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

第1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央企改革试点的推出,标志着国企改革的提速。正常逻辑之下,地方国企改革的步伐也有望加快。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出台了国企改革的方案,改革方案涉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实施国企分类管理等多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动力也应该来自企业。然而,进入“深水区”的这轮国有企业改革,到目前,基本上还是政府自上而下地在推动,这实际上考验着改革的热情。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有许许多多的难题需要攻克,这就更渴望改革的热情。只有改革的主体,国有企业、特别是国企负责人对改革倾注热情,为改革燃烧激情,才能保持国有企业发展的不竭活力。因此,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国企负责人改革热情的懈怠。实际上,目前不少国企“等”改革的心态,已或多或少折射了国企负责人改革热情缺乏的现实,比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已经有垄断央企表示了拒绝:“搞得好,为什么混合?”

毫无疑问,影响国有企业负责人改革热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热议的混合所有制,国企业负责人如果做得积极,可能被怀疑是利益输送,是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做得谨慎,可能又会担心被贴上拒绝改革的标签,所以缺乏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目前包括国有企业在内,反腐大张旗鼓,国企负责人更有可能偏保守,口头上大力支持改革,而在实际行动上,或仅仅做做“花架子”,或干脆等着政府倒逼。

为此,不少地方出台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纳入了“容错机制”,有的地方还配套提出建立健全“澄清保护机制”,希望以此给国企负责人改革空间,激发他们的热情。但问题是,“容错机制”并没有实质内容,因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健全,本来法无禁止皆可为,已天然包含了“容错”的内涵,但由于国有企业的身份特殊,在更多时候,人们依然将其置于“法无授权皆禁止”的语境之下,继续原则性的提“容错机制”,有画蛇添足之嫌,不仅不能打消改革者的疑虑,还会带来公众的担忧。

经济生活与物质世界一样,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这就是路径依赖。就国有企业来说,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着过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化程度一直是重大制约,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企业运行和管理思维,行政化的思维和方式仍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目前国有企业和上世纪改革时国有企业的生存境遇不可同日而语,相对较安逸的“活法”,也会进一步滋生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惰性,导致改革热情和工作激情的缺乏。

不仅国有企业负责人如此,民资也总体上“有兴趣参与混合所有制和开放的合作”,但现在更多是观望。一方面,目前国有企业拿出来推行改革的领域,多是风险较大或盈利状况不佳的领域,在民资看来,这不是改革,而是国有企业融资;另一方面,民资更加担心未来持股比例和话语权的保障问题,不希望出了钱、入了股却没有丝毫话语权,甚至担心一旦发生纷争之后,遭“红头文件”劝退。这说明,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热情的根本因素,还不在于有没有“容错机制”,而依然是政企关系的纠结。

尽管国资委不止一次强调,“自己不是婆婆,而是老板”,只负责监管国有资产是否得到保值增值,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考核和激励,怎么经营是企业自己的事。但实际上直到如今,国有企业负责人事实上都还是有行政级别,是可以政企两栖的,多数依然是由政府任命的,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国有企业负责人会考虑“政治前途”,必然趋于政绩导向而非市场导向;二是厘不清政府公共权力与资本所有者权利的界限,行政手段依然无处不在,国有企业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是内部管理的人治结构而非真正的公司治理。

第2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企改革、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发展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建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我省“调结构、转方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一、外省市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况

当前,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四川等多个省市国资改革方案已经陆续出台,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各地国资改革的统一方向,其中一些新亮点、新动态值得关注。如上海计划让60%以上的国有企业引进特定形式的私人投资;江西规定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重庆的目标是用3―5年实现2/3的国有企业发展成混合所有制;江苏则要求,国有控股企业可适当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对国资股权和债权权益合并低于50%的企业,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管理;北京则利用首都的优势进行改革,要在一级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具备条件的一级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改革力度较大。此外,湖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改革方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和思路。

二、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完成股份制改造,少数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比例达90%以上;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引入战略资本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在国企改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民营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国有经济领域投资。在省国资委设立(组建)的新公司中,2012年12家多元化公司吸纳民营资本1.45亿元,2013年14家多元化公司吸纳民营资本2.66亿元。三是当前我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主要通过出资入股、收购入股、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四种形式,领域主要集中在物流、担保、建筑、贸易、汽车销售、房地产开发等基础产业和服务业。

尽管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总体看,经济规模不大、速度不快、质量不高、层次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顾虑较多。从国有企业看,有的不情愿拿优质资产进行混合,即便混合往往要求绝对控股;国有企业职工对混合后职位变动甚至丢失的担忧,而产生抵触情绪;从民营企业看,实力较强的存在不让控股不愿混合的思想,实力较弱的则担心混合后没有话语权,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民营企业实力不强。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虽然不断发展,但整体看,仍然规模实力偏小,治理结构不规范,创新能力不强,投资能力有限,多数不具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力。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一些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经营战略不明确,效益较低,影响了民营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公共服务领域民营资本怎么进入、进入哪些还缺乏明确的路径;国企产权改革滞后,政策措施不明,民资民企涉足更难;企业员工持股的难题还有待破解。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障碍和市场壁垒依然存在;配套的改革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五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差异较大,给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一定困难。

三、加快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领导小组,督导推进有关工作,建立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有效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政策措施,结合我省实际,并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和考核,建立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减审批事项,清理废止障碍性规定,有效消除市场壁垒。

