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公允价值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允价值研究

第1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例如,邓传州(2005)认为,证券投资账面值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在历史成本的账面值基础上无相关性存在。路晓燕(2008)选择在2006年年报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以“当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损益的金融资产计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的项目披露运用现行会计准则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以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后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谢荣、王风华等(2008)、朱凯、赵旭颖、孙红(2009)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实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前后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相比,在实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当年,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显著增加。陆宇建,刘翠翠(2011)、伍中信,李思霖(2012)以沪深两市金融类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费尔萨姆—奥尔森提出的价格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加以借鉴,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存在与否进行检验。所得到的结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显著性都不强。学者们在分析不相关原因时,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及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很严格,公司对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持谨慎态度。公允价值计量的比重在公司会计核算中所占比重很小。此外,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允价值具有弱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会计学者以金融类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一些学者发现,该类公司公允价值具有很弱的相关性。例如,1995年,Wahlen&Petroni研究了美国56个财产保险公司1985至1991年期间的情况,发现流动性差的投资价值相关性较弱。Eccher等人(1996)对于在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很小,笔者认为可能因受到经验数据所属年份的影响。2003年,Kim和Khurana研究了1995年~1998年期间,美国银行的有关数据,对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允价值在公司缺乏信用透明度,金融工具市场不够活跃的背景下未必会优于历史成本信息含量。同年,Nissin通过研究金融工具指出,银行管理当局对某种金融工具的控制程度与其公允价值相关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前者越高,后者越弱。

三、公允价值存在强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有相当多的学者针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开展研究,研究证实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Barth(1994、1996)研究发现,贷款、长期债务,以及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均有价值相关性存在,尤其是与历史成本相比,贷款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更强。银行业务的健康程度越高,银行经理,以及投资者越熟悉公允价值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在估值技术越先进的情况下具有越强的解释股价的能力。1995年,Takeda&Ahmed研究了152家上市银行控股公司,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已实现投资损益公允价值相关性较好。Nel-son(1996)研究了银行普通股市场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仅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1992年对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解释力更强。1998年,Eccher使用相对指标,以1992年~1993年间300家银行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净贷款和相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存款、长期债券以及证券投资和相对指标价值存在相关性,此外,只有将与历史成本相关的控制变量加入后,表外金融工具披露才会与相对变量产生相关性,值得一提的是,由1993年的数据可知,这些相关性正逐步趋向于弱化。陆宇峰(1999)借鉴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模型,通过对1994年~1998年期间拟合优度R2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方面,会计盈余,以及其与净资产相结合均趋于增强,不过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方面,净资产一直处于比较弱的局面,在1994年和1995年这两年的T显著性检验中均未通过,所以会计盈余与股价具有相关性。2005年,张莉、周雪,以及王跃堂研究了国内实施现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计量,结果表明,按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后的减值数额具有价值相关性。邓传洲(2005)以Ohlson(1995)提出的收益模型,以及演化价格模型为依据,研究了B股非金融类公司,对规模影响通过每股数加以消除,对遗漏变量,以及样本差异等问题借助面板数据加以克服,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证实,公司遵循IAS39并进行公允价值调整后,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与股价具有价值相关性。张烨,胡倩(2007)、李杰,宋智勇(2008)、伍中信,李思霖(2012)分别以2002年至2005年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和2007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五个季度、2008年至2010年沪深股市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选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提高,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供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所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前后,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实际价值、股票收益与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罗婷,薛健,张海燕(2008)研究了2004年、2005年和2007年A股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实行了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后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执行了现行准则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程度存在行业差异。同年,潘金凤、李琴及朱凯研究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6年以旧会计准则及现行准则为依据所披露的会计报表经验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Ohlson(1995)价格模型,研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公允价值对股票定价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前者越高,后者就越高。再者,刘斌,徐先知(2009)研究了2005年至2006年的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中投资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公司,对于股权流动性差异和价值相关性借助报酬模型,以及价格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股权投资流动性弱的非上市公司与股权投资流动性强的上市公司之间在价值相关性方面后者显然高于前者,此外,上市公司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股权投资存在价值相关性。王玉涛、薛健、李路(2010)以2007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价格模型开展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验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具有价值相关性。同样地,王建新(2010)、刘永泽、孙翯等(2011)、张凤元,符建华,易晓微(2013)分别选取我国2007年~2008年、2007年~2009年与2007年~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价格模型开展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进行验证。研究显示,公允价值在我国2006年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引入,使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提高,而且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四、结论

第2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 问题 对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贸易中,进行资产贸易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强调数据的准确,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历史成本原则符合受托责任观而与决策有用观相背离。在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时,历史成本会计的问题就非常明显。公允价值的质量特征有很多如符合会计信息的资本保全和真实收益等会计原则,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要求以现值计量会计要素,对于一些难以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以及历史成本经常出现波动的会计要素而言,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是最优的。

一、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1.金融工具

由于历史成本是作为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所以阻碍了金融工具的确认。游离于表外的项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历史成本既不相关也不可靠。企业应当按照财务制度,公允价值应对金融资产进行严格的后续计量,一定要不扣除将来财务处置该金融资产的时候,可能发生的贸易费用。

2.债务重组

现行准则规定,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在债务重组的工作中所换出或者收到的资产或资本。债务人经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接收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对于修改条件的,如果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将或有应收金额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认重组的损失。

二、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1.实用问题

从财务实用层面看,因为公允价值存在有的数据资料不易取得、在计量过程主观随意大、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例如企业对投资房地产项目,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方法,需要对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最后还要考虑投资房地产的减值问题以便重新确定入账价值。在实用会计中关键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的标准不好取得这个问题,因为地产所处的地段不同,价值就不同,所以城市经济综合指数也不同,最终导致房地产差异也很大,这些都给企业的评估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2.可靠问题

