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教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高职教育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显然与高职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因此,人工智能课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要求,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三个改革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应用研究文献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于从课本理论联系到实际的专业应用上,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工智能涉及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尤为突出,每一种应用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特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应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行选定某个应用领域,在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下通过检索有关文献,访问相关的科研院校网站等方式获取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具体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最后在课程的结束阶段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和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资料的收集阅读与思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应用技能很有帮助。(二)安排学生对经典算法程序进行实验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而概念性强,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也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此需要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应用途径。
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算法程序,如A*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等,在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学生并不需要自行设计关于这些算法的具体程序,在提倡开放和共享源代码的今天,通过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相关的程序代码资源。同时,一些软件平台也集成了一些工具箱,如遗传算法工具箱、神经网络工具箱等,只需设定相关输入参数和数据,便可通过调用工具箱函数实现算法,极为简便而易于理解。
学生应通过对这些程序作验证性实验来理解所学内容。为安排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师应结合当前阶段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算法程序,当该部分内容结束后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算法程序的运行方法。学生获得该算法程序以及具体的实验任务后在课后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例如,在讲授启发式搜索时,可向学生提供A*算法求解八数码难题的算法程序,并对某个学生给定某个初始棋盘状态,要求学生动手运行程序并记录由算法扩展所得的每个棋盘状态的估价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OPEN表和CLOSED表的变化情况,从中理解A*算法的原理特点。又如,在讲授BP学习算法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强调BP神经网络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而对BP算法的基本原理只作简单介绍。向学生提供利用BP神经网络学习特定目标函数的MATLAB程序代码后,要求学生动手运行该程序,并且记录和对比神经网络在训练前后对目标函数的逼近效果。
(三)启发学生引入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对毕业设计加以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以往所学知识作系统性总结,通过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运用,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并付诸实践。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往往停留在继承和模仿阶段,毕业设计作品少有突破和创新。究其原因,并非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足,而是学生未懂得如何分析已有问题,在其基础上引入新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新的应用内容。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4结束语
关键词:任务工资 一体化教学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团队效益奖
为了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制定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笔者所在院校是第一批试点的技工院校,在工作中,笔者与同事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重点研究了一体化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并推出了一套新的评价体系——任务工资制。
一、任务工资制的评价方法
任务工资制就是以一个任务为单位,用虚拟的工资代替分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任务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安全奖、全勤奖和团队效益奖五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与企业接轨,一方面是给学生一个起始工资(分数),跟学校的操行分起始分有相似的作用。
基本工资的计算办法:(1)组员的起始基本工资为:每一个学习任务400元,组长为每个学习任务500元。(2)迟到一节扣基本工资50元,旷课一次扣基本工资100元,早退一次扣50元,私自离岗一次扣50元。见表1。(3)工件没有完成扣100元,刀具没有刃磨或没有设计工件扣50元,工作页空白扣100元。
2.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主要是评定学习过程中的产品完成情况、刀具的刃磨(工件的设计)情况、工作页的完成情况等等。
评定办法:
(1)绩效工资最高奖励为350元/一个工作任务。
(2)加工的产品合格,加200元;加工的产品可返修,加160元;加工的产品为废品,不给钱。
(3)刀具的刃磨的评定与产品的加工一样,奖励分别为加50元、加30元、不给钱。
(4)工作页的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和差四个等级,优得50元,良得30元,中得20元,差得10元。
3.安全奖
安全奖主要是评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安全奖的计算办法:
(1)每个组的组长为班级安全员,轮流执勤,每人一次值勤1个小时。机床安全工作检查记录表见表2。
(2)每一个学习任务安全奖50元。
(3)安全员在执勤的时候,要以提醒为主、扣分为辅,当被提醒的同学不理睬时才对其扣分。
(4)违反重大安全规定的扣50元/次,违反一般安全规定扣20元每次。
4.全勤奖
全勤奖主要是评定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评定办法如下。
(1)全勤奖为每个工作任务50元。
(2)在该任务进行时,如出现旷课、迟到、早退、事假、病假就不能获得该任务的全勤奖。全勤奖表见表1。
5.团队效益奖
团队效益奖主要是评定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项目,如卫生、产品展示汇报及对团队的贡献。评定办法如下。
(1)每个工作任务的团队效益奖150元、卫生奖50元、任务展示100元。
(2)卫生奖的评定。①卫生奖由班级的劳动委员、班长和副班长三个人轮流值勤,每个任务结束当天进行核算,得出各小组的卫生奖金。②卫生分两部分,机床卫生与公共卫生两大块,每次卫生不合格扣10元。卫生工作检查记录表见表3。
(3)展示汇报奖金的评定。
①每个任务完成后,各小组都必须对该任务做一个总结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小组任务的分工、工作的计划、工艺的制定、加工的过程、产品的展示、课后的总结等。展示汇报由小组任命一名组员担任汇报任务,其他同学协助该同学完成汇报内容的收集和整理。
