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范文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

第1篇: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范文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划水平。本文主要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以及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因素。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绩效评价是当代企业管理中常用的方式方法,现代企业发展尤其注重对绩效的管理和评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小型企业属性的组织进行绩效评价,应当立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实,使用结构化的评价模型,建立科学家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通过绩效评价方式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1.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基本因素

1.1财务因素

财务因素是企业的绩效管理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样离不开对财务运转情况的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主要涉及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方面。首先,必要的资金储备是农业合作社运转的前提,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是保C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转的重要条件。其次,农民专业社还涉及到短期收益与长期回报的效率问题,只有兼顾短期与长期效益,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发展,切实保障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

1.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社的所处环境、社员构成、技术实力都会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首先,农民的文化构成直接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使用的管理方法、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等。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才力量,使用或推广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都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更注重理念的更新,新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只有辩证的看待社会因素,才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水平的提升。

1.3自然环境因素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的不断利用,使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的呈现出来。为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对农业合作社的自然环境因素进行评估。首先,科学衡量因为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损伤,全面评估化肥、农药等农业经济的影响。其次,科学的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土地等资源的状况。第三,进一步评价农业生产的耗能、农产品的安全性、灌溉用水,污染危险等因素。

2.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2.1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因素的分析,应当对相关因素进行标准化的处理,通过有效的标准确定,衡量出各种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分值。首先,财务绩效指标主要从盈利能力、经营增长、债务风险三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主要通过采用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评判其业绩的可持续性。这其中还包括比率指标、现金流、资产规模等具体的指标数据。其次,管理绩效方面主要考查社会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主要包括组织的运营能力、管理者的能力、学习成长能力等。这里主要包括了社员的文化程度,品牌的价值及影响力,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产品的绿色认证分值,以及客户的年平均增长率,以及社员的培训次数、集体议事次数等指标。第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环境方面,主要考查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指标,主要包括无公害产品占比率,环境农药化肥等使用比例,以及众多的农业资源利用指标等。第四,还要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主要指标包括带动非社员的农户数,为非社员农户提供的技术培训情况,帮助非社员户进行的运输、生产、加工等工作的情况,受地方政府表彰情况等。这些指标对培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有重要意义。

2.2绩效指数的计算方法

为了准确的计算各种绩效标准的最终得分,首先,明确绩效指标的权重,根据指标的重要性不同,设计0.1-1不同的10个等级,然后参照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其次,对各种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在计算的过程中去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使用综合判断法评估绩效指标的最终得分。第三,利用各绩效指标的规格数值,以及权重计算全社一级指标绩效加权平均指数。最终将各指数的得分相加就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终得分情况,从而判断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2.3绩效评价的设计原则

为了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设计工作,应当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绩效评价体系应当保持全面性,同时注重突出重点内容,而且要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的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需要。其次,兼顾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要做到同时关注期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注重发挥其双重作用。第三,既要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服务能力水平,又要全面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的服务能力。第四,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时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保证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又要从量上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结论: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合作社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的不足,针对评价体系的实际问题,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及时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改。

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合作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1-0059-04

[收稿日期]2009-11-2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石家庄市社科规划课题(09JJ03)《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2009年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09BLS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康金莉(1974-),女,河北定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博士后,石家庄铁道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刘莹(1970-),女,河北唐山人,经济学硕士,河北省工商银行。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扶持及各级政府的倡导之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尤其自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蓬勃之势。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为例,该市2007年底合作社数量为237家,2008年新注册成立合作社746家,增长3倍多,至2009年10月底,石家庄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23个,为两年前的9倍。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的新型组织,通过统一培训、统一供应、统一销售等规范化运作,为农业生产起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的作用。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金融服务作保障,但据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普遍面临金融支持不足的瓶颈障碍。如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盈利状况较差,甚至亏损的状况,绝大部分都与资金不足和缺乏保险保障有关。因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合作社规模难以继续扩大,有些甚至出现萎缩。如石家庄市平乐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受损之后,因缺乏周转资金和保险赔付,近30%的农户放弃经营。而培训费用的缺乏,又使得农户技术水平难以提高,这直接加大了经营风险,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有必要加紧研究和解决。对此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一些探讨,① 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研究的深度也远未适应当前形势需要。本文拟在对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总结,希望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环境的改善有所裨益。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需求现状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1]因此从主体角度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包含两个层面,一为农户生产经营所需,二为合作社统一经营所需。2007年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粗放型发展。且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张,使得其金融需求呈现集中性、多方位、急迫性的特点。总体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资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1.培训费用

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农户合作知识缺乏,对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生产技能参差不齐,需要聘请专家,加紧进行技能及合作知识培训。这需要一笔数额较大的培训费用。据对石家庄平乐肉鸡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该社此项费用缺口在6~7万元之间,其他合作社也存在同样问题。培训费用成为合作社起步阶段一项重要且非常急需的费用支出。

