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财政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职能、框架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1.公共财政的特征和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5)另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2.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职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围。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 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观点
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
1.关于公平课税理论
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2.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一)公共财政概念
早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举世闻名的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配资源,但这只“看不见的手”偶尔会在某些领域出现失灵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来对市场进行调控,通过宏观调控来防止垄断、建立健康的市场体系、实行收入的公平分配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公共财政即是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都无法调解的公共资源的分配、调控等经济活动。
(二)县级预算规范模式
英国是第一个出现政府预算制度的国家,此后便为世界许多国家所仿照与采用,由此而形成的各国政府预算制度尽管在具体的实施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是相同的。所以,规范模式下的县级预算肯定会具备计划性、归一性、公开性和法治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预算更加规范,特别是县级预算也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迈进。
二、当前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县级财政预算现状
1.县级财政预算缺乏完整性
在我国,县乡一级是财力最薄弱的环节。一方面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上级集中了较多收入;另一方面县级财政负担了大量的刚性支出和配套支出,导致县级财权与事权不一致。对于县级财政的状况,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报告,截至2012年年底,有195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如果县级财政没有财力保障,地方许多事务就无法履行,地方为了保障运转就难免另寻出路,会加重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2.县级财政预算缺乏可靠性
财政预算的可靠性要求财政数字必须准确,过高与过低都不符合可靠性标准,各类不同性质的收入必须分类记录。当前县级政府由于存在大量的非税收入资金(如土地出让金)以及缺乏相应的预算权,从而导致了县政府收支计算十分困难。3.县级财政预算缺乏间断性预算制度不仅仅只有预算部分,还应该包含监督与审核。恰好,县级财政预算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在于审计与监督。根据国家预算体系的要求,县级预算要经过三种审计与监管。第一步是内部审计,之后是外部事后审计,最后是预算评价。预算评价中最重要的绩效与效果评价机制在县级政府几乎不存在。因此对于县级政府而言,预算监督毫无操作性。
(二)县级财政预算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预算管理缺乏稳定的财政框架支持
地方政府大部分地方税自从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一直处于与中央共享的状态,这种制度严重制约了地方财政的税源涵养,不利于地方财政的长远发展,严重打击了预算管理改革推进的积极性。
2.预算改革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关于预算管理体系的讨论与报道不绝于耳,但是报道内容大部分都带有事后诸葛亮的性质,带有用实践逆推真理的弊病。中国政府对于改革目标采取的逐步探索策略,这种策略比较符合现实社会要求,逐步探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不能将其作为目标选择不坚决的理由。
三、县级预算管理改革策略与建议
(一)深化县级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路径选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调整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明确将通过加大奖补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更好为县级财政纾困。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有利于增强基层政府责任意识,同时利于地方经济均衡健康发展。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健全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统筹力度,增强政府财力综合运筹能力。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以及国有资金经营的关系和定位。规范县级政府债务管理,将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进行管理。
(二)深化县级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制度建设要解决财政体制不到位、收入难以统筹管理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按照预算实行编制、执行、监督权力分离的财政内部机构,实行“三位一体”的财政体制;其次,通过标准定额的制定,对预算各个阶段做出明确规定;第三,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政资金运作的安全;再次,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利用资源共享达到资金流程效率化的目标;最后,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鼓励各个单位的理财积极性。
(三)推进政府采购改革。政府通过严格执行“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来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管职能。县直部门与单位需核实资产空间,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法对政府采购预算进行编制。符合县级统一采购标准的应使用批量集中采购方法,降低采购成本。政府采购预算需在一年以内执行并签订,保证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效率。
(四)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支出预算与政策取代收入预算与平衡成为了地方级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内容,为此可以通过跨年度预算平衡制度对公共预算进行调控,地方公共预算如出现短收或超收情况,可以利用调节基金对其进行控制,实现收支平衡。同时地方政府可以规划一份为期三年的财政预算政策,当调节基金控制力下降时,通过该政策来保障规划期内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与运行。从而提高财政政策的综合前瞻性。
(五)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以“分类指导、重点推进”为原则,建立完善的县级预算管理制度,力求达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管理目标。同时在地方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奖惩力度挂钩。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结束语
一、公共财政: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财政体制的转换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财政本身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财政体制未能适时转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构中国的财政体制,首先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那么,中国财政体制的重构目标是什么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理念是“国家分配论”,国家是一个“大管家”,财政力求包揽一切。在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环境变化了,政府职能也变了,财政体制显然应该按照新的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重新构建。
综观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体制,尽管其形式多样,侧重点各异,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政府收支活动的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财政收支实践面临的困难,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走公共财政的道路。
