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立体景观;立体绿化;绿化;植物;绿化形式
1.前言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只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先进的科技和文明,却忽略了绿色的重要性,城市化导致了人口大幅度增加,机动车量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而立体景观绿化设计在城市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2.立体绿化的概念
立体绿化又称垂直绿化。指把原本应该种植在地面上的花花草草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其在特制的机体内生存,具体是充分利用城市中不同的立地条件,包括建筑、墙面、阳台、门庭、棚架、坡面、假山、屋顶等形式,选择攀援在这些立面上进行生长,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
立体绿化技术分为四种,包括模块式、水培式、花槽倾斜放置式和框架牵引式。其中最受高端业主欢迎的是模块式技术。
推行立体绿化意义重大,它不但节约用地,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收益非常大,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需求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推行立体绿化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加快,用地紧张,同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立体绿化的改造。
(2)立体绿化是绿色在三维空间的延伸。
(3)立体绿化是衔接环境与建筑的桥梁,是必不可少的。
(4)立体绿化可柔化硬质景观,从而达到美化效果。
3.城市立体景观绿化的生态原则
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自然规律,具体原则如下:
(1)生态性原则:城市立体景观设计要以生态景观系统的机构和功能为基础。对立体景观设计的结构和要素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健康性、可持续性。
(2)结合自然原则:要尽量去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不断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结局、规律等特征,结合自然原则进行设计,使设计的作品能够保证自然过程的完整性和格局的整体性。
(3)整体性原则:一个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性原则是设计取得协调的关键因素,只有设计的作品具有整体性,不花哨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才能创造出更美的形象,并赋予环境以生命。
除了以上的三点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比如立体绿化的长期稳定性、经济可行性、功能高效性和景观优美等原则,依据着这些原则对城市的立体景观绿化进行设计改造,提高视觉质量,充分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4.我国城市立体景观绿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立体景观绿化建设和国外相比起步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上海世博会上出现了植物墙和屋顶绿化,很是吸引人,也给许多企业带来的很多启发,从此我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立体绿化的企业,在许多发达城市像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立体绿化技术,包括模块种植术和链模盆组技术等,并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认可和喜爱。
但是,由于我国立体绿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去解决,第一:立体绿化造价偏高,政府对城市立体绿化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经济上的补贴;第二:绿化工作者对立体绿化的施工技术还不够熟练;第三: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第四:形式单调过于封闭,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表现不足等,这些问题虽然暂时阻碍着我们的立体绿化发展,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的被解决。
5.城市立体绿化的主要方法
(1)墙体绿化:墙体绿化是指用攀援的植物来装饰建筑物、围墙和挡墙的一种绿化方式,是绿化方式中占地面积最小,效益最大的一种方式,一般宽60~70厘米,土层厚约50厘米。
(2)绿篱和栅栏绿化:这种绿化有隔分庭院和防护作用,一般会选用开花常绿的植物像蔷薇、爬蔓等类的植物,栽种的间距可以适当加大。
(3)护坡绿化:护坡绿化对有落差的坡面起到保护作用的采用多种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在护坡绿化中要注意植物的色彩搭配和植物的高度搭配,要有丰富的季相变化。河湖等的护坡要选择耐湿抗风的植物;道路两侧应考虑防噪声、吸尘抗污染作用强的植物,它可以很好的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但也不是所有地方的护坡都是一样的,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配植、种植形式要求。
(4)阳台绿化:阳台绿化的装饰作用更强,对建筑面上的重要部位进行装饰,既可以供人们休息纳凉,又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扩大居住空间,这种形式可以利用各种植物包括攀援植物进行装饰。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尽量选择抗旱性比较强的、管理粗放、根系发达的植物,还要选择适合在阳台种植的植物,如十姐妹、月季、金银花、牵牛花等植物,最后还要注意与阳台的环境协调统一。
(5)棚架绿化:棚架绿化指攀援植物借助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一种立体景观绿化形式,具体可以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的,一般经济型选用植物料像葫芦、葡萄、丝瓜等,而观赏性的主要选用的植物是能够开花的、同时叶子也可以观赏的植物,像紫薇、凌霄、竹、牵牛花、脾酒花、甚至草木等攀援植物等。
(6)室内绿化:指在人为可以控制的空间范围内,选用自然界的植物引入室内,对室内进行装饰,构成景致,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最初是将盆花盆景等小的植物引入室内,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植物绿化配合各种山石、小花坛、瀑布、水池等也引入到各类豪华建筑当中。
(7)屋顶绿化:是指脱离地气的绿化,将绿色植物种植在屋顶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但是,屋顶绿化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屋顶承重能力的问题,然后要注意防水防渗等问题,在大旱或者大雨的季节里,要考虑植物是否能耐旱耐水湿,最后要注意如何给植物进行浇灌的问题,同时要选用草坪、灌木为主的植物,因其质量轻,根系发达。
此外,根据不同种类的攀援植物习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如下:
(1)缠绕类:适用于栏杆、棚架等,通长选用紫藤、菜豆、牵牛花等植物。
(2)钩刺类:适用于栏杆,篱墙和棚架等,通常选用蔷薇、木香、爬蔓月季等植物。
(3)攀援类:适用于篱墙、垂挂等,通常选用葡萄、丝瓜、葫芦等植物。
(4)攀附累:适用于墙面等,通常选用常春藤、扶芳藤等植物。
6.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城市立体景观绿化设计对于城市的绿化来说是一个更有新意的空间手法,不仅能增加城市立面绿色覆盖率,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立体景观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立体绿化技术,使城市的立体绿化更加科学美观。本文对立体绿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可以给立体绿化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立体绿化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邓益宁.城市立体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187-188
[关键词] 薪酬体系 优化 路径
一、某集团简介及其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1.集团简介。某集团公司前身为建筑企业,始创于1986年,随着业务不断发展,2000年成立集团公司,为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置业投资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378人。
2.集团薪酬管理体系现状分析。目前,某集团薪酬管理体系极为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诊断其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某集团薪酬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问卷表明:78%的集团员工认为公司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2)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问卷表明:72%的集团员工认为公司薪酬水平偏低,在行业内及当地均缺乏竞争力。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认为导致满意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缺乏竞争性,次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而73%的普通员工则认为分配制度不合理,缺乏公平性是导致员工满意度偏低的最主要原因。(3)薪酬不能反映工作绩效,没有和企业的效益挂钩。问卷表明:68.5%的员工认为薪酬不能反映自己的工作业绩,认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二、某集团薪酬体系优化建议
