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小学教育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活动式教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26-01
早在2001年我国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时就强调要活学英语,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以下几点就是笔者对活动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的失误和过错采取宽容和鼓励态度;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设计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活动设计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思考。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活动教学时,其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理论,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教学中,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并取得优异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具体而言,英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英语活动式教学要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五、活动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国外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数控技术;教学意义
0 引言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融合了机械类、电子类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社会和企业呼吁更高技术水平的数控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个人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
数控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一般而言其教学的过程都分成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实验操作性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教学三部分,其中实践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能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控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编程的功能,事先将程序都编排好,从而完成对机械操作流程的控制,达到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其基本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编程,慢慢琢磨,并将程序输入到机械中,才能验证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所以说需要进行实训或是实践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比较薄弱的,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所存下的漏洞,得以改进。另外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以及在企业工作的氛围中,可以大致明白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种,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的中更加有重点和侧重点,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实践所达到的最基本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运用,所以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与教师还是与其他同学之间都需要交流和探讨,因此在互相探讨和讨论之间能无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数控技术对程序编程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按照书本知识那样照搬照套,而是需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编程,才能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以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开发新的操作控制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最后,实践教学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就算学校建立有实训教室或是模拟训练室,但是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因此通过到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切合实际的了解到企业机械的具体操作过程,电脑程序的编程以及每项工种之间的衔接内容。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很有欠缺,需要有人带领或是指导,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能大致了解操作的情况,对以后的就业适应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
最近一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对于机械制造方面来说,一般水平的数控机械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加上数控技术的人员的就业面比较广,能在很多行业有所发挥,因此现阶段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好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思想观念也没有得到转变,尤其是对学生的实习环节,所以要明确好为什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对待,教师也要在旁进行协作,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实习经验,以便于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能将实际部分融合起来。
其次,是确定将校园内设立的实训室、校外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产学研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结合起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再次,是树立阶段性校外实践模式。先是熟悉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安排他们进入生产车间熟悉机械的运作过程和生产的环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何用处以及如何运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方向。再是模仿和模拟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模拟式训练,仔细观察生产人员或是对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如何进行工作的过程,通过看到的情况分析这一工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而从中学到知识。另外根据模仿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动作和流程,也能帮助自己收获到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是在固定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生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和职责,通过独立的实际性操作,和设定的工作任务,能帮助学生独立的或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编程,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最后,是建立实践平台和知识模块结合的校外实践模式,将培养的目标进行模块化,一是,每学完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以及相配套的专业技术,就组织进行校外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完成需要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考核。二是,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重复交叉运用的部分,要采用综合性实践任务,对于重复的部分要取消讲解,要学生采用回忆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布置综合性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三是,采用启发式和引导性的实践方式,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问题或是需要探讨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或是采用引导式的方法,不要直接给予指导,从而帮助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本文围绕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这一视角,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其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包含了确定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以及建立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徐盛学,汪菊英,聂小英,王执忠.数控技术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6-128.(下转第37页)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 教学 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58-01
一、前言
