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城市立体景观;立体绿化;绿化;植物;绿化形式

1.前言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只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先进的科技和文明,却忽略了绿色的重要性,城市化导致了人口大幅度增加,机动车量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而立体景观绿化设计在城市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2.立体绿化的概念

立体绿化又称垂直绿化。指把原本应该种植在地面上的花花草草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其在特制的机体内生存,具体是充分利用城市中不同的立地条件,包括建筑、墙面、阳台、门庭、棚架、坡面、假山、屋顶等形式,选择攀援在这些立面上进行生长,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

立体绿化技术分为四种,包括模块式、水培式、花槽倾斜放置式和框架牵引式。其中最受高端业主欢迎的是模块式技术。

推行立体绿化意义重大,它不但节约用地,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收益非常大,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需求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推行立体绿化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加快,用地紧张,同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立体绿化的改造。

(2)立体绿化是绿色在三维空间的延伸。

(3)立体绿化是衔接环境与建筑的桥梁,是必不可少的。

(4)立体绿化可柔化硬质景观,从而达到美化效果。

3.城市立体景观绿化的生态原则

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自然规律,具体原则如下:

(1)生态性原则:城市立体景观设计要以生态景观系统的机构和功能为基础。对立体景观设计的结构和要素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健康性、可持续性。

(2)结合自然原则:要尽量去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不断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结局、规律等特征,结合自然原则进行设计,使设计的作品能够保证自然过程的完整性和格局的整体性。

(3)整体性原则:一个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性原则是设计取得协调的关键因素,只有设计的作品具有整体性,不花哨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才能创造出更美的形象,并赋予环境以生命。

除了以上的三点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比如立体绿化的长期稳定性、经济可行性、功能高效性和景观优美等原则,依据着这些原则对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进行设计改造,提高视觉质量,充分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4.我国城市立体景观绿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立体景观绿化建设和国外相比起步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上海世博会上出现了植物墙和屋顶绿化,很是吸引人,也给许多企业带来的很多启发,从此我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立体绿化的企业,在许多发达城市像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立体绿化技术,包括模块种植术和链模盆组技术等,并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认可和喜爱。

但是,由于我国立体绿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去解决,第一:立体绿化造价偏高,政府对城市立体绿化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经济上的补贴;第二:绿化工作者对立体绿化的施工技术还不够熟练;第三: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第四:形式单调过于封闭,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表现不足等,这些问题虽然暂时阻碍着我们的立体绿化发展,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的被解决。

5.城市立体绿化的主要方法

(1)墙体绿化:墙体绿化是指用攀援的植物来装饰建筑物、围墙和挡墙的一种绿化方式,是绿化方式中占地面积最小,效益最大的一种方式,一般宽60~70厘米,土层厚约50厘米。

(2)绿篱和栅栏绿化:这种绿化有隔分庭院和防护作用,一般会选用开花常绿的植物像蔷薇、爬蔓等类的植物,栽种的间距可以适当加大。

(3)护坡绿化:护坡绿化对有落差的坡面起到保护作用的采用多种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在护坡绿化中要注意植物的色彩搭配和植物的高度搭配,要有丰富的季相变化。河湖等的护坡要选择耐湿抗风的植物;道路两侧应考虑防噪声、吸尘抗污染作用强的植物,它可以很好的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但也不是所有地方的护坡都是一样的,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配植、种植形式要求。

(4)阳台绿化:阳台绿化的装饰作用更强,对建筑面上的重要部位进行装饰,既可以供人们休息纳凉,又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扩大居住空间,这种形式可以利用各种植物包括攀援植物进行装饰。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尽量选择抗旱性比较强的、管理粗放、根系发达的植物,还要选择适合在阳台种植的植物,如十姐妹、月季、金银花、牵牛花等植物,最后还要注意与阳台的环境协调统一。

(5)棚架绿化:棚架绿化指攀援植物借助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一种立体景观绿化形式,具体可以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的,一般经济型选用植物料像葫芦、葡萄、丝瓜等,而观赏性的主要选用的植物是能够开花的、同时叶子也可以观赏的植物,像紫薇、凌霄、竹、牵牛花、脾酒花、甚至草木等攀援植物等。

(6)室内绿化:指在人为可以控制的空间范围内,选用自然界的植物引入室内,对室内进行装饰,构成景致,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最初是将盆花盆景等小的植物引入室内,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植物绿化配合各种山石、小花坛、瀑布、水池等也引入到各类豪华建筑当中。