积极开展分类改革试点。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公共服务类和功能类,在每类中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总结经验,为完善改革政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有序开放国有资本为主的投资领域。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吸引各类民营资本,落实好我省首批38项鼓励民间投资项目,鼓励民营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和新增国有企业,除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况外,允许民营资本合作参与。二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支持已上市的国有股份公司实现二级产权再上市,加强后备上市资源培育,对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按照上市要求,合理设置股本规模,优化股权结构。三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省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外专业投资机构等,支持其与国有资本合作开展战略投资,鼓励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实施股权激励措施。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关键岗位管理者、业务骨干、核心技术人员等,以货币、股权、知识产权等参与本企业改制;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条件、持股比例以及员工股权流转和退出的具体办法,完善约束机制,依法加强监管,严格规范运作,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依托主业突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或国内领先地位的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整合、资本运营和委托管理等途径,加快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强化资源整合、股权营运功能。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独资公司规范的董事会建设,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出资人应健全其绝对控股公司董事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向其相对控股或参股企业派出国有资本产权代表。规范企业高管聘任考核、薪酬管理和职务消费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壮大民营经济实力。完善落实现有各项鼓励政策,制定实施新的支持措施。激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探索民营资本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民营资本的退出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和信心。抓住当前央企尝试引进民营资本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导我省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央企改革,实现借势发展。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对全省现有企业产权、技术产权等产权交易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推动交易市场规范高效、公平公正运行,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为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建立完善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交易转让、股权登记等一体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资产评估中介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作者单位: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混合所有制的逻辑: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民企机遇》宋文阁、刘福东著

[2]《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张文魁著

第3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身份转换;费用预提

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构建以“股权结构多元、产业优势互补、表决机制制衡”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体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但伴随着改革实践往往会产生一些短期或中期成本,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重视这些潜在的成本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平衡改革成本和改革收益间的关系,才能保证整个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平稳有序的推进。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的经验,尝试梳理并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能涉及的三大类潜在成本,希望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一、国有企业职工就业身份变化成本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职工往往被认为会永久就业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除非职工因为触犯法律等原因而被开除。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现代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纯粹竞争主体,企业完全可以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框架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职工表现等决定是否辞退职工。但在实践中,当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由于非公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国资将变为控股或参股身份,这时原国有企业职工可能认为自己的永久就业身份发生了变化,从而要求支付用于“身份转换”的经济补偿金。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导致该项改革成本是否必须发生存在不确定因素,国有企业可以据此进行主动的判断取舍。

(一)法律依据不明确

历史上国有企业改制时曾经对职工以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留补偿费用的方式进行补偿,但这方面政策依据较少,只有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859”号文中对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有企业放宽过这方面的限制。随着法律规章日益严密,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上述经济补偿行为愈来愈缺乏政策依据。例如,《劳动合同法》第33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第40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如发生正常的辞退职工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只需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即可。

(二)补偿范围难确定

企业集团在哪一产权层级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确定领取经济补偿金的职工范围影响很大。如对集团母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由于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人数往往较少,这部分改革成本从规模上不会太大,但如果要考虑在全集团范围内考虑补偿,那相对于国有企业动辄数万人的职工队伍而言这部分成本过于庞大,而且从监管角度而言,大笔的国有净资产预提将会使国有资产减值,这对国资监管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原福利费用取消或超标费用降标

(一)福利费用取消

改制前国有企业职工可能会享受一些福利待遇,在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如果新非国有股东从精简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再接受这部分成本,而原国有企业职工仍要求保留这些福利待遇,那么就有可能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由原国有企业单独承担这些福利费用,承担的方式可以是在测算之后一次性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提一部分费用用于日后支付。

(二)超标费用降标

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医疗报销标准、企业年金标准等福利待遇可能会超过属地社保规定标准,而这些超标费用一直由原国有企业承担。如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新进入的非国有股东不再接受这部分成本,那么这部分成本也将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的成本,需要一次性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提。

三、“三类人员”费用精算预提成本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常常背负着较重的员工福利包袱,最主要的是离退休、内退和遗属“三类人员”费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者改制上市)会使得以往未确认的隐性员工福利负债和费用显性化。这是因为,一方面福利负债精算评估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满足人员安置与财务披露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了解包括员工福利负债在内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从过往经验看,国企改制上市确认的“三类人员”负债规模少则数亿,多则数百亿,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阶段必须对上述成本进行妥善处理。根据央企改制先例,通常就纳入新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或股份公司)范围的三类人员未来补充福利支付进行精算计提确认预计负债,并相应冲减国有净资产。在《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中,明确规定了三类可以计提费用的情形。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企业而言,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要付出成本。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势必伴随着各种短、中期成本的产生,尽管很多成本的支付在财务处理上纳入了企业的当期费用,但我们更应该从战略上将改革成本的支付看做是一项“资本性支出”,都是以未来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市场活力作为中长期回报的。当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也可以采取通过申请一部分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的方法来减轻企业这部分的改革负担。

参考文献:

[1]《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2]《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

第4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据媒体报道,四维图新5月21日晚公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四维向腾讯公司转让股权事宜。股权转让后,中国四维与腾讯持股比例相差仅1.3个百分点,公司将没有实际控制人。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央企的首例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

与此前相关国企公布的改革方案和思路来看,此次四维和腾讯的合作,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参考的价值。

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来说,能够将实际控制人的地位让出,与腾讯处于同一水平的股权比例,可以说是非常开明的举动。而正是这一举动,四维图新的社会影响将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大增强。而对腾讯来说,能够通过参与四维图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占领新的发展领域,而且可以充分运用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四维图新与腾讯的战略合作,堪称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典范。

事实也是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仅仅是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到底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怎样的混合所有制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健康,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能否吸引到其他所有制资本,能否让其他所有制资本的顾虑消除,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要的不是“眼球效应”、“概念效应”,而是实际效果。其中,放不放、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放,是改革能否产生效果的关键。

