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建筑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概念区分与界定
工业化发展多年后“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建筑理念逐渐被时间遗弃,建筑呈现出现代化折衷主义的特点。现代建筑理论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复杂化、集约化、交叉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建筑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每种可持续建筑理论都有其侧重方向,由此出现了形形、各式各样的建筑标签,但究其根本原理又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1)节能建筑:上世纪末,由于全球对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普遍无节制的使用和开采,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能源危机爆发后,节能建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为了炙手可热话题。顾名思义,节能建筑就是通过设计与技术手段,考虑气候与能耗因素,遵循节约原则,降低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是一种能效利用率高的建筑。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于 1986 年,表明了我国在 80 年代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下,研究学者就已对建筑降低使用能耗有初步的研究成果。2005 年随着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提出,政府部门对建筑在节约能耗、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节约用地方面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
(2)生态建筑:意大利建筑师 Paola·soleri 以生态学范畴的理论为基础,将其交叉融合至建筑学邻域,取建筑单词的前半 Arc,结合生态学的后半 ology,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造了建筑学的新方向——建筑生态学(Arcology)。这标志着将建筑视为地球生态的一部份,将建筑融入整体生态环境考虑。但由于两学科多方向的深度交织、多元化发展等原因,造成生态建筑概念界定不确切,给生态建筑概括出一个既简单又明确的概念非是易事。部分研究人员将有机建筑、地域建筑、自然建筑、绿色建筑、气候建筑、健康建筑甚至御寒建筑、空气上升建筑等同于生态建筑,虽然这些类型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符合建筑生态学范畴,但片面的将生态建筑等同于它们是不准确的。确切来说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同样最开始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创造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全生命周期指建筑从初期规划开始,到建筑设计、具体施工、投入使用、围护管理直至最后报废拆除的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压缩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控制不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产生。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凌驾于节能建筑的理论,它包括了能源节约与环境节约方面内容,其考虑同时涵盖了经济和环境因素。绿色建筑把环境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考量,注重各专业的相互关联,从建筑生命周期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减少建筑对使用者和整体环境的有害影响。
(4)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和由其衍伸的原则、技术、评定等理论的形成,都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由于世界范围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的共识,因此可以将可持续建筑定义为: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建筑,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所构成危害的建筑。可持续通过结合环境,降低建筑的建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满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可持续建筑是综合全方位考虑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效率的建筑,使建筑既满足当代人们的舒适合理需求又有利于后代未来的生存发展。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可持续建筑判断标准有四原则一因素,具体包括:资源应用效率原则,能源使用效率原则,污染防止原则( 室内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境和谐原则及前述原则的研究评定因素。
不仅大部分群众分不清楚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概念定义的不同,自建筑技术科学向着生态、环保、节能等方向衍伸后,有部分研究学者也将其概念视作等同。
但从上述各理论概念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能耗、环境结合程度、生态等有关联,虽有相似,但其内涵与外延都存在差异性。
节能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能耗,绿色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节能与环保,生态建筑的关注点主要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但可持续建筑理念涵盖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政府管理、住房和建造环境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都是可持续建筑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可持续建筑的全部。可持续建筑在强调效率同时更注重建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它降低了因建筑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污染,扩大了建筑物外部效应的作用范围,不仅着眼于当前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并放眼于未来考虑了建筑物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2 研究的范围界定
由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综合、复杂、涵盖面广的概念。可持续建筑与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及社会意识之间的各个层面都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或重合。在空间范畴上具有与环境整体协调的特性,在时间范畴上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可持续建筑的关注层面从宏观来说可以是整个区域城市的范围,从中观来说可以是整片居住社区的范围,从微观来讲又可以对单体建筑或建筑内某个具体空间进行研究。
本篇论文的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作为地域范畴,选取可持续建筑在居住社区整体层面的理解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区在整体层面上基于气候分析的布局、朝向、遮阳、自然通风,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绿化,文化继承等方面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二、可持续建筑的自然观
1 地域性传统的建筑倾向
传统地域性建筑在长时间内不断的适应自然生态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气候条件动态适应,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建筑风格。例如夏季炎热多雨的山区地区,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潮湿空气对室内环境的湿度影响;在南方采用坡屋面小天井院落的房屋为多,原因在于较小的天井面积可减少建筑接受太阳辐射时间,一方面在夏季天井口的烟囱效应可保证优质的自然通风,另一方面雨水从坡屋面落入天井流畅的排出室外,相反在北方建筑中,需要较大的中庭面积才能保证冬季接受较长的日照时间。
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更是当地文化的承载地和凝聚地,建筑的人文环境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是住区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如图 2-1 所示,建筑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体现出继承传统的人文地域价值。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不仅强调建筑外观上的地域性,并强调当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尊重地方文化,继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生产技术和建筑形制。
2 尊重自然环境的倾向
自然环境在人类事物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人们对与自然的敬畏是相同的,建筑空间环境依赖和顺从于自然环境。 自古我国传统村落的选址讲究面水背山,坐北朝南。坡向和坡度大小会影响建筑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将房屋建在向阳的南面山坡上可使建筑受到较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南坡是太阳照射最为直接,辐射量最大的坡向,也是物体投射阴影最短,遮蔽程度最小的坡向,因而南坡是冬季最暖和的地方;同时,南坡夏季具有较为舒适的东南风,而冬季由于山坡的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影响较小,故而保暖效果相对较好。
3 生物气候建筑倾向
