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笔记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本刊精选了黑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优秀案例。这次会议旨在通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对新课标修订进行积极延伸,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能力,提高我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精选的这几篇纪实较好地体现了此次新课标修订后的理念,并落在了实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90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看,他是谁?

生:喜羊羊。

师:对,就是这个喜羊羊,他听说咱们三年一班的学生聪明伶俐、善于动脑、踊跃发言,有很强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因此他非常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那好,现在张老师就把我们同学分成两个组――太阳组、月亮组。(教师分别指出被命名的各组。)老师相信每个组都会把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各位老师,各组有信心吗?好,上课。

2.师:昨天老师布置咱们同学量一量自己的身高,谁愿意来说一说你自己的身高?

生:我来。

生:我来。

师:他们两个进行比较谁高呢?(板书。)

生:小锐高。

师: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吗?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能把它化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生:能。

师:如果我们3个人想排一排队,谁能把我们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一排呢?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姚明叔叔有多高吗?(你很聪明,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如果他来了,他应排在哪一位呢?

生:姚明第一位,老师第二位,小锐第三位,小灿第四位。

师:你能把这几个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2.26>1.62>1.45>1.3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呢?

生:小数。

师:对,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评析:教师利用4个人的身高高矮进行比较,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和知识的迁移思想。】

二、探究新知

1.师:小数的大小到底怎样进行比较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这几个数的大小吧,看看哪组的方法多。

【评析:张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有效的加工和重组,使静态的文本信息变成可操作性的动态式探究材料,使封闭单一的思维方式变得开放、发散,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渠道,使探究活动变得更加自主、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和意义建构。】

2.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请太阳队派个代表来汇报一下。

生:把它们都化成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比较。2.26米=226厘米 1.62米=162厘米 1.45米=145厘米 1.37米=137厘米 226厘米>162厘米>145厘米>137厘米。

师:哪个组再来汇报一下?

生:化成以100为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2.26=■ 1.62=■ 1.45=■ 1.37=■把它们都化成了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分子大的,这个分数就大。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比较整数部分, 2>1,所以2.26米最大,再比较小数部分,看第一位,第一位6>4>3,所以1.62米>1.45米>1.37米。

师:你的语言组织得这么好,可见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这种方法就是从整数位依次进行比较的方法。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第三种。

师:这也是我们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小数的大小比较从整数开始,整数大时这个数就大。整数相同看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第一位大时这个数就大,第一位相同时,就比第二位,第二位大时,这个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就比第三位……

4.师: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生:第三位相同,就看第四位,以此类推。

【评析:张老师在讲解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体验的教学,有效地促使目标的达成。】

5.师:同学们,喜羊羊想和我们玩一个游戏,你们喜欢吗?看,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树叶,这可不是一般的树叶,每张树叶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猜一猜这两个小数哪个会比较大。

生:太阳组的大。

生:月亮组的大。

【评析:这一环节张老师创设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抓住新旧知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以学生翻树叶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6.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真正知道它们的大小,就得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下面老师想请两个小助手,其他同学可以为他们加油,

(两名学生来前面。)

7.师:看来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但要真正知道它们的大小,就得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

8.师:你想先翻哪一张?

生:第一张。

师:你希望它是几?

生:9。

师:现在它翻出了8,你希望你的这张是几?

生:9。

师:只有9吗?到底是不是呢?让我们翻过来看一下。

9.师:(翻开整数部分87之后)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怎么做?

生:翻小数点后的第一位。

师:你希望自己小数点后的第一位的数字是几?

生:9。

师: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根据回答依次翻开 87.5 87.6。)

生:结束了。

师:如果老师现在在5的后面加上一个6变成了87.56,现在这个数会大于87.6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数比较大小时,整数部分都是87,再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第一个数是5,第二数是6,所以87.56小于87.6。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如果我再加呢?会大于87.6吗?

生:不会。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是数位多,这个数就大。

师:对,你说的真好,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是数位多,这个数就大。这也正是和整数大小比较的区别。

10.师:如果现在老师给第二组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你想怎么改动?

(学生调换卡片。)

11.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改动?老师给了第二组一次机会,也想给第一组一次机会,你想怎么改动?