消除混合所有制的“概念症”

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所不同的是,此次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概念,虽然理论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内容上也基本一致。但是,具体实践上有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因为,它已经涉及改革的核心,涉及矛盾的焦点。亦即改革的重心要转向过去不敢碰、不能碰、无法碰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甚至还包括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概念谈概念,按照概念谈改革,就有可能一事无成。以石油、电力、通信企业以及茅台等提出的改革思路来看,要想实行混合所有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情况下,会让人产生诚意不够的感觉。因为所有的想法,都没有能够突破垄断这个框框。垄断不除,其他所有制资本进入以后,会有什么好结果,应当不难判断。难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公开扬言,如果不能控股就什么都别谈。

显然,四维图新的改革是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而要借鉴成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政府的观念问题。所以,对混合所有制问题,必须消除“概念症”,多些从内涵和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突破混合所有制的“操作难”

回顾上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总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也就是在稀里糊涂当中,就将地方80%以上的国有企业改完了,而且改得那么的胸有成竹和毫无顾虑,而且多数是被经营层不费吹灰之力地拿到手,且造就了相当一批暴发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一轮改革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步暴露了。一方面,改了但未能改好的企业,“民营化”以后,企业不稳定的责任仍然落到了政府身上;另一方面,成为富翁的经营层以及战略投资者们,随着各种案件的暴露,上一轮国企改革中的暗箱操作、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

于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操作就成了十分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明确要求,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而在上一轮改革中,也存在“操作难”的问题,但各地在政绩渴求下的摸着石头过河中,难题都被地方政策“消化”了。新一轮改革,自然不会再有地方政策的因素,难度也远高于上一次。

把握混合所有制的“关键点”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提出了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概念,那么,就必须坚定地向前走、向前推进。显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需要国有企业愿意接纳,也需要其他所有制资本愿意参与,不仅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没有顾虑,也需要其他所有制资本没有担心。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改革才能真正顺利推进。

显然,改革有没有诚意,是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诸多事实证明,没有诚意是很难将改革工作做好的。过去30年,特别是前20年,能够在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待改革的认识和态度,更直接地说就是诚意。亦即让参与改革的人,没有因为改革而受到影响,也没有因为改革而失去应当得到的利益。

考虑到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垄断领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不仅涉及的面很广,影响的范围也很大。特别在利益调整方面,比已经改革过的国有企业力度要更大。如已经明确的可以向非国有资本敞开大门的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7大领域,如果没有诚意,是很难真正将大门敞开的。

第5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近日,在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中,已列出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改革创新、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等3方面11项具体改革任务清单,我省在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为什么要知难而进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稳增长的形势异常严峻。从我省数据看:上半年,全省32户省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尽管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5%,但实现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同比下降37%。

面临严峻挑战,《意见》提出要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上新水平、国有企业发展上新台阶,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省国资委副主任任丁介绍,近年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虽然取得可喜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比如产权多元化进展缓慢,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彻底,国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行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影响着国企的长远发展。

拿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为例。由于所涉利益调整过大,“一股独大”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普遍现象。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国企的国有股占比高达80%以上。

“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已显得刻不容缓。”业内人士普遍这样认为。如今,国资国企改革到了一个新关口。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全国两会,中央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彰显: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具体要求,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今年2月,作为我省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长虹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已作为样本递交至省委、省政府。有知情人士透露,“新一轮长虹改革的核心就是一个:政府给企业放权松绑,特别是在涉及一些重大项目投资的财权以及人事权等方面,力度较大。同时,政府还对长虹在50多年发展过程中通过并购产生的大量退休员工等包袱进行清理。”

“本轮改革与此前的改革一脉相承,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省国资委主任刘国强解释,我省此次出台的《意见》是一个更加系统、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前是不同的。

中央定调,地方跟进;知难而进,敢于探索。《意见》的出台意味着酝酿已久的我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大幕开启,国企的“铁饭碗”将会有大变数,改革的浪潮已势不可挡。

如何取长补短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让国资与其他社会资本相互渗透,这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亮点,其中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先把脉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受历史、区位、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发展不足、水平不高、活力不强等问题,以家庭制、家族制为主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亟待向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受政策环境的制约,民营资本参股国企资本机会不平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民间投资增速和民间投资中的产业投资增速近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再看作为公有制经济主要实现形式的国企,除了国资流动性差、运营效率不高,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外,长期以来在管人、管财、管权方面的行政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民企去家族化,国企去行政化,二者之间的连接就是混合所有制。”对于怎么“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资本的联合应坚持市场化导向,不能搞行政主导的“拉郎配”,而且“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大动作,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情况。要实现企业的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不能搞‘一刀切’,如何具体操作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重新对国有资产进行布局、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等方面,首先将国有企业分为功能型和竞争型两类,将完全竞争类的行业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同时还将建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项目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

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我省将筛选一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向社会公开出让。四川铁投集团、交投集团、化工控股集团和川商集团等国企,将拿出一批大项目向民营企业转让。这些项目集中在高速公路、能源、化工、铁路等领域,民营企业可以参股或控股。到2020年,力争省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增加到50%以上。

“发展混合所有制就好比是用两条腿走路,比只用一条腿走路要好得多、快得多,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最终实现‘国民共进’,增加社会整体财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要跨过几道坎

《意见》提出,我省力争到2020年,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目标。

然而,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一“混”就灵。改革中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消除国企高管被扣上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以及如何消除民营企业的顾虑与担忧,至今仍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坎”。

