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第1篇: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实施《*市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巩固、推广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务实推进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创新,倡导敢闯、敢试、抢抓机遇的改革锐志和创新精神,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市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以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为目标,加快政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要素价格体制、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改革,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针对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着重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等方式做大增量,通过中省军工企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与我市经济融合等方式来激活存量。

(二)按照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着力推进国企改革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继续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实行出资人依法监管、授权经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更大范围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参与国企改革。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分散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既体现城乡一体,又反映农村特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资源,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点转向农村。真正实现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城乡均等配置。创新缩小地区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四)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持作用。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规范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建立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解决现有人力资源市场的分割性和分层性的问题,建立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新型就业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及各类要素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继续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健全城镇住房建设体制和供应结构,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六)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加强部门与地方、院校(所)与企业、军工与民用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和壮大产业规模为重点,加强创新要素配置和优化;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科技资源、产业基地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加快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加大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功能;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广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和上市融资等形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设立基金的支持,为企业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提供贴息、担保;建设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提高资源效率;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三、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各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9个改革工作办公室。

(一)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制订全市性改革创新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加强总体指导和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发改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二)国有企业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市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等工作。市国资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商贸局等部门领导为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

(三)社会保障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救助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四)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市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编办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

(五)投融资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市金融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人行*分行营业管理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

(六)科技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市科技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高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七)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6—调推进全市教育体制改革。市教育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

(八)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市文化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市新闻出版局、市广电局、市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务员制度创新等。市编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编办。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审定各领域总体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确定和部署阶段性改革重点工作。各改革办公室,原已设立的只作调整和完善,未设立的要成立和健全。各改革办公室负责制定各有关领域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审定各有关单位改革创新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指导、检查各部门改革创新工作;协调处理改革创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各级政府总体指导和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部门,对市人民政府部署的年度改革创新意见,要积极推动,及时跟踪,总结报告。

四、建立改革创新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

(一)严格考核工作。各区县、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年度—7—改革创新的各项重点工作,市目标考评办将对各区县、各部门承担的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

第2篇: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灵活调度资金,较好地保证了人员工资等重点支出需要

针对上半年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在预算执行中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对各项专款和各单位申请资金的报告,视可能妥善安排,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努力,上半年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较好地保证了县直行政事业人员工资的发放。二是保证了企业养老、老干部医疗统筹、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保资金及盐矿债券的及时兑现,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保证了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今年全县安排城建资金8000万元,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收取。为保证建设工程需要,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往来资金,另一方面克服各种困难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上半年共投入2600万元;四是集中在县级支出的村级三项经费、民政定补及纳入“一卡通”范围的各项支出均得到较好的保证。

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调度组织财政收入

今年全县总收入任务625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250万元。为保持收入的序时均衡入库,我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年初多方排查财源税源情况并协调国地税部门,及时分解下达了收入任务,为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二是按月及时编制“丰县财政收入月报”,详细分析县镇财税收入情况、和其他县市对比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为保证资料的及时性,我们在月度终了后2-3天加班加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送领导,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准确决策;三是参与制订了财税收入考核办法、财税三局考核奖励、开发区及木业商场税收征管等有关政策的制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建议并制定了财税三局财税征管工作月度例会制度,以总结前段时间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措施,商量解决阶段性和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准确掌握财政收入情况;五是抓好罚没收入、水资源费、电力附加和水费附加等收入的管理工作,和综合股、票据办联合制订了核对、稽查办法,进一步堵塞了漏洞。经过努力,上半年全县和财政系统收入情况良好:1-5月份,我县财政总收入(含基金)完成31935万元,同比增收12817万元,增长67%,完成预算的51.1%,超序时进度9.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04万元,同比增收4999万元,增长48.5%,完成预算的49%,超序时进度7.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498万元,增长56.4%,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7%,同比提高3.7个百分

点;非税收入入库28*万元,增长20.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8.3%。

三、努力规范管理,有条不紊做好各项改革和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部门预算编制,借助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严格预算执行,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档次。重点是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预算内外统筹安排,同时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尽量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类型和支付方式,努力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尽力保证教育、支农等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性的政策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尽力向经济一线倾斜,努力保证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招商等必需支出。二是切实抓好乡财县管工作。重点做好镇级预算的编制工作,为强化镇级预算管理打下了基础。三是落实措施,配合国库股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调控能力,规范资金拨付方式,合理划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建立用款计划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财政资金。四是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制订了丰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申借款有关规定及办法。上半年在做好日常资金审核、审批的同时,与行财、政府采购中心密切配合,严格审查审批购管项目及资金,较好地发挥了自身职能作用。

