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小学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将教学对象分为大文、大理两个方向,将美术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提升该专业师范生审美素养,并使之能在工作后以所学的美术技能辅助教学”。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5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内容;重建
目前,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就义务教育前两段的小学数学而言,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教材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关系到培养小学教师质量高低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教育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则长期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研究》编写的后记中提到:“国内由于‘小学数学’一向不被重视,研究者不多”。反映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知识的教材编写上,“又由于没有蓝本可以作为依据,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4]同时,撰文指出:学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1]
一、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学科课程内容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就逐步开展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实验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体制无法适应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的需要,这些地区陆续开始取消中等师范学校的编制,在高等师范院校内成立“小学教育专业”,专门从事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部分地区还保留专科层次或3+2模式)。其学科隶属为“教育学”,不再隶属于“数学”。
目前,许多高校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学习的内容,已经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初等数论等数学内容。然而,小学数学依然是以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及计算,概率统计的初步了解和应用,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算为主体。对绝大多数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内化的小学数学知识,还停留在“小学学到”的事实性知识(或常识性知识)层面,而目前各高等院校给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内容,尽管各有侧重,但大多都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和教学方法论等教学理论,其中教学方法论主要包括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方法介绍、评价原则等一般性的教学法内容加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构成。鉴于国外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与我国差异较大,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并无可借鉴之处,国内,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研室编制过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册(主要是小学算术理论),华东师大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教授从小学数学研究的角度,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组的老师们从小学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方面做过一定的研究,并尝试着设计了相关教材。然而,该提供给未来的小学教师们哪些方面的,与现代小学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学科课程内容知识,“目前仍然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这还是一项探索性工作。”[5] 国内学者辛涛、申继亮和林崇德,他们对教师知识内容作出描述,把教师的知识划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为确立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特别是高等院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以来,每年在选择征订教材时,常常困惑于很难找到一本适合本科层次的,包含有具体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教材。有鉴于此,加快研究建设小学教育本科层次的,适合现代小学发展的学科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二、需要重建什么
在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建设上,什么知识是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清晰而深刻的基础数学知识”?要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理清另两个问题。
1、具备了高等数学知识就一定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吗?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问题:有的小学生在初学写数时,会把十二写成102,这在知识上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案很易于理解,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生对位置原则(每一个数码除了具有它本身的数值值以外,还有位置值)没理解,另一个原因是错把10也当作一个数码了。一个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原来中等师范毕业的老师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有相应的策略教会学生。现在是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越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一问题。问题出自哪里?高师院校开设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大多没有包含直接的小学数学知识。
我们再看美国国家数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马立平博士对中美小学老师数学基础知识的对比调查情况
调查题目之一:
人们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分数除法。以下问题你会如何解?
(134)÷12=
设想你正在教分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理解它的意义,许多教师尝试把数学和现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来说明具体知识的应用。你能为(134)÷12编制一个好的情境题,或建一个恰当的模型吗?[3]
接受调查的23位美国小学教师中,有一半以上算不出这道题目的答案,而除了一个人以外,没有人能编出概念正确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充分说明掌握了高等数学知识并不一定能清晰而深刻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按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教师至少都是大学毕业生,接受调查的老师中还有三分之一是获得了硕士学位的。马立平博士也对部分中国在职教师进行了对比调查,接受调查的72位中国教师中有65名一共给出了80多个情境故事,而且都清楚地表达了分数除法的含义。他们大多数只接受过11到12年的中小学教育—他们完成初中学习后,到师范学校学习两到三年。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
从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一批一级学科点和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结合国内外学术期刊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教育学学科门类(04)下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类(0401)的8个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学专业保持元层次学科地位
教育学的发展面临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一是国内主要期刊《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发文讨论教育学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和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联合编辑Large-scaleAssessmentsinEducation(《教育大数据评估》)等在教育学研究学术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学量化研究提出新要求。二是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存在研究领域多元化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组织编辑InternationalReviewofEducation(《国际教育评论》),韩国首尔大学教育研究院编辑出版英文版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亚太教育评论》等,都突出了一些需重视的研究命题。
二、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自2002年以来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1]。国内学术期刊主要是各师范院校的学报。国际上,由韩国科学教育协会(TheKoreanAssociationForScienceEducation)组织编译的英文版Asia-PacificScienceEducation(《亚太科学教育》),还有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科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ournalofScienceTeacherEducation(《科学教师教育期刊》)等都提出了科学教育的专业命题。
三、人文教育专业的人文概念多元化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教育专业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放在教育学科门类中。至2008年,我国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人文教育本科专业[2]。人文教育在国内的主要期刊包括《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际期刊包括隶属于国际道德教育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Ethic)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Education(《道德教育国际期刊》,以及EthicalTheoryandMoralPractice(《道德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国际政治、文化与社会杂志》)等。人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凝练专业发展方向,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专业特色。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随着现代技术和多媒体的突飞猛进,一些院校建立了独立的教育技术学教学单位。国内主要期刊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国际期刊包括Computer-AidedEducation(《计算机辅助教育》)、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的国际观察》)、Computers&Education(《计算机与教育》)、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等。近年来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Designer)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流行起来,部分国外院校开设教学设计师专业。
五、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跨界融合
至2010年11月,我国开设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2010年招生总数达40多万人[3]。2011年国家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艺术教育需通过学科的贯通,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具备良好艺术审美能力,能胜任中小学教学活动要求的合格教师。艺术教育在国内的期刊包括各艺术院校的学报等,国际期刊包括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美育杂志》)、OxfordArtJournal(《牛津艺术杂志》)、JournalofPerformanceandArt(《表演与艺术》)等。教育学门类下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确定各项艺术技能的标准,合理利用高校艺术学各专业资源。
