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

第1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其中最主要的马车,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贸易萎缩严重,使得我国出口严重受阻。随着农业产业化呼声的不断高涨,农业合作社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农业合作模式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其对农民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发现农业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建言献策。

二、相关理论综述

在国外,Emelianoff[1](1942)首次把合作社看作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他据此建立了一个复杂且综合的合作社理论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关系上;Phillips[2](1953)根据Emelianoff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合作社产出和价格决策模型,他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社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在国内,牛若峰[3](2000)提出,农民的分散性以及发达合作组织的相对缺失,是造成市场不公、无序竞争和畸形发展的根本;夏英[4](2001)认为,通过不同类型的产供销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化,通过聚合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化程度,以加入合作组织的形式,整体参与社会化大市场,由此克服小农思维所造成的行为缺陷。

三、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分析

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组织规范约束机制以及组织运作保障机制。这三大运行机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维系社员团结合作、维护合作社共同利益的纽带。

组织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合作社正常运作的核心。只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才能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只有合理的交易利润分配,才能最大的保障公平,维护合作社内部团结;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必然要建立一套既能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又能维护成员之间公平的完整、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组织运营约束机制是维护合作社成员利益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带有一定的企业性质,而广大社员就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广大社员的利益必须得到应有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对简单的合作合同模式成为农民最主要的选择,这也正是前面我们所提的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利润返还”模式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组织运作保障机制是保障农业合作社正常持续运营的重要保证,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以造福农民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必然要有一套完整的保证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公平民主原则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组织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因此,组织保障是保障机制的基础。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缺乏市场供需信息,不仅无法有效控制生产量,导致产品积压滞销,而且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承担着过高的交易成本。农业合作社作为联系农民和国家,农民和收购商之间的桥梁,将分散的个体农民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专业人员的市场信息收集和谈判议价,有效地避免了生产过剩以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的交易损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在三大运作机制的保障下,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实现了矛盾的妥协和利益的共赢。

四、农业合作社对农民不同收入的介入机制模型

农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其组成部分决定的,首先,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入社会员,农业合作社会员通过签订合作合同,将自己农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出售,并最终进行利润分配以及年终分红,而合作社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谈判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利润分配权,以获得支持农业合作社长期发展的资金,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农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建立与农业生产直接挂钩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工厂,直接参与生产领域的利益分配,这是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合作社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另外,最后,农业合作社作为国家政府支持的农业发展模式,必然会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拥有一定数量的转移性收入。

五、结论及建议

第2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七顶山街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一、绪论

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西北部,濒临渤海,北与瓦房店市隔海相望,东与普湾新区接壤,据大连市区仅40公里,全域面积6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七顶山街道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都作为大连市的菜篮子,给大连地区供应地产蔬果,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按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果一菜”的优势农业产业,粮经比例达0.5:9.5,在4.5万亩的耕地上,现有的农业产业布局是:大樱桃种植1.6万亩,黄桃种植1.1万亩,葡萄种植3500亩,精品蔬菜种植1.2万亩,其余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过多年发展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辽宁特产大樱桃之乡”和大连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樱桃7000吨,黄桃2.5万吨,葡萄6500吨,新鲜蔬菜12.9万吨。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利用各地区不同地理优势发展各种专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国家农业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七顶山地区各类型果树、蔬菜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当地政府解决地区内“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合作社发展不足的几个因素。

(一)规模较小制约发展

七顶山街道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的势头很快,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家上涨到如今的80余家,也出现了销售上百万规模的合作社。但超过80%的合作社是仅仅开展信息科学技术服务联合的低级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对推动本地区农户增加收入作用并不显著,很多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形式上起到了连接各农户但没有真正的联合经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合作社很难与农资供应商和农产品销售企业议价,与其合作社成立之初的单户农业经营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低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府扶持很容易在市场的竞争中淘汰瓦解。

(二)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跟其他经济体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维持正常的运作也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高低同样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优秀人才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非农行业就业,即懂得务农有懂得经营的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合作社带头人基本是农业生产技术能人或者村委会干部,他们虽然具备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熟悉本地基本情况,但他们的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还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很多合作社通过村会计合作社会计,导致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会计报表中也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合作社的资金、分配、财产等状况,这使得广大农户了解不到合作社运营的信息。人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有经营模式阻碍发展

