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

第1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创新;运作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82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3

1 研究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我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农业一线劳动者年龄老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青年一代不愿务农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国家对农业投入非常少,农业产业收益不高。菜贱伤农的事件依然在不断上演。

在湖南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2013年,农民将自种的近万亩白菜、包菜耕除的事情在媒体和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他各省的农作物收购价也非常低,菜农被迫降价销售。由此,菜贱伤农这个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从各地媒体报道来看,目前,所有蔬菜收购价均下跌,出现蔬菜滞销的并不是个别地区的部分蔬菜。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蔬菜大量滞销、各地批发价持续走低,但消费者却感觉菜价居高不下。

显然,一面是消费者承受着包括蔬菜价格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另一面却是农民并没有因高菜价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市场上出现了极为令人尴尬的局面,这或是市场出现危机的一个现象――“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图1是新华社的农民农产品“收购倍增图”,其很直观地表明了这种现象。

在目前的中国,农民的利益长期受保护程度有限,农民群体虽然数量庞大,但他们往往是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他们不具备和投资商或者大客户谈判议价的能力,农产品的价格往往由不得农民自己做主。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型的农民在现代经济浪潮中,由于缺乏技术、不懂经济规律、不会市场营销、缺少良好合作,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改变”成了必然选择。

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国农业合作组织不失为应对目前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而浙江省省内尤其是杭州周边地区的一些农村已率先建立起一批农业合作社且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内的部分农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这些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急需改进的问题。

2 美日专业合作组织分析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种类很多,形式各异,但系统地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新奇士合作社为代表的专业性农业合作组织;一类是以日本农协为代表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

新奇士橙农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合作社组织,财产由成员共同拥有,在市场运作上采取公司管理模式,实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经营管理,聘用专职总经理。协会组织结构由社员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与员工4个层次组成。协会使用统一的种植标准、统一的商标Sunkist,全球统一价格,避免成员之间的价格竞争。协会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对果农的退税和对农业的预算补贴,以及会员缴交的会费。在新奇士合作社的协调和组织下,果农种植的橙子经过包装和加工,以统一的价格和统一的包装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80%以上是由农协贩卖的,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农协采取参加者投资入股的方式集资,由股东投票产生董事会,再由董事会选择合适的人经营具体业务。协同组织的职员由经理招聘,并领取工资。而且,农协拥有自己的生产加工设备、储藏设施、运输销售系统及其他有关设备、设施。与此同时,农协还是农民团体和合作社。它不仅代表农民的利益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对农民从多方面进行指导,介入农业生产和生活全过程。

3 美日专业合作组织对中国建立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启示

3.1 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果农民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节约在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中的信息搜寻成本与协作成本,那么,农民将能够以整体的力量来对抗市场风险,改善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同时,能够产生足够大的、让政府听到的声音来表达其利益。政府也能够通过这些组织来倾听农民的呼声,落实相关的支农政策。因此,农民合作组织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它对于农民利益的表达与维护,政府兴农政策的落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2 政府要采取措施来扶持和促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多样共存”的方针。政府要采取不干预但大力扶持的态度。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通过给予农民合作组织资金和税收优惠来支持,可以制定法律来规范,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也可以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监督以促进健康发展。

3.3 建立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国实际

尽管看到了国外的合作组织的长处,但是要明确所有的制度都不能照搬照抄。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在借鉴其他好的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本国。只有适合本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当今社会情况的制度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有长远的发展。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必须立足于国情,根据实际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道路。

4 中国专业合作社组织实地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笔者对浙江省内的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各个合作社都是刚开始起步,还没有形成系统,发展模式大致相同,且真正有实质内容的却不多,全国内空壳合作社的比例很高。鉴于此,笔者选取了一个起步较早,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百家示范的省级农业合作社――绍兴县丹家家鸡专业合作社,对其进行深入的访谈及调查。作为对比,课题组也选取了一个刚开始起步的合作社――宁波余姚泉宏葡萄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

4.1 绍兴县丹家家鸡专业合作社

丹家家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7月(早于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的时间),当年工商注册资金为10万元,注册资金中农民出资部分占了100%。合作社目前有入股事宜7人,非入股社员180人,有示范基地3个,外拓基地8个,示范养殖点26个,丹家家鸡重点户65个,带动农户数1 850个。这些农户以本县为主,还连接周边5个县市区,辐射范围较广。合作社内设丹家家鸡种鸡种苗中心,良种示范推广中心;全年为社员及周边农户组织优良品种苗鸡40万只,合作社及农户饲养商品鸡42.26万只,产值达到5 012.2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可净增收入2 000多万元。在服务农户同时,合作社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创利近200多万元。

合作社成立后,为农户提供优质的种鸡种苗。丹家家鸡种鸡种苗中心的成立,解决了农户获得优质种鸡种苗难的问题,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的种鸡种苗,使丹家家鸡出品的物品从源头保证了质量与安全。此外,还为农户提供了技术指导,丹家家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良种示范推广中心,不定期请农业专家莅临指导、开讲座,为农户提供了好的技术指导,使农户养起鸡来更加有方法,有技术,更好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合作社成员建立起统一种鸡、统一品牌、统一孵化、统一防疫、统一标准与统一营销的“六统一”运作模式。

以生态放养为主,以虫子、玉米、野草、粗粮为食,养殖时间达到7个月以上,从源头上层层把关控制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为农户的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广的渠道。丹家家鸡的无工业污染化饲养,使其逐步打出品牌,成为绍兴市名牌产品,浙江省品牌产品。由于产品质量控制声誉在外,有许多客户喜欢就地采购,一传十、十传百,销售量越来越大,农户的收益也有大幅增加。由于优质品牌优势及不断扩大的销售量,合作社及农户饲养商品鸡超过42.26万只,产值达到5 012.2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可净增收入2 000多万元。

合作社在服务农户的同时,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总资产达到1 077.4万元,合作社自身年创利200多万元。由此看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2 宁波余姚泉宏葡萄专业合作社

宁波余姚泉宏葡萄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刚起步不久的合作社,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那些空壳合作社完全不同,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该合作社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就,要归功于统一。该农村合作社根据农产品的成长周期,对各农户进行指导,让大家统一按照萌芽、开花、结果、成熟、收采与剪枝的步骤进行合理的种植,在此过程中连施肥都是统一的。这样一来,让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的农民可以用到科学地种植方法,来提高产量与质量。除此之外,农村合作社还对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了统一包装,有普通装、礼盒装等包装类型,使该地区的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为农户谋得更多的利益。最后,农村合作社还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销售形式有各户到市场和马路边卖,还有统一销往宁波等地的超市等。此外,农村合作社尝试在网上进行团购采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样既减轻了谈判成本,也可以为农户寻求到较好的买家,维护了农户们的权益。