生:把6调过来变成9。

师:你真是数学小天才。

【评析:张老师让学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地实现了方法的优化,从而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异同点,让学生更成功地突破了“小数的大小同小数的位数无关”的教学难点,并验证了比较的方法。】

三、达标测评

1.师:通过刚才我们探究学习和各种游戏,总结发现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也和喜羊羊做了朋友,你们高兴吗?但问题出现了,看,灰太狼来了,喜羊羊害怕极了,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你们愿意伸出有爱之手帮助他吗?

生:愿意。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智慧城堡。第一关:必答题。

…………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让我们继续来闯第二关。第二关:抢答题。

…………

师:让我们来看看各组得花分数。恭喜太阳组。让我们继续来闯关吧。第三关:选答题。

(生在练习本上写并且汇报。)

师:让我们来看第四关创作题。(游戏。纸袋0~9数字中,抽出4个数字,组成一个小数,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谁的数字大,谁的大就加一朵花。)

生:各组派一个代表来抽,其他同学可以加油。

师:请太阳组先来抽。

生:抽到6。

师:现在你想抽到几。

生:9。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的手气。(依次往下抽。)

师:最后结果是73.86 87.21。

师:恭喜第二组,赢得了比赛,救了喜羊羊,这个喜羊羊送给你们组。同时,喜羊羊也感谢其他组同学为他付出的努力。

【评析:张老师设置新颖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效地深化了知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使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创新思维也得以诱发,凸显了练习的深度,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找课堂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智慧救了喜羊羊。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收获。)

五、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特别好,在这节课上老师看到了你们两组精彩的表现。同时,喜羊羊也特别佩服你们的智慧。老师相信,只要你们继续努力,一定能在数学的海洋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喜羊羊还有一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助他,这个问题就是 ――-这也是本节课作业,世界一些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如下表。你有什么建议?(图略。)

总评:

“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张丹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本节课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选择贴近学生的、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作为教学的现实背景。

教学中,通过“师生4人比身高”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师生4人的高矮,使学生明白本课重点;这样施教改变了以往教学枯燥、单一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2.充分预设,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

在讲解小数大小比较时,张老师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自主探索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在经历比较的全过程后,学生再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并突破了本课难点,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张老师利用树叶游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培养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本课难点,使学生明白小数的大小比较不是数位多,这个数就一定大。

3.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张丹老师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设计的练习,都特别注意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出信息,引导学生去充分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发现问题,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良好习惯。

4.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性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比尾巴》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道德教育是特定主体对特定对象的理想人格建构和道德品质培养,是居主导地位者对于非主导地位者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引导。家庭、学校、单位是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场域,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对于个人的道德社会化、继续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和主要途径。道德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入研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道德教育的规律与问题,是提升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

一、家庭道德教育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父母的道德素质、家庭关系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着重于私德引导

家庭道德教育是长辈对晚辈的道德教育与培养,以血缘关系和亲情为基础。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之间的社会生活组织。血缘关系和亲情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个人在经济上获得家庭的供给,在情感上得到家人的呵护,因而家庭道德教育是容易接受的,也因为家庭的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这一点,在未成年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父母的道德水平、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庭生活空间的密集、时间的长久,让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成为未成年人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模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子女能够得到并接受父母的道德指导和约束,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此相反,一个问题孩子后面往往是一个出了问题的家庭。

家庭道德教育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家长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是没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家庭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多数是被生活情境触发的一种即时性教育。当前,我们中国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重智轻德”,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是比较模糊的。很少有家长能够明确意识到要积极地建构子女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道德观念,子女一般是从父母的言行来获知并学习父母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甚至有些家长本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就是错误的。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主要在于私德方面。家庭是属于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公共问题、公共关系很少进入家庭之内;我们的社会尚处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伦理关系;晚辈很难亲历或者直接观察到长辈在公共问题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实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私德的引导,而对个体与社会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德关注较少。我们中国的家庭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更多集中在对家庭伦理关系、对熟人圈子的人际关系的引导,而缺乏公私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的引导。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紧密相关。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既是基础性的又是长远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家庭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作用强弱不同。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受家庭成员的教育与影响,家庭德育对学龄前儿童、未就学儿童与少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进入学龄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得到拓展,其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在这样的阶段,交往深度、信息交换广度、奖惩的轻重对个体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在学校及校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深度,不超过其与家人交往的深度,他在家庭中所得到的道德示范与指导信息比在其他渠道得到的更多,那么家庭教育仍然会起到决定作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社会教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出现分歧时,未成年人一般会按照家庭的塑造而成长。如果家庭德育缺位或者偏差,个体道德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并进而在社会造成危害,就会得到舆论或者法律等实际的惩罚。有些个体会进行主动的道德反思和自我矫正,而有些人可能很难改变。