正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一样,公共财政也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品。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就注定了要走公共财政的道路。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公共财政理念,重新界定中国财政的职能范围,规范财政收支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推进财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目前政府正在执行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型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首先,政府在生产、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环境。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弱势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分职治事是指在按效率原则对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相应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
(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
(2)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在市场失效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
(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调控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
(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2)根据本地区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和非税收入规模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
(3)调节本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
(4)维护地区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5)组织和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和完善区域内各类市场。
(6)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政策,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基础结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电话、治山治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领域的共有事权,也应按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原则进行划分。
3.政府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来建立政府间责权利关系的准则。从世界有关国家的经验看,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责权利关系都是建立在宪法或相关法律基础上,责权利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以日本为例,日本战后的宪法中有一章是关于地方政府自治的内容,有关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运作用法律固定下来;除宪法外,日本地方财政法详细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上的具体分工;日本地方税法则详细规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法律规定保证了地方预算收支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护地方政府免受中央政府随意改变事权责任和税收分享比例、经费分摊比例。同时,这些法律还能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完善中国的分税制,理顺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需要发挥包括宪法、预算法、税法等在内的法律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奠定可靠的法律基础。
(二)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
1.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考虑到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应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在“十五”期间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某些税种上的分享办法和比例,逐步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具体措施有:
(1)改变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实行按比例共享或分率共享。
(2)将个人所得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适当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中央分享比例,中央政府因调整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使市、县级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市、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第二步,在“十五”末期至2015年,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收支范围,严格核定各地区的标准化收入和支出,在此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具体做法是:
(1)通过将部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用相应的税收取代,进一步完善税制。
(2)通过把一部分非政府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
(3)通过取消大量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行为。
(4)对保留的少量政府收费,实施规范化财政管理,加强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并适时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1.目标模式的选择。现行分税制同时存在存量调节与增量调节两条转移支付系统。存量调节就是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双向转移支付,自上而下的有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等,自下而上的即地方上解。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以“基数法”为依据的为维护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中国一向是采取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可以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但纵向转移的前提是中央收入居主导地位,要求中央有足以实现均衡目标的财力。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不仅存量不减,而且随着地方“两税”的增长而增长;而中央从增量中集中的财力虽然也增长,但是有限。因此,不动存量而仅靠中央从增量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纵向转移支付,范围和力度有限,最终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了横向转移模式的设想。横向转移就是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但是,横向转移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如何设计转移支付公式,如何把握“调富济贫”的分寸,是否会对富裕地区带来负效应以至于影响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等等,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缜密筹划,并通过试点,决定取舍。横向转移虽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从当前看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2.纵向转移的微调。(1)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扩大按“经济税基×平均税率”确定标准收入的范围,沿着“单位费用×测定单位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改进标准支出的测算,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支出标准的建设。(2)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调节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然后逐步减少富裕地区而增加贫困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量。更为妥善的办法是将税收返还基数逐步纳入按因素法计算的拨款公式,每年纳入一定比例,若干年后完全过渡到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制度。(3)清理现行的专项拨款,改进拨款方法。
