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贯彻“美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精神,构建上下贯通的“双线”运行机制,夯实为农服务综合实力,1月20日上午,由自治区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李宣一行率领的自治区供销系统考察团在乌鲁木齐市供销社陈辉主任、乌鲁木齐县人民政府曹副县长的陪同下来到我县,调研、考察乌鲁木齐市、县供销社引领、扶持下的农村合作经济实体在水西沟特色小镇如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看展馆、听汇报,在水西沟镇、板房沟镇、永丰镇、托里乡、萨尔达坂乡展厅,考察团对阳光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建设项目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哈萨克族民族刺绣产业科学先进的经营模式及创新理念,围绕我县生态旅游业建设,县供销社如何引领、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实体融入其中与现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进行交流,对我县供销社引领县域内农村合作经济实体的畜牧养殖、农业种植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我县大南山旅游融合发展的举措表示肯定。
近年来,乌鲁木齐县旅游产业环线发展加速推进,提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考察团对县供销社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实体在特色小镇的展示、展销产业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希望我县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实体自身实力的同时,要扩宽农牧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区域品牌,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形成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制度补贴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01
引言
自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来。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农村土地分配政策和管理方案的创新。由于真正实施决策的政府以及决策领导者的诸多因素。在大定的程度上使得农民们对于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再一次回到了农民们的手里,自这次改革以来,在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当中,在最大程度上,中国农村生产的内在潜力已经发挥出来了。农民拥有土地和土地使用权,进而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来的水平。从而为改革开放奠定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兴起的制度特点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制度的优缺点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对于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运行模式以及经营体制的改革方法,通过分散的小农体制,使得农民们获得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及支配权,换个角度来讲,在很大的程度上,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然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小农体制的开展实施,也在很大的策划程度上使得农民们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导致农业生产以及其要素配置的规模经济降低,农村的经济产出量也呈现了逐年降低状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状况的停滞等。继而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加大。乡村治理结构不协调等。从以上优点与弊端的现象来看,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组织形式以及经营模式必须要进行新式的改革。
(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制度的改革方法
面对目前的状况,目前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几个主要存在一下几种现状,具体提出了一下几项改革措施。首先,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应努力增强小农户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农村生产力,增强自身处于社会弱势群体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破产风险。第二点。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提高农民的边际收入。农业部门边际效应和农产品逐渐减少的现象。第三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村生产规模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性。提升新农村合作组织的核心价值。第四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加强了农业适度生产和发展环境,使农民能够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五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必须要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的流动与整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
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转型要素
(一)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与旧式农村合作组织的对比
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在前几年,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管理体制的变化和巨大的变化,加之第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导致新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和制度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产权视角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视角看,三十年前的五十年前,当时的农民合作组织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启动结构和产权结构上来讲,政府或是准政府启动、公式领办合作社和农村发展趋势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新农村合作组织和前几年,农村合作组织,从农民所有权的关系,农民的所有权,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但是,在实际意义上的元素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特别是当土地作为一个主要因素纳入合作社,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合作。因此,新农村合作组织没有改变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基本的农村产权制度,并对知识的基本生产方式转变,包括所有的土地,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产权归属。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实施措施、和农业产业化转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参与产业多元化,逐步为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服务
(二)制约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因素
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视每个有可能阻碍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发现象,在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当中,是真正由农民们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比例还是非常底的,在真多一些发展型农村进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土地调查的时候,有许多合法等级的合作社当中,在表面上来看,是由农民们去登记申请的合作组织。而实际上这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背后发起登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企业、供销社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单纯的农民登记创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是极少的。然而,导致这一想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农民自发登记创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很难生出自己的企业家。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因为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被迫解散。在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要想持续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那么首先要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力,其次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
三、结束语
