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本情况
3月9日,根据《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普质监局发〔〕42号)文件精神,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11个,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财务工作室),综合股(含食品安全监察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室、计量检定工作室、标准质量工作室),稽查股三个工作机构。机构改革后我局行政编制11个,用于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事业编制1个,现有在职职工9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人事监察、计划财务科技两个工作室)、业务科(含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监督四个工作室)、稽查科(含法规监督、稽查两个工作队室)三个工作机构。
由于质监系统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加之我局人员结构老化、工作量过于集中在部份工作人员身上,工作中存在有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职工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有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工作即使开展也没有达到上级的要求。根据我局实际,从根本上解决我局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状况混乱、工作纪律散漫、工作随意性大、人员少等状况,就是进行机构改革。
二、主要做法
本次机构改革从我局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保证机构改革稳妥推进。成立了以局长挂帅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协商,合理部署,确保深化和完善机构改革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3月9日,局及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许剑明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成院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李明才、工作人员李碧蕊、姜春梅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二)3月15日,局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机构改革工作动员会。会上党组书记、局长许剑明全文传达学习了《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即市局给局的“大三定”方案。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明确了我局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局的人员结构现状,明确了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剖析了局的工作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上有了震动,有了危机感,特别是局全年工作考核排全市倒数第一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共同思考。大家有了一个共同想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努力干、尽力干,争取在取得好的成绩。干部职工有了这样的想法认识,给我局的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想法,局党组成员多次找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听他们说想法、提意见,真正细致地掌握干部职工的整个思想动态,知道职工想什么、希望什么、有什么意见,这样掌握了干部职工的全面情况后,化解矛盾,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为机构改革能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局的人员、岗位、职责“小三定”方案上。因为没有现成模式和方法,为了能制定出有操作性、有针对性和有可靠性的方案,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借鉴了省外发达地区质监局机构改革的做法、经验、也借鉴了省内做得好的质监局的做法,比如借鉴参考了昆明市盘龙区质监分局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有益做法,结合局的实际,提出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来实施改革,经上报市局同意,最后确定以组织定岗方式实施局的“三定”方案。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注意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先由专人写出初稿,由副局长李成院认真把关修改,再报局长许剑明严格审核修改,然后专门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三 次修改后才成形。在整个制定“三定”方案中重点难点是定岗位职责和定人。定岗位职责时,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使岗位设置既按照市局的要求又符合局实际,做到岗位职责全面、具体,涵盖每一块工作的内容,不能有疏漏,经过几番几次的修改,直至大家提不出修改意见才最终定稿。定人员上岗时,采取由领导根据确定的岗位和局人员的现状,提出拟定岗人选的初步意见,在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十分慎重,进行了认真的斟酌权衡,经过反复认真地研究,认为定员上岗最好是采取“大稳定、小调整”。尽量让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能有岗位,逐一逐一地分析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特点、工作能力,根据干部职工不同的情况确定岗位、人选,使其达到人事相宜、优化结构的目的。在对人员现状进行分析当中,我们也分析了局人少工作量大的现状,由于这个问题长期突出存在,干部职工压力大,不同程度存在逃避工作的现象,有的采取只要拿着工资,找一些借口少干事,有的圆滑、能滑就滑,有的就干脆不干事混日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工作量,合理调整人员搭配,尤其在配合协作上加强力度,整合力量。比如每一台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去干,必须要有人配合,过去是领导只安排工作,不管职工怎样配合,职工是以个人角度去请别人帮自己配合干工作,别人高兴就去,不高兴就找借口不去,久而久之,矛盾积怨重重,互相间都有意见,这样肯定是干不好工作。现在我们采取工作统一安排,人员搭配协作统一安排,强化协作,工作上需要配合协作的不能推诿,从个人求个人的现象转变成工作上的统一安排,避免了职工之间为工作而发生不愉快。目前,通过强化协作,收到较好成效。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执行力。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十分重要,领导班子强,干部职工就强,领导班子团结,干部职工就团结,领导班子正,干部职工就正。局现在局领导要认真做好表率,工作上带头干,作风上严格要求,纪律上带头遵守,特别是民主议事制度上要全面加强,大事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来定,财务经费的开支都要在干部职工大会上通报,让干部职工知晓,工作安排上领导成员互相通气,在职工管理上不搞疏之、不搞小团伙、小派别,干部职工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对的严肃批评,不包庇、不护短、不和稀泥,不做和事佬,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奖惩严明。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带好干部职工逐步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大家把精力放在干事上,互相尊重,树立形象,提高素质,形成一个团结务实的集体。目前,通过努力,局几块工作能有人支撑着,比如计量、食品、特设、办公室,工作上的协作配合有了改观,初步形成正常的工作运转局面。