二、学校道德教育以校生、师生之间的法律、伦理关系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化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既关注私德建构也关注公德建构

学校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之后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个公共空间,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大部分发生在学校之中,或者说关联到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未成年人交往形成的主要社会关系。成年之后,很多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其社会实践仍然主要在学校场域进行。学校道德教育必然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发生重要影响。

法律、伦理意义的校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的设立目的就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新的一代。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与学校和教师形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的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家长及学生选择的前提下形成的,也有可能因学生的选择而终止。因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其强制性是比较弱的。

与家庭自发性的道德教育不同,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一是通过专门的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促发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二是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感染和示范;三是学校制度及风气对道德原则的支撑与确认;四是同学群体的互相影响。第一种方式是基础性的,但是其现实影响力方面常常弱于后三者。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校风、学风、师德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理论化的道德灌输虽然能给学生以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但是学生也会通过社会实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判断社会按什么规则运行,自己应选择遵循什么规则,而他们的直接观察对象就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因而校风、学风、师德对个体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作为学校的代表者,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力远胜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的工作和示范。

学校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既注重私德也注重公德,但是主要侧重于公德教育。学校德育内容是广泛的,既关注个体私人品质的塑造,培养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的观念;也重视培养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德素质,对个体公私观念、人际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学校教育程度越高,学校道德教育越是应当强调与社会参与有关的公德教育。因为学校设立的目的已经包含解决公共问题的主旨――为社会培养人才。与家庭相比,学校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校内的实践和交往已经涉及公共性问题。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基本在班级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中进行,因而,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本身就需要公德的介入,也必然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塑造个体的公德。

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的实践本质的脱节。学校道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为主要交往主体和关系,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把道德的主要内容凝练为抽象的生活理论或行动的规范性知识,但是认知并不能等同于行动本身,学生的道德实践究竟如何这是教师和学校不能完全掌握的。第二,学校德育手段与学校德育目标的偏离。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当是培育“有道德的人”,但是当道德教育本身成为一种考核的对象,它就不可避免地工具化、形式化。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德育灌输足够,技巧运用的越来越高明,然而在学生精神世界建构方面的作用却没有明显提高。第三,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是个性的、曲折性、反复的,而学校道德教育则是统一的、递进的、累积的。每个人的禀赋、经历、观念都有很大差别,对同一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不同,但是学校道德教育总体来说是整齐划一。道德品质和知识、智能不同,并不是可以随着受教育的累积而提高,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反复。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期望通过连续的、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境界,与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不完全契合。

三、单位道德教育以个体对单位的依赖性为基础,单位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关注单位共同体道德

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个体对单位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使在今天“单位制”已经弱化的情况下,个体对单位依然有较强的依附性。与非公企业相比,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性更强。“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1],工作单位对于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发展变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也已经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东南大学王珏所主持的《“后单位时代”组织伦理的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当问及“工作的态度、价值的取向受单位领导和周围同事的影响程度”时,认为影响程度非常高和高的有46.7%;认为影响程度一般的有44.7%;认为影响程度低的只有5.5%[2]。

工作单位的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单位对个体道德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价值建构、领导示范、制度激励、同事互动。单位总是以组织宗旨、文化、领导演说等形式建构、倡导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要求本单位成员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单位制度公平合理,领导的道德示范,单位对遵循道德规范的成员的认可、奖励,都能从正向激励成员遵循道德规范。而单位实际的权力结构中,如果下属具有适度地参与决策权、监督权,领导层的整体道德表现会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如果主要领导道德表现较好,就会在履行职责中起到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反之,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领导手中,监督缺乏,领导道德水平低下,单位制度设计和执行很缺乏公平正义,单位就缺乏道德伦理氛围,就会导致单位内的个体对单位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的否定性认识,继而对道德规范采取一种口头的认可实质上的不执行态度。