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当中,必须要更早的意识到阻碍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并针对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先预防,才能立足于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曙光.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12-117.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稳定这三个主题为中心,以加快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为主线,以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以及科学化为目标,努力推动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与发展。
2.如何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
2.1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2.1.1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多样化联合
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多样化联合,就是要鼓励农村内的合作社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联合,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规范化。以一个共同的整体对外对接市场,从而避免行业内的无序竞争。这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欧洲建立的共同体组织就是以联合方式一致对外,谋求发展,扩大市场。
2.1.2发展科技合作
大力发展科技合作。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因为传统的经营技术已经落后于现行的时展要求,农村要实现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就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要加强对社员的技能培训,同时引进职业的经理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技术人才,要鼓励和资金支持大学生或是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合作社基础创业。只有优化合作社的人才结构,才能避免经营管理工作的滞后性。
2.1.3强化产品质量的安全体系建设
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农村合作社的生产产品的优质化,提高它的品牌效益。要增强合作社的质量安全意识,鼓励开展标准化生产,引导合作社内部相关部门制定生产技术操作的标准规程,同时要建立产品生产的安全生产纪录,如果某些合作社有条件,则应该开展产品的质量检测,努力提高合作社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4推进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地的信息化空前强大。因此,滞后的信息反馈势必会影响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农村合作化的信息人才培训,完善信息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农村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2.2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水平
2.2.1加快土地流转
目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流失,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妇女与中老年人。所以,农村的很多的土地被承包的方式种植。因此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高效途径和方法。鼓励和支持一些农村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或是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提高土地的单位使用效益。扩大农村的土地流转面积,实现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2.2.2加强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管理
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承包档案,建立数据库,加强信息管理建设。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公正的,公开的承包信息,合理解决在土地承包过程中的一系列纠纷事件。
2.3完善规章制度
2.3.1建立规章制度
农村的经营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合作社问题,以及土地承包方面着手,还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农村建设主张实行民主管理。也就是村民自治管理。所以,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农村的基层组织生活制度以及所有村务管理,使其逐步走上规范化与科学化以及制度化的道路。而且,要坚持实行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的工作水平。村干部首先要自觉的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强化自我法制观念。对于农村的各项事务以及经验管理工作,都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盲目追求现有利益,而公然违背我国的民主法治,破坏社会公德环境。
2.3.2实行村务公开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推进,但在现阶段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所以各项事务的建设并不完备,亟须得到合理的,完善的解决。同时,我国政府坚持发展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群众的利益为发展目标。因而,在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中,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就要获取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要强化群众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与了解认识。重要的是要加大村务公开的监督工作的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各项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深层次范围,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比如,在村务管理中,要保证每年至少能够召开两次的全体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和决定本区村级的事务管理中目前现存的重大问题。其中,尤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以及监督。避免村干部的贪污腐化,以及公款吃喝问题,或者是利用职权为自家或者亲属谋取福利。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之间的内部的自我监督。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行农经工作的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新的经营体系上来。而现在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还不成熟,亟须系统的规划与完善,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农村深化改革以及实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营管理工作的体系建设不完备,民主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村的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功能没有全方位的覆盖。同时,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不熟练,所以,促进我国农村的经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面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抓住一切发展机遇,迎合市场需要,循序渐进的建设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切忌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3.总结
县供销社启动实施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供销社的有力指导下,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以"开放办社、夯实基础、服务三农"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推进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全面落实__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扎实推进了县委办县政府办出台的《__县基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按照目标任务,完成了改革试点工作:讲治供销社创建全国供销总社基层社标杆社建设;__供销社搭建新型农资经营平台建设;天师供销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我县被列为省供销社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县。
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基层社建设。依托供销社社有企业自建、与经济合作组织联建、吸纳社会能人带资带项目共建等形式,联合"新网工程"、社区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及专合社等成员,遵循"政府主导、供销社领办、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机制,依照《公司法》、《章程》及加盟协议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与基层供销社合署办公,推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机制体制,实行"自主经营、分级核算、自负盈亏",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今年,已完>!