在日常的经营中七顶山街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分成两个类型:

一是由本地大户或是农业专业能手牵头,由其周边农户参与成立的合作社成立后,依靠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技术能手引进新的农业新技术,统一购买新的农业资料,组织农户参与培训,通过自身示范效果,发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成规模的专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发起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优势,技术投入上可以节约部分成本。统一的管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通过统一的规模化发展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本,经营获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经营都是靠大户控制,在合作社经营的决策方面也存在着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必然影响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也就是标准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对市场的需求把握也很准确,可以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合作社就可以制定计划生产,有助于农产品顺势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保值。同时也给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这看似万全的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弊端,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包销了合作社员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是在农户增加收入方面却是没有贡献,因为产品销售协议只是按照企业保底价进行签订,农户基本没有定价权,由于企业与农户的实力不对等,也将影响合作社的长久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举措

第3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一、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其实效性和实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2460个合作社,占全县总村数的97.4%,总农户数的61%。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到多行业、多层次。其中,种植业1525个,养殖业562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统”的功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是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社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老路子,又要“归大堆”,为此在宣传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更注重向群众讲明,现实的合作社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的宣传发动,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参观。通过学习先进村规模种养的好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外出参观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了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通过村民自我推荐,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明确合作社社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合作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民主选举社长,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合作社。

三是互换土地,化零为整。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群众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根据各村实际,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确定标准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以现金补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村里组织各合作社社长抓阄,将土地划分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从而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不搞行政命令,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适应那种合作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规模就组建多大规模。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可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合作,也可以跨村、跨乡镇搞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向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扩大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525个,其中,涉及粮食的151个,蔬菜159个,果品1068个,中药材60个,食用菌19个;养殖业合作社562个,其中,家禽养殖533个,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合作社所在区域划分,村及村以下合作社2154个,跨村239个,跨乡镇67个。按合作社兴办主体划分,农民自办2173个,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合作社牵头,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互换,化另为整,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既方便了群众耕种,又实现了成方连片,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适度规模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土地互换,由过去每户十几块,变成了几大块,截至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开垦荒岭300余亩,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风险与共”为原则,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种苗面积1500亩,各类种苗12亿株,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还销往淄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合作社为单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加大农业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县以合作社为单位,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投入总额5000余万元,新发展果品6.22万亩,其中,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合作社自建社以来,邀请水利技术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合作社,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美国红提、“美人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供给群众。当年,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按照章程和具体的操作办法,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产量达到40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新晨:

五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合作社从组建到运行,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始终贯串着民主意志,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第4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 资金约束 系统动力学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整个种植业中,蔬菜是除粮食以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作物,蔬菜产业也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第二大农作物产业,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农业增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吸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依托农业生产订单、合同等与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展开合作,现代化的农业供应链逐渐形成。国家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生产经营范围集中在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以及粮棉和一般经济作物。毛飞(2013)选取了全国9省25县115家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健全、运作模式成熟的农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经营的产品类型看,蔬菜水果类合作社数量最多,共57家,占被调查合作社49.6%。

生产环节是农业供应链中公认的风险最高、最薄弱的环节,一是因为农业生产前需要采购大量的农资、设备,二是具有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先发货后付款的要求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资金压力不断加剧,又因为缺乏抵押担保、经济实力薄弱等问题,农业生产者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因而资金短缺问题最为突出。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3.34万亿元,占比约4%,而金融机构约20%的存款来自农村。基于此,本文以蔬菜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由蔬菜种植合作社和蔬菜收购加工核心企业的二级供应链模型,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有资金约束和无资金约束情况下的供应链绩效。

二、资金约束下蔬菜二级供应链模型的建立

(一)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

项朝阳(2015)等人跟踪调查了“海南青椒到北京”以及“长阳萝卜到广州”两条典型蔬菜收购加工企业主导的蔬菜供应链,发现在这两条蔬菜供应链中,农户实际上获得了链条中绝大部分的利润,但是农户总体收益仍然不高,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户的种植规模太小;而制约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的关键因素则是资金。建立资金约束下的蔬菜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旨在研究供应链上游蔬菜种植者资金短缺对蔬菜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总体的生产格局是“农区为主、郊区为辅”,出现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蔬菜收购加工企业,这些蔬菜加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预测向农户直接下订单,实现“订单式蔬菜生产”。凭借与上游众多菜农、蔬菜合作社以及下游众多经销商、批发市场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往往成为蔬菜供应链中的枢纽和主导。该模式的主要构成形式为“合同农户(或蔬菜种植合作社、生产基地)+核心企业(蔬菜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本文建立一个由“合作社-核心企业”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对供应链上游的蔬菜供应子系统进行仿真研究。