小学语文的作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作文学习不够理想,因此,我国各小学都在想办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较低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开始顺应时展潮流,实施创新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进行创新教学,应该制定一定的创新教学思路,再开始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应该大胆创新,使用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布置课前预习。布置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课堂上对自己的观点可以侃侃而谈,避免上课时由于没有准备而不知所措。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也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有助于促使全体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最好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作业,切记要适量。题目中要有表述性问题,字数不需过多,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或者创设出一个情景让学生描述,并选出优秀的作品让他们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生活
由于小学生们的社会阅历较少,经验较少,小学生写作素材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融入到生活中。比如说,老师可以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活动较少,老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从学生家庭、学习、日常生活入手,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讲解,教学活动融入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感到亲近。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还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
(三)老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掌握的知识较少,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往往缺乏例子,内容空洞,小学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老师可以在作文课堂中,开展一些文学活动,比如说让学生看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的片段,对片段进行赏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名著进行阅读,还要对其中的意义进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赏析能力。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名著,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在作文写作中,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学名著的赏析活动,还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赏析,对其自身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赏析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老师在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时认真工作
小学生们把作文完成上交后,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老师在对小学生们的作文批改时,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对其分析,小学生们的天性纯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天马行空,老师不应该扼杀其创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一些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的作文,老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不要一味批评,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积极学习写作。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行讲解,学生才会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坚持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作文的教学做到与阅读紧密结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精华,写作则是学生对其的表达,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吸取营养,提升写作能力。作文的源头是真实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几乎都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 事业比较开阔,对事物的感受深刻,那么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就会变容易。对小学生进行作文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对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小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应该不断创新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总的说来,小学语文作文的创新教学,对培养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实际生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一、关注学生感情,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注学生的感情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内容之一,这也表明了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思想感情等,老师要面向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真正地关注他们,做到尊重、支持、鼓励。
在讲解《心声》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老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心理游戏,叫做实话实说。每个人从小到大肯定遇到过不少让自己难以忘怀的往事,今天就可以给大家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每个同学都可以自己站起来畅谈自己的心路历程,敞开心扉,将自己想说的话大声说出来。
学生1:我长这么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母对我的爱,有一次我重感冒,父亲冒着风雪在严冬里将我送到了医院,母亲也整夜守候在我的身边,生怕我有什么闪失,看到我醒过来,父母激动地哽咽了。所以我觉得父母是值得我们热爱一辈子的。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了,以后我也要这般对待老去的父母亲。
学生2:现在学校的环境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我跟周围的同学合不来,没有特别想依赖或者靠近的好朋友,我在这里并没有觉得有多大的学习乐趣。
学生3:……
老师总结:刚才各位同学讲解了自己内心难以忘却的真情实感,我想对第一位同学提出表扬,父母是我们最伟大的亲人,趁着我们现在有条件学习,要好好努力,以后善待、孝顺自己的父母。第二位同学出现的问题很普遍,我建议像这样的同学可以经常与我沟通,或者向周围的人倾诉心里话,也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心声。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地引出学生的真情,融入学生的感情,让学生融入到对课本的学习当中。
二、善于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好问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就类似于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能够充分激发学习热情。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教学探究可以创造性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再是以前那种老师是主角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伴随着疑问进入课堂的学习当中,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效果明显。
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春》的时候,老师可以这样设计:
老师:文章中有一句描述花朵的句子:红色花朵灿烂的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粉色的花朵又类似天边的朝霞;白色的就像冬天飘落的鹅毛大雪。这句话先写的是红色,其后是粉色以及白色,这个描述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描绘?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可以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学生甲:我觉得作者这样描述应该是自己的随感吧,也许并没有多大的用意,就是简单地想描述一下春天花朵的艳丽,不是有意而为之。
学生乙: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既然是在描绘百花争艳的场景,那么肯定不止一种花朵,按照多种感官特点,作者这样写肯定是在文章前后有相对应的内容。其实在前面写到了桃树、杏树以及李树,这三种树木花朵的颜色刚好与后面相对应,所以作者是有意为之。
同学们纷纷对第二位同学的观点表示赞同,觉得分析得十分透彻,有条有理。