3.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中国的地区差距决不仅仅限于省际之间,省级行政区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同样面临尽快建立具有均等效果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从当前情况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尚没有开始建立省以下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不论其是否享受中央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都应当考虑把属于完善分税制改革的这项工作深入下去,配套落实。(2)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当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作财政部门从源头的重要举措。
增强财政透明度还需要建立起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运作机制。(3)敢于触动既得利益。
纳入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分配的资金,不应仅是增量资金,还可以从既定的其他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逐步减少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收支结构调整进行尝试,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四)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着眼于收入划分及其管理,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完整规范的财政体制的最大瓶颈。目前亟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种政府性收入将不再通过中间环节,而是直接缴入国库账户;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费不再按期预拨,各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在预算确定的范围内购买商品和劳务,但付款过程由国库集中处理。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收付制度改为集中收付制度,要相应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改变财政部门向各部门和单位按期拨付预算资金的做法,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同时要改革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部门在办理支付的过程中,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实行全程监督。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国库管理职能。
2.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现行《预算法》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应加以修订。一是明确预算编制的时间和阶段,将预算周期定为一年,分为财政部门制定和下发建议框架、部门上报本部门预算草案、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并与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磋商和论证、财政部门形成预算草案并由政府上报人代会讨论等几个阶段。二是明确预算草案按照部门编制,规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能和地位。三是明确部门预算的编制依据,即以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的中心工作为支出重点,以相关定额为标准,制定部门、单位预算。四是明确编制范围,将预算外资金明确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范围,保证部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其他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应以《预算法》为依据,内容上要服从于《预算法》。(2)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要从强化政府预算法治化入手,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政府预算分配的状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集预算分配权于财政一身。比如,对于“基本建设支出”,应取消财政每年给国家计委切块安排资金的做法,统一实行项目管理。国家计委的工作重点应是按照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提出项目概算,并进行可行性论证。预算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要求,报送细化了的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对各项目预算进行分项核定,并将其列入部门预算。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同样应以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提出初步建议为主要职能,支持部门预算改革。(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目前我们在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各部门基本上没有与财政部门磋商的余地和时间。建议今后将预算编制、审批周期定在一年左右,以加强各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另外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该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编制方法,以保证预算的质量。经常性费用中属定员定额部分能够确定的支出和项目预算支出,主要采用零基法,同时确定支出项目要有明细表和确定依据。项目预算支出实行绩效预算,应有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4)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还应把按部门分类和按功能分类结合起来,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支出如何使用。可以考虑采用下列设置方式:一级预算支出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支出性质设置,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预算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个部门的分布,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会计;政府统一账户;英国经验
一、WGA的基本框架
WGA是指覆盖英国所有公共部门的一组合并财务报表。它借鉴商业会计方法,为整个公共部门制作一套基于通用会计准则(简称GAAP)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更高的、更透明的信息,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更好地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1、WGA涉及的范围。
《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为WGA提供了立法框架,它要求财政部为每个履行公共职能的实体,以及部分或全部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实体准备WGA。具体来讲,基于GAAP的WGA的合并范围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地域的各种类型的1300多个公共实体。这些实体分为以下几类:
(1)中央政府。包括核心政府财政基金(’Coregovernment’financialfunds,例如:国家贷款基金账户);政府部门资源账户;非部门公共实体;养老金计划,包括中央政府养老金计划,国民保健服务、教师等其它非基金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部门资源账户中未包括的国民保健服务实体等。
(2)地方当局(Localauthorities)。包括四个地域的各类议会(如:单一制议会、郡议会、自治市镇议会、区议会等等);消防机构、警察机构、缓刑委员会、旅客运输机构;废物处理机构、资源保护局;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等。
(3)公营公司(Publiccorporations)。包括国有行业、其他公营公司、营运基金等。
2、建立WG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并的方法论问题。由于合并的工作量非常大,采取财政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的方法,由财政部负责整个合并过程及账目的编制,并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间人,由它们负责其主办实体的子合并(sub—consolidation)。在合并步骤上,采用阶段性方法,先发展中央政府统一账户(CGA)和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再过渡到基于GAAP的WGA,并且对账户进行几年的模拟运行,以确保质量。财政部还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和咨询组,制定详细的合并进度表,要求每个相关公共实体制定年度数据进度表等多种措施,来确保WGA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团内部交易的问题。WGA把所有的公共部门看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因此必须排除集团内部交易的影响,即从合并的WGA数字中对销掉不同公共实体之间的所有物质交易和结余。此外,对在多个账户中报告的交易要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涉及到集中基金账户、国民贷款基金、国民保险基金。
