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课堂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2017高考改革;英语教学;影响和策略
根据国务院2014年的《实施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变化之一就是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将其中最好一次成绩录入高考总成绩,分值保持150分不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不仅稳固了外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赋予学生两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这一改革势必会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作为一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呢?
一、2017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推行外语两次考试制度,打破了英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外Z推行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多了一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并减轻他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挑战自我和开拓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这一改革方案也给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冲击第一次英语考试?因此,这一改革对于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分配和安排以及教法的改革都有直接重要对影响。
2.促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应用模式”。2017高考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以记单词、背语法,反反复复练题刷题为主。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淡化选拔功能,不同的高校对英语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因此新的高考改革会促使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从“重语法,重做题,重得分”的应试模式转向“重能力,重英语思维,重实际能力”的应用模式。
二、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英语教学策略
1.重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试行“走班制”和分层次教学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3+3”模式,规定除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及报考学校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政史地,物化生6个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因此,这一改革需要重组高中英语的教学形态和模式,推行走班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推行小班化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科目的需求,教师又能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多层次培养学生。
2.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狠抓高一和高二,精准应对高考
面对英语两次考试的机会,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规定时间冲击第一次考试的需求。因此需加大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狠抓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从高一开始便发力冲击高考。
(1)基础知识与高考衔接。从高一开始,每一学期每一模块的知识点,应与高考内容提前接轨,梳理出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直击高考,反复灵活训练,在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基础,形成知识灵活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
(2)加强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的形成。高中英语《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技巧、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运用能力。例如,完形填空的能力要平均分布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把所学词汇进行分类教学与高考相衔接,,使学生逐步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形成整体认知和驾轻就熟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的能力,在高一高二就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多增加英美文学中原文阅读的训练,以逐步渗透和加强英语的语感、英语情感和英语跨国际文化等语言素养的养成。再例如书面表达能力,在高一要侧重书信和记叙文,使学生在高一阶段灵活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十种书信题材也层层推进,高二要加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训练,从热点题材入手,深化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3)立足能力,开展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新的高考制度呈现出等级性水平测试发展的趋向,英语教学应该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心里年龄及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和趣味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饶有兴致的,目的明确得参与到课堂中,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名曲、动漫、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再比如开设“英语模仿秀”活动,通过英语配音模仿,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点滴体会。总之,2017年高考英语改革的推广对于英语教学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得实施意见》201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开放式“学案导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3
开放式教学是以激活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在开放式教学基础上的“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由“质疑――探究――小结――应用”四个环节组成。通过开放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该教学模式节约了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笔者先分析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学案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引导者”角色定位不准确。有些教师虽然也设计学案,让学生先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但是课堂上就是不敢放手,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包办的层面上,实行开放式“学案导学”时仍在走老路。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还是通过教师讲,达到讲深、讲细、讲透的效果。这些教师认为 “学案”中安排的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学案导学”就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2.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有个别教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采取了“放羊式”教学,学生想怎么学都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提出各种观点,但是一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有得出个结论。这样的课堂把“生米做成了夹生饭”,不光效率低,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也会有很大问题。
3.学案设计个性化有余,规范化不足。部分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个性化很强。还有部分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只是针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设计活动,脱离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设计。这都违背了开放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导学、导教的初衷。
二 、开放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1.学校要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全国各地的高中学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变革和课程改革。这要求各高中学校都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满足高考成绩和新课程改革两个目标。为此,各高中学校都要遵循新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以教定教”转变为新课改的“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强调的是基于学生“学”的“教”,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高考自然考不好,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各高中学校在“以学论教”思想的指导下去探究适合本校特点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考和新课改的双重目标,进而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强调了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之处是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容器);传递单一(只有“水”),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新成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1.1%的学生喜欢“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生成结论”(“导入――探究――生成”)的教学方式,40%的学生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6.7%的学生喜欢“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的教学方式,只有2.2%的学生喜欢“老师满堂提问,学生集体回答老师问题”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48.8%的学生选择“能力与以前一样”,22.2%的学生选择“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提高”,28.9%的学生选择“能力得到锻炼、有了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喜欢新型的师生关系,喜欢与教师共同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不是时时刻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有接近3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要向怎样的角色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长明灯”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得体的群体协调者,扎实的研究者,勤奋的学习者,谦虚的倾听者和真诚的赏识者 ……以往,教师的职业是传授知识;如今,他们的责任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在教育的世界里,课程好比一幅地图,而教师就是指南针,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找出一条有意义、有趣、有启发性的道路。