②展示汇报时,各小组长和老师针对该组同学汇报,做出相应的评价。评价内容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分数中,为了公平原则,小组评价应去除最高分与最低分,教师评价占40%,小组评价占60%。由于该分数计算不便,所以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见表4。
(4)团队效益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定,再由组长分配各成员团队效益奖金。效益工资分配表见表5。
6.任务工资的计算
任务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安全奖、全勤奖和团队效益奖五部分组成。因为数据量比较大,所以计算时采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公式为:=SUM(C5+D5+E5+F5×2+G5×0.5+H5×0.8×0.5+I5×0.2+J5×0.2+K5+L5+M5×0.5)。任务工资表见表6。
7.学期工资的计算办法
所有工作任务的工资总和
学期工资=
工作任务的数量
8.学期学习成绩的评定办法
(1)学生学期平时成绩分数由学期工资直接换算得来。如小明的学期工资为860元,那该学生的学期平时成绩为86分。
(2)学期学习成绩=学期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原因:一体化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在平时的表现更能体现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二、实行任务工资制的六大好处
一是任务工资制符合一体化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二是任务工资制与企业接轨;三是任务工资制与学校一体化改革中的岗位定向相吻合;四是特色鲜明,更能体现学校作为示范学校的特色;五是与企业的制度相近,可以在学习(工作)中勉励和约束学生;六是操作方便,把学生的表现化整为零,重在对学生平时表现打分,更能体现素质教育。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导,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安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
安防系统工程是楼宇智能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安防企业中相关工作岗位(群),在教学专家指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推衍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素质培养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对应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根据安防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将知识、技能训练、素质养成融入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一、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让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学习任务,获取实际施工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和开发技巧。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综合。每个情境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又设计系统运行值机、前端设备安装调试、终端设备安装调试、系统方案设计四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任务过渡在知识要求上由多到少,在技能要求上由简到繁,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书,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指导书开展任务的教与学。
课程学完后,学生要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安防工程施工现场参与企业安防工程施工,亲自参与传输线路的管线敷设、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系统运行和维护、设计等工作。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第一次课设计。传统的第一次课介绍安全防范的概述及相关概念,学生无法把握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因此,第一次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安全事故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讲解,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岗位及能力要求有个清晰地认识,通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的介绍,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有个总体的规划,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情境及其对应项目的实施。每一个学习情境设置的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学习情境之间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三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对应于一个工作岗位,课程整体就对应了楼宇智能化行业在安防系统服务这一领域的几个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情境五是贯穿整门课程始终的一个综合学习情境,训练学生对安防系统整体的把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实现了实施项目单元化、学习情境模块化、教学内容整体系统化。
每个项目都由系统运行值机、前端设备安装调试、终端设备安装调试、系统方案设计四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这是安防系统结构上的共性,具有普适性,而且行业中对每一部分对象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岗位设定,这样就形成了对安防系统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岗位工作任务由易到难的知识重构,将工作过程与实施对象进行有机的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1.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成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及技能,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视频监控系统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设计等工作,从中学习和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技术、使用和操作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其中在实际工作中与团队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2.现场示范教学法。对设计的各个阶段环节,部分采用现场示范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解释及操作,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操作,是学生熟悉设备安装调试的具体技法。
3.学生分组教学法。学生分组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在每个项目中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分工,一个项目小组由5-6人组成。从每一小组中推选一名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较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元化考核方式,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考核,将学生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的全程化。
五、构建自主学习条件
本课程应该在网站上设计网络教学课堂,工作任务实施的教学屏幕录像等资源,教师可以在网站上设计网络进阶课堂,实现分层次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将企业成功案例、技术问题等资源上传到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补充学习及自主学习的条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迟恩宇,姜惠民,梅,王东,施丽男.高
职高专网络安全与防护课程教学探索
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0(5):31-603.