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市场、产权贸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3.盈余操纵问题

公允价值是利润控制的一个方法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控制,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做好做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不排除企业通过控制会计报表日的股价等手段来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1.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健全市场机制

活跃市场的市场,贸易的市场价格等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好的大环境。同时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2.监督部门密切协调,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各监管部门应加紧进行协调,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给违规者以相应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以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常实施。

3.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应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加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应尽量给予规定或说明。

参考文献:

第3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FASB;IASB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70-05

最近若干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都大力提倡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也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研究最早的应当是美国,而且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不示弱,最近几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FASB公允价值研究进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致力于制定单独“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2006年9月19日,FASB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后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即公允价值准则,目的是统一和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和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所涵盖的40多项关于经常账户的规定都要求或允许企业以公允价值为衡量资产与负债情况的标尺。而此前所颁布的旨在对美国现行所有会计准则、公告和声明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论述或规范进行评价的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则显得多少有些分散而凌乱。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施行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包含公允价值定义、估价前提、估价技术、公允价值层级和披露等内容,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特别强调了正常交易、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等问题。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该定义保留了以前对公允价值定义中的交易价格,阐述了交易价格是在有序交易(正常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交易者的角度考虑,假设在计量日发生的交易。正常交易是反映计量日市场环境的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强迫性的交易,强调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脱手价格(exit price)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测度),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这与FASB的SFAC6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一致的。FASB认为,“市场观察到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者承受这些不确定性的程度的一致看法”(SFAC7)。而随着主体进行不同的商业活动,参考市场和市场参与者也有所不同,FASB从主体的角度承认这些不同,认为参考市场是主体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时最有利的市场,即出售一项资产可以获得最高金额或转移一项负债可以支付最低金额的市场。

基于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the highest and best use of the asset ),准则提出了两个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或与其他资产配套成组使用的状态,就构成了“在用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不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状态或资产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与其他资产配套使用时,就构成了“交换估价”前提。公允价值的估计首先要确定是单一的资产或负债项目,或者是它们的集合(如一组资产或一组贷款),公允价值的估计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市场法主要指市场的价格信息,即在市场真实交易中可观察到的相同、相似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如果在活跃市场上能够观察到这类信息,应尽可能用它来进行估计。收益法是未来投资(比如现金流量和盈利)通过折现转化为现值的方法。成本法一般指一项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为基础,作必要的调整(如使用中的资产已发生了物理、自然损耗和精神损耗,即应予以调整)。

为了确定估价技术的选择,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披露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准则建立了一个区分各种属性优先次序的公允价值层级。公允价值层级把用以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属性区分为三个等级,把活跃市场上对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作为第一层次,把不可观察属性作为最低层次(第三层次):

I级层次: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I级估计参考市场是优先度最高的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的市场,特别是,如果企业可以立即进入多个而不是一个活跃的市场,而多个市场和价格又不同,那么,对购买资产来说,就能最大化其可收到的现行资产净额,而对清偿一笔负债来说,也因价格不同而能最小化其现金支付的净额。

II级层次: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

Ⅲ级层次:当I、II级层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Ⅲ级层次。Ⅲ级层次所用的方法就是前述的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中,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第一个层次的计量依据最为客观。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也包括非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即使如此,由于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表日并没有实际进行交易,第一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也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出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

准则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相关的数量信息和文字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用于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形成公允价值估计的属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二、IASB公允价值研究进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要求各种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分散于IFRSs的相关准则中,且这些指南的不一致,增加了执行的复杂性。缺乏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已经成为 IFRSs的一大缺陷,并且随着公允价值在更多准则中的应用,该问题变得愈加突出。IASB认为,为所有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统一指南可以简化IFRSs,并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质量。在美国公布公允价值计量草稿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亦于2005年9月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议程并多次讨论,也在为制定单独准则积极准备,成为其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趋同项目。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有相同或相似的定义和指南。2005年11月,IASB《财务会计计量基础――初始计量》讨论稿,从概念上对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时的各种可选计量基础进行论述,其核心问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以后,IASB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的角度对其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看法。2006年11月30日,IASB将这些看法与SFAS157一同,作为《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讨论稿(以下简称“讨论稿”)。在讨论稿中,IASB分析了13项议题,提出了27个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向全世界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 2007年5月4日。IASB计划于2008年上半年《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三、公允价值研究的比较

针对这两个组织在公允价值定义方面和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研究方面做出比较。

(一)定义的比较

SFAS 157与IFRSs都认为公允价值是脱手价值;并且都强调了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计量日”这一时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是动态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对于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SFAS 157 在定义中指出公允价值是在有序交易中发生的活动,IFRSs强调在公平交易中发生的活动,虽然二者表述不同,但是本质是相同的,即市场交易者是自愿参与交易,不是受胁迫去交易的。在SFAS 157中,着重强调了所发生的交易不限于实际交易者,是一种假设易;但IFRSs 把当事人定为实际交易者。

IFRSs将负债公允价值界定为“清偿”的金额,SFAS157 界定为“转让”的价格。IASB 认为“转让”更准确地描述了 IFRSs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转让”的观点也符合 IFRSs的现有指南,这些指南要求主体在计量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坚持以市场为基础的目标。IASB 指出“转让”概念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负债清偿的认识。在计量日承担某一负债的市场参与者可能也同时承担了一项清偿义务。因此,市场参与者因承担负债而要求的价格反映了他们对预期资源流出的判断,是负债最终清偿所需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

在如何确定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方面SFAS157 与 IAS39 差异很大:SFAS157 指出,从概念上讲买入价与脱手价是不同的,初始确认时的交易价格不一定代表公允价值;而 IAS39 却指出,初始确认时交易价格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