(7)屋顶绿化:是指脱离地气的绿化,将绿色植物种植在屋顶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但是,屋顶绿化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屋顶承重能力的问题,然后要注意防水防渗等问题,在大旱或者大雨的季节里,要考虑植物是否能耐旱耐水湿,最后要注意如何给植物进行浇灌的问题,同时要选用草坪、灌木为主的植物,因其质量轻,根系发达。

此外,根据不同种类的攀援植物习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如下:

(1)缠绕类:适用于栏杆、棚架等,通长选用紫藤、菜豆、牵牛花等植物。

(2)钩刺类:适用于栏杆,篱墙和棚架等,通常选用蔷薇、木香、爬蔓月季等植物。

(3)攀援类:适用于篱墙、垂挂等,通常选用葡萄、丝瓜、葫芦等植物。

(4)攀附累:适用于墙面等,通常选用常春藤、扶芳藤等植物。

6.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城市立体景观绿化设计对于城市的绿化来说是一个更有新意的空间手法,不仅能增加城市立面绿色覆盖率,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立体景观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立体绿化技术,使城市的立体绿化更加科学美观。本文对立体绿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可以给立体绿化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立体绿化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邓益宁.城市立体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187-188

第2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摘要:构建以全面预算为主线,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将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逐步纳入了全面预算的控制范围,提高了企业运营质量,积攒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结果表明,全面预算管理是不仅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所组成的管理过程,更是将企业绩效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力有效结合的系统管理工具,总结了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先进做法,为今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逐步完善成本预算,全面细化资金预算,初步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1)逐步完善成本预算。按照股份公司“一个全面,三个集中”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管理水平上有了较大提高。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预算管理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预算内容主要是以完成厂下达的操作费和产量为目标。按历史成本水平和产量预算,对成本费用砍块承包。第二阶段是成本归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专项费用控制为重点,对操作成本按费用要素和机关部门专业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划分,首先由财务处按照历史成本构成加一定系数整体确定成本标准和预算期工作量需求,计算成本费用预算指标,将费用分解到各专业科室,再由专业科室制定专项费用预算计划,分解到基层单位,由基层单位将费用指标分解到各个班组和岗位。第三阶段是零基预算与先进成本水平相结合,以基层单位为管理责任主体的放权管理阶段。由基层单位作为考核的责任主体,进行预算分解考核。措施费用属于对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的费用项目,由厂专业技术部门直接掌握,单独安排预算,专项使用,专项考核,较好地发挥了生产技术部门在措施方案设计审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优势,提高了措施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在资金预算管理上,突出了细化预算这一核心。资金预算与成本预算互相关联,我们根据成本预算对资金预算内容进行了科学分类,细化了付款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经营性支出按照费用要素进行划分,并确定具体的付款时间和付款标准;对资本性支出按照地下工程、地面工程、科研项目、工程物资、设计费、监理费、质检费等项目和一定的投资额度划定界限进行划分,明确规定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结算款、质保金的支付时间、范围和标准。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成本预算为基础,经过严格审核形成当月资金预算。还重点推行了资金“月预算、周滚动预算”的管理办法。财务处根据预算委员会审批的月度资金预算和各单位实际资金需求程度,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及股份厂银行存款日限额的前提下,将各单位每月资金需求总额再分解到每周,实行周滚动预算日拨款制度。这样,对资金预算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细化,提高了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3)成本预算与资金预算有机结合,强化日常成本控制。经厂预算委员会批准的年度预算,具有严格的约束力,经营性支出的资金预算必须以审批的成本费用预算为依据,严禁无成本预算的资金支出。另外,我们通过建立月度成本、资金审查例会制度,对两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及时揭示资金预算与成本预算的差异,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从而使预算与生产经营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开发生产平稳运行的资金需求,强化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粗放型预算管理的现状,使企业的预算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初步实现了成本预算与资金预算的有机结合。

二、健全管理制度、组织体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从自身挖潜,有效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1健全管理制度、组织体制

制定了《厂月度资金预算管理办法》、《厂资金预算网上办公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预算管理日趋规范。在完善全面预算组织体制上,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形成了三级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直接领导,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和各职能部门主管人员组成。根据厂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厂预算管理委员会到直属机关处室、各作业区再到各基层站队的三级预算管理体制。通过三级预算管理,大大提高了成本预算和预算编制的正确性,使全面预算目标更加细化,同时,也有利于全面预算的过程控制。

2.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几年来,我们推行了一套与预算执行相配套的政策和考核办法。特别是对重点费用要素控制加大了奖罚力度,把各项费用指标落实到班组、井组,直到每位职工,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1)明确操作成本考核政策,将操作成本分基础操作费、新井操作费、措施操作费,分月度、季度、年度分别进行考核。