二是积极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按照"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围绕蔬菜水果种植、猪鸭鸡养殖等特色农产品,规范发展魔芋、白果种植和为民养殖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引导、扶持、服务,提升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二是天师供销社试点,推动合作社跨区域、同类型产品联合,积极探索"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动水果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生产,成功组建__花果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推行"基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基地+配送中心+零售终端"产销模式,全力开展"农超"、"农贸"对接,在县城、__、讲治新建农产品直供直销网点3个,极大地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三是全力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省供销社对庄稼医院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和改造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总体发展目标。今年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契机,强化新农村综合体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提升改造__、__、__庄稼医院3个,新改建__镇__社区、__乡__村、__乡__村等幸福美丽新村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5个,整合资金150余万元,安置失业人员30余人。累计建设庄稼医院55个、社区综合服务社78个,已覆盖全县20个乡心场镇和70%的村社,广泛开展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可利用垃圾回收等经营服务,同时适时提供文化体育、市场信息、农技培训、病虫害防治等便民服务,为当地农民搭建了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
四是创新搭建新型农资经营服务平台。基层供销社牵头,依托农资公司及连锁配送网点、庄稼医院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签订农资直供配送、区域联采协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彻底变革农资企业传统经营模式,从过去的单一经销商向现代综合服务商转型,深入开展配方施肥、科学用药、统防统治等"一站式"农技服务,今年已圆满完成__供销社平台搭建试点工作。通过新型农资经营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起集县、乡(镇)、村级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农资超市、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为一体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
五是创建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平台。按照全国供销总社提出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方案》"五个一"要求,我县积极创建省供销社电子商务示范县,领办供销社控股的幸福家园商贸有限公司,探索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路径,在__工业园区一号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设"三区四中心",即农产品展示区、工业品展示区、电商体验区、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培训中心。创建的县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平台,将彰显三大主要功能,一是培育市场主体,由幸福家园商贸有限公司建立"幸福__"(__)综合平台,对接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实现网上交易我县各类产品;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成立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培训中心、__县电子商务协会、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完善全县电子商务创业公益平台;三是实施信息化改造,建设我县、乡(镇)、村电子商务"三级示范"网络服务工程。
1家庭农场模式下如何推广农业技术体制
要促进家庭农场模式下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就需要针对目前家庭农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积极解决其中的问题,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扫清障碍,使农民感到“自己在种自己的地”、“能种更多的地”,增加建立和发展家庭农场的信心,从而积极探索开发这一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1.1建立健全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家庭农场对于生产资料的利用往往不经济,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负担先进技术的成本。此外,要使家庭农场能够发展壮大,还必须使之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地位,使农户能够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市场行情,从而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和经营策略。但是,现在的状况,往往是农民的农产品交易费用高,这和交通不够便利以及运输费用贵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处于不平等地位,遑论优势地位,因此导致其家庭农场无法发展壮大,先进农业技术无法推广采用。对此,政府要积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的作用,以之为依托,强化公益,提高其为农民服务的水平与方面,并通过合作社逐步引领农民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和政府协助的两方面功效,有机促进家庭农产在生产技术、农产品出售、信息获取和贷款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1.2推动科学技术在家庭农场的普及和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家庭农场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运用并不容易,首先,它们在投入应用后,效果不确定性强,应用周期较长,农民不敢轻易尝试。此外,这些科学技术的的信息获取不易,农民往往不能及时获知,另外,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是一项公共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家庭农场自身无力做到。因此,政府必须以公益性为出发点,积极支持农业科技的引入、普及和进步,健全各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此方面增强投入,加强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动各方面力量,尤其是合作社的力量,参与到先进技术在家庭农场中的推广工作中,鼓励社会资本在此方面的投资,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重点支撑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健全的科学技术在家庭农场中的创新、推广体系。
2为家庭农场中的经营主体提供相关培训
汪清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孙佰文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根基、经营服务的终端、联系农民的纽带,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为“三农”服务宗旨,其实力和工作状况直接关系供销社的形象和生存基础。当前,基层供销社普遍存在实力相对较薄弱、体制不灵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发挥基层供销社在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基层供销社实力、竞争力和服务本领,现结合我在汪清县供销社的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时期基层供销社的基本功能和定位
(一)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汪清县基层社网点布局基本上保持完好,现有基层社12个,村级分社10个,资产总额1000多万元,资产占有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资产在100万以上的基层社有四个,分别是天桥岭、大兴沟、春阳、罗子沟。
以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家庭经营本身具有分散、保守、高风险等局限性,依托基层社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一向农民提供农资、农技、农机、农信服务,开展防治病虫害、农产品加工、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为注入活力,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节本增效,助农增收。同时,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基层社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社具有扎根农村、熟悉农民、贴进农业的天然优势,完全可以在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大有作为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供销社的经济基础,扩大供销社的社会影响。
