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体育课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改革方案

第1篇: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64-02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和动态网站的开发都需要后台数据库的支持,大量信息数据都是利用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技术成为系统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兼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学习软件工程、WEB程序开发以及人工智能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相关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尤其是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关系到软件开发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软件开发质量。所以,不断地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数据库技术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变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上也实施了很多改革措施,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理论案例与实践案例衔接不紧密,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虽然数据库理论的课时和实践应用的课时都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但由于其中的案例在每一门课中都是独立的,而不是将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始终,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的理解就割裂开来,没有形成系统合一的结果。最终理论还是理论,实践应用中并没有延续理论分析的结果,没有透彻地理解数据库设计原理,那么在实际设计数据库时会出现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2.在数据库应用中过度重视应用软件的作用,忽视理论的结合。加大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时后,教师教学重心偏向数据库软件平台的应用方法,虽然以案例为驱动进行讲授,但忽视了相关理论应用的讲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的应用在SQL语言的应用上,而忽视了数据库关系模式建立的正确性,实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设计内容的理论依据不完整,出现失误和偏差,给后续的学习带来了隐患。

3.考核方式不合理,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只有单独的理论考试,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分成两门课后,还只是试卷考核,没有上机考核。虽然实践课上学生也动手实际操作了,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只是停留在浅尝则止的状态,更多的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4.教学手段始终不变。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及应课程的授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授课时没有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调整授课手段,始终如一依赖课件,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涉及关系数库和关系数据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较长间理解这些知识点,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加快了演示的节奏,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真正学好数据库技术,我们提出了数据库相关课程的一些改革方案

二、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调整或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调研2006―2011版的教学计划,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软件专业分为三本和二本方向,了解数据库相关课程的设置,包括学时数、学分、理论课学时数和实验课学时数、考核方式和开课学期。调整并确定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数据库课程体系内容主要有: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程序设计语言(C#或Java)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软件应用开发设计规范化理论指导,程序设计语言是编程工具,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现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结合这几门课程综合设计一个小型应用系统。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语言尽量安排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之前或同一学期,这样,在课程设计中对数据库体系结构和应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理解。

第2篇: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高校体育课程 改革 新方向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也随之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来说,其不仅是学生接受的最高层次体育教育,而且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为此,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体育观念、态度以及习惯,对其未来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拥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还要给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健康体育以及快乐体育等科学的体育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实践,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并积极有效地将其贯彻落实,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制约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高校的体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体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高校体育改革仍然滞后。科学地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并有效地解决其内在突出的问题,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部门的改革创新意识差

1.学校管理层的改革创新意识以及其决策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被传统保守思想所束缚,严重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滞后的管理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课程发展,使得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很难走出一条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一味强求教学的标准性以及统一性,这种“一刀切,一风吹”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滞后的管理决策机制不仅严重束缚了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2.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保证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在抽查的陕西省56所高校中,61.5%的高校体育管理者对体育课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文轻体”的观念在大多数管理者思想中根深蒂固;(2)对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育器材购买的经费投入相对较低;(3)对于体育教师、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及教师的培养模式中都偏重于文化课。这样会很自然地给大学生一种错误的指导信息,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理念上产生偏差,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严重忽视一线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强调学生在教学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他们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其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有着更为直观和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经验与提出的建议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我国教育改革方案的制订,常常以官方和专家的意志作为参照依据,然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将新的改革方案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去。在此期间,一线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改革之外,变成了改革方案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那些宝贵的、实用性的建议和呼声却完全被置之度外。

而且,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难以满足学生体育教育的需求。在随机调查的56所陕西高校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师质量和学历水平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安排也非常少,体育教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严重地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得相当缓慢。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受到了极大地束缚。教师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不到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只能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之下,按部就班地将大纲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接受者,也无法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无论对教师讲授的体育知识是否感兴趣,都要无条件地进行接受学习和锻炼。在课堂上,学生的这种被动地位严重地挫伤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体育教学效率极为低下。

