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媒体 认识 误区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鼓励创作,激励优秀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9-02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
WANG Xiao-chao1, WANG Wei2
(1.Depart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2.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that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Combined the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academics construction, analyzed teaching condition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s such as teaching material, literature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rri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e mode of the course. It put forward some new ways of thinking which have professional special features.
Key words: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the computer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基本上每个高校都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开展,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和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率的稳步提高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日渐拓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要采用以网络知识、多媒体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为起点的教学内容[1],这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
结合我校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对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针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求,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方面教学和研究的经验,通过调研该领域的最新资料,我校教师经过多次研讨,编辑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2)为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资料
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相关的杂志和书籍,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网络资源,网站、BBS等。我校创办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该网站包含了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与答疑,参考资源等大量信息。实践表明,学生乐于查阅这些资料,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能通过使用这些资源,自主探讨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制作精美的个人网站和使用 Visual C++ 编写复杂程序。
3)实践性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有非常优良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我校已经建成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为实现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我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拥有全光纤主干网络,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都用光纤连接到汇聚机房,网速达到100 M到桌面。这些硬件设备对本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下所示:
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2]。学生们日常经常使用计算机,因此开始时对学习本课程很有兴趣,但是接触到大量概念和繁琐操作时,感到很难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也丧失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
2)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3],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具体说来是将班级进行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几个人为一组,同时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搭配,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精神,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共同进步。作业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资料,总结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据进行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制作有一定主题的网页等。另外老师在给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作检查评分时,还可以适当地挑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更好地学习。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经常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下一代计算机的功能,校园网目前的故障隐患和对策,如何对P2P软件进行流量控制,面对ARP攻击应该如何主动防御,等热门话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言后教师点评等。教师还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用E-mail、BBS、QQ、和飞信等多种方式传授知识。
4)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我们建成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网上学习下设四个栏目: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参考。作业与答疑下设八个栏目:课程习题,课程实验,知识问答,实验问答,网上答疑,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学习交流。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有深度的内容。例如在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双语教学。采用中文教材授课的同时,注重用英文讲解课程里的关键词,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因特网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等等。并且适当指定英文期刊和论文,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更宽广的知识。
6)注重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都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在全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公开赛,内容涵盖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和C语言、VFP语言程序设计,采用机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我们还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于2009年的第十一届“挑战杯”中我校共获得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学生通过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和虚拟实验等,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4]。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我校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并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操作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我校建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4 改革考核模式,努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为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5]。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考试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作业设计和期末考试,其比例分别为20%,20%,60%。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而是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5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许合利.大学计算机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99-110.
[2] 冯翠丽,刘波涛.关于长江大学建设《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一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41-9443.
[3] 罗爱军.一年级计算机基础分级分类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2):9008-90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38-01
通过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我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供我们使用和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出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分层次教学或者说因人施教。
1 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必须分层次教学
1.1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1.2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帅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直升班的学生和平行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直升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平行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1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就更要因人而异布置上机练习。如在讲新建文件夹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掌握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可以不规定创建的位置,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出几道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而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掌握了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后,举一反三,进一步学习掌握文件的新建,如Word文档、文本文档的新建等。这样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觉得人人都有练习做,人人都能学到新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理、工、文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非计算机类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而开设的。该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该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表示方法、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和对社会的影响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0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电子表格Exce2000、电子文稿PowerPoint2000等);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使用);计算机安全等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多年来,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从无到有,从只开一门课程到提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高校得到发展,已步入了一个高起点、重应用的新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时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育任务,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值得借鉴。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校情不同,各个学校在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应该有所区别。为此,探索适合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 改革主要内容