(二)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者。汪清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由供销社牵头组织实施的,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截止2013年末,汪清县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3户,带动农户2.6万户,专业农场88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规模小,缺乏规范,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制胜。几年来,汪清县社依据全县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帮助农民组建了粮食加工、木耳、中药材、红松果仁、食用菌、葵花、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供销社要通过牵头领办、参股控股、提供服务等多种途径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把当地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农户吸纳到合作社中来,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拓展供销社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者。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基层供销社要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资源整合,对传统的经营网络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着力构建农村新型流通网络体系,并将现代经营业态引入农村,为农民放心、安全、便捷消费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汪清县各乡镇、村屯建立起了140多家农家店,并依托商贸城整改项目工程,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设立了四个乡级配送站,辐射九个乡镇,2009年又在基层社全面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网络建设项目,构建了为广大农村送科技、送农资、送农药、送化肥、送商品的现代农村流通和服务体系。
(四)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是供销社服务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基层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农家店,加大投入,为不同层次的农民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集消费购物、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民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新时期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模式
基层社的改革与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因地、因社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改造与新建并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突出创新发展这一要点,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开放办社为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新贡献。
1、参与新农村建设,打造为农服务的载体。基层社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搞好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供应,并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领域向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销售、农业休闲、旅游延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社还要通过改造重组,大力创建农村综合服务站,建立经营连锁、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形象良好、效益明显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打造商品经营的实体。基层供销社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机遇,大力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商品市场连锁配送现代经营方式,打造助农增收网络平台。加强联合与合作,采取改造、改组、社会加盟等形式,组建农资、食盐、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配送站,实施商品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加快推进现代化经营业态的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合作经济联合体。基层社是供销系统的基础,是实践为农服务宗旨的重要组织平台。按照合作经济的形式改造重组基层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管理基层社。在重组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基层社发展新路子,不断夯实基层社组织基础,不断丰富基层社服务内涵。积极鼓励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为基础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和服务的责任,通过领办、参与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探索“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子。
4、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开放办社新体系。当前,基层社基础比较薄弱,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开放办社是加速壮大发展基层社的一条重要途径。基层社要充分利用好社内社外两种资源,大力吸纳社会资源为社所用,积极推进组织开放、产权开放、管理开放、人才开放,提高基层社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社的活力与发展能力。通过开放办社,为基层社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强基层社项目建设的能力。近几年,供销社通过争取资金,在基层社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基层社的主要项目有:粮加工和包装、农副产品加工等,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提高了供销社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基层供销社组织体制和内部机制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创新。长期以来,由于基层社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致使发展缓慢,大部分规模小、实力弱、不规范、服务带动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供销社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基层社组织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以机制创新激活基层社。体制机制是基层社活力之源,过去,由于基层社体制呆板、活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基层社干部职工责任意识不强,负盈不负亏,出工不出力,造成了亏空和损失。针对现状,在基层社开展经营方式的改变,创新资产运营模式,独立经营核算,使基层社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二)以专业社拉动基层社。专业社是连接农民的“粘合剂”、优势产业的“助推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港”、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通过领办、联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来改造现有的基层社,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层社服务“三农”的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农民进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专业社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拉动基层社快速发展。
(三)以连锁配送带动基层社。连锁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方向,基层社可以通过连锁配送进行资源整合,重新构建新型经营网络,占领农村商品流通主体地位。2009年,我社在全系统大力实施了连锁配送经营的改造,在12个基层社建立了40个乡镇连锁配送中心,增强基层社实力、活力、竞争力,带动基层社全面发展。
(四)以招商引资壮大基层社。对有经营设施和场地的基层社,以招商引资方式对基层社加以改造,注入新型血液,新型经营模式,抢占市场和扩大经营。
(五)以盘活资产统领基层社。盘活资产是基层社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方法。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明确规定基层社资产由县社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行一体化运行,同时加强对基层社的公章、资金的监管,实行报告制、审批制、监管制,力争从源头上预防资产流失,确保资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六)以招聘能人经营基层社。纵观多年基层社建设的实践,选好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至关重要。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基层供销社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四、基层社的困难和问题
