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学习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快步发展的时代,文字、数字、图形逐渐与我们融为一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数学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和结晶。生活中到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稳定学生的发展,有助于为未来高级数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正确理解,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心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为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例子的方式传授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难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把理念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充分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1.增强学生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关系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受专业课程培训的影响,设置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忽略对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发现并探索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论,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想,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2.转变教学方式,深刻体会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感受,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认真分析规律变化,使学生形成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相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例“小鹿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小鹿大4倍,那爸爸今年多少岁?猜猜小鹿今年可能多少岁?( )A.10岁 B.5岁 C.20岁”学生可以以此来推算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结合游戏设计,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枯燥地解答问题,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奇妙,进而喜欢上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来分享各自的数学益智游戏。然后再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游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不能与6有关系的数字,如6、12、16、18、24等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对数字的反应和敏感程度。另外,还可以加入拼图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从而帮助对数学的学习。
4.锻炼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效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有关数学的一系列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
5.建立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是通过讲解数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将实践性的课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透过实践来运用数学,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与数学相关的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将数学教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总结和梳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有效设计关于数学的学习主题,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技巧、经验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还能使数学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从多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只有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宋乃庆.论数学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通报,2015(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把结果变成了过程,把知识变成了智慧”,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与追求。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方法不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问题
1、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许多教师认为找到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法宝,大家趋之若鹜地想把所有数学知识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掌握,殊不知在没有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同新知识关系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走向同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相同的结局。
2、 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上,教师通常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但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的个别现象,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教师不能把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完全归咎于学生的差异性而放任自流,只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个别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得到缓解。
4、 巩固研究性学习结论的途径与现实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把“探究”、“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殊不知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尤其重要的一环。新知识的巩固不能只依靠纸上的练习,要与生活联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策略
1、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2、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 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结语
目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分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而开展的探索越来越多,相信随着一线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以及他们对教学指导纲领的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朝阳领域定会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教师;创造型;教学策略
一、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分析
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主要有:
(一)教学实施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教学理念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注重教法设计,轻视学法指导。2.注重同步调控,轻视异步指导。3.注重传统教具,轻视现代媒体。
(二)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偏差
教师对教学目标取向的偏差,直接导致其无法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其主要表现为:1.注重双基教学,轻视素质发展。2.注重程式模仿,轻视创新应用。
(三)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教学内容处理不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注重结论教学,轻视形成过程。2.注重逻辑思维,轻视直觉思维。
二、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如前所述,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本人认为纠正的策略是必须帮助教师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先进的教学策略―――创造型教学策略,引导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育理念更新化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化是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前提。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为此,教师应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生命化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互、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或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把教学目标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使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应该是高层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数学教育的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教师对发展性领域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三)教学要素开放化
教学要素的开放是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实现途径。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介、教学评价等几个部分。
