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水生态环境质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生态环境质量

第1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渤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一、渤海渔业水域生态现状

渤海作为中国唯一的内海,其拥有77284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绵延的海岸线达到了2668公里,主要辽东湾和渤海湾及莱州湾构成,诸类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得渤海成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的海洋污染神态系统的破坏,使渤海的生产环境大不比从前,据统计,90年代后期以来,渤海渔业资源的种类经历了急剧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小,海水的达标率从九二年的78%下降到了零四年的30.2%,海水的污染面积在01年--02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增加了17%,日益加快的污染速度致使渤海区域存在的重要鱼虾贝类育苗场和产卵场等功能近乎丧失,导致了渔业的整体育殖能力遭到破坏,渔业恢复也相当的缓慢,渤海生态逐步恶化。为了可持续发展渤海渔业,保护生态海域水产资源环境。国家相关渔业部门于07年将渤海三大海湾划为水产物种资源重点保护海域。

二、渤海污染造成的人类生活生产影响分析

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利用由来已久,自然食物链的规律,使得人类就造成的渤海污染最终自食其果,据统计渤海周边相关地区的渔民出现癌症的发病率正呈逐步上升状态。渔民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概率率远远高于种植区域农民。如山东昌邑的渔洞埠村因癌症死亡的渔民达百余人之多,并伴随发现该区域儿童有百分之六十出现肝大的状况。沈阳市五里河区因渤海水域的污染,而导致了其地域的地下水源同步污染,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危机。秦皇岛相关海域的污染虽然较轻,但也出现了相关水域因水质的污染变质变色,不能够进行鱼类扇贝等渔业养殖活动,甚至在部分地区的海域已无任何海洋生物的存在。诸类的污染案例还有很多,出现这种情况与人类生产的污染有关,但追其根源,问题并不是这些无辜的村民市民造成,而他们却要承担渤海污染所带来的自然惩罚,这着实应当引起社会及造成污染的行业思考,还大众一方安详的生活区域,还渤海一片蔚蓝海域,一片碧海蓝天。

三、渤海生态环境的质量现状分析

水域的污染大致可以从海水的环境及沉积环境与生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研究,首先是海水环境,海水环境包含了各种人为的污染,从人类的生产方面可以看出,人类每年生产活动的形成的大量污染物和污水进入渤海海域的数量达到28亿吨,占全国入海污水总量的47.7%,为全国污染总量的三分之一,污染物72万吨,占据了全国总量1/2,这类数字无比惊人,自然其对渤海海域形成的危害是无法用数值进行估计的。天津作为渤海相邻的工业城市每年的排污量达到了11亿吨,另外北京占据了污染总量1/9。种种数值的呈现,使得渤海化为了人类的巨型污物收纳池。污染物的不断进入加速了渤海海域的富营养化,因为大量的工业污水及污染物中,富含了各类对水体产生破坏的物质元素,诸如有无机氮磷元素及有机物元素,还伴随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致使渤海海域的水质结构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据勘测目前三大海湾的有机污染情况以渤海湾最为严重,辽东湾紧随其后,莱州湾相对较好仅为初级污染,无论污染层次的高低,终归都打破了渤海渔业有序的生态生产模式。

其次在生物的生长环境方面可以发现,在污染较重的渤海湾区域海水富营养化最为严重。仅存在的浮游植物便有二十四属五十一类,其中硅藻门的种类便占据了占据了二十一属四十八类;其余为甲藻门类浮游植物。另外就浮游的动物也有17种,多是近岸暖温性生态类及河口低盐生态类为主,主要种类由哲水蚤、箭虫及纺锤水蚤及毛虾等类构成。这些浮游类生物的大量存在,证明了渤海湾域已处于不同层次的污染状态,另外根据2009---2011不同年份及月份的污染检测结果来看,其海域;生物环境质量下降越来越快,污染的程度也在逐年加重。在沉积物造成的环境状况与其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方面,根据单因子及综合的指数检验方法,进行对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得出,三大海湾表层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都为微污染的状态。因而总体来讲就三个区域的沉积重金属存在的潜在风险都不高,其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的话,首先是辽东湾最高,其重金属类型为汞和镉元素造成的污染,其次为莱州湾,其是因重金属镉元素造成的污染,风险最小的是渤海湾,其存在着砷和汞、镉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因而从水质及沉积状况与生物环境方面来讲,造成渤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大范围污染的因素,为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

参考文献:

[1] 夏斌,张晓理,崔毅等.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3):103-111.