结合两个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发展“一社一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与统一销售,参加合作社使农户得到了更多利益。但是,笔者也发现一些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品牌在当地也已小有名气,在销售上也尝试了多种方式扩大销售渠道,但主要还是以批发市场、超市销售为主,市场也局限在当地及附近,始终难以更进一步。从目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来看,最主要的因素是合作社内部成员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提高内部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有文化有志从事合作社事业的年轻人到合作社工作和发展非常有必要。其次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大多合作社有资金借贷需求,主要是流动资金的借贷,但合作社从商业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为此,政府要重视解决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从合作社已经获得的政府支持和期望来看,还是有差异的。从调查情况来看,技术培训和办社指导是目前合作社获得政府支持最多的方面,而合作社最希望得到政府在资金贷款和设施投入方面的支持。

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 对政府的建议

3.1.1 政府对合作社加大资金支持

目前,虽然中央财政每年会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远远不够。如不解决农村资金缺乏的情况,那么农村经济就不能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无从提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而针对“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政府也可以菜价补贴的形式进行资金支持。补贴菜价,即可增加农户的收入,也可降低市场价格,让老百姓买得起菜。

3.1.2 通过立法加大对合作社的保障力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的法律,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规范,也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不能得到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这些使农户与百姓之间可能产生了一些不光明的利益,一些不良商家压低在农户那儿的批发价,抬高市场价,使这中间的差价变大。有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合作社的各环节的运作更有依据更为规范,也更能保证农户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合作社依照法律法规运行发展,可以大大降低各环节不正规的利益,使无良商家既不能压榨农户,也不能敲老百姓的竹杠,间接地解决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

3.1.3 对于小型农村合作社也提供优质项目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政府每年都会有一些项目,也会对这些项目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但因为项目数量少,合作社数量多,所以是采取竞标的方式,而规模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使一些发展较弱的合作社就无法与其他规模已较大的合作社进行竞争。所以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刚起步的、规模较小的合作社的项目,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他们支持,加快合作社的发展脚步。在拉动小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之后,这些合作社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接触到更多商家,解决销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下解决了“菜贱伤农”的问题。

3.2 对农户的建议

对于农户来说,也应转变观念,勇于打破家庭生产的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主动寻求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已经入社的农户,要增强合作意识,对合作社给予足够的信心和支持,关注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并进行监督,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最起码要承担合作社章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目前农村普遍存在青壮年劳力流失的情况,而相应的城市人口膨胀,找工作压力大,许多农民工从事的都是重体力活,但薪水微薄。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的农民更应该转变观念,回到农村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开放的观念将会为专业合作社注入新的血液,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生力军。

合作社具有“民办、民管”的特点,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的农民组织,但这对农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一些农户还未适应这样的运营模式,尤其是主人翁意识的欠缺使合作社的运作效率不高且缺乏监督,甚至一些合作社的社员大会形同虚设,被部分管理人员利用,牟取私利。因此,农户需要提高其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合作社事务,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监督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在目前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下,传统的生产方式显然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以往单纯依靠经验的方式也势必将被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模式所取代,因此目前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已不能满足高效率生产的要求。农民要发展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3.3 对负责人的建议

3.3.1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弱,社员素质普遍较低,合作社很难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节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带头人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

3.3.2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发展特色产业

负责人注意加大对争创农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宣传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收有巨大作用,树立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商标品牌意识,让“一社一品”成为社会共识和发展趋势。此外,提升特色化层次,引导合作社发挥比较优势,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形成竞争优势。

4 关于中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创新与构想

对比美日等国农业合作组织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业合作组织的缺陷与不足,笔者提出了以下创新构想。

(1)成立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民间论坛。目前,网络上大多是一些官方资料的网站,没有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社主体的农民的交流平台。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民间论坛,让各地的农民在这上面互相交流。

(2)建立一个网站交易平台,使商家和合作社能够直接在网站上进行交易,并可以采用评分制对商家和合作社的服务进行打分,使其交易公开化、透明化。

(3)加强农业学校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为合作社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合作社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或岗位。

(4)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点。由于各地的状况不同,政府可以组织或协助各地开展适合本地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试验点,成功后,可在本地推广,这样可避免合作社在成立和发展中多走弯路。

如果政府、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以及社会各方能够采取建议并进行实施,那么有理由相信“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一定会削弱甚至消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开宗.关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认识[J].当代经济,2010(8).

[2]王冠,王海荣.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模式简评[J].河北金融,2008(9).

[3]谢[.关于当前农信社改革现状的新思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4).

[4]喇晓峰.论农村信用社稽核激励体制的完善[J].中国外资,2012(7).

第2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日本: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者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日本“农协”,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日本农协的规模庞大,几乎遍布日本城乡,而且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推广、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直到信贷、保险、医疗,几乎涉及从农业生产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农协扮演着农民利益代表、政府职能人以及农户经营人的三重角色。例如,日本农协协助政府实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面对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压力,日本农协在为农户提供传统购销等流通领域服务的同时,还开拓金融服务,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资产管理服务。

由于农协代表农民利益,并能从政策制定上对政府施加一定影响,日本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超过97%的日本农民参加了日本农协,超过90%的农产品销售和80%的生产资料购买都是通过农协完成的,日本农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日本农业生产中食物自给率不足、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

美国:企业化运作的典型

美国农业生产主要由许多规模较大的私营农场主独立进行。由于私营农场主独立完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会产生低效率,因此大量为农场主提供各种类型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开始自发产生。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可分为供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3类。其中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供应以及农产品销售,信贷合作社主要负责融资及贷款问题服务合作社则为农场主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

美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完全按照企业化方式运行,相关人员均属雇佣关系,为保证合作社股本金的稳定性,要求社员支付较高的首期投资,而且成员资格封闭,主要发展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业,从而提高社员的收入。

法国:公众性的服务机构

20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是一个农产品及食品净进口国。然而,如今的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食品净出口国,并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农业体系。法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这一成就的取得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法国政府的积极支持,法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为导向的各种组织、行业协会及服务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农业设备的集中购买和共同使用为目的的农业设备使用合作社;以牲畜产品、奶制品、糖制品、葡萄酒等法国传统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为目的的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以动植物的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为目的的农业技术合作社以及信息咨询合作、农产品运销合作社等。