⑴开展《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根据整体建设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更新课程教材,改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组织教学研讨会,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⑵建设、完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体系。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程实施安排上,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训练学生文字与表格、图形的处理与制作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拨号方式和通过局域网两种方式连接因特网,能上网收发E-mail、下载文件、上传文件,培养学生在Internet上浏览、检索、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熟悉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⑶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教师认真考虑、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实验学时,灵活安排实验内容、上机实验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⑷建设、完善考试体系,推行多种考试方式,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多年来,《计算机基础》考试以笔试为主,其它考试为辅,这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考试及格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逐步改进了考试方法,上机考试与理论考试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上机考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随机抽题,机器阅卷,自动记载成绩;理论考试由60%客观试题和40%主观试题组成。
⑸建立、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联系教师、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
⑹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与时俱进,其教学深度、强度都将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以真正适应教学需要。因此,要调动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和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Wei Xu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at every level to promote education at all levels.As vocational institutions,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odes of education transition i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层层推进。作为高职院校,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实施面向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七部分内容,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汉字输入法以知识型和技能型内容为主,剩余的五部分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
二、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多重模式
(一)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于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发展、计算机编码、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组成”这一内容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计算机的组成框图,让大家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后,展示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并简要说明其作用,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各组成部件的认识,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老师讲课所用的这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进行评价并就此展开交流和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性地作些补充和小结,这样下来,同学们既掌握了计算机的组成也了解了相关的硬件配置常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去学习和掌握,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对这部分内容应采用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练习。一般来说,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教师只需指出指法练习的要点和编码的规则,余下的就是要学生多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对于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型的内容,宜上机边讲边练,即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操作练习,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做工具去探索面临的新问题,又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2.做好上机前准备:由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些上机操作题,这样每次上课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思考去钻研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加强
(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应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个案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其理解。例如,在讲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但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个人简历、校园小报、新年贺卡等,当一副副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精讲多练,注重实践指导。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纵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实验指导是重要环节。举行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和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教学,着重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声音优美的动画演示文稿,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如何编辑和制作,从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校级计算机技能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构筑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新的评价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知识库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而且每一个应用计算机的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希望在遇到计算机问题时能有功能全面的专家系统可咨询、求助。通常人们有需求时去网络的海洋中搜索,但在快速、高效、准确的获取有用、正确的目标知识方面存在不足。根据学科教学及各级各类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实际需要,我们将相关基础知识,教学课件,故障分析处理,故障仿真、课程试题库与考试等集成为一个开放型的课程知识库系统。系统立足计算机系统应用维护型人才的培养。该系统通过校际网络向各学校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知识开放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各校的优质资源可不断扩充系统,弥补现有教材滞后IT业发展的现状及教材本身容量的限制。使该系统能适应IT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各级各类计算机应用人员提供优质咨询服务。该系统在教学、自修、计算机故障维护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课程知识库系统功能设计
1、计算机原理、组装与维修知识、教学资源库
①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库 该库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兼顾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板卡、芯片、部件、常用外设等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参数等的资料信息;软件系统的各种操作系统、系统配置、系统服务、常用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的资料信息。提供向导、主关键词等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简捷高效。
② 课程教学、自学资源库 该资源库提供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录象、教案和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库采用模块化分类,层次清晰,可满足按章节系统地教学、自学,亦可选某知识点内容因人而异地教学、自学,适应个性化教学与自学的需求。系统提供三种教学资源。 ⑴ 课程教学课件 ⑵ 教学视频录像 ⑶ 优秀课程教案
③学习成效自我检测 提供灵活的自我测试方法,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测试的目的,可分别按硬件、软件、硬软综合等自行设计测试的范围、难度、题量,解题时间,从试题库中自动随机抽取试题组卷,检测学习成效。
2、计算机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专家系统
提供故障向导分析、输入故障现象分析等咨询方式,通过故障现象的选择(输入),专家系统依据故障现象进行逻辑分析与诊断,系统将可能出现的故障部位、产生的原因、故障排除的方法与步骤提供给用户供参考。若故障在故障仿真库中存在,可重现故障现象,帮助用户确定故障源。
3、故障现象仿真
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故障重现是一很大的难题,各学校间差距很大,若每个故障均以实物重现占用资源量很大。系统采用仿真技术将故障现象真实重现增加学习的直观效果,节约了硬件资源。故障仿真分类明细,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硬软综合故障等类,系统提供灵活多样的方式调用故障仿真,适应教学与各类人员学习需求。
4、计算机系统组装与维修试题库系统(考试系统)