[2] 张龙军,夏斌,桂祖胜等.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J].环境科学,2007,28(11):2409-2415.

第2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 评价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1 生态监测的基础背景

首先,人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所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给生态保护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500m3。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带来环境破坏。再次,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三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最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2007年无锡太湖饮用水水源地蓝藻的大面积爆发后,《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紧急出台,环太湖五市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频频推出重磅应急机制和措施应对日益恶化的水生生态,生态监测的开展刻不容缓。

2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 。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较为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者侧重在对生态系统的反应方面,后者则包括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即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对外干扰的反应进行监测。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来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的宏观评价。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bio=692.096020,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农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veg=601.110997,全国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71.768110,全国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805.664908,全国湖库(近海)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88.36616016,全国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中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146.33,全国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式中:ASO2=1.725721,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0.052749,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2.424802,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4 结语

我国生态监测工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赋予了新的内容。生态监测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它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第4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1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

我国水环境保护标准自1973年创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水环境质量标准、废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核心的水环境标准体系[1],国家水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其中作为水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技术支撑,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从无到有,从没有任何依据和规范,到现在编写并完成标准规范170多项,其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仍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1.1水环境监测指标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依据,其监测项目和标准限值是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导向。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分为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表1)[2]。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该地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由表1可知,我国水质监测基本项目仍然是以重金属和综合性指标为主的监测指标体系,所列有机指标多为集中式水源地选测。水质监测的主要水质参数有无机、重金属离子、营养物和微生物,传统方法是利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及生物方法来测定其浓度,其中一些参数只能对水质起描述作用,并不能全面反映水质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注度较高、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如12种典型POPs和新型POPs污染物,并没有被纳入我国水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常规监测。这就造成我国水质监测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对水质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监测方法体系的建立。而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则分别制订了各自的水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名单,并纳入常规监测或以全国质量普查的形式进行年度监测。

1.2监测方法标准数量不足我国现有109项地表水监测项目还没有达到一个项目一个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后80种选测指标,如联苯胺、多氯联苯、黄磷等还没有国家标准;我国水体68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除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已包含的指标外,其他项目还没有国家标准方法,如除草醚、亚硝基二丙胺等。近来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典型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斯德哥尔摩12种POPs和多溴联苯醚(PBDEs)、短链石蜡等新型POPs,以及烷基酚等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环境激素等还未建立国家标准方法;为了快速应对突发环境污染问题,降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监测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法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如《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等效方法(如ISO、USEPA方法等[3])。其中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是国家标准的补充,这三类方法来自不同的标准体系,造成了我国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缺乏统一性,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及分析方法不统一,监测结果可比性较差,不利于各类监测计划的开展和标准的执行。

1.3分析手段落后,监测分析方法更新不及时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更新不及时,很多监测项目的分析技术手段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如有机氯和重金属等。许多自动化程度高、选择性和特异性强的前处理和检测技术的标准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如气质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先进大型仪器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应尽早建立统一的监测分析标准方法的更新和替换制度,规范标准分析方法的建立。尽快形成能够适应不同级别实验室能力,满足不同监测目需求的多层次监测标准方法体系,但应注意同一项目、不同方法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1.4特定项目深度分析监测能力不足由于重金属和有机监测项目的毒性不仅与总量有关,而且与其形态或异构体密切相关。重金属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四个方面,不同形态可能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毒性和环境行为,如砷,其毒性大小为:单质砷<五价砷<三价砷;多氯联苯可分为二噁英类PCBs和非二噁英类PCBs,其中12种二噁英类PCBs异构体毒性较大,国外发达国家或组织通常将此类PCBs单独检测、分析,计算其TEQ值。因此,我国在今后特定项目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建立时,有必要考虑此方面的需求。

1.5监测分析标准方法国际化程度较低日本和欧盟在建立监测分析方法时,非常注重国际化标准方法的吸纳和利用,往往直接把ISO、CEN等标准化组织的方法转化为国内标准,不但提高了标准方法的制定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标准方法体系和监测结果的国际认可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中国际标准方法的转化率较低,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实验室配置能力和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