基层社改革改制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很多。汪清县基层社在县社的具体指导下,取得很大的工作成绩,2008年,鸡冠、春阳供销社被评为全省“百强基层社”, 延边天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汪清县东新富康林产品专业合作社、汪清县大兴沟水稻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吉林省百强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原因是供销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情况认识不足,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力普遍不足。在基层社改制中,企业实行职工身份置换、支付经济补偿金,因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大部分基层商业网点在转制中用于职工身份的置换,部分进行公开拍卖变现资产支付职工补偿金,而留存的一些资产大部分属中、低档次的资产,资产回报率还比较低。同时,原有的一些经营上的优势项目,也受到资金、市场放开等影响受到萎缩。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社经济状况还十分困难,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二是一些遗留问题还很多。基层社改制后,虽然企业包袱减轻了,但一些遗留问题还很多。在改制中,政策规定不予置换身份,但需企业承担费用的人员开支还相当大,像伤残军人、工伤人员、遗属等,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这些费用仍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是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基层社的发展,在开展项目建设、土特产品收购、资产改造等方面,资金问题都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在已经开展的项目建设上,由于资金的不足,项目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还不健全,不能覆盖全县200个行政村,还无法满足全县种植的需求。
五是“新网工程”开展程度不够,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超市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够,还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六是在开展项目建设和土特产品加工方面还缺少专业的科技人才。
五、几个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基层供销社应怎样进行改革
(1)基层社的改革不能当作单纯的企业进行改革。因为基层社与一般企业不同,基层社既有企业的职能,也承担一些政府的职能,如果单纯按一般企业进行改革,就不能称为供销社,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基层社改革,也不能单纯按原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定位,随着时展、形势变化,其定位应不断与国际合作组织相衔接,并赋予基层社以新的时代内容。
(2)现在不少地方按公司法,将基层社改造和新建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能完全代替原来的基层社,也不能真正承担起供销社的职责和任务。其原因:改革只是仅按单纯的企业来进行改革,简单化地将公司制企业替代供销社,而为农服务职责与职能却未能纳入。
(3)改制后的新型基层供销社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承担政府为三农服务工作职责,吸收农民群众直接参与,按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管理的农村经济、服务组织。
(二)、如何建立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农村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组成成员,既要有政府部门、供销社与基层供销社参与,也要由农民代表共同参与。
(2)要深化为农综合服务社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供销社与农村组织联合共建,逐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服务一体化。
(3)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社要积极牵头、领办,并要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同时,要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更好地为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
(三)、如何发挥好县级社与基层社各自的作用
(1)县级社应该是一个基层社的联合社。县级供销社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在管理基层社和社属企业的同时,还承担着部分政府的职能,在涉农领域与农业局有交叉又有联系,应在政策上给予明确。基层供销社作为一般企业运作,同时也要更好地承担起为农服务工作职能。
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 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他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他们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他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地,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
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 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他们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建设井、电、地膜、滴灌系统全程配套工程,实现节水、节电、节肥、增温、保墒的目标。目前,全县实施膜下滴灌项目面积已达到15.3万亩。三是切实加强灌区渠系治理。积极争取上级投资2.6亿元,在前郭灌区建设了远程控制、自动量测、管理快捷的现代农业水田节水灌溉系统,辐射面积达到10万亩,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从0.6提高到0.75。
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 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
结合本县实际,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措施,积极推广高效耕种方式,全力打造精准农业。在旱田区,主要实施了“四化六统一”和“十项重大技术”。“四化”即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六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十项重大技术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精量播种、生物防螟、膜下滴灌等。在水田区重点推广“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栽培技术。全县水稻亩均节约成本100元,增产300斤,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以机械化作业为动力 增强集约化经营能力
全县现有耕种收大型农机具近4000台。其中9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2100余台;单台日作业面积200亩的凯斯、春雨等品牌大型玉米收获机128台;单台日作业面积280亩的久保田、井关等品牌水稻收割机469台;复式整地机、玉米精量覆膜播种机等机械1300余台。在水田集约经营项目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在插秧、收获两个环节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切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旱作集约经营项目区,他们在土地整理时采用复式整地机,实现了灭茬、深松、旋耕、镇压一次性完成;在耕种时使用玉米精量覆膜播种机,每次播种8行,施肥、铺管、覆膜、播种四项作业一次完成,每天可播种600亩;在秋收时使用大型玉米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每天可收获玉米1000亩以上,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关键词:价格风险;合作社;产权制度;供需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供应链面临供需结构矛盾问题,初级供应链端的农产品价格攀升不明显,农产品价格面临“过山车”现象,农产品价格成为农民最直接敏感的问题。合作社在资源禀赋、风险承受能力、供需矛盾改善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建立需求引导的农村合作社,合理规避农户经营的价格风险,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进其议价能力,应对不对称的市场力量,完善市场信息,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的化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户参与合作社后,与其建立了合同关系,通过合同的约束,使农户承担风险机会减弱。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主要受到种植规模、据市场距离、产品质量、社会资本、合作社类型、年末返利、产权制度、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因不同农户与合作社关系的差异发生转移,不同地区、不同合作社间,定价机制具有差异性,因此考察合作社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合作社交易合同价格条款的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文献综述