三、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从本单位情况出发,不脱离实际、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把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摆到机构改革中来解决,也就是摆到桌面上来解决,
(二)既要抓好机构改革工作,又要抓好日常各项业务工作,坚持两促进、两不误。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增强机构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和人员上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我局干部职工在机构改革以前,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领导安排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存在抵触情绪,同事间团结干事和凝聚力不强。由于本次机构改革工作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了,职工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公开提出来,对自己适合干的工作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每一位职工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二)人员、岗位结构更加合理。工作职责合理划分,理顺关系,尽可能协调搭配,达到协调运转的目的,根据具体工作设定相应岗位,推行一人多岗,交叉兼岗。通过机构、岗位的优化整合,解决了条块分割过细、力量配备分散、忙闲分布不均、责任轻重不一的矛盾,较好地整合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强化了义务和责任,为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三)加强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一是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单位要发展得好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必然是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我局党组始终把班子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研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成员素质和领导水平,不断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明确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相互协作、加强配合。三是健全民主议事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做出制定全局工作计划、建立规章制度、重点工作安排、重大经费支出、收支预算、人员职责调整等重大内部决策之前,均召开党组会或办公会议加以讨论研究,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四)激发了人员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次机构改革结合“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鼓舞工作干劲,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抓细节,抓薄弱环节,抓重点工作关键点,要求全局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迅速反应,快速行动,日清日高,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发展。每个月局领导与工作人员人均谈心一次,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作效率明确提高,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五)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震动,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检查。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响应改革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这次改革中产生了危机感,自觉接受监督、考核。通过机构改革,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真正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期间,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观。
为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集团公司决定进一步深化公司机构改革。
一、机构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整合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理顺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按照保持动态原则,进一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调整优化组织机构,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不再保留的有4个部门机构:不再保留的有1、发展策划部2、计划投资部3、煤质管理部4、精细化管理办公室
(二)新组建的有1个部门机构成立公司环保与综合利用部。负责公司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宏观管理、选煤业务管理、公司煤质化验中心的管理等工作。
(三)调整管理职能及业务的部门和单位,调整管理职能及业务的部门和单位管理职能及业务。
1、加强董事会办公室职能作用。承担原发展策划部承担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国家产业政策研究、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等职能。负责企业对外参股公司推荐、委派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人员的管理工作。
2、将公司督查办职能由公司办公室划转到公司纪委、监察审计部,增强督查办职能作用。
3、增加企业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决算审批工作,负责国债等专项工程的计划统计工作,负责企业短期计划编制、统计、工程造价管理、消耗定额管理等计划管理职能。增加原精细化办公室承担的企业精细化管理等有关工作。将工资核算业务划转到人力资源部。
4、将资产管理部职能划入财务部。履行企业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企业上市等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项目立项、投资管理、投资分析等管理职能。
5、增加生产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原计划投资部生产计划、维简计划的管理职能,主持矿建等工程项目预算审批等工作。增加矿井煤质管理职能。
6、增加安全管理部管理职能。增加对职业危害防治的管理职能。
7、增加人力资源部管理职能。增加原由企管部负责的工资核算职能。
8、将生产调度、电力调度、运销调度合并,统称公司调度室,由生产管理部统一负责管理,机电管理部负责电力调度业务指导工作,运销公司负责运销调度的业务指导工作。
9、进一步完善运销公司统一收购制度,由运销公司负责集团公司所有煤炭外销业务。将原煤质管理部商品煤煤质管理及各验收站的管理划归运销公司。
10、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矿井技术改造工程、新矿区矿建工程及土建工程的施工管理,并负责主持土建工程预算的审核工作。
三、有关二级单位机构改革任务
(一)不再保留的有2个二级单位1、不再保留天信公司二级单位建制。将天信公司华强建筑公司和筹建砖场划到建业公司;将天信公司煤焦公司、商贸公司划归运销公司管理;将天信公司大修厂、印刷厂、劳保厂、阳光假日旅行社等业务由群联公司承包经营;由建安综合管理处接收物管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等业务。2、不再保留设备租赁中心二级单位建制。将设备租赁中心业务重组到物资供应分公司,物资公司设置下属的租赁站,承担设备租赁业务。