印度:政府惠农政策的有效执行者

第3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发展为理念,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在传统农业大量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农业发展中,吸收借鉴传统农业的精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人工建立一套发展体制,协调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经济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针对该地区特殊的山区地形,兴山县政府积极探索,根据该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绿色作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客观条件对农业发展制约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合作社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政府、合作社及农户等多方合作,共治共赢的生态建设模式。目前兴山县已经形成了烟叶产业、果茶产业、高山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和药材产业等多种产业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该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主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相近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它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农业追求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环保,这些目标靠单家独户的农民来实现既缺乏可行性,又缺乏利益诱导,农民是不会主动去追求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可以把广大农民组织成一个团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销售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用经济利益诱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耦合与对接。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来促进和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一个较优选择也是兴山县近年探索生态农业路子的过程中已经证实的经验。通过农业局了解到,自2007年7月21日兴山县首家专业合作社“金兴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290家,合作社社员数达到6600多个,覆盖全县67个村1.8万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一)以榛子乡为例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榛子乡平均海拔为1250米,辖8个村,3495户,12032人。榛子乡林木、矿产、水电资源丰富。其中全乡林地面积479674.5亩,森林覆盖率88.8%,磷矿储量高达2亿吨以上,其中鲜家河瓦屋磷矿储量1.4亿多吨,号称亚洲三大磷矿之一。再加上独特的气候资源,最高海拔1908米,最低海拔602米,年平均气温9℃,昼夜温差达8-10℃以上,适宜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在深入榛子乡,了解到榛子乡政府结合实际乡情,积极贯彻县政府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走生态农业之路。该乡现已成立了“烟叶专业合作社”、“众鑫香菇专业合作社”、“牧王山羊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其中,烟叶合作社于2012年已入选宜昌市“十佳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湖北中烟的生产基地之一。现在榛子乡村民人均年收入6900元左右,成为兴山县村民最富裕的乡镇。目前,在榛子乡,已经形成了烟叶、蔬菜和畜牧产业为主导,香菇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种植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此外畜牧生产作为全乡传统产业,坚持“依靠天然草场,立足自繁自养,狠抓草食畜牧,积极应对市场,努力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高山草食畜牧业。合作社目前主要面临的是产品没有建立品牌、规模相对较小、单纯依靠全人工工作和生产管理上的制度问题。例如,以种植山椒和香菇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政府引导合作社,体现了市场与计划的完美结合,创下了年收入1.2亿—1.3亿的收入。但是合作社种植的蔬菜,缺乏自己的品牌,不利于开拓市场,只能以其他品牌为依托,如以安徽芜湖山椒为载体,输出外省进行销售。同时,合作社在生产规模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采摘蔬菜和进行深加工,大部分依靠人力,在一定程度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二)以高桥乡为例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高桥乡位于兴山县的西大门,境内群山林立,遍布深沟溪河,海拔最高点2426.9米,最低点为300米,高差2126.9米。全乡辖9个行政村,31个村民组,共4764户,13876人,其中90%是农业户口。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核桃、茶叶为主,烤烟是全乡的支柱财源。近年来,随着农村政策逐步优化,当地政府根据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高桥乡农业循环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高桥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乡成立许多农业合作社,例如春茗专业合作社、神逸农畜专业合作社和土八戒生态养殖基地等。比较典型的是春茗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核桃、有机茶叶和养殖猪崽为主,通过对养殖场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用作种植茶叶和核桃的肥料。具体模式如下:图中模式一,以养殖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产业;图中模式二,以养殖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蔬菜瓜果产业。两种模式,都是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在高桥乡得到了广泛普及。合作社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交通、灌溉、用工难和循环农业推广难。高桥乡的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带来交通和灌溉不便,一直以来是限制高桥乡发展的瓶颈。交通和灌溉不便,造成了自身发展能力弱,招商引资无竞争优势,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壮大能力差。因为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在收获和采摘的季节,用工量大,合作社存在着用工难问题。此外,一些村干部对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深,思想上认识不够。合作社里的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片面追求高产,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现象。缺乏技术和资金,高桥乡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较为缓慢。

二、简要结论和政策安排

本次调研以生态农业现状为主题,具体则是围绕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针对具体情况,经过了解、座谈、走访、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具有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意义。通过调研,有了如下发现:其一,在地方生态建设中,政府、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多方合作、共治共赢的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开始发挥作用。其二,交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三,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的科学技术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四,经济效应依然是农民和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生态建设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方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实证结果,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以建立合作社为模式的农业发展发挥着规模效应农业合作社秉着政府引导-合作社示范-菜农种植的模式,并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和维护着农业的发展。其中,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农户种植数量上进行引导和控制,既能及时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同时能够对种植过程中的跟风现象加以控制,从而维护农作物市场价格的稳定。合作社示范作用首先是通过将种植分散的个体农户予以集合,例如个别农户率先种植一些农作物,当收效明显时则会产生对其他社员的示范作用。其次合作社对外作为一个集体,能够将众多农户的需求与政府的优惠支持相衔接,如种植技术的普及,农业水电基础设施建立的需求等等。

最终提高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第二,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山区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不利于区域平衡发展,加上地方财力有限,也制约着山区农村的发展。因此,应加强部门联系,多种举措联合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峡移民的政策扶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等项目。与此同时,应结合道路改造方案,改变公路破损面貌,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第三,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增强循环经济理念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清洁能源的宣传和报道,强化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制定吸引知识青年和青壮务工农民返乡政策,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动力。政府通过典型的案例,宣传生态农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效果,消除农民的怀疑和排斥念头,并且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协会来组织农民统一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尝试和有益探索。

山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应在克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带来的障碍的同时,重点发展沼气产业,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何种职业紧密结合,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推广新清洁能源,提高畜禽粪便的再循环利用。例如以种植茶叶为主的春茗专业合作社,利用养殖猪崽的猪粪作为肥料供应于茶叶;在发展主要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发展附属产品作为对主要产品的资金补充。例如,以种植生产周期较长的蓝莓为主的神逸农畜专业合作社,同时套种生长周期短的药材,实现短期利益以为种植蓝莓所需的资金给予补充。第四,政府切实贯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予民以利当地政府应认真贯彻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好特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实现农民的利益。结语兴山县在以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亦注重当地的生态保护。兴山县政府以及农户和企业积极践行着十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限制那些对生态易造成破坏的产业,并积极引导和发展新兴产业。

本次调研,在获得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此次调研活动还有不足之处。比如,第一,调研为期较短,只选取局部具代表性的农户和企业进行调查,因此,虽具典型性,但尚不足以反映当地生态农业现状的全貌。第二,调研的形式主要以访谈,实地观察和收集调研对象自身提供的资料为准,因而定性的材料居多,定量的部分较为缺乏,可能会影响调研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第三,团队成员专业的局限性可能在调研中对于专业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解决上有所局限,因而,跨学科、跨学院的社会实践组团要得到加强。

三、结语

第4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水稻产业;制约因素;对策;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61-01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龙岗山脉北侧,第二松花江上游。年平均≥10 ℃积温2 731 ℃,无霜期125~127 d,平均日照时数2 379 h,日照率为54%,年平均降水量为748.4 mm。境内有5 km以上河流87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使桦甸市成为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但是,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并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2013年底统计结果: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由2008年以前的9 342 hm2下降到8 103 hm2,减少13.3%。

1 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1 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限制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2010年7月28日特大洪水冲毁了桦甸市水稻主产区内的大河水库、常山水库,木其河流域的3道拦河坝和多处塘坝、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这些水毁工程和水利设施至今没有完全修复,灌溉区域内的一部水田不得不改成旱田。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1]。近年来由于水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跑、冒、漏现象严重,有的已经不能使用,迫使一部分水田改成旱田。

