导在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对资源的消耗也控制在一个地球的承受能力之内。作为人类消耗资源能源的定量评估指标,生态足迹成为招商地产探索一个地球生活的基准。项目所在地番禺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是4.1公顷/人,相当于2.2个地球的生活方式。而在金山谷社区中,仅从居住功能考虑,金山谷的生态足迹为3.4公顷/人,实际上,金山谷不仅有良好的居住社区,又设置了金山谷创意产业园,实现了居住与工作的互动,因此,最终金山谷的生态足迹为2.5公顷/人,远比番禺区的平均水平要低得多,不仅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交通、食物、办公设备方面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金山谷社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65%,将超过目前《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的要求。此外还将通过对生物质发电的可行性研究,力争在2015年实现金山谷所有的能源消耗都有可再生能源供应。狭义的节能65%建立在现有节能50%的基础上,技术手段表现为增强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来实现节能65%;广义的节能65%则是贯穿于建筑设计周期和寿命周期,从改善室外热环境、强化室外通风、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提高空调通风照明系统效率、强化室内自然通风和使用新能源6大方面实现节能65%。
3.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实践,招商地产低碳社区开发运营模式通过节能、新能源利用、低碳绿色技术的使用、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全球减缓温室效应、践行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新发电CO2排放因子,可以发现:金山谷住宅部分则通过建筑节能和太阳能热水的采用,每年减少了约8412吨CO2,折合单位建筑面积减排19千克。在绿化、节能、节水三个方面平均节能建筑的年单位建筑面积减排CO2量约20千克,金山谷住宅项目由于拥有大面积的绿地和原生态树林,同时年节水量可达73000吨,加上这一部分的碳减排量,单位建筑面积减排量肯定也远高于20千克。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招商地产在绿色地产和综合开发的大旗下,对于减少CO2这一温室气体有着明显的生态效益。
4.减少了污染物和废弃物
招商地产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循环经济原则,尽量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如能量回用、人工湿地、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与利用、可再利用材料使用、可在循环材料使用、垃圾管理制度、垃圾深度分类收集等方案的实施,将开发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水是金山谷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关注问题。通过使用高效器具、用户教育、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技术与废水管理,金山谷将达到高水平的水的自足,实现零污水排放。分阶段目标如下:
同时,金山谷社区采用了零废物原则,考虑开发资源闭路循环,通过消费品的谨慎设计,减少废物的产生,最后回收,循环和恢复生产。金山谷的目标是废物减少、回收与循环利用,利用技术增加填埋垃圾的转移。分阶段目标如下:
5.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实践,使得招商地产从蛇口走向全国的战略布局中逐步迈向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低碳绿色价值观的倡导、低碳规划的推行、低碳绿色技术的使用、低碳生活方式的弘扬,招商地产所倡导的“自然生活、天人和谐”的系统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了跨越,将项目开发、人们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醒目的标杆。
【参考文献】
[1]阿尔・戈尔.濒临损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62-165.
[2]柴铎,董藩.绿色低碳地产未来发展趋势[J].创新时代,2011(01):88-91.
