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

第1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 白城市 残疾人就业 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和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是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同残疾人本身的生活愿望、需求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本人从事残疾人事业20余年,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白城市的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残疾人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现状提出完善其就业保障的合理化建议,也许会更利于促进白城市乃至全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对实现新时期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权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敬请专家指正。

1 白城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是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2011年对白城市四家福利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90.8%。

1.1 基本情况

残疾人的年龄、性别。接受调查的97位残疾人中,其中男性58人,占样本总量的59.8%;女性39人,占样本总量的40.2%。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8岁~25岁占8%、25岁~35岁占46%、35岁~45岁占35%,45岁~55岁占11%。

残疾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样本总量的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样本总量的39%;高中/中专及职高占23%;大专及以上占11%。从文化程度上来看,残疾劳动者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初等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占61%。

残疾人的残疾特征。视力残疾7人,肢体残疾34人,智力残疾人11人,多重残疾45人。78%的被调查者是中度或重度残疾,这要考虑到样本全部取自福利性企业,在福利性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往往是因为无法通过市场自主择业才请求国家安置的。

1.2 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对就业促进政策的满意度。在调查中,有86%的残疾人对现行残疾人就业促进制度整体上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表示出积极态度的仅为11%;残疾人培训政策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被调查者表示满意的和比较满意的为47%;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情况稍好,满意度为31%;集中就业政策满意度最低仅为8%;

残疾人不能实现平等就业。在调查中,有83%的残疾人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因为残疾而受到了区别对待;残疾人的劳动强度大,74%从事体力劳动的残疾人劳动强度为中度或重度;残疾人收入偏低的特征十分明显。

2 白城市残疾人就业原因分析

(1)政策方面。原有政策的消极影响未消除,长期以来只有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举办的福利企业才有资格享受退税政策,其它主体举办的福利企业一律不能享有。这不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2)社会方面。企业拒绝聘用残疾人,妨碍了企业正常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了经济效率;社会观念排斥残疾人,残疾人被视为脆弱的和对社会缺乏价值的个体,他们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贡献社会,发挥作用。

(3)残疾人自身方面。智力残疾人语言表达差,情绪不稳定,无法从事脑力劳动和技术工作;肢体残疾人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精神残疾人社交能力差,不能从事管理类工作;听力、言语残疾人不适合从事教师或口语翻译;视力残疾人重要的感知功能丧失,不适合从事绝大部分工作。

3 残疾人就业对策建议

(1)在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和先进的道德文化,努力培育新的残疾人观,彻底消除社会公民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引导公民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积极为残疾人的就业各项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级主管部门要逐步完善下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规范社会的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力度。

(2)各级部门要通过发展残疾人的“爱心工程”,广泛调动海内外慈善机构的可利用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指导、生活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民间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3)制定保护性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结合白城市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优先安排福利性企业投产运营;一些能够适合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产的产品,应该由福利企业生产经营,严格控制非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政府在采购同类产品时,在同等条件下必须购买福利企业的产品。

第2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 汽车服务业 薪酬现状 对策

1引言

佛山市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需求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佛山市已有4家整车生产厂,分别是福迪汽车、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粤海汽车、北汽福田南海汽车厂;并拥有完整的生产、销售、售后的体系。佛山已经成为全国汽车业的一个重要聚集地。本文以“佛山汽车服务业员工的薪酬调研”为主题,对佛山五区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展开调研,探讨薪酬现状存在问题,为本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薪酬调查现状及问题

2.1员工平均工资水平较高,但并不稳定,且收入差距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一般汽车服务业员工的基本工资是600-1000元。汽车服务业员工的工资=低基本工资+高业绩工资,可见业绩工资在汽车服务业员工薪酬中占较大比例。然而员工的业绩会受到淡季与旺季的影响,导致员工工资不稳定且起伏较大。汽车服务企业应帮助员工降低销售淡季的薪酬窘况,注重员工工资的平衡与稳定。