六、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与挑战并存
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学前适龄儿童人数增长,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儿童游戏和体育、儿童语言、儿童自然科学和数学、幼儿园管理、教学用具的应用与设计等。国内期刊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早期教育(教师版)》等。国际期刊包括由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儿童教育协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等机构编辑的EarlyChildhoodEducationJournal(《早期儿童教育杂志》,另有European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searchJournal(《欧洲早期儿童教育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ldCareandEducationPolicy(《国际儿童护理与教育政策》),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lyChildhood(《早期儿童国际期刊》),以及JournalofEarlyChildhoodTeacherEducation(《早期儿童教师教育杂志》)等,研究主题涉及关爱儿童项目、营养与健康、幼儿发展、保育员的发展等。
七、小学教育专业需进一步整合资源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最早于1999年开设。2010年我国小学教师需求达580.05万人,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峰值692.84万人[4],国内主要期刊包括《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国际期刊包括Child&YouthCareForum(《儿童与青少年护理论坛》)等。
八、特殊教育专业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系建立了第一个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系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随后,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大学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国内主要期刊有《中国特殊教育》,国际期刊包括由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国际社团(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主办的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非正常儿童心理期刊》),以及CultureandBrain(《文化与大脑》)等。
参考文献:
[1]肖磊.科学教育专业“有市场无需求”急需改变[N].中国教育报,2011-02-14.
[2]柳敏和,鲍远明,张玉文,等.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122-124.
[3]朱锦秀,罗晓欢.试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向度: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路径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5):40-42.
关键词:社会发展;媒体网络;家校教育;现状调查和思考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络和电视广播等媒体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些多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可以轻松的通过媒体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见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性格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来说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两者不能很好的协同将会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教学的状况进行调查,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对小学生家校合作进行改进创新。
1.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潍坊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潍坊市的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潍坊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小学生在校教育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完和发展。针对不同的小学生不同的家教状况,对当前潍坊市城区部分学校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以对当前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和思考。本次共发调查问卷100分,主要对潍坊市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条件和环境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
(1)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有31%有着大学教育经历(含专科及本科以上),37%有着高中教育经历,32%有着高中以下的教育经历,这表明潍坊市城区的家长文化程度虽然以高中教育经历为主,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数量也较之以前有所增多;
(2)经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的家长工作情况和工作时间与教育经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一般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家长一般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对小学生的教育管理,虽然但学习方法指导和教育方法上有着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方法,但是缺少对孩子的监管,而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这样导致家庭教育状况并不好,这一比例在接受大学教育的父母中占到78%。而有着高中教育及其以下教育经历的学生家长一般时间相对宽松,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力不从心,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也使得家庭教育状况较为糟糕;
(3)经调查问卷显示,在所调查的五所小学校中,仅有两所存在着家校合作制度和管理实施办法,这说明潍坊市城区的小学家校合作状况并不良好。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的教育还是更加的侧重学校教育,而对于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并未制定完善实用的管理手段;
(4)经调查问卷显示,两所进行家校合作的学校在一些管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学校成立的家委会虽然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和家长的要求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改革的作用,但是对于校方的一些重大决定也起到了干预的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其有着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手段,家长的参与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这种教育手段,初衷是改善而不是改变。但是家委会的存在有时会强制的干预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
(5)目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手段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这种不健全的制度使得家校合作中问题频发,不能及时处理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家校合作管理的正常化进行。在缺乏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使得在校教师或者家长不能及时的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状况进行沟通交流。这种缺乏完善统一的合作管理制度使得家校合作大大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6)调查问卷显示,较多的学生希望家校合作教育,但是现实的状况会出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管理手段相悖,使得学生产生迷茫感,不知道采用那种方法或者听谁的话。这也是当前潍坊市城区小学家校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对调查现状的思考。潍坊市城区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家校合作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时间的不同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质量的要求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了改善家校合作的现状,首先针对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的现象,应当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关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培训工作。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当在合作教育上达成一致,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既使得学生家长能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管理中来,又要明确家长的权限范围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可以使得教师和家长能够定期的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在家状况,并对学生身上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
结语:潍坊市城区今年的发展促进了小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革创新。新的社会形势下随着家长对学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家校合作教学管理已成为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潍坊市城区在家校合作方面尚存在着些许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当及时了解到城区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必要性;可行性
所谓全科型小学教师,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应该是指由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学科知识结构适应于小学阶段各门课程教学的小学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强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东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设“广东教育高地”。小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因而,培养一大批掌握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教育教学水平,能胜任小学所有学科教育教学,有能力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而且具备良好的社会素质与较高的师德修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是适应新世纪广东省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当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
一、开展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的必要性