(二)模型基本假设

第一,蔬菜供应子系统模型由蔬菜种植者(根据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这里的种植者指的是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大规模的生产主体)以及下游的核心企业(蔬菜加工企业)二者构成;

第二,蔬菜种植者的期望种植面积由下游核心企业对蔬菜的需求量以及生产者自身的生产规模以及资金水平共同决定;

第三,蔬菜种植者初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种植能力,并且之后可以根据核心企业的订单需求扩大种植规模;

第四,蔬菜种植面临资金约束时,除了直接影响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产量外,还会影响到下游核心企业的缺货量;

第五,蔬菜种植者与核心企业的契约关系较稳定,种植出的蔬菜全部由核心企业到期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收购,无其他销售渠道,且蔬菜价格在模型模拟期间内无大幅波动;

(三)存量流量图

下面绘制更加具体、系统的存量流量图,并给出系统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金约束下蔬菜供应子系统存量流量图如图1所示,模型的方程如下:

核心企业蔬菜库存=INTEG(采购速率-发货速率)

采购速率=蔬菜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

合作社蔬菜N植面积=INTEG(种植面积增长率)

最大可扩大种植面积=MAX(INTEGER(合作社现金量/单位面积投资),0)

面积缺口=MAX(期望种植面积-种植面积,0)

期望的种植面积=期望的生产速率/单位面积的产量

期望的生产速率=库存调节速率+期望的销售速率

库存调节速率=库存缺口/库存调节时间

库存缺口=期望的库存-库存

期望的库存=期望的销售速率*库存周转率

期望的销售速率=市场需求速率

销售速率=MIN(市场需求速率, 核心企业蔬菜库存)

缺货率=市场需求速率-销售速率

第5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组织形式;销售模式

有机农业不用化学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激素、不用化肥、不用转基因。有机食用农产品在食用农产品中具有最高的安全等级,在今天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首先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比常规农业也要低许多,实现完美循环的有机农业不但不污染环境,甚至还能够修复和改善环境。有机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良好的销售,获得顺利地回款才能够维持良好的经营,才能够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良好的销售和回款有机农业的组织形式直接相关,所以我们先来考察有机农业的组织形式。

有机农业的组织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3种主要类型:有机农场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和有机农业公司主导型。有机农场主导型的有机农场可以是个人经营的,也可以是家庭经营的,还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或公司经营的。个人或家庭经营的有机农场规模较小,人手不够用时需要雇佣临时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农场顾客一般是熟人,和农场主个人或家庭有比较亲密持久的关系,这些消费者经常对农场的种养殖品种、生产经营计划等提出中肯的建议,给农场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这种类型的有机农场生产的产品差不多都被消费者自己取走或由农场直接送到和消费者约定地点,因而很少到市场去销售。集体经济组织和公司经营的有机农场一般规模较大,经常将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有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活动与旅游业的吃饭、住宿、购物、观光、体验、度假等活动进行结合,使得城镇居民可以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回归田园,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村人口在当地的就业范围,使城镇居民在与农村就业人员的互动中加快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有机农业合作社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群众互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员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产品的经营者,还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需求者,合作社由成员自愿组建,实行民主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有机农业合作社由有机农业劳动者组成,有机农业劳动者是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社主要服务其成员,帮助成员联系有机认证机构,协助成员办理有机认证,组织成员统一购买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收集有机农产品的供需信息,帮助成员销售、加工、储运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合作社既可能是由生产者自发组织的,也可能是在相关政府部门或公司组织的推动下形成的。有机农业合作社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具有法人资格,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和企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一般企业相比较,成员之间是互助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有机农业劳动者自愿进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也有退社的自由。有机农业公司一般是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签订一种或几种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购销合同。有机农业公司一般根据合同给有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机种子和其他生产资料,对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机农业公司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和规格收购有机农业生产者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生产者应该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进行生产,按时交付符合约定的有机农产品。