必须考虑地区内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区内的气候特征如太阳日照与太阳辐射、风向降水和湿度、气温等因素选取有利地形和建筑朝向,日照和通风也是可持续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例如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对于住宅建筑的节能和舒适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住区选址时应顺应当地夏季主导风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通风,尽量避开冬季主导风,以降低建筑耗热,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同时,住区必须避开工业污染区,尤其不能设置在污染区风向的下游。一般而言,各地区冬夏季主导风向并不相同,则需要通过权衡判断来解决通风与防风的问题。
通过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有选择的结合主动式设计。通过建筑平面的优化、材料和能源的节约、表皮优先和建立生态补偿等设计策略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目标。
三、可持续建筑的技术观
在可持续建筑技术方面,可采用以传统为背景的低技术,也可采用以现代高新科学为背景的高技术,还可采用低技术结合高技术形成的较为经济的中间技术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但每一种技术的选择都应基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根据低技术、中间技术、高技术的整合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
1 低技术
由于低技术建筑是由地域与传统建筑技术演化而来,因此其具有传统原始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在工业社会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在对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技术。传统建筑在形式上均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当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特征,从可持续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技术和做法,其中许多都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
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同样可采用现代工业化以前的传统建筑被动式手法来减少建筑受室外环境的影响,减小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低技术在材料选择和构造做法上充分考虑建筑技术的经济性和在地性。从另一角度看,其也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延伸。低技术建筑几乎不涉及现代昂贵的科技技术和高端材料,但在对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更新运用、选择方面更巧用心机。
采用低技术的可持续建筑在前期建设阶段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建造成本。同时,低技术建筑针对地域气候、区域生活习惯的设计手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可应用在规模较小、空间跨度要求不高的建筑项目中。低技术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结合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也可取得良好的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继承的可持续效果。
2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E. F. Schumacher)提出的,在他的著作《Small Is Beautiful》中阐述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高科技的使用往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施作为技术支撑,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建筑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在旧模式和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称为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低效率和昂贵的进口建筑技术、设备之间矛盾,采用中间技术的建筑不需要耗费巨资,并在最大程度上采用当地的材料。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难度较小、施工复杂程度低、对施工管理人员教育层次的要求不高等因素,减小了项目施工的执行难度。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中间技术是建立与建筑需求和经济水平基础上的,中间技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
中间技术与廉价的传统技术相比较,生产率较高,与资源密集的高技术相比较,成本较低。因此,中间技术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和落后国家,在相对低成本、低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
3 高技术
建筑中的高技术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高新材料和新型技术来解决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应新型技术的运用,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产生了高技派(High-Tech),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后建筑技术革命,带来的建筑变革,并由此产生的新的建筑流派。其特点如下:(1)采用强度高、体量轻、用料少的新型材料,施工时便于灵活装配提升建设速度;(2)结构固定情况下功能空间可自由变化,运用技术的合理运用和空间的灵活性以达到空间的多功能需要;(3)在建筑审美方面,应将技术性作为建筑外观审美的决定因素,同时使高技术与传统美学相结合以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
高技术建筑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设计手法。从本质上看,高技术建筑(High-TechArchitecture)是建筑学理性思维和科学技术的交集;从形式表现上看,高技术建筑乐于在外观上采用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以展现高新技术的现代科技感。高技术的应用上,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高技术是建筑学学科范畴内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最佳体现。
高技术建筑虽然在建设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其后期使用运营回报率高,且技术指向性强。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且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中并不抵制低技术的使用。高技术的可持续建筑技术手段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间技术无法在空间、跨度、室内环境等功能性要求高的建筑物中。
四、可持续建筑的系统观
1 全局性思维
可持续建筑的营造旨在平衡建筑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因素,在可持续观念的指导下,将建筑营造行为纳入“社会、经济、环境、人类”的系统中,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由此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涉及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贯穿建筑寿命周期、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学科与软学科共同支撑的整体系统。以全局性思维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建筑与环境,建筑不再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运用可持续价值观,允许人类、动物、植物的正常利益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
2 交叉性思维
由于可持续建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广泛发展,技术策略的积累已有一定成果和经验。同时建筑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且在技术应用上的层次不是概念性的一笔带过。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营造活动中,当这些普遍性的技术和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相遇需要有效率综合的处理问题时,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就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不能单调的以某一纯粹的技术角度来解决问题,需以学科之间交叉性的思维来解决和优化可持续建筑设计,考虑学科技术之间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时间内的空间关联性。例如,区域性的能源结构和自然资源的不同会在极大程度上动摇建筑策略的优先性、地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并不一定环保节能反而在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这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们以交叉性思维和全面的眼光来考虑可持续建筑设计产生的矛盾性解决方案。
“人文”一词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固有词汇,西方“人文精神”的定义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当代,“人本主义”则成为重要的西方哲学思潮,“它代表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当代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的对抗上,科学主义强调理性,把人物化为‘工具’,忽视人的感性和个性,而人本主义则与之相对,强调人的感性,强调人的意志,显示人的非理性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建筑学教育中的人文观念具有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但仍旧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四个字。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这两个概念而言,本文将其作为生态建筑的同类范畴来讨论。在它们各自的相关理论之中,同样可以发现对人文理念的关注。