[3]胡建新,林武生.绿色建筑 和谐家园――招商泰格公寓节能设计[J].建筑学报,2007(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与此同时,城镇化获得超常规发展。至2015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0 8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城镇化率达68.7%,居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超过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有8个城市人口超500万,占全国超500万人口城市个数的10%。[1]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形成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连绵区,已取代东京大都市区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2]
然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过程中,发展与积弊共存。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以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的城镇建设,既缺乏城市规划在空间组织上的前瞻性引导作用,又因为无筛选的招商引资导致产业和城镇面貌的普遍趋同,最终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3]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又导致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钟摆式交通明显,绿色出行比例明显偏低,交通和居民生活能耗快速增长,高于全省综合能耗增速。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7%。同时,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征,[4]正成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省,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引入部省合作共建机制,率先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正式确立。本文在评估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政策建议。
二、战略实施情况
(一)政策先行,规划引领
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政策、指引和规划的统领作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规程,并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到各类规划之中促进各地市落实实施。2010年以来共出台直接相关政策10余件,制定专门的技术指引7项,包括《广东省城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管理规程》《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建设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社区评估标准》等。在《关于开展“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加快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创新绿色建设发展模式,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要求各市应以探索编制“碳规”为契机,将低碳生态规划与“三规”等其他规划衔接融合,与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体现环保、产业、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经批准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并严格实施。在《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中,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专门章节。
(二)部省合作,全面推进
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成为首个以部省合作方式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协议明确,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支持创建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统筹安排一定数量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县财政相应配套和安排创建试点示范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募集不少于200亿元资金投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支持国际低碳生态合作项目优先落户广东省。为推动协议落实,广东省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纳入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框架,配套出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指引、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等文件,积极构建“碳规”体系。深圳光明新区、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被列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珠海市成功创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成为全国两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了城市紧凑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等9大领域共27个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了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生态控制线管理立法,搭建生态控制线地理信息平台,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同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光明新区开展“全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景观。
(三)绿色建设,体制保障
构建广东绿色建设体系,全力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颁布《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的方针和对策。先后颁布了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材产品的地方标准,印发了建筑节能构造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图集,初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用电约束性指标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推动规划用地用电指标试行工作,各市也相继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新增绿色建筑6 11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并实现了绿色建筑各地级市全覆盖,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建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建成节能建筑5.2亿多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过2 050万平方米。
(四)重点工程,落地实施
率先建设绿道并实现升级。制定全国首个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绿道网建设规划――《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率先规划建设贯通珠三角的省立绿道网。此后,不断优化绿道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加快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合理引导绿道“公共目的地”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全省累计建成绿道逾12 000公里,新建社区体育公园逾300个。珠三角绿道网连续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环境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广东绿道”品牌全国叫响,被评价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近期又印发了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5-2030年),全省统筹,构建具有岭南特色、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综合效益良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组织制定省域公园体系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完善各类公园绿地,提升生态绿地建设水平,推动成为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建设标志性工程。
三、目前存在问题
自2010年启动低碳试点省建设以来,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着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战略导向不明、体制机制缺乏、投入渠道有限、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
(一)战略导向不明
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5]广东省虽然很早就意识到明确战略导向和目标指标的重要性,并在2013年立项开展了《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广东省地域广阔,资源环境禀赋迥异,不同地区城市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出台一套适用于广东全省又兼顾地区差异的指标体系难度特别大,至今该指标体系都未正式公布。由于缺乏省域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导向不明、动力不足、浮于表面、难以推进等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深入实施的直接障碍。
(二)体制机制缺乏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众多领域,而且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低碳生态城市的多专业、多领域、多部门交叉特点决定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但由于缺乏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规划实施普遍面临较大障碍,存在束之高阁的问题。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性、理念创新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需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定配套政策来保障战略的落地实施。比如由于缺乏管理规程、激励政策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和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6]
