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1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到2011年的650余万,十年时间增加了465%,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中国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50余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存在“一步到位”“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等思想,热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国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西部等基层、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第2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关注度越发高涨。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超常规发展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问题,更是关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综合性问题。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才供需失衡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人才需求比例失调成为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景气,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缩减,从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大减少。各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减少对人才的吸取,甚至许多单位取消招聘计划。然而高校每年对大学生的年毕业生人数招收人数却是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毕业人数也就随之增加,是就业形势也就愈加严峻。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00万,十年后的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00多万,2014年毕业人数甚至突破700万,2015年相比14年又增长20万之多。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人数逐年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2.用人单位不合理的人才选择标准

(1)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校。社会和用人单位错误的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毕业的学校名气,导致非985、211工程这样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就业难,三本难于二本,二本难于一本成为毕业生亲身感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知识和能力两者并不能等同。用人单位注重以高学历为中心的做法,使得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脱颖而出。

(2)对经验的设置。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节约人才培养成本,缩短用人培训时间,加速上岗进度,对引进人才自身所带的经验要求就颇高。这一条要求就成为毕业生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我国很多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虽然设置实验实训课程,但远不能形成很好的实际工作经验。

(3)用人单位对性别区分。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导很多单位不愿意主动去招收女性。招聘单位认为女生对于她们的工作岗位来说会有一定损失。女性带薪休假的特权,让用人单位认为她们可能在某些关键时刻掉链子,因此对于男生的几率就大,对于一些女生来说就显得不公平了,减少了她们找一份好工作的几率。这种性别的歧视会进一步增加女生的就业难度。

3.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障碍

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和企业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人才分布也出现较大的区别。大量的毕业生涌往一线发达城市,出现多人抢一岗,相对与此,发展中城市和偏远地区就出现多岗空无一人的情况。加之就业信息不畅,导致很多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就这样白白丧失。

4.大学生自身问题

(1)缺乏担当。现在的毕业生几乎都是90、95后的一代,在家是独宠的一代,心理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责任感,缺乏担当。学无所成,怨学校;考试挂科,怨老师;犯错受罚,怨制度;孤立无援,怨父母;就业困难,怨时代。这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从来只有责怪,没有反思,这样的处事,让用人单位又如何敢聘之用之呢?学生退化的不仅仅是责任感,更是最基本的生存本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只是盲目的跟着大众走。别人认为热门的行业也就跟着别人的路线走,丝毫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认为只要是大学毕业,就应该走在前端,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对于单位的性质、行政的级别和规模、中心的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等对于毕业生及家长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些想去大城市到好的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择业取向。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1.增加就业岗位

针对每年不断增加的就业人数,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从而扩大用人比例。劳动力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与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工作岗位的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因此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2.调整高校结构,提高教师水平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变,高校只管招揽和教育,不管就业这样的方法就显得行不通了。高校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高校学科的结构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及时的调整,切实实行产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社会需求招收专业学生,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或者不招生。与此同时,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不能将知识局限在课本上、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拒绝培养眼高手低的非应用型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刻不容缓。要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培养就业意识,时刻保持就业理念,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

在形成就业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高校将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想结合,设置相应的就创业指导机构,给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和帮助。使学生不会因为就业或其他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3.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高校毕业生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就业群体,在就业群体中应该是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就业单位应该给与更多的机会。同时,企业单位应该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高校可以定向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时间,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

4.学生自身的改变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跟风求职,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的,要正确并准确的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从而在求职的过程中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将高收入作为唯一的指标,要高瞻远瞩,做好职业的长期发展规划。除此以外,高校毕业生应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

(2)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所以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个方面的能力。

(3)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拒绝眼高手低的毕业生。正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多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利用假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后期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和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适当解决,使得学生力量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的释放,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娄玉华,赵鹏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第3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在此背景之下,据教育部的统计,20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__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__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__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20__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之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09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十分拥挤。

从往年看,校园招聘活动可反映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情况。今年,一些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中国)、立白集团等一些企业相继取消全国校园招聘活动。而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各行业的大学生招聘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中网络招聘总职位数量在增加,但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放缓了很多,而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变化尤其明显。

目前,金融服务业的裁人仍在美国。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自20__年12月以来,该国金融服务业裁员数已达17.2万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金融服务业人才招聘市场与去年相比,今年明显冷清很多。

另一方面,国内it行业尚未受到显著影响。有专家表示,it行业正在分析金融风暴对国内it行业是否存在明显影响,但目前观察的结果是影响并不大。

对出口制造和贸易业来说,情形则不容乐观。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都受到一定的程度冲击,一些企业举步维艰,影响到了就业市场。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说,20__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现在“这些企业出现困难,对于就业市场而言,肯定是不利消息”。

据了解,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也在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相应的,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对手。

就业形势的严峻,除了客观的背景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仍存在不适应。许多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在就业时并不实际,一些陈旧的课程似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课程过度强度理论而缺乏实践,使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走出大学时动手能力很差,空有理论而不懂得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这也是现今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瓶颈。

就业是一个庞大的民生问题。在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应当如何走出危机?