(3)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的一致性问题。合并必须基于统一的会计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英国各类公共实体采用的会计政策体制并不一致,具体会计政策的差异也加大了合并的难度。为此,必须比较、调节和集中公共部门中各类法规及会计指导系列,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
(4)WGA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指出,早期的WGA报告至少要包括三个核心报表:财务绩效报告(即收入与支出账户,相当于损益账户)、财务状况报告(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解释主要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通过这些高度集中的报表,为议会和其它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宏观经济信息。
(5)审计问题。为了增加WGA的可信度,其账目必须进行独立的审计。这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入WGA的各个公共实体的法定审计,为此,应当建立与公共实体审计行业标准类似的审计标准,规范审计意见的形式,明确审计权限,并且协调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例如:根据合并范围,明确主计审计长(简称C&AG)、私营部门审计人员、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审计委员会指定的审计人员、北爱尔兰主计审计长等不同人员的审计权限和范围,协调不同审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等问题的差异。此外,可以开展一至几年的审计模拟运行,以检验其效果。
3、WGA的发展目标。
(1)中期发展:建立基于统计的WGA。在开发和实施基于GAAP的WGA的同时,财政部决定先为整个公共部门开发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它可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有利于为短期或中期财政政策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发展,此外,它有可能提高基于欧洲账户体系(简称ESA)的国民核算账户的质量。
(2)中期目标。建立WGA的中期目标是以GAAP为基础,准备一套完全经审计的WGA,它既会流入(feedinto)基于ESA95的国民核算账户,也会流入基于统计(也基于国民核算账户)的WGA(如图1所示)。经审计的、基于GAAP的账目以年度为基础生成,它要经过议会的详细审查,并且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为:部门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简称RAB)账户、信托和养老金计划的财务报告、地方当局和其他公共部门实体的账户。
基于统计的WGA年度或季度为基础产生。为了产生季度信息,它需要从国民核算账户和部门RSB账户中生成综合的数据,并且对国民核算账户分类进行调整以生成使用RAB分类的账户。这些未经审计的季度信息应当及时准备好以进入短期的财政政策规划过程。
资料来源:HMTreasury(hm-treasury.gov.uk)
WGA是对现有国民核算账户的重要补充。国民核算账户、基于GAAP的WGA、基于统计的WGA,这三个账户都有可能彼此接受数据,例如:可以通过WGA生成的数据改善国民核算账户的数据。
(3)长期目标。长期中,基于GAAP的信息首先从RAB,再从WGA,越来越多地直接流入国民核算账户。WGA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年度审计账目、季度产出数据、国民核算账目,以及国际比较、规划和预测、经济和财政政策等所有产出的、单独的数据收集系统(见图2)。
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做到:(a)成功实施基于GAAP的WGA和审计;(b)拥有从多种平台接收数据以实施合并的技术,以及为多种报告处理数据的技术。
为了生成图中所示的结果,一些来自WGA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与其他数据相结合。例如:考虑到ESA分类,可能要进行数据调整以编制国民核算账目;一些预测可能需要把GAAP信息与人口统计规划的数据相结合等等。
资料来源:HMTreasury(hm-treasury.gov.uk)
二、对WGA的评价
1、英国政府对WGA的期望。
近年来,在新工党的领导下,WGA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增加透明度、增加各类政府部门和公共实体之间的财务责任,发展到与政府决策(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决策)直接相关。不论对政府本身,还是对议会、纳税人等其它潜在使用者而言,建立WGA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政府希望WGA能够为各个层次的政府部门、议会、纳税人等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更透明的信息,以辅助经济政策的发展,通过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绩效的改善,从而使纳税人受益。
2、对WGA的批判性分析。
(1)WGA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的局限性。政府期望通过WGA提供对宏观经济决策有刚的信息,特别是帮助处理代际公平问题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这里隐含的假定是:WGA能够包括养老金、税收、社会保障人口预测、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等黄金法则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但是WGA信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责任目标,必须确保这类资产的保护成本、维修成本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在政府账目中。
(2)政府债务合并的困境。现实的困境是:政府一方面希望WGA提供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合计数据,另一方面又不想将一些重大的债务(如养老金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WGA信息的可用性及其合并的进程。债务合并困境的典型例子有:(a)关于“铁路网”(NetworkRail)实体21万亿英镑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计审计长应用英国GAAP,认为铁路网的债务应该列于资产负债表中,而国家统计署应用ESA95原则,认为这一债务应该在表外。(b)对私人主动融资(PFI)、公私合作(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根据FRS5中设定的基本原则,WGA合并中应当包括PFI项目(因为政府确实从项目中受益并且承担了在长期中为项目提供经费的义务),但是PFI项目却被保留在表外。PPP项目中与政府合作的私营公司的资产、负债既没有列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列入特定用途实体(简称SPE)的资产负债表。
(3)合并会计技术的问题。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在使用合并会计技术的概念及操作上都更为困难。主要表现在:(a)由于高度合并的数字,WGA可能掩饰了一些绩效较差的政府单位,而且低估了那些绩效较好的单位的贡献,难以提供评价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业绩的充分信息。(b)合并界限难以确定。关于公共部门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的界定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责任。反对编制WGA者认为:将非部门公共实体、地方政府、国有行业等纳入WGA会引起误导,因为这些实体与中央政府在宪法上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拥有这些实体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但是支持WGA者认为:如果尊重这些实体的宪法独立性,WGA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实体或多或少地从中央政府那里接受资助。(c)WGA审计中涉及的实体众多,难以协调。一方面,主计审计长、四个地域各自的审计机构、私营部门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权限,另一方面,主计审计长等主要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想管理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计审计长必须拥有否决他们工作的权利(如果审计缺乏质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审计直线职权,不同公共部门审计实体之间又竞相争夺地盘,使得WGA审计过程存在重要的结构缺陷,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各种审计实体之间可能存在大的分歧。(d)WGA要求公共实体实施权责制基础的会计系统,大量的中央政府账目也已经改为权责制基础,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技术难度,税收的计算仍然是现金制基础的。部门RAB的合时性和质量,以及上述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危及WGA的效用。
参考文献:
[1]DannyS.L.Chow.ChristopherHumphreyandJodieMoll.DevelopingWholeofGovernmentAccountingintheUK[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07,23(1):27—54
[2]HMTreasury.Introductionto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2007-04-02).