(2)对年度操作费超节制定严明的奖罚政策。对操作费用总额节约的单位,按节约额的15%奖励单位,其中的5%用于奖励该单位班子成员;对操作费用总额超支的单位,按超支额的20%扣罚单位,其中的10%扣罚该单位班子成员。

(3)制定严格的产量调整政策。老井产量原则上不允许调整;新井产量调整计划必须经领导批准后,财务部门相应调整操作费指标;对措施增油费和措施增油量,严格按照年度预算安排执行,若年度措施产量因不可抗具因素影响需要调整时,措施增油费的调整原则按照费用随着增油量走的原则,调整措施费用指标和利润指标;对大修补孔等资本性支出严格核定增油量指标纳入措施项目统一管理,确保作业效果。

(4)节约挖潜初见成效。通过开展区块和单井效益评价、加强自用油管理、强化用电管理、狠抓延长油井免修期工作以及加强物资采购、设备修理、土地、运输管理五项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开展降本增效,即:围绕机采、注水、集输、供热、供电等5个系统,通过深入开展节约电费、自用油、材料费、运输费、燃料费、土地费、维护费以及延长油井免修期等8个项目,全年实现降本增效。

三、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日臻完善

(1)针对成本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问题,建立并完善了单元资产核算评价信息系统,解决了成本预算编制科学性问题的条件。我们开展了以单元资产为基础的单元资产核算工作,并形成一套单元资产核算与效益评价信息系统,为全面推行以单元资产核算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所谓单元资产核算评价信息系统,是以资产经济技术状况为基础,以能独立计算资源消耗的单元资产为对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单元资产资源消耗和生产能力进行核算和评价,为优化单元资产运行方式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模型可实现生产运行、开发技术、资产状况、财务会计等数据信息的有机结合;可按照不同管理层次确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资产单元结构;可根据不同管理层的需要提供分析评价结果、确定标准成本、业绩考核等管理信息;可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网络化运行,实时动态反映。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编制框架体系,成本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2)针对成本预算与资金预算结合的紧密性问题,我们建立了投资项目及资金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成本预算与资金预算互相关联,相辅相成,所以二者的紧密结合显得由为重要,但由于成本预算涉及厂各个部门,需要归集和汇总的数据工作量非常大,传统的依靠人工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然后反馈到资金预算的管理上,常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如何使决策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最新的生产运行情况和成本预算信息,做出准确、高效的决策来指导资金预算,保障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已开发了集成本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四、结束语

摸索一套适合油田快速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指导、控制和保障作用日益显著,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第3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网络;控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68-02

0 前言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很难直观表达的问题,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高等学校建立了起来。经济管理院系怎样建好、用好、管好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问题。

1 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不足

一般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中央控制器、控制柜、投影机、屏幕、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音箱、话筒等组合而成。其核心部分为中央控制器,其他的硬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于它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然而,由于传统的中央控制器功能单一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归属不同,建设地点分散,建设时间、规格和型号不统一等原因,给教师的使用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结合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引发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使用手续繁杂

教师使用多媒体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课前一般需要履行以下手续:填写使用登记表、取控制柜钥匙、打开柜锁、开启必要的设备进行授课;下课后,还需要将所有设备复位、关闭电源、锁好柜门、归还钥匙。

1.2 故障排除不及时

多媒体系统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之间的连线复杂,设备的故障率高,排除故障和维护的时间长。出现一些常见故障,只有通过电话或者下课时通知维护人员才能解决,不能及时排除,这样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1.3 维护管理工作零碎繁重

在处理计算机病毒、系统破坏、软件丢失、系统和病毒库升级等问题时,只能在本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须逐一操作而不能同时进行。这种单机的恢复无疑给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1.4 使用培训效果不明显

虽然开课前进行使用培训,但是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又忘记了操作步骤。还有因设备不统一而让教师搞混了各自的操作,造成在运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人为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且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 基于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教学,我们提出了基于智能化集中控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对各厂商生产的硬、软件产品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些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稳定性高且功能上完全能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不足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创造性地建立多媒体教学智能中控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将由中控管理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网控管理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组成,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2.1 批处理开关机

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的多媒体中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主控柜和各种硬件设施(如电子柜门、电脑、投影、电动屏幕、功放、IP电话等)的批处理开关机。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上课的老师就无须填写使用登记表和领用、归还控制柜的钥匙,从而可简化多媒体使用的手续。

2.2 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

能够在中央控制室通过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中的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功能,及时发现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到出现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故障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多媒体网络中控管理子系统,就可以对每一间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计算机同时进行查杀病毒、软件安装和系统升级,这将大大减轻管理和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3 网络环境教学质量监控