1.6生物监测方法应用较少生物监测可及时反映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威胁,掌握水环境质量,发现一般监测和理化监测所发现不了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目前广大的水域不具备使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环境进行连续自动监测,水生生物监测是一种较为适合的手段,这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我国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改进措施

2.1加强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开展我国水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科学设定水环境监测项目,使其能够更加科学的反映我国水环境质量真实状况,具体方法或步骤如下:①建立水体污染物筛查方法体系,及时发现新型污染物;②调查国内外水环境监测指标,形成水环境监测指标库;③深入分析指标库及热点污染物,确定下一步重点监测对象,调查研究其在我国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如具有“三致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完善我国水环境监测指标。建立监测指标备查库,研究其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性,筛选常规监测指标;④加强水体污染物基准值的研究,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限值。通过以上研究,建立我国水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使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建立做到有的放矢。

2.2完善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根据监测指标库,调查统计各指标所对应的所有现行监测分析方法,建立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库。然后结合环境管理需求和监测方法研究进展,完善我国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

针对目前尚无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监测项目,建立相应的国家监测方法标准,或采取标准程序把统一分析方法或等效方法转化为国家监测标准。修订完善现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针对现行环境监测方法的检测能力未能满足相关环境保护标准需求、仪器或设备已经落后或淘汰、使用了禁用试剂等的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尽量采用GC/MS、LC/MS和ICP/MS等自动化程度高和先进检测技术手段,建立新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使同一项目配备使用不同检测技术手段的多种方法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实验室和不同水环境管理需求。除完善现有指标监测方法标准外,应实时跟踪分析国家环境管理需求和国际热点污染物,如POPs的新近研究进展,建立国家水环境监测指标备用库,如应急监测污染物名录,并及时制定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加强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中样品采集、前处理、保存和QA/QC体系等相应标准的制订。逐步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建立生物监测方法标准。

水生生物作为水生生态环境的综合表现者,它们常对极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有反应,生物监测在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不受潜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方面,至少有三种用处。第一,水生生物暴露在化学物质中所产生的反应,可用来评价水生生物受害与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第二,生物监测系统可连续地监测水生生态环境的质量,测定出危害环境的污染物。第三,水中有几种有毒物质共存时,其共同的毒性往往不是简单的加和,其间会发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因此,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对水质进行综合性的监测,更能客观的反映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3结语

第5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 评价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6-01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1 生态监测的基础背景

首先,人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所带来的人口基数增大给生态保护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带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500m3。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带来环境破坏。再次,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三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最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

2 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 。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较为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者侧重在对生态系统的反应方面,后者则包括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即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对外干扰的反应进行监测。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来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的宏观评价。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bio=692.096020,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农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veg=601.110997,全国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式中:ASO2=1.725721,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0.052749,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2.424802,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4 结语

我国生态监测工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赋予了新的内容。生态监测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它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6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景观功能;原则

城市水景观主要是视觉水域及与其连接的植被、岛屿及建筑等构成的水域景象。水景观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对现阶段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方法优化与改善。

一、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城市对水域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很多滨水区的自然要素更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破坏现象可谓越来越严重。

1、掠夺化侵蚀。过度开发的城市建设使得水滨绿地占据的空间受到严重压迫,许许多多的自然水滨环境被人工铺装环境所取代,这无疑严重破坏了水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人为侵蚀造成城市水土的严重流失,从而加剧了城市身边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掠夺化侵蚀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要有河流湖泊、水库工程的淤塞,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失衡以及地质灾害频发。

2、景观功能单一。以往的城市雨水排放规模较小,水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然而现在的城市水泥地面与屋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使得雨水径流系数不断增大,加上 雨水汇流与流程的周期很短,从而导致城市排水流量急剧增大。所以,城市每年遭逢特大暴雨之后,就会产生严重的积水现象。同时,硬质路面与屋面的不断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市水体面源污染。城市建设中为了提高人造景观效果与水库泄洪能力,强行拉直河道,从而导致河道景观过于呆板,并且很多自然景观的土壤截污功能也逐渐弱化。