(四)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性。在调查的56所陕西高校中,78.4%的高校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在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集中在球类、田径和体操。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为:(1)大学体育课时安排得相对较少。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和体育场地的限制,体育课程一周只安排一次,导致学生体育学习课时少、学习内容少、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难以得到保证。(2)体育教学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死板单调。在组织过程中,学生数量庞大,难以体现出其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首先经过教师统一的教授与讲解,然后学生再完成相应的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注重技巧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

三、贯彻落实新课改,引领高校体育新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对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此,在通过全面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之上,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不仅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大纲,而且也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建设与评价的新依据,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全方位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要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以及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此外,它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课程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为此,贯彻落实体育课程新课改,可以有效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状态,引领高校体育教学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在校的体育教育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受益终生的。

然而,在2012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中发现,我国青少年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相比较2007年来说,略有所提高,其下降趋势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继续表现为缓慢下降的趋势。要切实地遏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恶劣趋势,必须要将“健康第一”体育理念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教材的编纂,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要以“健康第一”作为依据和准则。同时还要将这种健康体育的理念深入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他们在教学或锻炼之中始终以健康为准则,以便实现科学有效的健康体育锻炼目标。

(二)突破传统落后的旧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新理念

在新的体育课改中,要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再是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体育学习的主动者、受益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在兴趣的激励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的学习和锻炼之中,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教学大纲的执行者,能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体质。

(三)贯彻落实新课改,健全和完善体育教学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体育教学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随机抽查的35所河南高校中,85.6%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体制机制建设上缺乏重视。一方面表现为管理层对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建设缺乏重视。管理层更加偏重于对学生文化课程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对体育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少。由于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轻视,管理层对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相对较低,导致教学器材、设备更新严重滞后。

新课改的贯彻与落实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基础上,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对体育教学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以便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学校能够有力保证教学资源的补充与更新,促进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四)贯彻落实新课改,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贯彻落实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就要引领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上一味强调“统一性、标准性”导致了“千人一本书”“万人一个面”的现象,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其教学效率也是相当的低下。

新的课程改革引领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更加注重 “以人为本”“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多种体育理念,促进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从而能够更加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锻炼中喜欢上体育运动,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第3篇: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

体育教育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是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快乐体育”“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阻碍着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地提出应对对策,是目前相关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

1.1“育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明确

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也需要有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后,“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这样3个方面:(1)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往的体育教学更注重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今更加考虑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教学强度适应方面的需求。(2)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体育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而现在赋予了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更多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3)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更常见的是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在推行的“三自主教学”模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有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爱好。

1.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更合理

课程改革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模式变化下的课程类型也跟着变得更加多样。改革后的新课程纲更贴教学实际,课程教学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校内、操场上、体育馆内,课程的教学还延伸到了校外课外,比如很多高校开设了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体育公共选修课。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更加合理。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对重点动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分组练习,现在的体育课不再局限于户外教学,还注意与时俱进,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体育课程评价不光重视结果,也注重过程中的评价。更凸显出教学评价只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并非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改革效果存在校际差异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各高校改革后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虽然大多数高校还是能贯彻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纲要,但仍有一些高校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才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课程改革工作,而且还忽略了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安排等实质性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改革不仅不全面,还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导致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条件不尽相同。

2.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内容,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同时开展这些改革工作的话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结合各高校以往的教学实践突出重点,并注重工作落实的层次性。在课程改革中,高校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实施全新的教学计划,这样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显出成效。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将改革内容全面铺开,没有轻重缓急。总的来说,就是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太过照搬照抄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思想,忽略了学校教学和师资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改革的重点不突出,没有层次。

2.3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

改革不彻底,缺乏持久性也是现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体育课程改革面向的是高校的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体育工作者是负责落实体育课程实施工作的,也是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多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只是在改革的初期表现出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积极性就会一日不如一日。比如,在一些高校中,主要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低年级。这会导致学生在前期培养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掌握到的科学锻炼方法不能持续下去。对学校而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得不到延续和传承。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改进对策