1.薪酬体系设计目标。现代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体系时,往往从公司战略出发,希望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为公司取得竞争优势提供支持。笔者认为某集团应以以下作为其薪酬体系设计目标:(1)解决集团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2)建立以岗位价值为主要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3)吸引,保留有才干的员工以更好地实现各项目标。
2.薪酬体系设计导向及依据。薪酬体系设计不是为了就薪酬而论薪酬,否则将缺乏导向性。薪酬体系应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应以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为设计导向。某集团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应充分依据:(1)市场,即依据市场价格为相应的岗位、技能、知识及经验付酬;(2)业绩,即依据员工的绩效高低付酬;(3)能力,即依据员工素质与价值观付酬;(4)岗位,即依据职务对组织的价值与影响而付酬。
3.某集团薪酬体系设计原则。(1)公平性原则。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而且更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他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付出劳动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报酬进行比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收入相对较低时,就会满腔怨气,从而导致其绩效偏低。因而,某集团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应“一碗水端平”,遵循公平性原则。(2)竞争性原则。即集团薪酬体系必须考虑到同行业、地区市场的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充分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关键性人才。(3)透明性原则。在集团薪酬体系运行之前,应增加其透明性,即与员工就薪酬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沟通,否则,可能会由于对员工宣讲不够,而出现薪酬体系(尤其是其中的福利等)不能被员工所理解,从而导致薪酬回报率低。(4)经济性原则。薪酬体系应充分考虑集团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支付能力。即从短期来看,集团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非人工(人力资源)费用和成本后,要足以支付企业所有员工的薪酬;从长期来看,集团在支付所有员工的薪酬,及补偿所用非人工费用和成本后,应有盈余,这样才能支撑集团扩大投资,获得可持续发展。(5)激励性原则,某集团薪酬体系应增强工资的激励性,通过动态工资和奖金等激励性工资单元的设计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还应设计和开放不同薪酬通道,使不同岗位的员工有同等的晋级机会。
4.某集团薪酬体系设计流程。薪酬是员工用时间、努力与劳动来追求的,企业愿意用来交换的一切实物,它不仅仅限于金钱方面,也包括了非金钱方面。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应遵循一定的流程,笔者认为某集团薪酬体系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岗位分析;(2)通过岗位评价,确定每个职位的相对价值;(3)薪酬结构设计,即通过对所有职位定级定等,将类似职位归入同一薪酬等级;(4)薪酬调查;(5)薪酬分级与定薪;(6)薪酬制度的实施、反馈和调整。
5.某集团薪酬福利体系结构建议。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企业管理好比做菜,厨师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笔者认为某集团薪酬福利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建议如下:(1)年收入规划。建议某集团年收入规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固定工资,该部分依据职位重要性、外部薪酬水平加以确定;其二是绩效奖,要求员工实际收入与其业绩相关联,充分体现薪酬激励性。(2)福利。除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发放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法定福利外,某集团还应设置具有个性化的补充福利,包括:假期(年假、法定假期、婚假、产假、哺乳假、探亲假);保健利(高温补贴、加班补贴、驻外补助、出差补助);激励性补充福利(节日慰问金、生病慰问、子女上大学慰问、车贴(或交通费用补助)、通讯费用补助、公费培训学习、公费旅游、技术津贴……)。(3)中长期激励。为长期保留、激励核心员工,建议某集团以利润或超额利润为分配基准,实施中长期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孙成军.如何进行企业薪酬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代企业高层管理课题组.人事总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卫生经济标准化管理质量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经济管理的自动化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管理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卫生经济标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其构成内容较为复杂,数据来源广,在医院卫生经济系统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规范、对应关系、标准名称以及标准代码等,如录入和打印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账务的汇总处理等,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卫生经济的信息质量也较低,因此实施卫生经济标准化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
(一)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卫生经济管理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医疗收费、价格管理、账务管理、成本核算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因此,医院所要实现的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医院各个方面的工作。对于医院卫生经济的运行,它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是不同的,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与卫生经济管理有关的会计、价格、核算等方面的数据处理分析上更为复杂。大量的经济数据需要准确的记录和保存,及时精确的处理和分析。所以要实现卫生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标准化和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必不可少。在医院的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相关部门在管理费用数据时,有着不同的分类归集,如果在归集原始数据时,它们没有合理明确的对应关系、统一的规范标准作为依据,不同系统中的同一项目就会被归集为不同的类别,最终会导致医院汇总的数据不可比、不可信、不准确。例如,医院可能会将介入放射操作项目归入治疗类,也可能会归入检查类。所以,只有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才能实现信息表达标准化,进而达到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只有使信息流程规范化,才能做到信息通畅,能够信息共享,实现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自动化。综上所述,对于实现医院经济管理的自动化,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是其非常重要的基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卫生经济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者为了实现良好决策,需要了解和掌握医院卫生经济的信息。能否准确合理的收集、汇总、分析以及反馈大量的经济管理信息,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也影响着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和水平。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其经济管理的原始数据,从医疗科室到后勤保障,从收费窗口到仓库管理,大量的数据最后会归集到不同的子系统中,如价格管理、医疗收费、成本核算、账务管理等。要使各子系统之间的经济数据具有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标准代码,以及对应关系的一系列规范,才能使大量的数据汇总归集有理有据,使汇总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进而成为有用的信息。同时,还应该大力支持开发和应用相应的医院信息系统,推进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各子系统模块的项目分类、编码、名称及对应关系等的不断调整、修改和规范,不断完善了词典库,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达到了信息共享,保证了及时、准确、可靠的医院经济信息反馈,提高了医院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卫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卫生经济质量来说,没有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量化的科学评价,通常处在一个原始、无序的状态中。因此,医院和各个科室的领导很难及时掌握医疗费用以及病种经费的现状,也很难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盲目进行投资、综合效益低等状况。所以在卫生经济质量实际情况的基础下,制定了13项卫生经济质量指标:各科室药费成本指标,科室年度经济指标,军免费床日费用比例指标,药品采购与销售比例指标,科室药品存留比例指标,药品采购出入库比例指标,低值易耗品采购出入库比例指标,采购低值易耗品与实际消耗指标,低值易耗品存留比例指标,低值易耗品月消耗指标,药品月消耗指标,公杂费月消耗指标,消毒材料费用比例指标。