以下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七项措施:

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

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

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以上措施之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象征,应该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面临着就业危机,应当视危机为挑战,努力让自己脱颖而出。

首先,从自身素质出发。如今全国高校林立,考上一间名牌大学已经不能代表未来道路一帆风顺了。每年毕业生众多,招骋会上黑压压一大片,在一个普通招骋会上就可能有几百人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岗位。那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跻身于就业市场,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这里说的知识又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之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所读的专业,正是要实现未来人才专业化水平高的目标。现今招骋市场仍然需要的是人才,一名大学生,首先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与他人竞争。再者,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及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外的其他技能。

在招聘方为买方市场的前提

下,招聘方自然会在递交求职申请的众多大学生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此时,专业水平不高的必定成为淘汰的第一批,再者,人是社会性动物,道德水平低的必定处理不好团队合作中的人际关系,再淘汰。最终,在招聘岗位有限的前提下,招聘必会择优选择,故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从主观上是拥有一定优势的。

上文中提到的综合素质,也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在就业大军沉甸甸的形势之下,许多高校大学生承受不住就业压力,表现出自卑、自弃,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悲剧道路。一个真正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应该是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该能迎接困难的挑战,而非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的。因此,在此严峻就业形势之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一点。

此外,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职业及薪酬定位较高,而在金融危机之下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的的情况下,招聘方提供的岗位及薪酬远远不及大学生理想中的状况。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在此前提下,大学生不妨稍放低要求,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获得工作后积累经验,再慢慢向理想中的工作进军。

在此就业形势之下,除提升自己,还有另外几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考研,暂时避开就业大军,开始深造,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是考公务员,国家提供的职位。

第4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岗位的增长量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已经无法很好地进行消化,这就使得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目前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有很多新问题与新情况浮现出来。本文着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许多因素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产生了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国家的就业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中慢慢浮现出了新的问题与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探寻可以解决、缓解大学生就业观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的有效策略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模糊,没有确定的职业目标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并未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更没有根据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并结合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客观、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这种状况一般有以下两种具体表现:首先,没有确定的职业目标。许多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夕去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或是当地的人才交流会,但是相当一部分人都抱着一种“赶集”的心态,去之前没有做丝毫的准备。等到达招聘会、人才市场后毫无目标,总想碰碰运气;其次,职业规划模糊。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会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看到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个人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的重要作用,仅仅简单的将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方式。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个人的工资待遇、工作福利等问题十分关注,对于公司、企业可以为个人提供的工作环境、年薪假期等问题考虑甚多,却忽视了其个人可以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这份工作能否使自己的工作技能得到提高、未来自身在工作的公司里能否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自己能否在这个专业领域、行业里实现个人价值并在未来有所成果[1]。

(二)缺乏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薄弱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时,表现得缺乏社会责任感,并且没有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艰苦创业的品质。只重视“小我”的利益,而忽视了“大我”的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单单看中工作的功利性价值。更有甚者,会把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于各类职业有着高低贵贱的看法,完全忽略了国家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严重不足,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不惜做出欺骗的行为。在应聘材料中甚至填写虚假的信息,妄自抬高。例如:编造实习经历、篡改学习成绩等等。然而他们却对用人单位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总是试图“骑驴找马”。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所呈现的就业观中的不稳定性甚至是个人道德问题,不但对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的正常展开产生了影响,也对于同届甚至是还未毕业的其他同学的就业事宜产生了影响。

二、目前大学毕业生如何建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

(一)各高校应针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观教育

目前全国各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将就业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面中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这样就能够给予大学毕业生有效、科学、正确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敢于面对就业的竞争压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注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教育。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浪潮也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目前社会经济新形势下,多种因素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这把市场经济的“双刃剑”,从多种角度帮助大学毕业生发自内心地建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各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既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又从根本上理解职业规划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2]。