目前在有机农产品销售模式多种多样,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方在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开直营店就是有机农业生产者在城市建成区开店铺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样的直营店一般选择开在高端消费人群聚居的区域,譬如高档的商业小区、排屋区、别墅区,名牌院校科研院所职工住宅小区,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宿舍楼等地方。直营店的营销人员通过科普宣传和当面讲解,可以让消费者初步了解或加深认识什么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生产环境有什么要求,如何选择和改造环境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有机种养殖的生产过程和结果如何区别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机农业生产者通过直营店的现场陈设、宣传图像、宣传视频和人员演示来塑造自身的形象,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并逐步培养忠诚度。2.超市专柜设有生鲜部的超市经常设有农产品的直销专柜,这样的直销专柜大多数销售的是来自城市近郊的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比普通农产品高20%~30%,接受度比较高。有机农产品专柜一般设在比较高档的超市,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3倍左右,目前看来销量有限。3.会员制有机农产品目前还没有被消费者普遍认可,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不认可的一个原因是有机生产的可信度,通过会员制更容易建立对有机农业生产者的信任,了解有机农业,了解有机生产,了解生产环境,了解生产者。为了增进了解,生产者可以组织会员或潜在会员到基地参观体验,甚至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生产过程,从采摘到耕作到浇水施肥除草捉虫伺喂。对正式会员一般采取配送制,按每周1~2次送货上门,会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产者的生产实际情况下订单,生产方根据订单组织配送。4.礼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庆日,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可以将有机农产品设计包装成礼品盒进行销售。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好烟好酒一度充当主角,现在食品安全困扰着芸芸众生,人们希望吃得健康,有机农产品礼盒正当其时,经过简单、环保包装的有机农产品代表了更好的节日祝福。5.酒店与餐厅订单某些城市的高档宾馆酒店为了提升自身档次,设立了有机餐厅,也有一些独立餐厅,主打有机菜。但是酒店和餐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往往品种多,单量小,大部分有机农产品企业对酒店和餐厅的销售主要目的是进行品牌推广。6.自营餐厅有机农业生产者的自营餐厅主要设在农场里,和农场体验相结合,也有少部分有机农场在城市里设立了自己的餐厅。消费者可以在这样的餐厅里体会有机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不同,体验优质食材的纯真。7.农场体验有机农业基地进行乡村游、蔬菜水果采摘、农业生态观光等项目建设,利用自身较好的环境,种植养殖多种经营、花色品种较多的优势,升级生产设施,配套旅游设施,吸引广大消费者进入农场进行采摘消费,消费者在有机农场游玩、吃饭、喝酒、干农活、购买有机农产品。8.集体采购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向有机农产品生产者购买优质食材,制作员工餐或作为单位福利发放给员工。9.网络销售网络销售可以通过建立生产者自己的官方网站进行,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10.微营销随着移动端的兴起,微店、微信、微博等微营销也越来越重要。

不同组织形式有机农业适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对于有机农场主导型的有机农业企业,让消费者感受农场的真实存在,在农场体验农作物、畜禽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引导消费者直接参与劳作,体会农人的辛劳和意境,重建人们与食物的亲密关系,这是有机农业营销的至高境界,最能够促成有机农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有机农场在城区开直营店或自营餐厅,有利于和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同时有利于就近服务消费者,而通过超市进行销售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互联网和微营销也可以扩大影响和促进销售。总体来说,把(潜在)消费者吸引到有机农场是有机农场主导型有机农业营销的中心任务,接下来是发展会员和建立消费者社区。合作社主导型的有机农业生产者的销售能力是比较有限的,优先选择和销售能力比较强的有机农业公司合作。有机农业公司可以选择全面的销售模式,开直营店和自营餐厅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进入超市有助于扩大销售和增加曝光率,礼品销售和单位采购在扩大销售的同时增强存在感,会员制是增强顾客黏性的好方法,酒店与餐厅销售重在品牌推广,采摘体验如果能选好示范农场也值得尝试,网络和微营销也是重要的销售渠道,运用得好可以和其他渠道相互助益。

参考文献;

[1]石小燕.湖南有机农业营销模式研究[J].湖南农机,2013(09)

第6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美国;农村合作社;经验借鉴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合作经济在国外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经十分发达,具有庞大的规模与组织体系和十分健全的功能,它们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美国的农村合作社成长模式进行分析介绍,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农村合作社概况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41