(一)全科型教学是小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与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较,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小学教育,教学大多数采取全科教学,全科型教师所占比例普遍较高。在英国,一个班级由全科教师进行“包班上课”已是多年的传统。一般情况下,一名全科教师承担一个班级多门课程讲授任务,兼教数学、逻辑、艺术、地理、文学等课程。又如在日本,在某些小学,全科型小学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高达50%。再反观我们国家,当下比较普遍采用的小学教学模式还是分科教学。从教育成效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征,也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违背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教育上,我国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并合理借鉴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先进教育经验与管理理念,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综合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教育方针。国家的支持是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学的重要保证。广东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更要响应国家号召,着手教育改革,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在全科教学上的先进做法,逐步实施小学全科型教学,不断提高我省的小学教育水平。
(二)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学科知识体系由分科走向综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培养一大批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现代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是广东省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从广东省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占教师人数的一定比例。从整体来说,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学科分部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仍然短缺,综合素质不够高,年龄呈老龄化等众多问题。在广大农村小学,一名教师担任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极为普遍,有些偏远地区甚至存在一校一师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村人口按自然村居住,人数比较分散。加之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普遍下降,造成小学生源的急剧减少。
(四)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是解决全科型小学教师匮乏的有效途径
我省小学教师,主要是由传统的师范院校(包括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高等院校中的教师教育学院、系)培养,沿用的是传统分科教学的培养模式。分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优点在于能够扎实完整掌握某一专业的学科知识,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能力较强。综上所述,小学阶段采用全科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改善我省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亟需一大批全科型小学教师。但我们当下的学历教育对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远远不够。因而,在全省范围内对广大小学教师开展全科培训,以满足教育发展实际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展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的可行性
(一)培训全科型小学教师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
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1年10月份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标准是我国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对广大小学教师进行全科培训,让他们具备多门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综合课程教学,完全符合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二)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司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在2010年8月13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讲话中提出了“探索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养成教育相融合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并在2010年9月2日教育部新闻会上再次提出了“加强幼儿园、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的发展要求。
(三)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2010~2011年,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了我省第一期小学全科型骨干教师培训班,成效显著,为我省培养具有全科型理念的小学专业教师,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均衡等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是我省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突破,也对今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省外乃至国外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许多宝贵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四)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有应对解决之策
广东省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才刚刚起步,目前尚无统一的教材,正在使用的教材多样且混杂,而且国外可借鉴的材料也十分有限。这一现实制约着培训的质量与进程。因而,在教材统一设置上,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教材问题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各类教师及科研人员加大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的研究、建设力度。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尽早、尽快把这一问题解决。
在培训师资方面,目前我省专门从事这项培训的师资队伍仍有欠缺,这极大地制约着培训的质量。
根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对我省第一期小学全科型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学员的参训前摸底调查和参训后跟踪调查发现,各地参训教师在培训后一年内没有增加综合课程或多学科任教机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科教师培训及后续的校本研修与实践没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由教育管理部门下达全员培训通知,展开省内大范围的全员培训,将有助于提高从地市教育局到学校、教师对全科教学理念和培训的认识,进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开展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是当今时代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小学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提高的现实要求。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广东省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训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与充分的可行性,将有力提升广东省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广东省基础教育的发展进步。国内对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还不具有成熟经验,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适应于我国小学教师现状、有利于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5-59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
关键词:翻转教学;小学教育;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翻转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大课堂中备受青睐,他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阐述了国内外对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希望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一定作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外就研究过翻转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他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发学习课程内容,并配合教学视频,就学生课外产生的问题向老师提问,教师根据此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21世纪之初才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不过是基于国外的翻转课堂案例。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博客也都曾讨论过“翻转课堂”,很多教育者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随之很快在国内盛行起来。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体系中设立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他的操作性较强,也是打开小学生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为主要目的。而且老师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息技术的认识以及信息极速使用的经验,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失去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操作性要求非常强,他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接受他的速度要强于其他学科。面对当前我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翻转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促进信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采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展的需求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当前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在课外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提高了当前教育的效率,解决了现实教学模式中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的难题,这也是信息时展对信息课程改革的价值体现,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他符合当前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必然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趋势。如何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界必须解决和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他充分地激发了小学生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也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率,是符合新世纪时展的要求,要符合当前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翻转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基于我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几项措施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教育多数是通过教科书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关于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相对较少。首先,老师要重要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其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意思,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发展;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掌握能力,可通过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翻转课堂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切实提高翻转教学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的能力,翻转教学模式的运用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庆科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凯歌.