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4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以及推动高校不断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成为高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高校培养人才及今后的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3年,我国开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并陆续实施了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直到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建设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络,并开始实施了网络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教育办公管理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用了网络科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即使网络科技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硬”强“软”不强
网络体系的完整是通过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体现出来的,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中,大多呈现出过度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简便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身的一些相关软件的建设还不完善,而市面上出售的一些商业软件又不利于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因此,造成了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上一直停滞不前,处于徘徊阶段,信息在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困难。
1.2 “形”合“神”不合
目前,各高校的所有系统都建设在一个网页上,看上去貌似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实际上这些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桥梁,每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认证授权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信息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资源重复,各自为战。例如,一些高校不同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无论是财务部、教务部还是组织部,虽然其工作职能和内容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不兼容,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想进行信息共享还得依靠传统的手段去复制拷贝,然后再传递给一些下属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模式根本没有体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具有合力,并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
1.3 “点”通“面”不通
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都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分开进行的,由于建设的时间及技术路线不一致,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用户管理、授权及认证系统,使同一个用户在进入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的情况。由于在高校是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针对同一系y中的同一信息,其定义、类型、名称都存在不同,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困难。而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问题,因此信息系统使用的公共接口没有实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的现状。
1.4 “建”多“用”不多
各高校都发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都纷纷开始进行高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时却没有过多的去重视,出现这种大力投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却没有将这些建设具体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现象,导致众多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初意义。高校很多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因为当时需要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并没有重视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因此,很多建设系统在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很少将其投入使用。类似于这种的问题和现象不仅造成了高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影响了高校的长久发展。
2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向前发展的思想前提。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属于物质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好处理,但观念的更新则是来源于精神层面,而观念一般都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但是如果观念不进行更新,与时俱进,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空谈。而观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是大系统观,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的教训,树立大系统、大联合和大协作的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固定式思维,让有需要的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到有需要的单元,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局面。
二是现代教育观,未来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现代化网络科技紧密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后的教育管理必然会依靠信息化系统进行,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
三是科学管理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被管理人员提出的有用的建议。管理人员要对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管理的新思想,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实现高校内部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走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2.2 着力打造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因此,打造高校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平台的打造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信息化最难的并不是规划网络工程,而是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局面,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是明确责任,注重质量。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注重质量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要分清责权,避免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质量的保障。
三是健全机制,共享资源。资源是能够给各部门工作提供便利的捷径,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的平台。
2.3 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信息素质的管理队伍
面对今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适应未来高校管理的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意识加以培养,意识能够带动行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感知和发现,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化意识作出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其次就是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正比例关系,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前提。最后就是掌握信息方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人员,因此这些对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方式决定了信息水平的高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各种途径去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寻求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3 结 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在不断变换的社会形势中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化管理状态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胡小勇.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将学校的各种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考评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新的模式,达到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的理想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常规建设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也把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的重要步骤。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管理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意义。