3.教师要做到学案设计规范化。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学案设计规范化要求学案设计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来制定,突出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较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但是,如果只是照搬课本内容,把教学内容习题化、复杂化处理了,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学案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宜过细,应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以便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总之,开放式“学案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容易理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值得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物理学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1.1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各高中学校都开足包括通用技术、校本选修、音乐美术在内的所有课程,物理和校本选修、体育、音乐、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均为2节,而且大多排在下午,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物理被置于与这些学科同样的地位。特别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受到社会的广泛议论,即将出台的福建省高考方案中,物理学科的分值也可能由原来的120分降为100分。物理这一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2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尽管所有高一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习惯于传统教法,他们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讨论,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简单套用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如机械地设置情境,生搬硬套,忽视基础,或者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3 课时紧、容量大
按新课程要求,每个模块上课为36课时,复习考试4课时,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基本流于形式。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和消化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1.4 初高中衔接问题更为严重
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5 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验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临时到仪器厂订购往往时间来不及,也不一定能买到。
1.6 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未能统一
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真正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对课标的解读不尽相同,用课标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尚未形成。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则,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严谨,比照传统高考考纲,因此,除教材中所有知识、技能全部讲授外,大量增补被新教材删除的原有教材内容,按以往高考试题要求进行拓宽、加深,而没有按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辅与教材差异大,教辅中出现的练习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大许多,有些内容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教辅中练习出现不少,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致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
1.7 新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高考的考试要求,这是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学科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过程中是否能得到体现,是关系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教学成绩是社会、家长、学校所关注的焦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资料题型以老面孔居多,各学校限于人力物力,在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中仍以传统题为主,无法真正检测新课程实施效果,过程性评价难以落实,认真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在考试中占不到任何优势,严重制约老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2 应对策略
2.1 宣扬物理学科重要性是每个物理教师的职责
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合力,大力宣传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强调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物理的学习上升到关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国家的繁荣富强的层面,强调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区分度高、地位独特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努力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让兴趣与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2.2 以研究课为平台,实现教师结构的优势互补
高一教师基本由以下三种组合而成:一是有多年高中毕业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更注重实际效益,关注柴米油盐,在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上充分而且到位。二是从初中上来的教师,他们经历初中课改,对科学探究可谓轻车熟路,在初高中衔接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们对过程与方法胸有成竹。三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对大学阅览室的内容还历历在目,有较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常有出彩之处。加强教研,取长补短,显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许多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高一物理研究课制度,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基于实践层面转变教学理念。
2.3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大力加强市级教研,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学校在对学生的导学上下功夫,编写相应学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宏观掌控,课堂教学注重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课标没有要求的,尽可能不教、不挖。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市教科院多次组织了“有效教学”、“聚焦课堂”、“激活课堂”等形式多样的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此外,我们加大师资队伍的市级培训力度,必修1的培训分段进行,中间时段让老师们充分思考讨论,专家培训时加大了与受训者的互动,通过教师现场说课,专家当场点评,或者教师提问,专家答疑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还分别举办了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主题的物理论坛,场面火爆,老师们基于实践,畅所欲言,参加者都觉得受益匪浅。
2.4 加强学法指导,跨跃初高中新台阶
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物理知识方面:要根据衔接教材中的内容与高一教材的结合程度,编写衔接教材,适当复习初中知识。(2)实验素养的衔接与培养:包括实验规范教育,实验方法指导,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理想化模型,减少误差的一般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表格法、图像法等),有效数字等。(3)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培养,重视修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5 加强实验室建设
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邀请实验老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商定实验器材的购买制作。一些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员的新课程培训,在到实验区参观考察时带实验员一起外出学习。当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确保完成没有“*”号的实验即可。
2.6 加强课标研读,努力实现课标、教材、教辅三位一体