2. 合作机构经营资金

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着为社内农户统一采购原料、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等重任。在采购种籽、化肥及其他原料和设备时,大部分资金都需要合作社垫付。尤其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在开拓市场、经营管理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而合作机构恰恰因为成立时间短,资金积累远远不能满足经营所需,也往往需要社外资金支持。

3. 农户经营资金

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购置生产设备及生产周转均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户经营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维持和扩大再生产也急需资金支持。

4.风险分散与补偿

与工业品相比,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受自然影响大,部分农产品如瓜果、肉蛋等鲜活产品还具有易腐烂,不适合长途运输等特点。从销售方面讲,农产品价格极容易发生大起大落。这些风险发生频率高,损失重,经常造成农户血本无归的情况。由此可知,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市场方面,农业经营都面临很大风险。因此,除现实的资金需要外,获得保险支持,分散风险,也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迫切的金融需求。

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虽然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多方位的金融需求,但不论从社内还是社外,都未能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合的金融支持,极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与发展。

1.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社内资金为合作社自有资金,一般通过社员缴纳股金与提取盈余公积金等方式筹集。充足的社内资金可为合作社运营提供最为便捷、低廉的资金来源,也是其社会信誉及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根据调研结果,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内资金规模普遍偏小,难以为合作社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先从股金来看,2007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入社要有一定出资,但并未规定农民入社的出资限额,也未限定出资方式。在实践中,合作社为吸引农民入社,一般对农户出资额均不作要求。这使得社员出资额普遍偏小,且以现金出资比例过低。如石家庄养殖类专业合作社社员出资多以建筑、农机具作等财产作抵押,很少有现金出资。并且实物出资作价偏低,该市平乐肉鸡养殖合作社全社250户成员中,各类财产抵押作价仅在30000元左右,每户平均仅约120元。位列石家庄市最大规模之一的无极县万鸿蔬菜专业每户平均也刚能达到2000元。社内股金规模偏小,难以对合作社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公积金的提取受到合作社盈利能力的限制。但根据对平乐肉鸡养殖合作社的调查,2008年上半年以前的一年时间,禽蛋类价格较高,但合作社因刚刚起步,积累有限。2008年下半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饲料价格上涨,肉蛋价格下跌,销路不畅,合作社处于亏损状态,公积金的提取无从谈起。目前,此项资金基本为零。据向有关部门了解,其他地区合作社情况大体与此相同。

2.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不理想

从历史及国外合作社发展看,即便社内资金充裕,受到合作社规模限制,也难以独立支撑合作社的运营。合作社长期发展所需资金,还须依靠金融机构的有效贷款支持。但据目前情况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获得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却几乎为零。商业银行从2004年以后,就已经撤出了农贷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性农业贷款银行,但据调查所知,目前石家庄农业发展银行尚未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从全国看,其他地区农发行也少有行动。农业部研究员郑有贵对全国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7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共获得贷款1,552万元,仅其贷款需求量23,542万元的6.6%;从获得贷款的渠道看,有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信用社获得贷款,有1家从农业银行获得贷款,2家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2]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接触到的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只办理质押放款,需足额存单质押,且手续繁琐,难以满足合作社和农户快速、便捷的贷款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办理保证与联保贷款,但利息偏高。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高达13%以上,高昂的利息使得合作社及农户望而却步。另外,基层金融机构运营不规范,在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合作社及农户申请贷款往往需要通过请客、送礼、拉私人关系等方式,才能得到主管及办事人员的贷款许可。这使得贷款手续更加繁琐,加重了合作社的利息负担,也增加了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

3.财政资金补贴覆盖面小,监督难度大

为支持合作事业发展,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及农业部门每年均拨付一定数额的款项,对大规模、业绩优良、前景看好的合作社和项目进行扶持。以石家庄市为例,该市每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拨款总额在200-300万之间,且有逐年上升之势。其覆盖范围,农业部每年资助对象仅有1-2家;省市财政厅资助面在每年5-6家,市财政也仅在10家左右。这对少数及待发展的项目解了燃眉之急,但相对于全市1,000多个合作社而言,不具有普遍性。且不利于对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容易产生挪用行为,也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保险服务基本无着落

由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农业难以纳入商业保险保障范围,国际上多通过政策性保险或合作保险解决。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极少数种植类合作社投保了农业保险,养殖业等其他类型合作社参保率为零。这使得农业经营完全暴露于各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之下。为解决合作社的保险问题,石家庄市供销总社曾于2008年向市政府申请1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通过由供销社与专业社共同承担保费的方式为合作社承保,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社分散了风险。但这种由个别单位申请资金的方式,没有形成制度,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同样具有基金规模小,覆盖面极低的缺陷。

5.内部互助金融缺乏制度保障

在没有正规金融支持渠道的情况下,少数合作社试验通过内部合作保险和内部资金互助的形式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以上做法实际是合作金融的运行方式,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没有国家政策法规支持,缺乏合法地位,多数合作社不敢运作或不敢在大范围内推广。且因缺乏经验与指导,运行有待规范。