[2]姜大源.关于情景教学或情境教学:行
关键词:美国;案例教学;课堂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历史渊源
1.西方历史记载:苏格拉底开案例教学之先河
在西方,案例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最初开创,“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原指讨论问题的方式,从而开案例教学之先河。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引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中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他的学生柏拉图师承了这种教学方法,将他的“问答法”编辑成书,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从而首创了历史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法。
2.中国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
案例教学经历100多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采用大量的民间事例来阐发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案例教学非常相似。案例教学的相关思想最早是在孔子的《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另外,我国史料记载,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其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采用“一事一议”,以事论理的形式,记载历代较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得到借鉴和启发。同样,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汉代《皇帝内经》等医学方面的著作,应用大量的案例,使读者可以根据案例,了解病症,对症下药。
3.案例教学概念界定
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创立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被誉为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
朗德尔《合同法案例》(Selection of Cases on the Law of Contracts)前言中说:“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2他要求学生在合同法课堂中,“只阅读原始的资料即案件(cases),并描述他们各自的结论”。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是指教师精心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运用真实、典型案例,将材料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特定的生活情境(事件的现场),转变角色,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课堂上学生高质量的案例讨论及师生互动总是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本论文选取案例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几项课前准备工作分别进行叙述,有选择案例、研究案例和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1、案例编选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运作机制,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编写要精练,针对的问题要突出,这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致力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互动合作意识。案例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贴近生活:案例选择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具备的经验具有相通性,这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选案例。
(2)启发性:案例教学的案例既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蕴涵着问题及解决方式,它是一种问题情境,不仅可以给人以暗示启发,而且可以给人以理想思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着理性思维转变。学生透过各个案例,深入地观察、分析和“亲身”体验,进而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答案。
(3)精炼性:案例的选择数量适当,所选案例文字不宜过长,否则会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和意思上的困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呆板、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成易理解、生动的现实体验。所以,教师应精细选择高质量的典型性案例,不应盲目地对案例进行罗列来服务教学。
(4)针对性:案例的针对性即主题明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在焦点问题与社会热点,意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所以,教师在选定案例后,应该针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教学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选案例。
1、2研读案例
案例精选之后教师要进行研读,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对案例材料和相关知识准备越充分,教师就越主动。教师必须要对案例资料、包含知识、理论背景进行深层次分析,案例相关材料的收集渠道来源于参考书、论著、报刊、文献、社会调查等方面,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讨论。具体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案例反映的知识、重点问题是什么?案例涉及到课本哪些基本知识点,拓展课本之外的哪些知识?案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什么问题?案例依托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
1、3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在选择或编写案例后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在脑海中想象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包括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其次,教师还要预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案。最后,教师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计划。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计划包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明确课堂提问的顺序和讨论方向以及如何做课堂总结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中国教育名著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潘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David A.Garvin,Making the Case: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the world of practice[J],Harvard Magazine.2003(9-10)
注解:
论文关键词:公务用车,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和体制环境日益成熟,新一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在许多省市逐步展开,许多地方政府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试点,一些地方城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全面推广至全市部门机关。加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改善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关系都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对现行公务用车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已成大势所趋。
本文基于公共决策理论视角,以苏南W市公务车制度为案例,通过分析现行公务用车制度使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经验并结合W市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思路和方案,并进行政策方案分析,为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提供方案设计和技术支持。