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园网内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通过授权就可以实时对每间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授课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方便管理。

2.4 实时录播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流媒体课件实时生成子系统,由一名操作人员控制,就能将优秀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实时的录像、整合、编辑、播放,提高时效性,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 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述

多媒体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由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监控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录播子系统、网控子系统四部分组成。能根据课表自动开启或关闭教学系统设备,自动诊断故障。通过图形化的显示界面,实时显示多媒体教学系统内中控、投影机、计算机、主控台的工作状态。远程监视教学系统计算机桌面内容并能接管键盘和鼠标,方便进行远程处理与控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维护。全方位、高清晰、实时监控,随时提供设备状态预警。系统能自动生成流媒体课件,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

3.2 总体结构设计

整个多媒体智能中控系统,是由总控室、传输网络以及各独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总控室包括一台专业服务器和多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分别完成设备控制、视频监控、网络控制、教学录播、课堂直播等工作。传输网络包括现有校园网和监控网络。多媒体教室内设备都可通过IP数据包在校园网上传送。监控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可通过专用监控网络来传送。各教室相对独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多,由智能中央控制器进行集中管理,主要完成上课时教师所需AV设备间的视频、VGA信号的切换等。

3.3 主要系统功能设计

(1)智能中控管理系统。

系统应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远程一键开启与关闭教学系统内所有设备(投影机关闭时可设有3-5分钟散热延时),并完成设备检测与故障排查。教师只需按课表安排,进教室即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控台有蜂鸣器提示教师推开主控台,教师在柜门锁闭时可通过一键呼叫功能与主控室直接联系;非接触式IC卡,可实现刷卡自动打开主控台和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可由控制计算机与教室内集中控制器组成,所有操作由控制计算机向集中控制器传送232串口指令完成。集中控制器具有VGA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讲台门磁、投影机断线、电脑断线、大门门磁、投影灯开关检测模块、IP电话对讲、一键开关机等功能模块,通过集成电源管理,控制电动幕、投影机、电脑、功放等设备。

(2)监控子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部实现不间断高清晰数字监控和全数字录像,能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课堂和设备运行情况。监控系统可同时保持与教务处长及教学主管副校长、校长办公室的连通,真正实现高清晰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监控系统的录像(其摄像头可以远程任意变焦、350度自动旋转)、回放、自动保存、更新都可通过内网实时传递,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屏幕背投系统监看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信息可经过系统录制、编辑后,作为节目源供播放或点播。

监控显示画面可手动、自动切换,可25帧/秒全屏显示,可单画面、四画面、十六画面回放,压缩算法MPEG-4/H.264,录像速度50-200M/小时/路,音视频同步,可设置COM口与485的转发速率,可控制云台镜头与快球。

(3)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

流媒体课件自动生成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把整合叠加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图像(课件)数据保存到教学系统端或者远程服务器上。系统可采用流媒体技术课件到Internet。视频课件同步录制、同步生成、同步直播、同步网络存储、实时点播。适应宽带到窄带。

在视频压缩策略上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MPEG-4压缩编码技术,对连续性或清晰性计算机画面采取智能变率的压缩技术,清晰度可调,以调整数据量;采用流媒体格式传输,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码压缩格式;实现在窄带上传输动态性高的变化。通过VGA采集,不需要在教学用计算机上安装任何特别程序,就可以将计算机显示器能显示的内容全都采集(包括视频画面)。系统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管理,网页式录入、维护;自动生成、自动同步更新记录库。

(4)网控子系统。

网控子系统可以对教学系统中各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进行系统病毒库升级、远程维护,达到实时维护的效果。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可以快速将一台机器上安装好的系统部署到整栋教学楼的所有计算机上。网控系统通过发射端收集所有网卡的MAC地址,在发射端进行排序,然后将参数传递过去,就能将所有的计算机的IP地址进行自动分配、修改并固定下来、通过传递参数还能实现批处理修改计算机名、设置DNS和网关等。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省、校三级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重中之重。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与管理,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管理院系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彭妙颜. 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中的智能化群体互动技术[J].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69-70.[2]万华明,吴军,易力. 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 江西科学,2005,(3):259-263.