[3]DavidHeald,GeorgeGeorgiou.ConsolidationprinciplesandpracticesfortheUKgovemmemsector[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0,30(2):153-167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职责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定义
就是国家通过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获取对应的收入,政府在公共活动上的开支是主要的支出,从而达到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目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是经济得到了均衡的发展,实现了一种与市场经济对应的财政运行体质。它主要诠释了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两个主要的方向,公共收入是政府公共职能得以实现的必需品,而公共支出就是体现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
公共财政主要有满足公共需要、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监督市场运行、促进市场发育五个职能。
(二)目前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财政运行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还存在两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财政职能定位不清,主要还存在 “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对一些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和公共领域的欠投入;二是从监督环节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部门和一些职能部门以及人大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税收任务是从中央下达到地方,这就造成了地方与政府给人民代表上报的任务计划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数据上都有很大的出入,地方政府要求按人大通过的预算执行,而税务部门则按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数完成。其结果是地方政府要么完不成计划,要么为了让税务部门完成任务而增加税务成本。
2. 编制预算的时间过短,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我国的预算编制一般是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始,在编制上,周期一般只有2-3个月,因为调查和研究工作时间上的不充足,造成预算编制的精细化不够。
3.预算报告审议机构的力量薄弱。从各大人大的结构上看,预算审批机构的专业性不是很强,难以深入审查监督,大部分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理解不深入,致使对预算报告提出的建议没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4.预算执行的刚性不强。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历年制来预算年度,就是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但是预算草案要到第二年的3月份,人大会议上才能得到审议批准。这样操作,使我国每年的预算执行都有3个月的时间处于无法律效益的阶段。这样就会使各级政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5.在预算管理中还没有归纳到预算外资金,这就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嗯好安排的资金就是预算外资。这部分资金的存在,致使部门和单位支出不规范,逃离财政部门的监督,影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6.在预算上,如果有违反行为,也没有相应的追究和惩罚的方法,大大减弱了预算的法制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法律对预算法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还有不足:第一个是不明确责任的主体;第二个是采取法律手段的是违法人的上级机关,却不是监督机关,这样就使执行法的客观性大大减弱;第三个是制裁形式有限,目前只有行政处罚,法律的权威性不够。这些缺陷和不足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按照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初步设想
1.规划政府支出。按照完整性的预算原则体系要求,各个政府的编制都需要完成统一的预算政策,充分体现出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财政支出的全貌,这样可以为政府提供出完整的政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同事也可以了解到全国的政府资料的流向和流量,加大监督政府理财活动的力度,防止政府部门腐败现象的出现。
2.强化部门预算。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各单位要全面体现出各个部门年度的资金需要和单位的年度支出状况。依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的状况要按照收取的级别来核对各个项目的收人,具体到各个收费项目:支出方面就按照,支出项目逐一填列,对专项资金方面的支出要建立项目库,利于财政部门监督和管理。
3.推行零基预算编制法。目前在编制预算时,基本上都是按照“基数+增长”的模式,没有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这样在加大每年预算数的同时,也影响了对一些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资金投入。推行彻底的零基预算,就是要在保工资和保运转的同时,结合到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进行支出机制,确保民生项目和支出的项目的落实
4.健立专业的预算审核机构。目前各级人大和政府都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核机构,而预算审核工作是编好预算、做好预算的关键,必须在两个环节上面建好专门的预算机构。第一是在各级的忍到预算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的审核,二是各级政府聘请一些财经专家,对财政预算作数建设性的意见。
5.建立大一的国库制度。是对财政制度的帐号设定和支出的方式的一次变革,是把所以的财政资金都归于国库的单一性体系管理,收入的资金都是纳入国库或者财政的专员,支出的资金通过单一的资金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动供应者和单位这样有利于加强预算监督,让资金的收支过程处于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下。
6.构建有效的预算监督机构。一是建立财政、审计和人大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效率;二是需要加大力度对各个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的考核,建立起项目的考核机制;二是加大对事前和事后的监督力度,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全部的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加大对违反预算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了处罚力度,就会使一些违规人不敢去违反预算法的规定,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维护了预算的权威性质和法制性质。建立起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政府和预算单位的行为,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促使政府各部门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财政资金真正做到为民办事,以理财的民主化助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主编,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财政部国库司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试点培训资料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项怀诚,中国政府预算改革五年(1998—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蔡笑腾,基于博弈论的财政预算管理研究,财政与研究,2005,11,5-6.
[6]王丙乾,《中国财政工作全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20-50.
[7]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8]吴俊培,《政府预算管理与预算效率问题研究》.中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5.
[9]财政部预算司,《国家预算决算辑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0.
