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

第1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有效过渡衔接;实践与思考

近年,笔者曾参与幼儿离园入校后的学习生活情况追踪调研。在对八所学校的300名一年级小学生访谈中显示,有85%以上的孩子心理上还是倾向于幼儿园生活,能够较好适应小学教育的占32%,一般适应的占43%,不很适应的占17%,很不适应的占8%左右。由是观之,如今园校教育存在着亟待改进的过渡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园校教育的过渡衔接呢?

一、注重教育方式上的培养过渡,有效实现园校衔接

由于没有硬性教育任务和刚性考核指标,因而与小学阶段相比,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和开放性。比如,在教育方法上随机性有余而固定性不足,在教育评价上柔软度有余而刚强度不足,在教育内容上情趣性有余而严肃性不足,等等。

因此,本人认为,幼儿到了大班,尤其在毕业离园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幼教人员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想法,对幼儿教育方式要适当规范一些,使之在历经初步的“强化教育”之后,能够更加接近不久之后即将开始的小学校园生活,还可以对幼儿进行相关内容的口头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言传身教,促使幼儿更加适应和熟悉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至于在刚刚入学之际有一种突然、陌生和不适应的感觉。

二、注重常规习惯上的培养过渡,有效实现园校衔接

俗话说,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从一点一滴逐步养成。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关规定,幼儿大班上学期的集体性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下学期则延长至35分钟左右,且以动静交替的游戏活动为主,而到了小学期间,课堂上以学习为主,且纪律的约束性比较强。这就是说,孩子们在离园入校之后,一下子要求完全适应和改变过来,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在幼儿大班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在集体活动的时间安排上适当做一些延长,让这些孩子在时间概念上和思想上有一个好的准备过程。

还有,使幼儿初步养成正确而又科学的坐姿、写姿和握姿等习惯,这也是一件看似普通实质同等重要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起点,等到了小学阶段再注重改进,则自然不会轻而之举了。理论和实践同时证明,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小朋友的小学起点教育必将大有裨益。

三、注重多种能力上的培养过渡,有效实现园校衔接

能力是一个人在发展征程中的核心因素,也是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事业中的重要保障性因素。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要在教育中养成,而且要从小开始培养。学前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毕竟是有限的,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要从小学开始做起。为了不致让低年级小学生感觉到“压力陡生”,在大班时期我们的幼教人员就应当适度注重对幼儿进行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以有效实现园校的教育对接。

1.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和保管自己的书包、文具等东西,准时来到幼儿园而不能无故迟到,有效听从老师的指令和指挥,在初步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础上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承担集体活动中的简单义务与责任等等。这对培养他们必须拥有的独立心理、性格和能力都大有帮助。

2.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最常用工具。幼儿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设有效情境,不断锻炼大班幼儿的各种语言能力,如普通话的正确、流畅,语言描述得形象度、准确度和唯美度等。

3.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离不开合作,大合作有大成就,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很难产生成就。因此,在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能力,为他们在今后各个方面的合作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阅读兴趣上的培养过渡,有效实现园校衔接

小朋友们自离园入校之后,就开始了人生之旅的正式脱蒙启蒙阶段。既然是求取“真知”,就必须纳入相对严肃的教育教学规程之中。如果介于幼儿教育的宽容开放和小学教育的规范严格之间缺少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适应,那么不仅对小学教育造成一定的困难,就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必将形成一个转折时期的“阵痛”,这种“阵痛”对于一些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品质较差和性格心理相对脆弱的孩子来说,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性考验。因此,在幼儿学前教育期间,我们要注重对他们开展一些学习情趣和能力方面的“学前教化”。比如,对幼儿进行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有效培养,着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的原始阅读素养和良好习惯。有了这一切,就能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阅读自古就有“学习之母”的称誉,它是学习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

第2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论文摘要: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与学生;激趣;和谐

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创设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自始至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英语实际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与学和谐发展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to?make?our?classes lively?and?interesting.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激趣

那些不成功的教学案例也不是我们教师不平等对待学生,而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不自觉地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注意到一些细小的情节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

1.教师过于低估学生的创造力,讲解包办过多。学生回答问题刚出现困难就代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也不管学生真想表达的是什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焦急过程中,教师过多打断学生的思路,引导过多,纠错过多。你要学生与你交流,就该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和信息存在,学生和你是平等的对话者。

3.教师对一些“差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提问,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引起整修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投入,可以产生“皮格巴利翁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迁移作用),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产生共鸣,可以激活学生内心情感,促使他们不断积累知识和认识世界,并内化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

三、教学应增强灵活性,巩固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说爱动、争强好胜、善模仿、怕羞感少等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巩固活动,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趣状态,延长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2.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有所得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

(1)看看说说。“ What’s missing?”在学生学过一些动物类单词后,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它们的读音,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可将十个动物做成头饰戴在学生头上,然后让一位、二位、三位依次离开,问“What’s missing?”学生快速说出已走的动物名称,谁说得既快又准就获胜。