2.2薪酬内部结构不合理,薪酬提升空间小

据调研,员工的工资主要以业绩工资为主。员工的基本工资较低,使员工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单一的以业绩工资为主的形式既不利于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现行薪酬制度较为落后,薪酬提升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张,薪酬提升空间小,不利于企业的更新进步,也不利于员工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应调整基本工资与业绩工资之间的平衡,健全薪酬制度,与时俱进,才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并使企业具有足够的活力。

2.3汽车服务业员工对薪酬不满意成为离职的主要因素

调研发现,佛山汽车服务业员工离职的原因与薪酬制度息息相关。汽车服务业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薪酬制度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基本工资较低、奖金与福利与自身额外付出(例如加班)不对等。企业应该尽力满足员工对于薪酬方面的基本需求,只有保障了员工对于工资的基本需求,员工才会更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周边甚至企业的活力,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薪酬制度的信任感,才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

2.4薪酬制度与员工工作态度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佛山汽车服务行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薪酬制度激励员工程度较低。首先,现实施的以业绩工资为主的薪酬制度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大因子,但目前存在较高比例企业的业绩薪酬与员工的付出不对等,且薪酬制度在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职位阶层薪酬差异较大(例如:实习生与正式员工、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薪酬制度较为单一等等问题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不足。企业应在现行的薪酬制度基础上,更加肯定、注重员工的付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缩小各职位阶层之间的差异,使其更加精准、全面。

2.5薪酬所得与员工自我效能评价不匹配

据调查,有较大一部分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能力与所获得的薪酬回报存在不对等,其普遍存在的想法是认为自己辛苦工作但收入却不匹配,例如实习期的员工薪酬工资过低,级别越低员工的工作量越高但薪酬越低。这无疑会增添员工的不满度以及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保持,长久以往便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对员工奉献的肯定,从员工来讲要树立“先苦后甜”、清楚认识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2.6薪酬制度中福利项目少,缺乏吸引力

通过研究表明,汽车服务业员工对福利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年终奖少,节假日福利少,医疗、住房、交通等补贴保险制度不健全。服务业对于其他行业较为特殊(例如: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时间恰逢节假日周末高峰),但在这个相对特殊的服务行业中,福利项目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汽车服务业对其他从业人员来说也缺乏吸引力。企业应多关注员工的诉求,满足员工“双因素激励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

2.7员工休假少,加班未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通过研究表明,员工除春节假期之外,其他的国家法定假期都不能修满且不安排调休,甚至于不能得到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工作享有三倍工资的待遇。汽车服务业员工的假期时间一般安排在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内(和家属空闲时间有所冲突),且一般不会超过两天。但薪酬却未能对此做出合理的报酬,直接导致了员工的积极性下降。

3对策建议

3.1对政府的建议:政策适当倾斜予以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汽车服务业的投资,完善汽车服务业薪酬制度,积极完善分配制度,利用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对于企业,政府也要加强薪酬合理性引导,健全和完善分配体系。经对比调查结果佛山五大区的区域薪酬存在较大差别,例如顺德、南海薪酬待遇总体比三水高明优越很多。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调控,致力于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更好保证人才的合理流通。另外,薪酬涨幅与社会生活成本涨幅不匹配,随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但是汽车服务业薪酬的涨幅(底薪)却不明显,给员工带来较大的生活和社会压力。

3.2对企业的建议:完善企业薪酬体制,简化奖励机制,丰富薪酬项目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汽车服务企业应将目光放远,致力于专业人才的企业归属感培养,而在允许范围内增加薪酬项目,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作用,企业应充分完善薪酬体制,使员工在持久的工作中能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在员工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拥有良性的竞争关系。有利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更能够表现出自身蓬勃的活力。只有一个最新、最健全的薪酬制度,才能使企业在当前商业环境中不被淘汰。

3.3对员工的建议:提升服务技巧,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工作专业化

为了汽车服务行业更好地发展,员工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服务水平与技能水平的学习,不断去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身为一名员工就要时刻为所在企业争取利益,同时,企业所需要的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需求的人。因此多多积累平时的工作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尤其是服务行业,职员更应该端正自己态度,积极的面对、处理工作中所面临的种种挫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最终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及收获更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 赤建,龚平,童小蕾,人本管理下汽车销售行业薪酬制度优化研究――基于长沙汽车销售行业的问卷调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4):15-19.