(二)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有1个二级单位撤消运销公司下属的分公司机构。
四、认真抓好机构改革的组织实施
一、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
清理规范是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针对事业单位运行中存在的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任务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按照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组织开展了清理规范工作。一是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加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力度,优化布局结构。二是对事业编制进行全面清理,凡撤销的单位,编制予以收回;职责任务萎缩或长期空编较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三是对事业单位名称、职责任务、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全面规范。全省通过撤销合并职能弱化单位,撤并事业单位4000余个,收回编制2万余名,进一步规范了机构设置,优化了编制资源配备。
二、坚持统一标准,严格分类审核把关
为加强顶层设计,省编委印发《山东省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明确了类别划分的基本要素和标准。坚持将社会功能作为唯一标准,严格对照分类目录,结合事业单位历史沿革、主要职责、宗旨范围、财务收支以及运行情况,逐一审核各单位分类方案。针对公益类往行政类挤、经营类往公益类靠较为突出的情况,对行政类、生产经营类以及检验检测、培训疗养、工程勘察设计、地质勘查等单位进行专题研究,纵向横向反复比较,确保同行业同类型单位分类大致平衡,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互相攀比。
三、坚持开门搞分类,加强沟通磋商
分类事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情况复杂,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十分关注。对此,我们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把分类标准交给部门和单位,加强沟通协商,先后2次将分类审核意见书面反馈主管部门,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把政策解释清,把情况分析透,努力寻求共识。分类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与省直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当面沟通1500多次。经反复沟通协商,与绝大多数单位就分类意见达成一致,对尚有不同意见的单位,我们也严格按照分类标准确定了类别。
四、坚持统筹兼顾,搞好相关改革衔接
为提高分类质量,我们加强统筹力度,与当前的重点改革任务做好三个衔接:一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相衔接,结合行政审批、执法、监督等职能取消下放转移情况,研究认定行政类单位。二是与控编减编和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相衔接,除乡镇事业单位、公办幼儿园、公立医院、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事业单位外,全省其他事业单位一律按6%的比例精简压缩编制,共收回事业编制4万余名。三是与行业体制改革相衔接,认真研究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等行业体制改革政策,搞好衔接落实,使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充分体现行业改革要求和管理特点。
五、坚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市县工作
加强对市县分类工作的指导,先后举办了全省分类工作培训班和改革配套政策解读培训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帮助市县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定期通报和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加快工作进度。
关键词:补偿机制;运行成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改革对医疗卫生事业固有公益性进行了凸显,由于基层机构的定位是公益维护,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其利益格局必然会出现变化,只有对补偿机制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使群众享受到廉价、安全且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诸多学者纷纷选择对其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的目的。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值
作为医疗卫生重要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其服务对象为城乡居民,通常需要承担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的职责,为公益卫生服务设想的实现提供保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始终致力于对医药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医保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群众所提出需求也基本得到了满足。如何使基层机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实现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基于其运行成本,围绕补偿机制展开讨论,自然很有必要。
二、卫生机构运行成本分析——以乐清市基层医疗机构为例
(一)总成本。乐清市共有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20年末在编在岗人数1645人,编外人数290人。以2019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报数据为研究对象,2019年乐清市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支出55345.89万元,在机构总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为人员费用,占比49.46%,紧随其后的是材料和药品支出,随后依次是商品服务支出、其他支出等(见图1)(二)人均成本。从2019年度收入支出明细表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分三块,医疗费用支出、公共卫生费用支出和单位管理费用支出(见图2)。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对总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成本进行转换,可得到人均运行、人均卫生服务、人均医疗服务成本,2019年乐清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卫生服务成本58.79元,人均医疗服务成本339.29元,人均运行成本398.09元。(三)服务成本。被用来对成本进行核算的传统方法,强调以对象分配与归集生产费用为依据,开展核算工作。该方法通常将成本分为人工、材料以及制造费用,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运行成本,间接费用需要先分配再计入运行成本。要想对总成本进行分摊,有关人员需要提前确定分摊对象、成本和系数。由成本核算法、机构功能分类可知,总运行成本往往被分为两部分,即卫生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成本,财政部门应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对上述类别涵盖支出类别进行划分并核算,随后再对其他支出进行分摊[1]。
三、如何补偿机构运行成本