三、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金融支持不足的具体原因分析

自不待言,农业风险大,业务分散,是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前提下,造成当前石家庄市乃至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不足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社运营规范性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内部运行有待规范,外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保障制度也欠完善。这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与社会信誉,使得金融机构避而远之。

(2)缺乏有效担保。当前,我国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普遍偏小、积累有限。这使得其而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而我国的土地和农业设施的国有制度,又使得农民难以以土地及其相关设施作抵押。再加上农业生产风险大、收益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使得商业性银行与保险机构不愿涉足农业领域。

(3)信息不对称。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具备法人资格的农民联合经营组织,是有能力为农户搭建一个信贷平台,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如合作社可利用对农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实际掌握农户产品的有利机会,以所掌握的农产品作为抵押,为农户进行担保,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贷款到期时,若农户不能按期还款,即由合作社以销售款项归还贷款。但这种担保方式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难以实行。此外,农户联保被外界视为当前一种比较理想的担保方式,但在农户之间也因互不信任,不愿互担风险而难以推行。农业保险也因逆选择突出的特点而难以推行。

(4)国家金融政策缺乏可行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虽在法律上确认了其承贷主体的地位,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政策尚未出台。合作社法虽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但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缺乏可行性,致使农业发展银行迟迟未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资金支持范围。

(5)纯商业运作模式不适应农业金融需求。农业生产因其极强的季节性,金融需求具有紧迫性特点,往往要求在几天之内必须获得所需款项。但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纯商业运作模式,很难适应这种贷款需求。过于缓慢的贷款速度也成为合作社贷款的一大障碍。

2. 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不足现状,既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原因,也有外部金融环境与政策原因。制度完善需要一定过程,但金融支持问题的解决却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环境,以保障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1)尽快由政府协助建立有效担保机制。有效担保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充足金融支持的最关键因素,但农业担保难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需要政府以政策扶助等形式,协助合作社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在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可向全国推广。如山西省榆社县政府拨专款成立担保公司,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再担保,并实行农民贷款贴息的政策,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增强了还贷能力。

(2)赋予农业互助金融以合法地位。农业合作金融为农户之间互质的金融形式,与商业金融相比,能够更加便捷、迅速地为农户及农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且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部分合作社试验结果可知,由合作社牵头组织,在农户之间组织资金互助与合作保险,效果非常理想,且能利用中国民间注重私人信用的良好习惯,做到低风险甚至无风险运行。从历史及国外经验看,凡能取得持续发展的合作事业,都有一套成熟的合作金融制度。我国在现实实践中,也不乏成功案例。如平乐县肉鸡养殖合作社曾于2008年试行合作保险,由每户社员按每只鸡5分钱的标准缴纳保费,全社积累保险基金60,000多元,对因瘟疫和其他原因遭受损失的农户进行保本补贴,为一些养殖户挽回了部分损失。另有少数合作社在内部吸收存款,对急需资金的社员进行贷款支持,效果也相当不错。有鉴于此,应尽快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互助和合作保险等形式合作金融的合法地位,并加以推广。

3.改革财政补贴方式

为鼓励合作社快速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都通过拨付专款、减免税收等方式予以扶持,这对合作社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但这种有选择性的现金补贴形式,实际是将权力下放到了某个部门,非常容易导致寻租现象,而且不利于对补贴资金用途进行监督,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取消无偿的现金补助形式,改为由政府主管部门以所拨资金集中开展技能培训或改作担保基金,这样可集中全市有同类需求的合作社统一培训,避免各合作社重复办班,提高资金合用效率。或者可直接充作合作社的担保基金或保险基金等方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平等的和可持续性的支持。

4.试行农业金融内部化

如前所述,当前虽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但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为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仍然无法规避担保困难、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大等困难。最近国家推广成立村镇银行,专门服务农业领域。但可以预见,如果仍沿袭旧有的商业模式,仍会蹈前两家农村金融机构的覆辙,或者重新产生寻租行为,或者以高利率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风险。其结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得不到充足的金融服务。

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经验可以借鉴。民国时期,中国乡村合作社以信用合作社兼办运销、供给、消费等其他合作社,以信用部吸收存款,针对合作社社员及社内其他部发放贷款,并根据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特点,量身定做贷款品种,成功解决农业贷款的特殊风险,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3]因此,建议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兼办其他合作,或由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兼办村镇银行,通过外部问题内部化的途径,可有效解决当前商业金融服务与农业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当然,此种制度设计的可行性还需要详细论证。但由一点是肯定的,即金融内部化所带来的风险是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严格监管得以规避的。

[注 释]

①近期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性成果如: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农村经营管理》,2008第4期;贾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农村金融创新问题研究》,福建金融,2008年第1期;赵慧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09年第8期;刘忠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金融服务状况思考》,《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合作社法[Z].2007-7-1.

[2]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2008,(4):26-30.