基于电子双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妍.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一、素质教育思想对小学管理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还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资源。而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第二,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位置,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素质价值不仅是衡量学生成才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学校如果要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明确学校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要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效,还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施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而先进的教育管理不但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社会越发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丰富多样。而且,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苛刻而全新的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和道德协调能力。另外,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个性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特征来进行人才培养。
二、教育管理者应对小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小学教育管理者要在不断的学习管理中,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教师应该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和教研培训中,获取科学的教学观。管理者应该把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创造出与所在学校相协调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工作时,要先理顺学校教学的工作思路,对学校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关注教师的工作情绪。管理还要具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处事方法,同时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促使管理更为高效。在教育改革的理论框架中,对管理进行论证,分析教学管理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与科学规律是否协调。考核小学教育管理是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另外,还需要在工作中检验小学教育管理,明确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者来说,实现以情感服人及以理服人,通过把情与理紧密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小学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还要重视与教职工的思想情感沟通,比如经常和教职工谈心,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所谈论的内容要尽可能丰富而广泛,在方式上也要灵活多变,应在坚持基础原则的背景下,合理转变表达内容和方式,同时多考虑对方的利益。例如可以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小学教职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可以积极参与到班级教学活动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小学管理应强化应用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学校开展教育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小学一直受到“外控型”学校影响管理体制的影响,小学学校在进行校本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校本管理来说,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具备渐进性的模式实现方式。伴随着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小学学校在主体意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和增强。另外,素质教育为校本管理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小学管理还要以小学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校本管理经验,从而实现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四、小学管理要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教育软件;中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7-02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简陋、教学条件较差,农村教师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存在知识老化等现象,面对着诸多问题,如何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教育经费的不断支持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农村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学校依然缺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导致很多教师跟不上教育改革的节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与城市教师有不少差距,学生所学知识单一,思维受限,不利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教育软件的产生和发展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笔者针对如何利用教育软件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利用教育软件促进教师的教学
1.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众所周知,众多教育软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如电子备课系统中素材库模块,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定义、定理、定律、公式、论述、实验、动画、图片、影视、声音、资料等,教师在利用该软件备课的时候,既节省了备课时间,又能够将课程设计得有声有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备课单纯依赖于课本和教学大纲,所获得的教学资源也仅仅是课本中所提供的,这样不免使得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教育软件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就能很好地将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为教学添彩。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新课标的实施,但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很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且课堂教学大多依赖于黑板和课本,课程中许多重点、难点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呈现出来,尤其是像物理、化学等需要学生观看和参加实验的课程,教师也是照本宣科,仅仅是通过看书学习这类知识,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即便是考试合格了,大多数也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授知识时,通过教育软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死气沉沉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活跃起来,为学生呈现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老师的一句话等于家长的一百句”。这是许多家长经常发出的感叹。意思是,对学生而言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都不如老师的一句劝导更加有影响力。一方面,这说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学生对教师不仅仅是敬畏,而是“怕”,学生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经验,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学生则可以通过教育软件这样一个第三方平台与老师进行交流会话,可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教育软件获得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利用教育软件促进学生的学习
1.复习巩固课上知识
课堂教学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需要教授新的知识,必然会忽略新知识巩固的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教育软件给学生布置复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讨论,汇报复习结果,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利用教育软件自主复习,自我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当然,学生如果课上有的知识没有听懂,也可以利用教育软件查漏补缺,进行自学。
2.课余时间知识的扩展
农村中小学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甚至许多事物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亲眼见到,这严重限制了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虽然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较低,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并不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如果教育软件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组织起来的,既可以为学生拓展眼界,同时又降低了学生受不良信息侵害的风险。
3.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也逐渐走进了许多农村家庭中,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家庭的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反而使这些学生荒废了学业,甚至在网络中沾染了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目前众多教育软件都是根据这一情况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既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娱乐的心理,又能够学习到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上网不只为了游戏,更为了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将教育软件引入农村中小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让教育软件真正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购买和开发适宜的教育软件,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软件制作厂商应多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利益,提升教育软件制作水平,制作出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教育软件;再次,教育软件的运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软件操作水平,将教育软件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最后,家长要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学生在家中能否使用教育软件进行学习,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许纯厚.发展教育软件的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42.
[2] 王军芳,孙冬梅.中国教育软件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J].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