一、W市的公务车改革现状分析
W市公务用车改革的历程是自下而上逐级推进的,先从乡镇一级开始,后来是县(区)级,直至现在的市直机关公务用车改革。1998年选择个别乡镇进行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拉开了W市公务用车改革的帷幕;2003年11月起,W市辖县(区)级机关开始实行公车改革,至2006年9月,全市各(县)区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基本完成。
县(区)级公务用车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明确公务车改革货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公开透明竞价拍卖;分类、分级确定补贴标准;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等等。各县(区)具体交通补贴标准见表1。
表1:W市辖区(县)各职级公务员交通补贴标准(元)
A区
B区
C区
D区
E区
F区
G市
H市
新区
正处
副处
正科
副科
其他
3000
2700
1500
1000
750-200
3000
2800
2500
2000
1300-500
3000
2700
1500
1000
750-200
3000
2700
1500
1000
750-200
3200
3000
2500
2000
1300-350
3000
2800
2500
2000
1300-350
3000
3000
2800
2400
1400-300
缺
缺
2500
2000
1500-200
3000
3000
2700
[关键词]电工及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我校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针对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1 ,2]。通过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基础[3]。本课程在非电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二、课程的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校每年约有7 个专业,800 多名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因此,这是一门影响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涵盖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其中电工技术部分包含电路参数、电路模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分析等内容;电子技术部分包含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4 ,5]。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这门课程不好学的现象。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比较抽象难懂。2.对学生之前学习过的“高数”“大学物理”等课程掌握度要求比较高。3.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4.教学方法落后,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本人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内容的改革(1 )更新教材,选用清晰易懂与实际更为贴切的教材目前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所采用的教材内容中存在一些印刷错误、编写错误、个别知识点的条理性不清晰以及与实际结合的内容较少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对目前各高校这门课已使用的各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吸取一些内容编排较好教材的优点,邀请几名教学经验丰富,思想开阔的老师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重新编写一本经典教材。(2 )划分课程体系,研究总结各类专业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本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涉及的专业多,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却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这样将会导致同一个知识点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不大,而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得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课题组将课程内容分为4 个基本模块,即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上将会有所不同。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带着问题来听课的习惯经调研,目前我校许多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布置作业,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后复习的习惯都没有。由于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上课时往往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率不高,一旦遇到前后知识联系不上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和放弃听课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方案:在教师开始讲课前给学生预留5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快速阅读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标出或记录下来。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课本的这段时间将本节课中需要板书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阅读完后教师首先提问几个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至少也可以在脑子里对该问题有一定的印象,从而在后续的听课过程中带着问题来听课。(2 )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教材+板书+多媒体的授课方式采用传统的教材+板书的授课方式在讲解理论推导、例题以及分析简单的电路时非常简便,但在讲解复杂电路、设备的动态运行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时往往要占用较多的上课时间来画图,或难以在黑板上形象地画出来。这样学生只是知道课本上介绍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而对这些器件、设备的实际外形以及在实际的生产中如何应用都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将借助于多媒体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更利于理解。例如,在PPT中多加入一些实际的元器件图片,设备实际运行的动画,以及通过播放视频介绍一些课本中的理论在实际中应用的实例等,加深学生对一些器件、设备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也可以增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3 )让学生参与到讲课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扮演着被动听课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参与感,没有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很难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这门课。因此在这门课的教改研究中,我们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讲课,即提前给出2 ~3 个较难的知识点让所有学生好好准备,在下次课的授课过程中留出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随机抽查至少3 个学生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知识点。通过这种形式的角色互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
四、结语
本文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对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将会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紧贴教学大纲和不同学科的发展要求,对这门课的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佩敏,郎素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改实践[A].2009 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148-150.
[2 ]黄双根,吴燕,周华茂,等.“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184-186,214.