第4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96-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管类专业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热门,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构建合理的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彰显经管类职业的特色要求,使有限的职业基础课课程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的无缝对接,对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现状分析

1.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基础课多、杂、乱。

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经管类的专业开设门类多,专业方向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尽相同。当前各院校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其职业基础课一般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经济法、数据库应用、财政与金融、概率统计、信息管理导论、财务会计、消费者行为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旅游业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经济学、现代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力学基础与电工基础、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建筑概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机械、工程建设定额原理、经济法与建筑法规等。包括了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两类,对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少数院校开设专业时,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对专业特色基础课没有认真精选,多、杂、乱。使得有的专业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剩1~2门,有的专业又多达6~7门以上,造成同属经管类的不同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的构成、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与职业特色基础课之间的比例都存在很大差距。考虑教学条件和教学时数的制约,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经管类专业应具有的职业基础通识系列课程。如某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会计、信管、营销等专业分别开设了4~6门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学时占相应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73.2%、 86.6%、 76.9%;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仅开设了2~3门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占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21.5%和27.9%。各专业都开设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有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两门。从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看,所设课程远没有形成系列化,无法达到经管类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从课程的课时设置来看,在开出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中同一门课程学时设置上,各专业差距较大,课时设置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要求的全面含义。

所开出的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等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同一门课程各专业的学时设置上不统一,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以经济学课程为例,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为60学时;营销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5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旅游管理专业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职业基础课学习是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基础的,与职业技能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职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并不是可以随便删减,课时设置过多没有体现“够用”的原则,课时设置过少也达不到“必须”的要求。“必须、够用”就是要以经管类职业技能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经管类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来组织教学,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合理的课时设置做保障。因此,各专业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应该合理的设置,差距不能太大。

3.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来看,拘泥于某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学科理论内容的浓缩,缺乏相对高职学生的针对性。

教学大纲的编写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拘泥于某一、二本教材,教师的教学服从于教材,照本宣科,针对性不强,没有因专业、因时间、因学生施教,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不足。

在教材选用上,为力求统一,大部分课程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者本科专业规划教材,但教学内容上改革力度不够大,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基本上还是维持该学科主要理论内容的浓缩,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4.从教学方法、手段来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职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受教学条件的制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一定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但没有规范的实训基地,仍然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的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等。几乎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完全由教师承担,使得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工作量计的较少,使得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构建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既要使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类群的职业基础课课程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所设课程的内容既要具有应用性,又要体现针对性,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内容,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得到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同时,应使各门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与各该专业其他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在实现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自身整体优化的同时,也使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其他课程实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课程体系的模式

将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模式设置为: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要求通识的职业基础课程,即《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等;模块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如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等,信管专业的《信息管理导论》,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建管专业的《建筑概论》等。

2.平台课程的组装

建立通识职业基础课平台,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综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要求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所以,此类专业课程模式,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平台式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群。

平台课程的设置应不受专业方向限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职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建议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模块课程的组装

建立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一个体现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模块,由学生根据其专业方向选学其中的1组,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以后能够深入地理解职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模块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为后续的专业教学提供知识储备。每个模块以2―3门课程组成。要考虑知识点组合和知识的链接,充分考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4.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比例关系

根据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目的,笔者认为,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课时比例大约为7:3。在职业基础课体系中,通识职业基础课为主体,应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对通识职业基础课的有意义的、必要的补充,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30%左右。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

1.教材建设

一是要精选教材。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易懂;现在的高职高专教材很多,要选择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也可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二是以基本教材为依托,建立辅助教材。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实验库、资料库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基础课学时较少,如何使有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产生理想的效益,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的职业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一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分析工具、基本的分析方法,删除掉过深的理论、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要求的“必需性”,删除可有可无的;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性”,减少延伸性知识。二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所学的知识、技能对经管类岗位很实用。三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服务于专业教学,实现与专业技能课无缝对接。

3.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一式”教学转变为“多样式”教学、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一是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等。二是增强教学实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实环境中讲解相关知识和方法。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雪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 严新华,李静,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许秀林,董杨琴,黄伟.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Thinking about the course system in vocational-base lesson optimization as a whole

in the vo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LI li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Ankang college,Ankang 725000,China)

第5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前言

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与国际建筑的市场进一步的接轨,建筑市场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强大的压力。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做到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外国的潜在市场,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能力,这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1]。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国建筑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建筑行业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建筑业矛盾体现在发展的需要和建设的主管管理水平落后

健康发展的建筑业能够给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从现在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着一些非良性运行的因素,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市场规划的,法制建设好建筑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不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和招标投标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行政管理人员的命令以及主管者的意志会干扰建筑业的发展 。

(二)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与主管部门的政策放权问题

我国的建筑市场不够成熟,政府实行一定的干预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根据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来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就不仅代表着降低、缩小政府部门的干预程度以及范围,还表示对于市场的放权,使得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自治。这样一种状况表现出了矛盾,一方面建设的主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放权,另一方面现在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两者存在着矛盾。

