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机合作社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39-01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生产内在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机保有量也达到一定规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现有的资金、土地资源,让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些都是摆在面前值得考虑的问题。
1 农机推广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机利用率不足
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正在大规模的从城市向农村扩散,而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为农业机械化建设铺平了道路。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帮助下,灵璧县农民在农机购置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让全县农业机械人均拥有量显著提升。可一方面是农业机械高效的作业能力,一方面是村民自家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县内大部分购入让农机设备,只能长时间停滞不用。造成拥有量增加而利用率下降的局面,让部分农民失去对农机的购买热情。
1.2 农机购入成本较高
虽然有政府补贴、政策扶持,但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工具器械种类繁多。而单机作业难以照顾到的工作还需要农民用体力完成,所以导致农业机械化并不彻底。若要单机购入的话,多数农民还都有这种经济能力。但让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相应的机械设备,则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使农民没能力也不愿意担负。加之技术进步和革新飞快,往往今年购入的设备,两三年后性能就已经开始落伍。使农民不愿为此担负风险,都处在观望当中。
1.3 农民意识有待提高
在农村做思想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提高农民意识,只有从思想根源上将障碍和问题突破并解决,才能让后续工作顺利展开。农业机械化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农业生产的内在需求,这点必须要让农村农民明确。然而,在向阳乡实际工作中,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彻底。农民虽然对机械化设备充满热情,但有的只是近期功利性,缺乏目的性和长远考虑。因此,造成农机管理方面的工作跋前F后,难以开展。
1.4 补贴资金利用不完善
当前的农机补贴的性质偏重于奖励和引导,而通过政策推动银行信贷支持农机购入则多是为了这种引导措施起到的一种补充作用。而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下,农户自身所能承担的设备投入还是十分有限,补贴到手后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 农机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作用分析
目前在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的形式下,向阳镇农业机械资源能得到充分整合。为农机推广提供组织,相比其他农机服务队、个体户联合等形式更具有优越性。
2.1 整合土地资源
农机作业效率较高,但自家土地面积有限,缺乏利用率也就无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面对这种情况,农机合作社的优势才显露出来。通过合作社形式,对整个向阳乡农民在购机、使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就近原则、平均原则与先后原则展开农机作业。所谓就近原则,是指对农机所有者的作业区域就近安排;所谓平均原则是让所有参与规模化农机作业的农户都觉得公平;而所谓先后原则则是按照作物成熟的先后顺序,灵活安排作业顺序。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扩大农机作业规模。通过事先沟通协调,在不同村镇之间实行长链条作业、交替作业等模式,让农机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时间更加科学。此外,由于农机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还能在乡镇创立相关的维修、运输等产业,以拓展农业产业结构,拓宽收益渠道。
2.2 整合农机资源
由于农业生产中所涉及到的作业工序繁杂,单一机械无法完成所有作业。再加上农民经济能力的限制,致使农业机械化只在单一环节实现,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完善。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能显著改善机械配套程度不足的弊病。通过整合机械资源,让乡镇农机的利用率、覆盖率显著提升,使农业生产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目标。一方面促进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对不同功能种类的机型,可通过功能整合实现统筹安排。在农业生产的耕地、种植、收割等各个环节,提供全程的机械化服务。
2.3 提高农民意识
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确保其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而后对乡镇农民展开专项培训,培养农民的协调能力。让农民对农机结构、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使用技能。在下属各村镇相关单位订阅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报刊和杂志,并向农村农民免费发放。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质量意识,确保在机械化模式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
2.4 整合补贴投资
面对政府补贴和商业银行贷款,只有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才能真正的将之整合,并投入农机推广中,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由于农机合作社的构成主体是农民本身,所以对补贴与投资的整合实际上是在集成农户自身资产,从而提高机械采购能力,降低采购成本。
3 总结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先决条件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而目前困扰农机推广的问题根源在于农民思想局限,眼光不够长远。加之农机配套不完善、耕地面积局限等等。而通过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则能整合农机资源、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增进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目前,全县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122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45家),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食用菌、农机及植保服务等。社员总数45837人,带动农户69832户,入股金额2451832万元。合作社覆盖全县16个乡镇(场)。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作用;发展对策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1、充分发挥了我县农业生产优势。合作社产品主要分布在我县发展程度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领域,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生猪和肉牛养殖等领域。
2、覆盖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简单提供技术服务,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二、三产业延伸。很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资金互助等各个领域,并逐步向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合作社由原来向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养殖类合作社方面,在幼畜购进、防疫、管理、饲料购进、销售等方面的统一性都比较高。
4、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二、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帮助成员脱贫的经验做法