[10]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财政工作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张馨,袁星侯,王玮著,《部门预算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
[13]孙开,浅论政府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财政监督杂志,2002 ,1.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项重要财政管理改革,是建国以来预算科目最大的一次改革,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中周密部署、统筹规划,从制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学习、数据转换和信息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回答了“钱是怎么来的,用到了什么地方,具体怎么用,用的是否理合法”的问题;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提供了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一)收入分类
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并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等,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分类统计的体系。
(二)支出功能分类
为更加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较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有利于解决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支出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三)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并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为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市所做的准备工作
(一)周密部署,制定方案和制度
为了组织做好全市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制定了《漯河市本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步骤及流程,细化了职责,排定了时间,并对县区改革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方案考虑缜密,安排得当,从细微处入手,按照谁发文谁转换的原则进行,大大加快了数据转换工作的进度,提高了数据转换的准确性,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党组成员和各业务科室学习文件精神,对漯河市开展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并决定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列入本年财政机关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各业务科室为成员,并在预算科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工作开展。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财厅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班和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让人人掌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为改革打下扎实基础。四是我局领导主持召开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传达并贯彻落实有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讲话精神,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布置,要求各科室认真学习掌握政策,互相协调,团结一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五是由预算(国库)、信息中心联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其财务负责人分期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对这次培训方案最好的诠释,质量是此次培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培训的最终结果是要为改革提供人员基础,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本掌握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
(三)整合软件,以技术为支撑
目前我市国库科共有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执行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统、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和国库执行信息系统等多套子系统,涉及多个开发商,这些相互分立的子系统恰似一个个信息孤岛,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市级国库管理系统的统一运行平台,我局迅速派出相关业务和技术人员到省里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从几个软件系统的方便、灵活、实用性和售后维护升级等方面考虑,选用了一家较好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国库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国库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新旧科目数据转换的新科目标注模块,以此实现对现有国库管理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升级,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按照测试方案和步骤,正在进行各子系统的模拟测试。进入2006第四季度,按照与银行、人民银行的实际联网模式,对新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了实际模拟运行,确保了2007年1月1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四)确保数据转换准确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2006年7月初,预算执行数据转换工作启动,为了减轻改革给单位带来的震动,减少改革给单位带来的工作量,为预算单位提供方便,提高数据转换准确性,加快数据上报和汇总速度,具体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新版国库集中支付新系统中专门开发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该软件界面简洁,功能齐全,操作简便。一是可以从现行集中支付系统和预算执行系统中按单位、按科目汇总各月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提取到数据转换软件中;二是数据转换过程中,软件会将一对多、多对一的科目转换数据自动进行校验和汇总,预算单位最短可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数据转换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转换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生成各类报表,供分析和上报所用。2006年6月下旬对局内各相关科室和市级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的培训,为正式启动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做好解答咨询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服务和监督并举,共同做好数据转换工作。为确保转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加强对新旧科目转换关系、数据转换软件的操作流程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对预算单位问题解答和咨询的准备工作;数据转换期间,建立了反馈制度,及时向科内反馈信息,及时为预算单位解决数据转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数据转换系统,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对基层预算单位科目标注情况、一级预算单位的审核汇总情况、各部门预算科的审核确认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对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数据转换各环节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便捷高效的转换软件是数据转换工作的技术支撑,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是数据转换工作的质量保证。
按中央和省财政厅的部署,眉山市财政局于年正式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现实选择
我市眉山建区设市几年来,市级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农业财政”、“吃饭财政”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现行的财政管理模式与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管理上,还存在资金分散,政府财政应急能力弱,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不仅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阻碍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现实呼唤改革,改革才是出路。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年初,市本级进行了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成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到××年底,市本级、五县一区成立了支付中心,主要职能是会计集中核算。此外,有四个县的乡镇财政也实现了集中核算。
二、成功转轨