第3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71-0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本文作者联合和平区科委,围绕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多方位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探析与实地调研,形成了相关领域的调研报告,现分析如下:

一、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平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产业发展,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600家,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50家。2016年1月至7月,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3亿元,占总体税收的33%,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体。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佳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企业人才需求仍然有很大缺口。民营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集中,比如画国人动漫设计公司、参目堂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等企业虽然通过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吸引了一批人才,但这些企业在动漫设计工程师、管理经理以及建筑设计、土建、电气工程师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上仍然非常匮乏。

(二)引才不力,资源短缺

引才难是民营科技企业当下最棘手的难题。一方面,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高端人才首选往往不是到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绝对值仍然偏少,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层次较低、发展空间较小,对人才集聚力不强。在调研中,企商科技、博安医用有限公司等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在销售、财务、操作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招聘却很困难。

(三)教育培训不够,形式单一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投入有限,重视不足。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都表示,企业培训只有内部培训一种形式,企业老员工或是中层管理者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内部培训更多地是以岗位技能、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为主,而对企业人才在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够促进人才提升的领域培训触及较少,关注不够。

(四)人才机制落后,用才不利

民营科技企业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机制上还不完善。在调研中,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反映,企业对人才使用起到重要作用的系统管理、激励方式、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在激励方式上太过单一,缺乏系统;只重视工作成绩,忽视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三、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作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更是十分珍贵。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不断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一)广开思路,切实丰富人才智力集聚载体

进一步深化“项目引才”、“以智引智”、“柔性引才”理念,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引进人才,用招商助招才,用引资促引智。充分发挥引进人才智力的交际圈和人际网,把智力人才作为联络员,更多地带动大批人才流入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以形式创新丰富引才载体。在调研中,民营科技企业会选择更大的招聘会,更信任熟人推荐方式招聘人才,他们更注重可靠和高效。这也为人才引进形式提出启示,要在以往举行招聘会、网络对接等方式基础上,探索研究更能够方便民营科技企业引才的渠道。比如,可以在年初人才需求调研的同时专门建立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对调查整理的需求信息在各高校和媒体进行。

(二)举智举力,深入构建政企人才开发模式

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定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使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得到及时培养开发。同时,还要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扶持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辅助,民营科技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二是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开发科学体系。研究建立起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利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引入高级咨询管理机构,借助创新创业人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领域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

(三)革故鼎新,着力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服务,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不同需求,认真完善更为贴心、便捷、精致的人才服务项目;研究开发更为科学、系统、高端的人才服务品牌;树立打造更为突出、明显、卓越的人才服务亮点。

二是深入实际,实现人力资源服务“零距离”。全面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针对高层次急需急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快速便捷地帮助高端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异地人才,开辟一站式服务,由人才引进服务专员全程领办好户籍档案等相关手续接转;针对特殊人才,享有优先协调机制,及时优先帮助人才解决好家属子女就业上学以及职称评审等问}。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科技企业腾飞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同共进,通过全方位的配套政策,高品质的服务平台,广覆盖的培养网络,多渠道的保障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提供更有为的天地,更有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玉兰.论人才流动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12年06期

[2]杨思璐,胡俊卿,杨满心.当前我国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年07期

[3]齐振宏,喻宏伟.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武汉市人力资本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谢洁,商亮.新形势下湖南省科技人才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第4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石油 专业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43-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已经打破了专业、区域等的限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已成为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另外,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对象日愈复杂化,以及老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综合性的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因此,想要掌握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及地面集输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石油类专业英语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内体会英文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掌握本专业知识,这使得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全面提高石油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石油储运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目前我校的石油储运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像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大三的第二学期。当对大三的学生进行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授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句子进行解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教师按照课本内容一句一句向学生进行讲授,简单介绍专业词汇的意思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在教学中听、说的训练较少,整个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原因。任课老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活动也大受限制。另外,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课堂上很少用到录音、影视或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认识普遍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都把专业英语定为考查课,造成学生对专业英语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四六级,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特别是考过四六级之后,就变得对英语学习没兴趣了。另外,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普遍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能大致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即可,对专业英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视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师资队伍的缺乏