3.1树立全面、循序渐进的课改理念

改革不是个别学校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全面、循序渐进的理念来指导体育课程的改革。改革应该面向所有的高校,在具体落实时应该结合高校以往的教学情况,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改革纲要修正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该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案。不能盲目追求短时间内提升改革的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先后。各个高校实施改革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在高校之间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可以要求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学者共同商讨改革方案。

3.2设置精品课程,带动体育课程的改革

改革开放讲求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教育的改革中也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每个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多少不一样,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由于受到教学场地、教学配套的体育器材、专业教师数量的限制,使得改革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这种资源上的校际差异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各高校能利用好现有的一切资源,结合自身的优势,去打造一些体育教学的精品课程。高校应该将体育教学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更多地投入到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通过先开设好这些课程,可以带动学生和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以便后期将改革延伸到更全面的课程中去。

3.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教学的目的会随着面向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小学开设体育课程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了鼓励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也要注重身体锻炼。大学的学生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对于这一群体来说,通过体育课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不再成为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学的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有“大体育”的教学概念。大学的体育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自主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单一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种教学目标的,因此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多结合户外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赛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锻炼方法,帮助其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赛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作者:张丽丽 钊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1、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与目标的制定

在新课程改革中,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才能促使体育教师主动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体育教育改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对于新课程的内涵必须从它的性质、价值、理念与目标的制定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1新课程的性质,即新课程到底是什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相对于原有体育课程来说,突出的一点在于提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1.2新课程进一步指出体育课程的具体价值,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新课程比较重视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3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运动的本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人文主义体现)。

1.4课程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明确,注重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新课程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只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这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本校的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达成学习目标;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2、如何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二是掌握2―3个体育项目和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强身健体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就必须对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需要在继承以往改革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早在前几年国家教委提出的《体育两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的体育课程由原来的体育课改成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将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变成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娱乐有了时间、空间和课程的保证;使健康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学生体能的发展能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活跃身心、增进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我认为两类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还是应注重学会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在此基础上再来实现其它更高的目标,不能为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忽视健身这一体育课的功能,如当前一些体育公开课场面轰轰烈烈,但无运动量,无技术可言。脱离了原有体育课的三基,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对新课程的错误理解。

3、如何对新课程中健康教育教材的定位

新课程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教材。这里就有一个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谁重谁轻的问题。课程虽然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健康教育教材并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简单合。

3.1在目标上,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内容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的联系起来。

3.2手段上,我们说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服务,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地用体育训练的方法来进行,必须采用体育与心理、社会、美学等多种创新的手段结合来完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3.3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知道健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在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有所择重,但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影响人的健康因素是多元的,体育锻炼只是增进健康的一个方面,不能让学生地错误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决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而应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的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的培养。

4、教材的理解

传统体育教材选编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其实仅以此三方面为依据选编教材是不全面的。影响教材选编的因素很多,传统的体育教材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4.1编者往往考虑最多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所选内容是否符合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必需的、恰当的,缺乏从学生身心需要出发考虑,脱离学生实际的需要。

4.2传统选编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生理和体育项目着眼的,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4.3教材体系的封闭性与教材内容的绝对权威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5篇:体育课改革方案范文

**镇辖六个管区,40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全镇现有中学2处,小学10处,成教中心1处,幼儿园20处。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研教改力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我镇被评为泰安市教育工作强乡镇,连续被评为区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艺体教学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谐教育园区”、“区文艺汇演突出贡献奖”和“区校园文化艺术体育节奖”等,连续6年被评为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现将*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镇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镇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定》《****镇创建和谐教育园区和百姓满意学校实施方案》《创建校园文化aaa级学校实施方案》《20*年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意见》等,确立了党委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包学校制度,人大政协视察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围绕教育的投入和发展,镇政府与各管区、村委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村镇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泰安*中、****二中、中心小学等九处学校的专用教室和内部设施齐全,各类实验仪器,多媒体等电教器材,图书、音体美器材等,均达国家一类标准,其它各校均达国家二类标准,各仪器设备利用率达98%以上。实验教学、电化教学开设率100%,实验考试优秀率99%,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教育工作指导中心建立了教育网站、设立教师博客,各中小学均可及时查看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的通知,并进行在线交流。