1 农机合作社的优势

农机合作社能有效整合农机资源。农机资源得到了整合,不仅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因闲置、无序竞争而带来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资源的基地,根据作物成熟的先后实际情况,统筹部署,组织连篇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如“三夏”的到来,农机合作社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不仅为粮食丰收提供保障,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产增收得到双重保障。就资源配置,需要展开详细阐释一下。

目前吉林省农机合作社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农机户(主要是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之间的联合;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之间的联合;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基层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协作,主要是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为当地农户提供育秧、代耕、代种、代收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作业服务。这4种类型是吉林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也初步显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这4种不同的农机合作社经营主体,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地弥补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体制的不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30多年来,我们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奔小康,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显示出的部分弊端,需要改进。例如,小规模经营主体难以抗拒技术、市场、自然等风险,那么合作社成为发展的必然。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技术承包、作业承包、代耕代收、租赁承包、跨区作业等形式的服务,规避了以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体制的弊端,解决了农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问题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机合作社为农民与政府搭建桥梁。在生产过程中社员出现的一些问题,农机合作社可以有效的传达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能对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了解,从而制订或更好的完善政策,对决策进行贯彻落实。合作社根据政府颁布的政策进行宣传并推行,使农民从中获益。

农机合作社能有效摆脱单一机械化作业。虽说农机得到了普及,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每个农户不可能拥有各种功能的农机产品,大多数农户都是单机作业,这就是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农机合作社有如一个农机“超市”,可以把各种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农机有效组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管理。进而有效开展从耕整、种植到收获一系列全程机械化服务。

对于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农机合作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培训与讲座等方式,结合乡镇、农机推广部门及生产企业,对农户进行系统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示会、推广会,使农户对新型农机产品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新技术的使用。

2 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落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市场上越来越多专业合作社的涌现,造成的市场竞争激烈、资金融合途径有限等因素,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使之能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8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涉农企业;会计成本;财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四川省域内的涉农企业大都以小微企业类型为主要特征,这就为会计成本控制领域带来了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这里的“比较优势”在于,涉农企业因产品类型单一、经营规模适中,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会计成本的控制影响较小。然而,比较劣势则为,许多涉农企业以生产、销售为经营任务导向,缺少专业的财会人员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而普遍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因此,在会计成本控制下来探究财务方法,则需要植根于省域壬媾┢笠档南肿蠢粗鸩秸箍。针对四川所存在的大量返乡创业人员的这一事实,本文聚焦“农业合作社+企业”模式的会计成本控制问题,并在这一模式下来探究财务方法的应用。

一、涉农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特点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依次来认识这一特点:

(一)会计成本的特点

会计成本作为显性成本类型,其是企业发生真实货币支付活动的结果。与支付所形成的费用不同,会计成本是在对已发生费用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事后结果。因此,会计成本核算具有事后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会计成本控制。

(二)会计成本控制的特点

事实上,会计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管控成本发生的虚高部分,而对于常规成本发生额并不做过分探究。但由于会计成本核算的事后性特点使然,导致了在进行会计成本控制时也必然存在着事后性特点。这种事后性固然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帮助,但在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瓶颈的情形下,则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不可逆的经营损失。

(三)涉农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特点

将企业具体为涉农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数量直接取决于农业合作社对初级产品的提供状况,而初级产品在发生、生成过程中将会受到自然力的绝对影响。如,跑山鸡的养殖、特色种植项目等。因此,涉农企业在规模生产上因缺乏工业企业的那种稳定性,这就使得会计成本控制的参数按自然周期处于波动之中。

二、强化会计成本控制的财务方法职能分析

那么财务方法在这里所起到的职能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的职能应聚焦于弥补涉农企业在会计成本控制中的短板。为此,这里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财务方法分析。

(一)解决事后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涉农企业若是单纯重视会计成本控制,将因其事后性特点而出现不可逆的损失。因此,这里就需要利用财务方法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在全员参与下、全过程管控下,为会计成本控制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的辅助职能。结合会计成本控制短板,这里应突出资金约束在事前和事中辅助职能的优势发挥。