工作单位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方面和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在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主要是纪律和服从、竞争与合作观念的培养与引导。工作单位,是人们参与共同的社会实践而结成的共同体,对于组织,人们主要是服从关系;组织成员之间主要是合作与竞争关系,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立足本单位共同体,强调纪律与服从、合作与竞争的引导。单位道德教育并不关注个人的私德问题,尤其是在今天强调民主自由的时代,人们希望私人空间更自由。后单位时代,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已经有所弱化,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少触及私德的方面。当然,在党政机关之中,由于党风政绩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私德表现比较关注,但是也基本上是“不告不究”的状态。

与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相比较,单位道德教育较少以“以人为本”的精神。单位道德教育往往是服务与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生产目标;单位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强势,领导对下属来说,也有很大的强势,单位对个体的考核主要在工作业绩及政治表现,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多停留在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不扰乱组织运行,而很难上升到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层次。现实情况常常是,人们对单位所推行的道德教育有不同意见,单位领导已经做了反面的道德示范,但是由于个人相对处于弱势,人们仍然会选择在形式上、态度上做出拥护、服从的姿态,这极易造成或者说强化知与行的分裂。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存在一些偏差或割裂。第一,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各有侧重,家庭道德教育着重在私德,学校道德教育着重在公德,单位道德教育重在单位共同体道德。这容易造成人们公德与私德的割裂。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的道德表现出公德水平与私德水平相差甚远的情况,比如熟人社会的交往会讲道德原则,而陌生人之间则道德冷漠;又如中国人的公私观念中,人们多以偷盗私人财物为耻,但是贪占公家财物却被视为有能力;再如将利益部门化视为合理道德价值,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则视为对单位不忠诚。第二,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所提供的具体“道德价值”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例如,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个体成长发展的目标为个人的良好物质生活与名利,而学校教育单纯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是利国利民。许多人公开场合会给予道德高尚者赞誉,但是私人空间中最推崇的还是善于获得名利和地位的人。这种分歧与差异越强烈,道德社会化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第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不一。一是道德教育实施者的知行不一:比如有的父母一方面教育子女要讲文明、要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另一方面自己却满嘴脏话,蛮不讲理,对父母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二是教育对象的知行不一:子女、学生、下属可能在道德判断方面是明晰的,但是他们并不真正遵循那些被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标准。

四、启示: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要发挥协同作用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在构建个体的公德方面做更多努力。公德,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公德更根本的含义是公共精神,是公共参与中的道德。现代文明与人们的公德水平紧密相关,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的决定,在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等道德原则。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加强对个体公共精神的培养、对公共参与的训练。

打破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封闭性,通过社会压力提升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中主导群体的道德水平。家庭中长辈尤其是父母占据主导地位,学校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作单位中领导占据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是本场域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在他们所处的场域中,他们因为处于主导地位而缺乏自我教化的动力,这就需要外力的介入,对这些群体施以监督和压力。对家庭来说,舆论压力是一种有效外力;对工作单位来说,上级单位、业务关联单位、服务对象监督是一种有效的外力;对学校来说,家长、社会监督、教育部门是一种有效的外力。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目前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共有6个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本这两种教材的适用范围较广。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教师对教材几何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编排合理从而使教材更适应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效工具。把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空间生活并进行交流。由于小学生直观思维、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教科书的呈现要做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效工具。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是极其重要。

1.小学数学教科书"几何与图形"内容比较

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介,它的表述要恰当,其知识点的编排和设置也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特别强,所以对于空间与图形中有些部分难以理解。小学数学是基础,图形与几何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其他生活领域也能产生很多影响。小学数学主要包括认识图形的形状、测量、图形运动及其位置变换,把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空间生活并进行交流。因此,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因为即使是同一学段的学生,不同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自身思维方式、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等都会有所不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可以选择一本更加科学的教科书,使得课程开展更为顺利,教学内容更为合理,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本研究主要从"设置的栏目"和"语言的趣味性""插图类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两版本特点主要从教材结构、内容分布、典型案例的分析进行比较。