1.2 投入大、费工、费时,经济效益低

一是种植水稻投入大。种植玉米投入的直接生产资料成本4 500元/hm2左右,种植水稻投入的直接生产资料成本6 000元/hm2左右,比种植玉米多投入1 500元/hm2左右。二是种植水稻费工费时。种植水稻生产环节多,技术复杂,包括种子处理、育苗、苗床管理、本田整地、插秧、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需要人工75个/hm2,比种植玉米多45个/hm2。三是投入产出比低。玉米平均产量10 t/hm2左右,2013年市场售价2.2元/kg,产值22 000元/hm2,纯收入17 500元/hm2。水稻平均产量7 500 kg/hm2,2013年市场售价2.7元/kg,产值20 250元/hm2,纯收入14 250元/hm2,比种植玉米少3 250元/hm2。

1.3 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

一是缺少龙头企业。桦甸市域内现有水稻加工企业21户,在这21户企业中,只有韵龙米业建立了自己的水稻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有效的产销合同,其他企业都是靠对外加工水稻挣取加工费生存。二是缺乏组织。截至2013年底,桦甸市还没有1个真正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经营的水稻种植合作组织,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品种多、乱、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米品种、绿色水稻栽培面积少。三是没有自主品牌。截至2013年底,桦甸市尚无水稻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多数加工企业包装简易,有的企业靠借牌上市。

1.4 科学种田水平低

一部分农户对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还没完全掌握,技术应用不到位,还是凭经验进行生产管理,投入成本高,水稻产量低,经济效益差[2-3]。

2 发展对策

2.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修复水利设施

发展水稻种植业,必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修复水毁工程,修缮排灌体系,确保水库、拦河坝、塘坝安全蓄水、储水,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和灌溉系统存在的跑、渗、漏问题,保证灌溉用水。在资金投入上要做到深入挖潜、多方筹措,利用好国家农田基本建设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农业开发、扶贫、小型农田机械、优质粮种植补贴及其他涉农资金,向种植水稻农户倾斜,按种植面积适当加大补贴额度,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3 进一步发挥企业带动作用

从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水稻加工企业建立水稻种植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引领农户种植优质米品种,努力打造自己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发挥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

2.4 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

鼓励经纪人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把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统一种植、规模种植。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推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产品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提高水稻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4]。

2.5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水稻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加大对种植水稻农户、水稻加工企业员工、农业合作社成员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力度。向广大农户、企业员工和合作社成员传授水稻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从备耕、育苗、插秧、本田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一对一帮,切实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2013年桦甸市绿色水稻收购价是3.6元/kg,比普通水稻多0.9元/kg。因此,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是提高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在推广绿色水稻栽培技术项目中,要采取政府引导、科技人员指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科技示范户辐射的推广模式。政府要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为企业和合作社办理营业执照,申请绿色标识开设绿色通道;水利、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绿色水稻栽培区域和基地内的水利设施和水资源及环境的建设、保护力度,保证水源,防止污染[4];农业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土壤化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使水稻产区内的每户家庭都有1名主要劳动力掌握绿色水稻栽培技术。

3 参考文献

[1] 谭顺会.安县地震灾后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79-380.

[2] 李经勇,唐永群,李贤勇,等.重庆市水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稻麦科技,2012(1):72-77.

第5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有“欧洲走廊”之称。地形多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湖泊众多,属温带气候,宜农宜牧。联邦下辖l6个州,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约82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50万人,不足总人口的2%,农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8%。尽管其农业人口少,农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但迄今为止,德国仍是欧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畜牧业仅次于法国,居欧盟第二位,种植业生产居第四位,农产品出口位居欧盟前列,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业大国。

德国既是全球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概括而言,德国农业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发展水平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整个农业迅速步入现代科技发展轨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含量高。国家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化程度高。德国的农民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具备了职业化素养。农民教育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大学或大专院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另外,农民成人教育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普通教育、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德国农民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素质,一定程度上说,德国农民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农业已从简单的保障食品供给向供应多样化(优质食物和饲料)、生态环保和生物能源(沼气发电、玉米生产燃料)等高级功能方向转变。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与经济的措施来保护农业,发展农村。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各地农村,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负责产品销售,共同采购化肥、植物保护剂等生产资料,也从事市场调查与咨询,很多合作社还推出了自主品牌。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享受农产品加工增值利益、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享受诸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目前,全德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四是生产过程高效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据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10个人,1996年已可养活108个人,2002年达到124个人,目前可养活140个人,平均每个农业劳力贡献的净产值在2万欧元以上。德国农产品的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谷类、马铃薯、食糖和牛肉自给有余,还能大量出口;牛奶和猪肉基本自给,禽肉需少量进口,禽蛋的进口量在30%左右;水果、蔬菜自给过半。五是信息服务专业化。为农业服务的组织多种多样,包括联邦、州农业部门、各类涉农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包括科技、信息、机械、产品销售和农资供应等专业化服务。六是农村家居人文化。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农民十分重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塑造了由多彩田野、美丽村庄、碧绿草地、茂密森林交织(30%森林覆盖率)的充满人文氛围的乡村风光。农村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居住和休闲旅游的宜人场所。

总体看,今日德国农业普遍实现了结构合理化、农业企业化、农民专业化、耕作机械化、发展持续化。反观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还面临着诸如结构调整尚在探索,农民多且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企业规模小且经营分散,发展持续化形势严峻等制约因素。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大胆探索,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德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6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一、海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粮油作物常年种植总面积108万亩,总产达到3.5亿公斤。蔬菜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80万吨。全市日光温室大棚4.5万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5万亩,拥有拖拉机4.7万台,联合收获机160台,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9260元。全市种植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其中“海阳白黄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海阳市也成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海阳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亮点体现在:

1.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落实粮食直补小麦资金371.1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56.55万元、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补贴金额3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资金40万元、小麦弱苗补贴资金94万元、阳光工程资金58万元、新型农民培训资金2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88万元等。

2.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加大名稀特优品种的引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特色农产品的推介,2005年以来全市种植业共取得25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认证。我市的林安食品有限公司的白黄瓜、西红柿取得的有关食品认证打破了烟台市有机食品认证零记录。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上,我市两处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烟台市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议观摩典型。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农超对接”,产品直供超市。2010年指导茶叶种植类专业合作社开辟种植基地300亩;果蔬种植类400亩;新增社员户3000户。白黄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及白黄瓜品牌打造工作卓有成效,全市白黄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落实高标准项目示范基地200亩,制定了适宜当地的可操作性强的白黄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亚沙会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筛选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镇村户,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现已确定符合要求的基地5处。

3.在农业品牌建设上,加强培育和引导。培育了海阳白黄瓜、海阳绿茶、留格的无公害韭菜、海阳大樱桃、沽头大米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的农产品。“海阳白黄瓜”于2008年5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也是烟台市继莱阳梨之后的第二枚地理标志商标。海阳市津成泰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山”牌苹果,取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是海阳市农产品加工领域首个省著名商标。林安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林宁”牌黄瓜、富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留园绿”牌网纹甜瓜获评烟台市十大名瓜称号。

4.在农业产业化上,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级4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都实现了新突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3个,入社社员1.7万户、入社资金1.2亿元,带动社员5万户。海阳鑫财惠民专业合作社获烟台市“示范合作社”称号。