2006年5月,国务院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应用体系分类,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学校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是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教育设施的性能都有深刻变化。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使用信息化平台使学校管理的数据通过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设备管理、课程整合、学生学籍管理、学校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通过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发掘学校的一些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撑学校管理的决策,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教育信息化管理要求改变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学生教师的集成化管理目标。它要求对学校管理进行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学校的业务流程,使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各部门之间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教育信息化管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人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人事管理的同步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原来的管理金字塔体系打破,实现科学的流水线管理方式,通过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个主线衔接,重建每个教职员工、每个课程资源、每个部门的信息化基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课堂、评价、财务等部门所有数据,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防微杜渐。这样,在新的管理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才能成为学校管理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学校教育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业务发展、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现代教育的内外部资源,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增强学校竞争力。
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层面考虑,为了使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更为有效,必然需要在制度和技术上提供一定的保障,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力量的整合与参与,而且需要在管理上有高度的专业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知识的双料人才。但是,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校主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领导要么偏重技术的运用,忽略了学校管理和教育;要么偏重管理,影响了教育和技术在管理中的运用,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手段的学校管理者可以说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导致学校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的战略规划性不强,甚至是战略规划失误,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更有甚者,将直接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同高科技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它涉及的资金往往不是小数目,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经费。所以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平衡的今天,这些巨大的浪费尤为触目惊心。另外,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个别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设备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有在项目建成后,设备维护管理上也常常存在不少问题,学校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否得到师生的认同及在教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向其他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的地区学习,在制度及理念上积极作为。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沙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纲要相关要求,坚持“以节省实用为原则、以高效应用为目的、以学科整合为根本、以应用创新为动力、以惠及师生为方向”的建设方针,扎实高效地推动区域资源统筹建设的发展。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乃至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上下足工夫,在应用上下足工夫,在适应信息社会生活上下足工夫。让教师迅速融合到信息环境之中,尽快掌握信息环境下教学、学习设计的方法并应用实践,站在新课改的高度指导学生在信息境下探究和协作学习。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 信息化 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0201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中,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中技能人才。但是,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教育管理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信息化人才的矛盾已日益显现---管理技术的落后已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教育部启动了示范性职业中专建设项目,为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示范校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指标和要求。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下面我们从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实际上在谈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我们先看一简单的社会现象,在十几乃至二十年前,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报纸、电视等媒体,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教职员工已很少离开网络了,就好比人们离不开电一样。信息化已深入和植根于每一个中职员工的心中。
首先,教育管理信息化可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由于国家、社会还有个人对其的重视,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教学的管理方面,信息技术会更多的的应用并引入到管理中,降低了劳动工作人员的负担强度,管理者从简单的事务性劳动过渡到宏观管理与监控。具体来说,以往我们要将一个文件传达下去的方法是每部门下发或集中会议的形式,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也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现在利用信息化办公平台轻触鼠标文件就送达了或通过网络视屏会议完成。
其次,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改变工作效率。传统管理体制要审批文件的流程由专人送文件先到部门负责人审批,再到主管领导,后到机构负责人的模式,可能还有更多。这样一路下来市里的话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当然可能更长。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只需由下往上签署意见,轻点鼠标发过去就可以了,最快可能几分钟就完成了。
第三,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以让管理系统化和条理性。管理的条理性和系统化实际上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可以使管理事半功倍。信息化管理的每一项管理完成与否在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一目了然,所以使管理简单化了。
第四,教育信息化管理使资源共享方便简单化。优质的资源共享是使其发挥效能的重要方法。信息化管理可方便提供各种优质资源当前使用情况、使用档次和闲余时间等。同时可以利用网上的优质软资源。
教育信息化管理实际使用中还有许多许多优点,可以说不胜枚举。因此,中职学校应大力推行教育管理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的目标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确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新思维。学校的管理实际就是信息的集中处理,信息在学校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就是教学管理,它涉及的信息量广大、离散度很高、更新的速度极快、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因为信息处理的不合理使得学校的管理效果与信息化的建设所期望的成效还是有差距的。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管理者只将资讯科技加在原有的管理服务上,由于部门的各自为政,数据成为了“诸侯割据”式占有,造成数据不能完善的统一,给整体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思维,是以“信息”为管理服务,以“信息流”运作的特点而建立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是其强调的主要核心内容。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模式里是唯一并有权威的提供者,而信息的维护者和使用者则成了各个部门和不同的工作人员。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满足管理者需求是以信息技术为创新的管理模式。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举措
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前面已经讲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化、条理化和共享化的管理系统,同时教育信息化管理也差异的,在不同学校、不同情况下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得时候应有相应的举措。