三、我国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一)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近年来,随着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实施方法变成了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协商、合作、确立共同、认同的目标。这个机制的本质就是公民和政府共同对公共的生活进行管理,使得公民对公共的管理活动产生最大限度的赞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例如: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一步转变思路,提出2012年在积极完善监管机制、发挥基层对辖区内建设工程管理的作用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全省建筑业发展。一是在强化地方监管、严格市场清出、加强过程监管、健全诚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促进行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推进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以落实参建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制为手段,认真抓好工程质量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质量责任制建设,努力开创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新局面。三是以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为核心,以保障性住房和玉树灾后重建工程的安全生产为重点,通过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建筑施工行为专项行动等活动,确保工程安全。四是加大对省内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全省建筑业整体实力上台阶。五是继续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制,深入宣传贯彻《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制定《青海省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青海省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范造价计价行为。

(二)合理配置政府职能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发达国家的改革注重重新设计政府的职能和调整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决策和执行得到相对的分离,从而使得执行和决策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如果想提高建筑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和质量,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自律。管制不应只有许可手段,更多的应采用信誉约束机制,即行业自律,应把资质管理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逐步以资金、技术和信誉的竞争取代资质的竞争。可组建综合执法行政队伍,根据两个权利的“相对分开”原则,监督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检验职能和监督管理相对分开,切实的加强执法的力量,做好社会管理和政府执法职能的突出,使得行政和执法体制做到高效、统一。

(三)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同政府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结合在一起,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及重组、规范与优化行政部门流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转变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力度。比如,质量安监司、建设部门市场管理司和信息中心一同在实行全国建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从某一个项目的招标和投标、开工许可等建筑业的市场活动主体步入市场到建造中对各部门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质量安全行为到竣工备案以后方可进入到消费市场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向社会公开管理结果,加强社会的服务职能,同时将监查结果列入已建成的数据库中,作为诚信合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四)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管理和投资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资金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的工程项目会越来越偏向选择工程咨询总承包或者设计施工相统一的服务方式,这些是国际大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要争夺的目标。国内建筑业应尽快完成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管理方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第6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1.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的瓶颈

2.国防科研事业计划经济管理应遵守价值规律

3.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4.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综述

5.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计划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6.关于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研究

7.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

8.浅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兼谈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兼施并用的必要性

9.略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10.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搞好计划管理工作

11.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1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纪要

14.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15.计划经济的两种宏观控制理论——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16.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

17.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1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车材计划管理

19.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计划管理

20.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21.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浅探

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一种管理方法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25.山东省县(市)级计划经济管理研究会一届一次年会在平度市召开

26.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

27.浅谈海洋石油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计划管理

28.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计划经济管理在全球的变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29.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搞好建筑企业内部计划管理

30.第六讲 经济管理过程(三)——编制和实施计划

31.正确处理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计划与自由的关系

32.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与我院联合举办的中级干部一般项目计划管理讲习班结业

3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

34.计划经济理论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5.宏观经济计划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6.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37.国民经济管理讲座 第八讲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38.企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

39.印度的计划管理——印度宏观经济管理情况之一

40.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搞好计划管理

41.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42.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4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下的计划管理工作探讨

44.加强计划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5.“计划”必须紧随“变化”——谈新形势下的企业计划管理

46.坚持计划经济制度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读《中国财政问题》

4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管理部分的改写思路

48.推行综合计划管理,实现电力企业持续发展

49.计划经济要求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50.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货币管理问题  

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管理

52.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计划管理

53.从计划到规划: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逻辑建构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研计划管理

5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

56.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

57.市场经济与企业计划管理

58.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59.论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

60.在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61.试论经济合同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62.试论科研的经济效果与科技计划管理

6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更要加强计划管理

64.论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65.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努力办好《宏观经济管理》

66.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进行计划管理

67.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68.计划管理体制初探

69.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

70.计划管理与经济杠杆

71.民主德国的国民经济管理、计划和经济核算

72.企业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视角

73.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下计划管理新体制的几个问题

74.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75.我院经济管理系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银牌

76.推进与巩固建设监理制的重要条件是改革计划经济建设管理体制

77.荣享副省级城市级格 誉享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模式 高享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78.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方式

79.质量管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80.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81.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82.市场经济与计划管理

83.谈谈商品分类与价格管理

84.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85.市场调节为基础 计划调节为主导——试论我国经济管理中的计划与市场

86.对卫生经济计划管理问题的探讨

87.苏联新计划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88.关于法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中国计划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研讨团