二、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整体上还是靠天吃饭,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较慢;农业装备水平低;农业抗灾能力弱,尤其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2.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市蔬菜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

3.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小。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存在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推广较慢的问题,解决科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松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

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兄弟县市有差别,与农业大市和资源优势不符。

三、发展海阳市农业经济的几点对策

1.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切实增加粮食单产。加强病虫害防控,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壮大花卉、种子、饲草、旅游观光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适度膨胀发展蔬菜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和基地生产规模。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扶持发展蔬菜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不断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蔬菜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不断提高蔬菜的质量。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争取在全市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使每个镇都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村都培育出自己的主导产品。

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大力宣传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并随时根据国际贸易准则要求加以完善。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展,采取教育培训和树典型带动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农业标准化及其实施的深远意义,增强农民群众标准化生产共识和技术技能。

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对农业投入品质量进行监测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开展农业品牌年建设活动,加强“海阳白黄瓜”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指导,组织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搞好商标注册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我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势原料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现有企业增加投入,膨胀规模,提高带动力,推动“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抓好农业合作社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引导各行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技术研究推广等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一是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病虫害生产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努力培肥地力。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培训方式,多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阳光工程和农民免费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订单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着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

5.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开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田产业工程,以提高农田生产能力为重点,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第7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新常态下,随着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的加大,农民收入也将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轨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积极探索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积极引导和促进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民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空间。

二、浙江省财金合作促进“三农”发展的探索与成效

成立于1952年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11个地市都设立办事处,下辖81家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拥有4100多个营业网点,5万多名员工。浙江农信系统已发展成为全省网点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到2014年末,浙江省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30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297亿元,存贷款总量居全省银行业第一;承担了浙江二分之一的农户贷款和五分之一的小企业贷款,支农支小贷款存量、历年增量、服务覆盖面均居全省银行业第一。“普惠金融”的一些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浙江省农信社通过“普惠金融”工程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的实施,小额信用贷款达50万户、334亿元,农户贷款达163万户、3375亿元,2014年新增网上银行170.9万户、手机银行161.55万户,村级服务中心进驻率达到99.5%,具备基础金融服务的服务点22063个。阳光普惠更广泛,评定信用户594万户,评定各级信用村(社区)1.59万个,各级信用乡镇(街道)352个;累计减免费用12.4亿元,投入普惠基础建设16.3亿元。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和浙江省农信的合作,围绕财政金融创新、银财资金合作、缓释三农风险、降低农户负担、提升支农效率等五个主题展开。财政金融创新方面,以财政补贴或奖励的预期作为质押,银行在前期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融资,建成后以财政补贴或奖励资金归还贷款。银财资金合作方面,双方发挥自身资金优势和特点,财政出资成立基金或担保公司,农信机构根据基金收益或担保公司出资额的一定倍数放大,对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缓释三农风险方面,双方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保证保险作主要风险保障,构建控制与分散风险机制。降低农户负担方面,对农信机构发放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降低农户负担。提升支农效率方面,积极利用农信点多面广优势,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完善补贴发放机制,加强双方信息共享。在合作内容上,双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是农业补贴财产权融资创新,开展粮食补贴信用贷款。以粮食补贴预期收入为质押,农信社为联合社成员提供一定授信额度,贷款资金主要用于粮食生产所需的土地流转租金、购买农资、农机具以及小型生产设施建设等生产环节资金投入——“粮农贷”产品。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针对农业补贴改革,省财政与省农信约定,受理享受粮食补贴的借款人在贷款申请时,可要求借款人签订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偿还贷款的承诺书,同时,农信机构加大对当地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利率等方面给予联合社成员倾斜和优惠,并开展客户信息调查、贷款对象审核、贷款回收、补贴资金结算等方面的合作。符合《浙江省粮食生产管理暂行办法》及省财政等部门关于粮食生产贷款贴息的相关文件要求的“粮农贷”借款人,还可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申请财政贴息。

二是做實财政担保融资创新。为进一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省财政与省农信社合作,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融资试点,试点地区为富阳、安吉、长兴、嵊州、黄岩、开化等六个县(市)。首先,在组织架构上,合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选择本县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有能力出资的社员组建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为独立的法人单位,自主经营、单独核算,成员以出资份额为限拥有表决权,联合社社员为团体社员。社员分核心社员和外围社员,核心社员为联合社的发起人(数额不超过20个),享受联合社成员的所有权利;外围社员(数量不限)由自愿加入本联合社的社员组成,享受联合社的部份权利(无表决权)。其次,在支持模式上,财政出资形成担保资金、农信机构按倍数放大融资。一方面财政解决担保资金来源问题,为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担保难题,省财政向试点县市补助1000万元,部分试点县市还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配套出资,通过“财政资金+配套资金”形成资金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信贷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农信机构按最高不超过试点资金10倍确定总授信额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提供融资,并享受20%-30%的利率下浮。财政及配套资金由农信机构运营,并实行“封闭管理、滚动运作、总量控制”。再次,在风险控制上,贷款风险损失由银行和财政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发生后,农信机构直接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资金,归还贷款本息。保证金不足以全额代偿时,农信机构通过执行抵押物等方式实现。从各地实施细则来看,县财政还将每年按发放合作社贷款余额对农信机构等进行补贴,贷款风险损失由银行和财政共担,一般分担比例为2:8。在主要做法上,一是对拟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遴选。由农信社选择经营情况较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确定每个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总授信额度。二是受理贷款申请。借款客户向专业合作社提出借款意愿,由专业合作社向农信机构推荐“拟借款人名单”,经农信机构审核通过后予以贷款。三是主要采取信用贷款方式,放宽担保方式。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综合因素来确定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方式,对小额贷款,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发放。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创新。浙江省农信社以“普惠金融”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方式创新。一是直接抵押模式。对权属清晰、易于流转的土地、林地或农房,通过资产评估,推行直接抵押贷款。二是小额循环贷款模式。发挥“丰收小额贷款卡”和“丰收创业卡”功能,与村“两委”合作,采取“集中评定、一次登记、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模式,简化贷款手续。三是依托村担保合作社模式。利用村担保合作社在山林、土地、房屋估值、流转的信息优势,为村民提供担保。四是金融“特色产品”开发模式。部分县市针对实际情况,激活农村财产权益,创新担保方式,如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等,逐步形成了既能满足农民融资需求,又能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的系统性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产品体系。

四是开展银财信息互用创新。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均掌握了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对缓解银行与农户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税务系统与农信系统协作,建立了“税银信息互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共用,省国、地税系统与省农信系统共享纳税人信用信息、贷款人信用信息。②合力营造诚信氛围,定期通报失信记录,以便监控、防范逃避纳税义务、还贷义务等行为,营造诚信纳税、珍惜信用的良好氛围。③开展信贷创新,省国、地税系统定期向省农信系统通报年度纳税信用评价为A级纳税人信息,省农信系统以纳税信用信息为参考,优先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税银贷”贷款支持,融资额度原则上为上年纳税金额的4倍以内,并定期向省国、地税系统通报“税银贷”贷款授信、发放及使用情况。同时,各方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方合作,如自助办税终端设进城区或中心镇的农信系统网点(包括24小时自助服务网点),农信系统提供场地、网络和日常维护支持,开展符合条件的委托代开普通发票、代征税款和其他税收业务等等。