FASB 认为,如存在主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应以主市场的价格为基础;一般来说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就代表其最有利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反映主市场的价格,即使另一个不同市场的价格在计量日对主体更有利。IASB 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市场即是最有利市场,也认为某一资产或负债的主要交易市场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有代表性的参数,因此认为 SFAS157 指南是恰当的。

SFAS157 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考虑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属性,如资产或负债的条件或位置等;交易成本不是资产或负债的属性,不应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从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中扣除;但交易成本不包括运输成本,后者应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从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中扣除。IASB 认为考虑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会考虑这些因素;IASB也认可位置是资产或负债的一种属性,同意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应根据发生的运输成本进行调整。

SFAS157指出,不履行义务的风险会影响所转让负债的价值,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反映与其有关的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包括主体本身的信贷风险,但不局限于此;主体在各期间对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考虑其信贷风险的影响。IASB 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反映违约风险。

SFAS157指出,对资产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考虑了各种可行性之后,对资产进行最高最佳使用;最高最佳使用是指市场参与者能使资产或资产所在资产组价值最大化的使用,它确定了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价前提,即“在用”估价前提和“在交换”估价前提;如果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如已安装或装配使用的资产)的方式给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如某些非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通过“在用”估价前提进行计量。相反,IAS36“资产减值”使用“在用价值”来判断和计量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减值,该“在用价值”反映了主体对资产或资产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其估价结果是特定主体价值比较而言,“在用”估价前提确定的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

SFAS157 指出,如果主体持有大额头寸金融工具且活跃市场存在该工具的交易,则大额头寸的公允价值应在一级内计量,即单价乘以持有数量;不应因主体持有大额头寸数量比市场交易数量大而调整报价(大额折扣系数)。IASB也禁止使用大额折扣系数。

(二)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研究的比较

资产负债能否以公允价值计量要视其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最具可靠性的获取办法是资产的实际交易价格。这种价格对初始计量来说较易取得,但对于并未实际交易的后续计量来说则难以做到,因此,人们只能以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的市场标价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若该项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而与其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IAS39《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认为: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标价通常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如果金融工具市场不够活跃,则须对公开标价做出调整,以获得可以可靠计量的公允价值。在其他情况或不能获得标价的情况下,估价技术可用于确定公允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2000年6月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则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现值技术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现值技术成为一种操作性及可靠性较强的实用技术。该公告的主要贡献在于:(1)明确指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确定公允价值;(2)为现值技术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或金额不确定情况下使用现值提供了一套约束性原则;(3)在现值计算传统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现金流量法。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使用单一的一组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该公告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方法,而是鼓励会计师在适合的条件下继续使用这一方法。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计量问题,则使用更为有效的期望现金流量法。这种方法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而是通过现金流量各种可能性的概率估计来计算其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其现值。

SFAS157建立了公允价值级次,将估价技术所依据的市场参数分为三个层次,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是最高级,不可观察参数是最低级;如果参数归属不同级次,则该计量整体所属级次应以最低的且对计量整体影响重大的参数所属级次为基础确定。SFAS157指出,如果参数是以要价和出价为基础,公允价值计量应使用要价与出价之间的、最能代表计量日公允价值的价格,不考虑参数所归属的级次;但是,SFAS157 也允许将市场中间价或其他定价常规作为计量公允价值的权宜之计。IASB通常要求主体将出价作为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基础,将要价作为计量负债公允价值的基础,因此,IASB 认为应使用要价与出价差价范围内的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价格进行计量。IFRSs中没有公允价值级次,但提供了哪些信息应优先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IFRSs 的估价方法因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IASB 赞同建立统一公允价值级次的做法。虽然各种属性的可用性及其相对可靠性会影响估价技术的选择,但公允价值层级所关注的并不是估价技术本身。

四、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该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先行实施,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

(一)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

公允价值在准则体系中首先反映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九章“会计计量”的内容中,与之前使用的准则相比,这是新增加的一章内容。其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另外,基本准则中不再将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采取了谨慎地适度运用的态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并没有全面铺开。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中明确指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这些条件的设立主要为了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使用,只有在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基础之上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都有应用。

(二)对我国有效应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1.构建公允价值确定规范体系

(1)积极学习掌握国际最新的公允价值研究及相关领域成果。公允价值确定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规则的约束。目前我国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较为普遍,但是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指导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框架体系。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及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在2006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可以在随后对一些已颁布实施的,更适宜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步进行修订,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并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全面修订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

(2)完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若想找到真正的公允价值,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原理,选择适当的获取方法,而且还要制定并严格遵守程序规范。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所以不同的方法只有适不适合的问题,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方法科学、选择得当,并有严密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公允价值的获取同样可以消除主观判断的影响,并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3)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完善会计准则。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严格规范利用会计计量操纵利润行为的界定,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净化会计环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造假,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造假成本过低,如果在建立完善会计规范的同时,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会计造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操控利润的行为发生。

2.建立有助于提高公允价值确定的可靠性的外部环境

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只有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才能更好地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

3.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管和自身素质

(1)加大对管理层的约束。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是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充分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公允价值,甚至伪造完全脱离实际的公允价值,从而做出损害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为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传统的财务会计一般认为是面向过去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知道过去,更多地应面向现在和未来,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并能尽快地掌握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会计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第4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趋同 差异

一、FASB/I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

(一)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1996年以前,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同,计量指南零散,各准则规范不一致,增加了准则执行的复杂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此开展了3年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1996年9月SFASl57,2008年2月工作组了SFAS157-1(FASl57应用于FASl3和其他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与SFASl57-2(FASl57的生效期)。次贷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会计备受指责,FASB工作组于2008年10月FASl57-3(非活跃市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2009年4月FASl57-4(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指南),2009年5月、6月分别了FASl57-f,FAS 157-g征求意见稿,针对SFASl57下负债的计量、公允价值在选择性投资利息的应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征询意见。