1、建立适合校情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会依照本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及自有的特色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从微观的操作渐渐变成宏观的持控,重点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与结果审核。使用的过程中必需要经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与调试,随时依照不同的需求优化和改良系统。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化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还需充分的使用,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开始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应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务性劳动。而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个统筹的管理者与下达者,具体的分步执行与操作都需要安排到下层的单位及个人完成。因此就必须要合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管理者及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组成点对面的管理格局。这样就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减轻教学管理的部门劳动压理,让管理者抽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
3、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教学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管理人员,高素质稳定的队伍直接判定了教学管理水平及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提高。日常的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及强化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学习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另外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也十分重要,它可避免管理人才的盲目流失,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
总之,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推行统一的教学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教学资源和个人的教学资源,使学校的管理更加具有完整性、更具有条理性、更具有系统性和时效性。有效的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与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为促进中职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一、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要素结构
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现代管理形态和功能体系。体系的构成和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结构及各个要素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进而改进其功能状态,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逻辑起点。
1.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管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信息化管理,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信息手段调控人们的行动方向、行为方式和资源条件配给,实现期待结果的高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对目标的达成度无疑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是一样,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运行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控来完成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施者,即管理者,是当然的行为主体。
宏观层次上,除了教育科研行政决策者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以组织形态呈现的各级教育科研所等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包括常设的同级规划管理办公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各级科研和规划机构中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具体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学校等单位层次,内设的科研处室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领导、教师本人,都负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需要对教育科研工作自我管理的实践者在内,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各个科研管理和操作层面人员的总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即是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总和。
2.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所谓信息受体,相对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而言,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对象。换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可以是上级管理职能覆盖下的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团队和个人。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管理信息的指向和流向,信息受体方面群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与政策解读能力,决定了他们对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科研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科研行为的质量水平。由于所处的教育科研管理层次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科研管理的主体可能转变为管理信息的受体,接受来自上级的工作指令和要求;或者同时上传下达,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
3.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载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关教育科研的各种工作计划、指令,甚至科研理念、思路等管理因素,主要都是管理者经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借助于一定的信息介质和网络通道传播下达的;有关方面和个人的申报、汇报等教育科研工作信息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和方式上传和反馈的。媒体介质记录和显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网络通道运载和传递教育科研管理信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主体与科研管理信息的受体之间的动作联系,是通过包括纸质文件在内的多种媒体和网络传输实现的。因此,承载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媒体介质和网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实载体。正是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主体、受体和载体这些基本要素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我们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在教育科研总体目标下,一定的管理要素经过结构关系调整,并与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进而形成的功能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特别是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无论处于哪一级管理层面,进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要从理论模型、功能模块、实践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1. 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实质上它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它既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反映,同时也应该有长期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的经验基础。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构想,应该充分体现作为各级教育科研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域内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和整体思路,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型。
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态:即,以本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为核心,以包括学校一级的各级教育科研网络为基础,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网站为基点,分层整合各地信息资源网(电网)和组织机构网(人网),整体建构社会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接应的立体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系统。
以省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建设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体系,要实现包括家庭个人网在内的至少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并形成互动。各级信息化平台,上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网,下设市(州)和县(区)子平台,末端连接学校网,终端为课题承担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评审专家、培训指导专家工作窗口等。
