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小学教育基本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基本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基本理论

第1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小学班级管理 管理模式

生本教育的宗旨一言概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契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要求,不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而且是学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能量,是实现组织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管理理念。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中坚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班主任应主动适应新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探索新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上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班级管理效果。

一、树立生本管理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当前素质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阶段,班级管理模式要联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刻理解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班主任应主动适应新理念下角色的转换,做好生本管理的自我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强调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肯定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扮演好“教学组织者”、“学科专家”、“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咨询师”等角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和选择。以宽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缺点,以宽容的心态处理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坚持批评教育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设法让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切身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摒弃以往简单的指责、羞辱。

《学记》论:“亲其师,信其道。”其意为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绪。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集体,取得教育成效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情感交流过程。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这样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获取学生的心理活动信息,甄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并给予准确的疏导,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使班级管理走出困境,增强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班级生本文化,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一个优秀的班级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的人生态度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作支撑,其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及准则等因素构成班级文化。一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标志着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集体诞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生本管理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应设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班级文化的脉搏,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全面依靠学生,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班风建设、教室美化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发现班级主流价值文化,大力弘扬崇高、积极、上进的思想风气,增强学生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自主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转化为自导自控行为,达到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是生本管理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结合校情、班情让学生参与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如实行值日班干轮换负责制,即值日班干任职期间对班级管理负责部分进行记录与必要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或在集体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民主性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参与班干部的选用、班级活动、班级日常事务处理等;或把班级工作分为若干类别,像电化教具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班费管理员等,建立班级管理专项承包责任制……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使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达到制度体现学生心声的目的。让学生在约束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受约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干部和每一位学生的热情,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管理目标。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制定合理评价制度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最后去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因此,班主任应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将班级管理权力下放,鼓励学生做。班主任可利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沟通了解的桥梁,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要遵循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争取有利条件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阳光体育竞赛、主题班会活动、演讲辩论会、歌唱大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活动的具体策划、经费筹集、方案设计等事项教给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班主任适时给予必要调控,注意创设让每个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实践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开展一系列的班级(学校)主题活动时,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让学生从小目标开始,从容易做起,在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予多方面的肯定和鼓励,使之更快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传统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整齐划一的状态与学生的长期发展混为一谈,偏向学习成绩、某项评比、升学率等短期管理效益,忽略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个性。生本教育管理模式提倡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肯定学生的进步。对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注重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信息,将评价环节转换为推动学生进步的调节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和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与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结语

生本管理模式是尊重个性,倡导宽容的管理,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管理,是民主与规矩相结合的管理。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使学生的才干、智慧、意志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生本管理模式把全部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是现代人本教育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了青少年成长的需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纽带,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不断探索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主编.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包括: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由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单纯依靠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教育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以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讨论。

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学的诸多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现这一模式的路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选择学习材料要关注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习进程,要带动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怎样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方面的观点,首先,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习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前者是学生把外界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者是学生针对新环境中的信息,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因此,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数量扩充和质的提升。再次,协作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应摆脱传统习惯下学生孤立学、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二、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始终把握尊重学生的价值这一根本底线。本科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最终充分发挥作用,人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系统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示之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两个方面的原理均揭示,只有学生正确了解所学内容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紧密衔接,紧扣本专业岗位群的社会需求。同时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之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倡情境教学,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些原理的相关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采取顶端设计方式,采用总揽体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形成总体一分项一总体的格局。二是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工程场景,使用真实的工具和对象,以工程中真实的任务训练学生。

启示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做”中学,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顾问,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在工程实践课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演示、提供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交流,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宜设置五级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第四层、第五层体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由高一级能力培养向低一级能力培养提出需求,由低向高逐级提供保障。这样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形成训练课程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解决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二是理解了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为知识能力的逐级构建打下基础,解决了每一项课程“为什么学的问题。