(二)IASB&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主体以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然而IFRS提供的指南有限且零散,指南间不一致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为了弥补此缺陷,2005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定了阐明公允价值定义、提供应用指南的项目议程,2005年11月“财务会计计量基础一初始计量”的讨论稿,论述了各种初始计量的计量基础,核心是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11月,IASB以美国SFASl57为基础,以IFRS公允价值解释指南与美国GAAP增进趋同为出发点,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稿。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目标、公允价值的定义、初始确认的交易价格和公允价值、主市场、资产和负债的特定属性、估价前提、负债的估价、公允价值的级次、单一金融工具的大额头寸、在要价出价价差范围内计量公允价值、披露、实施指南及其他事项向全世界范围征询意见,截止日期为2007年5月,IASB收到136封回应者的建议信。2008~3月IASB了“降低金融工具列报的复杂性”的讨论稿,讨论何时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最适宜的计量基础,但回应者为委员会提供了如何计量公允价值的建议,IASB专家咨询组11月了非活跃市场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报告。IASB专家咨询组认为,FASB颁布的FASl574与2008年11月的报告意见一致,IASB在考虑了IFRS7征求意见稿、标准咨询委员会的输入值、非活跃市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建议以及FASB评估资源组的意见后,于2009年4月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ED/2009/5),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的框架以及披露要求进行提议,向全世界范围内征询意见,截止日期2009年9月28日。

二、ED/2009/5L~SFASl57的趋同分析

(一)公允价值定史相同 公允价值都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是在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具有相互独立、熟悉情况、有能力且愿意进行资产或负债交易四个方面的特征。有序交易是指交易市场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期已经存在,资产、负债的市场交易是习以为常的、非被迫的交易,且该交易是一项假设性的交易。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资产或负债是在最有利市场中出售或转让,最有利市场是从报告主体角度考虑,以最大化价格出售资产、最小化价格转让负债的市场。

(二)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特征相同 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特定资产或负债而言的。市场参与者在确定资产或负债计量日的价格时,需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如资产的状况、所在地以及对其出售或使用是否存在限制,资产或负债可以是独立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或一项经营性资产),也可以是一组资产或负债(如一个现金产出单位或一项业务)。

(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估值前提相同 最大程度建立了用于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如果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对资产最大程度是“在用”,使用“在用估值前提”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主要通过独立使用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对资产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就是“在交换”,使用“在交换估值前提”来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由于对资产最大程度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定价时所使用的假定。

(四)公允价值计量负债考虑同一风险―不履约风险不履约风险是主体不履行义务的风险,不履约风险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当计量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时,主体应该考虑其信用风险、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影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这些影响因负债种类不同而不同,例如,该负债是否为一项偿付现金的义务(金融负债),或者是否为一项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非金融负债);如果存在信用增级条款的话,也会因与负债相关的信用增级条款的不同而不同。

(五)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相同 在获得一项资产或承担一项负债的置换交易中,交易价格是为获得该项资产而支付的、或为承担该项负债而收到的价格(进入价格)。相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的则是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主体没有必要以获取资产时支付的价格出售资产,也没有必要以承担负债时所收取的价格转移负债。在确定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是否等于交易价格时,主体应考虑交易及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因素(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被迫交易、交易价格所代表的会计处理单位不同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会计处理单位、进行交易的市场不同),确认由此产生的任何损益。

(六)估值技术及输入值相同 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应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一致。市场法使用来自涉及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包括业务)的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与市场法一致的估值技术包括矩阵定价,矩阵定价是一种对债务性证券估值的数学方法,它不依赖特定债务性证券的报价,而是依赖该证券与其他基准有价证券之间的关系。收益法使用估值技术将未来金额(例如现金流或收入支出等)转换成一个单一的现值(折现)。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那些未来金额的当前市场预期所反映的价值,估值方法包括现值技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eholes-Merton、二项式模型以及多期超额收益法等。成本法反映了当前替代资产服务能力所需要的金额(现行重置成本),通常适用于以在用估值前提评估有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主体应该采用适用于某些情况,并有足够数据可以利用的估值技术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且要尽可能使用相关的可观测输入值,尽量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计量公允价值使用的各种估值技术应当保持一贯性。估值技术的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各种假定

(包括风险假定)。输入值分为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可观察输入值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而确定的,并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定的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是不能从市场数据中获得的输入值,这种输入值是基于有关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确定的,此外,两者提出不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使用的特定指南相同。

(七)公允价值级次及参数输入相同 在有些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输入值可以被分类为公允价值级次的不同层次。在公允价值级次中,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哪一层次取决于对计量整体具有重大意义的最低层次输入值。在评价公允价值计量整体的某一特殊输入值的重要性时需要判断,并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因素。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该资产或负债可观察的除报价以外的输入值(例如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波动性、预付速度、损失严重程度、信用风险及违约率)以及从可观察市场输入值中衍生的或由可观察市场输入值证实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资产或负债不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应当使用当前环境下可获得的最佳信息来确定。

(八)披露内容基本相同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对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所使用的方法和输入值进行评价的信息;使用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计量公允价值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

三、ED/2009/5与SFASl57差异分析

(一)适用的范围不同 SFASl57不适用于股份支付、存货估价,而ED/2009/5不适用于具有要求特征的金融负债和企业合并重新获得权利的计量,适用于租赁分类。SFASl57假设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发生在主市场,或缺乏主市场时为最有利的市场。IASB认为,主体在确定计量日最有利的市场时,没有必要连续地考察不同的市场,主市场是最有利市场,流动性最强,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最具代表性的输入值,因此,ED/2009/5提议主体的交易发生在主体能获得的最有利的市场。