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桌面式与层级式管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主要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网站”等设施。但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专门设计市(州)级和县(区)级桌面式平台,即在管理系统中设有市(州)和县(区)子系统空间。市(州)和县(区)可同时像各级管理部门一样,对不需要各级审批性的工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上进行管理;需要层级审批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逐级传达审批和反馈,信息可同时进入各级空间。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2. 管理体系功能模块的打造。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水平,是通过网络系统内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来体现的。各级信息管理平台交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诸如各级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由此,驻留在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系统,便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虚拟区位。定位于其中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程序窗口台面和静态资源信息库存,当然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属性,一般我们也称之为“子平台”。之所以称其为平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网块或内存,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网块或内存为核心的人力、物力形成的操作环境。这些功能模块是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打造的重要部位。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模块主要是指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各种功能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源平台、规划平台、课题平台、成果平台、协作平台、学术平台、培训平台、通讯平台等等。支持操作环境形成和运行的软件平台是核心模块――管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各级科研网站的链接,为教育科研用户提供服务。教育科研网站是开放的信息、联络通讯、对话互动的网络系统,而教育科研管信息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的管理网,既是一个科研管理的办公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讯联络网络系统。各级教育科研网站或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心一级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是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外运行在互联网上,对内与管理单位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管理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联机互动。它可以根据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实现科研管理数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为大家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条件,形成一个从基本的数据库检索直至专业咨询、决策服务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3. 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作。理论上的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投入运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则必须按照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操作程序、运行规则和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规范。尤其是要建立体系内部的动态改进机制,对各个核心模块的现实功能不断加以改善,以确保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带动各级教育科研层次协调运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在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实践中,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管理的“人”。只有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管理行为,信息化的管理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推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行,必须紧紧抓住人力资源和组织机能这两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动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性建设,全方位打造新型的多功能的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统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有效开发利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互动和对科研活动的科学调控。
技术性平台建设是科研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延伸人的能力的操作桌面,代替人的许多复杂劳动,也就是实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方式就是设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应用设计和在信息化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设计。传统管理因为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习惯于不分内容的层级管理方式,忙碌在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和电话通知中,工作效率低下,跟不上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践,达到了基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站”等信息基础(下转 18页)(上接 36页)设施实现管理实践的成功跨越。
一、小学信息化教育及管理的方法
小学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有着系统的分支和丰富的内涵,大致说来,教育信息化在实现的途径上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与教学的过程称之为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这个系统的内容是方面的,相对来说还是开放的。体现在教学上,有信息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的记录与诊断、学习任务的分配与接收、在线学习帮助、智能化的学习指导、精确的成绩管理、条理有序的档案管理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学生的身份信息、活动经历、评价信息等,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从而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小学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还可以借助教学环境虚拟化,在教学活动时可以避免空间、时间的限制,这也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在已涌现出一系列针对高等教育的虚拟教学环境,包括电子虚拟教室、虚拟实验、虚拟校园、数字图书馆等,这些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小学教育中来。如果充分开发并利用网络的虚拟教学手段,就可以实现信息化教育对现实教学的补充,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重要方向。
3.教学媒体系统化。教学与管理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媒体,在传统教学中的常规媒体有粉笔、黑板、动植物标本和实物模型等,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辅助作用,但毕竟有太多的限制,当前,多种电子信息媒体的应用使教学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既增强了媒体的系统功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远程同步大规模教学,这也将带动小学教学逐渐实现系统化发展。
4.教学资源共享化。如上所述,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实现无纸化办公,通知、信息、电子教案、交流材料等在网站、邮箱和论坛传输交流,教师建立的个人业务档案、教案、论文、课件、学习笔记、专业知识等材料可以上传到网站上共享。
5.教学方式多样化。传统教育中的纸质教材由来已久,自有其优点所在,但抽象、单一是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材应该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教学内容,使之更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对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来说,使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真实化,让小学生的学习更容易、更快乐。
二、小学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教育者能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保证小学教育与管理的信息化能有效地实施,至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政策给力助推小学信息化。要想让小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适应社会同步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完善小学信息化教育与管理的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增加小学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不断满足当前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需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推广小学信息化教育打下基础。
2.加强教研重视信息化资源开发。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要求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机构下大力气开发、整合、创建出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其核心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不容许滞后,教学研究工作应该集中于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信息资源、软件和光盘等资源在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心,从而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操作要点
一、引言
信息技术如今在中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得到全方位普及,对于会计教学流程规范、继续教育管理实效提升,有着极为可靠的支持效用。归结来讲,开展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单单直接决定高校今后可持续竞争发展前景,同时对于高校设置的成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服务功能,有着极为强劲的支撑效果。经过和全日制教育模式对比校验,当前中国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革水准明显不尽人意,所以尽快探讨出科学化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点,显得尤为紧迫。