××年,市本级和区县全面启用省财政厅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以市县财政局内部业务科室和支付中心为载体,以省财政的金财工程业务系统为模板,通过“规范”和“并轨”,达到“统一模式、统一支付软件、统一核算”三个统一,市、县、乡操作平台全部统一到省上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下。
(一)制度建设
根据省财政厅的工作部署,在总结我市支付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我局会同市人行制定了《眉山市市级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眉山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两个指导性的文件。建立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规定了集中支付的范围、审批权限和拨付程序,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增加了资金拨付的透明度,减少了资金划拨的中间环节。
(二)业务培训
为使全市的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顺利转轨,××年月初,市财政局召开全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动员会,市人行及银行,各区县财政局长、预算股长、支付中心主任及其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市的改革方案进行了统一部署。会后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前,要求各区县现场进行初始化设置,并实现每个区县一一过关,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现场验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省厅信息中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各区县进行了启动时的现场业务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全市支付中心的顺利转轨。
组织了乡镇财政的专项培训。对全市个乡镇财政所的财政所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为期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公文写作、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金财工程应用系统等全方位的培训,为金财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
(三)核算嫁接
××年底前,我市使用的软件维护和升级难。为此,我们请省财政厅信息中心为我市开发一套新的核算软件,直接构架到全省市州级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中。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同一数据库的优势,实现了支付核算系统的无缝连接,使支付系统和核算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市、县、乡镇齐动
××年月份,全省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和业务培训会议要求全省各市州和个区县(我市有彭山县和青神县)在××年底以前全部按省上的模式规范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年月,我市市本级和四个县财政正式按省上的部署启用集中支付系统。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在××年的财政工作会上,要求各区县××年月日前,各乡镇在××年月日前全面启用金财综合业务系统,达到业务规范,软件统一,市县齐动的目标。目前,全市六个区县及其乡镇都统一到“金财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平台。
(五)配套参与
我市国库支付改革得以初见成效,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套参与密不可分。人民银行的带领下,各银行积极主动。市电信部门为改革提供的优质的网络服务。财政内部各科室齐抓共管,献计献策,从××年起,各业务科室全面启用新的指标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预算外资金也和国库资金一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支付和清算。下目前我市正在探索如何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人民银行金库实现财政资金的直接支付。
(六)网络构架
眉山市作为省财政厅“金财工程”试点项目的乡镇财政四级网络,区县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和金融部门的横向网络已经全面铺开,全市余单位组成的财政专网初步形成。全市各乡镇和预算单位统一采用适时在线的模式(兆带宽),接入市电信的金财工程专网。在省财政厅的信息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我市将在××年初组建区域数据中心,小型机服务器已经安装调试成功。
(七)帐户管理
按照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基本要求,市财政局国库科在人民银行设立预算资金帐户、在商业银行统一开设非税收入专户,国库支付中心在工、农、中、建等家商业银行统一设立单位基本存款总户和财政零余额户,完善了市级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全面撤销单位银行帐户,××年再次清理整顿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管理的社团、服务部门、党费、团费、工会等余个帐户,清理资金达万元。
(八)集中采购
我市大多数乡镇没有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满足业务开展的需要,全市个乡镇财政和市县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个预算单位硬件配置、更换和软件培训,由市财政统一进行政府采购,大大降低改革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改革成效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变了原来财政资金分散的局面,缓解了市级财政资金压力,增加了对区县财政的资金调度;保证了全市工资发放、重点支出的需要,提高了政府的经济应急能力;有效地规范了各部门的支出行为,使单位不敢做假、无法做假、没人做假;加强了财政监督,变事后监督、间接监督为全程监督和直接监督,前移了财政监督阵地,从源头上堵住了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了反腐墙。
四、实践体会
(一)领导是关键
财政支付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推行这一改革,关键是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我市在改革中,首先是领导魄力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改革高度重视,毅然作出了率先在全省实施这一改革的决策,并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其次是财政部门意识强。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在革别人的命的同时,也革了财政自己的命”,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正确对待,积极参与,锐意改革。其三是各部门共识快。通过开会动员、媒体宣传,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自觉以大局为重,主动参与改革。
(二)配合是基础
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政府主导、财政主抓、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少走弯路,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在改革中,部门间配合十分默契,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人民银行严把单位开户审批关,各商业银行积极做好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帐户的注销及资金划转,有效地支持了单一帐户体系的建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更是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为己任,全力支持改革,用“不改革就违纪”的严明党纪、政纪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组织部门以“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要求,为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市电信局提供优质网络服务。
(三)创新是核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在尚未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机构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在改革中,针对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把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机整合,建立了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同时,把制度创新、建章立制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了一整套改革措施和配套办法,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确保了集中收付改革的推进和支付中心的有效运行与监督控制。
(四)技术是支撑
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改革的效益越高、成本越低,阻力就越小,就越容易成功。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国库制度改革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有力支撑。我市在改革中,利用“数字城市”、“金财工程”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采用整合后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对每笔财政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按中央和省财政厅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在调整优化乡镇行政区划中做好资产处置工作和加强财政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市所有乡镇在20__年7月30日以前全面实行乡镇财政集中收付。市财政局结合我市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和金财工程综合业务系统,全面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在全市130个乡镇建立了全新的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取得一定成效。