(二)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应给予正确的指导

要全面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就业观教育,就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作用。第一,在心理上,家庭应为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提供良好全面的心理支持。对于面临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的大学生,自己的家庭就是自己可以依赖的港湾;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就业问题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道路。同时,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要量力而行,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结束语

严峻而紧迫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高校与家庭需要用“以人为本”的就业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第5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应对策略

1.引言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并且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选择更丰富,很多大学生都对于自身的个人发展更重视,并且部分大学生对稳定性较高的行业有较大期待。针对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解,帮助他们端正就业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2.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断发展和变化,很多大学生都更关乎自身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并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关注对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成长,并且认识到职业需求的满足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很多大学生都更希望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的视野进行拓展,更好地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在开放性的市场就业环境中,双向选择逐渐被大学生认可和适应,大学生的自信不断增强,并更客观、正确地面对就业问题。与此同时,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自身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缺乏一个长期的目标,不能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系统的方式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很大影响。另外,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关注功利和福利待遇问题,而对于一些社会服务则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两部分特殊岗位人才供应不足,人才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几个因素

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包括来自于个人、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大学阶段,大学生本身对于生活和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理解,并对于自身日后的工作情况有了一定规划和愿景。很多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经济方面的负担没有太多估计,在择业过程中更关注自身爱好和兴趣。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下,高等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且学习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如果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则他们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忽视自身的责任,就业价值观上出现方向上的错误,在就业过程中过于关注物质。在学生参与就业过程中,就业市场上存在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交接上的问题,大学生不满意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也存在不满。这种问题的产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敲响了警钟。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思想道德观念进行综合培养,塑造优质的综合性人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社会存在一定脱节。另外,家庭方面也会对于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职业和家庭经济水平,对于学生的择业选择上往往会产生很大影响,并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理念进行被动转变。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关注相对保险、稳定的就业观念,并且重视编制和公务职位,这在农村大学生的家庭中更普遍和突出,而一些走后门、靠关系等求职方式,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发生很大变化。

4.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正确发展的思路

第一,提高对专业学习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掌握,从而在专业领域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价值,对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应和满足,这是大学生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基础。在校期间,大学生本身要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第二,正确地看待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问题,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方向、专长等进行明确,并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态度,真正投身到国家需要建设的地方,让自己发光发热,并且甘于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和发展,不断成长。

第三,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身处于校园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指导,让他们对于职业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认知方法,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此同时,让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清晰认知,也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日后就业发展中的盲目性,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来说非常必要。

第四,做好宣传和引导。针对于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舆论媒体都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从技术上对不健康的网站予以屏蔽,对各类网站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使他们增强自律心与社会责任心。

5.结语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都在不断完善,并且外来文化理念对于大学生也造成很大影响。在正面、负面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取向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对有关如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更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健康,王朋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引导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3).

第6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存在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就业形势严峻[1]。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7%和92.1%,均有8%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不能成功就业。大学生未就业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客观的影响,又存在自身就业力不足的问题。余亚萍等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相对弱化,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缺乏,寻求职业能力亟需提高[2]。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力就成了衡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就业力是所具备的工作能力,也称为就业能力,或者就业竞争力。就业力理论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但至今对“大学生就业力是什么”这一基本的研究对象界定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缺乏适用性的理论框架[3]。影响最大的当属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力的界定:“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具备获取和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其他个性特征的集合。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力可分为专业能力、个性特质和求职技能。

二、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日益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高校毕业生作为骨干精英来源的主渠道,毫无疑问地承载了社会更高的期待。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作岗位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职责。当前,一些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量”,不注意追求学生的“质”。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算作是“精英”,是可以进一步培养的人才资源库。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加剧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关注。1.求职技能短缺。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成长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下,不曾深入地参与社会竞争。大学校园里浪漫安逸的生活,“大学生”的身份更是让他们对今后的工作产生了过高的期待。一些当代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我行我素,忽视求职应聘的社交常识。简历制作、面试常识成了某些学生的困惑。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求职应聘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4]。在面对就业竞争时,不能积极面对,某些学生的抗压能力偏弱。2.个性特质有待完善。一些高校片面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5]。一些学生“深居简出”,课外时间盘踞宿舍,以打游戏度日,极少参加社会交际活动。独来独往,故步自封,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集体观念弱化,团队意识淡薄,不注重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协调能力较弱,纪律观念有待加强。3.专业能力亟待提高。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有些高校设置的专业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甚至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存在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堂、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存在知识有效率低、综合知识贫乏、实践知识短缺等问题[6]。某些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塑造