2015年,汴岗镇党委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进行分类归档,发扬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针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缺劳力、有资金无项目、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情况,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围绕到户增收每户扶持的5000元的资金在旺达莲藕、越秀合作社进行了深入调研,把扶贫到户增收每户的资金以股金形式分别入股旺达莲藕、越秀蔬菜,镇政府作担保,保证入股农户资金安全,入股农户只负盈不负亏;合作企业每年两次对入股农户分红,用工优先考虑使用入股农户。两份协议让入股农户吃下定心丸,一份是镇政府与旺达莲藕、越秀蔬菜签订协议,镇政府负责该资金监管,做好风险控制,保证入股农户资金安全。另一份是入股农户与旺达莲藕、越秀蔬菜签订协议,旺达莲藕、越秀蔬菜用工优先考虑使用入股农户,保证务工群众有收入。目前,入股旺达莲藕农户400户,入股越秀蔬菜241户。在旺达莲藕务工的最多时达到126人,在越秀蔬菜务工的最多时达到180人。强陵岗村贫困户杨干成常年在旺达莲藕种植合作社打工,年收入达26000元,加上其妻子在旺达莲藕种植合作社打工可收入10000多元,其家6口人,已成功脱贫;杨新安家6口人,年收入20000元,也顺利脱贫。“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入股分红稳定、打工增收持续,也助推了旺达莲藕、越秀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的是政府、旺达莲藕与越秀蔬菜和入股贫困户的三赢。
三、对策
1、注重培养合作社带头人的能力素质提高及普通社员合作意识的增强。我县的梅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梅根清被评为国家级劳模,带动了全村及周边村庄的农户达3214户,旺达莲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海旺和绿色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坤鹏被评为市级劳模。带头人的组织协调能力;统一思想行动、加强管理、民主决策的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创新、应当掌握市场价格规律,勇于开拓产品市场销售。带头人代表资格的法人地位责任、定期对合作社进行技术、管理和合作知识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带头人、普通社员的能力素质和合作意识。强化民主管理,设计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和监督机制,使管理、决策、监督落实到位,培养广大社员的参与和风险共担意识。
2、合作社要统一技术标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建立品牌、提高竞争力;多参加产品展销会,比如梅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口万果园超市、绿色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一封超市开展了农超对接、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针对合作内容,不断完善网络销售;深化合作内容,针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要完善指导服务,强化机构,建立专业辅导队伍,帮助农民解决合作社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推动政府部门出台具体政策,协调各种农业类项目向合作社倾斜。
3、树立合作社典型,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强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按照全面发展、突出重点、严格筛选的方针,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树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示范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合作社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稽核 创新
农村信用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稽核体系,形成内部自我控制机制关系着农村信用社是否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是否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纵观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有必要创新稽核工作方法,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稽核工作对农信社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稽核现状
1.1 稽核机制不健全,稽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和稽核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当前的稽核工作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统一的内部稽核制度,稽核操作程序不规范,稽核管理方法远远落后与实际的稽核需要。在稽核人员方面,当前的农村信用社稽核人员多半来自会计和信贷一线的人员,缺少专业的稽核资质及相关的法律和业务知识,整体水平较低,其业务综合素质和识别问题的工作能力均无法满足实际工作中复杂的稽核需要,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部分稽核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工作质量和效率较差。
1.2 稽核对象复杂,稽核风险大
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工作会触及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很多细节,涉及的到人员和人事关系复杂,内部稽核是想具有着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部分稽核对象的舞弊手段隐蔽,因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等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全、失真等问题也加大了稽核难度和取证难度,从而增加了稽核工作的风险。
1.3 稽核工作缺乏整体和细节目标的规划
当前的农信社缺少统一、规范的稽核体系,有关规定只能散见于稽核法规、稽核岗位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中,大多农信社稽核工作的计划性差。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审议建议多半从发生的问题角度出发,就事论事的进行解决和整改,未能形成从整体上的科学的规划。缺乏对问题发生的根源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预防和隐患分析。在细节目标上也存在着诸多盲区,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财务管理部门的稽核检查和监督设计较少。
1.4 稽核力量不足,方法缺少科学性
农村信用社稽核部门的人员配置仅3至5人,承担的任务重,稽核作用和效率较低。同时,在稽核方法上,稽核人员的工作执行存在不科学,随意性和盲目性大的现象。当前的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稽核尚未完全普及,积极和技术和手段陈旧也是造成稽核效率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创新策略
2.1 更新稽核观念,加强监督职能
在新的时代经济的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工作必须从更新稽核观念入手,树立新时期的稽核质量观和服务观。要转变传统稽核观念中单纯的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查处的陈旧思想。而要变成从服务农村信用社科学经营的角度出发,预防问题、解决问题、规避风险,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解决问题和对待问题的态度上,由单纯的处罚转变为处罚与教育并重。变被动的稽核观念为主动的监督服务。稽核服务领域方面,还需拓宽稽核监督网。使稽核观念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形成自我监督、主动防范、查错除弊、规避风险为主的创新型稽核观念,在稽核方法上,要转变稽核方式,注重现场稽核向为主转与非现场稽核的有机结合,运用电子化稽核手段,从而在稽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2.2 完善稽核制度,提高稽核实效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新时期要对农村信用社稽核制度进行创新,就要对报送稽核制度、稽核工作制度、后续稽核和再稽核制度已经稽核联动机制等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使报送稽核制度更加细节化、全面化,逐步提高稽核报送的有效性和有针对性。建立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容的稽核操作规程,将因程序遗漏带来的稽核风险降至最低程度。规范稽核工作的内控机制,使稽核标准体系化,实行二级或三级复核制,使稽核人员形成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观念,从而减少稽核误差;加强各职能部门与被稽核农村信用社的合作,促进风险和案件的协同处理效率,从而有效提高稽核工作的实效性。