要想使补偿机制发挥出应有作用,不仅要对补偿政策加以完善,还要立足机构运行情况,在调整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补偿政策提出配套措施,通过多方联动与科学搭配的方式,为机构改革寻求最优方案。(一)调整支出结构。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角度出发,将支出结构调整要点,归纳为专项(定额)补助、分类补偿、收入自留、绩效考核,在确定投入方向、额度与项目的基础上,对财务预算及成本进行全面管理。首先,政府履行办医责任,维护基层机构公益性,按规定对建设发展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养和培训经费等由政府保障,另将基层人员经费(基本工资和部分五险二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补助;其次,对基层人员基本保障以外的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偿,发挥市场活力,提高基层积极性;再次,将政府下达或委托基层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指令性工作,通过设置定向定额资金的方式,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并完成既定指标的机构,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使考核作用得到强化及发挥;最后,增加补偿渠道,例如社会捐助、以奖代补,利用筹集资金建设偏远地区基层机构。(二)增加财政投入。成本效果分析强调,在方案成本接近或相同的前提下,最优方案是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案;在方案效果接近或相同的前提下,最优方案是成本最低的方案。如果方案不被预算所约束,且效果由成本所确定,有关人员应优先选择低成本方案,通过追加投资或类似方式,将该方案打造成为最优方案。乐清市现有机构,通过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根据存量调整与增量引导结合的原则,第一设立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保基础保人员;第二整合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专项,设立政府当量购买服务专项资金;第三,根据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理交通、服务规模、基础条件、综合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化情况,综合研究制定调整系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进行分项分类调节,设立困难补助调剂基金,确保机构平稳运行。(三)落实措施联动。1.数据互通互联。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便是数据呈井喷式增加,基于此,乐清市政府应协调下属职能部门,配套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信息化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等各专业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互联,确保基础数据均有准确来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服务数量、质量的监督管理,并采集群众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价。2.改革人事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服务功能下降所带来直接影响,便是服务产出减少,详细来说,就是工作负荷下降及诊疗人数减少。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该问题往往表现为医疗收入下降。此外,在人均卫生服务经费确定的环境下,一旦出现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必然会带来工作经费减少的连锁反应,此时,如果机构想要完成既定指标,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降低服务质量并酌情减少服务数量,这并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2]。要想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改革人事制度是必然选择。一方面,各卫生院改变以往粗放式平均奖做法,采取更为精细的成本绩效核算,量化医疗和公共服务数量,既有效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又增强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实行保基本工资的“饥饿性”补助,有效树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确选人用人观,由以往盲目增人转化为根据创新发展、学科建设、提升服务来有计划地增人,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竞争上岗机制。3.建立县域医共体模式。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一体化管理的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轮训、轮值与轮岗环境。事实证明,这样做可加快基层人员水平及能力的提高速度,机构自然能够获得群众认可,分级诊疗难度大的问题,通常能够因此而得到解决。4.重视监督考核。首先,由地方政府对人社、财政和编办部门所颁布政策进行督查,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跟进的方式,确保问责等制度均可得到贯彻落实。其次,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绩效考核、财务核算及药品购销等内容纳入监管范畴,这样做可为制度法治化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最后,定期公开政策信息,整理群众所提出意见或建议,用来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评价。5.打造电商平台。乐清市可以利用浙江省现有医药采购平台,对电商平台进行打造,由有关部门制定准入条件并监督交易是否公平,确保线上竞争公平。在此基础上,酌情扩大基层用药范围,确保医务人员及群众所提出用药需求均可得到充分满足。(四)重视人才培养。医疗改革促使基层机构将培训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上日程,技术人员学历有所提高,即便如此,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具体表现为:其一,从机构提出需求到人员就位,通常需要经过多次考试和审批,人员不足等问题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其二,基层机构条件及待遇,普遍无法达到技术人才的心理预期,跳槽等情况时有发生;其三,由于缺少能够带动医务人员前进的技术骨干,在基层机构就职的人员,其学历和职称均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多见于乡镇卫生院。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关键,便是加大岗位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全科医生制度提供持续推进的动力,由于医疗行业对人才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医学人才往往要花费较长时间,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导致前功尽弃。要想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基层机构可选择对特设岗位进行设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增强自身对高校毕业生、离退休人才的吸引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看出,随着基层医改的推进,乐清市现有补偿机制,可为机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但仍存在财务管理体制与机构发展不符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支出结构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颁布与补偿制度配套的措施,在以投入换机制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真正做到立足效益观念及成本观念,对医改政策进行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婷,郭晨曦,周莲姿,等.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情况及管理体制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87–188.