石油类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石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于石油类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院的石油类专业英语多是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年轻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专业课老师毫无疑问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毕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难免存在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课文句子读起来也不是很流利,造成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善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各个院系进行课程安排的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就像在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地面油气处理一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油气集输》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因此,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必须要保证在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后再进行。

(二)改变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可以放映一些和授课内容相关的油田现场的施工录像,最好是中外合作的油田施工,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的生产实际和中外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英语知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对话场景,比如中方人员在国外的油田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中方人员怎么样把这一情况传达给外方管理人员,并给出处理方案,让两个学生来模拟这一段情景,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交流技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因此,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选用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石油企业工作过的老师来担任。另外,学校也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应该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探索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规律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杨艳华.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第四期:51~53。

第5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失业问题;影响因素;实施对策

一、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

三、我国失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2.新技术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

3.就业管理体制过于陈旧

如果政府不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4.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难中之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

四、人力资源失业解决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统计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2.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3.发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灵活多样,并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低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4.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5.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

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总结: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因此,政府如何确定就业目标、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在就业政策方面应采取哪些基本思路和措施,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117-118

[2] 王昊: “高增长、 低就业” 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 新视野, 2005(6)

第6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职教 就业 指导 教育 经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持续成长,不少一线大城市出现“技工荒”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总是有学生抱怨工作难找,毕业即等于失业。这一矛盾现象给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技校职业指导工作要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理想职业,必须先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主动了解社会就业现状和职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下面,我从技校学生就业现状入手,谈谈我对技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技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技工难求”与学生“一职难就”的供求矛盾

“硕士易找,技工难求。”是目前我国人才招聘市场上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缺口逐渐显现。笔者所在的技师学院,汽车维修、机电、信息管理、会展服务、旅游与酒店、物流等专业学生毕业推荐就业率达95%,但就业跟踪显示,能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学生约为50%,据调查,学生多是因为工作太累无法适应、专业不对口、对岗位工作没有兴趣、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等原因而离职。

(二)企业提供的工作条件与学生心理期待有差距

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前缺乏具体工作过程和环境的体验,对未来工作环境和待遇充满期待,认为自己是技术人员,理应受到重视。到了企业工作后,发现跟自己预想的差别很大。学院就业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时,对方反应毕业生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工作压力承受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去沟通解决问题。

二、改善技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学生就业现状看来,技术学校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笔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对明确就业方向很有帮助。笔者所在院校还有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

1、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让学生养成好的心态,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2、组织教师编写职业指导相关知识的工作页,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分类、就业形势。在校报上开辟职业指导专栏,介绍各种就业技巧及职业知识,使职业指导工作渗入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

3、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相关工厂、劳动力市场、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各行各业,了解职业,端正就业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信念。

4、邀请企业家、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业过程与体会,提高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体验。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职业指导联动网络

学生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学校只有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的需要的人才。笔者所在学院近年来很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建立了就业指导学习工作站,自编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就业前习惯如何工作,提升就业能力。开设了职业价值和工作价值等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训练活动。学院还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考取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就业、晋升、发展开了“绿灯”。

要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还需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职业指导联动网络。笔者所在院校的做法是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设立就业基地,建立实习管理老师(或班主任)--输出学生―学生家长的“互联网”,利用书信、电话和家访进行远程交流和沟通,不断传递和反馈信息,根据企业的招聘需求,第一时间把招聘就业信息到就业指导中心门口的大型电脑屏幕上,同时到班主任邮箱,使就业信息的做到公开、及时、有效。

(三)坚持对学生进行就业跟踪,力求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

根据对以往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发现学生实习或工作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失业或跳槽的学生占了近五成,原因大多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太辛苦、专业不对口、觉得工作没有提升空间等,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与学生的主观想法相关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和就业指导工作经历,认为做好一下几项跟踪工作很有必要:

1、认真完成《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表》、《毕业生推荐表》、《推荐就业卡》。

2、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处组织的“群体职业指导及劳动法培训”。

3、定期下厂调查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认真填写《毕业生下企业实习就业情况――月统计表》及《学生下企业跟踪记录表》,及时上交教学系和就业办。

从以上工作及时发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如学生在实习企业遇到困难,跟企业协商共同解决;学生中途离开企业换单位,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需要在就业,也会指导学生进行再次应聘。

对在实习期内离职的学生,或是往届毕业失业或下岗的学生,学校调查清楚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然后重新推荐就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伤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乃平,杜爱玲.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999.