1.1呈现形式

1.1.1设置的栏目

(1)人教版

小学数学人教版设置的栏目包括以下四部分:

①正文内容。此部分一般包括"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你能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吗?"等这类的问题,还有安排一些例题,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

②习题。此部分包括"做一做"和"练习"两个板块,,"做一做"一般是模仿例题,"练习"是例题的拓展和延伸。

③课后阅读。此部分不一定每一章都出现,其中会安排"你知道吗?""小思考"或"生活中的数学"中的一个内容。

④成长小档案。此部分是"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总结。

(2)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设置的栏目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正文内容。此处内容一般安排了"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量一量"和"画一画"等类似的栏目。

②练一练。此部分是练习题,内容一般是例题仿照,或是例题的拓展和延伸。

③整理与复习。此部分包括"我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我提出的问题"三个部分。

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虽然设置的栏目略有差异,但是都注重了知识内容的安排,均是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以及用了适合小学生的一些词语,比如,"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试一试"等。并且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系统的记录了下来,如"我的成长足迹"。注意到新课标要求的从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我提出的问题"。但是北师大版相比人教版更加注重学生自己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特点是更加发散,而人教版的逻辑系统性比较强。

1.1.2语言的趣味性

很多研究都在探讨,教材中的语句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是否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要求教材的语言要科学,生动有趣,但又不失严谨。语言趣味性主要以具有人情味词语,以及相关的句子来考量,比如"小朋友们""太棒了!""小明""灵耳朵""小脑袋"等。经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统计分析发现,语言的趣味性都达到了50%以上,其中人教版是58.12%,北师大版是56.06%,相比而言人教版教材更有趣一些。

1.1.3插图的类型

本文所指的插图包括实物图、关系图和几何图等。插图是教材的直观部分,既是对知识内容的形象化解释和直观概括,也是对内容的补充和深化。通过插图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两版本"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各类插图数目如表2所示。

表2.人教版、北师大版不同类型插图数量

教材几何图实物图关系图总体

人教版244(48.70%)254(50.70%)3(0.6%)501

北师大版254(54.62%)209(44.95%)2(0.43%)465

从数量上看,总体图片的数量北师大版的插图比人教版多,这是由于北师大版比人教版多出了一个单元。北师大版实物图的数量比人教版多,而人教版教材的几何图数量比北师大版教材多。从类别上看,人教版教材比较倾向于使用几何图,北师大版教材比较倾向于使用实物图。两版教材在各种类型图片的比例分配基本相同,这些插图的利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2两版本的特点。两版本均采用从基础开始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都注重结合实际问题讲解每个例题,创设真实情景,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内容都是以单元划分,虽然两版教材的单元内容是由不同的板块构成,但其中正文都是以例题的形式呈现。

1.2.1人教版特点。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完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严密性。注重学生的兴趣、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认知规律、探究方便和需要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1.2.2北师大版特点。北师大版教材体现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教学的特点。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不是机械的套公式。因此教材总是出现情景图,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计算。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的培养。

2.结论与建议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 技术基础课 应用

在技校的技术基础课中有一定数量的生涩概念,还有一些需要通过形象比喻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可采用比喻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联系起来,通常情况下是选择从一个熟悉的事物引申到未知的事物,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未知事物的效果。

一、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中运用比喻教学法

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中,配合与三大类配合的概念比较生涩,对于缺乏装配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抽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鞋比作孔、脚比作轴,那么孔和轴的结合也就是鞋和脚的结合。孔、轴形成间隙配合时:孔的尺寸总大于轴的尺寸,好比所有的鞋均比脚大,有间隙穿鞋才容易,即孔、轴装配方便,但不紧凑,需加以紧固,即孔和轴拆卸方便,传动时要用键将孔和轴连接起来。孔、轴形成过盈配合时:孔的尺寸总小于轴的尺寸,好比所有的鞋均比脚小,穿鞋困难,即孔、轴装配困难,要采取压入法或温差法进行装配,装配后孔、轴配合牢固。孔、轴形成过渡配合时:鞋有可能大于脚,有可能小于脚,也有可能刚好合适,孔的尺寸也有可能大于轴的尺寸,有可能小于轴的尺寸,也有可能等于轴的尺寸,孔、轴结合的情况介于间隙配合与过盈配合之间。