绿色建筑学“研究的是由天、地、人所组成的一个活性有机生命体中建筑的理论及实践,其研究对象是建筑及其相关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在这一整体体系中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绿色建筑是一门以建筑学为主,涉及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学科交叉多的特点”。由此可见,人文科学的相关内容在生态(绿色)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
二、生态建筑设计竞赛反映出的人文评价标准
近两年的大学生生态建筑设计竞赛的命题内容中也已经显示出关注地方文化、文脉的人文主义倾向。例如,2012年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便提出“倡导低碳绿色理念,再生历史文化场所”,竞赛主题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遗产体验馆设计”,生态之外关注的是历史空间的文化遗产价值;2013年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则关注传统商业空间的再生,除了生态设计上的创新,并且“鼓励参赛者在针对现象展开实地调研,关注基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和消费者的行为,提炼相关数据;运用可量化的分析手段,综合建筑学和其他相关知识展开设计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传统商业空间的更新与改造方案”,充满了针对老城区、老社区的人文关怀;2013年“蓝星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同样提出了类似宗旨,主题为“美丽中国•我的家———中小城市社区活动中心方案设计”,一方面鼓励学生采用被动式生态设计来完成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探索地域、文化、环境、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努力实践建筑与人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人文观念上的提升。
在非建筑学会或建筑学专指委设立的生态建筑竞赛中,同样体现了注重人文价值的趋势,例如“招商地产2013年绿色建筑设计大赛”的“常州绿聚区会展中心建筑方案”征集,提出“创新思维,人文特色”,“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设计上强调创新思维、有机结合,注重文化核心价值的倾注和凝练,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反映常州武进的人文特色”。由此可见,无论是业界内部,还是市场需求上,都对生态建筑教学中的人文观念引导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学生在生态建筑设计学习中的典型倾向
近两年,本校三年级的生态建筑设计课程采取直接与Au-todeskRevit杯、蓝星杯这两个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正是看中了这两个竞赛“人文”与“生态”并重的命题方式,希望通过竞赛题目与教师的引导,能够达到学生自觉将人文价值观植入到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中去,树立全面的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观。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量学生仍旧把生态建筑设计当作一个“技术活儿”,或者仅仅从建筑美学的方面来理解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建筑类型来看待,相应的,认为可以从生态建筑设计课程中学到的是“生态设计技术”,或者特定“知识”。
2)热衷于摹仿生态建筑案例中“酷”的形态,而对空间形态与特定生态设计原理的关系则不太关心,或仅作相当勉强的解释。在不理解、未掌握特定生态技术特性的前提下做设计,结果是对空间功能的削弱或扭曲,也妨碍了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深入理解。
3)忽视生态建筑中人的感受,缺乏对场所、区位本身的关注,仅仅靠生硬的“生态原理”和形态说话,未能使建筑融入生活、融入城市。其实在当代一些著名的生态建筑案例中,人的体验,甚至建筑的社会学意义始终是促成这些建筑成功的重要角度。例如格雷姆肖的“伊甸园”系列工程,崭新的空间体验、生态体验使得这一系列作品极具吸引力,建筑形态与环境密切融合,所有的技术目的都是为场所精神服务的;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国会大厦改建工程,其穹顶构造包含折射阳光的生态技术,但同时也内置一条市民游线,循此盘旋而上,游客参观的同时可以感受议员的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学意义。这些案例,学生大多会关注,但其人文内涵却往往忽略。
四、教师在生态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人文观念切入方式
从2011年起,Autodesk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命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持续关注历史建筑、旧建筑(或空间类型)的改造和利用,这明显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实际问题而来,关心的是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二者都超出了一般所言的“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技术范畴,具有显著的人文和社会内涵。在2011年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同学们基于自己对旧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态度和理解,提出了诸多独特的构思和概念,既有对院落、街巷等传统空间的延续,也有对场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回应,也有以场所精神、历史文脉为出发点的设计方式,以及基于当代科学、哲学基础发展而来的参数化设计思路等”。学生对生态命题的多元回应显然值得重视,作为创造性设计的切入点无疑值得在教学中予以倡导。根据近期教学经验,笔者建议:
1)明确生态建筑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将生态建筑的身份“平民化”“生活化”,将其视为建筑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而不应该仅仅作为“高技”的、昂贵的建筑,也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或设计手段,气候适应性好的“低技”建筑同样也可视为生态建筑。这样便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生态建筑的“原型”和适宜的被动式设计技术,而非直接从诺曼•福斯特等大师的高技建筑中寻找形式上的灵感(这些高技作品的生态技术反倒是仅凭一个设计课程学不来的)。
2)强调生态建筑与人体体验的直接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适宜”,从体验的角度把握生态的内涵,明白生态建筑不是奢侈的贵族建筑。“体验”一方面是建筑师对空间环境的把握方式,另一方面,“体验”也就是肌肤的温感、触感,对湿度的感受、对风速的感受,本身就具有本质上的人文意义,也就是建筑学界、哲学界常说的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当然这一目的需要在特定的生态建筑实验密切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可持续住宅;住宅的适应性;Kickstart;工业化系统
一、可持续住宅的定义
可持续建筑(也称为绿色或高性能的建筑物)可以定义为: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并且通过更好的选址、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物发挥其使用效率,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消极影响。为未来人类和其他生物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建筑包含技术、生态、政策及哲学思想4个方面的可持续,它适应的规模从小到大分别为建筑、小区与城市、区域、全球。特点:提供舒适、健康、工作效率高的室内环境,可节约包括能源、材料、水等自然资源。对于住宅而言,是指将住宅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可持续的角度对住宅进行研究、设计。在住宅材料与构件的生产,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住宅的拆除与处理的全循环过程。最后遵循物质守恒与不变定律,将拆除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和再次利用,作为原材料进入下一个过程。
二、可持续住宅的内涵及内容要求
1、可持续住宅的功能适应性
功能适应性是可持续住宅的前提。要求住宅在建筑设计、结构体系、设备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的特点。以此来满足住宅在不同时期的物质性变化和功能性变化,来适应各类人群的多种生活方式。以一套普通住宅为例,当前我们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这个时间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但是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住宅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年轻单身时他需要的是足够大的可以招待朋友聚会的客厅以及可集休息和工作于一体的卧室;二人世界时需要既能相对独立又不失亲密的空间,这时的工作空间与休息空间需严格区分;到了三口之家时,卧室,书房,儿童房必不可少,客厅的面积则不需太大(住宅的建筑面积要足够满足最低功能需求)。由此可见,随着家庭人口的变化,对住宅空间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提高住宅的可适应性。住宅的可适应性是实现住宅可持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住宅在应对家庭人口及家庭起居和个人工作环境之间的有效转化,可使住宅长期为住户提供自由舒适的居住空间,自然有效的降低了住宅的重复建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2、可持续住宅的节能环保性
要保证住宅的节能环保性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能源消耗最少原则:有限度使用常规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保护资源再生的空间。
2. 资源最佳利用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资源再生所需的环境条件。