试题库系统提供灵活的组卷方式,可供学生自测,教师组织各种测验、考试等组卷用。试题库具有开放性,对通过试题评价系统测评的试题可添加入题库,校际间的交流对试题库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系统提供题库的编辑功能,及时更新试题库,使试题内容、质量与IT业的发展同步。
5、BBS交流平台
系统设置BBS交流平台,既可获得专家的咨询,又可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为系统资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为优质资源及时补充进入知识库系统开设通道。
二、课程知识库的数据组织与结构设计
系统数据结构组织对于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起了决定因素。课程知识库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满足教学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需求。计算机系统知识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的整体,其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者相互依存,协同工作。计算机系统故障现象错纵复杂,同一个故障现象可能是硬件故障,也可能是软件造成,正确分析故障源,是系统智能化的主要目标。系统各项功能具有的灵活性、智能化、高效率都要通过合理的数据结构组织来实现。
1、基础知识数据组织 计算机基知识内容丰富,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知识点一定要归类明确,结构科学规范。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系统组成板卡,部件、主要芯片、常用外设的功能、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技术参数等;软件系统包括主要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系统服务、常用应用软件等。知识点叙述准确、简要。检索关键词描述精炼、准确、层次结构清晰,保证系统实现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快捷准确的索取目标知识。
2、课件、视频教学数据组织 课件、视频教学数据组织要满足灵活多样的索取需求,尽量将课件、视频教学录像细化分解,以适应系统地教学时提供按章节、按教学需要选择索取,对自学者能实现有选择地学习某一章、某一节、某一段的内容,既满足系统教学的需求,又满足因人而异地教学、自学需求。例如学习组装时,既可按正常的组装程序、步骤播放,又可单选其中某一步骤或一部件的安装单独、重复播放。课件、视频文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灵活性,而灵活性是因人而异教学方式的基础。播放优先采用向导方式,其次选择播放内容参数检索方式。
3、故障分析与维修 故障分析与维修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点,计算机系统故障现象千奇百怪,软、硬件故障相互交织,这对数据组织要求很高。
4、故障仿真 故障仿真数据包括基础信息、视频文件等。常见的故障制作成视频文件,视频文件制作时应加注关键特征说明及提示(包括区别其它故障的关键特征)。故障仿真数据信息中必须包括该故障全部特征信息(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不存在的特征信息同样是确定故障源的重要参数。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行业需求;改革原则;课程大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16-0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中专院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常用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的排故和维修、常见计算机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认知和应用能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典型代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电脑盲”已经代替“文盲”成为阻止人们获取知识的另一大障碍。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认识到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除了计算机专业本身,其余专业,如机电、服装、商贸等,都开设了该课程,但问题在于如今各个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设并没有因地制宜地根据专业本身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而是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案,学生的专业特色并没有在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得到体现。鉴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作者本人觉得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1 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式严峻,时不待我
参考由中国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独立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可以发现在2011年度法学、生物、计算机等原本热门的专业连年就业爆冷,在高职专业中,计算机专业和临床医学、法制文秘、国际金融等一起被定性为10大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以下称为红牌专业)。在《报告》中可以发现,部分红牌专业是由于供大于求造成的,而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专业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但由于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到位、学生学习目的盲目等诸多问题,导致学校并不能向这些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在多数的高等职业学校里,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日常教学也基本由计算机专业部(或计算机系)承接,授课教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学习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这就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外界对他们的专业期待有着明显的差距。该文作者最近便遇到学校招生就业处在安排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PPT时,提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文档的排版及字体等格式的设置不到位,他们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定拥有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殊不知,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商贸或机电的学生水平是一样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个材并不是简单的面向学生个体,而是整个计算机专业本身。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能力发展目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一定的拓展也会导致之后的专业课程遇到障碍,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蒙上一层阴霾。
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急需改革
实现对专业本身的因材施教,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具体需求的计算机高职专业学生,根据本文作者对于当前社会上对此类学生基本需求的认识,以同类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能力归纳如下:
1)对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2)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结构,能够独立地进行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系统软件、常用工具及应用的安装与维护。
3)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并能熟练使用诸如杀毒软件、防火墙软件等系统辅助软件。
4)具备一定的数据修复及还原能力,在硬盘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实施基本的补救措施。
5)熟练使用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Xp,Windows 7等),并能够掌握系统常用的设置。
6)能够标准化汉字输入技法,掌握五笔输入法,并实现盲打输入,对输入速度和准确率提出一定的要求。
7)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8)具备日常网络化办公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收发邮件,网络文件共享传输等。
9)能够安装并操作常用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投影仪和传真机等设备。
3 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原则
既然提及改革,那就必须得大刀阔斧,但同时应注意遵守一定的原则,对于本课程的改革,我总结了如下几条原则。
1) 实事求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目的,不弄虚作假,不应付了事。
2) 讲求效果:为了达到课改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努力都可以尝试,只要是好的建议或者批评都应该被考虑,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3) 权利对等:尽管以往的课改均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基本思想,但真正在实现的时候遇到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以及课堂过程的不配合往往使教师在授课时感受颇累,转而仍然延续相对“轻松”而受教师“欢迎”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的思想至少得实现学生及教师的权力对等,教师有评判学生的权力,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同样学生也应该享受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权力。这种对等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使课堂在一种和谐的过程中进行,各取所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性及可判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可认知性、可改善性。
4 完善教学制衡体系,制定考核细则
一个有效的教学制衡体系是建立在对考核细则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对象的评测都由他人进行,不允许出现既是球员又当裁判的情形,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评测的公平性,也能保证教学评测的完整性。
5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课程大纲
PART I: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计算机发展简史;互联网发展简史;计算机系统构成(硬件系统构成、软件系统构成);计算机周边设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PART II: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理论;常用操作系统(WINXP)的使用;基于五笔输入法的汉字录入水平训练。
PART III: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基础: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ER)基础;办公软件实用训练(WORD文字排版:广告排版、个人简历、毕业论文及信封/信件等;EXCEL电子表格:课程表、班级通讯录、考试成绩表统计、工资表统计;POWERPOINTER幻灯片:计算机发展史、最喜欢的数码设备介绍等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或设备介绍。)
PART IV:职业技能拓展:网络化办公(日常电子邮件的收发(Outlook、Foxmail及126邮箱的使用);办公OA系统的使用(推荐通达OA系统));常用办公设备(打印机使用、复印机使用、扫描仪使用、投影仪使用、传真机使用);相关证书(国家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或者江苏省计算机中级考试相关证书、微软OFFICE相关证书)
6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本源,一个好的课程改革方案既能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有更好的延续性,又能充分满足社会的用人要求,如此便能更加紧密地贴合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和方向,科学地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可以使计算机专业在职业类学校的开设走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 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1(5).