2.3 加强稽核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素质
稽核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对农村信用社的稽核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创新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工作就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职责,严格考评绩效并实行分级负责制等方面入手。针对当前稽核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开展变干边学,现场培训、研讨竞赛等方式,从理论到方法全方位的促进稽核人员的知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稽核技能、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同时形成质量控制机制、审查机制和评价机制相结合的稽核质量控制体系。明确稽核人员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稽核人员定期上交稽核检查监督记录,要求其熟知农村信用社关键岗位及风险特点。对稽核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奖惩分明,从而调动稽核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 结语
创新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有助于更新稽核人员的稽核理念,调动稽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监督服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稽核工作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管理分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以个体农户为组成单位的农民合作社将参与者的利益追求视为组织的首要目标,成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载体。而农民合作社效率的发挥则受到组织内部参与者特性、组织自身特性和外部社会环境特性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未来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国农村区域的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对农户个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动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强化;形成农民合作社自我独特的“品牌”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的服务保障机制;同时,加大政府对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
关键词 :福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效用;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6-4107-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6.070
收稿日期:2015-03-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JA140057)
作者简介:夏 凤(1981-),女,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超市经营研究,(电话)15925726418(电子信箱)xiafeng9835@126.com。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乡收入差,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更将农村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显像化,而解决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速和结构问题最终都将落到农民收入的改善问题之上[1]。个体农户作为农村区域的基本生产单位,直接决定着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那么如何降低其生产成本的投入、提升其销售收益就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个体农户为组成单位的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其将参与者的利益追求视为组织的首要目标,成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载体[2]。鉴于此,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均对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都期望该组织载体能成为引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其服务功能的缺乏、服务能力的低效以及服务程度的表面性是限制其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农民合作社效用的缺失问题也就成为促进个体农户收益的重要环节。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居民生产需求,其效用的发挥主要表现为对参与者需求的持续、有效满足。事实上,合作社参与者的服务需求本质就是希望通过专业组织的规模运作和整体规划而实现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这样农民合作社的存在必要性就体现为对该需求的有效满足[3]。必须指出的是,农民合作社的社会服务效用天然具备但服务程度却非始终完美,而是呈现出必要的改善和发展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合作社自身资源的积累程度将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其对参与者需求的满足率随之提升,自然导致自身的社会服务效用逐渐完善;且这种发展机制将伴随参与成员的增加而循环、上升式维持,即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态发展。
理论界对农民合作社效用的衡量常偏好于对其社会服务程度的考量而进行判断,这种服务程度主要体现于纵横两个方向:社会服务的实现广度,即组织具备的服务功能数量,这主要决定于合作社所辐射的产业面和在产业发展中所具备的功能;社会服务的深度,即在具体服务功能履行过程中参与者的占比,其所体现的实质正是组织效用对参与者的覆盖程度。而农民合作社效用实现的实质是实现对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在持续的供需平衡状态中实现农村地区生产效率的提升,如何实现供需平衡的持续性则成为需要解决的主要环节。从回归平衡的本意可以发现,该状态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各种力量的彼此制约,在一系列力量的制衡中实现事物均衡状态的维持。基于此,在农民合作社的效用分析中要主要关注组织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内容、数量的动态调整过程,即伴随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如何实现供求的非均衡到新均衡状态的回归。此时的均衡为不考虑时间因素的静态均衡,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若考虑到时间因素,则组织的供求性能将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只有实现每个时点上的供需均衡才可能实现组织整体的供求动态均衡。
在现实社会中,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民合作社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中,即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与参与者的具体需求间无法建立完全的对接,两者存在长期矛盾。例如,合作社的参与者希望获得组织提供的规模化生产服务,但合作社尚不具备相应的设备和生产能力;或合作社参与者希望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获得组织的专业化指导,但合作社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特征,农民合作社供需非均衡更多表现于对参与者服务需求数量的满足性能的缺乏,即具体的标准化生产规模远低于组织的经营规模,以及成员生产风险分担功能的缺乏。在农民合作社服务方式上,目前中国尚未实现固定的运营模式而是鼓励合作社根据实际经济状况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于农资供应方式和付款方式的多样化。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深化,合作社研发性能的缓慢发展越来越限制着参与者生产效率的改善,即国际市场的逐渐开放导致农户越来越重视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以期实现对竞争优势的占据和维持,这必然要求农民合作社提供相应的服务,但限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缺乏,组织在该需求的满足上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且,现阶段中国农民合作社主要为个体参与者民主控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相较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该组织在服务价格上更具优势。但是限于个体参与者文化素质的有限性,其对产品利润与风险的判断缺乏长远性,无法实现组织的利益与风险共担,进而导致部分合作社惠顾返还的执行情况不乐观。事实上,对于农民合作社而言,发展所需的资金更多来自于流动资金,若销售服务的价格能够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且可以确保等合作社完成整个产品的销售后结清,这将极大提升组织的市场拓展能力和新业务开发能力等。