(二)优化资金配置问题

涉农企业内的员工往往以周边农村中的劳动力为主,他们一般以兼业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所以涉农企业中的人工成本发生并不稳定。再者,初级农产品存在着特定的生长周期,这也使得涉农企业需要对组织资源进行调节,进而便伴随着预算资金的投放问题。因此,这里的职能体现为优化资金配置问题。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做的财务方法职能分析,则为下面的策略实施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实施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方法的核心便是全面预算管理,所以在涉农企业中需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全面预算要求全员参与下的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因此当下的首要工作便是强化员工的成本控制和资金节约使用意识。然而,针对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问题,强化上述意识不能仅仅通过惩戒的方式来进行,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对他们进行正向激励。如,以班组为单位额定预算资金,通过成本控制所结余资金可作为班组成员的绩效奖金发放。

(二)理清企业财务内控重点

涉农企业尽管经营类型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财务内控的重点,也就是最易造成成本虚高的环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极易造成成本虚高的环节在于仓储和深加工环节。前者可能导致原料变质,后者可能造成成材率不高。为此,在专项资金投入上应向这两个环节倾斜,从而提升该两环节的资本有机构成,在长期中降低成本虚高现象的发生概率。可见,涉农企业的资金约束是相对的,应在弹性和柔性条件下来执行。

(三)依照周期合理配置资金

这里就与上文所提到了周期性问题相联系了,由于初级农产品具有自身的自然生长周期,所以在合理配置资金之前,涉农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能准确把握其周期规律。笔者建议,应在对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中,或者在寻求第三方会计机构协助的情况下,向他们讲授农产品原料的生成特征,从而使他们在资金配置上更能与原料的供给规律相一致。

四、结语

本文聚焦“农业合作社+企业”模式的会计成本控制问题。四川省域内的涉农企业大都以小微企业类型为主要特征,这就为会计成本控制领域带来了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这里的“比较优势”在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会计成本的控制影响较小。比较劣势则为,缺少专业的财会人员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而普遍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财务方法可围绕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理清企业财务内控重点、依照周期合理配置资金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张勇.浅析农垦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J].浙江现代农业,2013(3).

第9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范文

【关键词】 湖南省 农民专业合作社 抽样调查 统计数据分析

一、引言

据报道,北欧瑞典75%的农产品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日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民销售65%的农产品;德国农业销售额的50%以上也是通过农民合作社销售的。日本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社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指导农业销售;销售农产品;购买社员生产生活资料;为社员提供保险保健;为社员提供储蓄和贷款。荷兰农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参加3―5个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不同的服务。总之,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给农户提供投入品、营销、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能从整体上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延长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

2012年,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惠农工作研究单位和农民工培训基地,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小组,在本省范围内进行了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困难较多、问题较大。为此,撰写此文,旨在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工作服务,为实现湖南省乃至全国各地“两个加快”和“两个率先”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调查方案

据2012年10月8日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新闻会报道,目前湖南省已有11910家,本调研小组将从中选取1%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实现抽样数目的必要性,从而保证抽样推断的可靠性。同时考虑到农村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诸多困难,如支持不够,网络不通,语言障碍,文化差距等,所以,先通过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和校友会(毕业生),收集整理出省内各个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详细地址、主要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再按地区、按类型,随机抽取110家作为调查单位。

在明确调查的目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调查方案,设计和印制问卷调查表和统计分析表。本调研小组7位同志,每人负责16家单位,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下到这些单位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为保证调查效果,不采用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最后,收集、整理本课题各位成员的问卷调查资料,对所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三、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法:明确调查目标,制定调查方案,实地问卷调查,完成统计整理,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抽样调查研究结论和研究观点。

典型调查法: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既选择5家成功的典型单位,又选择3家失败的典型单位,作为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查,较为详细地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教训,摸索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基本趋势。

对比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发达国家(瑞典、日本、德国、荷兰等)和我国新农村地区(如松江、武汉、延边、宁波、朗溪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本情况、组织管理、社员参与及评价方面的数据,与所确定的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明确更深入地认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科学地总结出创新农村经济组织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数据统计表

2、关于基本情况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社员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的比重只有36%,而发达国家(瑞典、日本、德国、荷兰等)高达87%,我国新农村地区(如松江、武汉、延边、宁波、朗溪等)也达到了68%。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业务的比重只有39%,而发达国家高达67%,我国新农村地区也达到了51%。有龙头企业(公司)参与的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只有21%,而发达国家高达57%,我国新农村地区也达到了52%。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依托于当地的重要农产品的比重是85%,这与发达国家的81%和我国新农村地区的86%差不多。