(三)投入渠道有限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省域强力推进的战略,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战略生命力的保障。目前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机制尚不明朗,而且有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市场经济主体普遍没有积极性。比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制于我国的电网政策和上网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受制于碳排放交易的标准和程序、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来源有限等,这些都是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公众参与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方式又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倾向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仅有规划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7]目前这方面也是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薄弱环节。比如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意识薄弱,有些地市领导干部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将节能低碳发展要求作为发展的限制,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也有待提升。这些市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战略深化建议
(一)明确目标指标,建立考核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指引和管理准则,其建立有助于明确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政策导向,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明确指导。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坚持可监测、可评估和可考核的原则,充分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为了保障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差异化建设要求,在评价重点、评价项目、指标值确定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目标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②指标的数量不易过多,并尽可能定量化,尽量使用单项指标,慎用加权指标;③指标属性要进行分类,比如分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地区特色指标等。
在制定明确、可操作并有社会认可度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之配套实施的考核体系。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总框架下,积极探索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从低碳生态发展角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加强低碳生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是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广东省创建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为契机,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导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各级法定城乡规划的衔接,在法定规划中落实低碳生态要求,充实完善现有规划。将低碳生态发展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流程,从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一书两证”的发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强化管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适时出台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任务分工,用综合性公共政策推动战略落地。同时,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制定财政、金融、建设、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积极指导各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资
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相对明确的市场化收益机制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首先,设立专项资金。借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奖励办法,以及广东省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由省财政设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保障制度设计、政策储备、技术研究、培训推广、督促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其次,设立扶持资金。针对示范工程和试点项目建设,设立我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扶持资金,出台扶持资金申报、评审及管理的有关办法。第三,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对低碳生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第四,创新绿色建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节能改造、产业低碳转型等提供信贷、担保、融资等服务,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类项目信贷投放。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审批手续简化、税收减免、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四)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
持续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志。广东省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典型做法,形成标杆效应,带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低碳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特别是低碳社区规划中,要提供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机制,使规划理念和关键措施充分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定期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率先垂范,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企业明确并履行其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主动节能减排,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市民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
五、结语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①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是广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然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道路不会平坦。广东省应继续秉承“开风气之先”的风范,尽可能保持战略的严肃性和实施的延续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内涵,弥补短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为省域层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路。
说明:本文得到以下基金项目支持: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穗科创字〔2016〕172号):面向广州旧城更新的微气候仿真模型与调控技术研究;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建筑节能分项)项目(J-2015-02):广州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指引研究。
注释:
①“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在2012年末视察广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朱小丹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16.
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R].2015.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稿)[R].2015.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R].2016.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五城联创”动员和部署大会,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五城联创”的信心和恒心,也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创建目标的愿望和期盼。刚才,亚平同志总结了去年“五城联创”特别是“创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了创建工作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我完全赞同。