综上所述,现实社会中农民合作社效率发挥的实现情况,将受到组织内部参与者特性、组织自身特性和外部社会环境特性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衡量
明确的目标是组织行为的指南,将确保一切管理行为与生产行为的有序、高效性,具体到农民合作社,必然围绕参与者利益而运行,则其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个体农户参与者福利的提升。遵循庇古对福利内涵的解读,来自于经济基础和精神素质的提升无疑是其最基本体现[4],但鉴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若想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效益量化而进行福利判断无疑缺乏实践性。因此,只能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参与者成本的投入额变化趋势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额趋势的判断,而间接探析来自于合作社组织的福利改善效用。
目前中国公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数据多以数量统计为主,较少涉及组织内部的相关信息。因此,将依托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由于发展较差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显示出其对成员的服务作用,数据获取也比较难,所以调查样本选择发展情况良好、组织结构完善、规范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即“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标杆社”等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均较好且产权关系明晰、组织管理体系健全。选择东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为例,其中东部主要以浙江省、中部以河南省、西部以四川省为例。相关数据均来自于各省农经年报。
2.1 个体参与者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
鉴于组织的规模优势,对于农民合作社成本降低效应的判断分为生产资源“统一供给”与“单独供给”两种模式,当参与者选择“统一供给”模式时,可相应享受价格优惠,否则,无任何价格优惠措施,具体数据见图1。
图1显示,在307个样本中,通过采用资源集中供应模式而降低生产资料成本的合作社占多数,为82.08%,通过直接降低生产资料成本而减少参与者成本支付的合作社占69.70%。在所有类别中供应价格优惠幅度最大的为粮食类的农资供应(表1)。
但必须意识到,虽然通过作用于农资供应服务可降低个体参与者的农资投入成本,但未涉及对农资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改善,因此,仅是停留在较低层面的个体农户收益改善。若能通过对农资绿色性、使用率的提升而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满足居民对安全、卫生、无污染的有机、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挖掘更大的潜在市场。
2.2 个体农户职业素质的提升
早在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就已经提出“合作社原则”,旨在通过对合作社参与者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个体劳动者的职业素质[5]。可见,对职业素质的提升无疑是福利改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表2可知,样本中农民合作社在培训与持续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2013年为例,河南省培训的基本概率仅为5.24次,即使是东部发达地区后期培训的力度也仍然十分有限。
从培训的具体内容来看,对于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生产方法的普及仍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占总数的93.75%,对于管理水平和法律普及率的关注度较低。这均说明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在服务社会、服务农户方面仍停留在对具体生产技能、生产方法的教授,仍未将精神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视为新时期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也导致了教育培训工作绩效提升缓慢和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特性。
2.3 农户销售收入的变化趋势
从研究样本的基本服务内容可知,提供销售服务是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服务项目之一,这使得参与者所享受的产品销售价格显著高于市场均价。但享受该售价也存在明确的限定条件,即农户所提供的产品必须达到组织事前规定的品级或标准,否则将拒绝提供该销售服务。
实际上,这种销售服务并非真正惠及所有参与者,而仅仅是“高端”产品生产者,对于广大农户而言,好产品与次级产品的严格分级,只会导致次级产品更大的销售障碍和销售总量的严重受限(虽然农户再将产品单独销售的过程中也会对产品等级进行划分,但这种产品分级的标准十分模糊和粗略)。可以说,农民合作社的此种销售服务尚未实现对参与者销售风险的有效分散,对于残次产品销售和改善措施的缺失限制了农户销售收入质的飞跃。
2.4 超额收益分配
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和整体规划,往往可以获得高于个体的超额经济收益,而这部分超额利润将通过现金或实物的形式返还给组织成员[6],参与者的生产规模或交易量将成为其主要计算标准。
由表4、5可以看出,东部省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先进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了农民合作社的获利能力,其对于参与者的平均惠顾返还额远高于中西部省份。样本还显示,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均偏好于按股分配与按交易量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而具体返还方式则主要为现金直接发放、留存合作社作为股金和抵换实物发放3种形式。
进一步分析表6、7,还可以发现有效样本数量与总样本成员数量间存在显著差距,这主要在于组织参与者对“惠顾返还”概念理解的缺乏,这也说明农民合作社在普及自身服务效用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3 农民合作社服务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
Cook认为合作社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防卫性”与“应激性”,即在一定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以发展为目的、以资源整合为发展手段的特定经济组织[7]。延循该思路则可以认为,农民合作社存在的基础在于必要的资源积累和持续供给,进一步对资源种类进行划分,则不同类型的资源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效用,人力资源因素和经营资源因素主要作用于合作正常运营的必要基础,制度资源因素则保障了组织效用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将农民合作效用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产品特性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经营资源因素和制度资源因素。
3.1 模型框架
基于对农民合作社效用的解读,可将对组织效用的衡量转化为对组织服务功能实现深度的测算,并进一步限定服务功能实现深度为取值在[0,1]的连续型变量。鉴于现实社会中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应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方程为:
3.2 变量说明
在对农民合作社效用影响因素的初步划分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可测量的变量指标,具体见表6。
首先,对于产品特性变量的选择应关注于类型差异所导致的服务多样化,且这种特性差异还将体现于合作社在组织规模、治理结构与运营绩效等方面。其对组织效用的影响更是直接体现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不同的农民合作社服务对象分别为粮食类合作社与生鲜类合作社,两者在产品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面临着完全相异的服务需求,自然导致各自完全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程度。