不过,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释放的最积极信号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省国资委主任刘国强概括,“深化国企改革,一方面是推动企业改革创新,激活企业;另一方面是优化国资监管,放活企业。无论是‘激活’还是‘放活’,都是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据了解,目前我省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作等方式引进各类投资者的进场交易制度,形成依法规范、公开透明引进混合所有制机制;二是推动西南联交所的规范发展,使之成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将西南联交所作为我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信息集聚和传导功能。

“四川此轮国企改革的方式方法比过去明显增加了,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路径也丰富得多了。”作为我省国企改革专家――四川创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刁军说,这些方式方法和路径包括混合所有制、内部重组、外部重组、组建国有资本控股集团,以及国有资本从少数企业集团完全退出等。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今年我省国资国企改革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已经敲定,将启动51项改革任务,要完成19项,涉及企业分类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项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企业重组整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解决问题,才能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和质量效益。”

第6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二零一5〕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电〔

二零一7〕724号)和**省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

の委发〔

二零一4〕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re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和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是**省省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年,注册资本**万元。主营业务修复等。截止二零一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万元,营业收入**万元,利润总额**元详见附件一)。

公司下设办公室、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市场开发部、战略投资部、党群组织部、纪检监察部、法律事务部、审计部和安全生产部。公司现有2个全资子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及1个分公司。公司现有员工**人,其中正式员工**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围绕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工作大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工作环境。根据公司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宣传,以此凝聚人心,树立形象,吸引人才,助力市场开发及客户服务,提高公司品牌影响力及对优质战略投资者吸引力。

二、混改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构建现代法人治理体系,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2、有利于改善公司资本和治理结构,促进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

3、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企业凝聚力、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方案主要内容

(一)剥离不良资产和股权

为了做强公司主业,将公司控(参)股的**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二)混改方式及股权比例

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步推进员工持股工作。

再次,混合所有制为资金大规模聚合运作以及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国企业对全球市场的争夺愈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实际上是规模和实力的较量,依靠资本的联合和集中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世界潮流,仅1996年,全球企业跨国合并、兼并就达5540起。230家世界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有的已占据了行业主导权,并吞没了我国不少的国货名牌。面对跨国公司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决心铸造我国企业的“航空母舰”,以与外国工业巨头相抗衡,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的限制,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的原则聚合运作,并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由于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可动员规模,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所有制形式,即所有权的聚合机制和配置机制。不同的聚合和配置机制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而生产要素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其利用效率也不相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由于不能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因此其吸收和调动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便受到种种限制。只有混合所有制,才能做到使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任意配置,并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达致最优。在迅速把社会闲散资金吸聚为大规模资本的能力方面,混合所有制具有其它单一所有制不可比拟的优势。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还造就了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机制,使资产的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遵循市场效率原则,在动态中不断得以优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步发展。

最后,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顺利转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缺乏活力的最根本原因,是企业既无外在市场约束,又对内不负盈亏责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要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只有改变现有的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其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单一的国有制下,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归国家,资本的各种权利和职能都由国家一个主体承担和执行,企业只是行政的附属物,产供销由主管部门决定。这种国家直接占有、经营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人”企业,因此,该所有制形式不仅难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而且国家也不得不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既不存在有效的外在硬预算约束,也缺乏竞争生成的内在激励机制。

mbo概念综述

mbo为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的一种,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最早提出,专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管理层收购活动完成之后,企业的管理层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mbo的特征

首先,mbo的发起人或主要投资人是目标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人员。由于他们本身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比外界更为了解目标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所处的商业环境。

其次,管理人员们往往先要新设立一个公司,以新公司为操作平台来收购目标公司。成功收购后,他们的身份也就由单纯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变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集合体。

另外,mbo主要是通过借贷融资来完成的。管理层自身财力一般有限,需要对外融资进行收购。因此,要求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有较强的资本运营能力,提供的融资方案需满足贷款者的要求,也必须为权益所有者带来预期的价值。

2.2.2实施mbo的动因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进行mbo的动因主要包括

摆脱公开上市制度的约束,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些经营者认为证券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制订的法规制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寻求合理回报,获取与业绩相称的报酬。在由许多部门组成的企业中,出于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部门管理人员的报酬常常与公司总体情况挂钩,而难以如实反映部门的经营业绩。mbo将部门资产剥离后可以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和提高效率。

防御敌意收购,保住职位。管理层为了保住职位,往往会采取不同措施,修筑防御壁垒,而mbo可以提供很有效的而又不那么具有破坏性的保护性防御。管理者以mbo形式购回公司整体,已发展成为一种防御敌意收购的越来越广泛采用的新型金融技术。

mbo的作用

将国有企业通过mbo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经理层及员工,既回收了国有资本,实现了国家“抓大放小”战略,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次制度变革,保证了企业良性持续发展。

通过mbo解决民营企业带红帽子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原有的体制框架下,许多企业家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其对企业的贡献与其所得到的报酬严重不符,通过mbo实现企业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股权集中于管理层,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部分统一,从而降低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成本,避免了企业决策的短期效应,有效保证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在我国mbo实施过程中经常伴有职工持股现象,即管理层与职工共同收购目标公司,职工参股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保证了企业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监督。

mbo属于杠杆收购中的一种,在操作中必然形成管理层债务,偿还债务的压力以及债权人的监督都会对管理层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份,并在一定时期内予以锁定,将公司利益与管理层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有助于增强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信心。

mbo实施的三个要素

1卖者愿意卖

现实产权的所有者有转让该产权的意愿,一般来讲,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当地政府对企业产权明晰的愿望以及企业集团经营方向的转移都会形成卖方意愿。