1.教学内容处理的开放。主要是指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地接受结论到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转变。教师教学法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结论,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讨论、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同时,教师对数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应力求实践化、生活化,促进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市场流通中,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设计的开放。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开放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为根本目标。由此,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进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2)问题定向。在“创设情境”阶段,学生已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但导致问题或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尚模糊不清。此阶段是指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3)多向求解。即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提出创造性解答的方案或方法;(4)突破创新。即突破原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方法等,并用新的方法把已有知识组织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5)验证反馈。即检验“突破创新”阶段得到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加以实践运用。
以上是小学数学创造型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当然,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问题、任务及学生实际水平等因素,灵活地运用。
3.教学媒介选择的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为教师选择多种教学媒介提供了可能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进行现代教学媒介的研究与运用,充分发挥现代媒介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习过程、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优势,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引进适当的现代媒体,实现教学的优化。
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除了上述各因素外,如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对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数学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对于改革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建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教师的服务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教师是教学的服务者,教师的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比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知识的认识。
三、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呢?值得我们教师探讨。
1.改进加工教材
改进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改进和加工。如《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把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丰富教材
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是在三、四年级时期。低年级的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仍难以区分。而高年级的小学生,能掌握出一些抽象概念,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并进行推理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级别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内容上,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从当今“有效教学、效益课堂”的要求及数学学科的本质出发,倡导数学教学模式的简约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使数学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肤浅走向深邃,切实提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1.课前明确教学目标,防止教学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
课前教师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制定一个目标明确、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根据学生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的不同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区分开来,根据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区分,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及掌握情况的不同,教师所设置课堂教学模式侧重点要做出调整,掌握基本内容从而为下面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重点、有梯度地区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深入透彻的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创设过程中,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游戏等引入课堂。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从教材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等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将情境中的问题循序渐进式的引出教学内容,防止教学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
2.创设平等、互动式师生对话平台,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互动式的师生对话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起着促进作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将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将数学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将教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师生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掌握的程度,学生也通过这种反馈及时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提高。但是在创设师生对话平台时,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不能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因此对话要延伸至生生之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平等、互动式对话。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是依靠单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合作,交流才能逐渐完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各自的理解心得与体会得以分享,从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双赢。而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自信心和沟通协调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陷于以讲授为主的误区。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看法和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如果失去发言机会,火花也随之而熄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在创设平等、互动式对话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紧张心理,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心理环境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勤于思考,敢于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反思,把握课前课后知识的衔接
反思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监督与评价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并促进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发展的一种行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局限性的关注过程性的知识,只是强调体验、经验与探究,而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忽略,学生不能从根本上领悟知识的真谛,也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在经历深刻的反思后,对知识有了深入理解。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要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并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去发展自己的认识。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而学生的课后复习和反思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和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会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革新观念,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不断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高效进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鼓励并尊重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只要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科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课堂效率一定会得到实质性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1引言
有一位英国名为哈曼的教学家有“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1]的教学观点。在实际的概念教学引入过程当中,应当需要全面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这是对学习新概念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有效的引入策略应当需要达到三方面的目的,其一为能够充分地吸引到学生好奇心从而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其二为能够促使学生的知识回忆,以便于构建和数学知识相关等各方面的基础,其三为可以侧重于重点与难点的分析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充分体现概念相对应的关键属性,对学生后期阶段的概念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意义。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
2.1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在课程刚开始的阶段,可以适当地引入部分生动有趣形式的数学故事与数学试验等各种简易活动,从而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小学生本身具备的心理特征。数学活动的具体设计过程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与此同时应当需要注意实现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能够形成有效相互渗透的教学目的,促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在概念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能够把教学内容相应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预先设置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为了能够方便学生进行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相应地结合教学内容相关介绍概念的有关历史发展与人物故事,有利于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概念的学习[2]。