关键词 师资培养 骨干教师 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师资培养一直是各类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家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当校长时就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可见师资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开展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成了许多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一些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改革方案受师资力量的限制难以实施。因此,如何培养出能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
1 当前主要的师资培养方法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几年来,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各类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师资培训培训活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教育部依托一些本科院校和职教示范校在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每年按专业分配名额,给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三个月的师资培训。(2)各省教育厅在本省范围内设立师资培训基地,每年按专业分配名额,给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一个月的师资培训。(3)各省教育厅按专业分配名额,给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国外的师资培训。(4)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短期师资培训班。(5)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必须有若干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丰富教师实践经验。(6)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充实进教师队伍中。
2 当前师资方法的欠缺之处
以上几种师资培训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初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我院为例,几年下来,几乎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参加过国家级、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5位老师分别到德国、新加坡参加了培训,所有老师均有了企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的职教理念更新、实践能力提高、社会联系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当前的职教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仍然觉得一些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培训,如项目式教学如何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如何开发?这些方面的讲座听了不少,但具体的操作却见得少,甚至没见过。结合本人这几年的经历来看,上述几种师资培训有以下欠缺:
(1)一些师资培训基地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重在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开发的培训基本没有。而我们派出参训的老师本身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虽然经过培训有所加强,但对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却帮助不大。
(2)先进的职教理念如姜大源教授、张治中教授、赵志群教授提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经过几年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认为这些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相关的培训班只是处于洗脑式培训,可以改变理念,却不能积累经验。培训后还要自己摸索着去做,不知从哪入手,困难重重,许多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中不包括这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实施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
(3)教师到企业实践能给教师提供与专业应用直接接触的机会,但是,由于大多数老师在学校要承担教学任务,时间不能太长。有些是利用寒暑假,有些是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机械加工制造类的企业来讲,不可能让一些缺乏实践经验、从学校到学校的老师来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以免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企业也没有专人有大量时间给教师们进行讲解,实践时大多情况下教师只能在一边看,自己摸索,同样缺乏动手的机会,锻炼作用不大,这样也使老师们的学习兴趣大为下降。
(4)与本科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平时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短期的会议、培训没时间参加。同时部分学校的领导们对教师外出开会也不是很赞成,造成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线教师对外交流不够,新的职教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靠一两次培训难以彻底领会,在实施教学时难免照猫画虎,教改效果体现不出来,也打击了教师的教改积极性。而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师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许多学校缺乏激励机制,也使教师们教改积极性不高。
3 当前师资培养的建议
(1)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一般来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国家级示范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得早,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和实施经验。在进行师资培训时,可以采取跟班教学的方式,让受训教师担任助讲,全程跟着指导教师完整地实施一门课的教学,这样,受训的教师既可以得到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又切身体会到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操作方法,就像学生实习一样,在培训过程中可以积累教改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果。而且这样培训不会太大增加承担师资培训基地教师的工作量,不需要在假期进行培训,受训教师还可以帮指导教师做些辅助工作,减轻指导教师的负担。所需时间为一学期,只比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的三个月时间稍多一点,也方便受训教师的学校安排教师工作。
(2)在安排师资培训计划时,要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比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学习,但是,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是欠发达地区学校达不到的,一些做法回去后无法照着做,失去参考意义,也达不到培训目的。相反,如果在经济条件相近地区的示范校培训,看看示范校是怎么解决条件不足的问题的,怎样实施教改的,可能对受训教师回去后的实际工作意义更大,培训效果更好。一些教师在条件好的学校学习、参观后,只有惊叹其条件之优越,自己无法与之相比,反而成了不实施教学改革的理由。
(3)要切底解决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问题,靠教师们到企业去实践几个月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相当于我们的高职高专)在招聘教师时,有一个硬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三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工作经历,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不能直接当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参照这一点来制订人事招聘制度。对在职在岗的现任教师,可以派他们到企业去工作二至三年,学校不发工资,由企业发工资,哪家企业也不会养着闲人,逼着他们真正为企业工作,三年后再回校任教,这是真正进行企业实践,对青年教师来讲,这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培训办法。当然,可能会有人才流失的现象,比如在企业干好了不回校了,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特岗教师招聘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中小学校宿舍接入全国系统”
“围绕研究贵州教育改革创新、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重大问题,2016年11月18日,贵州省教育厅列出了14个课题面向全国招标。”
......