该课程中“表面粗糙度”也是一个生涩难懂的概念,可采用比喻法创设意境,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教学时,可将理想平面比作风平浪静的湖面;将比较平整的平面比作微风吹拂或小石子投入的湖面,峰谷较小,峰谷间距较小;将粗糙的平面比作大风吹动或大石头投入的湖面,波澜起伏,峰高谷深,波与波之间的间距较大。这样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讲解一个生涩概念时,只从定义讲定义、从术语讲术语难以使学生明白概念的实质,若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物品来比喻,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生涩概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运用比喻教学法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抽象概念很多的课程。如讲解金属铸造性能衡量指标之一的偏析倾向时,可将偏析现象比作炒菜时盐未放均匀时的情形,一盘菜里有些菜咸、有些菜淡,和金属凝固后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的现象是类似的,并且都有不良后果。又如讲解金属热处理时,可将热处理比作烤红薯,金属零件热处理如同烤红薯一样,既需要一定的加热时间,又需要一定的保温时间,红薯里外温度一致才能熟透,金属零件表里温度一致,才能实现组织相同、性能相同。讲解表面热处理时,可用烤馒头作比,加热时间短,不进行保温,则馒头表面温度高、内部温度低,因此外表焦脆、里面酥软;表面热处理的零件也是这样,表面组织发生变化,内部组织不变,表面硬、内部软,因此表面耐磨,韧性较好。通过形象的比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理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在机械基础课程中运用比喻教学法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采用比喻教学法也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将液压传动中的流量比作公路上的通车量,可将过滤器比作油路中的清洁工。又比如在强调液压辅助元件的作用时,可将辅助元件与其他元件的关系比喻为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即“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正因为绿叶日夜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才能使整个生物体生长,开出美丽的鲜花;亦即液压泵、液压缸、液压控制阀三大类液压元件,同样离不开油箱、过滤器、油管、加热器、冷却器等液压辅助元件的储油、清洁、连接、加热、冷却等工作。如此运用比喻教学,将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牢牢记住。

总之,比喻教学法在技校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化深奥为浅显,树立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可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海辉.浅谈比喻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2]徐丽香.形象化比喻教学法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3]杨昌义主编.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单小君.金属材料与热处理(4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5]王健民,李康主编.机械基础考试指导[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材呈现的内容广度和习题两方面对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两版教材的差异,得出结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教版 苏教版 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内容广度 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29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相应地,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该部分的内容呈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选取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教材(下文简称为“人教版”和“苏教版”),对其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差异,了解特点,并根据比较结果给出适当建议。

一、内容广度

内容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的广泛程度,通常以所包含知识点的多少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的广度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进行教材比较。下表对两版教材在不同学段所包含的知识主题做了统计,便于对比。

1.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在统计部分,两版教材都包含单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计算也都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在概率部分,都包含可能性的认识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不同点:在统计部分,人教版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点明显比苏教版的难度大,已经安排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第一格数据与其他格不是均匀分布的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苏教版虽然比人教版多出了一个象形统计图,但内容上有一定重复。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苏教版要比人教版早一学期。在概率部分,人教版的教学安排相对集中,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可能性认识和大小两部分内容,并且已经涉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苏教版则安排了两个学期来教授该内容。

2.比较结果

在统计部分,人教版所呈现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类型多样化,知识的安排呈螺旋上升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相比之下,苏教版该部分内容重复过多,知识点太单一。在概率部分,人教版在该学段仅安排学习一个学期,而概率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故苏教版的安排更加合理,具有一定梯度性,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些。

1.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统计部分,两版教材都包含纵向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概率部分,都包含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问题)。

不同点:统计部分,苏教版在此学段安排的内容相对较多且密集,人教版在第一学段就涉及的复杂的统计图安排在此学段。统计中的计算部分,人教版相对苏教版的安排来说较为分散,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一起安排在了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还比苏教版多了个统计图的科学选择和使用,表明其重视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优化意识。

2.比较结果

统计部分,两版教材知识的安排均是呈螺旋上升趋势,苏教版的知识点多而密,学生学习起来吃力。对于统计中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新知识点,苏教版安排也不太合理,到六年级下册才涉及,安排时间过晚。