3. 环境负荷最小原则:在住宅可使用的寿命周期中,将其产生的建筑垃圾、固体与气体污染物、污水等废弃物减少到最少,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可持续住宅的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是可持续住宅实现的条件。强调住宅在可使用的周期采用先进适宜的技术以保证住宅安全、可靠、与高效的实现其各项功能和性能。
以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来看,程式化的户型设计,一成不变的使用空间容易造成人们在住宅购买时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人们要么随着自身经济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购买不止一套住宅,要么咬牙贷款购买一处较大的住房以求一步到位,实际上造成了很大一部分资源的浪费。如何让住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怎样实现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多大建筑面积才能实现住宅的可持续性?这是摆在现代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这不但需要设计师对建筑空间的灵活性进行研究,还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对建造过程工业化提出新的要求。灵活的空间设计需要方便拆装的轻型分隔材料及模块化的单元设计,就我国目前的建材市场来看,大都是类似泰柏板,ASA 之类的轻质条板。但这种材料是不适合住户自行拆装的,其次设计时一定的结构形式也限制了住宅未来进行自行改装的可能性,这就限制了此类住宅的发展。
三、可持续住宅的设计原则:
1、节约资源和生态系统原则
1 )可持续住宅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要遵循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原则,特别是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水和土地资源。
2 )可持续住宅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还要遵循生态系统原则。生态系统是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 G. Tansley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整体。
2、减少环境负荷和经济原则
这条原则主要通过建筑全过程分析来实现。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建筑材料可以永远重复利用,只是从一种有效寿命转换到另一种有效寿命而已。这里所述的“全程”是指从住宅和居住区所用到的材料的开采到住宅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即住宅建筑从孕育到废弃的全过程。“分析”是分析上述全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人性和健康原则
这里的人性和健康原所涉及的是所有全球生态系统成员(包括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宜居性。从根本上来说,这条原则是从保护使人类能够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成员链的需要而提出的。现代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住宅和居住区里。因此,住宅和居住区必须成为居住者安全、健康、舒适、幸福和有效率的生活场所。由于环境质量是无形的,所以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很多设计人员没有认真地考虑室内及其周围建成环境的质量。
四、可持续住宅实例
要实现可持续住宅的功能适应性、节能环保性、技术适宜性以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负荷、保持人性和健康等等,只有通过大量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使住宅建设实现工厂化,对建筑构建进行模块化生产,使其在居住过程中,随着人们各个发展阶段对住宅功能需求的变化,进行简单易行的任意拼装组合,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实现住宅的可持续性。国外已将此应用到住宅开发项目中。
近日在波兰华沙,一个名为Kickstart工业化系统正在被应用到一个住宅开发项目中。Kickstart是一个稳定的钢框架结构,可以自由分解和安装,这就为住户提供了创造各种空间的可能性,甚至连它的卫生设备都被整合在一个独立单元体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来随意改变它的位置,因此公寓能够真正根据每个住户不同的情况来布局。一个标准单元模块的面积在50平方左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它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预制的,因而使它的建筑过程成为一个组装过程,当需要改建时也只是模块位置的变更,显得易如反掌。高标准的保温隔热材料也使整个建筑几乎没有能量损失,这也让Kickstart公寓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此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住户,此公寓在08年10月竣工。它为国内研究可持续住宅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之路的门。
综上所述,可持续住宅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型为基础,以人和自然为核心,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为广大的居住者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从2007年英国家园设计大赛看可持续住宅设计》 高德宏 苏文迪《建筑细部》第6卷第2期
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并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它坚持着整体环境优先、简单高效发展及健康舒适等原则;同时,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出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
目前,我国的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的增长对建筑数量的的需求,出现了房地产热现象,同时也引来了很多问题,如建造时的偷工减料造成很多的危险隐患,资源的大量使用与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有个解决方案,这时我们发现设计可以很好的减轻及消除问题。绿色建筑得以发展。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发展的主流,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伦敦的市政大楼,东京的蒲公英之家,悉尼奥运会的场馆设计都是很好的诠释,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场馆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典范,场馆的室内及广场照明采用太阳能供电,灯杆上安置的太阳能发电板又成为道路旁的遮阳板,所有的空间均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以代替空调,景观设计与减灾设计相结合,广场两端的大型景观喷水池在暴雨时又是很好的排水设施。场馆的屋顶和廊棚上设置了收集雨水装置,这些雨水用于浇灌周边的草地和绿化。整个场馆造型简朴,没有多余的装饰。
在我国,绿色设计运用于建筑及城市规划等大型项目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计特别是主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也堪称绿色设计的经典。“鸟巢”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场馆提供清洁环保的电力。“鸟巢”在设计之初,就一直贯穿着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在赛后成为了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和旅游热点地区。真正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主题中的“绿色奥运”精神。
不仅“鸟巢”奥运会期间的很多馆的设计在选址时都考虑了赛后空间功能的便利转换,很多的场馆都设立在大学使得赛后这些场馆再次被利用,成为大学的体育场,这既避免了设施的浪费同时也节约了资源,这也是可持续建筑策略的体现。
以上都是大型建筑的绿色设计,在进行小型绿色建筑设计时,不一定采用最先进最昂贵的材料,但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采光,通风,保暖,立体绿化等因素。如重庆的“天奇花园”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同时,屋顶绿化形成一个“空中花园”亦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对于旧建筑,在其安全的状况下对其进行改扩建,而非构造新建筑,赋予其新的意义,既节约资源又节约资金,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保护,这亦体现了绿色设计的内涵。
绿色设计的出现顺应了社会需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 现在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相当好的一种形式,太阳能也可以说是最廉价、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另外,生活中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还有很多,像潮汐、水力、风能等等,但目前限于技术原因运用还不太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绿色设计终将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设计师应遵守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的原则。将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关键词:生态 可持续建筑 环境绿色建筑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explosion, the resources, down sharply,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ts damag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cological crisis looming almost to the degree. The austere reality in front, people have to review and evaluation we now are regarded as the urban development view and value of belief system.