“穷省也可以办好大教育。”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贵州办好教育,要依靠改革。为了拔掉穷根,近年来,贵州奋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两基”攻坚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成效明显,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快速发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
基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贵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
系列顶层设计
为教育改革注入动力
2015年8月,《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标志着贵州教育综合改革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这个战略合作,获得了教育部与贵州共建贵州师范大学、支持国家部委与贵州共建有关高校、支持贵州发展博士生教育和申报博士点等在内的17项重大政策支持。其中,贵州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建高校总数由2所增加到6所,共建高校由本科拓展至高职院校,共建部委由2个增加到4个。
2016年1月,《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公布,并获国家教改办备案,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家获备案的省级教改方案。方案涉及贵州省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综合改革的方方面面,涉及范围广、改革力度大。
同年10月,《〈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解方案》出台,81项教育改革任务被分解细化,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
贵州还相继制定出台了近20项教育综合改革配套文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关于支持高校加快改革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等。
一系列顶层设计促进了贵州教育改革。全省教育领域民办教育专题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促成65个项目投资合作,总投资105.38亿元;圆满完成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各项活动,多所高校入围教育部实施的“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高职院校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和“西部地区人才特别培养项目”。
特色营养餐
温暖400万农村孩子
2011年前,在F州众多边远乡村的学校或教学点,根本没有食堂。为改善这种现状,贵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项目等紧密结合,以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突破口,于2012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
2013年,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教育是治贫的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搞上去,贵州还要穷很长时间,还要苦很长时间。”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贵州省87个县(市、区)近1.3万所农村学校。中央和省财政累计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20亿元,每年近40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2016年8月,贵州全面推进营养餐改善计划提质升级,使学生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吃得均衡”转变。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1个县及10个极贫乡镇1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中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7年春季学期起,实现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5个县(市、区)84万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全覆盖。同时鼓励非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开展地方试点。
“9+3”计划
一个穷省办大教育的决心
教育“9+3”计划为贵州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希望之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自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贵州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贵州基本普及15年教育和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建设快速推进。全省各级多渠道筹措资金150亿元,大力推进“百校大战”建设,完成各类建设700万平方米;清镇职教城和市(州)职教园区建设加快,19所职业院校入驻清镇职教城建设办学,入住师生7万人。
得益于教育“9+3”计划的实施,贵州省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得到巩固提高,全省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015所、学生宿舍403万平方米、食堂14955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2629个,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70%、30%。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惠及400万学生。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说,实施教育“9+3”计划,体现了贵州穷省办大教育的决心,是用贫困型经济办小康型教育的一个创举。
扶贫先扶智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贵州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和努力。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44.8万余人,农村教师27.3万人,其中乡村教师近15万人。
在中职这一块,贵州通过“招聘转合”四个途径,开通了绿色通道。邹联克解释说:“招就是招考,聘就是聘用,转就是把普通教师转型成专业教师,合就是整合校内外资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教师进口的问题。”
2014年,中职师生置换研修与顶岗实习“点亮行动”正式启动。贵州每年选派老师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训2至3个月,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优质师资班四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则来贵州顶岗,实现合作共赢。
特岗教师,是农村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贵州特岗教师招聘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6年,共招聘8.8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占全省乡村教师总数的64%,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9%。同时,特岗教师的接转率达到90%以上。
贵州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以来,贵州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4.58亿元,培训农村教师近40余万人,实现了全省农村教师国家级培训全覆盖。F州“国培计划”参训学员连续两年与的互动,获得了国家高度关注。2016年,贵州获“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在2015年的基础上新增资金3400万元。
2015年,贵州出台《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开展乡村教育家、乡村名师打造工程,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认证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县管校聘”和轮岗交流等改革举措。此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公租房12.93万套,惠及近20万人,争取国家资金45.8亿元。同时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惠及农村教师12万人。
教育精准扶贫
让农村贫困学子有学可上
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说:“要抓好下一代教育,决不能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决不能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贵州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目标。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向省内就读高中至本科阶段学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并免除或补助学杂费,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2015年12月以来,贵州有序受理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资助申请,2015―2016学年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人数达到31.7万人,资助金额10.12亿元。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四类学生学费。2016年9月底,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普通高中四类受助贫困学生的统计、上报汇总和资金下达等工作,全省2016年秋季学期资助普通高中免学费21.51万人,资助资金1.23亿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因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