三、撬动信贷资金促进“三农”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创新财政补贴产权融资

进一步农业补贴制度,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支持粮食生产专业合作联合社发展壮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环节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做好支农贷款与财政政策的对接,促进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深入开展粮食生产贴息贷款,做好贷款增户扩面;在粮食补贴信用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开展农业补贴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加大财政补贴信用贷款的宣传力度,继续提升贷款便捷度等实惠措施,鼓励使用信贷资金。

引入信托公司,将财政补贴权利化,真正实现财政补贴的质押功能,如财政、农信与信托在龙泉试点的生态公益林信托权证担保贷款,将林农在每年领取27元/亩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等林地收益权和承包经营权的金融凭证化,使林地的未来现金流,通过信托收益权凭证提前变现,用于质押融资,实现信托融资的“二次变现”。

(二)创新财政资金担保融资

浙江省财政与浙江省农信社合作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融资试点的过程中,财政担保融资创新仅限于部分地区的部分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财政担保融资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完善组织架构。建议在组建省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农业产值、农业融资需求等情况,逐步建立跨区域的市县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形成省市县三级的财政担保融资创新机制。二是与新一轮“三位一体”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改革相结合。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合作化、抱团发展,“三位一体”是农村经济组织未来的发展模式,建议将“三位一体”工作与财政担保融资创新结合起来,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为架构,开展财政担保融资,有效形成规模效应。

(三)财政金融合作扶贫

实践证明,救济式的扶贫难以真正使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我们应当更加注重“造血”扶贫,通过引导农民搞致富项目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实现低收入农户创业致富梦想。开展扶贫创业贷款贴息,可以使财政资金不再仅仅解决低收入农户的温饱问题,而是要提升农村低收入农户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发挥他们利用自身的能力,用当地的资源,从根本上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当前国内外都有开展扶贫创业贷款的案例,但取得的效果不明显,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主要是业务风险与效益不均衡,单靠低收入农户本身,能为金融机构创造的效益有限,只有将整个扶贫阶段的资金全部整合,才能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开展扶贫贷款业务,如浙江省农信与扶贫办、省财政等多部门联合推出的创新产品——丰收爱心卡,集农户身份认定、扶贫资金结算、扶贫小额信贷等为一体,由财政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贴息,对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扶贫,到2015年6月末已发放134万张,占浙江省低收入农户总数79%以上,得到了中农办、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推动财政金融合作扶贫工作往纵深方向发展,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大部分低收入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弱,对政策理解能力较差,特別需要上门宣传,与其他扶贫政策不同,财政金融合作扶贫的政策,可以由政府人员和农信机构人员共同宣传,一般来说,农信机构人员在农村走访较多,对金融知识理解较为丰富,可以成为政策宣传的主要力量,同时,对有贷款的农户也可以当场进行调查授信。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沟通,抓好工作衔接,财政金融合作扶贫的一个核心功能是扶贫资金的结算,财政金融等各部门要协调落实扶贫资金的发放工作,确保扶贫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2]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05(10):49-51.

[3]刘泽仁,孙从海,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制度与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3-26.

[4]吴华超,温涛.基于DEA方法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25-28.

第8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十堰市;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34;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0036-05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可供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如何既能选择到一种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又能享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也随之在中国产生,其在我国各地的发展之路与可行性问题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一、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概述

(一)社区支持农业内涵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为CSA,是一种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市场交易的形式,生产者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而由消费者“买单”的一种模式[1]。具体而言,由消费者通过在早期生产之前预付一定资金给生产者(农场主)租用农场土地,消费者承担农作物的最终成果,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土地管理,而农场主负责过程性管理工作。

CSA农场将销售环节提前,使得农产品生产风险由消费者和农场主共同承担,并共享最终的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利于消费者更深入的参与到农场的生产过程中,享受田园生活。

(二)社区支持农业形式

目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其农场管理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作为农场成员的消费者可以亲自全程负责自己农场的生产,让自己的家人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自己负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劳动与成本,部分生产任务也可以雇佣生产者进行间接管理与生产,此类消费者称为劳动型用户;另一种是由消费者直接通过支付劳动佣金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全程由生产者进行生产管理,在产品收获季节生产者为客户定期进行配送或客户自己采摘,此种消费者称为配送型用户[2]。

二、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发展现状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但在我国才处于起步阶段。从2006年开始,由部分学者实施的“购米包地”以及2007年策划的“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构成了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雏形。2009年我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正式建成,即小毛驴市民农园。随后经过学术界与公益组织的努力,以及消费者对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与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CSA模式的农场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多,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的CSA农场数量超过200家。

而随着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志强(2016)研究发现农场收入水平与参与用户规模显著相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相应的农场的盈利水平也随之增多[3];林文声等(2016)研究认为当农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网络营销能力,客户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最终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促成的口碑效应使得农场参与客户群体也增加,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4]。而江颖(2015)研究则发现随着农场参与用户规模的增多,直接导致农场经营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对农场的盈利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反而制约了农场的可持续化发展[5]。

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社会学领域为主,集中分析CSA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开始探索其现有或潜在的市场价值,诸如对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的解决等。这些相关的研究也让人们对CSA模式寄予更多的期望。然而,CSA模式作为国内的新生事物,其在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问题仍得到不断的关注,其具体的发展情境和消费者的信任度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三、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重要的指示,要重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而实现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十堰地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条可行性的发展之路。

(一)必要性分析

1.实现社区支持农业(CSA),可以为十堰地区的“精准扶贫”项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CSA模式的实质是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的全产业链实现有效融合,本质上属于一种提前预售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也间接提升了农民的销售收入[6],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

2.助推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十堰地区农产品物价水平,从而缓解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CSA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去中间环节,便利于消费者直接消费。另外,它也能作为一种“期货”,不仅能使得农民通过预付货款方式转化风险,保障农民收入;而且也利于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最终获得双赢,进而能有效减缓十堰地区通货膨胀发生的危险。

3.大力发展CSA模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也利于十堰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化、多产化发展。一方面,CSA模式实施“参与式保证监管体系”,最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能全程参与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者共享农产品生产信息,监督生产者生产全过程。这种模式能保障农产品生产流程的生态化,增进了双方间的信任度,最终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十堰地区城乡间的互助行为,增加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诸如将农业模式延伸到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教育培训、农产品深加工、工艺美术品等等,这在间接上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方向,而且也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

特别是可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CSA健康环保的体验农业,参与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其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在间接上也提升了十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尤其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无疑也是一种戒除网瘾的有效途径。

4.从宏观角度分析,CSA模式可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内核主张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对等关系,真正能够实现共同田间劳作,共享劳动果实,共同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其最终追寻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7]。具体而言,在CSA模式中,农产品的最终定价,成本的考量均由双方沟通决定,最终形成双发间的“协商价”。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仅节约了流通成本,而且使得双方间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交易关系。最后,CSA模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构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利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可行性分析