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负责)。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江阳区要着力盘活农场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和规范农场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二)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试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给予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合理经济补贴,并与补贴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制度挂钩。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移、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移等的限制条件,制定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四)加快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我市试点,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股份制方向,坚持稳定县域的原则,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积极争取在我市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稳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业和农房等保险补贴。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政策制度。
(六)加快培育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市农业局负责)。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推进示范社建设。创新完善各级农场资产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农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现代化经营机制。以强化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继续抓好已改制企业规范和完善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改制上市。已改制企业要从转制手续的完备、产权归属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职工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5个方面进行规范完善。解决好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社会保障等遗留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二)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革。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不断拓展上市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充分发挥华西证券的券商功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育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商业银行等企业积极创造上市条件。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给予用地、资金等扶持;对企业上市,实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三板”市场开展融资。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建立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框架;建立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扩大民间资本进入行业领域,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推行中小民营企业集合票据,规范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订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实施意见。
(五)继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进一步做好交通收费稽征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按照省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推动我市新一轮市农电体制改革工作。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探索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加快制定完善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指标,探索推进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叙永县开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力争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落实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规范推进用电大户直购电试点,完善居民用电阶梯递增电价制度,研究完善水电价格形成机制。适当调整水力发电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偏低的部分水利工程非农业用水价格,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探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工补农”方式,逐步简化城市供水水价分类,继续推进生产业与工业同价改革,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简化天然气门站价格分类,制定天然气销售价格管理政策,逐步规范天然气销售价格定价体系。在城市范围内试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社会化服务性收费,完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并加大开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场镇环卫服务收费代收机制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三)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制度。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继续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试点,提高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加快建立产业型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资源,实施我市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畅通创新价值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
四、注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继续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稳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
(二)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市商业银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泸设置分支机构,加快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典当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
。
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按照省上的安排,贯彻落实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我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泸县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办理相应结转手续。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优抚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提供6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房源,发放租赁补贴10500户,启动3000户城市(含县城)棚户区居民住房改造,探索出售部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逐步实行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
六、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一)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我市实施意见及近期工作方案,推动五项医改重点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力争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75.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范围,积极做好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城乡医疗救助模式。拓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在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市、县国有文艺院团结构调整,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配合全省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推动市本级电台电视台合并。
(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全面完成校办企业改制任务。
(四)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规范、发展、搞活”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基本完成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七、注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全面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各部门“三定”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二)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权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职能较多的部门内部单设行政审批机构。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市场准入项目并联审批,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全面预算 实践与探索
笔者所在的科研事业单位自2005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始终坚持把预算管理作为实现本单位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预算管理在本单位不断得到完善与深化,逐步形成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管理为控制手段,集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考核于一体的适合本单位科研单位特色的预算管理体系,确保了年度科研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也逐渐积累和总结了如下预算管理经验。
一、转变观念,凡事预为先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国家指令性的科研任务,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国拨科研资金,运行与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长期以来,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家给多少钱多少事”的消极观念,主动性欠缺,往往对年度经营目标缺乏统筹的规划。
随着预算管理在本单位的推行,各级管理层以及责任主体逐渐开始转变观念,管理层开始考虑“今年的经营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完成”、“我要干哪些事,需要多少钱”,责任主体开始考虑如何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既定工作内容。观念的转变带来对管理方式的全新转变,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围绕年度预算目标积极开展工作。近几年本单位的收入、利润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各项资金到位情况均按照预算目标顺利完成。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