第7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 基金管理 就业保障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建立阶段

1986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劳动合同制,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暂行规定》虽然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实施范围、对象、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机构都作了说明,但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其实施范围狭窄,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保障能力有限,失业救济性质明显。

2.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 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1993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代替1986 年的《暂行规定》,但是《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对《暂行规定》有大的突破和超越,失业保险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甚至更加尖锐和突出, 从而导致了失业保险在经济改革中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3.巩固阶段

1999年国务院的《失业保险条例》,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调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体现失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无疑有很大的进步。确立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基本宗旨。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了国家、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在支出项目安排上,强调了失业保险金及其相关支出, 增加了职业介绍补贴的开支项目,取消了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制定。提高了统筹层次,实行了市级统筹。加强了基金管理,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人银行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窄,多数失业者享受不到失业保险金待遇

自《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过去大,但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就业岗位有限的实际情况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比较窄。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虽然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已把农民合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规定对工龄满1 年以上、雇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农民合同工,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但是,这不能覆盖大量进城从事短时间打工的农民和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毕业走向社会,短期内难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失业保险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2.失业保险金来源渠道狭窄

失业保险金主要来源于征收的失业保险费,而各地的失业保险金以县(市)统筹,在当地使用。可见,失业保险金来源渠道单一,统筹层次低,防范和分散失业风险的能力不高、调剂能力差。

3.失业保险仅限于生活救助

《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但是实际上,我国失业保险仅围绕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展开,在如何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面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没有相应的就业激励机制和再就业培训措施,单靠给予生活救助是不够的,最终会导致保险基金不足,无法保障众多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充分认识就业保障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应该具有就业保障的功能,其基金的支出,构成社会消费需求,与经济扩张和收缩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运动的内在联系。在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具有扩张倾向性时,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减少;反之,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增加。因此,只有达到充分的就业,才会从根本上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因此,应把失业保险制度与积极劳动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以实现扩大就业的总目标。

2.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由于失业本身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让所有非自愿而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能够享受一定的失业保障并获得就业的机会,使失业保障进一步社会化,做到应保尽保。当前,要尽快将刚毕业暂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被精减下来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农民合同工,农村潜在的失业者等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同时,要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建立基金来源多元化的失业保障体系,以满足基金不断增长的要求。

3.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再就业工作联系起来,营造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宽松环境

推动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本身就是失业保险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失业保险除了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因此,要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再就业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做到失业培训工作经常化、有针对性,着力于全面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另外,要营造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宽松环境,做到一要适当降低创业的门槛,减少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资金限额和各种限制条件;二要为创业者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包括实施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息等举措;三要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提供一定的税费减免,降低创业的负担;四要鼓励创办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16-02

失业通常分为三类,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后两种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由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

一、中国失业现状分析

1 结构性失业及其具体表现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即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失业的劳动者,但同时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因为一段时期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性失业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就业难这一现象。直接表现为大规模扩招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少之间的矛盾,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不到83万,2006年后这个数字上升至307万,而同期城市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除了供需总量上的矛盾外,大学毕业生专业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发展进程相比存在滞后,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上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矛盾在所难免,因此若干专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或者若干工作岗位找不到合格毕业生。

2 摩擦性失业具体表现,

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摩擦失业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摩擦性失业最具映射作用的是中国独特的春运现象。中国每年都有1亿多人次的春运规模,春运的主体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可获得的绝大部分工作信息来源是同乡或者亲戚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源,外出找工作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农民工向就业市场流动所依赖的信息渠道有限、单一,导致部分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分析,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成本非常高昂,高成本的流动影响就业并导致一部分摩擦性失业。

中国就业服务市场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也是造成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求职者不能获得方便、及时、有效的就业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招聘单位也不能获得真实、及时的应聘人员信息,双方交流的渠道――就业服务市场不够通畅,影响劳动力的高效流动。