二、进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最近阶段,中国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事业得到全面新生机遇,其间继续教育形式多元化且覆盖范围持续扩张,截至至今,不同类型非学历每年培训量已然提升至15000多人次,同时各类学历教育在籍学生数量为6000多人,而职业技能鉴定的亦有10000人之多。作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承担的事务异常繁重,最为矛盾的是,继续教育管理难以共用职业院校既有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需要抓紧处理好这方面信息化建设事务,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实效,避免管理中耗费过多的成本费用。
三、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改革建设的要点
第一,合理组织员工参与专业化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想要切实改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革质量,第一要务便是组织一类熟练掌握高端信息技术的员工团队。在确保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客观性评估之后,相关管理主体就必须选取一些表现突出的会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令其透过会计信息化管理理论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改善自身综合素养,为今后会计教学中各类信息技术问题轻松应对,积累实力。第二,加快推动信息化改革体制、标准和流程上的建设进程。信息技术最为核心的特征便是依照规章办事,即任何和会计信息化教育相关的事务,都必须依照预设的规章制度和合作流程加以操作。最近阶段,有关院校陆续出台和会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规章体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等,同时更赋予一类标准化作业流程,涵盖了会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实施步骤、后期处理要点等细节。截至至今,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任何一次的函授学院报到工作,都会结合标准加以逐层贯彻,会计信息化操作教学效率自然变得愈加理想。第三,自主开发全新操作类程序和系统。依靠校内信息技术和师资等优势条件,在面对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过程中,许多会计教师都在确保掌握基础性信息操作技术之后,自主性开发应用相关程序和系统。如面对职业院校会计教育规模日渐扩张和管理压力日益繁重的状况,有关令导开始启动专接本管理平台项目,经历了各类优质化会计教师和技术型人员的共同研究过后,系统成功地得到开发并投入使用,使得会计专业新生报名、考试报名、学费收取、学籍管理、毕业管理等功能得到全方位的改良和整合,今儿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接本的信息化管理水准,如今该类系统也得到省自考评组的大力认可。另外,许多职业院校还开发应用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其将教育、非学历培训管理、继续教育在线拍照和考试等管理系统完全融为一体,并且申请多项软件著作权。第四,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本身属于一类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便可顺利完成的,为了尽量维持该类建设工作流畅和高效性,笔者整理出以下规范举措:其一,构建起一类专业化会计教学信息化系统开发和维护团队,保证和预设信息化改建项目进展的同步性,同时交由继续教育机构加以牵头管制;其二,保证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在机构年度预算之中列出专项经费,同时积极透过上级单位获取所需的科研经费;其三,维持各类机构的协同性。主要是凭借信息工程系统、网络中心等机构力量,使得服务器、存储、网络接入等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得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长时期的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改建之后,涉及各类管理主体预设的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基本上得以顺利贯彻,并且和以往人工管理模式相互对比校验,明显存在优势性。现阶段中国正紧锣密鼓地布置拓展后轮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论证活动。具体来讲,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类背景下,作为专业化会计教师,要时刻铭记统筹规划、面向未来等规范性原则,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接连赢取更为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汉群.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01):155-162.
[2]刘珊.浅谈国内网络继续教育现状与未来[J].新课程学习(中),2012,11(09):77-89.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信息化
现阶段,各大院校信息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业务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已进入大数据发展时期,此时,软硬件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有效发挥上述海量数据的隐藏价值,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思考的问题。本次研究以大数据为研究视角,重点阐述大数据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有效开展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期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管理信息化产生的影响
(一)赋予教育活动更大的灵活性
大数据是依据现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复杂的数据集合,其具有规模性、多样性的特征,信息处理和存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于通过充分挖掘和分析数据,构建师生合作、互动平台,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尽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新时期各类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提升教育活动灵活性等方面无法获得较好的成效。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学习内容,如此就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基于传统教育活动下,日常出现下列情况: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也在认真听讲,但很少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由此表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这种教学课堂无法获取良好的效果。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之后,学生答题、复习等信息可以及时被有关设备监测并记录,老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各种信息,并第一时间向学生反馈其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改善师生的关系。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学校师生几乎处于“透明”的生存状态,每个人在数据空间内均会留下痕迹,展示师生的需求意愿等情况。管理人员只要收集和分析有关数据,便能真实掌握现实师生的行为,准确定位师生的实际需求,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三)有利于快速普及优质的教育资源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普及率达到较好水平,此时,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电脑展开学习。因每个受教育者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每个人偏向的课程有所差异。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可依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课程,那些处在偏远地区的受教育者可享受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老师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达到按需教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快速普及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如何开展教育管理改革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无法预料,其覆盖面、处理能力等方面均无法准确掌握,但始终追求更加卓越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紧跟时展进程,在明确教育建设目标基础上,为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保驾护航。众所周知,高校管理工作设计部门比较复杂,信息传递准确性、时效性不佳,此时,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此时,每位教育人员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模式,善于开展数据分析,以此制定最佳的管理,促使教育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者的经验和高校办学理念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原因,利用数据辅助教学,以期提升高校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学校整体发展层面开展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构建相互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满足大众对数据的需求。众所周知,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是保障大数据技术顺利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数据管理体系,方可充分挖掘大数据带来的有效信息,提高各方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使用大数据技术重点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应对数据问题,即:追根溯源,找到引发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此提出恰当的解决对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数据存在完整性不足、连贯性不佳等问题,导致决策者制定的决策出现片面性、主观性较强的问题。使用大数据技术后,有利于及时克服以上弊端,更加民主地解决上述问题。教育管理信息需要教育者在管理手段上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借助教育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选课、排课、教务等环节实施高效、准确的管理,以此适应院系和学院之间的管理要求。