1.项目适应十堰地区人民生活与销售需求。近几年来,十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提升(如表1所示)。

截止到2014年十堰地区的中产阶层占全市职工总数接近一半水平。他们整体收入水平居于全市中等状况,一般薪资待遇较好,个人整体文化素养水平较高,希望能获得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6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3.5 亿元,同比增长13%,居湖北省市州第三位(如下表2所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因而,居民期望获取更安全健康的食品;并且他们也具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观光、休闲、生态式的生活。

2.项目有成熟的“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和参考。目前,国外的CSA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尤其以美国、日本等国的模式最为完善,其具体的运营方式如下图1所示[8]。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处于成长阶段,从2008年兴起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河南新乡田桂荣生态农业合作社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类产品的需求,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心情,并从农业劳作中获得愉悦感。

而在借鉴各国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主要包括在生态农业、新品种方面技术与园区组织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合作过程,结合十堰本地城镇居民的个性化要求开发适合其需求的项目,以增进本地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可行性。

3.项目本身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201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促进农产品销售,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而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本身也是为解决农村地区产品销售与结构调整提供的一种可行性道路,这也体现了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与精神,这也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四、构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建议

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性农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策的支持等条件,但也面临资金局限等问题,其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实现统筹规划。一方面,十堰地方政府部门应树立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理念为行为导向,重点突出社区支持农业对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9]。做好地区典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建设,发挥好优秀社区农业基地的榜样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促进片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十堰相关组织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渠道等方面扶持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重点推进农户经济与合作社经济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在金融服务、农业信息、科技、网络营销、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与乡镇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合十堰地区发展的生态社区农业发展道路。

2.做好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组织建设与渠道建设。一方面,乡镇地区应积极组建生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绿色消费合作社,以合作社的组织形态集中地方人力、物力等,便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农村地区以建立生态生产合作社为主,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城市地区以建设绿色消费合作社为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而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不仅能使农民能通过社区支持农业降低生产风险,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也能使市民通过多渠道获得“物美价廉”的生态食品。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推广,结合网络平台最大幅度上扩大地区生态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而言,在农村地区侧重宣传推广生态生产与生态化管理的市场前景;在城市社区侧重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与推广生态农产品价值,并最终促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10]。

3.充分发挥十堰地区公益组织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引导作用。诸如十堰地区市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在呼吁环境保护、生态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定期的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在社会中产生舆论的影响作用。另外,十堰市各地方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公益组织也凝聚了众多在职和离、退休农业技术与市场推广人才。通过市科协与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宣传,不仅能充分发挥在职和离、退休农业科技与市场推广人才的作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助推社区支持农业在十堰市地区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与意义。

五、总结

在理论意义上,任何CSA模式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用户需求,因为其合符未来社会用户对食品安全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利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问题,因而关注CSA模式的初始目标,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成为构建CSA模式的核心。另外,也需要强化社区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社区营销网站质量建设与维护,重点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强化相关培训,努力完善农场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网站质量。总之,一切工作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参与到农场中,扩大CSA农场对新老客户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属于十堰地区专属化的特色CSA农场。

[参考文献]

[1]Tian-Long W U,Liu T S. The Mode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J]. Commercial Research,2014(12):78-84.

[2]Xue-Shu Q U,Jiao L H.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China [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05):45-58.

[3]王志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与运营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112-113.

[4]林文声,钟倩琳,王志刚.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忠诚研究-以珠海市绿手指份额农园为例[J].消费经济,2016(01):57-62.

[5]江 颖. 国内社区支持农业的蓝海竞争战略分析[J]. 现代农业,2015(01):54-56.

[6]陈孝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0-74.

[7]王冬灵,王玲,车生泉.社区支持农业(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优化设计――以上海市崇明开心农庄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04):12-18.

[8]辛 佳.多功能性视角下CSA(社区支持农业)效益探究――以山东青岛北宅街道CSA为案例[J].北京农业,2013(24):252.

第9篇: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范文

近年来,××市局(公司)始终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扎实推进。2008年,在国家局、省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和省局“构建七大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组织领导优势,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qtp等生产管理模式优势以及烟叶资源配置改革(estb)“四大优势”,通过高标准制定建设思路(361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有机化改造、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五个做法”,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取得了“六大成效”。一是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试点区户均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3.32亩提高到了26.6亩,最大的达300亩,种烟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创历史新高。二是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烟叶田间长势良好,成熟度好,低次等烟比例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三是减工降本成效明显。示范区与传统烤烟生产方式相比,亩均劳动用工由42.5个降到17.47个,减工25.03个,每个工按25元计算,亩均降本增效625.75元。四是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示范区平均单价15.13元/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价高0.17元。五是农机研发进展顺利。在吸收、借鉴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制了适应××土壤的移栽机、刨旋式灭茬深耕机、刨旋式深耕旋耕机、起垄机。六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示范区内基本烟田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边远山区4.86万人长期以来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其中,融入了国家局、省局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配、规范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去年6月份,潘组长就深入大梨树调研指导,对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重点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潘组长的指导性意见,指明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方向,坚定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建设的信心,鼓足了××进一步探索烤烟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勇气。

下面,我把今年以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向潘组长和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确定新思路,引导新发展

2009年,为了全面提升全市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按照潘组长视察××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去年示范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建设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两项工程,搞好一个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主动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发挥烟草的带头、骨干、示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一)围绕一条主线

就是围绕生态烟叶这条主线,进一步提高烟叶安全性,提高烟叶质量。

(二)实施两项工程

即“天香工程”和“沃土工程”。“天香工程”就是把发展天然香型作为××优质特色烟叶的发展方向,制定评价体系与办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以“生态天香”和“高原天香”为主要特点的烟叶质量体系建设,形成××烟叶特色品牌。“沃土工程”就是通过深耕改土、绿肥压青、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建立用养结合的耕作机制,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一个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市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区域连片的要求,进行基本烟田、生产组织方式、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基地、质量区划、防雹网络、烤房建设、烟用机械、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规划。其中,全市现代烟草示范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烟水工程项目143件,工程覆盖面积5.08万亩,投资概算5794.6万元;规划建设机耕路34.77km,受益烟田3.94万亩,投资559.58万元;规划建设烘烤工场135个,卧式密集烤房881座,可烘烤1.76万亩的烟叶,投资3347.8万元;配置烤烟移栽机、旋耕起垄机、烤烟移栽专用型拖拉机等现代农机1248台。示范区共落实种烟大户7067户、13.29万亩,家庭农场45个、1.17万亩,专业合作社15个、1.64万亩。全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户平种植面积达22.96亩。其中,富源县2个家庭农场种植烟叶达3200亩。专业化服务方面,计划成立育苗服务队55支、机械化服务队45支、植保服务队76支、烘烤服务队135支、专业化分级服务队188支。