2买者愿意买

企业经营层有受让企业产权的意愿,这一般取决于经营层对企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其对企业的长远打算,同时也与管理层能否接受mbo这种先进的观念相关。

3买者有能力买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级经理层(特别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高级经理层)处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层次,所以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都远低于收购标的的一般价值,因此资金必须通过融资来解决。

mbo成功实施的必要因素

1适合mbo的收购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mbo,理论上来讲,适合mbo的企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有良好的经营团队,产品具有稳定需求,现金流比较稳定,有较大的管理效率提升空间,拥有高价值资产,拥有高贷款能力等。

2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处置

在我国的mbo操作中,经常涉及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这一方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同时在当前还有很多的法律法规限制,从我国目前mbo实践来看,这一问题的处理好坏是整个过程成功的关键。

3融资渠道的选择

mbo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的收购资金,寻找合适的融资渠道,有效利用资本市场,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所需资金,关系到mbo项目能否最终实现。常用的融资渠道有银行借款、民间借贷、延期支付及mbo基金担保融资等。

4收购价格的确定

合理、科学的收购价格是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也是mbo实现多赢的前提。

第7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完全积累个人帐户公营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90年代以后各转轨国家也各自推出了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或思路都借鉴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发展成果,大多数在本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们的经验无疑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要点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的一大社会进步。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这一制度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和社保机构自身的财务危机上。20世纪70年代,各国已经开始酝酿要改革这一制度。

(一)智利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智利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体的行动可以认为始于1981年的智利改革。当时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广泛地覆盖了养老金、抚恤金、疾病补助和津贴。随着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到来,加上原有体制存在的不公平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社保机构的财务状况呈不断恶化之势,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政府决心对原有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经过政府的努力,1980年智利通过改革法案,1981年新体制正式实施。其具体内容包括:政府强制性规定公私单位的所有雇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每人每月将不少于工资10%的资金存入自己的个人帐户,形成养老基金;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局只负责规范与监督基金的管理,而不具体参与实际管理事务。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是法定的经营管理者。基金所有者有权选择和更换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这迫使各个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在价格和服务方面展开竞争。政府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标准、财务状况、资产结构进行监管,并要求其交纳风险准备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严格按照分散化、透明化和独立化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基金可以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企业证券和民营化的公共设施;基金所有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从自己选择缴费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领取养老金,或者将积累的养老金连本带利转向人寿保险公司以支取年金。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二)转轨国家养老金改革方案实施

许多转轨国家认为,智利的完全基金化的强制性定额缴款体制对于它们并不合适,因为这一体制存在两个缺陷:该体制没有真正分散风险,比如,一旦出现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或者资本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完全积累的基金制将可能破产。更何况转轨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由于存在转轨成本,智利模式难以在具有庞大的现收现付体制的国家内实施。

1994年,世界银行关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个“三支柱”方案。这一方案对于转轨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养老金的来源应该多元化,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现收现付支柱、强制性基金化支柱和自愿的辅支柱(即个人的商业保险部分)这三个支柱来保障个人未来得到稳定的养老金。赞成该方案的人士认为,由于该体系的每一个支柱分别是通过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来组织和运行,因此是暴露在不同类型的风险之下,这样,体系内总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分散。

从1998年开始,转轨国家开始纷纷按照三支柱方案来设计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各国在具体的操作方案和制度的侧重点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这些转轨国家养老金改革方案的基本特征是引入基金化支柱,该支柱将与经过改革的现收现付支柱并存。它们力求形成一种包含了代际联系的优点和强制性长期个人储蓄的优点的混合制度。

我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紧迫性来自以下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阶段的迅速来到。由于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特殊的人口政策,2030年我国的退休人员将达到高峰期,根据估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比世界上其他大国来得都要快;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城市人口的增加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会非常迅速,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的是城市人口,这意味着加入到这一制度中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目前许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还多少依赖于原来所在的国有企业,这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下一步国有企业的彻底改革;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向

本文以养老资金的财务机制和养老基金的管理方式两个方面讨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向

(一)养老资金的财务机制

对于我国养老资金的财务机制,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主张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认为该制度管理成本低,互济色彩鲜明;主张部分积累制,实际就是统帐结合,该制度与世界银行的“三支柱”方案本质上是相同的;主张完全积累制,即社会统筹的部分也要进入到个人帐户。对于第一种观点,除了前面讲到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原因使之不可行外,还有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即如果提高缴费率来缓解支付压力的话,无疑要增加企业的成本,最终导致国内企业的亏损面大大提高。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部分积累制,根据这一观点,社会统筹部分通过现收现付制来提供最低养老保障,而个人帐户方面通过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基金积累则既有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又有利于激励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该观点似乎最为合理。但是,国内外学者中对此都有不同看法。费尔德斯坦认为,考虑到我国目前实际上资本的边际产出大于工资总额的增长率,因此,将现收现付制部分改为基金制,将大大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郭树清则是国内强烈主张完全积累制的代表人物,其理由是:完全的个人帐户制使得养老保险的享用与贡献完全挂钩,可以彻底打破“福利大锅饭”;完整的个人帐户打消了人们的其他幻想,有利于缴费的顺利进行;政府难以挤占;制度透明度高,管理成本低;可以取得最好的积累和增值效果;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不搞个人帐户,政府的养老保险负债会越背越大。他认为,为了体现基本养老金的互济性,可以拿出统筹部分缴费的30%-50%平均化后再记入个人帐户。笔者认为,完全积累制应该是兼顾公正与效率的最好制度。特别是,转轨国家所担心的完全积累制不能分散风险的担忧,可以通过现代金融工程来设计收益和风险水平固定的金融产品来化解。