3、过度硬化问题。虚假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建设数目不断增多,城市附近河流湖泊逐渐被固定的建筑取代。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兴起,不但减少了绿地面积,还是水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甚至生物多样性也在此过程中迅速减少。而在城市内部建设过程中,由于植被与绿地面积的缩减,以及自然环境与居民需求之间矛盾的恶化,政府又不得不被迫将旧建筑拆除进行绿地建设。

4、水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硬质地面的增加,降落的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土层中,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道进入地表水源系统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下水循环,对雨水利用也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很多城区河道周围都采用堤岸加固的方法,这使得河岸植被与河道的水汽循环减弱,造成很多植物生存空间消失,从而使水环境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原则

首先,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生态设计的原则。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景观艺术性的传统观念过渡到景观生态价值观念,生态设计思想也由此产生。对城市水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应当坚持水资源创造性保护原则。对水景观的创造性保护主要是指对地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城市水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在设计时要充分保证水与影响的有效循环,进一步降低资源剥夺,全面维持动物栖息地与植物生存环境的质量,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质量。再者,还要坚持重视人本理念的亲水原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水景观工程,并进一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最后,应当充分坚持功能对尺度的决定原则。城市水景观不仅是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更是为外来游客与其他迁移人口共同使用与欣赏的。因此,在进行水生态文明中水景观的设计时,要始终坚持超常规与超大尺度的原则,并充分重视自然空间与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设计,自然要令尺度空间设计比局部空间的设计优先进行。与此同时,水景观设计时还要对传统的城市文化精神与园林风格进行保存,可以在整体上采纳传统的园林格调与布局规划,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在城市水生态景观设计时,尽量提取城市人文精神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现代化设计,做到现代化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时,时刻透露出城市历史的气息与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需把握的方法

1、合理布局滨水空间。城市中较为开敞的地带就是滨水区域,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首先要对视觉通透性进行保障,全面利用城市滨水地带的空气环流效应。同时,合理降低滨水地带各种建筑物的分布密度,尽可能使城市内部空间与滨水空间达到一种通透和谐的地步。设计者可以对自然地形优势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引导水陆风,以此实现城市通风自然的目的。同时,还要对河流沿岸的湿地与溪流进行保护,充分开放植物群落于水面资源,最后构建出一个郊野连接城区的带状空间,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将凉风与自然空气引入市区,以滨水空间的合理布局改善城市整体的大气环境。

2、硬质规划与改造。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显著标志就是原有的自然植被逐渐被建筑与水泥路面所取代,这改变了土壤含水层与土地植被景观之间的水分渗透性,不利于城市的水循环。传统的广场硬质路面与城市道路的设计主要追求其美观与耐久性,所以在铺装结构中广泛使用一些透水性能一般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具有一定的生态缺陷 ,并且产生的生态效益也不高 。因此要使用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此来实现硬质路面与建筑的规划改造。和一般材料相比,透水材料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城市水体与绿化建设的综合生态效益,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

3、软质改造与设计。一方面,设计者要进行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不仅具有良好的渗透功能,还有存进生物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且出水水质好、成本较低以及抗冲击能力较强等优点。该系统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还有效节约了资源。人工湿地系统是水生生物与人类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首先对城市水景观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采取正确措施,对水生态景观进行正确的建设与发展。此外,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可以对城市水景观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开展水景观建设工程,并且借助城市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借水造景,从而全面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詹卫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水利,2013(15)

[2] 朱洪,孙伟丽,王子金等.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J].山东水利,2013(6)

[3] 游洋.我省四个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J].江苏水利 ,2013(8)

第7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影响,恢复措施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d causes soil erosion, and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water resources, etc.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ater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ly "the idea of optim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source, science the re alignment of river courses ecology.

Keywords: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fluence, recover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和城市占地成倍增加,使得城市规模越来愈大,随之供水紧缺,水质遭到污染,水资源问题层出不穷。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日益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水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

2 城市建设中水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2.1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

在城市建设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和开矿、修路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严重破坏,的土壤在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等作用下,水土流失量远远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最终使土质层消失,留下暴露的岩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性,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壤硬石化、沙化,不仅导致群众生活条件下降,更严重阻碍了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加剧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城市人口的生命安全。因为水土能涵养水源,削减小流域洪峰,增加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径流,还能减少泥沙入河。即使长期遭到大雨时,水土对下游洪峰有益影响不大,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2.2水质污染严重