[3]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变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Chinese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A Case Study in Shijiazhuang

Kang Jinli1,2,LiuYing3

(1. Economic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China;2.Economic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Shijiazhuang050043,China; 3.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siness Bank, Shijiazhuang050011,China)

第3篇: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参与意愿;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01-07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inseng planting,to introduce the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mode which has been mature to the Jilin ginseng planting industry and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cooperative scale oper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risk of farmers' operation,to improve operating earnings and to restore the whole industry of Jilin ginseng.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willingness of ginseng farmers' being cooperative memb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m joining in the cooperatives,such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householder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family planting operations and the farmers' perception of th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by using relevant knowledge of sociology,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nd so on,we have found out that the low cognition of cooperative of farmers,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weak ability of resisting the market's risk and the weak supporting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are the main resistance factors of the farmers to join the ginseng planting cooperation. Based on this,we put forward that four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ginseng farmer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this way to guide the broad masses of farmers to join in the coope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Key words:Ginseng;Planting;Cooperatives;Participation willing;Obstructive factor

1 研究背景

1.1 吉林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的人参栽培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总产量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和70%,但产值却只有韩国人参产值的10%(冯莫涵,2013;t望东方周刊,2015)。而与吉林人参同出一源的韩国高丽参却利用独特的行会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支持和品牌支撑等优势,已初步掌握了国际人参市场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吉林省农委数据显示,中国80%以上的人参产业利润靠原料销售,吉林省人参的出口量一度是韩国的20余倍,但出口创汇额却只有韩国的1/20(中国新闻网,2014)。如何充分发挥人参作为吉林省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振兴吉林的人参产业,赶上以至超过韩国人参产业,重夺人参强国的地位。从整个人参产业链条寻找突破口,探索合作社生产组织模式在吉林省人参种植密集区的可行性,是振兴吉林人参产业的重要一步。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史与现状 合作社思想起源于19世纪初的欧洲空想社会主义。1844年,诞生于英国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被认为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合作社,这样一个由28名纺织工人自发组织成立的消费互助组织使合作社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虽然合作社思想起源于欧洲,但真正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起来的合作社组织在美国。2005年美国的合作社数量2 896个,社员257.1万人。尽管如此,社员数也远远超过了美国当年213万的农民数量,可见美国农民几乎全部加入了专业合作社(魏威,穆久顺,2009)。

美国加州杏仁商会、荷兰FloraHolland花卉拍卖合作社和以色列基布兹农业合作社都是闻名世界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成立最晚的美国加州杏仁商会也有着超过60a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的探索失败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2000年间的痛苦蜕变阶段;2000年后加入WTO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28.88万户,比2013年底增长了31.18%,出资总额2.73万亿元,增长44.15%(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2015)。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渔业、林业等各个产业,其中种植和养殖业占近80%,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和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关于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些学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及相关指标

[影响因素\&相关指标\&学者\&农户户主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是否为干部\&郭红东,等(2010)、季湘铭(2010)、张(2012)、王克亚,等(2009)\&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状况\&家庭总收入,经营年限,经营规模,土地连片程度,农业劳动力比例,投入成本,商品化程度(农产品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商品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张冬平,等(2007)、王克亚,等(2009)、郭红东,等(2010)、季湘铭(2010)、张(2012)\&市场环境\&销售半径,主要销售途径,主要销售地,价格波动情况\&郭红东,等(2010)、季湘铭(2010)、张(2012)\&当地地形环境\&山地,丘陵,平原\&王克亚,等(2009)\&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力度,为农服务组织满意度,产业集中度,合作社分布与发展情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水平\&郭红东,等(2010)、刘宇翔,等(2012)\&农户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看法\&农户对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的了解情况,目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困难,入/退社条件\&郭红东,等(2010)、季湘铭(2010)\&]

根据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把影响人参种植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归纳为种植户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人参种植户自身因素主要是指种植户户主和种植户家庭经营基本特征;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市场特征和为农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主要指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的了解情况、认为目前发展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困难和应该由谁牵头成立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比较合适。

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提高农户家庭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社生产组织模式的规模经营优势,从而达到控制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谈判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些优势,首先就要吸引广大农户的参加。因此,要充分了解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高低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

2 数据来源

在2015年春节前后,作者利用寒假间隙对部分人参种植专业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调研活动。本次调查地点选择了人参种植密集的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抚松和集安两市县,这2个市县是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人参种植区域,有“人参之乡”的美誉。辖区内人参种植从业人数、交易市场覆盖面、药业公司数量和规模在吉林省内都排在前列。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2份,收回159份,回收率为98.15%,其中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达96.86%。

3 被调查种植户参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情况

从表2统计可知,只有4.55%的被调查人参种植户加入了种植专业合作社,95.45%的种植户还没有加入。当对没有加入的人参种植户,问到是否有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社问题时,92.52%的种植户表示愿意加入,7.48%的种植户不愿加入。这表明,吉林省目前人参种植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比例很低,但种植户的加入意愿却非常高。

4 种植户自身因素

4.1 被调查种植户户主基本特征 对回收的154份有效问卷的人参种植户受访户主的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