89.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90.以利益机制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91.更新思想观念 转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9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运输计划管理模式

93.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

94.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几个问题

95.印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96.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97.建立计划调节为主、自发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98.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7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使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使患者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改善[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60例,女性64例。并根据数字表发随机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4~60岁,平均年龄为(36.13±2.18)岁,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5~59岁,平均年龄为(37.13±2.81)岁,有男性24例。女性38例。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首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常规性的询问,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与心理状态情况有所了解,并对患者的了解手术流程进行指导,并将手术治疗的原理与具体流程向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讲解。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并将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调整,将手术用品准备充分,手术过程帮助医生固定患者,收拾完成后对患者给予清洁护理,同时,将其送入病房,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病房护理与检查工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监测与记录。

1.2.2精细化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随着科学的护理管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施精细化护理的工作模式,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的环节管理。精细化护理服务是全面落实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是用心在为患者服务,是让生命不再孤单的全程护理,要让基础护理不漏掉一个细节,专科护理不断提升,全程护理服务的价值得到延伸,要让患者家属放心的将患者交给我们。手术室的精细化护理就是护理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患者手术这一特定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要,提供患者在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及连续护理活动。①手术前的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开展以前,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与患者相关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充分的告知,使患者与家属对于护理工作进行出现的焦虑与不安情绪有效的消除,根据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指导患者能够正视手术过程的进行,维持平和的心态;②手术中的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在手术前对手术进行消毒与清洁工作,将手术物品准备齐全,在进行手术时,与医师进行积极、合理的配合,在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清洁工作,随后跟随患者进入病房,在患者手术进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实施精细化护理工作,对手术相关的操作仪器设备给予密切的检查,与此同时,有效的对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对患者在手术时的生命体征情况给予有效的监测,积极、主动对患者给予关心与帮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患者的有关护理工作给予有效的实施;③手术后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的身体每一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测,另外,在进行手术时,必须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巡防工作,嘱咐患者在术后进行各项的护理工作,同时有效的指导,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答。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

2 结果

2.1观察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8.95±0.67)分、术前护理评分(9.35±0.57)分、术中护理评分(9.13±0.38)分、术后护理评分(9.17±0.57)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9.04±0.23)分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4.43±1.12)分、术前护理评分(5.44±1.18)分、术中护理评分(5.12±0.57)分、术后护理评分(5.15±1.56)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5.21±1.57)分。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94.43±3.11)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78.23±4.04)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为患者所提供的有效治疗方法与科学护理服务,已逐渐成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改革的关键内容[2]。最近几年,精细化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促使医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不仅能够促使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将医务工作的实际水平充分的体现,使医院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较为完善[3]。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方式的不同在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评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评分中差异性较大,实施精细化护理获取的护理影响效果明显比常规护理获取的护理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自从手术室开始推行精细化护理,使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手术,减少了医疗纠纷。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影响,可以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改善,使患者与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维静,陈清梅.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07-208.

第8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3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部分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农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鉴于农业档案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农业档案能够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1可以快速的提供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渐被淘汰,农业发展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农业档案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可以促使档案管理部门更加快速的获取信息,然后管理部门可以将这些信息提供给需要的对象,这样各对象就可以根信息来对自己的农业行为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收益[1]。

1.2可以对农业市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市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而市场风险的出现是因为相关企业的滞后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农业档案实现信息化之后,相关企业就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地利用,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1.3可以加快农业技术传播

在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技术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农业技术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农业技术传播工作,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化的农业档案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农业技术传播出去,实现农业技术的价值,推动农业的发展。

2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构建的有效措施

2.1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想要推动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就应从制度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对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规范,在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将为农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其中,应该以这一服务理念为基础来开展服务工作,然后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首先,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档案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管理模式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契合社会发展要求来创新管理模式,对管理的职责等进行明确划分,让各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各部门协同合作,进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应该对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在开展档案管理过程中,以往的形式是其他部门将档案资料送来,这样的管理方式就使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转变管理形式,走出档案管理部门,深入到其他部门中,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然后让其他部门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法律、工作规范以及标准等,以此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最后对部门协作机制进行创新。档案管理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主体,但为了将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管理部门应对协作机制进行创新,农业档案管理不仅应该在市馆中有效地开展,还应该由县、区档案部门及其他部门分级分散负责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2.2做好农业档案信息收集工作

在农业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信息是基础部分,若想要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做好档案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才能为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各区域应该对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内容、载体等方面入手对农业档案信息范围进行拓展,以此来促使收集到的农业档案信息更加全面;其次,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将此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将这一项工作提上议程,然后对信息收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明确信息移交等工作的要求,以此促使信息收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农业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想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置,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采购更多的设备,然后对档案进行电子化构建,以此来为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2];其次,加强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农业档案管理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培养此方面的人才,这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等方面的培养,促使档案管理人员能紧跟时展潮流;最后,应该构建农业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的构建,新媒体的应用来促使农业档案和社会发展相融合,信息化的农业档案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应该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将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在实处,只有这样农业发展才能更快、更稳,我国农业经济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06):52-54.