Keywords: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ironment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础
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建筑设计逐渐忘了以往那种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形式。例如,不顾生物气候特征,把一切建筑物降温或采暖的任务交给了大量耗费能量和技术资源的全面空气调节来解决。在建筑师把他的责任给机械工程师的同时,其设计已不再受到自然要素的制约,而是依赖技术和高能量的输入。其直接结果是破坏了许多城市历史上极富特色的景观,千城一面,更严重的是,当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这一危机时,这种非持续性的建筑形式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被尊奉为“现代化”和时代进步的象征。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曾经震动了全球,而罗马俱乐部那份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则使这一震动长久地保持了下来。于是,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发展中学会克制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否则将有可能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因此,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溢而富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很显然,这一思想的出现不仅基于人们对环境及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与存在于人类意识深处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会将对于社会的终极关怀放在人类长远及整体利益之上。生态建筑设计是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将社会进步与人类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加以追求的。环境意识是注重生态设计实践,一个从来都不注重生态和环境问题,不去有意识地吸收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的建筑师是不能够提出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策略的。在偏重技术且注重生态方面,格雷姆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先驱者。他有着非常明确、细致的“环境责任设计方针”。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条目:
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将这些影响最小化。任何能够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的设计行为,都是绝对有益的行为;应该避免使用氟氯碳化合物和卤化物,不鼓励使用氟氯碳氢化合物;应该尽可能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废弃物,避免轻易抛弃废弃物;只要可能,避免使用已经确定会造成危害的物质,像石棉、铅和六六六等;严格遵守相应的健康和安全法规,以免对使用者造成不利影响;建筑的物理舒适标准应该仔细评价,并以促进使用者的健康和保证建筑运作能耗最少为准则;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等等。
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从而促进生态建筑的推广。
虽然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是无所不能,上天、入地、下海、填河、移山……,然而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生灵对环境的生物适应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的忍耐极限。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潮中,由于规划思想和观念长期滞后,造成了许多令人痛心、无可挽回的“建设性破坏”。
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建筑;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 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在体育建筑中生态化发展也必须遵循这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目标
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体育建筑业从室外的场地转换成室内的运动场所,这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体育建筑而言,其中高科技的成分越来越高。而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在封闭的环境中运动的时候人们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室内的体育建筑中,采光以及新鲜的空气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缺乏。公建耗电量可达到住宅的10~20倍,能源、物资都有很大程度的消耗,其中空调系统对能耗影响极大,并导致碳排放增多,这就使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体育建筑有间歇性使用的特点,比赛时使用人数多,而平时却存在大量闲置空间,而这些闲置的空间也会产生很多的维护费用,这是现代的体育建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弊端。赛后问题也对体育建筑提出了挑战,在体育建筑中重视赛后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文化观
人文因素是城市体育的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体育建筑整体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其是人工环境塑造的过程中更是要紧密的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同时也是城市体育建筑生态设计中的核心文化观点,而注重文化的传统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理念的重要人文观
室内的空间应该达到自然化的目标,室外的相关环节也应该更加趋于有机化。而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设计中,建材、设备一定要保证其无害性,并且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应该尽可能的减小。而这些都是对人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的人文观。
在体育建筑中人数非常多,而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变得至关重要,而在体育建筑中人们的活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时更应该满足人们逐渐增加的文化需求。生态环境的设计也应该与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好的满足。
第二,人们的地域文化观
在体育建筑的创作中把握结合本地的人文因素以及气候特点等,人们的地域文化观在所有建筑中都有所体现。而体育建筑中人们的地域文化观尤为突出。传统的斗拱结构和高科技网膜结构共存,建筑全新的再造了蕴涵文脉的显性形态。
四、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策略
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应自觉地关注环境资源与建设的平衡关系,从场馆的环境设计、功能空间、技术材料等方面来体现体育、环境与文化融合统一的设计理念。
建筑节能在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实现途径:一是从需要出发衡量所需能耗标准(如丹麦教授Franger提出的PPD-PMV热舒适度框架);二是尽量通过建筑的材料和被动式策略的设计,尽量减少冷热负荷;三是系统按需供给,尽量做到需要多少就供给多少冷量或热量。其中第二点是建筑设计主要着力的地方,包括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分析(天气、场地等)、建筑的体型、围护结构以及被动式的策略设计。被动式设计不是建筑设计的附属或者扩展,它是伴随着建筑设计一起的整体设计过程,而不是技术的生搬硬套。
在大型的公共建筑物中,体育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生态理念在体育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生态界面可以使自然环境在建筑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能使很多有害的因素得到避免。常见的生态界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双层屋面策略、双层幕墙策略以及综合应变策略。双层屋面承担着内外环境的分隔和交流,基本功能包括采光。通风、抵抗寒冷、防风、防潮、防晒、防止眩光、阻隔视线、防火、隔音等;玻璃幕墙是体育建筑的重要竖向选择之一,既保证了采光需要,沟通了室内外环境的视线交流,又凸显了公共性。透明性,这样的建筑表皮设计将更有意义;建筑界面的设计,最好在保温隔热。通风采光和遮阳等基本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在面对不同气候,不同地理条件时,在选择设计方法时应做到因地制宜。优化策略组合,使材料充分发挥本身的特性来满足基本功能需求。
体育建筑的特点是间歇性使用,要划分为举办赛事时和日常使用两种状态。赛时要考虑空调设施对运动员、观众、管理人员、媒体记者等不同区域及流线的使用需求;平时只要考虑主要功能空间和配套部分附属综合设施。在进行通风组织设计时在不同时段面对的室外环境不同,故应注意通风策略的灵活性,能通过有效的灵活组合同时满足导风和避风的要求。同时需要考虑在建筑未使用阶段室内空气的流动和更新。
五、体育建筑的生态化展望