经济管理科来负责统计分析以上各项卫生经济质量指标,定期进行评比,及时发现问题,为医院、各科室减少消耗、保证质量提供数据分析的依据。开展以上各项指标的评价,既重视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又强调了开源节流、保质降耗,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及时修正经济管理的漏洞,也确保了一视同仁的对待各种病员诊疗。此外,将院、科两级的核算管理与卫生经济指标管理紧密结合的做法,对医院经济质量管理综合效益的提高非常有利,也能对卫生经济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笔者认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度的合理健全、各项工作的落实,是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其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一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也要求各级医院加强自身管理,从工作性质和要求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96-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管类专业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热门,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构建合理的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彰显经管类职业的特色要求,使有限的职业基础课课程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的无缝对接,对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现状分析
1.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基础课多、杂、乱。
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经管类的专业开设门类多,专业方向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尽相同。当前各院校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其职业基础课一般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经济法、数据库应用、财政与金融、概率统计、信息管理导论、财务会计、消费者行为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旅游业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经济学、现代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力学基础与电工基础、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建筑概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机械、工程建设定额原理、经济法与建筑法规等。包括了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两类,对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少数院校开设专业时,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对专业特色基础课没有认真精选,多、杂、乱。使得有的专业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剩1~2门,有的专业又多达6~7门以上,造成同属经管类的不同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的构成、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与职业特色基础课之间的比例都存在很大差距。考虑教学条件和教学时数的制约,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经管类专业应具有的职业基础通识系列课程。如某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会计、信管、营销等专业分别开设了4~6门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学时占相应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73.2%、 86.6%、 76.9%;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仅开设了2~3门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占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21.5%和27.9%。各专业都开设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有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两门。从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看,所设课程远没有形成系列化,无法达到经管类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从课程的课时设置来看,在开出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中同一门课程学时设置上,各专业差距较大,课时设置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要求的全面含义。
所开出的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等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同一门课程各专业的学时设置上不统一,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以经济学课程为例,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为60学时;营销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5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旅游管理专业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职业基础课学习是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基础的,与职业技能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职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并不是可以随便删减,课时设置过多没有体现“够用”的原则,课时设置过少也达不到“必须”的要求。“必须、够用”就是要以经管类职业技能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经管类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来组织教学,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合理的课时设置做保障。因此,各专业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应该合理的设置,差距不能太大。
3.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来看,拘泥于某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学科理论内容的浓缩,缺乏相对高职学生的针对性。
教学大纲的编写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拘泥于某一、二本教材,教师的教学服从于教材,照本宣科,针对性不强,没有因专业、因时间、因学生施教,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不足。
在教材选用上,为力求统一,大部分课程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者本科专业规划教材,但教学内容上改革力度不够大,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基本上还是维持该学科主要理论内容的浓缩,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4.从教学方法、手段来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职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受教学条件的制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一定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但没有规范的实训基地,仍然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的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等。几乎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完全由教师承担,使得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工作量计的较少,使得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构建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既要使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类群的职业基础课课程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所设课程的内容既要具有应用性,又要体现针对性,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内容,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得到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同时,应使各门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与各该专业其他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在实现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自身整体优化的同时,也使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其他课程实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课程体系的模式