(二)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考虑了市场参与者使用资产或将其出售给将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该项资产的其他市场参与者而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但对最大、最好地使用未做出说明。ED/2009/5规范了“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的含义:主体在计量日通过对使用资产在实物上的可能性、法律上的允许性以及财务上的可行性的考虑,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使用能发挥出的资产或一组资产和负债的最大价值。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在企业合并中获得一项资产的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或许和购买方对该项资产的使用意图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主体以不同于对该资产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的方式与其他资产一起使用该资产。资产组的公允价值由资产的价值、资产组的增量价值组成,主体应识别增量价值连同与之相关的资产,披露对环境的要求。

(三)应用于负债的一般原则 SFASl57没有介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原则,ED/2009/5做于详细说明:对于负债的转移,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主体应该使用与债权人计量对应资产公允价值相同的方法计量该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在持有债务性证券作为资产的当事人之间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在该市场中观察到的价格也代表发行人负债的公允价值。主体应该调整观察到的资产价格,如果不存在与负债对应的资产(例如企业合并中假定的退役负债),主体应该使用现值技术或其他估值技术估计市场参与者承担该负债将要求的价格。此外,主体在使用现值技术时必须估计市场参与者在履行该义务时将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量信息。

(四)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 ED/2009/5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由履行该义务的要求决定,主体向另一方转移负债能力的限制不影响负债的公允价值。市场参与者的受让方会被要求履行该义务,并当确定从主体处承担该负债所要求的价格时考虑这些要求。SFASl57没有介绍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

(五)公允价值应用于权益工具 与资产和负债一样,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估计机量日的退出价格。权益工具的发行人只有当该工具不再存在或当主体从持有者手中回购该工具时才能从这项权益工具中退出。出于这个原因,主体应该从持有这项权益工具的市场参与者角度计量其公允价值。需要指出,尽管SFASl57对负债计量的一般原则、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以及权益工具没有做出详细规范,但FASB2009年的SFASl57-f,SFASl57-g征求意见稿对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在选择性投资利息的应用问题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建议,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的最终完成将消除以上三方面的差异。

(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用SFASl57说明了公允价值第一层次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ED/2009/5对此保持沉默,IAS39使用公允价值三个层次来核算作为个体的金融工具。与SFASl57不同,ED/2009/5明确说明了估计假设的输入值与金融资产无关。

(七)利得、损失及表达用词的变化SFASl57含蓄地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不可观测的输入值时,1日利得、损失应确认,ED/2009/5禁止利用资产、负债的相关标准(如:IAS39)来决定是否确认1日的利得、损失。FASl57与ED/2009/5存在许多相同的内容,但在表达用此上,IASB作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和SFASl57用词差异的稿件上可以看出。

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及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路径选择

(一)IASB向FASB的单向趋同2006年11月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显示了IASB向FASB单向趋同的实质(于永生,2008)。ED/2009/5~SFASl57趋同、差异分析可以看出,IASB的ED/2009/5以SFASl57为蓝本,内容大同小异。美国FASB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一,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研究水平也是最先进的,IAsB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过程中,借鉴美国的SFASl57我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清楚FASB面对的是美国的单一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IASB面对的是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的复杂环境: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完善程度参差不齐;适用于美国经济环境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和方法(FASl57)未必适用于全球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然而,ED/2009/5在其结论基础(BCl09)新型市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中提出,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不应使用不同的原则,IASB认为不需要向新兴市场提供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公允价值最初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市场的产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报价等输入值的质量不高,公允价值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取得,可靠性

难以保证,要求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保持一致是不切实际的(刘玉廷,2009),但IASB~ED/2009/5并没有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没有提供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故目前公允价值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单向趋同。

第5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

一、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一)会计目标的转变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会计目标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在受托责任观下,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经营者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防止经营者随意操纵业绩,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应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应满足广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围绕决策者进行,其所要求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和将来的,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他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应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二)会计的国际化大趋势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一直以来,许多反倾销案件的发起国指责我国企业没有依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做账,其中是否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他们攻击的目标,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涉案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种借口甚至影响到对反倾销案件的判决。2006年2月,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颁布了,这种借口也不复存在了,公允价值计量也纳入了新会计准则当中。

(三)物价变动的现实,向历史成本提出挑战

通货膨胀时期货币币值剧烈变动,使各个时期的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可比性。不同购买力的货币数额相加,就如同将不同国别的货币相加一样,1法郎加2马克并不等于3法郎或3马克,在通货膨胀时,如果现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

二、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吸取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但我国新会计准则并不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简单复制,而是充分考虑了我国自身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保持了公允价值运用的“中国特色”。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资产交换产生的无形资产,应根据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分为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计量有明显不同。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建立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基础上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确保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的运用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在市场程度欠发达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环境下,保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仍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基础上。

三、我国推行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挑战

(一)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挑战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对资产和负债的评价,它能否得以广泛推行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我国第一次引入公允价值之所以未能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成熟。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虽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这就使得我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是不可行的,因此这次新准则中也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二)对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挑战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允价值的取得也就有较大的难度。公允价值的灵活性使得其在计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出更多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判断,并且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等其他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等。