概率部分,苏教版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单独作为知识点出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知识,同样也反过来巩固了分数的表示,这样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二、教材习题

1.习题呈现类型

对于教材题目呈现的类型划分有很多种,本文根据对教材的研读分析,大致将两个版本的题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填表制表题、分析图表题、操作题、数据调查分析题、探究题。下表是两个版本教材题目呈现类型的情况。(部分题目包含多种题型,统计时将其计入每项)

1.两版教材题量最大的部分不一样。填表制表题型是苏教版教材题量最大的部分,而人教版则是分析图表题的题数最多。绘制填表是统计部分的基本技能,可见,苏教版注重学生对于图表的填写和制作,而人教版更强调对学生图表的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计算题部分,人教版所占的比重比苏教版大,表明其比苏教版更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但统计这部分主要强调应用的价值,应该淡化对计算的要求。

3.苏教版的操作题比重比人教版的大,操作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在概率部分出现,帮助学生感性地直观理解概率,反映出苏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利用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来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

4.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两个版本教材所占比重都不大。这两种题型主要是统计与概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该部分内容教材应做充实。

2.习题素材来源

“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两版本教材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所选取的素材都较为广泛。我将素材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校园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个人及家庭生活、动物故事以及纯数学知识。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两个版本教材素材来源的情况,将统计的结果做成如下饼图:

可以看到,校园生活方面的素材成为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最大的来源,都占了34%。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生活,分别占了28%和29%。这反映出两版教材均较好地做到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两版教材在其他方面的素材来源所占百分比也非常接近,数据相差不大,说明这两版教材的素材来源分布总体是均衡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个版本教材都存在无任何背景的纯数学知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强调应用,无背景的纯数学知识应该少涉及。

三、结论与建议

1.内容广度上

总体上看,两个版本教材对知识点的编排均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知识量也都涵盖了课标中所要求的内容。

苏教版在第一学段内容重复较多,如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设了一个低学习水平的象形统计图,但二年级上册仍安排象形统计图记录,只是由数改为方块记录,两者间并无质的提升。事实上,相同螺旋内容的编排应坚持差异性原则,即相邻两次循环之间须有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重复。第一学段统计部分内容过于单一化,第二学段知识点安排过于密集,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压力。故建议苏教版将统计部分的知识学段均匀化,科学安排。

人教版概率内容安排得太晚。概率的学习主要借助于生活的实例,并且与统计知识相互渗透,这部分内容不宜过晚出现,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才让学生开始接触。建议人教版将概率部分内容做调整,提前教学,并且在整个小学阶段仅安排两个学期学习,过于集中化并不利于概率和统计知识的互相联系学习,这也需要改进。

2.教材习题上

在习题类型上,苏教版绘表填表的基础练习过多,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分析图表题、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观念,通过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苏教版分析图表题较人教版少,故应稍作增加。对于数据调查分析题和探究题,两个版本教材所占比重均不大,均需要适当增加。现在数学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应多设置具有探究意识的题型。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随着2001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10年。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对新课改实施前后小学数学教学中侧重点的变化感触颇深。新课改实施以前,数学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形式数学知识”的获取,注重习题的演练,信奉“熟能生巧”。而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即“生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点到为止或是忽略不提。新课改实施前,数学教学存在过分注重数学形式化的倾向。新课改实施以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数学教材的编写体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等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忘记了从生活数学再回到形式数学中(即数学化过程),而学生对于形式数学的意识也随之淡化。新课改实施后,数学教学存在过分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倾向。

形式数学和生活数学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偏向任何一方都会破坏其平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分注重形式数学会导致数学与生活的脱节,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丧失;过分注重生活数学则导致学生数学素养的缺失。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到两者兼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呢?