将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模式设置为: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要求通识的职业基础课程,即《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等;模块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如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等,信管专业的《信息管理导论》,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建管专业的《建筑概论》等。
2.平台课程的组装
建立通识职业基础课平台,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综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要求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所以,此类专业课程模式,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平台式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群。
平台课程的设置应不受专业方向限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职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建议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模块课程的组装
建立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一个体现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模块,由学生根据其专业方向选学其中的1组,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以后能够深入地理解职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模块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为后续的专业教学提供知识储备。每个模块以2―3门课程组成。要考虑知识点组合和知识的链接,充分考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4.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比例关系
根据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目的,笔者认为,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课时比例大约为7:3。在职业基础课体系中,通识职业基础课为主体,应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对通识职业基础课的有意义的、必要的补充,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30%左右。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
1.教材建设
一是要精选教材。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易懂;现在的高职高专教材很多,要选择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也可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二是以基本教材为依托,建立辅助教材。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实验库、资料库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基础课学时较少,如何使有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产生理想的效益,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的职业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一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分析工具、基本的分析方法,删除掉过深的理论、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要求的“必需性”,删除可有可无的;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性”,减少延伸性知识。二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所学的知识、技能对经管类岗位很实用。三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服务于专业教学,实现与专业技能课无缝对接。
3.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一式”教学转变为“多样式”教学、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一是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等。二是增强教学实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实环境中讲解相关知识和方法。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雪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 严新华,李静,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许秀林,董杨琴,黄伟.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Thinking about the course system in vocational-base lesson optimization as a whole
in the vo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LI li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Ankang college,Ankang 725000,China)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前言
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与国际建筑的市场进一步的接轨,建筑市场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强大的压力。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做到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外国的潜在市场,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能力,这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1]。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国建筑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建筑行业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建筑业矛盾体现在发展的需要和建设的主管管理水平落后
健康发展的建筑业能够给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从现在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着一些非良性运行的因素,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市场规划的,法制建设好建筑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不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和招标投标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行政管理人员的命令以及主管者的意志会干扰建筑业的发展 。
(二)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与主管部门的政策放权问题
我国的建筑市场不够成熟,政府实行一定的干预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根据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来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就不仅代表着降低、缩小政府部门的干预程度以及范围,还表示对于市场的放权,使得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自治。这样一种状况表现出了矛盾,一方面建设的主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放权,另一方面现在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两者存在着矛盾。