在城市化过程中,成倍增加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源,一旦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水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使得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水质污染,水体污染给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受到严重污染的水资源不符合人体需要的水质标准,从而加剧水资源紧缺程度。而且受污染的水资源中含有大量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一旦这些微生物随着自然循环进入生物体类和人体内,都危害着各类生物体和人类的生命活动。据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饮用水近一半不安全,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当然水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水的全球循环进入其他圈层,如大气圈、土壤圈,使得这些圈层也同样受到污染。纵观城市建设过程,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过去在城区内总会有几条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上水草丛生,如今这种景象完全被浑浊发臭的河水和蓝藻泛滥的水面所代替,在这种河水中,鱼、虾等生物早已绝迹,水中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严重破坏生物食物链的结构,导致水中生物群落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涉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因此在看到城市快速建设所带来有利面的同时,全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环境损失也不能忽视。

2.3水资源紧缺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没有哪种生物可以离开水而生活。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屡次出现人与水面争土地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水面、湿地、河道、滩地往往都无法摆脱被人们随意倾倒垃圾、被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的宿命,从而逐渐造成河道堵塞、缩窄,这往往成为河道被填没或改造的理由,在那些曾经的水面、滩地上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乐土,使得水源面积大大减小。过去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源的地下水,由于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大,遭到过度开采,也逐渐从丰沛走向枯竭。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但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却日趋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紧缺的认识,从思想和行为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3城市建设中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珍贵的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为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3.1从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生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导致水生态环境趋于脆弱的关键因素。城市建筑物与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导致一些灾害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时,应当把建筑物和水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水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来协调城市建筑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协调规划城市建筑及水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生产力、保持生命力支持系统的战略举措,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为。

3.2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优化管理水资源

为使水生态系统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并保持动态平衡,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对水资源的利用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对水资源的开发超过其本身所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将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对城市区域内的河流进行水体保护、开发利用、防洪分析。相关部门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状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河流的水体保护、开发利用、防洪标准。从水资源管理的角度,既要给洪水出路,又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尽可能使洪水资源化。其次,对枯水季的河流进行水资源分配计算,确定水资源开发的极限值,以满足河流系统的生态用水,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

3.3治理水体污染源头

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三大水生态问题:水体污染、洪涝和干旱,且其中水体污染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治理城市水污染,应从治理污染源入手。工业废水是最主要城市水污染源,相关部门应设定排放标准,并严格把关。其次是合理布局水处理设施及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在城市工业建设中,应注重河流流量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尾水排放呈现最优化的方式。并优先采用生态处理方法,把废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降至最低。第三是建立健全“水权”制度,规范用水、排水的法律责任。

3.4科学整治河道生态化

科学整治城市河道,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所需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也能强化河道在防洪排涝,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顺应河道自然地势,抓好防涝泄洪。在城市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应注重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和自身的合理性,禁止人为地随意改变河流去向,阻塞河道。同时对河道进行清理淤泥,除黑除臭等工作,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破坏性和突发性;第二,建设生态堤岸,设立亲水设施,严把材料关。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需要建立人工型生态堤岸,在堤岸选材上,要尽量使用自然材料,避免水体的二次污染。建设的生态堤岸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水道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三,理顺机制,落实职责,坚持长效,细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市区河道管理机制,对其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和调整,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交通、景观、人文、环境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求当今的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的进步,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水生态环境,达到人们生理心理需求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国明,王贺,杨帆. 浅谈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J].民营科技,2011(04).

[2] 董建伟. 对生态城市规划及管理中水生态修复问题的探讨[J].吉林水力,2006(01).

第8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生态背景;生态环境保护定位;流域空间划分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6-0-02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环发〔2015〕178号)[1]、《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179号)[2],《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环办环评〔2016〕14号)[3]等相关文件要求,在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根据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要求,结合现有和规划的空间布局,对流域进行空间划分。明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是科学开展流域进行空间划分的基础,是充分发挥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开局、推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石。本文以韩江流域为例,开展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研究,为今后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定位确定进行了有益探索。

1韩江流域概况

韩江流域主要位于粤东、闽西南,地理位置在115°13′~117°09′E,23°17′~26°05′N之间,流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江西三省部分县市。梅江是韩江主流上游,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和陆河县交界的七星岽,在大埔县三河坝与由福建省北来的汀江汇合后始称韩江。韩江流域总面积30112km2,其中梅江为13929km2(占46.3%),汀江为11802km2(占39.2%),韩江为3346km2(占11.1%),韩江三角洲(潮安站以下)为1035km2(占3.4%)。