2.2回顾重要模块的基础知识
在实际课堂当中辅助学生回顾其有关方面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易于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共鸣感。在学部分的新概念环节之前,学生所具备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已经是属于相对比较丰富的状态,这部分具体的知识基础语言生活经验通常可以作为知识与情感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要擅于运用这种实际特征,能够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乐趣引申到数学课堂,可以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相应的数学课堂,这种形式的概念引入过程能够很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促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方面上的共鸣感。
2.3展示形式丰富的典型素材
展示形式丰富的典型素材,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实际典型素材实行相应的分析对比,进而能够更好地体会概念相应的具体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的实现过程当那个中,概念相应的本质属性愈发明显与突出,则就会愈有助于学生对于概念进行有关的理解与掌握[3]。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选取那些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概念本质属性的具体典型素材来实现概念说明的教学目的。在进行典型素材的展示过程中,应当注重展示素材当中具体的变式素材,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某一类具体事物相应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假如仅仅提供了一部分标准形式的实物与情境,学生相应的感知显得不够充足,这样是难以进行某一类具体对象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不同角度或者方法来实行变换素材的模式,从而能够很好地突出概念相应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能够准确与深刻地掌握概念具体的本质属性。
2.4探索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学习并非只是简单形式的信息积累过程,更为关键的应该是对于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从而能够引发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目的。在概念的引入过程时,需要帮助学生对于新概念有关知识的复习,构建其旧知识和新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新概念相对应的本质特征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实现精确分化的教学目的,进而能够提升迁移学习的作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充分良好的认知结构体系[4]。
3结束语
在概念教学的实现过程中,学生应当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积极地引导学生由要我学的状态进入我要学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出学习概念相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际概念教学环节中,掌握概念固然应当是学习的重心,经过展示出直观丰富的典型素材实现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具体思维形象中相对应的具体性和概念抽象性的相关矛盾,能够引导学生达到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刻学习目的,以实现概念教学的效率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邵燕萍.让“静态”概念“动”起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0. 前言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案例最为新颖,其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以科学整理相应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我们都知道,发现和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小学数学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信息和明确把握数量关系,才能为教学工作打开思路,这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法,同时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学会整理信息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作用和意义,进而能够逐渐成为自身的策略.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中已经注意到学生初步利用表格来整理相应的信息,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信息整理的习惯. 另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列表整理只是一种教学方法,选择列表则是看重其简便性和易操作性,这是非常适合当前小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能够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真正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育价值内涵
1.1 解决问题的实际内涵
从本质上看,解决问题策略就是一种解决问题思维的策略,也是一种认识上的教学策略. 从另外一种角度上看,这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其中就包括对自己的信息表征、组织和提取方式. 一般来说,认知策略有具体的划分方式,其中就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以及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一般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记忆,这样就能够反映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把握程度. 而精加工策略一般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补充细节、解决意义和举出例子,并能够和数学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或者是联想、组织策略一般是指找出学习材料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还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提纲、画结构图等方式. 又如,学习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这是采用复述教学策略;如果是通过联系生活进行学习,例如利用“九九八十一难”来记住乘法口诀等,这是运用精加工教学策略;还有如果是能够联系“三七二十一”和“四七二十八”来记住口诀,这明显用的就是组织策略. 从这些方面来看,数学教学中的认知策略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1.2 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
笔者认为,只有对认识策略进行一定的了解,才能为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相应的策略其实就是学习者在具体的数学情景运用中,一定要能够联系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拓展性学习,并运用一些可行的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我们就一定要能够形成策略性知识,同时,还要能够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进行质疑,对已经解决的难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记录,对于一些难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使得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反省能力.
2. 如何来进一步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开展问题的合作解决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就必须要加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高效地进行数学探究. 为此,教师要改变“以高分论英雄”的教学观念,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讨论,同时,还要能够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数学数量关系,在数学题目的选择上要充满新意,让学生看到问题就觉得有一种探求的欲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充分讨论,或者是可以组织几个小组进行比赛,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数学问题的实际操作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这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些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剪刀和白纸,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去剪出一个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就需要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发挥出团队的作用,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同学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规律. 这就需要利用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3. 结 语
总的来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充满新奇性,在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中必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此,我们就必须要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之间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变得不再胆怯. 同时,我们还应该要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订出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潜力,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我们还要能够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高方玉,刘品端.关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的变化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9-87.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0-01
1.高中数学课堂强烈呼唤有效教学
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和形成理性思维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在凭分取士,凭分论教学优劣的当前形势下,高考分数直接决定人的未来命运,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看的就是每年的一本院校上线人数有多少、二本院校上线人数有多少,功利色彩严重,学校办学压力大。为了每年的高考不出现问题,为了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为了给学生家长好的交代,学校不惜一切,一贯加班加点,加大考试及作业密度,给每个教师身上定任务、施加压力,大会小会的话题永远离不开高考分数,这样的大环境下,现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是对能力关注得少,对知识要求多;综合实践能力少,单一追求分数多;教师包办的多,放手学生的情况少,学生依赖思想重;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要求考虑得少,关注教学的短期效果多。