第6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 业务流程

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在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由于转换债券的初步尝试得到推广运用。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适应市场的发展,迫切的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新的理论研究。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介绍金融期货,出现于九十年代中期,这与当时我国期货的快速发展有关,这一阶段的研究为衍生金融工具之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对衍生金融工具不同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国内会计学界把“历史成本可靠性强但相关性差,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可靠性差”作为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也有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当公允价值计量被引入到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后,很多国内学者则把如何正确地确定其计量方法也作为了研究的重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越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历史成本计量因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才成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具有较强相关性,更能反映企业的业绩和相对地位。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用户要判断收益的不确定程度,需要更相关的信息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金融资产泡沫通过一些不受监管等金融创新的放大导致的。而公允价值在这场危机中使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促使外界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将金融资产泡沫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才使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没有被投资者掩盖。由此看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打破传统计量的局限性,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预测性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也在变化,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就是合约的市场价格, 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价值,将具有很好的预测性;其次,在考虑当前经济状况和风险类型时,可比性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数据有更强的预测能力;最后,根据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所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进一步体现其相关性,为投资者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

(三)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同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致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反映了不同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经济环境之下,因此,它所提供的数据既可以纵观企业过去的计量信息纵向比较,有可以针对不同企业进行横向可比。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不完善

新准则的颁布虽然对我国会计发展具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仅以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准则来说,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制度和规范的实用性还不够,在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我国的衍生金融会计体系还存在过于抽象、粗糙等问题,给管理者留下了很大的操纵空间。衍生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会计准则关于其计量的许多规定也只是浮于表面,制定还很不完善,很多会计人员对其还不甚了解。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 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只有在实物期货和股票认购权证公开的交易市场才能查询到,而其余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则无从查询。针对这种情况,具体的计量方法,准则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导方法。特别是在实务中受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交易市场条件等限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使用性。

尽管 2006 年颁布的新准则允许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披露,打破传统会计要素的界限,但是对衍生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的内容却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偏于定性化。尽管我国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详细的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情况等,然而,对于风险的披露,规定却比较泛泛,披露过于简化,主要强调定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没有做到针对性的定量披露,导致有些风险相互抵消,使风险披露形同虚设,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衍生金融工具仅仅披露其公允价值有失完整性。仅依靠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是不全面的,因为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对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额在其杠杆性的作用下可能超过报表编制日的公允价值。因此,仅靠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估计是不可靠的。

3、我国传统报告的形式、分类、结构,不利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地投资决策。很多银行反对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原因是如果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变动如果全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很容易剧烈冲击利润表的。他们认为,银行无法对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时机进行控制,因为当期损益中既包含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未实现的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将会导致损益大幅波动于会计报表中,进而影响银行在客户中的形象,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这也是众多银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时机尚未成熟的主要原因。

(二)资本市场有效性缺失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但由于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把握,影响到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充分应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制于资本市场。理论上讲,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是恰当时,依据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当公允价值能够合理确定时,既不会过分损害其可靠性,又可以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以提高,但是,公允价值具有数据、资料受市场成熟程度和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的影响,具有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等缺点。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多数新生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很难被获取公允价值。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基础市场滞后发展制约和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得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很难实现。中国股票市场自建立以来,资本市场受到恶性炒作以及大机构操纵等原因波动性过大,交易者在进行资本商品买卖时,投机成分远远大于投资成分。总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尤其资本市场有效性缺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资本市场缺乏活跃性,使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失去了计量可靠性的前提,计量结果是否具有说服力也将受到人们的质疑。

(三)会计监管不力

从其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里,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了非凡的生命力和超强的破坏力,它在推动了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了其高风险性。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会计监管显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有效的会计监管导致的。一般来讲,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难度增大,带有市场风险的投机性、信用风险的频繁性等特征,更是缺乏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1、传统内控方法失效。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传统的通过对现金支出进行限额对投资进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失去了作用。

其次,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很多情况下均直接受控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衍生金融工具实践中难以实现授权、执行、监督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内部控制制度所依赖的理念。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多在于事后监管,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2、缺乏良好的内部监管环境。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基本公司治理结构,但尚未清晰划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整体上内部控制先行的理念尚未形成,对衍生金融工具违规操作屡禁不止,内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面临风险加大。

3、财务预警机制缺乏。现代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财务预警机制不完善将导致内控失效,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财务预警系统,尚未真正实现风险预警,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企业如果没有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待发现时危机可能已经恶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金永利.公允价值确定之现值法[J].商场现代化,2010,(9)

第7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一、审计质量作用研究的概况

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具备了价值相关性,其能够对负债和资产信息进行提供,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资本市场资本定价,能够实现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基于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提供的信息含量包括证券、养老金、银行贷款及金融衍生品,同时金融产品及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都具有价值相关性。相关研究指出,作为表内计量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明显高于表外披露,说明与表外披露相比公允价值的表内计量提供的决策信息更为有用。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业务的地位突出,对审计业务的影响较大。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审计师面临着较高风险。由于获取公允价值的主观判断因素较大,企业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更加方便。随着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度、完整度、可靠性也有显著提高。

公允价值对计量环境与技术的要求很高,主观判断性较强,即公允价值可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帮助下,投资者可以获得更为可靠地信息,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科学化。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研究上,国外相关协会曾提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金融计量工具,其能显著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当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明显提高,那么对其进行信息分析时,信息成本就会显著降低,同时信息透明度提高也能吸引更多经济分析师对金融机构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发挥审计质量作用,会计信息透明度会大大提高,同时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降低。有关学者认为非控股大股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财务粉饰行为和造假行为,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性受到影响。审计质量可以有效对盈余管理进行遏制,审计师具有越强的工作独立性,那么就可以减少盈余管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随着会计盈余信息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将进一步改善,这样能显著减少盈余信息部队称性。

二、实证分析

(一)公允价值和审计质量与价值相关性

为了降低异常值影响,缩尾处理各连续变量上下1%的样本。经过分析,平均样本股票价格为12.035,但是最高价格与最低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分析师预测的平均误差率为0.974,其中不同公司以及不同分析师预测跟实际利润的差异不同。审计质量变量IDA和IAWC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数,说明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当然,因为不同企业间审计质量的高低各异,容易影响分析师对价值的判断产生不同结果。