(二)养老基金的管理方式

不管是部分积累制还是完全积累制,都面临个人帐户中积累的资金如何管理的问题。世界上实行个人帐户制的国家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前面讲过的智利的私营管理模式,一是新加坡的公营管理模式。对于智利的私营管理模式的具体运做方式及优点,前文已经提及,但是,斯蒂格利茨对私人管理个人帐户提出了两点疑虑:私人管理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要求较高,而许多国家都满足不了这一条件,即使资本市场状况良好,也会存在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不能为个人提供充分的保险以避免通货膨胀这种风险,而定额给付制可能更好。

新加坡的公营管理模式具体为:所有雇员和雇主每月按雇员薪金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到中央公积金局设立的个人帐户,基金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中央公积金局按政府规定的利率付给利息,基本上相当于其国内主要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或略高。长期以来,新加坡的个人公积金管理一直非常成功。但是对于这一公营模式也存在诟病,包括:中央公积金局将该笔巨额资金交给新加坡财政部,由财政部进行投资,政府投资难免会降低投资效率;政府掌握这笔资金的使用权进行公共项目投资,这有悖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

客观地讲,两种模式的优劣很难区别,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而且私人投资管理水平和私人信用尚有欠缺,因此,至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选择公营模式可能更符合国内的情形。当然,对于具体负责运营的公共投资管理机构,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来保证其经营的独立性,同时对于其权限和责任,包括投资领域给予明确化。

除了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改革之外,配套政策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简言之,这些政策应该包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同步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修改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方面的法律条款,以及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

关于体制转轨而发生的隐性债务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愿意承担其补偿问题的解决。总体上看,减持国有股权和出售其他国有资产,或者直接划拨国有股权应该是进行债务补偿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合理的筹资渠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通过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和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完全积累型的个人帐户制,社会统筹和企业与个人缴纳的资金都应该进入到个人帐户,同时,现阶段应该选择公营管理模式来对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当然,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我国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李剑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3.郭树清.建立完全积累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佳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4.郭树清.养老基金的筹集与隐性债务的补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5.周小川.社会保障与企业盈利能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6.M·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

7.M·因方特,J·阿里斯蒂亚和J·R·温杜拉加.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历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第8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1.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滑

①销售收入总体下滑,市场表现有冷有热

销售收入指标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伴随转型工作的进行,各印机企业的收入有高有低、有好有差是正常的,但波浪式的曲线里应当显示出向前、向上的趋势,否则,企业要检讨自身发展规划,加速转型升级。据统计,2013年1~季度印机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447876万元,同比去年下降6.13%。其中一季度完成123677万元,二季度完成184695万3元,三季度完成139504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的企业有25家,占全部印机企业的40.3%;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企业有37家,占全部印机企业的59.7%。

表2中14家印机企业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并形成效益。

以上1 4家印机企业中,印刷设备制造厂商有3家,占21.4%;配套产品厂商2家,占14.3%;其余9家均为印后产品厂商,占64.3%。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印后市场较为活跃,产品种类不断增多,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可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影响力倍增。另外,有13家民营印机企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国望、正博、华威和浙江蓝宝几支新生力量,活力四射,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很大。

在印刷市场需求结构深度变化的过程中,数字印刷机对小幅面胶印机的冲击最大,加之“合版技术”的推出,大幅面产品更受青睐。2013年威海印机、华光精工、威海滨田、中景集团等产品销售收入同比的落差,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之,大族冠华收购“筱原”大幅面胶印机的收益,弥补了小幅面胶印机的一些损失,再次印证企业转型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具体情况见表3。

②第三季度利润继续下滑,创单季利润最低点

2013年1~3季度利润总额为2218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3.49%。一季度利润为4546万元,二季度利润为15595万元,其中三季度利润2043万元,创历史单季利润的最低点。

从62家企业情况分析,利润亏损的为10家,占16%;利润同比下降的为21家,占33.9%,亏损额度达10960万元。特别是北人、上海光华、上海亚华、上海申威达、上海紫光等国有企业的大额亏损,很难有企业弥补这块亏空,是酿成行业利润指标突降。相反,不少民营企业的销售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温州正博(+21.3%)、上海新星(+17.1%)、深圳精密达(+14.3%)、汕头欧格(+14%)、潍坊东航(+9.8%)、瑞安华威(+7.1%)、浙江蓝宝(+6.5%)、天津长荣(+6.1%)等。

③国际印机市场需求仍不景气

2013年1~3季度我国印机产业出货值同比下降7.86%,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仍不景气。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24%,反映出下一季度以至2014年的生产准备投入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取得更佳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积极措施,尽早排除难点。

2.2013年1~3季度企业运行质量表现不佳

2013年1~3季度印机企业的运行质量综合指标为66%,较国家规定标准值低34%,这也是历史最低点,影响这个指标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利润指标严重下滑,致使相关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都不理想。

3季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排序

变化与选择

所谓“区间管理,企稳有度”,在这个理念下,GDP合理区间设置了上限和下限的概念,这可以给社会和市场更稳定的预期,使“稳”字更富有弹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平稳调整。

“区间管理”的上限是防通胀,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是保就业,失业率要低于4.6%。依照“防通胀、保就业”的要求测算出GDP为7.5%左右最合适。

“区间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保障为底线,不突破通胀和就业的民生指标,GDP可以有度升降。

针对GDP增速放缓的形势,总理在大连召开的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再次详释了经济治理思路。讲道:“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我们权衡利弊,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同时,又兴奋地讲道:“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