新课标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基于上述精神,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课标,集体研讨和解读、细化课标,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看其是否符合课标、符合学情。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组织备课组力量自己编写符合校情的练习供学生使用,学校根据编写人员的工作量付给稿费。
2.7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少教多学 课堂教学讲读训练 语言训练 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6-02
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语文分数将大幅度提高。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将会陆续公布,都会突出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地位。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少教多学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少教多学
笔者认为,要做到课堂教学"少教多学",首先要有目的性,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是参与性,个人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全体参与,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还有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活动。其三是合作性。就学生而言,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能够得到伙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合作的能力。就教师而言,因为有小组合作学习做基础,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把小组学习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进一步开展组际交流或全班教学,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
二、高中语文讲读训练需要少教多学
讲,虽然能传授知识,但讲更应该是点拨,是引导,这就是"少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读,就是学生多学,教学一定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阅读上面。朗读、默读,精读、泛读,认认真真地多读,这是学生获得语感和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就是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提出了高中三年的量化指标,即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人教版教材后面也明确规定了10部中外必读名著,湖北高考卷从2011年开始增设名著导读题,很明显,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要化"繁"为"简",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三、高中语文语言训练需要少教多学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没有太大的注意,恰好我省高考语文是自主命题,这一块在高考语文中不仅是在考卷的开头,而且占的比例不低,切切不可小觑,要不然就不会适应高考语文改革的需要,也无法向学生、家长交代。许多次考试这一块得分并不理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生字的注音、书写,词语的运用,作家的介绍,文体知识,写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师只进行检查、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夫重在平时积累。
其次是语言表达的教学。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不会",我说"你又会说话,怎么就不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开口会说话?怎样让学生提笔能写文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有意在综合课上提出实际问题,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鼓励,表扬。
四、高中语文写作训练需要少教多学
首先是倡导读书,观察生活,积累语言素材。从高一开始,学生统一订阅《三悦文摘》,还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倡议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捐出来,组成一个图书角,学生利用每周的自习课及课余时间自行阅读。其次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奠定写作基础。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写的能力在最后尤为重要。在读的基础上,我很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书面表达能力也相应会提高。我们所教的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不善言谈与交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就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锻炼的场合。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讲见闻,讲故事,谈理想等。尽管读高中了,但还是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所以演讲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这种五分钟口语训练,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大大的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主体性;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禁锢,常规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呈现出了诸多弊端与不足,如,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致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低效和无效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其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和感悟出发,对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谈谈我的两点粗浅意见,望与各位老师共享。
一、改革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高中物理教学,呈现的教学局面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即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变得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也异常低下。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自己跳起来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节内容时,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知道摩擦力和它产生的条件;知道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动摩擦力因数与什么有关系等,然后,依据这些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以下学习任务:探索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按照性质,摩擦力可以分为几类?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对于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听,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比教师直接进行直白说教高得多。这样,通过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索、研究,一方面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我们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学课堂。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物理学的很多规律、原理都深深地根植于浩瀚的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然而,以往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常常忽略这一点,导致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息和兴趣,我们也无法获得预期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感知。
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世界上最美的瀑布、全球最陡的过山车运动以及奥运会上蹦床决赛视频等,然后问学生:在以上视频中,能量分别是如何转化的?这样,我通过将学生引入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能的各种形式,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了良好铺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此付出长期且艰辛的努力和尝试。希望广大高中物理教师能够认真分析当前高中物理课程的现状,在充分认识到物理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以上即为我对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两点粗浅想法,当然改革方法还有很多,但是由于受时间、篇幅所限,我无法将其一一阐述出来。希望我的这两点想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投砾引珠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但这一亮点与传统历史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3.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新高考来说,考的是鉴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能力,是历史思维语历史素养。只学会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生是绝对考不了高分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呢?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法。要加强历史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很好的把握,形成一个体系,从而有利于对历史整体的把握。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是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系,教师恰当地运用纵向联系,不但能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贯穿古今的历史思维。 要密切历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人的视角。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社会生活。 如本学期101中学的王森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就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注重构建历史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一般来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打破模块学习的分割,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整体。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被迫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改革学法作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摒弃“满堂灌”。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角