一、从数学问题生活化入手

实践出真知,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一切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也不例外。所谓的形式数学知识是前人对数学研究成果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点。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数学经验建构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发展其数学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感性、具体的运算的支撑,感性认识是小学生认知事物的基础。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入手,提供给学生感性材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时更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原有的填鸭式教育逐渐向启发式教育过渡,这是好的一面。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标”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一些教师一味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对于每个数学问题都极力创设一个情境或把数学问题附上一个不贴切的生活故事,数学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形式数学”仿佛被视为落后的数学教学的代名词而抛之脑后,“生活数学”被视为先进的教学方式而备受推崇,这样做的后果将是学生形式数学意识的缺失。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生活化时要把握好一个度。

二、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形式数学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了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数学回到形式数学,即数学化过程。从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过程看,数学化是联接生活数学和形式数学的桥梁,是生活数学提升为形式数学的阶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数学化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环节;从儿童教学能力结构看,数学化水平又是衡量其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说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就成为无根之木,那么只停留在生活数学而不进行数学化过程,就不仅仅表现为缺少“数学味”,更重要的是将丧失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形式数学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类数量关系和空间组织形式的高度抽象,它所承载的科学内涵是生活数学无法匹及的。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测验”是用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能力的最主要方式,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带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可参考性,但仅仅以测验、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难免有失片面,且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失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完成对数学形式知识的巩固和评价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研究表明,学生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时不仅会对已有的形式数学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一种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述的“过程知识”(也称缄默知识)。由于过程知识融入了个体特定数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渗透着那些潜意识的个性感受,因而它对学生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温暖而亲切的。这些过程知识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四、提供学生表征数学的机会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作为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听、说、读、写”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在笔试方面很出色,能够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很大一部分都不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乐于表达,更缺乏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二、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1.学习英语氛围的匮乏

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条件也比较落后,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途径也有所局限,只有在课堂上才会使用英语,没有其他语言实践的场所,这就限制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条件和获得进步的空间,打击了学生开口说的兴趣和欲望,没有养成开口说的习惯和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就难以提高和发展。

2.农村孩子胆小且羞于说英语

农村小学的学生从小受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做事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在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担心自己会说错,所以羞于说英语。如果不开口说,那一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3.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的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较城市晚,起步慢,学校甚至老师都只重视英语考试成绩,对英语口语教育重视程度不太高,英语课最多的年级一周也仅有3节课,在课堂上老师对口语交流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连学生仅有的可以用英语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把握好,所以才造成现在农村小学“哑巴英语”现象的存在。

三、改变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弊端的有效对策

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着如此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变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要从思想上注重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开展一些和英语有关的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英语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参加一些英语教学交流活动,在课堂上尽量用标准的英语来教学,多为孩子营造英语交流的氛围。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也是改善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那么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怎样优化口语课堂教学呢?

(1)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交际的信心

在课堂上,老师要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多鼓励表扬学生,调动其积极性,消除他们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和压迫感,帮助学生树立交际的信心和勇气。

(2)积极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如:教师要多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语言环境;用图片或简笔画来创设语言情境;用故事来营造语言氛围等方法。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际的机会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英语环境,学到的英语知识没有实践和运用的机会和场所,仅靠课堂上的几节课的学习,要想让他们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课堂上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口语实践的机会。

(4)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素质

1.前言

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全而实施,对未来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我国要求21世纪体育教师应是“复介型”的教师。因为单纯的“技术型”、“知识型”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将逐渐被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所取代。本文对21世纪小学体育教师应必备的素质和基本功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2. 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1要有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思想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这是21世纪新教育环境下所要求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这也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只有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21世纪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完成素质教育的伟大使命。另外,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方法等不断的推陈出新,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最基础的第一线工作者,不仅仅是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更多时候是新理念、新方法的缔造者。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突破,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在21世纪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下,找到更加适合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为更高一层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

2.2要有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住,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居主导地位,它支配着教师的其他各项素质。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敬业爱业精神。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2.3 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21世纪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越来越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修养和全而的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知识,包括工具类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生物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体育专业理论与方法知识等。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才能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2.4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21世纪的小学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教师的科研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一是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并将自已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二是不断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分析总结经验,并将上升为新观点、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小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教学科研,注重这种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培B新世纪的合格小学生。

2.5应具备全面的专业基本功

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导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差,课堂中他们不喜欢老师过多的去讲解某些动作的要领。而他们的感性思维能力强,对于直观的教学特别喜欢,老师一个优美漂亮的示范动作,不仅能够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能够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具备多方而的专业基本功,也就是应具备全而的专业基本功,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对以前学过的专业技能精熟,而且还要对体育专业内容的发展变化有快速学习掌握的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去掌握这些专业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体育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教学。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