二、影响失业的原因分析

1 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 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等。

3 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三、应对失业的对策分析

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根本上讲,失业属于经济问题,最终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予以解决。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

本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则相对贫乏。在这种状况下,处理失业问题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这一事实,更多考虑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具体的做法根据不同产业状况有所不同。

第二产业对失业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不仅因为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规模占比相当大,更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存在着明显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因此,处理好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能够使中国稀缺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

第三产业是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大的特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当突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吸收劳动力的潜力没有获得释放。

2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这一政策是缓解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的失业。中国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造成的职业教育落后、职业培训不发达的局面,必须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舆论引导等方式予以改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仅鼓励用人单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在职和失业者主动提高技能。最终要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3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第9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范文

关键词:下岗失业 档案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实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不少企业甚至出现破产、倒闭现象,增加了人员管理难度,同时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与此同时,在这些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档案管理概述

档案管理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性、服务性、政治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的作用明显提高。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而言,在档案中记录了个人的学历和工作经历,以及政治面貌、作风品德等资料,起到依据、参考、凭证的作用。同时,通过档案可以计算个人工龄,了解工作的流动性,并作为办理社保、退休的基础。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和相关部门关联密切,而且直接涉及到个人利益,因此要注重档案的地位,加强管理水平。

二、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管理态度看,部门重视程度低

其一,企业因自身因素、外界影响下经营不善,导致出现破产、倒闭情况,员工直接面临离职、失业问题。在此影响下,企业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员工的档案处理工作不重视、不到位,登记移交环节混乱,甚至出现问题,最终致使档案资料无法及时归档。个别人员的档案在此期间,还会出现资料缺失、遗失等现象。其二,管理部门对于员工的档案不重视,偶尔会出现擅自涂改档案资料的情况,导致相关资料虚假,直接影响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退休等。

(二)从管理途径看,档案移交效率低

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移交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对档案进行调取、应用存在较多问题,体现在:其一,企业体制改革后,档案交接需要一定费用,企业为了节省这笔费用,会导致档案依然留在企业部门或临时存放处。其二,当前国家在档案管理中的资金投入较少,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低,因此检索方式单一、效率低下,提高了管理难度。其三,在具体的移交过程中,交接双方缺少有效沟通,导致接收工作比较被动,甚至发生档案丢失现象。

(三)从管理内容看,管理不规范、存在断档现象

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主要是两个方面引起的:一是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出现不协调和矛盾;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管理过程混乱无序。

至于断档现象,主要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人员流动性强,与此同时档案也随之流动,不仅增加了丢失风险,而且在档案资料的记录中,容易出现断层现象,继而形成断档。企业和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人才,也加剧了断档情况的发生。

三、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树立责任意识

在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我国下岗失业人数增加,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份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料,会影响到企业的人才选拔、面试结果,为人力资源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因此,要树立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对于管理人员,要保持严谨的、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具体来说,一是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个人薪资相挂钩。二是做到档案的收集工作,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工作失误。三是不同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要加强沟通和配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档案保管的环境,是提高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各地的就业服务部门,要建立符合标准的档案库房、阅览室,购买相关的管理用具,例如档案袋、档案箱、温度湿度显示仪、灭火器等。有条件的部门,还可以购买加湿器、除湿器、扫描仪等,切实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

(三)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相关部门要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检查评估管理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并查明问题原因,确定人员责任,进行严肃处理。第二,整顿管理体系,如果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审查不严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惩处。对于伪造档案、擅自修改信息资料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采用知识培训、技能锻炼等形式,促使管理质量的提升。

(四)应用高新技术

针对下岗失业这一群体,要对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今后类似的工作开展,可以参照这个流程和环节进行。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学会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完善档案的保存、分类、检索、审阅等内容,优化管理过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临众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通过政策扶持促进人员的再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管理成为必要的工作项目,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部门重视程度低、档案移交效率低、管理不规范以及断档现象。对此,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应用高新技术,才能够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秀桃.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档案,2011,(02):39

[2]聂玉珍.谈当前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几点建议[J].华章,2011,(36):336

[3]王树生.当前下岗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