其次,对于人类资源因素则主要关注于对组织服务功能供给的影响。不同的个体文化素质和社会经历将导致合作社服务供给内容与程度的差异。
再次,对于经营资源因素则主要关注于对组织规模的影响。由于合作社的双重属性导致其服务对象的内外差异,既要满足内部成员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外部市场的服务需求。因此,经营资源因素主要包括生产集群和市场条件两个方面。其中,生产集群因素所衡量的是产业集中度,主要决定于集群成员的数量和规模[8]。事实上,合作社的参与者数量与经济的规模化间存在正相关性,这也使得规模越大的农民合作社越有利于降低服务功能的平均成本。
最后,对于制度资源因素主要关注于对服务性能的保障效用。从组织内部而言,该因素集中体现在服务的价格制度上,对合作社的服务效用具有直接的影响。
3.3 实证结果
在上述模型框架下进一步运用Stata12软件对影响农民合作社效用实现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估计。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先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检验、VIF检验以及怀特检验,可知:
1)所得P值分别为0.469 5(0.043 4、0.018 8、0.198 0、0.139 4),这说明对同方差的假设不可拒绝;
2)模型VIF均值分别为1.63、1.63、1.65、1.65,且自变量VIFmax为2.79,这验证了模型的非多重共线性,则测算模型相对可靠;
3)估计结果显示:产品特性变量、资源禀赋变量、制度保障变量、地区分布变量均影响着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表7)。
3.4 结果分析
首先,从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假定其他因素相同,则畜牧类农民合作社较粮食类农民合作社而言,其农资供应服务的实现程度要更大。这可能缘于产品统一的类别要求和相关免费检测、检验标准;而畜牧类、蔬果类组织则对标准化生产管理服务的实现程度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其次,从对合作社管理者素质的检测发现:当理事长为成熟且专业的“企业家”时,其对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即理事长为企业家的合作社加工服务实现程度要大于理事长为其他身份的合作社;而且,拥有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成员身份的合作社产品加工服务实现程度要明显大于拥有其他身份的合作社;
再次,经营规模对农资供应服务的实现程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即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与其服务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成员出资的状况也会对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产生影响,且两者同向变动;若是合作社主营业务为特色性或优势性产业,较一般产业而言,其对于生产管理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的实现程度要更高;若是拥有注册商标则合作社的产品销售服务与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要更高于无注册商标的组织;
最后,合作社的惠顾返还方式对生产管理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与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都有显著影响,与从未进行惠顾返还的合作社相比,按照股份对可分配盈余进行分配的合作社的生产管理服务实现程度要低;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如果能作为惠顾返还的依据的话,将会促进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的增加;农资价格对农资供应服务的实现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意味着低于市场价格的合作社农资供应价格是影响合作社成员使用合作社农资供应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产品价格变量对农资供应服务、生产管理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产品加工服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农业特殊的生产过程有关,导致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益完全取决于农产品的销售收益,即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所有物资、劳力、土地等投入的收益。这也再次间接证明,对个体农户而言选择加入合作社确实可以改善自身的生产收益;资金扶持也对农资供应服务、生产管理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和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这间接说明资金匮乏往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扶持会对其服务功能实现程度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法规对产品加工服务的实现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是普通农民越难以实现自我服务的生产经营环节,越是需要外界扶持。
4 政策启示
可见,来自于产品、资源和政策的“作用力”对农民合作社效用的充分发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来想要更好发挥合作社的规模经济优势就必须从影响效用的相关因素入手,基于个体要素的改善而最终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1)进一步强化我中农村区域的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对农户个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动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强化。鉴于农民合作社在生产力方面的代表性,其人力资源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组织的整体服务效用和供给方素质。对组织人力资源的强化应首先从管理者入手,在加强对理事长素质提升的同时,增强管理者的社会关系能力和服务的意识,并建立有效的长期监管和培训制度;同时,合作社的管理者还应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或者参加社会上的专门培训服务,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进而促进其对合作社服务供给的合理规划。对合作社的参与者也必须不断加强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切实体会到组织所实现的超额利润。
2)通过对市场份额的有效占领实现组织的规模经济优势,而这必然要求农民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能形成自我独特的品牌,即通过对产品品质的提升完成品牌培育。从模型分析可知,品牌效应能成为合作社占领市场的有效推动力,是组织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品牌化经营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力。这意味着必须首先完成产品品牌的市场推广,该阶段来自于政府的扶持可以帮助合作社更快速地获得农户和消费者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不断维护和提升产品品牌的市场认可度,这也是维持合作社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法律形式实现产品商标权的所有权是快速且有效的方式,这也意味着政府应强化注册商标重要性的教育,并严厉打击假冒商标,为合作社产品的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的服务保障机制。事实上,组织效用的充分、持续发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有力的保障维护机制,这种保障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参与者的成本投入、提升其销售收入,最终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该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合作社的惠顾返还制度,有效的互惠机制方能更好地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欲望与行为动力,进而确保合作社提供服务功能所需的资金。
4)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大对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从上述分析可知,组织正常运作所需的资金投入是其发挥自身效用的首要基础,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事实上也正是所需资金的匮乏,因此,未来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合作社开展培训、产品认证、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业务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从而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入机制;同时,深入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合作社的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