我省从2008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2009年9月,本人有幸参加了在井冈山举行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新课程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信息技术教师将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新宠”
2010年11月《江西省2011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新高考方案最大的改革在于,我省从2013年起实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专科)类的普通文理考生必须参加技术学科考试,技术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考试定于每年一月进行。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总分为100分。这符合《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
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曾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集体抱怨。新课程将信息技术列入高中课程领域的“技术”领域,使其成为高中阶段的一个独立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确认;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科目,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得到凸显。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不考”到“学业水平测试”,再到“高考”的“三级跳”,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将从“边缘化”状态过渡到“新宠”状态。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优势明显
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投影、实物展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实现了备课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校本培训,教师们普遍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全校老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普遍较高,都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使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整合过程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明显,是其它学科教师不能相比的。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地位,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更感兴趣,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优势更加突出,我们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信息技术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成员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让教师成为参与者和研究者。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学校软、硬件设备维护,学校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校园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卫星接收系统,搭建对外的校园网站,对内的办公OA系统,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培训,乃至全校所有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劳动。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而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处在代表时代特色的风头浪尖上。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自觉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可谓浩瀚无边。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地充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古人云“学不可已”,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做一个讲讲练练的教师,那我们将毫无专业优势可言,我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不仅有教学水平,而且有过硬新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完善自我,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教改的方案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完全的融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关系。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政策促使很多教师注重成绩的提高,以拿高分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往往带领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思考习惯,这种统一的思考习惯虽然会带给学生高分,但却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原来本应该充满丰富的感彩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单调、枯燥的一种解题模式。这种情形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积极地影响,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同时也再一次的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1.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
教师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组织者,所以新课标的贯彻落实程度都是与教师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新课标下,深入贯彻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对教师的理念进行改革。教师应该抛弃以往的只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观念。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创造灵活的、有趣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2.新的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通过对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用心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魅力。当然对于考试成绩也不能忽视,毕竟我国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新课标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成绩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两不误。
首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好的捷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语文有了兴趣,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鼓励学生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优秀文章,并且可以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享,通过沟通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次就是要增强语文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与写作的好习惯。阅读是提升人的身心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同时学生在感兴趣的条件下进行阅读一些有意义、有文采的文章,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阅读中增强语文知识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再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诗词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加、巩固语文知识基础。
最后就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不要给学生太多的约束,随感而发,然后再让大家做点评。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感悟能力。
三、结语
语文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园中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日后走出校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来自各方各面,所以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视语文教学的质量,积极地探讨语文教学的改革方案,共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会彦,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职教天地学术研究,2012(10)
[2]张华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趋势分析[J],家目的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于2014年9月公布,提出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文理不再分科,考生可以从政史地、物化生和技术(包括通用和信息技术)中选择三门高考科目。据统计,“7选3”科目有35种选择组合。如何进行“7选3”科目选择,直接决定考生将来报考的专业。面对如此多决定自己未来人生走向的重要选择,许多学生开始困惑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生目标。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公布。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挖掘兴趣特长,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使之做好高中三年规划,为以后工作、学习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人成才。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高一开始,在全校开设生涯规划课,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纲要,注意收集整理课程资源。