2.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

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是成套的实验箱、实验台,具有外型美观、便于操作和保管的优点,但结构的封闭性、功能的固定性、实验的程式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成套设备在设计上过分强调外观和便捷,元器件基本密封在漂亮的面板下,学生用过之后对相关器件认识仍然不透彻,面对独立的器件并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学生在使用成套设备做实验时,主要是完成插接线的联结工作,即使不同的实验方案,也只需要学生把一根插接线从这个插孔置换到另一个插孔。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这样的设备不能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就是注重以真实的工程元件和典型的对象设立工程实践环境。以工程背景的最小单元为实践教学的部件,形成独立存在又能任意组合的积木式设备模块,来克服成套实验设备的缺陷。它以开放的形式面向学生,使学生如同进入商品超市一样可以自主选择最小功能模块,单元模块的巧妙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具特色的思想和设计得以实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舞台。搭积木式的实验设备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唤醒其主体意识,激发个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按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五个层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新生入校时通过举办专业思想讲座、参观实验实训中心、在短学期内开设专业认识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的工程背景、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各层次项目有概括性理解。在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均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它包括预热、引发、探索步骤。

第3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1、师范专业师范类,泛指一类高校,而不是具体指某些专业。具体说,过去师范类高校中的所有专业均可算为师范类专业,包括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教育学等专业。

现在,很多师范类高校改为综合类高校了。因此习惯上将师范类高校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外语、政治、体育等与中小学教育科目相关的称为师范类教育。同样,将中小学教育的科研基础性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也称为师范类专业。

学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2、播音与主持培养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使考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节目主持艺术、新闻采编的基本训练,具备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及新闻报道等工作的应用人才。

学校推荐: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

3、护理学专业名称:护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学校推荐: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第4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对小学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质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全面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开发与教学、教育管理和校本教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

1.师德为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小学教师面对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影响力会更大,所以要特别注重师德修养。首先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并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信心,给予学生爱和温暖,确保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后还有注重个人修养,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他们主动好奇、天真活波、向师性强,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体和中心位置。因此,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能力为重:能力为重的实质是强调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发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终身学习:在当代社会中,终身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教师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以此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特征有所区别,这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同样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1.教育知识: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知识才能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辨和了解,能够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以此了解学生身心方面的特点并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

2.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执教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知识,是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某一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原理等显性客观是事实,同时还包括某一学科的基本思想、形态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怎样把自己知道的学科知识传递、转化给学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形成教师底色的知识。教师知识的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保证。

1.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和课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理性确定教学的预期结果,从而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能力。教师如果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知道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最终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

2.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指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体现课程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还要运用自己所习得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班级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理解新知识。

3.班级管理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学习的动态,班级中不同的关系和矛盾,优良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这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节和关键方面。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第5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维度领域

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专 业 知识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专 业 能力

(九)教育教学设计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第6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

《专业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在这四个基本理念中,把师德放在首位,可见师德的重要性,作为小学教师必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才会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领人。把学生为本放在重要地位,教师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老师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这就要求教师做终生学习的典范。

二、对基本内容的学习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的人,我们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向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心中时时刻刻想着“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那才是合格的。当然,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很多,那是一门艺术,那是一位老师的水平,对“爱”的理解很重要。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在这里,还是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对待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行为。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任何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六)学科知识。这里对我们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还要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不能放松,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非常薄弱,教师不当要教好书本知识,学生品行的养成,小学生认知规律,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八)通识性知识。对这块知识,如果光靠培训什么的是很难提高的,需要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建构,去体会、去积累。

(九)教育教学设计。这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我们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思考这一点,记住一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十)组织与实施。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秀的东西,来改正自己的不足。

(十一)激励与评价。看了这个内容后还是给了我启发,平时应该多和学生接触,多去观察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看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多倾听听学生的语言,多关心关心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教师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多与同事合作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那样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

第7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 教材 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 考核方法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心理全面发展的,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主修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数学是基础文化课,也是学科专业课,数学教学是整个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期望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谈几点认识。

一、选好、编好教材,注重教材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一般前两年选用中职或高中教材,后三年选用高等数学教材。这样前阶段使用的教材往往会和大专阶段选用的教材知识点重复,而且前阶段学习时间紧,相对学习的知识点较少,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而到大专阶段,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深奥,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压力,造成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从而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选好、编好一套供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完整的数学教材是迫切需要的。