一、现实选择
(一)重心转移需要
由于农业税的减免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县、乡财政的工作重心也将由原来的催粮、催款、抓收入,转变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需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跟踪问效,这对乡镇财政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二)公共财政需要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乡镇财政将保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财力状况,为乡镇各类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性的服务,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革后的乡镇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将面临更多更庞杂的公共财政基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需要启用金财综合业务系统做支撑。
(三)撤乡并镇需要
20__年,全市乡镇改革,撤乡并镇,全市由原来的218个乡镇减少到130个,撤并率达到40%以上。大量乡镇的撤并,乡镇财政职能的重塑和归位,为我市乡镇财政改革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基本做法
(一)人员培训
为搞好乡镇财政集中收付工作,市财政局于20__年对全市130个乡镇财政所会计人员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公文写作、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金财工程应用系统等,为乡镇财政集中收付中心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网络构架
20__年8月以前,各乡镇财政所没有与市县财政连接的网络,为有效推进乡镇改革,我市率先开通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网络。今年8月,全市采用适时在线两兆带宽的ADSL,开通了市财政局到130个乡镇财政所的纵向网络。
(三)规范统一
全市130个乡镇在去年7月底以前建立了全新的财政集中收付中心,绝大多数乡镇完成了“金财综合业务系统”初始化工作,部分乡镇已正式启用该系统处理业务。通过“规范”和“并轨”,达到“市县乡网络统一、收付和核算统一、预算内外资金通过综合预算管理统一”三个有机统一,市、县、乡财政业务操作平台全部统一到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下。
截止目前,全市130个乡镇已经全面使用金财工程综合业务系统。
(四)集中采购
全市大多数乡镇没有像样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满足业务开展的需要,全市130个乡镇财政的硬件配置、更换和软件培训,由各区县财政统一进行政府采购,大大降低改革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仁寿县财政局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集了9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镇财政集中收付中心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培训。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三、改革成效
摘 要 三公经费的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在公众推动下三公经费迈出一大步,经历了一个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饱受争议。鉴于“三公”经费的特殊性,要想改革达到一个理想效果,就要从深层次入手,采用零基预算法,制定科学、细致的预算信息,设置详细的会计科目,规定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问责机制,统一模式,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才能不负公众的期望。
关键词 三公经费 财政信息 改革与公开
“三公经费”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由于“三公经费”性质的特殊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个别单位和个人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超规格接待,公款出国和公款旅游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在公众的推动下,“三公经费”经历了一个从不公开到公开的过程,虽然公布出来的数字还饱受争议,但是这是改革进程的一大步。
一、“三公经费”的现状
(―)公开的程度差别大
从网上公开的信息来看,31个省级政府部门预算,已经公开的26个,未公开的5个。有的已经公开了较多信息,有的仅公开了部分信息。也没有文字说明。
(二)公车消费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公车使用一直按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控制,财政部门按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工作性质定编定标准模式控制经费。公、检、法等每车3.5万/年,县(处)级每车3万/年,其他单位每车2万元/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违规超编、超标购车严重,目前公车不仅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二是公务用车费用不断攀升,财政负担沉重,有报道每年一辆公车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6万元,高的甚至10万元。三是公车私用问题严重。据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付局长叶青和权威专家的观点,我国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现象:即办公事使用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家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四是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不注重车的养护和保养,驾驶技术差,维修次数频繁;待车和空调使用不当,燃油多;事故多发,使用年限降低,车况差。
(二)公款吃喝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款吃喝费用高,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吃喝现象普遍,几乎中午和晚上天天如此;宾馆、饭店、会所、农家乐大车小车挤挤,人来人往,高朋满座,灯火辉煌。二是公款吃喝名目繁杂,请上级,请同事,请朋友,请同学,请战友,招商引资,冠冕堂皇,五花八门。三是公款吃喝猫腻多,高档会所,桑拿洗脚,礼金礼品不好报销的费用都以餐费名义报销。
(三)公款出国(境)旅游现象普遍
以考察、学习、培训、开会等名义,出国(境)旅游风气盛行,假借考察投资项目,伪造邀请函;也有让同学、亲戚、朋友发邀请函,以考察、谈判为名,出国(境)公款旅游。
二、“三公经费”改革的建议
(一)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
从中央各部门和省政府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科目设置、数据信息来看,比较笼统。仅仅是一个大体数字,并不能反映每项、每次经济活动的内容。一是科目设置不科学,从《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可以看出,只有笼统的类、款二级,而没有目、节更详细的科目核算。二是要求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二)准确鉴定“三公”经费核算范围
从差旅费、培训费、接待费、交通费中分离出来,新增加了“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交通工具购置”和“其他交通工具运行维护”等科目。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三公”经费数据真实、准确,起到推动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三)科学制定“三公”消费制度和规范的消费标准
以前“三公”消费制度不健全,标准不规范,部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执行起来刚性不强,空间太大,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力。要建立易于落实、统一、科学的、针对性强、约束层次高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和社会监督。
(四)深化“三公经费”预算公开机制
目前,我国的预算是根据前期发生的费用为基础,结合去年的预算、决算数据编制今年的预算,编制预算的内容较为简单,预算的科学性不强,准确性不高。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薄落,容易使不合理的因素长期存在,造成浪费。零基预算方法,就是计划期的任何费用项目开支数,都不从往年的实际开支数出发,而是以零为起点,完全按照预算期内应该达到的目标,重新考虑每个费用项目支出的数额必要性和合理性。合理安排“三公经费”。
(五)建立和完善“三公”经费监督问责机制
为确保“三公”经费的公开及时有效,第一、建立公开审查机制,督促各部门严格按部门预算开支。审计、纪检部门及时跟进,抽查监督。确保公开的信息准确、真实、规范有效。第二、构建公民监督机制,最大限度的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按统一格式定期,接受监督。对群众“质疑”、“挑剔”要及时作出正面回应,解疑释惑,对未及时作出合理解释让群众满意的,监督部门要及时审查、公布结果。促使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使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得到有效发挥。第三、启动公开问责机制,把“三公”经费公开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对没有在规定时间公布或公布有问题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问责。
参考文献:
[1]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