第9篇: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作用;措施;影响因素;公路建设;经济利益因素

1新形势下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

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交通运势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铁、航空等众多交通运输途径的诞生、发展,公路运输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以公路建设东西部发展问题分析,因中西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到公路建设运营贡献率;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条件良好,进而推动了公路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现阶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公路建设与经营效益对国家、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新形势下,伴随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与民间资金的持续引入,不仅对公路设施维护提供了有利条件,更能实现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与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对生产力发展、公众出行利益与国有资产安全性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具体如下:

(1)管理体制对公路功能、优势发挥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作为现代化交通设施,公路交通的特点为通行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含量高等。相比其他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将其优势、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体制不合理、不科学,将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公路优势的充分展现,无法实现最大限度利用公路资源的目的。

(2)管理体制与公路投建各方合法权益息息相关。

作为服务于社会大众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由可行性研究、设计到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参建方,为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参建各方的经济效益,才能将公路经济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3)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对我国经济体制整体性改革进程极为重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也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在全国经济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提下,需对其落后状态加以改善,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弊端,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利益因素

公路建设多数为举债建设,也可实行区域划分或分段建设,进而在收费还贷环节存在条块分割问题。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网愈加完善,管理体制不合理、不科学,将对公路使用、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交通管理中,如经济管理模式不统一,存在严重职权划分或职能交叉问题,都将对公路事业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以河南省公路建设为例分析,河南某公路建设单位,于2002年公司到期贷款为186920万元,182450万元为总支出,2500万元为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金额,5000万元为公司用于当年还贷的总资金数额,181920万元为资金缺口。由此可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省公路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中必须对其经济利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投资来源多渠道

作为一项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的工程项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来,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禄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对公路建设投融资管理极为重视。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可有效引进大量资金参与公路工程建设,实现以国家政策性投资为基础,以市场型投资、融资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融资模式。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重视公路经济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3)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往往存在配合交错现象,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公路功能。据相关部门调查分析,当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其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仍具有作用;其二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公路管理规律和特点等在认识上的不成熟。现阶段,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将严重影响到公路运营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合理性,并制约公路快速、高效及安全作用的充分发挥。

3新形势下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措施

(1)以市场为平台,强化公路企业主体地位

作为一项复杂工程,公路建设具备大规模、非营利性运营及投资额度大等特征。长久以来,作为公路建设主体,政府是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当地政府财政能力也存有一定差异,公路建设早期多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如始终依赖政府资金实施公路工程建设,不但要对大量财政资金占用,更为延缓建设速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路项目建设难度更大。公路因其不可替代性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民间资金进入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实施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并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平台,对公路企业主体地位加以强化,在市场内江公路企业灵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大量引进民间资本,才能成为建设资本的全面补给,才能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以法律为保障,创建良好法律保障环境

作为公路经营、运输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先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极为有利。目前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内容、法律法规都与新形势下公路建设运营需求不符,根据现阶段存有的问题、难题,要求相关单位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对法律法规中存有的不足立即补充、更改与修订,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实行所有社会活动的保障,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根本条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公路建设时间短、发展快,进而造成法律法规的设立无法满足时展的步伐,其管理体制也无法达到一定标准,进而对公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公路法律法规建设协调于管理工作,公路管理部门需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并按照发展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经济管理体制的制定,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明确其职责,尽到自身义务,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一份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质量优劣将对公路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执法部门需大力推动公路经济活动,落实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科学选取执法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全方位管理。

(3)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如何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何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企业生存、发展极为重要。为此,必须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公路经济成本管理,必须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公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与成本计划实施、全面落实,可在公路经济管理中全面、有效实行成本计划。同时,通过成本管理奖惩制度的制定与建立,可全面落实成本管理责任,达到监督与管控的双向目标。把成本计划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位。做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严细的全程定量考核指标,做到奖惩有依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工料费的审批和支出,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到最低。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运输系统内公路起着显著、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商品经济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更有赖于现代化交通设施,更依赖于交通经济的发展。作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物,公路交通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载体,建立与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更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是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与扩大对外交流,为社会经济发展创建有利条件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任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