去年,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年初各项指标全面滑落的严峻形势,肩负着“保增长”重任的背景下,创建工作仍然信心很足、氛围很浓、力度很大,“五城联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集中体现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全面发动、努力组织实施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积极地、全心全力地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今天受表彰的“创卫”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也向在创建过程中作出不懈努力、付出辛苦劳动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一线的武警官兵、执法人员、社区干部以及保洁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当前,“五城联创”工作已经过了“三关”,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难度更大。借此机会,结合刚才亚平同志的总体部署,我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要提升创建工作认识。首先,创建就是为了发展。创建的过程,就是对xx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再认识的过程,是发展信心、愿望和氛围进一步形成的过程,也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经过多年创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不断提升,机关工作作风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发展环境优化,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去年,在困难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市实现了“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各方面的要求,GDP增幅在全省名列第一、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中等水平、民生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创建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其次,创建就是为了民生。我们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质量、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等,根本目的是全面改善民生。“五城联创”工作就是为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幸福()感。第三,创建就是为了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发展和环境。创建的过程,就是市民整体素质、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通过创建,广大市民对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觉到习惯,市民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二要弘扬创建工作精神。前几年,我们开展了xx精神的大讨论,并进行了提炼。创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全体市民共同理念,更加生动地体现xx精神。具体表现在:一是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全市上下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共推、共建、共管的合力。尤其是“创卫”工作,没有全体市民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就不可能实现“创卫”目标。二是契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五城联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的事情,到现在已经开展了五年,今后还需要付出多年努力。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如一地强力推进,瞄准共同的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几年如一日为之奋斗。三是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在创建过程中,特别是“创卫”工作,我们经受了重重考验,经历了多次国家和省级的明查暗访,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困难,整改落实。但我们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努力拼搏,最终实现了目标。四是令行禁止的大局精神。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广大市民群众对创建工作配合默契,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服务大局,政令畅通。五是勇创一流的争先精神。“五城联创”的工作标准都是国家级的,是所属领域的最高标准和一流要求。实事求是地说,xx在基础方面、投入方面、发展阶段方面没有优势,但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切实增强主观动力,全力推进具体工作,这就是争先创一流的精神。这些精神,用以推动工作,狠抓落实,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实现不了的目标。我们要真正将创建精神发扬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实施“三大任务”,加快“四大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三要巩固创建工作成果。“五城联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永无止境。随着创建工作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也更高。要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在巩固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力度。坚持思想不松、机构不撤、投入不减。今年市财政继续安排“五城联创”预算资金800万元,超过了前几年的额度。二是加快整改。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三大创建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标准都达到了要求。如“国家卫生城市”验收中,国家创卫办也给我们反馈一些意见,提出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这些问题要全面、及时整改到位。三是形成长效。创建工作是长期行为,不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活动。要认真总结,深入研究,努力形成持久的、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于居住的要求转化为以生态健康为主。低碳理念在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运用,推动着城市规划建设的积极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来化解从工业革命以来“高碳”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的种种危机。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碳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探索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是倡导低碳生活、促进居住区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2.1低碳理论
“低碳”一词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低碳理念是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
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是在应对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两大城市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能源使用和环境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体系的子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理念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2.2低碳居住区的内涵分析
低碳居住区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自然条件、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来创造一个适合于低碳经济下的居民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其特点为“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应用低碳生态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使居住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使用资源和能源,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通过低碳的设计手段同时又能合理的控制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实现向自然获取和回报之间平衡的居住场所。
2.3低碳居住区的实践研究
国外的低碳居住区发展的研究,已经不仅仅着眼于住宅节能生态技术本身,而是扩展到从社区、城市到区域的空间形态、交通模式、组织管理、住房政策和公众参与等众多领域。低碳居住区是指居住区内除了将一切生活生产的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降低到最低以外,也通过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行动,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状态。2008-2009年,英国韦斯特明斯特大学对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提出低碳生态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调研。低碳或“零”碳排放和“零”废弃物是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镇的发展目标。
3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的核心要素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以居住区为基本单位,对居住区的资源使用与建设布局的整体部署。该规划包括目标定位、空间结构系统、规划实施机制、建设与运营模式和指标评价体系等基本内容。
3.1 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将社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规划设计使居住区内的各种资源在内部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有序循环转换,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低碳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下列要素需要重点优化:第一,建立混合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空间布局形态,从规划角度合理安排居住区资源空间分布。第二,建设相对完善的低碳生态居住区物质循环系统。第三,选择合理的绿色建筑材料和适宜性的建造技术。