针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和指导意见,金华市区普通高中开始行动起来,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教育活动。我校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活动。我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承担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上课和平时接待来访学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里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想法学习生活。当被问及:“你知道什么是7选3吗?你知道如何选课吗?”大部分学生感觉很茫然,不知道怎么选择适合自身的高考选考科目。很多学生来心理咨询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业和生涯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市区各所普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少有单位和个人做过相关的调查,因此萌生了做相关调查研究的想法。
我根据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金华市区七所普通高中,包括省一级、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了解了这些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情况,发现普高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一)领导和教师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新高考改革方案是2014年9月颁布的,生涯规划指导意见于2015年,此前省教育厅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普高都要开课,有少部分普高开展了课程。七所普通高中,有一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最早,成效也最为显著,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指导意见》后,市区普通高中陆续开课。大部分学校开课时间不久,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新课改步伐,很多人认为课程可有可无,有些单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课,开展活动少。新课改实施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很多教师观念落后,没有适应新课改要求,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用,不愿上课。
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课时数偏少,基本在高一年级开设,有些学校只上半学期,没有形成高中三年的系统课程。开课为了应对“7选3”选考科目选择,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意义远不仅如此。不仅为了更好选择选考科目,还能通过教育的形式,提高学生个人生存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实际职业世界并且探索未来,培养规划未来的决策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实际中各类状况,有效自我管理和调整,选择合适自己且有意义的职业,不断完善自我。
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在职高开设,普高尚处于起步阶段,适合高中生生涯指导的软件系统少,学校没有购买相关软件,有经费不足的原因,也有思想认为没必要的原因。除了开课,很多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开展也少。
(二)专业师资数量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心理学分支学科,心理辅导教师适合上这门课。但普高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少,一所学校最多一位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平时既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要上心理选修课程,有些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时间精力都不足以承担过多的课程教学。如果三个年级都开课,教师人数严重不足。
(三)教师培训时间不足
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无法承担教学工作。心理辅导教师也要经常参加培训,知道课程最新进展,提高专业技能。大部分学校一学期只有一次专业培训,次数远远不够,且很多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教学指导。
(四)学生不重视,缺少职业生涯体验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必修课,但不是高考科目,学生不用考试,很多学校缺少评价方法,导致有些学生思想不重视,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包括了解相关职业、体验活动不愿意参加,或者敷衍了事。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学习压力仍很大,作业多,很少有时间参与职业生涯体验活动。
(五)缺乏统一的课程纲要
由于浙江省的生涯规划指导意见中并没有规定统一的课程纲要,各校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缺乏统一标准,每所学校各行其道,显得有些混乱。开课主要目的是选考,课时安排集中在高一年级,缺乏三年系统规划,尤其缺乏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法。除了一所学校,其余学校都没有提出详细的课程评价方法。而课程评价能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无进步,培养了哪些能力,明白继续努力的方向,使教师尽早找出实施存在的不足。通过课程评价,教师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重点,给学生一定压力,使之用心学习和体验,多花时间在课堂学习和职业体验活动中。
(六)没有三个年级的系统职业生涯课程规划
由于高一学生要面临“7选3”,所以课程一般都_在高一,缺乏对三个年级课程系统规划,上课随机性强。高二、高三安排极少课时或不安排课时。
(七)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计划不够详细
各校(除了一所普高)都提出了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计划,但计划不够详细,没有规定什么时间要达成什么目标。
(八)对课程实施效果测评少
部分学校对课程实施效果测评采用单一的问卷或访谈形式,测评后没有及时反馈。其余学校仅上完课,没有测评。
二、对策
为了解决金华市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的方法和对策,给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所学校提供参考。
(一)学校重视是开展课程的前提条件
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了,课程与相关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更新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大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必修课,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比高考科目还重要。开展课程能使学生尽快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目标,进而对高中三年做好学业规划,更好地选择选考科目和填报高考志愿。“我的未来不是梦”并不只是一句口号,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句话可能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实现。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了,课时才能得到保障,才不会被其他课“冲掉”。
(二)加强培训是培养专业师资的有效途径
课程开设起来了,缺乏专业师资怎么办?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人数有限,临时招聘教师又困难重重,只有加强培训才是培养专业师资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是课程的后备师资。学校应组织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专业培训,也可以请专家或授课教师在校内开讲座。内容既要有学科前沿知识,也要切合各校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多培训几次,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作用了,就会喜欢上课,进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三)建立课程评价和实施效果测评体系
建立有效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使之认真参与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活动,有利于课程长期持续发展。建立实施效果测评系统,对师生做问卷和访谈,获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珍贵经验,了解不足,及时予以改进,使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开起来”,还“开好”,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四)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各校加强联系交流
市区普高有一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得较早,已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一套体系,出了一些成果,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其余学校可以去参观学习其宝贵经验。各校之间加强学习交流,有领导层面的交流,也有授课教师间的课程研讨。通过协商,各校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法、实施效果评价、配备师资和培训等有所规定,形成完善的高中三年课程体系。
(五)立足本校实际,制订发展规划
每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程度不一样,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实际,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开展课程。要形成有本校特色课程模式的目标,长期规划必不可少。
(六)开展多种相关教育活动
生涯课程重视职业探索体验,学生在课余要花很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进行职业探索和体验,有助于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展,也是对课程的有效补充。
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安然度过青春期,发展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成自我实现。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明白自己的位置,在思想和行动上为进入大学做好充分准备,有效避免学生迷失方向,走上歧路。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