三、我国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一)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近年来,随着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实施方法变成了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协商、合作、确立共同、认同的目标。这个机制的本质就是公民和政府共同对公共的生活进行管理,使得公民对公共的管理活动产生最大限度的赞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例如: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一步转变思路,提出2012年在积极完善监管机制、发挥基层对辖区内建设工程管理的作用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全省建筑业发展。一是在强化地方监管、严格市场清出、加强过程监管、健全诚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促进行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推进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以落实参建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制为手段,认真抓好工程质量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质量责任制建设,努力开创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新局面。三是以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为核心,以保障性住房和玉树灾后重建工程的安全生产为重点,通过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建筑施工行为专项行动等活动,确保工程安全。四是加大对省内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全省建筑业整体实力上台阶。五是继续完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制,深入宣传贯彻《青海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制定《青海省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青海省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范造价计价行为。
(二)合理配置政府职能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发达国家的改革注重重新设计政府的职能和调整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决策和执行得到相对的分离,从而使得执行和决策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如果想提高建筑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和质量,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自律。管制不应只有许可手段,更多的应采用信誉约束机制,即行业自律,应把资质管理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逐步以资金、技术和信誉的竞争取代资质的竞争。可组建综合执法行政队伍,根据两个权利的“相对分开”原则,监督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检验职能和监督管理相对分开,切实的加强执法的力量,做好社会管理和政府执法职能的突出,使得行政和执法体制做到高效、统一。
(三)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同政府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结合在一起,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及重组、规范与优化行政部门流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转变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力度。比如,质量安监司、建设部门市场管理司和信息中心一同在实行全国建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从某一个项目的招标和投标、开工许可等建筑业的市场活动主体步入市场到建造中对各部门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质量安全行为到竣工备案以后方可进入到消费市场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向社会公开管理结果,加强社会的服务职能,同时将监查结果列入已建成的数据库中,作为诚信合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四)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管理和投资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资金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的工程项目会越来越偏向选择工程咨询总承包或者设计施工相统一的服务方式,这些是国际大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要争夺的目标。国内建筑业应尽快完成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管理方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1.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的瓶颈
2.国防科研事业计划经济管理应遵守价值规律
3.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4.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综述
5.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计划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6.关于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研究
7.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
8.浅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兼谈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兼施并用的必要性
9.略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10.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搞好计划管理工作
11.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1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纪要
14.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15.计划经济的两种宏观控制理论——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16.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
17.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1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车材计划管理
19.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计划管理
20.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21.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浅探
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一种管理方法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25.山东省县(市)级计划经济管理研究会一届一次年会在平度市召开
26.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
27.浅谈海洋石油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计划管理
28.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计划经济管理在全球的变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29.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搞好建筑企业内部计划管理
30.第六讲 经济管理过程(三)——编制和实施计划
31.正确处理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计划与自由的关系
32.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与我院联合举办的中级干部一般项目计划管理讲习班结业
3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
34.计划经济理论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5.宏观经济计划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6.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37.国民经济管理讲座 第八讲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38.企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
39.印度的计划管理——印度宏观经济管理情况之一
40.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搞好计划管理
41.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42.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4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下的计划管理工作探讨
44.加强计划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5.“计划”必须紧随“变化”——谈新形势下的企业计划管理
46.坚持计划经济制度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读《中国财政问题》