(2)问问猜猜。当学生们已掌握了一些单词和基本句型后,可将几张学过的单词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依次说一遍。然后将图片顺序打乱,编上号,遮住图片内容,让学生们互相问答“ What’s in Picture 2…?I sit on /in a…? Yes./N0.”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集中,兴趣很高,都抢着猜图片中的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复习了单词,又巩固了所学的句型。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应主动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在英语课堂中力求恰当有效地运用收录机、计算机、扫描仪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通过设计形象、直观、优美的教学课件,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 英语 合作 学习 策略

一、立足课堂,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一)合作练习对话

在一个几十个人的班级里,教师检查每个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掌握情况要花很多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教师可以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四人学习小组学单词,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正发音,最后组织比赛。这样做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不愿开口讲英语的学生,这时候也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组员都不甘落后。学生学习完一段对话后,一般要求他们分角色表演。这时,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为了成功,他们乐挑重担;而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乐于表演,美中不足的是已经关于能力较弱,但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他们也不甘示弱,努力学习,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合作听写单词

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是需要做大量的单词听写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多数在课堂内进行。每次听写单词是总会出现一小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允许他们课后有重新听写的机会,由学习小组内成绩较为优秀的组员帮助他们听写。如果经过课后的复习重新听写得满分,教师仍然可以发给他们小红花以资鼓励,因为他们经过努力进步了。

(三)合作改正错误

每次单元测试后,教师会讲评试卷,找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但是,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所在,或者他们根本不懂。教师不可能在40分钟内为学生个别讲解每一道题目,可以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两人学习小组,由成绩好的学生负责检查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试卷并帮助他[她]改正;中等成绩的两个学生组成两人学习小组相互研究、学习和改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氛围,建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同时,要对个人所在小组定时进行横向评比。如果成绩差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听、说、读、写有进步,而且在所例学困生中,位立前三名时,老师就对其进行奖励,并且帮助他的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使小组成员都有了学习和帮助的动力,也迫使他们认识到如果自己不负责,将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从客观上促进了他们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精神和能力

(一)课前合作预习的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好的工作,他们也许会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尝试着认真预习,然而却往往力不从心,不会读的单词、不认识的音标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在残酷的敌人面前,他们只好一步步地退缩了。我竭力提倡英语也要预习,一是为了减少课上花在单词教学上的时间;二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自学方法,尤其是让学生学会根据音标拼读单词的方法;三是为了在课上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有句话启发了我,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可是集体的力量却是无法估计的,你不会的我会,我不会的他会……学生二至四人开展合作预习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例如,我在备4Aunit9这一课时,发现这课出现的生词较多,仅四会的就有tired、ill、hungry、thirsty、cold、hot六个单词,如果把这些单词及句型全部放在一堂课上教学,学生根本无法一下子既记准单词读音,又读好一些长句、难句,硬塞下去的效果只能是噎死大部分学生。于是,我便提前布置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预习,要求极其简单:会读新词、读通句子、了解大意。教学时,经过合作预习的班级五分钟就解决了新词的读音,而其余班级仅教学生词就花了近二十分钟,接下来操练时不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二)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较长时间地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带基础差的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更多大胆练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第6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摘 要: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是指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课自身的特殊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一、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体育教师不仅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因材施教,从而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比较自然、具体,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与威信,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气氛起着重要作用。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情感需要的满足,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就应该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崇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关心、体贴学生的美德,这样才能达到情感融洽、思想交流的目的。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合理疏导。

其次,体育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做既有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完美的示范动作、精炼正确的讲解、合理的教学组织、适宜的锻炼方法都是学生们所羡慕和模仿的,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都能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的言行就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再次,体育教学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努力探索育人的艺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育人的效果。

体育课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和知识等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以真诚的感情去教育学生,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愉快地接受、执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教书育人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体育都是一门必修课,另外加上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接触面较广,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使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逐步完成。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及爱护公物等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以及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另外,还要善于在集体中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对策

1.思想意识教育法

思想意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让学生切实地理解教育的意义途径及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通过长跑教学,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

教师通过讲解、评论和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遵守课堂纪律。教师运用说服法,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事实有依据,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以理服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3.批评教育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和不良倾向,这是课堂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警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一时又不能接受批评的,教师一定要注意方法,语言要注意分寸,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动学生,这样批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表扬鼓励法

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榜样教育法

第7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其涵义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但是,本人从一些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把握不准确,意义理解不深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兴师动众”,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为“合”而合,合而无“效”,“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微乎其微。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明确合作价值,更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双基”,又要在过程中获得方法、获得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同时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因此,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正确把握其精髓与实质,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合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才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前提。

二、把握合作要领,实施有效合作

1.重视基础。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之前要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之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均衡分组。教师不能盲目随便地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好对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也就是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均衡分组,这样便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3.培养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4.科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巧妙构思、合理设计每一堂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方式方法,把握好合作交流等各环节的时间,特别是要科学安排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时间是多少,最好能对合作的效果进行预设。

5.关注差异。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又不能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差异,做到科学调控,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为他们搭建一些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愉快地学习,并收获到合作的乐处。