2.有效教学的本质与内涵
什么样的教学能称为是有效教学?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张璐指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集中精力和节省物力,取得较高的的教学效果。[2]崔允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并且学会,而且学习情绪高涨,愿意在课后积极主动学习。[3]王光明指出:数学教学效率高低看得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看老师教多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思维量的大小,即有效数学教学是注重思维的教学;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小等重要结论。
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其特殊的要求,必须具有数学的特征,我们不可以一味的追求高分而把学生当成解题的机器,在关注数学教育的近期效果数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更要关注数学教育的远期效果:理性精神,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效率意识,数学学习能力。这当中,教师是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的,而只能是一个引路人,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特给出以下策略:
3.1有效准备策略
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教师总是把课背得很死,解决一个问题用时多少,这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几个,提几个问题,叫哪几位学生回答,最终导致了学生在课上只是一个机械性记忆器,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布置什么做什么,学生主动性差。现在,我们的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把课备活,还要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做到既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也要预测好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便有效应对,减少意外的发生,还要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节奏。做到课堂教学波浪式推进,使课堂教学时间优化,学生思维密度匀称。
3.2有效课堂讲授策略
讲授法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有很多的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取代不了的,但是讲授要注意适时适度,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讲授策略。讲授要联系实际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注意创设情境;精选讲解内容,毕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有选择的进行讲解,不能什么都讲。老师要讲解的内容应该是学生不会的东西,学生挖掘不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挖掘不出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学生解决不了疑难点等等;讲授时教师要注重推动学生参与,新课程中,言语讲授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有师生平等的意识,要悦纳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朋友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3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学问”即有学就有问。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老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但提问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于设计问法,努力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力。这里我们给出几个重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1)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不是随意问答,不是为了作秀而问,是为了提醒学生有意注意的发问,是为了强调一些重点之处的发问,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发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补充讲解。(2)问题难度要适度,一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的能力大小。二要注意提问内容要紧扣教材,三要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3.4有效的习题设计策略
探寻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途径和策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就要在练习设计上多下功夫,多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此提出以下几条策略:首先,教师要亲自动手解课本后面的练习与习题。这有利于整合习题,精选习题,为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条件,才能够预计学生将在何时何地遇到困难,进而想到解决策略。其次,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有针对定义理解的、针对某种解题技巧掌握的、还有针对粗心学生的、骄傲学生的等。第三,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在力求习题全面性的同时注意在增强练习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还应该围绕所学基础知识多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纠错练习、变式练习、探索练习,使学生不仅会做愿意做,以达到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目的,进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地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中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些,在这个研究方向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口算教学 教学策略
口算教学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供执教者探究。口算源自数字简单分解衍伸出来的加减计算及后来的乘除法计算。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口算教学。
一、兴趣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养成至关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箱、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大转盘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训练方法,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思路。另外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与其机械地教6除以2等于3,不如在有趣味的游戏中熟练乘法口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意识,在紧张又活跃的氛围中对知识加深印象。除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表现,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和进步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对计算感兴趣,产生了兴趣也就会有动力。只有在探知欲望的促使下才能感知知识带来的乐趣,才能在数学计算中摆脱枯燥乏味、机械混乱的局面,从计算中找到乐趣。
二、方法的掌握
机械记忆难以消化,瞬时记忆效果难以持久,容易引起混淆,给教者和学者带来很多困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得法,没有找到该知识记忆的窍门,没有理解深层次的东西,只见于表面、肤浅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强化旧知识的练习,通过练习题卡,或数学诊所、开火车等游戏找到问题所在,找方法,为新的口算练习架起桥梁。对于刚接触计算的小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从数指头练习到动脑算,经历思维的表象到本质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若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机械记忆,且易发生错乱,给后来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难度。如教学8的分解时,设计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情景,通过玩游戏将总数为8的物体成为两部分,然后有次序地整理分到的数:0和8,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8和0。接着可以进行相应的加法计算和关于8的减法计算。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数字的分解与加法运算及减法运算的内在联系,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以后的计算和学习中学生就会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通过找规律将复杂的计算简便化
数学是规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可见规律对于数学计算很重要。可以在有趣的游戏场景中,通过做数学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计算规律,当遇到对于难以掌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编制儿歌、顺口溜、小口决等方法强化。采用视算、抢答、听算等形式训练凑整算,改变运算顺序算,递加和递减算,速算和巧算相结合法,等等,理解算理,优化算法,从而掌握其中计算规律。通过智力闯关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由易到难,从口算达到心算,也可以通过一些表格发现各种计算规律。改变数学计算的机械性和单调性。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情景题、过关题、智力大考验等环节,挑战有难度的数学计算,使计算成为愉悦身心的活动。提高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强化过程,将“要计算”转化为“会计算”,达到计算的准确无误,提高运算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总之,计算教学中在算理、算法、技能方面学生还需融会贯通,特别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存在非常明显的“迁移”的思想方法。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及良好的计算习惯、书写习惯,降低计算错误率,让学生在口算中寻找有趣规律,让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让枯燥无生趣的数字变得生动,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数字的美妙和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康鑫《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2]胡玲琴.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口算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9(06).
[3]周迎娣.加强小学口算提高速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奠基石[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