在城市中存在着很多的大型建筑,而这些大型的建筑往往都是公共建筑,体育建筑是大型公共建筑中代表性建筑。绿色建筑,也称作可持续建筑,是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性技术等多种构成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系。而可持续建筑中对于人工环境中自然成本支持的降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对于环境负荷的减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守恒是非常基础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不断交换才是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内涵。
我国当前的体育建筑的生态化中既有着无限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体育建筑的生态化具有很强烈的紧迫性。而无论是体育建筑的生态化的审视,还是体育建筑生态化的完善都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了,无论是从建筑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样的生态建筑理念也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建筑,在其他建筑中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在我国的办公室建筑以及住宅建筑中,生态化的理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清华大学中甚至出现了超低能耗楼、设计楼以及锋尚国际公寓等具有现代生态理念的优秀项目,这就为我国的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在我国的体育建筑生态化设计中,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在体育建筑的功能、技术以及结构造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性来对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进行更好的融合。
六、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对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进行了研究,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该更加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体育建筑的生态化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梅季魁.现代体育建筑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66-168.
[2]盛文仲.体育建筑节能措施[J].山西建筑.2014(3):16-18.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引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凭借经验与直觉进行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完善建筑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理念,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师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基本方法,现代建筑设计是进行现代建筑建设的必要前提。因此,研究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
1.1 综合性原则
现代建筑的复杂程度在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和差异性等方面。因此,在设计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现代建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现代建筑的结构、功能以及需求要素,最终形成现代建筑设计的整体目标。只有遵循综合性原则,才能实现现代建筑设计对各功能、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保证现代建筑能够满足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
1.2 动态性原则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具有动态性发展的特性。每个时期的建筑,其内涵与外延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需要遵循动态性原则,明确建筑设计是一个动态、连续、变化的工作。要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与建筑领域,与周边社会、与市场环境做到积极地互动,通过动态的调整现代建筑设计要点,保证现代建筑设计对社会要求和文化发展的调整和进步,提高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活力,实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不断创新。
1.3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优劣考量因素,也是建筑设计方法在进行创新时不容忽视的首要原则。例如,在进行给排水线路设计时,考虑到现代建筑多以高层布局为主,可采用放射式线路作为主要设计方案,在确保所采用线路安全性能合格的前提下,还应做好备用线路的设置工作,防止线路切换间隔时间过长。总而言之,安全性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前提,需作为重点因素予以足够重视。
2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2.1 建立健全建筑设计相关制度
建筑师应改进建筑设计方法,逐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在建筑设计的造型上,不要以追求奇特和奢华为目标,应以简约、大方为目标,避免浪费资源。同时,我国应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根据我国住房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施工严格按照建筑设计,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性和实用性。
2.2 建筑设计方法应注重实用性
在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建筑的高度是彰显一个地区发展水平高度的重要标志,即地标性建筑,因此,以摩天大楼为典型的建筑群在我国逐渐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建筑设计方法应该从实用性出发,才能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如:一个学校综合楼的建设,其建筑的功能主要是区分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基于此,建筑设计方法可以采用多元化设计方案,把教学楼分为三个部分,采取U型方式体现出来,一边是艺术学院,另一边是文学院,其中间部分可以作为会议厅等,这样的设计可以将三者有效的衔接起来,把实用性设计方法融入到建筑创作中,进一步体现了综合教学楼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2.3 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人文情怀
在现代建筑创作过程中,人们对建筑形式特征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特征,唤起人们的共鸣。当今的社会环境,是时代的言论自由,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对当今的文化环境非常宽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需要体现文本思维的原则,以满足人们对众多建筑的追求。现代建筑的设计不仅需要基本的设计技能的设计师,更是设计趋势的建筑师和把握人生的感觉,提高建筑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设计师尤为重要。
2.4 注重与城市和环境的融合
现代建筑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城市是当地环境的整体氛围、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建筑特点和环境协调性,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规律。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建筑创作的整体风格应与城市建设的整体氛围相一致,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整体的设计意识。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以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为前提,创造出完整的建筑形象,并通过建筑来表达和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文化体验。
2.5 可持续性思考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可持续思维,提高建筑设计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应树立以“减少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证建筑物安全、方便、舒适、可靠的基础上,将环境负荷作为评价和选择各种利益的最终依据。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是现代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来说,设计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是推动建筑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创作者必须将可拓思维模式充分应用,进而将新的创作思维、方法和手段融入设计中,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为建筑设计灌注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推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楚雪.基于BIM的建筑结构设计流程管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2]苏建新.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J].江西建材,2016,06:21+25.
[3]居娉.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门窗,2016,10:148.