农民合作社是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起来的,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自愿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创收、活化农村低效率经济的增收组织模式,大大推动了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合作社的研究中,相继对合作社的现状,有利优势、内部结构调整、定价风险机制、合作社专业化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体系由县以下基层供销合作社、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和社有企业三大板块组成。但对于合作社的现状分析中,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施祖法(2011)指出,合作社具有数量少,发展严重不平衡,总体上经营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基层社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将它改造成为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张德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法律制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的突围。吴瑛,王雅鹏(2011)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中介作用,填充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断层。
不少学者对农户与合作社的定价机制改革作了理论研究。Ramaswami等(2005)指出,采取合同交易有利于降低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原因在于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合同改进。生秀东(2007)认为,农业合同的价格条款能够在分担市场风险和防范违约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敬水(2003)认为,合同交易无法彻底转移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仅仅是在签约双方之间相互转移,因而缺乏应变能力。翁毓斌(2011)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村干部带头型,发挥村干部在组织协调、易发动群众的优势;二是龙头企业依托型;三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四是涉农部门依托型;五是亲朋好友合作型。
目前农村分散的小生产、小经营模式因信息不灵、势单力薄,无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新的形势要求农民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组织,以此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一些学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深入的建议与思考。罗清(2011)指出,通过完善的立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事务,重点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税支持的力度。李宾(2011)建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增强合作功能的重要性。刘俊义(2011)指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改革产权制度。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前两个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李义(2011)指出,延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行政条块分割的影响严重,规模小、实力差,对农民缺乏带动作用,家族势力和亲缘关系控制合作社的苗头正逐步显现的问题。徐燕洁、吴淞耿(2009)提出了农村经济营销观念的变革,如何运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帮助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葛建龙(2011)提出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潘修汪(2011)提出了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搞活产权流通,政经切实分开。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深入可行的思考,但是在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规避的研究尚未涉足,忽略了国内农户与合作社交易的复杂性、异质性特点,即使在同一合作社内部,对于不同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产品定价机制有可能不同,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结构的合作社。本文以苏州吴中区农业为例,实地考察当地的合作社经营方式,分析其交易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情况,期望为当地政府及农户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论研究。
3 理论框架
目前,农业缺乏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发展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技术含量不高。农业面临激烈竞争,农业粗放式经营管理,农产品品质的退化造成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卖难及缺货现象难以避免。为此,合作社在解决这一矛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合作社的领办主体包括农户企业、贩销大户、政府组织和生产大户。其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存在三种模式,即农户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合作社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双方共同分担价格风险(杨明洪,2009)。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农户承担时,合同价与市场价将保持一致,双方均不存在获取风险溢价或支付风险租金的可能。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合作社承担时,交易合同将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即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而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照市场价收购,此制度能增加其对合同交易预期收益的稳定性。
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有多种,大体运营中其结算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延期支付。其中现金结算增加了合作社资金周转的压力,不利于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应对受价格风险的能力,因此现今的合作社大多采用延期支付。年末,一些合作社为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会一定程度返还农户部分盈利,及农户享有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红。同时,会加大当地农园的建设与宣传,雇佣农户进行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对农户的技术性指导,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基于现今合作社大部分被私人老板所垄断,一定程度上农户没有定价的自,仍是交易链条上最原始的环节,对供需双方的协调、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仍具有薄弱性。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合作社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的影响因素有:
3.1 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及避免农户短视现象的发生,强化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均有利于合作社定价机制的公平化。
一、起步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日益突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使单家独户小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适应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由此翻开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篇章。
(二)萌芽
1997年12月,有“中国枇杷之乡”之称的路桥小稠村农户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枇杷观光节。为解决门票收益分摊问题,农民按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路桥区桐屿小稠枇杷合作社”,这是我市最早出现以“合作社”命名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998年4月经路桥区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为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前奏,是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
(三)正式起步
2000年8月,台州农业部门在温岭石桥头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由农技站发起,十几位农民入股成立了有明确章程并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拉开了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序幕。
二、量的扩张