[1] 毕美家.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1):6-7.
[2] 池泽新,郭锦墉,陈昭玖,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61-65.
[3] 崔蒙蒙,李中华.发展蔬菜产业,合作社大有可为——从实践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发展路径[J].农村经营管理,2011(2):44-45.
[4]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5] 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4):36-48.
[6] 韩 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地位,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有何作用,其地位如何?笔者就个人的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现代农业要求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下,采用现代的生产工具,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建设城镇化。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它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农艺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它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固定资产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增机减人增收”的时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乡镇,农户的收入比较高,农机大户、专业户比普通农户收入水平高,这些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广泛运用,它既能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节种、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节本增效,还能解放大量劳动力,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收拓展空间,同时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使农机户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产业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实施,国家从政策扶持农机,我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这些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春、冬季在外进行机耕作业,秋季在外地进行跨区机收作业,从多渠道增收,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典型。
三、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
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关键,是农民达到生活富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力量,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机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渗透于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它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它能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比如小麦、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等农机作业既抢了农时,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农业机械化还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推动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带动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节本增效,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四、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节水农业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由农业机械来实现的。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抢收抢种、大规模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农业机械来完成。
五、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经营服务已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资源,也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机工业的振兴,取得了农工共赢的良好效果。
六、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6-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
在许昌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俊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农机机库,看到一排排农机整齐地排列着,“像这三台机器,就是去年省农机局奖励的”,赵俊峰介绍道,“作为国家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各级领导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与鼓励”。在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上,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更是得到了各级部门的普遍认可,获得荣誉颇丰。2011年获得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许昌县“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优秀农机合作社”荣誉称号。
谈起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赵俊峰无比自豪地说:“现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一部分农户的田地都交给合作社订单作业了,还有一部分农户把土地流转或托管给了我们。”
据了解,许昌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3月17日成立以来,在许昌地区的农机合作社中一直发挥着引领带头作用。现今,合作社占地面积26亩,有196位社员投资入股,投资金额2100万元。建成机库3000平方米、种子化肥库2200平方米、办公与经营培训用房1500平方米、机手生活宿舍楼1700平方米、维修车间2000平方米,有拖拉机36台、联合收割机30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17台,各种配套农机具共203台套,服务车辆2台,园区管理员4人。
赵俊峰告诉记者,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机械作业质量高,收费低于市场作业费的5%,农民觉得方便又实惠,直接解决了农民收种难的问题。在去年三夏期间,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联合收割机30台跨区作业,收割小麦2万余亩,出动拖拉机36台,播种玉米1.8万亩;并引进推广“登海605”、“北青210”、“绿源888”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玉米种。也正是由于农业机械的带动,农机、农艺的完美结合,使农资供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共计供应玉米种2万多袋,供应化肥600多吨。在三秋时节,17台玉米收割机全部投入。先后在尚集、五女店、张潘等几个乡镇及临颍 、鄢陵等周边地区作业,玉米收获面积达1.2万亩。