提质增效要依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平稳增长有机结合;要依靠释放改革最大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内需劲力,保障民生民惠。

在经济升级的新理念、新思路背景下,企业应当如何发展?变化与选择的新题目,怎样做对、怎样做好,值得我们探索。

1.经济增速的变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现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终结,经济中速增长阶段已经来临而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中速增长阶段速度不会太低,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底线”,不会失速,同时也不会再回到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状态。中速增长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去,我们的资源是按照高速增长模式配置的,现在进入中速增长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慢下来,后面“车皮”的速度还很快,这就形成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转型升级首要的障碍,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企业整合优化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整合就是要去产能化,减少过剩。一方面限制新增、淘汰落后,不能再进行传统意义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行业、企业间重组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解决印机行业“多、散、乱”,即同类产品产量多、厂家散、市场乱的问题。解决简单依靠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导致恶性竞争、价格下滑、效益低下、税收减少的无序状态。

因此,现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最好的改革方案是靠大企业或强企业进行整合,大企业或强企业整合市场,可以减少行业中资源损失,掌控住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行业中一些小型企业应当主动寻找“大企业”和“强企业”,求得重组联合;而一些“大企业”和“强企业”也应当主动寻找小型企业,求得资源整合,壮大发展实力。在整合的同时,还要进行优化,包括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也就是转型升级。

2.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数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资本必须有进有退地调整,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需要进行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完成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的退出。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独特模式,国有和民营混合能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国有企业实力、规范管理与民营企业活力、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印机行业中90%的民营企业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如民营企业中天津长荣的迅猛发展;辽宁大族冠华“国改民”后脱胎换骨的变化;浙江蓝宝公司治理机制的科学建立和顺畅运行;300多家温州民营印机企业的市场活力等,都说明完全市场化的印机行业选择混合所有制是必然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给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民营企业也要充分尊重国有企业,达到真正的“国民共进”、“国民融合”。

3.国际竞争新格局和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受益于国际化和加入WTO组织,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把自己改造成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及自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难以为继。欧美国家现在实行“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同时由于我们的产品成本走高,发展中国家也在抢夺我们的市场。

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我们该如何“走出去”?用兼并收购的方法收购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成熟产业(大族冠华可谓典范),同时用产能转移的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占领市场,也就是要走产业“走出去”的道路。过去我们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要说“世界是中国的工厂”。我们的产业也要“走出去”,真正融入全球市场。过去我们是贸易人员打头阵,大多数技术人员并不熟悉海外市场情况,而今天,我们的技术人员也要走出去,自己上战场,把工厂建在海外。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包容的文化,我们不能把国内恶性竞争的市场秩序搬到国外,而是要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这些才是我们“走出去”的基础。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走出去”一定会打败仗。所以,“走出去”之前,我们要自己先给自己上一课,我们究竟该怎样创造增量、互利多赢,我们准备好为当地作贡献了吗?

4.借鉴国外经验和转型的选择

最近一段时期,国际印刷机械制造商纷纷推出数字化印刷的智能装备和为印刷企业提供增值的解决方案。

高宝Rota jet76卷筒纸高速喷墨印刷机和节能环保的利必达1450大幅面平张纸胶印机,速度高达1.7万张/时。

海德堡青浦公司在2005~2012年销售平张纸胶印机900台,主要型号是52型和74型,年供货约130台左右。从2012年起速霸CD-102型五色平张纸胶印机亮相生产。海德堡在推进高品质传统印刷机的同时,又将网络印刷应用于平张纸胶印机上,通过印通网络系统予以解决。

曼罗兰推出“不卖设备,只有解决方案”的销售新形式,其意是为客户量身定做“质量更好、服务更快、效率更高、应用更实”的增值解决方案,即在提供设备的同时,还提供全面的顾问式服务,包括印刷技术的支持、印刷材料、印刷系统和印刷咨询服务。总之,结合用户生产需要,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印刷增值方案。罗兰大中华区域负责人袁治能认为:“一切从客户出发,只要客户有需要,无论是设备还是解决方案,我们随时都在那里。”

上述国际知名印机企业根据市场变化作出了转型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①将自身设备制造的水平、档次、功能继续完善与提高,注重数字化的应用和环保节能。

②将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以及新技术紧密结合,为印刷企业制定增值解决方案,实现定制生产。

③与网络印刷结合,打造印刷业新的传统模式和生产方式。

第9篇: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方案范文

电力行业向来带着垄断标签,行业融资的成本、效率和透明度受到质疑。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在限制垄断环节、市场化定价和丰富电源结构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结合金融行业自身改革发展需求,未来电力行业金融将呈现融资需求总量增加,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融资工具更加多样的局面。

一、电力行业间接融资比重偏高

我国电力行业民营企业占比出现过由高到低再回升的路径,目前民营企业办电占比仍十分有限。 从国有企业数据推断全部电力企业情况,电力行业目前融资规模约3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约为1:3。电力和电网企业融资规模和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发电企业间接融资明显高于直接融资。五大央企发电集团和粤电集团合计,银行贷款和票据融资等占86%左右,债券融资只有14%(见下表)。间接融资中,绝大部分来自国有银行,仅国家开发银行就累计发放电力贷款2万亿元,支持建成水电、火电、核电装机容量3.84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1/3。 如果加上另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保守估计国有银行融资也将达80%左右。发电环节间接融资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发电企业利润水平决定,融资成本承受能力略高;国有企业对价格不敏感,加上国有银行经营考核机制决定其贷款更多投向国有企业。