体验式教育也称素质拓展活动,是在人造或自然环境下,人为设定一定的情景,让体验者克服障碍,完成个人或集体挑战任务,通过体验、反思、感悟获得个人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Out-wardBound),通过野外训练,提高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质。中国教育历来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知行合一,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验式教育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让体验者在完成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案,感悟人生道理,获得难以忘怀的深刻体会。体验式教育活动形式新颖多样,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运用体验式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1.体验式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简历和面试是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的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沟通的主渠道。简历属于书面沟通,面试属于言语沟通。如何在众多应聘者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众多的面试者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属于沟通效率的问题。有效的沟通是大学生求职应聘成功的关键因素,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中求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更喜欢网络聊天,虚拟交友,忽略正式的书面沟通和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在大众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会存在恐惧心理[7]。体验式教育非常重视沟通及沟通效率。破冰环节通常会安排学员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过程中,培训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记住前面所有介绍人的名字吗?作为介绍人如何才能让别人快速记住你和你的名字?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介绍人和听众注意沟通的效率,并通过学员的总结—反思—感悟,达到破冰的效果。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学员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逐渐将有效沟通迁移到求职应聘中,达到提高沟通能力的目的。在体验式教育中,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背摔项目中,背摔者和接人者的沟通等。2.人际关系和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成为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过半数之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不满意[8]。一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际关系淡漠。大学生大多沉迷于网络世界,喜欢虚拟交友。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局限在自己宿舍或者社团这样的小圈子,同班同学甚至都很少交流。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自我体验,轻视别人感受。第三,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某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以后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有的会选择逃避。体验式教育为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体验式教育活动充满挑战刺激,大学生参加体验式活动积极踊跃、热情高涨。体验式教育都是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参加的学员个体势必要融入集体活动,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体验式教育活动会公平看待每一位学员,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培训师会让学员逐一发表感受,为学员营造人人平等的交流氛围。如“不倒森林”这种集体竞技项目,总会有人紧张失误,导致杆子落地。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鼓励和包容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培训师会用发生在学员身上的实际案例,引导学员换位思考,对周围的人给予包容和理解,给予鼓励和支持。3.体验式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发挥团队的作用,力量才是巨大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选聘大学毕业生时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学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班级组织也很健全,但鲜有团队合作的机会。大学生们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集体生活,但这种生活都是你追我赶比成绩的竞争关系,由此造成一些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淡薄。体验式教育非常重视团队合作,是增进团队成员之间信任、提高团队凝聚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体验式教育活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是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比如“同心鼓”、“毕业墙”、“生死电网”等。这些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所有人都需要为完成挑战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因为这些项目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的学员为此让别人站在自己的肩上,有的学员用一只胳膊支撑一个人的重量,力量较小的女生主动承担起保护的作用。合作、奉献、团队的精神在此随处可见。挑战一次次失败,但团队一次次坚持不放弃。挑战成功后,所有的成员都异常幸福和激动,他们忘记了性别,忘记了身份,忘记了以往的不悦,只知道他们是团队中的一员。体验式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积极看待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体验式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沟通,重视沟通,提高沟通的效率,掌握沟通的技巧。尤其是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体验式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充分利用体验式教育的优势,对于提高大学生非专业能力以外的就业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全振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白天亮.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N].人民日报,2017-1-24(02).

[2]俞亚萍,邵丽珍.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6-118.

[3]江岩,张体勤,耿新.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纬度与测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5-54.

[4]刘全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7):103-106.

[5]李琳琳,贾东超.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67-69.

[6]周训梅,周险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教学归因[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第7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海淀区辖内

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海淀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XX年年7月对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海淀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海淀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第8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逆商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深受各国政府关注,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尤为如此。大学生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冬”,各种就业心理问题不断出现,自杀、跳楼等就业心理危机的极端事件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水平,从而破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所面l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次次失败的求职挫折经历,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就业心理压力,造成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大都严重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恐慌,而心理防线一旦被突破,必然会导致精神堤坝的崩溃,加剧对前程对未来的茫然感和无所适从感,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等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是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就业逆商较低等有关。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身特点,本研究设计通过科学设置大学生个性优化、逆商培养等课程来调整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使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综合素质、抗挫能力得以改善,从而改变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就业窘境。

研究各干预环节均采取干预前后测设计,以便于进行对比干预效果。并在干预停止一段时间(3个月)后进行延迟钡4验,一方面避免干预的练习效应,另一方面检验干预的作用是否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选取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四个班160人作为实验班,另抽取四个班160人作为对照班,共320人。采用逆商测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等相关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干预前、后及延迟测量。