表3统计发现,人参种植户受访户主平均年龄为46周岁,46岁以上的受访户主数量占总样本的50%,可以看出中老年群体成为人参种植的主力军。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推广,使得出生在吉林农村的“80后”一代也有了接触高等教育的机会,跨地域求学、在工作地定居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年轻一代很少再回到农村继续从事人参种植经营。

参农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接受了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比例占到了样本量的81.2%。这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社会总体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农民在教育观念上仍然受旧时代的影响,这一代出生的人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也比较欠缺追求高等教育的思维。

超过50%的受访人参种植户有着超过15a的人参种植经验,多数年轻参农也都是从他们的父辈那里获得参地资源和学习到种参技术。几十年来,种植户已经摸索出了从选地、播种、田间护理,成品出土等一整套人参种植模式。人参种植已经成为当地一项延续性传统产业。

4.2 被调查种植户家庭种植经营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占样本总量的85.7%,人参种植户家庭年收入水平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农作区的农民群体。吉林省是全国的商品粮大省,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产品。但面临美洲和南亚农产品的激烈竞争,使得商品粮市场行情遇冷,商品粮单价逐渐下跌,使得那些耕地资源少的种植户收入更加有限。

吉林省长白山区属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且透光适中,恰好满足人参生长的自然条件。然而独特的地形地势和珍贵的林业资源在成就了人参种植产业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与外界的有效接触。当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匮乏,从而使得那些渴望走出大山、接触都市生活的年轻一辈继续留下从事人参种植的越来越少,除了外出求学,很多年轻人也远到城市务工,多数家庭只留下上了年岁的父母继续从事人参种植。

参农的种植规模也参差不齐,大到上6.6hm2以上,小到0.07~0.14hm2,但以小散户为主,种植规模都不大。近年来,国家逐渐限制原始林木的砍伐,使得用于人参种植的土地资源总量逐年趋于减少,而大田改造正处于试验阶段,参农还没有完全掌握大田人参种植技术,同时参农几十年来已习惯伐林种参的园参栽培模式。山区种参用地的减少,种植替代技术的缺失,使得当地人参种植经营总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5 外部环境

5.1 主要销售渠道不畅 吉林地区的人参主要销往抚松县万良人参集贸市场,这个号称东南亚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目前由大明集团公司持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参市场的“晴雨表”,然而其规定的摊位收费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受到了广大参农的抵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营利性质和国家为了提升行业质量的规范要求与农户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形成冲突,而短时间内又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于是参农自发成立了一个人参交易市场。参农自发成立市场的简陋与企业资源的闲置告诉人们,吉林省这个世界最大的人参产品市场并不平静,正面临着一连串的考验,而这仅仅是脆弱的人参产业链条上的一环。

5.2 为农服务组织的满意度不高 随着市场化发展的深入,农户种植经营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逐年加大。外部组织的服务对农户种植经营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为了验证种植户是否切实得到了外部组织的有效服务,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作者在问卷中设计了“目前下列各种为农服务组织为您家提供的服务,您的满意程度如何?”的题项。结果显示,受访种植户对农村信用社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最低,近40%的受访种植户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服务表示较不满意。可能原因在于信用社在当地的金融垄断性质,在贷款资质审核、放贷额度限制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工作质量欠佳。人参种植户对当地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村委会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满意度也比较低(如表5所示)。

5.3 参农种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6表统计可知,市场价格波动太大是摆在种植户面前的最大问题,27.27%的受访种植户认为在价格波动太大这个环节有很大问题,66.23%的受访种植户认为在价格波动太大这个环节有较大问题。

根据吉林省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2013年鲜人参收购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160元/kg,经分析以下几个因素推动了此次价格的大幅上扬:首先,国家紧缩林业政策,严格控制参地面积,使得适合人参种植的林地资源越来越少,导致种植减少,产量下降,供给受限。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人参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日化用品及礼品的需求量每年持续增长,特别是人参获许进入食品后使得需求量上升,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其次,因为人参生产周期长,在人参成品前各年度间生产资料投入及人工价格近几年一直处于上涨状态,造成了人参种植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市场价格上涨。最后,几家大型药企进行的大手笔收购和“囤货”也成为价格暴涨的推手。2013年吉林全省人参产业实现产值290.6亿元,较2012年增长42.1%(中国食品报,2015)。

然而,进入到2015年的秋季市场交易时节,国内人参市场遭遇到了“寒冬”,鲜人参的市价从2013年的160元/kg左右降到了60元/kg左右,下降幅度之大出乎所有行业人员的预料。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不可控制,但是个中缘由,可以大致推出: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年的统计显示,人参及其产品作为一种高档礼品和补品占据市场消费需求的38%(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在国家大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导致人参及其产品有效需求减少;由于国际人参市场的竞争强度和消费者商品意识的持续增强,中国鲜人参的农药残留和皂含量等指标与韩国等知名人参品牌相比处于劣势,国家食品药品质检部门和企业都逐渐加强对人参原料的质量把控,而人参4-6a的生长培育周期很漫长,质量提高很难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人参的生产加工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人参原料达不到国家和企业的质量要求,而且鲜人参不宜大量储存,农户深加工能力和市场需求有限,因此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也就有了“人参卖个萝卜价”的戏言,从中也可以看出广大参农的无奈与无助。