(四)扎实稳步推进

坚持“大配套、大整合、大提升”的思路,努力把马龙己沃片区建成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把师宗彩云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典型,把罗平罗雄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继续完善麒麟越州、宣威热水、陆良小百户和马街、沾益赤章、富源大河和营上、会泽迤车和者海试点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涉及16个乡(镇)、65个村委会16.36万亩。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试点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生产发展格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马龙己沃片区的工作已得到了国家局、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树立新典型,塑造新形象

今年,我们深入贯彻国家局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战略部署,在马龙己沃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四个整合”,实施“八个配套”,突出“三个效益”。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2.52万亩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树立了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

(一)统筹整合资源,高效组织实施

在马龙己沃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烟草公司按照“变低标准为高标准,变分散为集中,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一方积极性为多方积极性”的原则,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一是整合资金。有效整合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3361万元。其中,基本烟田建设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481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5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水土治理项目资金30万元。建立了集中使用、多渠道融资、快速高效、统筹兼顾的资金运作模式。二是整合资源。打破乡(镇)界限,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做到水源、土地、道路等资源共享。三是整合项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项目大统筹、大联合,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综合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四是整合力量。及时成立了局长(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负责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指导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了综合协调、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任务明确、责任具体、管理到位、考核严格的工作格局。通过“四个整合”,统筹了各种要素资源,较好地解决了片区内涉农项目规模小、标准低、资源散、效果差的状况,形成了改造中低产烟(农)田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强大合力,丰富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内容,提高了建设水平。

(二)强化整体功能,提升配套水平

为确保7.03万亩中低产烟(粮)田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建设思路,按照“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高单产、减少用工”的原则,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整体规划,做到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整片推进。目前,己沃海子示范区在已规划基本烟(农)田15.78万亩的基础上,确定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2009年已完成2.52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7.48万亩。

遵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我们围绕“田、水、路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改造目标,找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结合点,统一制定烟水工程、机耕路等建设标准,突出烟水、烟房、机耕路、农机、育苗工场、防雹网点、烟叶站点、信息化管理“八配套”。高标准组织配套项目建设,确保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更好地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功能。

一是规模推进土地整治。按照“权益不变、耕地不减”的原则,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算账对比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和前景,解除了农户的思想顾虑,使广大农户自觉让出地块,主动参与土地整治,3.7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形成了愿意干、主动干、积极干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了农户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宜大不小、便于耕作”的原则,将高低不平、地块凌乱的田地整治成平整规则的田地,方便了机械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对整治的地块,组织人员进行丈量、造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按照统一的标准整治,再分配给农户。整治后多余的土地,用于机耕路、水池以及烤房、育苗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精细配套烟水工程。为确保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地旱能浇、涝能排,让烤烟等农作物“喝”上自来水,在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上,以管网工程为主,充分利用水源点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的自然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目前,己沃海子片区已完成2.98万亩的烟水工程建设,建成8件主体工程及915个小水窖,建成沟渠20.052km、管网209.13

km、水池46个容量1.29万m3,安装灌桩2279个,塘坝灌浆29.37万m3。2009年规划建设引水主管11.7km、引水支管13.1

km、分管274.789km,沟渠19条、总长18.738

km,灌桩1958个,水池40个、容量7750

m3。2010年计划完成10.28万亩的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建设管网279km、沟渠161

km、水池191个容量3.82万m3,安装灌桩10610个。

三是合理修筑机耕道路。机耕路建设以科学合理、经济适用为原则,以方便机械化作业、方便农事操作为前提,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种植、土地平整、烟水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双沟夹路、砂石路面为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项目区原有机耕路1条1.1

km。2009年建设机耕路18条21.8

km,建成后将形成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完整道路系统。

四是科学建设育苗工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8万㎡的育苗工场,供4万亩大田移栽。一期工程已建

成1.2万㎡,可供6000亩大田移栽,二期计划再建6.8万㎡,实现100%商品化育苗。

五是统一建盖密集烤房。根据示范区烟田数量,共规划15群1998座卧式密集型烤房,供4万亩大田烘烤。现已建成364座,今年规划建设200座,其余1434座在2010年内建成。

六是有效布局防雹网点。按照每个防雹点有效作业半径5公里计算,己沃海子示范区共需要6个防雹点。现有防雹点4个,计划再建设2个,以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烤烟种植风险。

七是合理配置农机器具。示范区现已配备耕作起垄机械110台(套),完全能满足深耕、碎垡和起垄的需求。现有移栽机30台,按每天每台栽烟30亩,10天完成移栽任务计算,还需购置移栽机70台(套),计划2010年配置到位。

八是突出烟叶站(点)功能。为充分发挥基层烟叶站的作用,确定了烟叶站“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基础建设”等六大功能,计划成立育苗供苗、农机、烘烤、植保和烟叶交售运输5个服务中心,按照“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收购手段现代化”的目标,增强市场化、专业化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烟站对烟农的服务保障水平。

九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五年内逐步实现100%应用国家局基础信息管理软件和××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管理扩展应用系统,100%建立基本烟田、烟农、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气象四个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和烘烤、收购信息化的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

十是持续推进土壤改造。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土壤结构改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地力,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确保当年改造当年见效,我们实施了“沃土工程”,通过采取机械深耕、合理轮作、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堆捂农家肥等土壤改造措施,持续推进土壤改造。示范区组织大型拖拉机、旋耕机110台(套)深耕细耙;按照每立方米补贴2.5元,每亩施用农家肥不低于2

m3的标准,组织农户堆捂施用农家肥5万余

m3;种植绿肥0.9万亩;现在已完成秸杆还田4000余亩,计划大春作物秸杆还田6000余亩。通过持续化的土壤改造,最终建成“保护制度健全、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制度落实、用养结合、粮烟协调发展”的高标准、高规格基本农田。

(三)突出三个效益,项目初见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打牢了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推动了己沃片区农业从分散向集中,从粗放向精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夯实了基础。

一是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综合配套,降低了建设成本,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示范区亩均建设成本1333.7元(含管网、水池、机耕路等工程)。其中,烟草亩均投入984.5元,比分批实施各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节约了建设资金和管理成本。通过配套建成水池和灌溉沟渠,实现己沃、周家箐2座水库水源综合利用,片区内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灌溉生产方式由原来远距离人挑马驮、抽水拉水变为就近就便用水和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100%,灌溉能力达到连续70天无雨保灌溉,受益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62个,农户2616户,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耕作方式由人挖牛犁变为机耕机种,机械化耕作率达100%,耕作效率明显提高、耕种成本明显降低。据初步估算,每亩土地可节约劳力3个约90元,节约运输成本50元。通过把3200亩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2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提高了土地整体收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措施、合理休耕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了亩均单产和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和发展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

二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后,新建机耕路与原有的生产道路连成一体,形成了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道路网络,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运输条件和机耕条件,为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提供了便利。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实行配套建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了“管成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通过实行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集零为整,为招商引资,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同时,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仅解决了烟(粮)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项目区近40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机耕道路不仅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还改善了8个村民小组的交通条件,群众称之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