关键词: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建筑,低碳教育
0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尤其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后,各国政府和研究结构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等问题。节约资源,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低碳建筑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低碳建筑的技术和有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并且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部分高校的建筑专业也增加了相应的低碳建筑的课程和内容,少量院校还开设了可持续发展建筑专业学位,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和施工培养高层次人才。由于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主要场所,而且是能耗的大户,据有关文献报道,建筑消耗的能源资源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1]。建筑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因此建筑的低碳发展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2]。作为建筑思想和理念的主要源泉———建筑教育,不仅要建立和传播低碳发展建筑的理念和思想,更要让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去,成为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主要依据。
1低碳建筑教育的现状
随着低碳建筑的理念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其内涵不断扩大,涉及到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文明观,也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评判条件之一。建筑是以构造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保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工环境,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高度融合和进步的体现,是时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象征。而建筑教育是为建筑设计和建造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历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从历史来看,高等建筑教育往往是超前于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种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逐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2002年国际建筑协会颁布的《环境建设教育指导方针》就指出:“面对未来环境的发展,我们有责任从今天开始教育当今的孩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3]”。2008年英国政府宣布:2018年部分公共建筑为零碳建筑,2019年所有新建的家庭用房必须是零碳建筑[2]。因此,英国的高等学校的建筑专业把低碳建筑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课程和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诺丁汉大学的朱比利校区内的建筑都是低碳建筑,主校区的建筑与环境学院建设的四个低碳示范建筑用以教育学生树立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把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建筑的设计和工程课程,培养学生的低碳建筑的理念和技能。我国的香港中文大学把建筑设计和低碳建筑联合起来,实现建筑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能力,国内的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也在进行低碳建筑教育的改革与尝试。
2低碳建筑教育的思考
2.1传统教育与低碳教育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建筑教育是建筑设计和建筑的各种理论课程分开进行讲授。无论是巴黎学院的建筑画室还是美国大学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教育制度,都是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跟随老师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建筑设计的学习与实践,其他的理论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会分开进行课堂教学,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案。低碳建筑教育是比传统建筑教育更深入而全面的专业性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低碳建筑必须要使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设计高度融合,实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建筑教育进行改革。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建筑与建筑环境学院提供了较好的示范,该系的萨弗教授在校内设计并建设了六个低碳建筑工作室,不仅把设计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还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工作室中生活,体验低碳建筑的舒适感,参与工作室的建筑节能测试,进而加深对低碳建筑的了解。
2.2加强多学科的联合
低碳建筑不仅是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还包括机械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环境技术、物理和化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在校学习建筑的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行为规律,二氧化碳的形成和危害,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把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因此,在同一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建立低碳工程研究中心,对本校学生进行低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和传播,提高学生对低碳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也可以结合本校建筑专业的要求,组建低碳基础教研室,开设与低碳建筑相关的基础课程,如:城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防灾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修,拓展他们的低碳建筑思想,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为他们将来进行建筑设计的低碳化打下思想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进行多学科交叉教学,在建筑课程和教材中,引进相关低碳建筑的内容,把低碳建筑的思想和知识贯穿建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低碳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由于低碳建筑不仅是代表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是一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潮流,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对低碳的理念有所了解,因此,也可以在大学里开展低碳技术论坛或讲坛进行开放教学,让各专业的师生都有机会接受低碳技术知识,同时营造低碳可持续发展氛围,使全社会都关注低碳建筑的发展。
2.3实现产学研政联合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空间,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建筑,因此低碳建筑不仅是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低碳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专业人员所要关心的问题,也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学生要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有条件让他们参与研究院或设计院的真实项目,真刀真枪的进行设计和施工,直接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政策、规范、要求和技巧等,融入社会,体验建筑对居民的相互影响和低碳建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或研究院的工程师到学校来讲课或指导学生,把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低碳建筑的内涵,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创建低碳建筑教育或实习基地,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一样,把学生的工作室直接安排在低碳建筑内,我国清华大学的低能耗节能实验楼采用国内外先进生态建筑技术,不仅是低碳建筑的形象诠释,而且为我国的低碳建筑提供思路和示范,同时也为我国低碳教育提供经验[4]。此外,低碳建筑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因此,作为以育人、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主要功能的高等院校,还要承担起对社会传承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责任,把低碳建筑这一影响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宣传到全社会,让每个人都理解和支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安排专项低碳培训资金,深入到社区和中小学,利用各种途径宣讲活动,提高全民对低碳理念的认识。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世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低碳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对低碳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要推动和完成这一任务,要从根本上转变和树立低碳建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要对传统的建筑教育进行改革,结合提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建立低碳实验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政联合,培养学生对资源、能源、环境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为今后从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体全.建筑节能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设计与研究,2013(sup):38-39.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节能减排;实践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特别是对于能源消耗大户的建筑领域,近年来,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似乎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的主流,也是房地产开发的主流。