去年,八中、中心小学、**小学等12处学校添置计算机、音美、实验器材、图书等共计投资128万余元;各校配备远程教育专用计算机,建起了远程教育网络;各中小学教室全部安装了电风扇。

今年,****学生公寓也已经破土动工,预计投入170万元,8月份竣工启用。

通过联谊帮扶,与友好单位对接,给予我镇办学的支持。“六一”期间,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中心小学捐赠12台计算机;暑假期间,区技校又为八中运来了100套桌凳;农大生命科学院给我镇送来了2万余元的教学仪器和办公桌橱;社会人士李昌峰一次性捐献了价值20余万元的理化生实验器材;各管区、村继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今年累计捐资助教69.34万元,很好的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在加大投入上硬件的同时,我镇还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校园环境管理评估细则》的标准要求提出了“把学校建成花园式校园”的具体要求,各中小学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二中的园林式学校,山阳小学的石刻景点,石楼小学的花园式校园,西****小学的净化管理,突显特色;****还启动了“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校园文化构建工程,建起了民俗文化展室。镇指导中心每学期两次对学校评估,纳入学校的量化考核,有力的促进了各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镇有8处学校被评为市“校园文化建设aaa级单位”,9处学校被评为区“百姓满意学校”。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一)以制度为标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按照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了《****镇20*年教职工聘任实施方案》,由镇教代会通过并实施。严格落实校长竞聘制、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出台了《****镇教职工队伍管理意见》,确立了《教师向学生宣誓制度》《教师评价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教师队伍,充分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师德作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落实了“教师行为十不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认真开展师德民主评议活动和百姓满意教师考评活动,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师德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家长评教制度、教师互评制度等,使广大教师真正树立了“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各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思想、作风、纪律”三整顿活动,围绕“校荣我荣”展开大讨论,让广大教师明确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行为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伟大在于“关爱学生”,让我镇教师升华自己,有力的加强了全镇教职工思想作风建设。

3、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十佳师德标兵”评选和“第六个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制定了《****镇第六个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校深入开展这项活动,并在去年10月份,由教育工会发起,组成师德报告巡讲团,到全镇各校进行巡回演讲,使广大教师从“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尊重家长”等方面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我镇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我们经常开展“参观身边名校,开设校长论坛”活动,组织全体校长,到****、十中、十五中等学校实地参观学习,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做了深入的交流,开阔了校长的管理视野,强化了创建品牌化学校的意识。

5、我们结合全市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组织全镇教师认真学习、查摆问题,为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形成树正气、求上进、干事业、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以培训为手段,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了《****镇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学习。去年,全镇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先后组织14名校长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班》,16名教师参加了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12名教师参加了区组织的班主任培训,12名校长和20名学校中层干部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计算机、校产和学校管理培训,70名幼儿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周的业务培训。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我镇小学、初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分别达到47%和42%以上,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打下基础。

以上措施的贯彻执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支“目标统一、团结一心、一身正气、一股干劲”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敬业爱校、精业爱生、乐业爱岗”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我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四、不断强化安全意识,细化安全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1、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制度,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与各中小学、幼儿园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镇中小学都完善了安全制度、检查制度、汇报制度,建立了应急预案机制,健全了安全档案,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坚持做到安全工作“细抓、实抓、严抓、常抓”。

2、要求各校配备必要的安全器材,不断检查,及时更换,定期对整个校园进行彻底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时整改,不留死角。

3、充分利用壁报栏、黑板报、广播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定期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和艾滋病“换水游戏实验”,让广大师生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古训。

4、*年11月30日,全镇中小学校长、成教中心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指导中心全体成员在省级规范化学校石楼小学召开安全教育现场会,通过学习石楼小学的安全教育创新课题、档案材料管理和安全自救逃生演练,有效的提高了学校领导的安全教育意识。