(三)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简单的话就概括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精力加强业务学习和管理,使自己真正成为解惑者。想要成为新时代的学习者还应具有改革意识,在掌握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强化自身解答问题、查找资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等能力,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各信息设备的运行原理,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提升数据的检索、存储等熟练程度。必须注意,为尽可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必须设置科学的激励机制,事实证实该措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信息化管理各环节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校园网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等环节中存在诸多隐患,如:病毒入侵、传播不良信息等。此时,做好高校网络安全的建设和防护工作,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内容。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对系统中的漏洞进行扫描,及时督促商家更新软件,确保数据的安全。大数据发展阶段,数字化管理主要展现在数据的采集工作。强化高校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采集,方可储备一定的的数据信息,以此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利用已采集的数据信息,在合理的方式下获取真实的数据,实时掌握各项数据,以此提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加之,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管理等信息进行整合,如:教师的信息、学生隐私等,整合数据信息有利于维护师生的隐私,有效保护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大数据技术在教育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展望
通过对学校的各个信息系统数据、多方采集的信息资源(包括楼宇门禁、校园局域网、供电管理、音视频资源)、社交网络等信息的多维度融合,数据关联分析、挖掘,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够在以下领域得到深度发展:(1)学生管理:可以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心理情况、学习情况,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通过多维度反映学生发展状态的数据,为学生辅导员多方面了解学生提供新渠道,为授课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挖掘学生的兴趣度提供可信依据,还能为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等工作提供指导;(2)教学管理:结合教师在课程平台中的问题答疑及作业布置情况、上课学生出勤情况、登录无线局域网(Wifi)情况、学生考试情况、课堂的视频资源、学生评教信息等数据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规范组织教学、示范教学;(3)院校管理: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可以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在数据空间的信息痕迹,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借以洞悉兴趣爱好、需求意愿、性格特征等内心世界,预判现实中师生员工的未来行为,准确定位师生的需求,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4)后勤管理:通过学生的餐饮数据可以调整食堂的布局和用餐的品种以及用餐时间的保障,通过课表信息、学生进出教学楼的信息对教室电源控制管理起到节能效果等。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规模数据使碎片化的数据转化为容易整合的主体,借助集成和分析操作,让更多人了解大数据的本质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展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大数据技术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大数据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并提出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教育管理改革,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和指导。
作者:程晓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亚翠.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迎来大数据时代[J].大学教育,2015,11(3):181-182.
[2]曲遥.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4):253.
[3]潘安,徐玮.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东方教育,2015,15(2):226-226.
[4]倪雄师.基于大数据时代校园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1(10):8-9.
随着人类迈向信息化时代的脚步逐渐加快,使得信息元素无处不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教育管理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文中主要涉及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对策。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是影响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标准,导致各级教育部门在建设信息系统的时候,忽略了使用性,各级系统不能够有效衔接,既影响了办公效率,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只有完善了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才能够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化的整体程度不高。虽然在许多管理工作中都实现了电子化,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没能够实现智能化。在许多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工,例如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都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管理人员仍然要从事大量的机械性的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3.教育管理数据不够科学
教育管理信息化中管理数据并不仅仅是采集数据,而是要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决策,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当前,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数据库建设都不够完善,对于管理数据也主要以采集为主,缺少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没有重视数据中包含的重要知识。这样就不能够帮助教育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
另外,教育管理数据还存有数学信息分享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信息闭塞,无法实现共享,会影响育系统的建立。不同教育系统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就无法建立权威性强的教育决策。要研究教学策略,需要浏览多个结构不同的数据,进入不同的教育系统,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二、有效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加强数据管理,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实现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在教育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个学校都积累了较多的学生信息数据。教育技术的列新,使智能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信息数据去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管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管理学生,并且得到更多数据,做好数据管理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或者云计算技术,加强各类数据的整合。
利用已有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出教育规范,并将其应用到教育决策的制定中去。做好数据管理工作,明确数据信息的重点,发现信息数据中的潜在关联,给教育决策者提供教育规划制定的依据。只有做好信息数据管理,才能让教育决策者打破经验主义的束缚,更好地规划教育发展的未来。
2.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迈进。在过去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利用手工操作的方法计划与管理学生的信息,而今天,则可以利用计算机以及数据管理软件收集与整理数据。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类教育数据会在计算机软件中得到自动处理,从而有效保证信息化的水平。通过提高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能够有效节约管理的成本。同时还能避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管理漏洞,使人能够从机械性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作用,有效保证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