4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管理部分的改写思路
48.推行综合计划管理,实现电力企业持续发展
49.计划经济要求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50.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货币管理问题
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管理
52.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计划管理
53.从计划到规划: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逻辑建构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研计划管理
5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
56.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
57.市场经济与企业计划管理
58.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59.论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
60.在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61.试论经济合同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62.试论科研的经济效果与科技计划管理
6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更要加强计划管理
64.论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65.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努力办好《宏观经济管理》
66.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进行计划管理
67.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68.计划管理体制初探
69.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
70.计划管理与经济杠杆
71.民主德国的国民经济管理、计划和经济核算
72.企业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视角
73.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下计划管理新体制的几个问题
74.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75.我院经济管理系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银牌
76.推进与巩固建设监理制的重要条件是改革计划经济建设管理体制
77.荣享副省级城市级格 誉享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模式 高享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78.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方式
79.质量管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80.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81.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82.市场经济与计划管理
83.谈谈商品分类与价格管理
84.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85.市场调节为基础 计划调节为主导——试论我国经济管理中的计划与市场
86.对卫生经济计划管理问题的探讨
87.苏联新计划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88.关于法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中国计划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研讨团
89.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90.以利益机制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91.更新思想观念 转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9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运输计划管理模式
93.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
94.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几个问题
95.印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96.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97.建立计划调节为主、自发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98.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工作时,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使治疗效果的不断提升,使患者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改善[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60例,女性64例。并根据数字表发随机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4~60岁,平均年龄为(36.13±2.18)岁,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5~59岁,平均年龄为(37.13±2.81)岁,有男性24例。女性38例。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首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常规性的询问,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与心理状态情况有所了解,并对患者的了解手术流程进行指导,并将手术治疗的原理与具体流程向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讲解。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并将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调整,将手术用品准备充分,手术过程帮助医生固定患者,收拾完成后对患者给予清洁护理,同时,将其送入病房,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病房护理与检查工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监测与记录。
1.2.2精细化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随着科学的护理管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施精细化护理的工作模式,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的环节管理。精细化护理服务是全面落实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是用心在为患者服务,是让生命不再孤单的全程护理,要让基础护理不漏掉一个细节,专科护理不断提升,全程护理服务的价值得到延伸,要让患者家属放心的将患者交给我们。手术室的精细化护理就是护理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患者手术这一特定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要,提供患者在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及连续护理活动。①手术前的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开展以前,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与患者相关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充分的告知,使患者与家属对于护理工作进行出现的焦虑与不安情绪有效的消除,根据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指导患者能够正视手术过程的进行,维持平和的心态;②手术中的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在手术前对手术进行消毒与清洁工作,将手术物品准备齐全,在进行手术时,与医师进行积极、合理的配合,在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清洁工作,随后跟随患者进入病房,在患者手术进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实施精细化护理工作,对手术相关的操作仪器设备给予密切的检查,与此同时,有效的对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对患者在手术时的生命体征情况给予有效的监测,积极、主动对患者给予关心与帮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患者的有关护理工作给予有效的实施;③手术后的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的身体每一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监测,另外,在进行手术时,必须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巡防工作,嘱咐患者在术后进行各项的护理工作,同时有效的指导,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回答。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
2 结果