5、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和镇二中,专门从保安公司聘请保安员,对门卫、校院轮流值班、巡逻,并积极与派出所联系,设立校园警务室,有效的净化了校园环境。

五、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归宿

(一)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40条和各级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到了“五个坚决杜绝”: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坚决杜绝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补习文化课;坚决杜绝随意增减课程、增减课时;坚决杜绝不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坚决杜绝说做不一,弄虚作假,严重违犯办学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功利主义思想。

2、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成立了教育工会,建立健全了学校工会组织,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镇教育工会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进一步完善了工会网络组织,细化了工会职能,完善了《****镇教育工会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并逐级签定工会工作目标责任书,重大问题由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讨论通过。

3、我镇按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部分课本费,严格落实“一免一补”,严格执行山东省一费制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年下半年,免除了所有在校生的课本费,贫困学生救助面积达到上级标准,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区教育财务管理中心”管理,确保到户到校,专款专用,分别核算,各学校都及时公布校务、财务状况,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镇教委人员实行包保责任制,专人负责,每学期两次检查学校财务,学校的民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狠抓过程性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镇指导中心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镇中小学评估方案》并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1、建章立制,确立了《例会制度》《升国旗制度》《学生跑操宣誓制度》等,为规范学校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尺度。

2、镇教研室每月对各校进行一次教学视导,各校实行“日查周评月汇总”制度。要求各校每周检查一次教案、作业,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要求教师备课要规范,上课求实效;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善于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认真抓好听课、评课活动。

3、加强教研教改力度,向课堂要质量。我镇中小学成立了教研会,制定了《教研会职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结合教师读书成长计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读书学习、设立课题、听课评课、外出考察、撰写论文等各种教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教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在教学教研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积极争取了“德育教育学科化”区级实验课题,成功的召开了现场会,市教研室和泰山区教研室的领导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已正式立项为省级课题;八中开展的“语文主导式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教委制定的“主导、自学、检测式教学模式”已经立项为省级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为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镇指导中心加大调配力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镇小学在开全音、体、美等课程的基础上,为英语、计算机课配备了专职教师。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实施区教研室提出的“十个好”、“五个一”和“兴趣小组”活动,保证无体育课的当天,学生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各校利用“六一”、“十一”、“老人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和德育教育活动,举行家长联谊会,建立了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去年十月份结束的区校园文化艺术体育节活动中,我镇总评第四名,并获得优秀奖;在区庆“七一”艺术展演中,参赛作品分获一、二等奖;在区拔河比赛中,获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二名;在泰安市中学生第十六届运动会上,高飞、徐杰分获800米和1500米银牌,为****增光添彩。

7、在各级组织的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5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4人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24人获得区级一二等奖;有7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12人被评为区骨干教师;有2人被评为市级教坛英才、教坛新星;有26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区奖励。

8、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去年中考升入重点高中349人,升学率为95%。去年高考,我镇有198名同学金榜题名,进入大学深造,其中李运猛、禇昌鹏等60余人考入清华、中国海洋等全国名牌重点大学。这与我镇的义务教育基础是分不开的。

六、抓好幼教,发展成教,做好素质教育的准备和延伸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下,我镇的成教、幼教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成教中心立足实际,积极走好长短班结合、产教结合、农科研结合、联合办学的路子,举办了农、林、水等各类科技培训班十余期,共计2000余人次;先后举办了电子、服装、食品加工等培训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暑假期间,对7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业务再培训。

2、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镇制定了《****镇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了《****镇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镇幼儿园常规管理要求》,每学期两次对幼儿园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在全镇范围内公开竞聘园长,狠抓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暑假,聘请专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业务培训。

总之,我镇教育正朝教育四化的轨道,改革与创新的发展着,不断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渗透新的管理理念,采取制度引导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强化内部管理。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改革,广大教师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全镇学生心怀理想、勇于进取,全镇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具有了强劲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