土地规模过小也是种植户遇到的很大难题。26.62%的受访种植户认为,在土地规模过小这个环节有很大问题;60.39%的受访种植户认为在土地规模过小这个环节有较大问题。为了控制人参无序种植,控制人参产业盲目发展问题,2010年11月,吉林省林业厅下发文件,收紧林业政策,控制利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的面积,并将人参种植区域控制在全省的15县(市、区),这样使得可用于人参种植的林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人参这种作物生长周期长,且不能连茬连作。有些种植户远到黑龙江省去买参地,但参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和政策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种植户想要扩大人参种植面积变得尤为艰难。小散户为此更是苦不堪言,面临着两难抉择,如果放弃种植则失去了世辈传承下来的生存技能和经济来源,若坚持种植,收入不再有保证,甚至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也会付诸东流。种植大户兼并小户的现象正在一些地区出现,大户也由于投资巨大,加上人参价格的起伏不定,偿还不上银行贷款导致的跑路事件也时有发生。

6 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情况

6.1 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运作的了解情况 超过50%的受访种植户听说过合作社这种组织,但不了解合作社具体的运作模式,将近1/4比例的受访种植户甚至没有听说过专业合作社。作者经调查了解到,当地村镇有少数几家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但当地绝大多数的参农却不知道该组织的存在(见图2)。此次调查中,已经加入到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7户参农表示加入其中没有得到任何益处,合作社没有真正有效运转起来,也不了解各级政府部门是否有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他们认为即使上级政府有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比如无息贷款或者购买农机补贴等,也大多由合作社发起人一户享有。合作社只是名义存在,实际上每户参农还是各自经营,各担风险。

已经完全私有化经营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极少数的下乡指导中,也大多是推销农用生产资料,如农药、肥料和薄膜。当地农村信用社最近几年对种植户的贷款资质也进行严格把控,实施的五户联保放贷模式使得想贷款的人参种植小散户望而却步,转而向民间借贷。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导致贷款成本和风险极高,新的放贷模式亟需推出。

在阻碍成立发展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因素中,认为人心不齐和没有好的带头人的受访种植户比例也都超过了1/4。吉林省农村地广人稀,农户院落和种参用地相隔较远。几十年来,独立经营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然而由于近年来种参用地的紧张,人参种植户们更加重视已有参地资源,种植大户不愿与小户共担风险,小户也不想被大户蚕食,导致在种植户内部对合作经营的分歧很大。自家有多少参地资源和多大经济能力就相应经营多大规模,尽量维持现状是大部分种植户的心声。

在种植户看来,政府作为市场调控者而不是主要参与者的角色性质,私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本质,种植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等因素,使得人参产业链条上每个环节的相关从业者都不敢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而一个好的带头人对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至关重要。卓越的领导力和快速处置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执行产业发展政策并及时反馈,是一个好的组织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条件。

6.3 目前由谁来牵头成立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比较合适 调查发现,参农普遍支持成立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对发起人资质的要求严格,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指导。由表7统计可以看出,人参种植户更加倾向于由当地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牵头成立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倾向于前者主要是考虑到,政府有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在调控市场、资金补贴,税收减免,保险赔偿等领域能够给予扶持。倾向于后者主要是因为,私营企业诸如药企或者食品公司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能够及时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并适时调整市场战略,应对和处置风险的能力较强。由于近几年市场需求量稳定,药企收购了参农大部分的鲜人参成品,且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参农非常愿意与药企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经调查了解,当地目前主要有2种运行模式的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种是由人参种植大户发起成立。由于个体种植户对市场环境的认知和处置风险的能力有限,运转资金的缺乏,合作社没有实际运转起来,只是挂牌存在;另一种是由药业公司发起成立。由制药企业提供参地资源、运作资金和回购渠道,人参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和日常护理,到收获季节,制药企业再抽回一定比例的鲜人参成品,剩余归种植户所有。由于近年来人参市场行情低落,人参价格大幅下跌,加上田间管理问题频出,导致人参亩产量下降,此种合作社运行模式发展也遇到瓶颈,没有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国家质检部门又新增了2项人参检测标准,由原来的5项增加到现在的7项,而药业公司也不能确切解释这两项新增标准的具体含义,也没有相应的科研或技术部门进行指导,导致药业不敢贸然大量收购参农手中的人参成品。药业公司现有大量的产品积压,去库存任务巨大,而市场需求在短期内也没有扩大的趋势,所以,参农处人参积压的情况也会持续出现。

在人参种植用地紧张,投入成本逐年提高,销售价格及其不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人参种植专业户加入到种植合作社中来,发挥合作社的规模经营优势,在种植、加工、销售和品牌创建等环节为吉林人参产业助力,在减少种植户经营风险、保障种植户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参之乡的产业区位优势,打响长白山人参品牌,为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7 结论与建议