1.注重在知识浅层挖掘。从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必须将最基础部分的知识,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进行变通性强化和对比性强化,从而使基础知识得到充分丰富和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概念的引入和叙述上,做到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略去有些公式、定理的纯理论证明,突出其应用。

3.注重例题、习题的选配。增加对例题的讲解,增加对习题的练习,从而达到多听、多想、多做。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4.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知识点的承上启下作用,力求做到详略合理,增删有据。不贪多求全,不贪高求深,只讲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二、结合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知识特点,采取“给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五年制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听。这样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初等数学是在常数范围内展开的,形式思维是初等数学的主要思维方法,高等数学主要研究变量,使辨证思维成为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例如:极限理论、导数、微积分等概念都渗透着哲学的质变与量变,对立统一等辩证观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可以尝试渗入下列方法。

1.课前创设法。

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首先,通过仔细阅读,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点;其次,创设上课的情境,设想老师会将知识点用怎样的方式和顺序呈现;最后,分析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应用性,并且写出预习报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目的性,就会与自己设想的对比,听课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同时自学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2.课堂朗读法。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某些概念、定理时,可以先推理证明,再要求学生一起朗读。用朗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纠正学生一些数学术语和符号的错误读法,使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活跃课堂气氛。

3.角色转换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解例题、讲解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帮其指出改正。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4.课后总结法。教师要求学生养成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特别是通过做作业,发现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及时地复习巩固。睡觉前一定要回顾今天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只有好的课堂环境,才能顺利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和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环境和秩序,即使教师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也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课堂秩序主要靠教师来维持。教师面对的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具有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异很大的特点,要使全班学生始终投入学习,参与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心备课;(2)注意教学的紧凑性、流畅性和过渡性;(3)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任务,明白如何参与每一个具体的活动;(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5)制定课堂规则(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四、改进考核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五年制大专的数学考试不同于中考数学考试,也不同于高考数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要有所改进,要关怀“人”的发展,要注重思维训练,要重视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将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的比例加大,可以设置为1∶1。只有侧重平时的表现,摆脱以往完全依靠限时笔试的形式,才能更合理地评定出学生成绩,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第8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日趋高教化,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成为培养小学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小学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也是教师从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直接影响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状况进行调查,获得教学技能培养的一手资料,总结影响教学技能培养的因素,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建议,提出改进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策略。

 

我们自行编制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调查问卷》,对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1 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调查

 

1.1 课堂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方法较为灵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并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对任课教师的随堂听课也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播放一些教学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而对于一些教学技能的训练,则通过小组演练、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 教师乐于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指导是较为积极的,学生是满意的。除了专业技能课和教学法课上的指导外,学院每周三还开设了特长班课程,给予学生专门的教学技能指导。

 

1.3 考核方式较为多样化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院的考核方式多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其次是期末闭卷考试和期末作品设计。对于理论课和基础课,教师的评价方式多为期末闭卷考试,对于技能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教师则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交作业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可见,学院还是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1.4 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较好

 

小学教学技能从深浅不同层面可分为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指教师自身扎实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教学技能。学院对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非常重视,除开设师范院校常设的知识技能课和实验课之外,还开设了《普通话》《书法》《美术》《音乐》等课程,并在每周三下午开设特长班课程,安排教师专门指导,侧重发掘学生的特长潜质。对学生进行三笔字、音体美的考核,安排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对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此外,学院还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如“讲故事”比赛、“三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钢琴弹唱”比赛等等,对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三笔字水平都能达标,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二级甲等水平。同时,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音体美功底,能写能画,能歌能舞,能适应今后教学工作的需要。

 

1.5 存在的问题

 

1.5.1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尚存在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18%的学生认为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还有2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1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或者脱离实际。

 

1.5.2 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不会根据教学内容釆取适当的导入方法,不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环节不清晰,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差。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它反映了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2 影响教学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

 

有因才有果。要解决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就得先找出影响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较少

 

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多以理论知识讲解类型的课程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锻炼与培养。笔者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院开设了很多基础的专业性课程,学生学得泛而不精,缺乏扎实的功底。教学技能课则主要是教学法课,且一般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设,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太紧,学生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很少。

 