(一)开展大学生个性优化干预

针对当代大学生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偏低,应变能力不强,因此产生价值认同模糊与失衡的现象。提出不但要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塑造,从关注他们性格、品行等优良个性的培养人手,挖掘、培育和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个性,修正、弱化、消除不利于其人生发展的个性特征,最终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何谓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怎样维护?个性的内涵、如何优化自己的个性及意义?为实验班同学开设了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人格的优化。

同时,注重个性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个性理论分析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实验工具对实验班同学进行测试分类,个性相近的分为一组。针对大学生个性培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设置活动内容,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关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充分信任、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不同时期分别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了抗挫折训练、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努力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反应方式,并最终达到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表1、表2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班同学的焦虑抑郁程度均明显下降(P

(二)以逆商教育为着力点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100%成功=20%IQ(智商)+80%[EQ(情商)+AQ(逆商)]。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逆商的高低也已成为其能否有效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成功实现就业或创业的关键。

从表6统计检验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通过逆商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情境教育”“逆境、行为反应日记”“拓展训练”等措施,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是积极和显著的(P

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在其人生过程中,较少经历逆境,抗挫能力低下关系密切。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逆商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时代特征,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就业逆商水平为目的,使就业逆商的培育达到知识性、针对性、实用性、欣赏性和成效性的有机统一。随着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在激烈的现代竞争中,逆商的高低已成为人生成败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逆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优化个性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心理问题的免疫力,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晓会,安津平,重视大学生个性优化[N]..人民日报,2005-08-04.

第9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本 就业形势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突破以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幅度,变为跨越式、递进式的增幅。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本也日益增加,而所谓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在校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找到工作这一段时间内,为了实现就业所要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个人营销费、信息搜寻费、参加招聘会的费用三大类。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高就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问题。但这也得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所以分析就业成本,寻求就业费用投资效益最优化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以下重点研究了就业成本的构成和内容,给出了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原因,并就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和综合能力上欠缺、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以及外部就业环境等方面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相对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加了,但是最近几年,国家扩大了对大学生的招收数量,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多,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肯从基层做起,所以在客观上无形中就给他们增加了压力,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很多大学毕业生每天都在抱怨工作不好找,可他们从不想自己对许多工作存在着偏见,认为有些工作不适合他们做,尤其是苦力工作,他们觉得自己就适合坐办公桌,所以就形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会听到老板抱怨他们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如扩招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可事实是大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心态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因为职业素质这一项偏低,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三)政府在服务职能上缺位。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后待业,这就需要政府在就业方面提供一些指导,但是我国各地政府在就业服务职能上却有所缺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四)企业缺乏培养人才长效机制。很多企业缺乏培养人才的想法,比如很多企业认为招收农民工远比花高价聘用大学生实惠的多,能给他们在短期内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而聘用大学生不仅提高了成本还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二、就业成本偏高的原因

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成本的持续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住宿费用和异地求职所带来的就业成本。而造成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导致就业成本增加;大学生自身盲目的求职心态是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增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成本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

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要利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推动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创就业岗位,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当代大学生向基层、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良性过渡。

(二)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定位。在就业前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位置。其次,大学生毕业生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阶段过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快就显示了出来。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不少是结构上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专业特点,抛弃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尽量做到先就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再选择其他职业,走一条降低起点、面对现实、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投入过高的就业成本。

(三)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规范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用制度,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杜绝一切以营利为目地的中介机构,应鼓励学生大力自荐,拒绝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而降低就业成本。从而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完善就业市场体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来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四)转变企业的用人观念,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

造成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观念有关,部分单位还存在这样的误区:(1)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毕业生须提供这样或那样的证件,比如:外语、计算机、驾照等,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易导致成为应聘的盲区,使得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随潮流。(2)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并不考虑学生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总之是由初试到复试,管你受的了受不了。(3)一些用人单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貌取人”的倾向,造成大学生不管自己有没有钱反正在外观上不能输给别人就行了,从而增加了就业成本。所以推动企业转变用人观念,使企业认识到大学生的长久竞争力和潜在的贡献率,认识到只有大学生才是为他们创造更多财富的主力军,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大学生有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拒绝给他们一个就业的机会。这也是降低就业成本的一个必要措施。

四、总结语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不断增加是阻碍他们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降低就业成本是当今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孟令豪. 就业成本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