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的成功运行引起了周边农民的关注,各县(市、区)也大胆探索,积极筹建,到2001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家。2002年7月台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和实践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每年发展100家合作社的目标列入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2003年,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试行)》(台市委发[2003]61号),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合作社地方性文件――《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台政办发[2004]66号),2004年5月,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台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台州市联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有16位国内外著名的合作社专家参加。台州市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4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79家。
三、质的提升
(一)三年规范化建设
经过几年发展,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但此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全面规范台州市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维护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从2005年起,台州市农业局把工作重心转向合作社质量的提高。为切实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2005年起,台州市连续三年把每年规范100家合作社的目标列入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市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目前,全市已有364家合作社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目前正着手建立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动态管理制度。
(二)规范型合作社培育
随着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台州现代农业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确保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今年台州开始着力于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骨干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龙头型专业合作社30家,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经济效益显著、不同规模梯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群
体。
四、成效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台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82家,资产总额8.7亿元,负债总额2.6亿元,成员出资3.1亿元,所有者权益6.1亿元。共有成员3.2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万人,占93.8%。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51.6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33.5%。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364家,占总数的46.5%。市、县两级全面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有515家专业合作社加入。有25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出现了“玉麟”、“忘不了”、“旗海”、“洛阳青”、“东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解决了产销脱节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户专注于生产环节,销售能力普遍较弱,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也不准确,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非常严重。台州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销对路的产品,即解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收入29.3亿元,实现盈余3亿元,有3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额4.6亿元;年销售额0.1-1亿元的专业合作社有64家达到0.1亿。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总额超过1.6亿元,有185家农资统一购买率超过80%。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26.9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1亿元,281家专业合作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统一销售比例达到80%以上。合作社带动农户生产的53万亩柑桔,22万亩西瓜,11万亩西兰花,700多万羽草鸡以及12万亩青蟹,没有出现一家合作社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销售非常顺畅。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成为抢手货,如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桔子最高卖到20多元一市斤,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的枇杷卖到6元钱一颗。
(二)培育了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开创了农业产业化新途径
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微观经济组织来支撑、运行和保证。农户受规模和经营能力限制,无法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因为无论农户的经营规模有多大,相对于他的交易对象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更无法通过自身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因此,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度把现代农业建设的希望寄托于农业龙头型业,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和农户是一种零和的利益关系,两者市场地位不平等、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获利农民不一定有好处,很难形成长稳定的契约关系,经常产生各种利益摩擦和违约现象。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自愿参与把分散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实现了“家庭生产”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发展壮大后便开始自办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或者与龙头企业合作进行垂直一体化经营,合作社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很好地解决了龙头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合作社组织优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破解国外“绿色壁垒”,甚至走出国门,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创了“农户*合作社*企业”复合的农业产业化新途径。2007年,有89个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加工实体,涉足农产品加工。如临海市翼龙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2007年投资350多万的“热风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占地10亩,建设标准厂房3300平方米,引进SHT系列热风脱水机20套,开展西兰花热风脱水加工,预计日产量3吨。此外,还与其它合作社一起成立了“台州粮菜肉配送中心”,整合临海上盘镇一带的农产品资源,面向中小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和超市,开展蔬菜、水产、肉类配送服务,使合作社业务不断延伸,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了农村社会变革,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围绕产业发展合作社”向“依靠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变。合作社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变革;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户可以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向城镇、市区专心从事二、三产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以后,由于其本身就有集体的性质,更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社会福利;合作社提倡成员平等,面临重大事项和决策时采取民主表决,增强了农民民主意识,促进了农村文化变革,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