2韩江流域生态背景分析

(1)流域植被丰富,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韩江流域的植被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多,拥有针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天然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丰富的植被和适宜的气候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

植被丰富及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在韩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尤为明显。同时,该区域红、黄壤为主的土壤敏感性较高,局部生境较为敏感,伴随农业、工业等开发活动的大量增加,其生态系统质量有所降低,水源涵养功能有所衰退,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生态系统有所退化,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国家和广东省、福建省分别在韩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划定了多个相关的生态功能区,包括“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广东南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区”和“广东中部山地丘陵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水土保持生态区”、福建“韩江流域中北部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永定——平和界山区域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福建长汀中部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因此,为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韩江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应加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退化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2)水生生态环境受到不合理开发活动的不利影响。韩江流域的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较好,鱼类资源较丰富,浮游动物种类多,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然而,在韩江流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各种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了韩江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合理采砂使得河道水文、水沙情势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环境;强度捕捞和引入外来物种使得河道内水生物种的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水电梯级开发使得河流的连通性降低,最终影响了水生生态环境及水生物种的种群和群落结构。

目前,韩江干流和汀江的已建梯级大部分未设有专门的过鱼通道。虽然梯级主体工程中的水闸、发电排水闸、船闸等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鱼类的洄游通道,但因为水位落差大、流速过快、发电机轮叶损伤、运营时间与洄游时间不重合等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韩江干支流梯级建成后,鱼类的洄游路线被人为切断,以花鳗鲡为代表的洄游性鱼类数量逐年下降,而其他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规模也受到影响。同时,梯级的建设使得局部河流生态系统向湖泊生态系统转变,浮游生物群落发生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截断了各类物质从上游向下游的输送。

因此,韩江流域的各类不合理开发活动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水生生境异质性所有下降,生物多样性也有所降低,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坏。对此,韩江流域应对开发活动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流域水生态修复和保护,落实增殖放流、过鱼设施建设、生态流量保障等措施。

(3)流域水环境总体较好,但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目前,韩江流域大部分河段水质较好,但局部污染有恶化趋势,污染河段主要集中在韩江下游河网地区、韩江干流潮州段、汀江、寧江、黄潭河和石窟河。局部水污染主要是由于部分区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和矿业不规范开发等造成。同时,汀江、石窟河和梅潭河等主要闽粤跨省界河流的省界断面水质时有超标。此外,韩江流域分布有多个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由于点源、面源污染物的直接入河,加之水源地保护力度不足,局部地区生活饮用水安全已受到威胁,其饮用水源水质时有超标,甚至出现水质型缺水的苗头。因此,针对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韩江流域需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控制入河排污量,提高水源地保护力度;针对跨省界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韩江流域需建立和完善跨省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及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流域内外用水需求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韩江流域需以水总量控制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制定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方案,健全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

3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

(1)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韩江流域陆生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植被丰富,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根据全国、广东和福建省的相关生态功能区划,韩江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区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了维护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提出韩江流域尤其中上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定位之一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物种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区域。韩江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受到已有各类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影响,河道连通性降低,水生生境异质性所有下降,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坏。为了维护韩江流域河流健康,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本次提出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之二为: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区域。

(3)珠江片独流入海河流水质、水量协调保护管理重点示范区。韓江直接汇入南海,是珠江流域片东南部流域面积最大的独立入海河流,其水质、水量自成一个体系。同时,韩江流域又与整个珠江流域片紧密相连,其水质、水量的保护管理是珠江流域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和支撑之一。针对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跨省水污染纠纷持续,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等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不足,韩江流域亟需从自身流域特点出发,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跨省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流域上下游及流域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和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方案等保障措施,从而促进珠江流域片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提出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之三为:珠江片独流入海河流水质、水量协调保护管理重点示范区。

4结语

本文以韩江流域为例,在充分论证分析韩江流域生态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韩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位,为韩江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流域空间划分提供指导性建议,为今后开展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确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冰.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郭建.强化林业资源保护打造良好生态环境[J].吉林农业,2019(05):86.