由于合作社有先进的配套农业生产机械,农作物在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全过程都采用精良的机械化作业,改变了原来分散经营的模式,既节约了劳动力,又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入股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得外出的农民安心打工挣钱,不再被土地所困扰。”赵俊峰介绍道,对农户来说,通过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就等于自家的地啥也不用管,像在银行存钱一样,就可收“利息”。该合作社托管土地1.3万亩,流转5000余亩。通过土地的托管与流转,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农业装备有了用武之地,在流转的土地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还可以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到园区务工挣钱。该合作社在园区内植树1万余棵,达到了田成方、树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标准,直接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流转的土地狠下功夫、做足文章。三夏之际,合作社不误农时、抢收抢种,出动收割机18台、拖拉机20台,在4天内使5000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并且做到了颗粒归仓。紧接着开始播种,抗旱浇水,起垄栽种红薯,并与所流转土地的杨寺、盆北、焦庄、城角徐4个村签订浇地、栽种红薯协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劳有所得。去年秋季,3500亩玉米、500亩大豆、1000亩红薯获得丰收,利润达110万元。
“种地不相信科学不行,过去是我们上门求技术,现在是技术员上门送技术,这真是件大好事啊。”入股合作社的农户纷纷表示。为向科技要效益,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广宣传农业新技术,合作社定期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对合作社成员开展农机驾驶、农机维修免费培训。合作社还积极参与农机部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带头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合作社还利用宣传彩页、服务车辆,大力宣传农机安全作业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听众已达3.5万人次,发放农技资料9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6000人次,充分体现了合作社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目前,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主要有订单农机作业、土地托管和流转(承租)、农资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农技培训与服务、大型农业装备修理与配件供应等五项。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台儿庄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余万亩,辖5镇1街,共有21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万。截止到底全区已拥有农机总动力31.1万千瓦,各型拖拉机63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00余台,联合收割机900余台,各种配套农机具16000台套。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弱,农机新技术推广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区农机部门把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至今我区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会员298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0台、联合收割机127余台、免耕播种机等配套农机具600台(套),固定资产总额达多万元。服务于农户的数量达到38000户,从业人员达到680人。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区农业生产中带来的效益
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农业,服务社员,服务农民;诚信守约,用户至上,质量第一,合理收费;突破地域,跨区作业;提供多功能农机作业服务,创一流服务品牌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积极促进社员增收。合作社以种植业农机服务为重点,突出农机跨区作业,创合作社服务品牌。合作社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机作用,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在组织好外出跨区作业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外地机械到本地一起参加机收会战,设立跨区作业接待处,为他们提供配件、油料供应、食宿等服务工作。几年来,与安徽的阜阳、蒙城、利辛、怀远、涡阳,河南省的驻马店、漯河以及本地相邻区市合作社结成了对子,联动互派机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机具实行“五统一、一核算”管理,集体作业,单机核算,开展订单作业和合同作业共签订作业合同160份,完成作业面积16万亩,年收入达到950万元,真正做到了成立一个,服务一片,带动一方。
三、树立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树立典型,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我们重点抓了合作社的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序地发展。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1000余亩进行土豆蔬菜等种植,合作社将流转土地统一进行调整,科学规划,实行“统一机械耕作,统一供种、肥,统一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的四个统一经营之路,确保流转田的高产丰收,积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大大节约了成本开支。带动周边土豆种植500余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0万余元。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受到了省办的表彰和奖励,获得省农机办“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奖励,同时获得台儿庄区“优秀专业合作社”称号,4月12日省政府在潍坊市组织召开的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台儿庄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称号,该合作社是我市“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唯一受到省表彰奖励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东方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投资30余万元新建办公室和车库,建筑面积达到800㎡,完成作业面积1.6万亩,收入达到86万元,获得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各家各户的机具组合到一起联合作业,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让大型农业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又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带动走农机致富道路。
四、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我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管理不够规范,制度还不健全。
2、资金不足。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筹措困难,难以继续发展壮大,阻限发展步伐。
3、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加强。
五、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争取落实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扶持,促进健康发展。通过补贴资金和项目等有效手段,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促进农机合作社积极、稳妥、有序、健康的发展。农机部门应在其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保证农机用油等方面成为广大农机户的坚强后盾。
2.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一些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操作技术不过硬,在麦收期间盲目操作,易造成机毁人伤事件,严重影响农机户的作业收入。因此,各合作社要对全县农机手加强技术、安全培训,避免农机手出现不应有的损失。