2.2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现有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不高。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比较充实,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会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列举很多往届学生的问题和案例, 教学形式多样,更注重通过实际的训练让学生习得各项教学技能。但有的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虽然教学热情很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也不多,主要以讲授课本上的理论为主,并没有案例分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3 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少,教学实践的机会少

 

学生的教学技能较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技能训练不足,上讲台的机会少,接触小学教学实践的机会少。首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不够。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的一个学期内进行,课时紧,班级学生人数多,每个学生训练次数很有限,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只能轮到一次机会。其次,虽然学院将教育见习列入教学计划内,但见习时间短,形式单一。有些见习单位对于见习工作也不是很配合。有些小学教师发现有见习生来听课,就布置学生做练习或试卷,学生没有实际锻炼的机会,见习后也很少进行交流。

 

2.4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中有61%的学生愿意当小学老师,35%的学生认为不确定是否将来会从事小学老师的职业,还有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当小学老师。因此,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强,对教学技能训练缺乏热情,这也是影响教学技能培养的因素之一。

 

3 改进初等教育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3.1 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调动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技能训练的主体,是训练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相关基本理论,自觉地进行经常性的练习,在练习中自觉地去深化技能,最终才能把教学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在教学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向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意识到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投入教学技能训练,为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

 

3.2 优化课程设置,课堂内外相结合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初等教育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为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核心课程和专门性课程,主要通过练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课程的设置应将理论课程与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某些课程的层次性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应尽早让学生参与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

 

3.3 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在学生心目中,一堂好的教学技能课的标准是教学环节清晰,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讲授准确,专业知识扎实;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充分交流。所以,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技能的教学,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首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新课改联系起来。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法、分小组演练法、讨论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4 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多给他们上台讲课的机会,同时,课堂外的培训和见习实习机制也应得到加强。要加强见习指导,提高见习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到小学见习的机会,了解基础教育和小学生的特点。学院还应提前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实习期间,加强实习带队教师指导巡查力度,帮助实习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实习的有效实施,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此外学院还应采用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小学的联系,聘请小学的一线教师担任教学技能的指导教师,把小学教师请到课堂, 或者举办讲座,系统地讲解小学课堂前后的工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了解,亲身聆听一线教师的经验和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小学一线教师课前如何备课以及课后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3.5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注重综合性的技能考核,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院应先制定学生技能考核标准,采取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建立学生教学技能档案袋,将学生训练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绩都通过作品展示、考核记录单等多种形式记录在案。此外,还让考取各种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取得达到规定要求的等级证书、在院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以证代考的方式免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

 

4 结语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种专门职业,必须掌握专门的技能,经过专业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作为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必须重视对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9篇:小学教育基本理论范文

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反映了当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和学科诉求,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诉求;学科逻辑

从历史上来看,学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学科一词英文译作“diseipline”,“古拉丁文diseiplina本身已兼有知识(知识体系)及权力(孩童纪律、军纪)之义,乔赛(Chaueer)时代的英文discipline指各门知识,尤其是医学法律和神学这些新型大学里的‘高等部门’。”[1]而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是根据学科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按学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外在的社会需求和内在的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我国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3]。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4]。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5]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5]。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6]。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7]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6]。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8]。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9]。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10]。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11]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12]。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13]。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综合—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14]。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15]。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16]。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当然,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并对国内外有关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6]。如何建构初等教育学呢?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总结中师教育学的优良传统,挖掘中师教育学的宝贵资源,整理中师教育学的文化遗产,从百年中师教育学的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并使之创造性应用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现中师教育学的“涅槃”。同时,初等教育学还应当借鉴其它教育学科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创建经验,克服简单移植或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模式的做法,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此外,初等教育学应吸收伦理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初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作者:谢培松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57.

[4][美]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986年5月)[C]//.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1986—1988年期间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7.

[5]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2002(5):53.

[6]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3(3):64--69.

[7]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33-36.

[8]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要的学科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12):99-103.

[9]阮成武,刘立德.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及课程建设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5-10.

[10]刘慧.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5.

[11]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7-69.

[12]谢培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困惑与对策[J].沧桑,2009(2):206-207.

[13]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87-91.

[14]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