2.1观察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8.95±0.67)分、术前护理评分(9.35±0.57)分、术中护理评分(9.13±0.38)分、术后护理评分(9.17±0.57)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9.04±0.23)分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评分(4.43±1.12)分、术前护理评分(5.44±1.18)分、术中护理评分(5.12±0.57)分、术后护理评分(5.15±1.56)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5.21±1.57)分。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94.43±3.11)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的结果为(78.23±4.04)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为患者所提供的有效治疗方法与科学护理服务,已逐渐成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改革的关键内容[2]。最近几年,精细化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促使医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不仅能够促使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将医务工作的实际水平充分的体现,使医院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较为完善[3]。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方式的不同在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评分以及总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评分中差异性较大,实施精细化护理获取的护理影响效果明显比常规护理获取的护理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自从手术室开始推行精细化护理,使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手术,减少了医疗纠纷。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影响,可以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改善,使患者与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维静,陈清梅.精细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07-208.
关键词: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3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部分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农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鉴于农业档案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农业档案能够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1可以快速的提供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渐被淘汰,农业发展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农业档案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可以促使档案管理部门更加快速的获取信息,然后管理部门可以将这些信息提供给需要的对象,这样各对象就可以根信息来对自己的农业行为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收益[1]。
1.2可以对农业市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市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而市场风险的出现是因为相关企业的滞后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农业档案实现信息化之后,相关企业就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地利用,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1.3可以加快农业技术传播
在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技术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农业技术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农业技术传播工作,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化的农业档案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农业技术传播出去,实现农业技术的价值,推动农业的发展。
2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构建的有效措施
2.1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想要推动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就应从制度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对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规范,在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将为农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其中,应该以这一服务理念为基础来开展服务工作,然后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首先,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档案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管理模式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契合社会发展要求来创新管理模式,对管理的职责等进行明确划分,让各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各部门协同合作,进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应该对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在开展档案管理过程中,以往的形式是其他部门将档案资料送来,这样的管理方式就使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转变管理形式,走出档案管理部门,深入到其他部门中,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然后让其他部门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法律、工作规范以及标准等,以此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最后对部门协作机制进行创新。档案管理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主体,但为了将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管理部门应对协作机制进行创新,农业档案管理不仅应该在市馆中有效地开展,还应该由县、区档案部门及其他部门分级分散负责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2.2做好农业档案信息收集工作
在农业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信息是基础部分,若想要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做好档案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才能为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各区域应该对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内容、载体等方面入手对农业档案信息范围进行拓展,以此来促使收集到的农业档案信息更加全面;其次,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将此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将这一项工作提上议程,然后对信息收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明确信息移交等工作的要求,以此促使信息收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农业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想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置,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采购更多的设备,然后对档案进行电子化构建,以此来为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2];其次,加强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农业档案管理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培养此方面的人才,这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等方面的培养,促使档案管理人员能紧跟时展潮流;最后,应该构建农业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的构建,新媒体的应用来促使农业档案和社会发展相融合,信息化的农业档案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应该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将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在实处,只有这样农业发展才能更快、更稳,我国农业经济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06):52-54.