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当地人参种植户没有加入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因素有很多,而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认知程度低,市场经济知识欠缺,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是有碍于种植户加入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因素。所以当前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引导种植户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并改善其运营。这对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种植户经营风险,提高种植户经营收益,复兴整个吉林人参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当地政府应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定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例如组织合作社经营专家讲座和学习交流会,培育合作社组织的专业管理人才,不断加深种植户对合作组织的制度和章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运营管理合作社组织的能力。

(2)当地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应加强对优秀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宣传,提高种植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度。通过对种植户的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能对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利益为导向,让种植户认识到加入其中能够给他们的种植经营带来益处,才能激发种植户的加入欲望和合作意识,从而引导种植户的实际加入行为。

(3)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增强种植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耕作习惯养成的惰性和市场经济知识的缺乏,种植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在遇到风险与困难时应对办法匮乏,甚至束手无策。政府部门应联合当地龙头企业,走乡进户,向广大人参种植户宣传讲解目前市场发展状况和对市场未来发展的预期,提高农民对所处市场环境的了解程度,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降低和化解风险。

(4)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透明度。首先要安排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政府部门可以倡导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由财政拨出适当比例资金设立原始基金股,鼓励私营企业注资组成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其次,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体系,兼顾安全与便利,有效缓解和解决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周转资金问(下转10页)(上接6页)题;再者,要实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注册在案的专业合作社的所得收入减免所得税等。

参考文献

[1]张冬平,丁鹭,夏海龙.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3):338-341.

[2]王克亚,刘婷,邹宇.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09(7):71-73.

[3]季湘铭.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张.吉林省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梨树县为例[J].当代生态农业,2012(1):49-53.

[5]郭红东,陈敏.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10(6):168-171.

[6]刘宇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9:64-69,111.

[7]崔晓林,魏华.“国参崛起依靠谁”[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12-01(B02).

[8]姬少玲.东北地区人参种植业现状与存在问题[J]. 辽宁林业科技,2015(3):49-51.

[9]盛洪昌,刘倩如,刘欣.关于吉林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2,31(16):147-148.

[10]王樵,井岚.关于我国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5):51-54.

[11]周玉杰,王菁.吉林人参产业的发展与韩国人参产业发展的对比[J].生物技术世界,2015(1):48-49.

[12]王姝琛,崔为.试论人参文化与长白山人参的品牌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011.

[13]冯莫涵.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创建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5):54-56.

[14]王振华.刍议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对策[J].长白学刊,2013,6:023.

[15]任明杰.大国小企业,中国人参也亟需“疗伤”[N].中国证券报.2013-09-06(AO4).

[16]彭浩,吕龙石.中国人参药用和栽培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0-10402.

[17]乔国栋.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18]孙晓霞.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19]赵萌,仲伟周,高建中.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选择及其政策含义[J].农村经济,2012(1).

[20]王元元:《中国人参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值仅为韩国10%》[Z].《t望东方周刊》,2015,10,09.

[21]李彦国:《吉林人参“抱团打天下”力争市场话语权》[Z].中国新闻网,2014,01.24.

[22]工商总局办公厅、综合司,《2014年度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28.88万户》[Z].国家工商总局网站,2015,1.23.

[23]魏威,穆久顺.美国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199-200.

[24]樊旭兵.从加州杏仁营销的成功案例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巨大作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9):56-58.

[25]胡伟斌,黄祖辉,梁巧.合作社生命周期:荷兰案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15(10):117-124.

[26]张玉军. 以色列农业合作社的组织运营及其发展[J].世界农业,2007(8):41-44.

[27]LeVay C.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heory:A Review[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34(1):1-44.

[28]Staatz J. M.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87,2(20):74-95.

[29]Cook M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53-1159.

第4篇: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范文

党委监督撑起蓝天

省级贫困县吴桥需要发展经济,也很需要良好的软环境。经过调研发现,“当时,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有碍发展的不利因素,光靠惩治解决不了。而当地老百姓的监督意识强但法律意识薄弱,一有不满就上访告状,形成不稳定因素。”据此,刚上任的检察长窦清晓提出了落实“构建预防大格局,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大预防工作思路。

这一思路得到了吴桥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全县反腐败斗争与综合治理的总体格局。为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县预指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上医治未病。为努力构建“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预防体系,吴桥县院依靠县预指委办公室牵头,成立了职务犯罪预警信息中心,负责查找相关单位岗位风险点,统一建立岗位廉政风险点信息档案库。他们率先在县国税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民政局等六家单位试行预防职务犯罪风险评估机制,将相关单位关键岗位的工作职责划分为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工程管理、公共服务和内部管理六大类,对拥有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以及人财物等处置权的关键岗位确定岗位人员,根据职务犯罪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低、危害严重程度和行为性质,合理确定风险等级,建立岗位廉政和职务犯罪风险信息档案库,实行集中管理,并根据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充实,为廉政风险分析、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规范权力能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再大的权力都要明确适用界限,再小的公权也要套上“笼头”。日常工作中,吴桥县预指委实时监控、跟踪,及时开出有效的药方。2012年8月,查处某局职务犯罪窝案后,县院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对三名重点风险岗位人员进行了易岗交流,有效避免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超市、大篷车送法进基层