通过机构改革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成立了以本单位行政负责人为主任,计划发展部、科研管理部、所办、财务管理部、资产管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及相关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突出职能部门权限,加强预算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提高预算审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为规范预算管理,加大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力度,本单位相继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及《预算编制指南》,使预算管理更具指导性。同时,为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强化内部资金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资金平衡会制度》,定期召开资金平衡会。资金平衡会不仅限于通报资金收支情况,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更为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此平台,相关部门就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如预算偏差、预算管理盲点、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等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商讨解决方案,落实责任部门,反馈解决结果,对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搭建并完善预算管理框架
以业务预算为起点,以财务预算为核心,以资金预算和控制为纽带,搭建适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的预算管理框架,并通过我们多年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查漏补缺,不断完善预算框架。目前笔者所在单位执行的全套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资金预算、收入成本预算、损益预算、基金预算以及资产负债预算等六个方面,已基本涵盖了本单位科研生产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基本满足了各职能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及高级管理层了解本单位经济运行及财务状况的需要,并最终实现了预算与科研生产经营业务的有机结合。
四、规范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适应科研事业单位以科研为主的经营特点,预算编制的起点为科研任务,以当年科研生产大纲所明确的科研任务为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年11月开始启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结合本单位的战略发展规划,预算管理办公室下发年度预算编制大纲对年度预算目标以及预算编制原则进行明确。各研究部、课题组等预算主体根据科研生产大纲所明确的科研任务进行预算编制,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预算编制大纲对预算主体上报的预算进行一次汇总平衡,预算管理办公室对职能部门提交的各项预算进行多轮讨论后完成二次平衡,最后形成本单位的年度预算方案,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为了保证预算与执行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找到预算与核算的有机结合点,确保预算执行的合理性、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预算执行过程的透明性,使预算管理成为提高本单位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我们进一步规范、优化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流程,建立了合理的预算数据采集渠道和方法,并完善了内部控制。
五、严格预算执行监督控制,坚持定期分析及汇报制度
财务部与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科研生产工作开展进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定期以分析报告或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预算执行情况,特别对超预算项目进行重点分析,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对预算外项目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预算外资金审批流程进行审批,从而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六、严格预算执行考核
年度责任预算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各部门领导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提高了各责任部门执行预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七、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
为全面提升预算分析能力,财务部组织开发了具有本单位管理特色、满足本单位自主管理需求的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以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作为本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实现了面向全部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所有预算执行数据都通过系统实时生成,并通过多维的、立体的财务视图将预算执行情况直观展现出来,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准确、方便地获得所需财务信息和分析结果。实时的资金动态及预算执行分析做到了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监管,为战略决策和业务运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各项财务信息,最终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为了提升部门的信息共享度,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与本单位门户及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集成,确保预算成为本单位整体规划和动态控制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以推进本单位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不断从战略高度整合本单位资源和聚合本单位力量,促进本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让预算管理成为本单位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八、推进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结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及《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政发〔20**〕77号)以及今年7月7日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县人民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动员会。刚才,县编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的领导分别就开展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市场化、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看,还是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看,农技推广体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此,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省、州的安排部署,着眼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不断巩固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
二、总结经验,前一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按照国务院、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县首先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林业、水务、人事、财政、发改、社保、编办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砚山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局。通过组织县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对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广泛的调研,摸清基层情况,我县研究提出了《砚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经过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审定后上报文山州人民政府。20**年7月30日,州人民政府以《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州八县人民政府上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文政复〔20**〕97号)文件原则同意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同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今年11月底前完成主体改革,12月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三、明确思路,认真按照省州有关要求开展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
根据上级的安排和部署,这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工作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充满活力、农民信任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全县在下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中,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注重推动体制改革,合理设置机构人员
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政发〔20**〕77号)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方便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断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1.农业系统机构设置:县级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站、种子管理站、植保植检站(加挂“农药监督管理站”牌子)、渔业工作站(加挂“渔政监督管理站”牌子)、土壤肥料工作站(加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牌子)、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牌子)、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将农机校并入统一管理,加挂“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站”牌子)、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组建农业执法大队。乡(镇)级设农业技术推广站。
2.林业系统机构设置:县级设林政稽查大队、林业技术推广站、林木种苗站、农村能源站、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队。乡(镇)级设林业技术推广站。
3.水务系统机构设置:县级设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水政监察大队、水土保持站、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乡(镇)级设水务站。
按照(文政复〔20**〕97号)文件规定:在这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参公事业单位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暂不列入此次改革,其职能、编制等不作调整。而其它未列入改革的事业单位也不纳入此次改革,其管理、编制等维持现状不变。
(二)要注重理顺管理体制,合理核定编制人员