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要分层次教学
1.1 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去年开学,我就曾在我任教的五个平行班中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我很吃惊。我主要调查了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的回答只学会了打字和打游戏,这只能说明他们接触过计算机,只有7%左右的学生能说出少量的软件和一些简单的操作,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回答都是什么也没学到或什么都不知道,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有一些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前确实没接触过计算机。
1.2 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90%的学生都是来自下面乡镇的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 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偏多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艺术班比普通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普通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艺术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身又不同于其他的基础学科,如数学、英语、物理等,这些学科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所学的解题方法、语法规则等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是全新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在开设,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都是相同的,如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的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就更要因人而异布置上机练习。如在讲EXCEL函数处理数据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掌握几个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譬如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函数AVERAGE等,只要学会书本上要求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即可;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多出几道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而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掌握了这几个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后,举一反三,进一步扩展学习其他类似函数,如条件IF函数、计数函数COUNT和COUNTA的区别等。这样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觉得人人都有练习做,人人都能学到新的内容。
2.3 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开展活动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活动课,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时间,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在讲多途径下载文件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分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先预习、准备,上课时再让学生分组来讲每种下载方法的使用方法,让他们自己体会当“老师”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4 在教学中适时的采用实物展示
由于高中学生起点的不均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以前基本上没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因而他们对计算机是充满好奇的,他们会觉得计算机很神秘,很想知道计算机的机箱里到底都“藏”了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所以我们在讲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时候就可以把主板、硬盘、内存、CPU、网卡、显卡等拿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再介绍这些硬件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很多方面都是崭新而又陌生的,虽然我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及教学经验,但是时代在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我的业务只知识必须跟上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段更新教学理念,不段给自己充电,才能跟上现在的教学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认真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效,让信息技术学科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本课程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对网络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应用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10-01
在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高速的发展下,计算机已不只是人们工作、生产当中的主要部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并且被很好的利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见计算机在现时代的重要性。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学生们更应掌握计算机技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各大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分析及教学方案的改革
1.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Windows、Excel、Word、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方面。这其中很多知识都比较繁琐,而且专业性非常强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有些内容比较简单,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学生很乐意去学习,但是他们往往不认真钻研,导致实际操作时不熟练。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很迅速,所以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本上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自学时,就学不到实际的知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也没有相当的专业特色,和一般学科的教材有很大的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具备针对性。
2.教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讲课的技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详细介绍非常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如此使他们对计算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完整性,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完全掌握,能挖掘出其中潜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计算机教学来说不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应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开教学,着重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3.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较快,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无法和当前科技接轨,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取出具有长久性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是计算机技术中的基本部分或者重要部分,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在很多程度上应对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对这方面知识进行补充。而对于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提出具有实际性作用的知识和与之本专业相联系的知识。
4.重点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不同的学科都有与其对应的最佳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来说,上机操作无疑是学习中的重点。再强大的理论知识也不如实际的上机操作,上机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较深刻,并且增加他们的操作经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提出广泛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之后再对上机操作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对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补习。
二、辅助教学系统中的两个模块
1.教师模块
在教师模块中主要包含两个小模块:分别是信息管理模块和考试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一般是用来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大纲、课后习题、实例等的修改、添加、删除、在线留言回复等方面。考试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考试的在线管理,通过此方式可以很好地对考试课程、考试计划、试题的档案进行管理。
2.学生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资源的接受者,教师则是管理者,学生能否使用到好的教学资源,完全在于教师对资源的管理。当教师发现比较新异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将其放入辅助教学系统中,而在辅助教学系统中,会根据各类不同的资源形成不同的模块,所以教师可以按照辅助教学系统的分类将资源上传到相应的模块中,以便学生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三、总 结
可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保持当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不可行的,要实时对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更新和改革。此外,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总之,让学生对计算机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晶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