预防职务犯罪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也不单是检察机关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只有依靠群众,建立起预防职务犯罪的人民防线,预防工作才能真正扎实开展。

2012年3月,吴桥县院与全县73个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了预防职务犯罪协会(现已发展到76家)。这个协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由检察长担任协会会长,返聘了五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办事能力的老检察官和老法官,还招聘了四名有法律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协会下设法律服务科、综合协调科和宣传教育科,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起“以预防协会为主导、检察院业务指导为依托、会员单位共同参与、重点领域专项预防”的工作常态机制。

在县政府对面(与县局相邻),他们开办了“吴桥县预防职务犯罪协会法律超市”,作为法律服务的固定窗口,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咨询、法律诉状、出具法律处方、代办疑难案件、接受群众举报等一系列无偿法律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实行诉求交办制度,在协调协会会员单位合理解决群众诉求的同时,规范干部依法履职。桑园镇民张某因交通事故被法院判罚,自己感到显失公平,来到“法律超市”咨询,扬言如得不到公正解决就到北京上访。“超市”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即告诉张某此事可通过法律途径公平解决,并马上与检察院民行科负责人联系,使张某信服地走上了通过再审解决问题之路,进而化解了一起上访苗头。“法律大篷车”作为法律服务的流动窗口,巡回到全县各农村集市和乡镇政府驻地,发放宣传材料、播放法律宣传短片、现场解答法律咨询、接受举报、控告和申诉等。

2012年12月6日,吴桥县预防职务犯罪协会“廉花京剧社”挂牌成立,他们以20余名京剧爱好者为班底,通过反腐倡廉的传统剧目和编排反腐倡廉新剧目,演绎群众身边出现过的职务犯罪真实案例,让老百姓在享受文艺之余,也受到警示和启发。此外,一批精品廉政公益广告,使廉政文化达到了家喻户晓、全民关注的预期效果。

文化润其内,养德固其本。结合“法律超市”、“法律大篷车”以及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发现的政府机关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陷,区别不同情况,他们采取法制讲堂进机关、警示教育进基地、廉政文化进社区等多种以案释法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基本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预防协会一手连着人民群众,一手连着政府部门,根据群众诉求,协调政府部门解决的同时,向政府部门发出预防职务犯罪预警,提示其自动预防,形成了自律预警机制。此举既实现了会员单位与基层群众的“亲密接触”,又避免了机关单位与群众的“直接冲撞”。

关口前置,检察官接地气

一年多来,吴桥县院把履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作为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手段,坚持检力下沉,将法律监督的触角向基层一线延伸。围绕“群众诉求、三农、民生、企业、商业、工程项目”等六个领域,他们设立了涉诉、涉农、涉民、涉企、涉商、涉工六个检察工作队,分别挂靠在民行、法警、控申、监所、办公室、预防部门,实行一人双岗。通过开展“检察官走基层”活动,深入千家万户,到居民家中访民声、听民情。每个工作队每月走访群众不少于50人,及时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多方搜集职务犯罪信息,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深入调查,形成访查报告,对带有职务犯罪苗头的问题以检察建议的形式交有关部门处理。如今,走访已经成为了干警们的常态。

2012年6月,在检察工作队访查中,有群众反映县民政局对个别已经死亡的优抚对象仍然发放抚恤金问题。县院立即展开专项调查,发现民政局在发放抚恤金过程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到位、优抚对象自然减员底数不清、抚恤补助资金长期不处理等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民政局很快进行了具体整改,有效防止了国家资金的流失。

“检察官走基层”使得服务群众工作模式由以往的“坐堂式”向“上门式”转变,而过去群众对检察干警的陌生和隔阂也变成了现在的面对面、心贴心。结合办案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通过相关途径收集的职务犯罪信息,吴桥县检察院开展预防调查,深入分析相关单位在人员、制度、风气、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揭示职务犯罪原因、特点及其规律,提出预防对策,促其整改。2012年以来,通过各种走访活动,吴桥县院共开展预防访查12次,发现了一系列影响经济发展、有碍社会稳定的问题,先后对农业合作社运营、深耕资金管理使用、吴桥县革命老区道路修建工程、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形成专题报告供领导参阅,为县委、政府掌控职务犯罪动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他们还结合办案,把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部门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通过梳理建立健全一案一回访、一案一总结机制,加强对突出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强化管理的建议,督促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整改。2012年,吴桥县发生一起涉及四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案件,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发案原因和特点,提出整改意见五条,警示诫勉重点人员四人,起到了查办一案、整治一方的作用。

大预防益处多

吴桥县院构建大格局下的社会预防机制,出现了主动咨询、主动查询现象。国土、交通等部门主动要求为其干部职工开展职务犯罪知识讲座。针对教师、医生索取、收受钱财并对此存在罪与非罪模糊认识问题,部分学校和医院主动要求为其解读有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