结合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为便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整合县乡技术力量,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的培植,确保重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级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乡(镇)政府协助管理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但在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等方面,要书面征求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指导,提供服务和支持。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好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这次改革中,州政府核定我县农林水系统人员编制总额是410名,其中:农业系统编制229名(县级1**名、乡级121名),林业系统117名(县级30名、乡级87名),水务系统64名(县级24名、乡级40名)。涉及改革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同时,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再调整。若要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重新进行核定的,要在不突破总编制的前提下进行统一平衡后上报人事(编办)部门审批。
四、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下步各项工作
由于此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较为复杂,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好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下步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抽调精干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对改革中涉及的机构、编制、职能设置、管理模式、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经费保障、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界定等重大问题,要严格把握政策规定,在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落实好各项工作方案,扎实稳妥地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二是要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分工。要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密切合作,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农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理设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布局,科学设置职能,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结构。人事(编办)部门要科学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机构设置,将县、乡作为有机整体统盘考虑。财政部门要对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做好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和农技人员工资、补贴待遇的落实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全力做好相关工作。三是要精心部署,细化工作措施。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及省州有关文件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好各阶段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竞争上岗这个关键环节上,一定要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工作中要做到重心下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认真分析,提前排查,制定预案,争取主动,及时妥善地给予解决。四是妥善安置,做好人员分流及安置工作。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积极稳妥地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对原签订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关系,要进行认真清理,依法办理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手续。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临时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清退工作。对于超编单位,原为国家正式职工并且由财政供养的人员,要把住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严格进人控制,逐步消化超编人员。对距离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云南省有关事业单位未聘人员提前退休规定的技术人员,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及主管部门同意并报人事部门批准,可以提前退休,并纳入退休人员管理。对超编单位的技术人员申请到农村自主创业或从事科技服务人员,按照《文山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自主创业或从事科技服务的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执行。五是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监督和管理,县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各乡(镇)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依法进行清查,登记产权权属,核清资产,摸清家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六是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改革工作。根据州政府的要求,各县要于今年10月底前全面组织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11月份进行检查总结,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次会后,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尽快组织,根据州人民政府批复的《实施方案》批复意见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同时,在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改革动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改革过程中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间断,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工作时间安排:20**年10月6日至15日,要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20**年10月16日至30日,要全面完成竞争上岗工作;20**年11月1日至15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要认真进行总结,到时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各部门改革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审,以确保按州人民政府要求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七是要严明纪律,维护社会稳定。要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严肃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纪律,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暗箱操作、、违法乱纪等行为。要密切注意各种思想动态,大力开展正面、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改革期间人员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确保社会稳定。八是要沟通协调,抓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由于在这次改革过程中,国务院、省、州人民政府规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范围,但仍然要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职能,其隶属关系不变,资产、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不作调整。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云南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7〕9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统计调查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23号)文件要求,在乡镇统计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将乡镇统计站与乡镇农经站合署设置,进一步整合乡镇统计站和农经站统计资源,在原有乡镇农经站的基础上,加挂统计站牌子。这对于促进整合统计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统计工作,避免数出多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请农业部门主动会商统计和人事(编办)部门提出意见后尽快上报县人民政府,待州人民政府的意见出台后,全面完成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县人民的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更好地围绕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和省政协《关于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安排意见》精神,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教育、文化、卫生界委员,先后深入县人民医院、李二堡镇中心卫生院、核桃庄乡里长村卫生室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进一步促进医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1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5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民营医院7个,个体诊所、医务室49个。机构改革中上级编制部门核定我县卫生系统岗位90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岗位300个,县中医院岗位150个,县二医院岗位31个,乡镇卫生院岗位总量425个,现有职工889人,其中同工同酬401人。
(一)
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医改工作启动后,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在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投资3160万元完成了松树、转导、李二堡、巴州等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建设。为29个乡镇卫生院配发了价值约1300余万元的小型救护车、电脑、DR数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拟投资15508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2100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业务楼建设项目、核桃庄等3个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峡门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32个村卫生室的扩建项目在2014年全面实施。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水平。采取县级医院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派员学习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仅2013年,县级医院选送63名业务骨干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205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进行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选派85人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636名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对口帮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解放军205医院、**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三级医院派专家到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流程、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医疗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账”服务模式等,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创建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管理,采取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履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五统一”管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使社会资本成为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县现有博爱、仁德等7家民营医院。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居民实际参保18408人,参保率99.4%;新农合实际参合336628人,参合率达99.5%。城乡居民医保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付标准分别提高到70%、80%、90%。坚持医疗保险周转金和医疗救助资金预付制度,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内异地医疗费用及时结算。同时,开展了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主的按病种控费、付费方式,完善了监控管理机制。