3、关于组织管理分析

(1)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的比重只有47%,而发达国家高达67%,我国新农村地区也达到了61%。

(2)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在向社员提供农资有价格优惠的比重有81%,这与发达国家的89%和我国新农村地区的87%差不多。

(3)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与本社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的比重只有36%,与发达国家的81%和我国新农村地区的76%,相差甚远。据对8家典型单位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只按投资额进行盈余分配,因为交易量(额)难以确认、登记和分配,这也很不利于调动社员开展本社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曾经获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优惠政策扶持和贷款支持的比重只有23%,而发达国家高达78%,我国新农村地区也达到了69%。据对8家典型单位调查表明,政府在实施惠农政策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漏洞,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甚至村集体经济组织,得不到好处,或者实施不够到位。

4、关于社员参与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社员(一般农户)占79%,核心社员(生产大户,运销大户,供销社)只占21%。而发达国家的核心社员比例高达46%,我国新农村地区的核心社员比例也达到了38%。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可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有:技术指导和培训占30%;稳定的产品收购占47%;优惠的收购价格占81%;按交易量(额)返利占36%;按股分红占100%。在技术指导和培训、稳定的产品收购、按交易量(额)返利方面,与发达国家和我国新农村地区对比,存在明显不足。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愿意与合作社保持稳定的交易和投资关系的比重只有53%,而发达国家高达89%,我国新农村地区也达到了78%。据对8家典型单位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只按投资额进行盈余分配,即便按交易量(额)分配盈余,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登记不准确、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由于不能实现稳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和价格优惠,同时,合作社也难以获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优惠政策扶持和贷款支持,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品牌化经营,严重影响了成员投资入股的信心和积极性。

5、关于社员评价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认为,在业务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方面,与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的竞争者相比,好一些的只占21%,好很多的只占18%。而发达国家好一些的占38%,好很多的占47%;我国新农村地区则分别为27%和56%。他们还认为,合作社在满足社员需求和提高社员收入方面的效果,较好的只占24%,非常好的只占13%。而发达国家较好的占41%,非常好的占48%;我国新农村地区则分别为43%和37%。总体而言,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较高的只占23%,非常高的只占17%。而发达国家较高的占37%,非常高的占45%;我国新农村地区则分别为41%和32%。在当地从事同类产品生产人员中,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人均年纯收入与非社员相比,好一些的只占33%,好很多的只占25%。而发达国家好一些的占37%,好很多的占61%;我国新农村地区则分别为32%和57%。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认为,合作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著的只占33%,非常显著的只占17%。而发达国家显著的占36%,非常显著的占44%;我国新农村地区则分别为34%和37%。

五、研究结论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与当地社员有稳定购销合同、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进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比重较低(平均40%),核心成员入股率很低(21%),在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53%的社员愿意与企业保持交易、投资关系。

只有三分之一的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按社员交易量(额)分配,不到三分之一的社员享有技术指导与培训权利,不到四分之一的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曾经获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优惠政策扶持和贷款支持。

在业务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方面,与从事同类农产品经营的竞争者相比,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认为好一些或好很多的只占39%;在满足社员需求和提高社员收入方面的效果,社员认为较好或非常好的只占37%;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较高或非常高的只占40%;只有50%的社员认为合作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六、结语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经。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最初生产销售合作为主,不断深入到加工、品牌、流通等多领域的合作,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产品市场开拓、加快产业升级和品牌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对广大农户入社的吸引力。这就要求为农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业务一定要向系列化发展,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组成生产、加工、销售、开发一体化产业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销售、加工和运输服务,能够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同时还能提供资金拆借与贷款担保服务。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大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实现途经和扶持政策,在提供土地资源、免费免税、专项补助政策、低息无息贷款支持、销售上门服务、农民工免费培训和提供全方位市场信息诸多方面,改革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4BZZ064。)

【参考文献】

[1] 张永丽: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亚华、曹春燕、辛德树: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9).

[3] 国家工商总局农村经济考察团:荷兰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组织[M].2006.

[4] 孙迪亮:谈我国合作社的成长[J].曲阜大学学报,2004(6).

[5] 汪志强、冷原: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影响研究――以日照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

[6] 董德坤、沈飞、谷树忠等:农村土地调整与农民土地承包政策认知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的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