第9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P键词]:生态河道 ;植物措施

1.国内外生态河道研究现状

对于河道的研究,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早期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对于河道管理的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并率先进入“生态水利”或“环境水力”的阶段,以尊重河流的自然生态规律为主,依靠其自身的净化能力,维护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而非人为的干扰[1]。德国先后提出了“近自然河道整理工程”以及“自然型护岸”技术,均是以河流生态自我的恢复为主来进行治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同样提出了“土壤生物工程护岸”的概念,更多的将生物材料应用于生态恢复中,通过活性和非活性材料的结合使用,提高岸坡的稳定性[2]。韩国首尔对清溪川内河的生态恢复改造,是现代化资源节约型人工河道景观设计的范例[3]。在河道整治方面,采用自然化的生态植被,营造生物的栖息空间,创建一个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国外的生态河道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自然恢复到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转变。

而国内河道景观的演变经过了四个阶段:一是为发展经济,河道被改造成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堤防等。由于施工技术落后,河道改造标准低,对生态的破坏度也小。二是在1978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技术的提高,自然河道被大面积的改造成直线,并使用大量硬质铺装,这种不考虑自然生态的行为,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地方特色也渐渐消失。三是从1990年开始,针对城市污染开始专项治理。由于大量的污水排放到城市河道,河道生态系统已经严重破坏,河道的自净系统减弱,长久造成严重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力图从源头起,有秩序的进行排污处理。四是到了 21 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需求提高,城市管理者也需要提升环境形象。河道研究进入新阶段,在国外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域性设计思路,以建造出适合不同地区的生态河道为目标,并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添加人文地域性元素,来创造出适合当地形象的可持续景观系统。这种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成国内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4]。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研究进入化,并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生态河堤试验工程。

2.河道风景旅游区中的生态问题

风景旅游区开发的初期,旅游区的运行和环境的保护遵循自己的规律各自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越做越大,这种平衡被打破,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过度的商业化,成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河道风景旅游区中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景观效能,重人工形状,轻生态自然的现象比比皆是。开发者并没有意识到河道风景旅游区在整个环境中存在的重要性,生态健康的河道,符合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规划与发展,能够营造适合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形成体系完整、物种多样、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水生态体系。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原有的生态关系,虽然人工建设在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中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但必须在保护和维持原有的河流的生态前提下。

3. 河道风景旅游区生态研究

3.1.水体污染的防治

想要保持河道风景区的生态,首先就要从根源上杜绝污染。在污水排放上面,要严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流进河道,对河道两岸的排污口进行封堵,严禁河道两岸的生活垃圾和带有污染物的地表径流流入河道。同时定期对河道底部河床进行清理,根据河道的区域性特点,确保河道3-5年疏通、清理淤泥一次。疏通河道,建立河道整体的水域整体,增加河水流动性,降低水体污染,构建循环体系。

3.2尊重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

对要开发和开发初期的河道,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自然形态及当地生态系统,尤其要保留岛屿、湿地等。对已遭到破坏的河道旅游区,要进行生态要素恢复,从而使河道的生态得到平衡,丰富物种多样性。

3.3.将植物措施应用于生态河道中

通过有效的植被生态建设,加强风景旅游区的植被建设,在河道两岸建立生态涵养林,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利用乡土树种保持水土,使河道生态的适应性、多样性增强,最终达到保护与修复水质,保持水土的目的。

3.3.1根据历史洪水线建设生态驳岸。通过历史洪水调查考证,找到历史最大的洪水线,进行生态护坡。根据所处的环境,利用当地大小不一的石块,进行铺设,间隙种植乡土水生植物,形成透水层,使之形成一个可循环可降解的生物循环系统,既有美观效果,又有生态效果。

3.3.2在历史洪水位线至常水位线区域内,种植中生植物,但以能耐水掩植物为主。植物配置种植应符合当地的生态群落,各物种间生态互补,避免侵害性大的植物,如藤本植物。

3.3.3历史洪水位线以上是河道绿化的重点,作为生态河道风景旅游区,它是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带,通过植被覆盖,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群落的构建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丰富物种,尤其注重冬季植物种类的搭配。

3.4进行河道风景旅游区环境容量及人流量估测

环境容量对河道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及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周边客流量的预测,严格控制环境容量值,以保证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等不被破坏。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