在公允价值的影响下,较高组平均股票价格和较低组平均股票价格分别为13.4151和10.6557,其中位数差异与此相同,较高组在公允价值的影响下其企业价值更高。采用IAWC对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审计质量较高组股票价格和较低组平均股票价格分别为12.6006和11.4702;采用IDA对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其均值比较不显著,但这种情况下仍存中位数差异。

(二)公允价值和审计质量与信息不对称

第8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历史沿革

任世驰、陈炳辉(2005)认为:公允价值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89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会计上正式提到公允价值,亦可上溯到1953年AICPA的ARB(葛家澍、徐跃,2006)。1967年APB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用现值去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告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1975年,FASB颁布的SFAS12“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FASB的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于永生,2005)。1990年,SEC主席Breeden在美国议会关于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协会发表讲话,力荐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Scott,2003)Breeden的讲话为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实务中的推行注入了动力,揭开了会计计量领域改革的新篇章。FASB取代AICPA后,于1991年正式接受制定这方面的会计准则。从1975年开始,PASB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截止2004年底,FASB共了153个财务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有占39.2%。20世纪70年代,FASB共准则34个,涉及公允价值的占17.6%。20世纪80年代FASB准则69个,涉及公允价值的有占23.1%;20世纪90年代FASB准则32个,涉及公允价值的占71.8%;2004年FASB准则15个,全部涉及公允价值,比率为100%。而在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S/FRS)中有75%以上的准则应用了现值或公允价值,且越是新近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公允价值的研究已经从“要不要用”进入到了“如何更科学地用”的阶段。而在走在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FASB也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最终的目的是开成山份“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会计准则。2004年,F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FVM)。FVM在对美国现行散见于各会计准则、公告和声明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论述或规范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框架。对增强公允价值计量情况下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改进会计计量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于永生,2005)。2006年,FASB最终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这也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其工作计划,使其成为与FASB的一个趋同项目。

我国在]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了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等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有直接的运用。但是随后由于很多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疯狂会计造假,财政部于2001年和修订八项准则,取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投资准则的使用,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改用了一种更为人们接受的方式,也更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资产减值来实现。在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财政部要求企业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要求按现行市价来反映某些资产的价值。而现行市价的表现形式,包括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也都是公允价值的内涵之一。后来财政部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等准则中也大多涉及公允价值的使用。据谢诗芬(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除在上述准则中直接使用公允价值外,在一些准则中还间接涉及公允价值,认为除现金流量准则外我国现行准则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直接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占现行准则的95%。而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中更是将公允价值写进了基本计量属性中,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占据了的位置,也体现了我国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决心与行动。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

各国公允价值定义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其共同点是: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易、清算或拍卖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即这种计量方法是建立在持续经营这个会计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正如IAS39所述“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交易双方是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即双方对某一价值的判断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点是:FASB定义的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使用的金额,从而将历史成本排除在公允价值之外,而其他国家定义的公允价值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谢诗芬(2004)研究了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除了已得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本质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外的结论外,还得出了关于公允价值概念的特征,即包括交易的公平性、计量对象的全面性(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有公允价值)、交易市场的兼容性(既有活跃的市场也有非活跃的市场)、交易和交易双方的假定性(虚拟性)、计量的不可加性、概念的动态性、历史成本相比的概念优势(包括信息及时、充分、因面向市场而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可简化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等,但公允价值概念的根本特征是“真实和公允”。但也有学者对现行的公允价值定义提出了质疑。陈敏(2005)认为:“权威的公允价值定义大都强调了‘交易’,但实际上公允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非交易以及虽有交易但没有可观察的金额的情况下,从FASB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不难发现该公告内容与会计假设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资产、负债的定义是相矛盾的”,“资产与负债定义强调的均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并不是现时在市场上取得或出售该项资产或结清该项负债的市场价格。如果要求企业放弃对自身未来的预期判断,转而依赖市场价格,显然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相违背的。”

三、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这是目前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观点,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它不会与各种计量属性不相联系,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为了凸显当前令人关注的多种交易中的实际交易价格是否公允的需要,在规范会计实务的准则中,却不得不扬弃表述计量属性所惯用的时态观,广泛使用了“公允价值”概念与“历史成本”概念相并提。谢诗芬、戴子礼(2005)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

计量的最高目标,其他各计量属性不过是现值在一定条件下的替代;即使包含历史成本的公允价值概念本身,其产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一个为运用现值计量属性而需“动用”的众多替代性计量属性的总称而已。陈矜(2003)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虽然在计量单位上可以做到明确,但在计量属性上却很难做到明晰,因和其他计量属性相比较,其不是真正意义上新的计量属性,而仅是其他属性在市场交易条件下的一种再现和重复。因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只是市场对计量客体价值的确定,只要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通过某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或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通过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从而自愿达成一致的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国外演绎学派会计大师坎宁(1929)的名著《会计中的经济学》即提出了价值计量的直接计价法(用现值)和间接计价法(用现行市价等替代变量)的对于价值计量法的独创性论述,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FASB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并将这一理念写进具体准则中。如FASB在SFAC7(2000)《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中就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但在原始交易时日,交易成本总是按当时市价计量的,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没再是原始交易价格,而是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SFAC5中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可能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

(二)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虽然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而公允价值是有不同于市场价格的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已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二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交易,而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三是由于契约(双方愿意买卖)已经签订,交易尚未开始进行或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已发生交易的成本或价格。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相反,上述的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和未论及的脱手价格都是实际价格。黄学敏(2094)认为:狭义地讲,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一个计量属性,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虽然这种观点不是主流观点,但是其仍存在相当的合理成分,并且我国在这次新颁布的会计基本准则中也偏向于这种观点,在会计计量属性中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疽及现值并列为基本计量属性,突显了其重要地位。