3、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要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引导农民要尽最大可能流转土地,实行连片整地,实现土地连片种植,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化服务型转化,大大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空间。
4、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农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大体分为3种类型,即能人带动型、农机户联户型、政府扶持型。
1能人带动型。达茂旗石宝镇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2006年,幸福村农民刘五元,购置大型拖拉机1台,通过对周边各村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经济效益可观。2007年,又购置了2套大型农机具。随后,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2008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农机大院。2009年,由于农机作业服务经济效益显著,加之服务队责任心强、农机作业服务质量高,在当地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吸引了周边各村的农机户纷纷加入,联合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队伍壮大后,2012年,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后,农机专业服务队正式更名为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台,联合收割机1台,大型配套机械30多台(套)。合作社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服务,而且在邻县商都县订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4500亩。2011年,刘五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该社特点是:承包型订单服务。
2农机户联合型。石宝镇建旺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社员1O人,主要为农机户,拥有大型拖拉机5台,配套机具2O台,联合收割机1台。2010年农机作业面积1.5万亩,收入45万元,社员人均收入4.5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比入社前增加2万元。社员王双喜说:入社前,大家都是单枪匹马的干,风险大、利润小,小块地浪费时间多、不挣钱,大块地单机拿不下;加入合作社后,业务由合作社联系,省心省力,不仅降低了风险,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该社的特点是:联合作业、分户合算。
3政府扶持型。二楞滩新村联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石宝镇二楞滩村有水浇地1.5万亩,土质好、地势平,是达茂旗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一个典型示范点。为了将该地区打造成一个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2009年,在石宝镇政府和旗农业局的支持帮助下,建起了农机大院,农机大户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加入了农机合作社。截止目前,入社农机户有6户,社员13人。主要服务于二楞滩的1.5万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每年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在35万亩左右。农机作业年收入在90万元以上,人均纯利润达5万元。该社的特点是:统一管理,分户作业。
运行特点
1互。农机专业合作社首先具有很强的“互”,农民保留自己农机财产的所有权,并自己管理自己的财产。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调配,形成互补,大大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
2整合性。农机合作社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最突出的是农机具的整合,通过整合,可提高农机户的能动性,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有一定的专业性。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作业为主,在开展规模化经营中,从种到收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作业,这要求机手必须不断提高农机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作业需求及发展需要。
主要成效
1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重要举措。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不仅降低了作业成本,解决了季节性作业带来的劳动力及机具紧缺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同时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由于农机合作社使人与机得到整合,可解决大中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大、单家独户难以购买使用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农户重复购买,致使机具使用率低、效益低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不健全
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虽然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必要的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规章制度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民主决策不完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
2土地经营规模化问题
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但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还是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土地小块分割,种植结构复杂,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及作业。同时农机合作社急需扩大规模,拓宽服务领域。
3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成立的,起步较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加上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后续发展困难,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4人才缺乏
主要是缺乏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引领发展的带头人和具有较高农机操作、维修等技能的专业人才。“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是一句金石良言,农机经纪人、农机大户能够在农机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但缺乏科学引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全面素质。另外涌现出的新型农机户和农机大户中普遍存在"只重使用,不重保养"的现象,使得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出现事故率、损坏率极高的现象。
建议及对策
1强化宣传培训,全面提高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生产要素入股进社;同时加强培训,培养一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操作、维修能人,以及中介人等,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经营体制
通过“外引内联”、参观借鉴外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等方式,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合作社各项制度;在经营活动中逐步做到“四统一”,即统一作业、统一调配、统一维修、统一结算,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经济效益。
3强化政策扶持,用好用足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用地建设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合作社在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中享受到优惠,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