3.加强对教育的监控管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加强对于教育的监控管理,能够保证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保障其运行通畅。这就需要建立包含各级教育机构的监督管理体系,检测教育基础设施的准备情况,检测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还能够有效保证教育危机的出现,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热点问题,实现高效的教育管理。加强对教育的监控管理,可以把教育设备与网络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的帮助,对于各种教学管理活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效率最大化的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各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帮助作用,使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结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会逐渐提高,为教育教学更好地保驾护航。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管理观念;规范;创新;完善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5-02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发达国家稍微晚了一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在快速推进,并且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初步进行了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但在这个过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各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建立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也就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根植于地方并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地方高职院校,受到当地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规模又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而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配套的符合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院校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院校自身特点并能促进院校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简称沙工)为例,通过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对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观念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地方高职院校要受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往往院校的规模、资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要受到影响,管理机构少,办学条件和管理力量相对也较弱。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大力开展,领导容易重视教学并在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极度重视一线教学信息化、各类技能竞赛,对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管理观念陈旧。有的沿用原有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根本就没认识到需要教学信息化管理;有的也引进了一些教学信息化管理方式,就觉得已经是达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完好程度,实际上根本不符合高职职业院校的特点,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因为这种现象的长期积压,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杂乱无章。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很多院校都只重视教学质量,轻教学管理,很多院校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电脑操作就可以做好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人事编制、建设资金等都要受地方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在有限的条件下自然所有分配都倾向于一线教师,导致管理人员在校内相对低位不高,发展前景不乐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时间长,没有精力实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所以在地方高职院校里几乎没人愿意做管理人员,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做了管理人员,也会尽力调换岗位,造成管理人员变换快,管理队伍不稳定,这也就导致了管理工作都无法正常延续,就更不会出现创新了,使得整个教学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措施
地方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问题的约束,以及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监督及激励机制。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教师各种形势的各个时段上的考核,工作量计算办法,专门的监督体系,职称评定机制,进修培训方案等等。但是对于管理人员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做了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大大挫伤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管理人员消极懒散、部门间或者工作人员间不能通力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进而导致很多管理工作混乱无章。
二、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改革策略
(一)更新观念,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领导者应该更新观念,在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统一规范管理,使各部门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沙工自2003年开始通过购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教务系统,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在学工、财务管理等各个方便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管理,并逐渐完善。而今,沙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有分管院长指导,现教中心负责,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协助,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梳理学院原有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制度与监控体系,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对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避免了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效果显著。
教学信息化管理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学院领导及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支持,也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新观念,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配合教学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序进行。自2013年开始沙工由新校区筹建组、研发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全院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打通各部门间的“围墙”,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建立全院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注重自上而下的总体监控管理,促使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大量重复劳动。制定独立的管理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激励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使教学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在领导者更新观念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信息化教学管理者要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管理队伍稳定,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具有教学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复杂的变化,符合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沙工从2010年开始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培养方式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积极自主学习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和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激励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沙工专门设置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的考核体制,建立管理人员独立的职称评定、考评、培训机制,让管理人员也有评优争先、升职称等自我提高的机会,管理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为了大力推动沙工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为了鼓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2013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立项工作,确立6个院级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课题,大大推进了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强培养,注重整体,全面提升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事情,而是要求全体师生都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信息化教学理念,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沙工为了提高全院师生整体的信息化能力,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校内外结合,根据教师的具体需要细化培训方式和内容。对学生除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在学院统一指导下,由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合理培养方案。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全院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学院加强了信息化的教学评估,积极开展院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大赛等,积极参与省级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等。学院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通过两年的实践,学院在各类赛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