3.2 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运营管理
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如果要顺利运营下去,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居住区实施机制和合理的运营模式。首先,建立低碳生态居住区的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为低碳居住区运营管理提供依据。其次,建立相对完善法律体系与激励监督机制。最后,保持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居住区的日常低碳运营。
4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区位分析与场地选址
影响居住区选址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区位、土地价格、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等因素。用地的选择,低碳生态居住区选址时不建议选用开发强度高的用地和生态绿地,开发强度高的用地人口密度高度集中,可能会引起交通拥堵,温室气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低碳生态居住区在选址时还应考虑周围的教育、商业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某些居住区由于选址过于远离城市中心,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居住区变成功能单一的“睡城”,不仅浪费能源,而且生活及其不便。选址时,基地周边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部分国家进行居住区选址时,通常会做环境影响评估,即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对地块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本地块开发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4.2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功能混合用地布局的居住区是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组织模式,也反映了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低碳生态居住区的土地混合利用可以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增加公共交通和步行的比例,减少机动化出行和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因此,在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土地的混合使用十分必要。在低碳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土地混合利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同功能的用地混合最终反映在土地使用及建筑物上。其次,密度的混合则是通过容积率、高层和多层的混合布置来反映。最后,是开发和保护的混合,反映在建成区和保护区的融合上。
4.3低碳交通系统规划策略
交通是居住区里一个重要的节能减排环节,目前机动车成为主要的居民出行方式,但机动化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其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妨碍空气的正常对流,把有害气都存于空气底部;二是交通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低碳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混合式交通系统是低碳居住交通主要方式,道路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和资源的使用,相应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碳的排放量。同时,混合式交通布局是一种更环保、更舒适交通手段。
5总结
在“低碳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居住区作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它的构建是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低碳理念也逐步融入到居住区的建设实践中区,既是源于城市建设现实的需要,又指导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运营管理。建设低碳生态居住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两个层面,只有“规划与管理”两者结合才能保障低碳生态居住区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晴. 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以美国普雷亚维斯塔社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09)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3] 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2)
[4]李慧栋,李同升,郜鹏,社区规划的发展进程与多维透视[J].城市发展研究. 2006(06) [5]
[5]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6] 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现代城市研究. 2010(08)
[7] 刘琴. 发展低碳规划的背景与思考[J]. 建筑知识. 2010
[8]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 城市问题. 2008(10)
[9]夏宏嘉,哈尔滨市低碳社区规划理念初探[J]. 山西建筑. 2010(18)
2021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按照《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创建省级xx县城工作考评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工作部署,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工作筹划,并按照筹划积极推进创森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责任明确
我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股室负责人抓落实,全面把握、客观分析,强化责任和考核制度。精心筹划布置,把创森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实施,切实把创森工作做为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制定措施
按照《通知》要求和xx交通的实际,我局制定了《xx县交通运输局创建省级森林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周密组织实施,把绿化与公路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置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形成绿色景观通道,努力打造道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交通。
三、工作成效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我局迅速召开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启动工作,将农村公路绿化任务分解至县道养护班站及乡(镇)养护管理站。对已建成的可绿化公路按照“补植修复、拓展延伸、调整提升”的总体要求;对在建公路项目按照施工设计中有关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相关规定,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推进有序。
四、加强宣传
我局积极参与全县宣传活动,一方面在单位led宣传显示屏有宣传标语,一方面充分利用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文明意识,积极参与,为工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五、存在问题
虽然工作开展以来道路绿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县公路里程长,地形复杂,有些地方植树条件差,有些地方村财困难,造成部分道路绿化不尽人意。但我局将克服困难,一如既往抓好公路绿化工作,为我县创建和巩固成果,打造和谐绿色交通而努力。
2021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xx年xx区街道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根据年度工作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开展。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在市环境保护局工作指导下,在街道各居委会、辖区单位的努力工作下,目标责任工作完成情况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xx区街道办事处根据年初市级综合目标责任的要求,及时调整健全街道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目标责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x月和x月初根据环保局创建“绿色社区”及“绿色家庭”的要求,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xx市对社区(村)上报的家庭进行考核,验收,并及时将x个地区级“绿色社区”x个市级“绿色环保村”和x个地区级“绿色家庭”和x个市级“绿色家庭”上报市环保局。
同时,根据xx市府办下发文件的要求,关于开展城乡造林绿化管护工作大检查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城乡绿化管护工作,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依法保护现有城乡绿化成果和资源,及时将通知精神下发到各社区(村)在此次活动中街道明确责任,各社区(村)及有关单位对辖区内林木绿化管护情况进行自查。
xx区街道组织了来自辖区各个行业的党员先锋队员、社区小红帽成员、青年志愿者及街道机关、社区、村干部x余名,针对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的xx路等重点路段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集中大整治活动,街道党工委书记xx亲自坐阵,在劳动现场指挥机械车辆对大块垃圾进行清除。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
在第xx个环保日来临之际,为提高辖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尽快进入低碳生活,xx区街道多个社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以“你能成为环保明星吗?”、“居民身边有那些污染”、“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向居民发放宣传单、调查表,促使居民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注意节能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各社区还以展板及张贴宣传横幅的形式,多方位宣传节能减排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居民从自身做起,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