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小学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创新 德育教育 对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极为迫切,因为他们还处在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他们品德塑造的黄金时期,为此,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的创新德育教育,提高德育质量。新形势下面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是责无旁贷,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

一、巧用班会时间,狠抓德育教育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识别,有了既定的自身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小学阶段他们又处在个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好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在在德育方面,他们也会被感化和同化。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小学生的数量较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班集体的作用,班级作为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单位之一及自治组织,其学习氛围、班风及班主任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目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依然较大,学习任务依然较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很难挤出专门的时间,这时候班会或者班级活动就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大好时机。班会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平台,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活动,作为联络师生感情和同学之情的盛会,对学生的德育感化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开展德育教育,如进行日常的校纪校规的教育、开展尊老爱幼的教育、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同时在开展这些教育的时候可以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观看教育类的视频、开展话剧表演等等,最好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二、发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和课堂的作用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发挥科任老师的作用,因为作为人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此,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完成教书的任务外,还要有责任有义务的培养学生的品德,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机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小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来自老师的讲解或者父母的熏陶,他们的个性在此阶段还没有完全凸现出来。如果单纯的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淡,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小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可能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运用好知识迁移及图示理论,做好日常生活与课堂知识的完美结合,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激发,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把德育工作运用生活化的情境和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喜闻乐见,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牵扯到文明行驶和有关交通的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开展德育实践,让学生感悟德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还不能仅仅依靠教材,教材中的文章必定是有限的,内容涉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这样是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的,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们要开拓视野,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法律教育。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和法律知识后,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品德情感的感悟。

四、挖掘学生资源,培养得力小助手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如果班主任都事事亲躬,不但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同时也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一旦班级管理跟不上,学生就会失去自觉性,班里就会乱了套。为此,班主任老师要学会借力管力,使用民主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法,选出几个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学生,然后把班里的卫生、纪律、两操、文艺等工作放手大胆交给他们,让学生来管理学生。定期召开班干部会,不断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渐摆脱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与管理,这对以后的发展都十分的有利。

五、以身示范,家校合力

小学生喜欢把自己的老师作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他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就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到高为师,身正为范,不光有惊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让学生尊崇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学习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包括家庭。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为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而是家校合力,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对于学校来说,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家长,只要学校的条件允许就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可以以身说法,用现实案例来开导和教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德育事迹进校园,开展德育活动。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让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德育合力。对于家长来说,要相信学校和老师,要大力配合学校的工作,对于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只要条件允许就要积极参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不求形式,只求实在

我听过多节课,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上热热闹闹,老师眉飞色舞,学生开开心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不多。我认为,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学生能听懂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希望学生嘻嘻哈哈地学,但学得不扎实,还是让学生心平气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我是选择后者。教学口语交际·习作一第三项建议:暑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一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假如安排学生自由组合交流,学生很高兴。这样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好事坏事,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把不着边际的话拿出来谈,到汇报时却个个都不举手。于是我一开始就提出明确要求,先给15分钟让大家酝酿,每人只选择一个话题,围绕话题把经历过的事情有条理地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时间2分钟左右,小组长负责记录,交流完后小组长总结,组内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汇报。有了明确的要求,有了这15分钟的酝酿,同学们都能静下心组织好语言,把想说的话都清楚地说明白,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策略

3.1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音、形、字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主要内容是: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阶段,以掌握字音为主,渗透字义和字形;理解课文阶段,主要是了解字义,巩固字音,继续渗透字形;学懂课文后,以识记字形为主,巩固字音、字义。这种识字教学的三步法彻底消除了过去孤立识字的弊端,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造成教学仍存在片面性。

3.2恰当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量多形繁,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2.1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记忆。随着学生学习的合体字的增加,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到中高年级,要采用结构分析法教学,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记忆。很多独体字,如“木、子、米”等作偏旁时,某些笔画发生了变化,所以,采用结构分析法时,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3.2.2组字归类识字法

学习的本质是在头脑中形成学习的认知结构,生字的学习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可以是形近字归类,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3.2.3比较辨析识字法

对字形学习,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学习时,常常对一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可引导学生做仔细的观察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4.让孩子“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让我们难以想象,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他们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第3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第三组第八课“zh ch sh 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 和 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 和 s”为平舌音,而“zh、ch 和 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 第四组第十课“ai ei 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 和 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第4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更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说明教师的责任由以前的“教”转变为“教学生学”。作为英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积极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新编写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听说读写方面学习训练内容,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先培养英语语感,培养兴趣等。现将我个人这些年的教学感受及反思写出来,与各位进行交流分享。

一、课前3分钟~10分钟用英文与学生自由对话,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增强师生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每堂课开课之前,我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两个环节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及阅读能力。首先,课前3分钟~5分钟自由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言,其中有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英语名著翻译片断、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个环节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兴奋之情。其次,课前3分钟~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并导入新课。我会就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采取师生问答、分组问答等等形式进行复习,并顺其自然地把新课程教学内容导出,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衔接感,并不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顺利地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习、复习、再复习,对英语课进行复习时要做到有系统、有针对性。