(三)公允价值不应作为计量属性陈炳辉、任世弛(2005)认为:从计量属性必须内在于资产、是资产自身的某种特征这一要求看,如果公允价值要作为一种资产计量属性而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指的一种评判标准;如果公允价值是指的一种评判标准。那么它就不能成为资产计量属性。在SFAC7中,FASB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公允价值既不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也不是一种评判标准。因为如果公允价值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那么它只不过是原来三种计量属性的一个别称而已,没有单独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必要。如果它是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只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对改进会计计量而言实际上毫无用处。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研究者试图从公允价值与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关系中,去寻找更能表达资产或负债真实价值的途径,以克服历史成本计价法所固有的弊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牺牲了相应的可靠性,各国的研究机构也正在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努力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使会计信息的效用最大化。

四、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

由于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时间不长,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即使有少数学者对此有研究,也仅限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B股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如邓传州(2005)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分析得出了结论: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调整及持有利得(损失)对股价的影响存在差异,原因在于我国投资者对盈余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对账面净值的关注程度。公允价值调整及持有利得(损失)缺乏很强的价值相关性的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存在计量误差,而投资者也看穿了这一计量误差。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相关性的论证上,且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实证研究以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为起点。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之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金融资产,实证结果差异较大。Beaver和Landsman(1983)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相关性;Beater和Ryan(1985)、Bernard和Ruland(1987)得出类似的结论;Harris和Ohlson(1987)和Magliolo(1986)发现,在解释权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账面价值的解释性更强,其相关性要超过石油和天然气的估值信息;Dormletal(1988)发现,包括RRA和历史成本的双变量模型比仅用历史成本收益的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非常报酬。Bell(1983)也发现收益率与石油天然气的估值具有正的相关性。Bublltz et al(1985)、Murdoch(1986)、Haw和Luslgarten(1988)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并将以前无相关性的结果归咎于模型的错误设定,包括相关变量的忽略和计量误差。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之后,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为消除截面样本差异的影响,研究多以选取银行为样本,银行在经营上具有同质性,且具有大致类似的投资行为。Barth(1994)以银行为样本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Barthetal.(1996)选择了美国136家银行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考查了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务、存款和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发现前三者的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加入法定资本作为哑变量,发现对于法定资本比较低的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与账面值之差的解释能力较低,表明财务状况越差市场越不信任其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Baeda、Beaver和Landsman(1997)检验了美国银行统计年鉴中1992年、1993年银行的数据,样本银行占到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存款的90%。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五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中的三种,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的提出与应用无疑给会计计量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吴水澎,2002)。但在因为自身具有高度相关性而备受推崇的同时,又因可靠性的丧失而遭到诸多质疑。相关性与可靠性之争成为现今各种关于公允价值文献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无论何种研究,其主要动因都是试图调和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矛盾,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期达到会计信息效益最大化。2007年新会计准则将在上市公司执行,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时间不长,又有滥用公允价值的不良记录,相关部门应加快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施保证制度的建立,使公允价值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陈劲松(1974-),男,四川达州人,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第9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

【摘要】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式,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努力的方向,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青睐和重视,但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备受责难,人们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投资决策失误的罪魁祸首。因此,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文从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对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探讨,最终支持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并认为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具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关键词】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兴起的背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表被嘲笑为“报告无用的数字”,大多数人认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难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历史成本注重以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这种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虽然在计量程序方面可靠性强,但计量结果的公允性令人怀疑,并且相关性很差,因而很难满足企业外部人的决策需求。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渐渐受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青睐,十几年来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接连了两项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对能够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资产和负债明确了其一般框架,提供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并强制要求美国公司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得到广泛推行。

二、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石本仁(2001)J为资产定义的变迁、资产计价目的的变迁、收益确定方法的变迁蕴含了公允价值的基本思想。陈美华(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计量理论。夏成才(2007)认为无论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全面收益决定的要求,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谢诗芬(2008)认为,公允价值有十大理论基础。它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

个人认为,公允价值诞生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目标从经管责任制向决策有用论的转变,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目前一个会计主体需要向外界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而历史成本仅仅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无法准确反应企业现在或未来的信息。因此,引入公允价值就水到渠成了。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决策有用性

(一)国内研究

夏成才等人(2007)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对不稳定的经营环境的不适应性,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根本诱因;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限制。

孙丽影,杜兴强(2008)提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是一种管制安排,披露制度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者通过运用无管制安排和存在管制安排两个博弈模型,得出了管制安排就是为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的结论。

高学敏等人(2010)提出公允价值能够更好的权衡相关性与可靠性,并且由于其能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不单能够有效理清财务报告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全面收益计量模式的实现,符合决策有用的目标。

(二)国外研究

William.R.Scott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务必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他认为历史成本是一种“平滑”本年收益的计量方法,利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使这些收入与费用在一个长期持续的期间内得到均衡的计量。虽然这种“平滑”的财务报表备受人们喜欢,但其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够客观。

Petroni 和 Wahlen的研究表明,流动性较强的交易型证券相较于流动性较弱的投资型证券,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Khurana and Kim的研究表明,根据公司规模的不同和信息环境透明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信息含量不一定总是优于历史成本。

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少,就金融产品而言,国外实证研究的论文大部分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要优于历史成本计量。

从上述来看,我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及时反映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得到体现。2006年我国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在很多具体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国际会计准则是建立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的全面影响还尚无比较权威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四、如何运用公允价值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备理论依据并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使公允价值信息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中发挥应有作用,报告主体除了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之外,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披露,使信息使用者了解相关公允价值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输入值,使用了重大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计量的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计量有影响的信息。另外,准则还要求针对重大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敏感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