关键词:新形势;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作用;措施;影响因素;公路建设;经济利益因素
1新形势下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
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交通运势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铁、航空等众多交通运输途径的诞生、发展,公路运输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以公路建设东西部发展问题分析,因中西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到公路建设运营贡献率;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条件良好,进而推动了公路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现阶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公路建设与经营效益对国家、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新形势下,伴随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与民间资金的持续引入,不仅对公路设施维护提供了有利条件,更能实现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与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对生产力发展、公众出行利益与国有资产安全性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具体如下:
(1)管理体制对公路功能、优势发挥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作为现代化交通设施,公路交通的特点为通行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含量高等。相比其他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将其优势、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体制不合理、不科学,将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公路优势的充分展现,无法实现最大限度利用公路资源的目的。
(2)管理体制与公路投建各方合法权益息息相关。
作为服务于社会大众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由可行性研究、设计到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参建方,为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参建各方的经济效益,才能将公路经济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3)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对我国经济体制整体性改革进程极为重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也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在全国经济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提下,需对其落后状态加以改善,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弊端,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利益因素
公路建设多数为举债建设,也可实行区域划分或分段建设,进而在收费还贷环节存在条块分割问题。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网愈加完善,管理体制不合理、不科学,将对公路使用、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交通管理中,如经济管理模式不统一,存在严重职权划分或职能交叉问题,都将对公路事业发展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以河南省公路建设为例分析,河南某公路建设单位,于2002年公司到期贷款为186920万元,182450万元为总支出,2500万元为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金额,5000万元为公司用于当年还贷的总资金数额,181920万元为资金缺口。由此可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省公路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在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中必须对其经济利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投资来源多渠道
作为一项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的工程项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来,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禄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对公路建设投融资管理极为重视。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可有效引进大量资金参与公路工程建设,实现以国家政策性投资为基础,以市场型投资、融资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融资模式。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重视公路经济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3)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相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往往存在配合交错现象,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公路功能。据相关部门调查分析,当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其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仍具有作用;其二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公路管理规律和特点等在认识上的不成熟。现阶段,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将严重影响到公路运营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合理性,并制约公路快速、高效及安全作用的充分发挥。
3新形势下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措施
(1)以市场为平台,强化公路企业主体地位
作为一项复杂工程,公路建设具备大规模、非营利性运营及投资额度大等特征。长久以来,作为公路建设主体,政府是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当地政府财政能力也存有一定差异,公路建设早期多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如始终依赖政府资金实施公路工程建设,不但要对大量财政资金占用,更为延缓建设速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路项目建设难度更大。公路因其不可替代性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民间资金进入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实施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并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平台,对公路企业主体地位加以强化,在市场内江公路企业灵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大量引进民间资本,才能成为建设资本的全面补给,才能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2)以法律为保障,创建良好法律保障环境
作为公路经营、运输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先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极为有利。目前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内容、法律法规都与新形势下公路建设运营需求不符,根据现阶段存有的问题、难题,要求相关单位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对法律法规中存有的不足立即补充、更改与修订,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实行所有社会活动的保障,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根本条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公路建设时间短、发展快,进而造成法律法规的设立无法满足时展的步伐,其管理体制也无法达到一定标准,进而对公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公路法律法规建设协调于管理工作,公路管理部门需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并按照发展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经济管理体制的制定,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明确其职责,尽到自身义务,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一份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质量优劣将对公路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执法部门需大力推动公路经济活动,落实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科学选取执法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全方位管理。
(3)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如何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何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企业生存、发展极为重要。为此,必须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公路经济成本管理,必须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公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利用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与成本计划实施、全面落实,可在公路经济管理中全面、有效实行成本计划。同时,通过成本管理奖惩制度的制定与建立,可全面落实成本管理责任,达到监督与管控的双向目标。把成本计划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位。做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制定严细的全程定量考核指标,做到奖惩有依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工料费的审批和支出,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到最低。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运输系统内公路起着显著、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商品经济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更有赖于现代化交通设施,更依赖于交通经济的发展。作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物,公路交通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载体,建立与完善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更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是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与扩大对外交流,为社会经济发展创建有利条件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任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及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