最后老师点评:学生乙的确分析得比较合理,这说明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希望大家多多学习。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能够自主探究,同时还可以与周围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融入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学习的知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平时的生活,学到的知识最终也将被运用到生活当中,这也就说明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对学习的重大影响力。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周围的生活实例(包括一些人物榜样、反面典型、生活实录等),加深学生对课本主要知识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的一些思考,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讲解《让世界充满爱》一课之前,先让同学了解这个单元讲解的是周围普通人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在同学周围应该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去了解自己社区的弱势群体或者一些普通人的感人故事,搜集具体的资料,可以将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让每个人感觉到周围充满着爱。
在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之后,选取一些同学的实例进行讨论交流。
生1:我家小区里面有一位老大爷,虽然孤寡一人,但是并没有郁郁寡欢,他喜欢帮助周围的其他老人,也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中老年人活动,生活积极乐观,他的精神也感染了周围的很多老年人。
生2:我隔壁的一位姓李的叔叔经常会到周围的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而且他也不愿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他总是说自己的一些无偿奉献也许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这种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学质量;学校发展
目前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大学是文化的殿堂,那么校园文化就像灵魂一样,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精神折射。高雅校园文化熏陶下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所谓校园文化即学校为实现教育大计,在校园内所实现的文化氛围及相关文化形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发生急剧变迁,大学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敏感点,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然而受外来文化和改革开放的种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培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及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角,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的校区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将校区设计追随时代,使其富有现代化气息,这样冒昧的追捧规模化导致校园文化缺失,造成院校自身弱化了文化软实力。
(二)校园文化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在学校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开始出现―些不健康风气,像拜金主义与个^主义等都在学校占据了一定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现学生大多处于旁观者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置之不理。
(三)网络文化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的“第三课堂”,但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传统校园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网络文化的出现冲击了校园文化的地位,使得学生沉溺于网络,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避免混乱、无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突出个性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教育普遍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个性化的办学特色,高雅的校园文化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树立良好形象,抽象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培育健康的文化思想。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校园
校园文化建没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就是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关键,继承并发展文化精神需要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涉取外来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学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但是目前的校园文化建没中,只有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发挥如火如荼的作用。另外,校园文化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兼收外来文化,借鉴开放的文化资源,共同创建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合理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校园文化
网络作为校园文化传播全新的载体,相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积极抢占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建立新型校园文化要主张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工作,在网络管理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任务,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四)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作用
发展全面性的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发展精神文化,重视校园形象、校园学风与校园制度等方面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必须切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做旁观者,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并投射到社会各方面。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社会文化,它具有较高的传播度,必须敢于让校园文化面向社会,保持校园文化的特有意义,推动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衔接;中小学英语;学习障碍
一、中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1.小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技能薄弱
小学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理想,比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标准、基本语法结构不清楚等。除了会唱几首英文歌曲,会说一些简单语句外,几乎没有什么语言能力。
2.中小学教学方法严重脱轨
由于小学一直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通常都是通过听听、说说、唱唱等活动来感性地学习英语。学习内容比较单一,一两个句型、三四个单词就结束了整个英语教学。但在初中由于教学量的增加,课堂知识点的增多,初一学生明显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方法。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采取循序渐进、连贯性的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进行下一步的活动。例如,我们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归纳本节的学习要点,在整体上强调所学知识的概念,布置作业作为课内向课外过渡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自然衔接提供必要的条件。
2.注重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的英语教师都要通读对方的教材,以便融会贯通,达到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取彼此的课程,相互交流英语教学经验,掌握对方的英语教学规律,明确中小学英语的异同点。
3.完善学生的发音,多进行听说练习
由于初中小学的“断层教学”,使学生在发音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南腔北调”不一而足;加上升入初中后单词的大量增加,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吃力。这时候老师应该在明确自己的发音标准状态下,积极纠正学生的发音;在课堂上应播放一些英语原声视频,锻炼学生的听力;进行英语对话练习,对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应该及时耐心的纠正,为他们今后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新课改任务的重点之一。科学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有助于推动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最终也将提高中小学英语的综合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英语交流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德育;人本主义教育;反思
1 人本主义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其中,以罗杰斯和马斯洛心理学思想最为出名。他们重视人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研究,重点回答了人如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等一些基本的问题。与此相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卡尔・罗杰斯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完善的人的概念。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观点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三方面构成:
1.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必须为其负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1.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基础,适当应用外部力量,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2 学校德育中人本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人本主义教育中对人性持乐观和发展的观点可以用来改进学校德育。它强调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张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被普遍认可并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更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西方德育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以学生为本;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正确看待和评价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和学生平等的人,公正地接受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确立发展的目标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主动配合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从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学校德育实践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人本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疑对当今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一种思想或认识仅仅代表了人们关注教育的某一视角,受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所处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学校德育中,如果过分推崇“非指导性”的德育,可能使现代德育改革走得太远;同时,我们还不能确保学生可以完全有能力选择和决定道德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因此,要辨证看待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为此,我们要澄清几种错误的认识:
3.1 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育者一切听命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它并非包罗万象,完美无缺。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要一切听命于学生。然而,在德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既然倡导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就应当以学生要求教不教、教什么为前提和标准。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实际,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应减少乃至取消德育课。同时,在大学生中也喊出了反对的呼声,他们认为自己具有了基本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素养,已经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上述认识是对人本主义的过度推崇。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德育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从个人方面看,它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需要。因此,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德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德育改革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又不能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挥好二者的能动性,才能真正搞好德育工作。
3.2 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有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的特点,这是不应该为我们所取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体现并制约着人的自然性。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必须遵循社会的基本规则和规范。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基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德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但是,在实施人本主义的德育改革过程中,一些人过分地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认为学校教育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抓德育,学生的发展应该完全由其天性使然,不要人为地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德育不仅不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3.3 实行多元化自由式德育
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校德育与我们的学校德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们的一些原则并不适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比如,人本主义教育坚决反对德育的一元指导思想和灌输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对它加以扬弃。不得不指出的是,每一个社会和时代都有相对稳定的德育指导思想和德育内容,这是不能想当然地自由选择的。然而,在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德育改革过程中,一些人提出让各种思想道德体系自由竞争,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主张。我们说,这是不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德育发展实际的,也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总之,学校德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既服务学生,也服务社会。这需要各级教育机构和德育工作者的参与,也有待于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彻底的改革,有待于各种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成熟。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翻译课程。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教育事业的崇高目标,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开拓视野,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实施过程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建议,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96
1.高校实施拓展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1.1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以体验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先行而后知”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强调“从做中学,从做中思”的体验式学习理念。通过很强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游戏,让学生体验生活哲理并从中获得启示,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2.1有效地校正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学生最终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需求大量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却出现就业难的现象。拓展训练改变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被动职前培训为毕业前在校内的主动积极的职前培训,为学业与社会之间搭成一个平台,找到结合点。
1.2.2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拓展训练不仅提高了体能素质,为精力充沛地迎接竞争与挑战打好基础,而且增加了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了抗挫能力和拼搏精神,达到提高就业和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1.2.3对学生首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自身潜能,认识群体作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 2011级云南工商学院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查资料,翻阅论著。
2.2.2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以2011级学生的体体质、心理状况设计问卷题目。共15题,对校内共发放问卷827份。回收817份有效问卷。817份有效率98.8%。
2.2.3数理统计
问卷指向明确,采取归纳统计方法。对问卷问题数据逐一进行分析。
2.2.4结果与分析
2.2.4.1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情况:
调查表明:7.5%满意;55%一般;37.5%差。说明了中学期间学生没有完整科学的进行身体培育,达不到此年龄的体质标准,应加强身体素质提升。
2.2.4.2你对拓展训练有了解吗?
调查表明:2.5%了解;20%了解不多;77.5%不了解。说明拓展训练对学生是一个新鲜事物,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应该加强宣传。
2.2.4.3你想参加拓展训练吗?