三、积极实施评价,促进合作发展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地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出陈旧评价观,力求体现出一种热情激励与人文关怀。小学语文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以便“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第8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关键词:科学;有效;教学;督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64-01

教育督导工作是促进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起着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鼓励,信息反馈的作用。学区教育督导是上级教育督导工作延伸的臂膀,因而,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从而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我们一线督教员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从事学校督导工作的点滴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构建督导评估制度,提高督导人员水平

教育督导必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努力构建科学、全面、有效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学校督导工作。为使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综合督导评估的工作质量,要成立督导评估工作小组,具体实施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工作。督导人员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教育改革的最新理论,掌握最先进的督导方法,分析解读评估方案,熟悉评估指标体系,掌握评估程序和基本方法,明确工作要求,并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使教育督导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提高学校督导评估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症下药,分层督导,提高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督导工作要对症下药,分层督导,扎实有效,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迈出更大步伐。对薄弱学校采用常规督导,即通过看校容校貌、环境卫生,查学校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长廊;看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查安全教育、人员培训、消除隐患、责任分工、假期值班;看师生出勤、保学控辍、查教师到位、学生流失、采取措施、效果如何;看学校计划、运行记载、校长国旗下讲话稿,查校领导是否上课,学校各部门、教研组、班主任等工作计划的制定是否上下一致;看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查教导处排课、教师备课、学生作业批改等进行督导评估。对合格学校采用综合督导,即依据《甘肃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就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办学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对优质资源学校采用专项督导,即针对学校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项督导,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科学有效的督导

坚持科学有效的督导是搞好教育督导工作的关键。在督导工作中,要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尽可能使评价客观、公正、准确。督导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使技术化、准确化成为教育督导的基本要求。

四、“督”“导”结合,指导为重

督导即监督与指导。教育督导不仅是巡视、检查、监督、评价的职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信息指导、服务和改进教育教学,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极力引导学校自我发展。督导是手段,发展才是核心。督导要在监督中指导,是指导性的监督。监督只是手段,指导才是目的,只有坚持监督与指导相结合,重在指导的原则,才能使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使督导对象在和蔼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指导。

五、实事求是,全面了解学校办学行为

督导人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客观、公正、全面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深入调查研究,虚心体察实情,客观分析问题。为了发扬民主,沟通信息,直接倾听教师、学生、家长的呼声,采用问卷调查是一种最便捷、最实惠、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把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把师生对学校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的看法和建议反馈给学校,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同时,督导组要中肯地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对先进典型要充分肯定其成绩,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才能达到指导、帮助、推动工作的目的。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发展

第9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准备

1.明确分组目的

我认为:分组学习,就是利用学生个性互补的原则,给差异学生找合作伙伴,通过集体的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小组合作交流,让大家一起阅读和讨论,既能分享各自的资源,又能增进合作和友谊。

2.合理分组

按照男女性别均衡、兴趣爱好接近、知识能力综合平衡的原则,六到八人为一组。

3.选定组长

组长的人选和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秩序和合作能力。因此组长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威信、群众基础及一定的综合能力。组长选定后,老师要采取讲座、讨论的形式,给各组组长进行理念、方法、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训,激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怕挫折、接受锻炼,不断进步。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会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已经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课外合作

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从。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求在课外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能够一起合作交流,解决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解决,关于课文内容的掌握;还要做好课后的复习、落实背诵、完成课后作业等。

2.课内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设计一些难易不等的思考讨论题,各个小组成员一起动脑动口、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教师点拨、答疑解惑。这样学习的效果要比老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我就要求各小组分工,自学解决课文相关的所有问题。在第二小组组长讲析下阕内容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纷纷举手提问,质疑他对文句的翻译,指出他个别地方的讲解不准确,提出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二小组的副组长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答复,其他组员也积极补充,在学生的相互质疑和答复的过程中,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参与思考讨论交流,就能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了。这就是课内小组合作交流的意义之所在了。

课堂合作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太担心失败,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个别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要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2)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重视课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况,不时抽查课外合作的成果,及时给予评价。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毕竟,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在课内完成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这样做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个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接着我再进行评价点拨,在此基础上,精讲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相当在乎的。我总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或者发言后,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这样就给学生小组和个人以继续学习的动力。我认为:无论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评价,都表明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我更觉得:教师的评价要力求客观。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注重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方面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我想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偏离常轨,一味地去“讨好”学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太“假”,从而可能不信任教师,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因为某小组内有优等生就对此小组特别“照顾”,明显地偏袒、有失公正、公平,这样会损害大多数小组和成员的利益,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教师在评价小组和个人时,要注意作出恰如其分的、具体的评价。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这样对学生说:“你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你回答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等。对游离于题外的答案也应予以恰当的点评,如,课堂上同学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态度,一个同学的答案是“惋惜”。我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好读书善思考,对周瑜有全面的认识,周瑜的确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坡一定也有这样的认识。但在此文中,东坡侧重于写周郎的少年成就、英雄业绩,表现的是对周郎的敬仰和羡慕,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怀才不遇的遗憾。学生都笑了。那位同学也很满意,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评价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态度诚恳,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肯定,参与学习交流展示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