二是输配售电企业融资结构相对均衡。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数据显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别占43.5%和56.5%,直接融资比重比发电企业高近30个百分点(见下表)。主观上,电网相对较低的利润水平无法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有拓展直接融资的需求;客观上,两大电网的寡头垄断地位和较好的信用评级,能帮助企业在债券市场获得相对较低成本的融资。同样,贷款等间接融资资金来源更是基本被国有商业银行垄断。

三是非国有和新能源企业更倾向直接融资。首先,非国有发电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明显较高。主营水力发电的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首发以来累计募集资金26.2亿元,其中首发、股权再融资、发债等直接融资占比达84.2%。 其次,新能源行业普遍注重直接融资。以上海超日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银行贷款22.2亿元,债券9.9亿元,股票募集资金22.9亿元,直接融资占60%。这与国际规律一致,2013年全球新能源股票融资1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通过VC/PE融资43.2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程度面临银行贷款的“麦克米伦缺口”,新能源投入大周期长有风险,银行贷款期限短和风险规避的业务特点难以满足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进一步抬高民营企业和新能源行业融资门槛;资本市场和创投基金等则能较好满足新能源、市场化企业融资需求。最近6年我国创投资本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投资金额是传统行业的4倍,既预示未来产业结构,也说明未来金融服务发展方向。

二、电力体制改革升级电力行业融资需求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目前尚未出台。尽管在输配售分开与否、电网是否拆分、放开售电侧和电网定价次序等问题上的争论还存在。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顶层设计,中央新近提出能源革命的要求,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五号文件)确定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原则,以及最新传出的“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 等信息分析,未来电力体制改革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垄断最小化。2002年以来,厂网分开的改革进展较好,但输配分开没有实现,电网企业负责电网建设、配电、调度、交易等多环节,依然靠低买高卖的价差维持运营。电网的垄断影响上下游企业和居民利益,完全市场化又面临自然垄断行业规模不经济的制约。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具体到电力行业,新一轮改革核心是如何将电网限制在自然垄断这一最小范围,尽管改革可能采取渐进方式,但输配环节引入竞争,甚至包括社会资本,原有电网企业利润水平受限是必然趋势。

二是定价市场化。出于防止垄断提价等原因,我国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均有明显的政府定价痕迹,带来发电企业不满、电价结构不合理工业用电成本高、电价调整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等问题。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以此为依据,电力行业的未来,保留政府定价的显然只有电网输电环节,以及用于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和医院、养老、学校等公益领域,其余的环节和领域都应该放开,让供求双方协商确定电价,如大用户直购电,或者建立电力交易市场平台,为市场交易提供参考。

三是电源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火电占全部发电量在75%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我国火力发电占比高,有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必然性和经济性,但同时面临排放严重,煤炭产销非对称分布提高电力运输成本等问题。

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面对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今年五月中央提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按规划,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从目前的9.8%提高到15%,其中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亿和1亿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3000万千瓦。 电源多元化为社会资本进入电力行业提供了机遇,也客观上要求电网降低入网门槛,提供公平开放的电力输运环境。

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资本更多参与电力行业,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原有垄断企业的利润和运营模式面临调整,融资规模、期限和成本要求改变,发电端和配售电端的市场主体增加,对原有资产的整合和相应的融资需求增加,因而垄断和寡头垄断格局下的电力行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

三、电力行业融资发展方向

电力体制改革影响融资需求,金融环境变化影响金融服务供给,两者共同决定未来电力行业金融发展走向。综合判断,未来行业的融资特点是:融资需求增加,融资成本降低,融资工具多样化。

(一)发电企业金融需求增加。首先,水电、火电等重资产行业,以国有为主的电力生产业目前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社会资本进入上述行业面临资金制约,融资需求规模将增加。其次,风、光等新行业目前还处在技术待完善、制度不健全阶段,投入需求大且有一定风险,融资需求相应增加。再次,电力企业整合产业链增加融资需求,近几年电力企业盈利能力提高,煤炭市场低迷,电力企业迎来产业链整合的好时机,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及投资需求扩大。最后,由于电网垄断地位和电费结算方式,发电企业应收账款较高,2014年8月底,电力生产业应收账款2350亿元,接近电力供应业的3倍 ,大量应收账款影响企业正常运行,需要运用金融手段对其进行相应管理。综合上述因素预计,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融资需求即使年均增长5%,2020年也将达到2.5万亿元左右。

(二)输配售电企业要求降低融资成本。首先,目前电力供应业的平均毛利率略高于5%,比电力生产业低20个百分点左右。配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后,原有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电网企业或新成立的输配电企业在市场价格作用下,利润率回落要求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建设运营等,处在产业发展初期,有风险高、周期长、利润不稳定的特点,需要低成本多形式的融资服务。再次,改革将需要对原有电网企业部分资产进行整合,并购重组在所难免,而且新设立的配售电企业需要利用股票、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拓宽融资渠道,并整合优秀的技术和管理资源,银行有条件介入直接融资服务。这对现在金融服务机构而言,既是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转型机会。初步预计,配售电环节融资需求增速将超过电力企业,假设年均增长10%,2020年融资规模约达1.5万亿元左右,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三)综合化市场化金融供给进一步满足电力行业需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向多层次、市场化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场外资本市场、消费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多层次市场将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及金融脱媒加快,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资管、跨界竞争、资本市场深化和金融监管转型,传统商业银行将加快向综合化、信息化方向转型。

首先,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在未来电力行业融资中的比重将上升,保守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15%以上的增长。

其次,随着电力行业对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融资需求的增加,能为企业创业、成长、上市前、并购、夹层、重振和上市后私募、不良债权处置等阶段提供融资需求的股权投资基金未来将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