1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所以绿色建筑, 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其内涵的核心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建造、使用和拆除)中对资源( 包括水、土地及各种原材料等) 和能源的低消耗, 对自然界的低污染和低影响, 同时给人类提供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质量及服务效果。从能源角度来看, 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已涉及如何将建筑从传统的消费体变为生产体, 也即现在所谓的“零能耗”或“超低能耗”建筑。这方面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太阳能利用, 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已走向大众, 太阳能采暖和降温、太阳能发电和自然照明等太阳能能源系统已应用很多实验或示范工程。
2 房地产开发选择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 适应形势 节能减排
在我国,建筑与工业、交通形成三大“耗能大户”。据统计,我国,能耗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约35%,而且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与我国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说明我国建筑节能的潜力很大。绿色建筑就很好的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当前,为了实现我国建筑节能50%~65%的目标, 建设部也相继制定整套的推广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内容更加宽泛的强制性标准规范、国家对绿色建筑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等。作为房地产企业来说, 如不能把握国家对我国建筑业的这种宏观政策方向, 势将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致命影响。
2.2 市场经济 客户要求
当前,人们节能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商品选择上,更倾向于节能、绿色、环保的产品。建筑市场也是如此,随着关于绿色建筑知识宣传的加强, 购房者自身环保意识的增强, 购房者对于房屋绿色性能的要求必将愈来愈高。同时, 居住或使用绿色建筑的居民, 无形中就已经为环保或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会大大增加居住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这点来看, 绿色建筑可以成为所开发楼盘长久不衰的卖点。另一方面,住房资源能源消费占居民日常消费开支的比例将大幅加大, 将迫使购房者更加重视房屋的使用费用, 就如同购车者考虑油耗一样。所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趋势,也完全也是适应房地产需求市场变化的需要。未来住房的使用费用将成为购房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开发商能顺应这种变化开发楼盘, 必将为其项目的成功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2.3 房地产企业业务转变的需要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十多年的市场磨炼中已经经过了原始积累期, 房地产企业要做强、做大, 就要从单一的房地产销售到房地产销售、租赁与经营并举,通过优质资产的沉淀, 获得企业可持续性稳定发展的条件。因此房地产企业必将从开发建设(提供增量供给)为主转向投资金融( 保持存量供给) 为主, 同时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转变成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 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直至拆除)的管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 房地产资产管理也将成为开发企业的新增价值链环节, 从而实现房地产价值的最大化。因此, 未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消耗费用也将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一大开支, 这恰恰与绿色建筑所关注的核心存在共同点, 也可以说绿色建筑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获取更多利润, 提高竞争力。
2.4 房地产企业增强自身品牌价值的需要
现在房地产企业品牌对购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种意义来讲,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也是其品牌的竞争。如果将绿色建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理念之一, 不但能提高所开发项目在购房者心目中的品质、档次,
同时也能给购房者以“开发商有社会责任感”的想法,从而增强开发商品牌的信誉度, 提高其品牌价值。
3 绿色建筑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实践探析
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内涵,本文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具体实践。
3.1 开发绿色房地产应立足本地实际
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需根据实际情况,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原有经验,不能简单机械地引进价格高昂的绿色技术和产品,也不可能等经济发达了或者等产业程度高了再考虑绿色和节能,而应不失时机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态化水平等基本衡量指标,在房地产建设中注重节能与环保。
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和自然条件,选择利用最适合,具有合理性价比,后期维护使用可行的绿色节能技术方案非常重要。例如一些建筑,在开发之前因为各种原因要求,采用了一些不合理技术,看上去很美,不久之后,因为环境客观质量、维护、施工工艺、使用习惯等原因,效能一直离理论很远,甚至有的荒弃不用,沦为摆设。
3.2 开发绿色房地产应主抓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主动设计,特别是规划设计,(例如日照、通风等传统因素影响等)都比要大量消耗成本、采购、人为堆砌、复杂机电安装等的被动办法更加有效,从方法上来说,也更加“绿色”。主要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块选择、规划布局、建筑群朝向、日照、形体系数、自然通风、立面设计、屋面空气层、窗墙比、遮阳、生态铺地、绿色水体、风向处理及整体绿化。例如在建筑间距、建筑朝向、建筑密度、建筑布局、建筑体型上确保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通过加强周围绿化来解决房屋的热环境问题,等等。本文将从主要的小区规划、建筑选址、建筑形体与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四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措施。
(1) 小区规划方面
在设计住宅小区时,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低密度、高容积率对节能有利,在通风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可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例如某小区就利用小区交通路网和绿化带将小区分为用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商业区和绿化休闲区。分区明确,联系便捷,形成以绿化休闲区为核心的家园模式。同时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在城市干道周边及小区主干道上,多以常绿树种为主种植,形成结构线型绿化,削弱城市噪音干扰,保持小区内及私密空间的安静,减少扬尘污染,同时又可美化环境。结合休闲绿化林荫路及建筑周边绿化等构筑小区内绿化网,广场绿化及过渡空间呈点状分布,常绿植物及落叶植物相交,并配置灌木及花草。自然生态环境再造区可调节小区的小气候,形成富有特色的小区园林环境。此外,贯穿景观轴线的水体既是景观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绿化工程的重点。
(2) 建筑选址方面
建筑的选址是设计前首要考虑的问题,日照、遮阳、通风是建筑选址最先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所以,选址要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物、地貌、主导风向,合理布局建筑物。例如建筑基地应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而不宜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因为冬季冷气流易在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建筑所消耗的能量,就会相应地增加。
(3) 建筑单体设计
① 建筑布局设计。一个好的建筑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得热和改善室内的环境质量,采用以下措施可使建筑的布局得到优化。
a.使用现场已存在的树木或其他植物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
b.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以利于建筑物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节能。
② 建筑形体设计。严格控制建筑形体的外表面积是节能控制的关键,在相同平面面积前提下,尽量少的围护结构面积对减少能量流失意义重大。综合各项因素考虑,板式住宅在多方面占据节能优势。这种优越性不但体现在建筑能耗较少的方面上,而且还体现在板式住宅由于其朝向佳、形体舒展,能给人们创造一种舒适、生态的居住环境,没有点式住宅带来的局促感。
(4) 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
① 新风系统设计。是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手段,要想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势必加大新风的使用。
② 自然能源的使用。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节能,一般绿色建筑的能耗水平大约是同类普通建筑的1/4~ 1/2,绿色建筑的要求是在节能的同时,又不能降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自然能源的利用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
(5)新材料、新部品的应用
建筑绿色与否与建筑材料紧密相联。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高光效、高功率卤素灯具。有效节约了电能。同时选用高效率、低噪音节水型卫生设备,有效节约城市水资源。
4 结语
面对当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绿色建筑的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需要特别关注人对于建筑品质的需求,这与开发商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的诉求不仅没有矛盾,反而高度契合,而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也只有努力创新绿色房地产的战略思路,房地产开发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