调查表明:92.2%想参加;7.8%不想参加。说明学生对拓展项目非常感兴趣,愿意接受此项目。
2.2.4.4感到大多数人都不信任
调查表明:在心理上12%的学生有对大多数人部信任;48%学生认为有条件的信任;40%认为可以信任。证明该部分学生在潜意识中“以我为中心”缺乏信任感,缺乏团队精神。
2.2.4.5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调查表明:18%认为难以完成任务;55%认为可以完成;27%认为不确定。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
2.2.4.6感到孤独
调查表明:21%自我封闭,有孤独感;70%在集体中无孤独感;9%偶尔。说明与人交往能力、互动精神不强。
2.2.4.7感到害怕
调查表明:11%遇到困难时感到害怕,心理脆弱;42%不害怕;47%无法确定。说明缺乏历练。
2.2.4.8难以作出决定
调查表明:13%遇到新问题,无法判定和决定;56%从众心理;31%能作出决定。说明大部分学生缺少综合判断能力
2.2.4.9不能集中注意力
调查表明:34%不能集中注意力,心理状况不稳定;60%可以集中注意力;6%说不定。说明心理状态不稳定。
2.2.4.10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
调查表明:8%经常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86%从众心理;6%说不清。说明应加强判断事物的能力。
2.2.4.11感到苦闷
调查表明:7%经常性感到苦闷;11%偶尔会出现苦闷情绪;82%一般不会。缺少相互倾诉或沟通的渠道。
2.2.4.12教育部在学校推行“阳光工程”每天一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表明:27.5%能坚持;38.5%偶尔;12.7%不能坚持;21.3%不知道。说明不能全面落实增强体质的措施。
2.2.4.13你对目前体育课教学的满意程度
调查表明:32.7%非常满意;55.9%基本满意;11.4%不满意。说明课堂教学有大力提升的空间。
2.2.4.14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调查表明:77.4%使身体健康,心情愉悦;21%掌握技能;1.6%其他。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
2.2.4.15对目前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体育运动项目兴趣
调查表明:54%感兴趣;36%一般有兴趣;10%无所谓。说明学生有其他运动,有广泛的兴趣与追求,为开展拓展运动奠定良好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的教育功能是学生的个体纳入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完成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针对人文素质培养上缺失,应从学生最基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力度。
3.1.2学生体质偏弱,教学形式的刻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偏颇,严重阻碍了健康成长,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功能性,让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和途径。
3.2建议:
3.2.1产生学生身体素质偏弱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小学期间,应试教育主导了整个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没有完全得到合理的落实。
3.2.2学生在中小学期间,体育教材“竞技体育”主导教学过程,没有完全按照人体生理成长过程的规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科学的培育。重技能轻体质的现象相当严重。
3.2.3拓展运动时一项既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户外、带有强烈挑战性的运动。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开展此项运动的前提条件。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相互补充,力求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4、对策
4.1加强体育教师拓展训练的理论和实施能力培训
体育教师大部分在大学所学的体育学科专业教学知识基本都没接触过拓展项目,可以说是空白。从云南高校调查中可以看出96.5%的体育教师在学校中从没有接触过拓展项目,有25%的教师在网络上有所了解,2%教师有过实施拓展训练的经历。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学时的拓展训练选修课教学。让体育教师在校期间能过接触到拓展训练,同时对开展拓展训练的高校教师从理论和实施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
4.2加强拓展项目建设,培育拓展训练项目为学校体育的亮点。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地形和各项建筑等资源都非常有利于拓展训练的开展。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地形,筛选符合项目和内容进行开展。实施队伍的培训,拓展实施课程安排,场地建设和资金保障。逐步把拓展训练培养为学校的体育亮点。
4.3加强拓展训练实施前主体-学生培训,以提升拓展训练的综合效果。
拓展训练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价值取向,非常注重学生这个主体。学生在校能够参与拓展训练的次数受场地器械限制,应在有限的课时能够让学生最大化通过训练达到目标。通过加强实施前拓展项目相关宣传;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拓展项目专项身体素质培养;进行实施前心理培训等形式提升拓展训练的综合效果。
4.4认真制定详细的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拓展训练方案
制定符合学校学生的训练方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参训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身体和心理进行课程设计。从培训主题、实施时间、实施地点、参训学生人数、人员分配、训练装备等制定训练方案。
4.5确定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现在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不断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拓展训练强调通过学生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证书的形式。
4.6加强拓展场地管理,不断创收、以场养场
通过拓展场地使用实施过程各项制度建设,加强拓展场地管理。合理使用拓展场地资源,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拓展训练消费市场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校本身所拥有的师生和教职工、另一类是校外对拓展训练有需求的社会公众。针对这两类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 《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