二、课堂上尽可能采用英语教学,加强学生语感方面的培养,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鼓励他们去大胆对话

我在日常授课时尽可能采用英语,对于我接手的新生,我会从最初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让他们尽可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以后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渐地适应我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日常注重学生英文语感的培养,加强阅读的训练,教材中的生词、句型与整篇文章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情景的创设,朗读时标出句子的重音,将朗读的不同情感融入到不同的英文课文中。同样,重音的游离,不同的语调,都体现了说话者心理活动状态。通过培养训练,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音、语调与朗读的重、弱读,也会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要将学生们的参与度与教学评价得失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杆。因此,学生们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归纳,英语老师要多多激励表扬,非常热情去支持帮助他们,并及时准确地处理获得的相关信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若时间还充裕,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上,比如谓语动词的变化,英语习惯性的表达,人称在特定情形下的变化等等,进行总结归纳,让他们有所收获。 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可有助于及时自我反省,正确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小测验,师生问答、口头表达自己的学习表现,书面写出自己的心理及想法等等。此外,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

幻灯片、照片、实物、图画等是我们日常进行英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直观教具。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发动学生和我们老师一起制作教具。比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可以发动他们自己做一些字母卡片,可以让他们用这些小卡片做一些相关的游戏等,对他们的英语听说方面进行训练。此外,对于日常的一些对话、单词都可以做成一些简单的教具、道具,方便同学们进行学习、巩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充分利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及趣味性。比如,在教The weather Forecast一课时,我准备了一段央视的天气预报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同学生们听着这动听的音乐,以及天气预报变化的屏幕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都非常高兴,并纷纷参与讨论,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天气预报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在欢愉轻松的课堂上进行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5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写字,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它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一、能端正态度,磨练意志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二、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三、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1)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的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2)我们的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写字育人环境。各种媒体都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抽出一点时间指导孩子写字。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写好字才有希望。

第6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学生所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自信心大增,遇到困难不是畏缩不前,而是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和老师一起攻破一个个难题,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完善了人格,培养了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敢去质疑和否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禁锢在课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中,缺乏创造力。我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其中有一句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自己是很难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家对这句诗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问我“课本是不是出错了,瀑布怎么会有三千尺?”还有的同学问道:“银河有多远啊?是不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地方?”看到学生踊跃地提出质疑和敢于否定,以及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方式,我既惊奇又感到欣慰,我经常用陶先志先生的一句话来激励学生:“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

三、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增强亲身体验

语文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语言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小学语文在教材选题方面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那些有很多对话的课文,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这既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符合“学习语言是为了生活”这一主旨,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课文时,都可以制作相应的头饰,让学生戴着进行模仿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同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第7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是优化人才素质、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达到完善素质教育、美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势在必行的责任。纷繁万事,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哼唱旋律,请学生为旋律编出适当的身体动作,请学生指挥,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即兴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欢乐的绸子舞、扇子舞……我还根据班上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且聚且散的流动课堂教学方式,在孩子们唱歌时,让他们自由组合起来,爱唱的靠近风琴围在教师身边演唱;学跳的学生则可站立着舞蹈;有部分学生则用手指,想象着在乐器上演奏歌曲,以及也还会有一些用脚后跟击地板或拍手以示打节奏的学生……他们是课堂里真正的主体,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更丰富、更完满的爱好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培养学生乐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音乐欣赏,要多聆听欣赏各类优秀音乐作品,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实际上,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它的获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所以只有欣赏水平的提高,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第8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语文 辩证认识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第9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性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结,这样才会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认清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课堂课上,很多教师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他们往往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往往不会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却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还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投影、多媒体等)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运用,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这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内容的讲解,忽视教材的运用。现在,不少教师只是将教材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这使得很多学生都不会阅读课本。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能自己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而且,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用。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十分迫切与必要。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引入要恰当。

1.引入的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有位老师为了引出“倒数”的概念,从孙悟空腾云驾雾翻跟斗讲起,弄得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真令人啼笑皆非。虽然学生对此故事情境很感兴趣,但由于故事内容不能反映“倒数”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只能是无效的教学。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典故引入,却带来了奇特的效果。教师讲完典故后,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可笑,学生说猴子太愚蠢了,其实一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3+4”和“4+3”这两个加法算式来说明道理,进而通过比较感知到两个加数没变,和也没变,只是加数位置变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2.引入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而理解和掌握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米尺上的刻度,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概念。

又如,我们可以借助操作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2份,交流不同的分法。然后引导学生将几种分法进行分类,观察、比较后让学生发现“4根与4根”的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并指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3.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时,有位老师先组织学生操作学具:分别用2个、3个、4个……20个小正方形去摆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摆出的长方形个数与小正方形的个数之间的联系,再逐步引到质数、合数。殊不知,教者刻意追求创新,不仅在摆长方形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人为地增加了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反而影响了对概念的直接感知,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可以利用约数的概念直接引入质数、合数概念。让学生先分别求出一些自然数的约数,然后根据一个数有几个约数进行分类,从分类情况便可引出质数、合数。这才是引入质数、合数概念最简捷的路径。

(二)创设情境,明确目的。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笔者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又为下一步教师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三)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