(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0月起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县人民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2012年12月县中医院、二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自2011年12月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集中采购以来,截止今年2月底,已在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及一般医用耗材10857.6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519.6万元,配送率达86.91%。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一是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44项。二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964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体检23910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4601人和8577人。发现的64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41.3万份,建档率达95%。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电视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制作宣传栏文化墙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2011年全面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从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科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调研中了解到,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院药品总收入比例、门诊和住院每人次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公立医院开始回归公益性质。2013年县中医院、二医院借鉴县人民医院试点改革经验,根据《民和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医疗岗位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群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县乡医疗机构就诊及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岗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人才匮乏,致危急重患者因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得不到有效诊治转至省级医院就诊。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还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尤其是村医素质普遍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财政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在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零差率补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因成本高,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度较大,尤其是村级卫生室联网仅为20%,严重制约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县实际足额定编,并以实用为核心放宽人才引进门槛,研究出台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务人员及村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政府补助补偿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保障广大患者用药需要,减轻群众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网上采购的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20**年是改革攻坚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发[20**]16号文件精神,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改革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硬化措施,加强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各项改革落到了实处。
(一)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认真落实了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
管理办法、农村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强化了涉农收费专项治理,严格执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规定。各县、市、区乡
镇事业单位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里验收。
国有农场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一轮改革的方案已经拿出,并上报待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落
实了粮食直补政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开始起步,“三老”(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得到妥善处理,粮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发展“
三民水利”成效显著,起草了末级渠系“以奖代补”政策,一批不同类型的好典型,各地普遍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大力发展了农村用水合作组织。
(二)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的三层构架基本形成,明确了资产监管方式,完善了监管制度,根据资产的质量和类型分别制定了
不同的监管办法和措施。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市直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工作目
标和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实省政府“三个三工程”精神,加快实施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凯龙集团与英国公司的合资项目已正式投产,运
作良好;东光集团与国内外投资者进行了广泛的洽谈;荆襄集团公司改制工作基本结束,新公司已揭牌开工;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程序已终
结,新企业重组正在进行。市直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对金融债权的打包回购处置工作正在进行
,并取得一定成效。改制企业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认真贯彻落实了全省县域经济暨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起草了《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和完善了地方性法规,依法
取消了在进出口管理、用地、人才引进、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规定,依法保护了民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
益。对重点非公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和行政机关的强制性中介服务、有偿服务。拓宽民营
经济发展空间,放宽了注册资金限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去年市财政已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
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正在筹组。完善了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
(四)财政、投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进行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了部门预算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深化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预算内收入“六个直达”。
完善了政府采购改革,规范了政府采购工作。
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分别采取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实行分类管
理。切实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增资扩股计划的制定、审核和上报工作,增资扩股工作已结束,申请发行专项中央
银行票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五)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资本市场得到重视。切实加强了上市后备企业的资源库建设和动态管理,强化了对上市公司和上市后备企业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多次组织上
市后备企业与境内外中介机构见面洽谈,拓宽了上市渠道。
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建设继续推进,制定了《关于完善我市劳动力市场体系方案》,提出了我市建设劳
动力市场体系的主要目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取得新进展,共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0822人。
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各项制度,规范了土地市场。全面落实了土地招拍挂出让,年招拍挂比例明显上升。土地交易的监督机制和
公证机制到位,保证了土地交易活动的规范运作。加大了采矿权有偿授予力度,矿业权有偿化进程加快。
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全部完成。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渐趋合理。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发展,连锁经营、流通配送、电子商务
发展较快。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正在实施。
(六)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有序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进一步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民办学校
快速发展。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10个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已经或即将建成,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分设,健
全了市直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实施了血防机构改革,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切实加强了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