四、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年财政系统一项重要工作,为抓好这项工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一是以财政简报的形式及时向局领导及县主要领导汇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精神,并召集县财政各有关股室、县直各单位会计,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培训和具体部署,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认真、全面、细致地清理确定省与县、市与县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事项及划转基数,积极、主动与省市财政联系,清理核对省与市县之间、市与县之间政府性财政债务,并做好预算外资金分享集中与补助的清理和填报工作,为下一步理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系奠定基础。

五、做好小车购置管理工作。

针对小车购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和县纪委一起对全县对全县小汽车情况进行检查,按规定统一办理保险,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小车数量、人员编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参考省市文件提出小车配置初步方案,给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较好的控制了我县小车购置上升的势头。

六、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班加点做好20*年度财政供给单位人员信息系统数据审改及20*年数据更新的布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联系国、地税部门,认真做好200*年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及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的布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为国家研究税制改革方案,制定财税政策,加强财税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财政、税务部门共同摸清企业所得税税源分布和构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税收征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的销售形式越来越灵活,诸如混合销售、兼营等特殊经营行为已相当普遍,而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纳税人往往无法正确划分销售额和营业额,反而可能利用税法的漏洞逃税避税,这就给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营业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营业税纳税企业改革之前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在改革之后,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变成了增值税纳税企业,因此只承担增值税的税收负担,营业税和增值税双重征税的问题不存在了,企业的税负减轻了。此外2009年我国推行了增值税改革,把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这一变化的重要之处在于企业购进的用于增值税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由原来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变成现在可以抵扣。这样一来,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所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不动产)可以直接从销项税额中扣除,这一措施的实施对原营业税企业来说税负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另外,对于原来的增值税企业来说,经常从原来的营业税企业购进货物或劳务,但由于对方是营业税纳税企业只能开普通发票,不能开增值税发票,因此,这些货物的进项税无法抵扣,造成这些企业负担比较重,而营业税纳入增值税后,增值税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抵扣,消除了重复征税,其减税效果也将非常大。

3营业税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营业税的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能促进我国税制趋向公平与合理。但营业税改革涉及面广、牵涉行业甚多,必然会引起诸多争议,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3.1各行业之间税负差异的平衡我国现行营业税按行业不同设置了三档税率,其中,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税率是3%,金融保险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税率是5%,娱乐业税率是20%(除台球保龄球以外)。当这些行业改征增值税后,若按照当前两档税率征收增值税,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增值率差异性较大,如餐饮、美发美容、咨询等服务行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较少,税负会增加,易造成行业间新的税负不均继而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如果设置多档差别税率不符合现代增值税单一低税率的中性原则,会造成新的价格扭曲。此外,我国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改征增值税若保留这些税收优惠明显有违增值税中性减少经济扭曲的征税原则,取消这些税收优惠,短期内会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负担,引起新的税负不平衡,行业税负的均衡成为营业税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财政管理体制如何调整根据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营业税是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增值税是共享税,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是75∶25,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如果将现行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在我国目前地方财力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势必造成冲击,这恐怕是营业税改革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改革将难以成功。如果调整财政管理体制的话,是通过改变增值税的分成比例调整,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调整,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3.3试点地区和行业的推进力度问题上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后,下一步考虑逐步将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生活业等三个行业纳入时间表,有望在半年后启动“营改增”试点。北京已经获批试点,深圳、江苏、天津、重庆等地也已经提出参与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如何扩大试点的地区和行业,最终要把增值税全覆盖营业税,从而取消营业税,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解决的对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4.1合法减轻税负对税负加重的行业,首先,要积极应对,不要有抱怨情绪。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复核现有的运营活动并以此来确认哪些活动和流程会受到影响,采取措施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正确处理会计业务。其次,积极争取相关财政扶持。密切关注财税部门的相关政策动态,及时核对企业自身信息,完成相应的申请工作,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最后,咨询税务专家,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进行纳税筹划。

4.2做好两税之间的分成比例由于增值税是共享税,营业税是地方税,均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营业税改革必须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合。在目前地方财力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改革应该以不减少地方财力为前提,这样才能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改革与财政管理体制的整体调整同步进行,将增加改革的难度,延缓改革进程。因此,将改革后的增值税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给地方或者调整增值税的共享比例是比较可行的。根据目前增值税、营业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可以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并适当向地方倾斜,调整后的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应为5∶5左右。

第4篇: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长江黄金水道 港口 体制改革

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2001】91号)颁布了港口体制改革方案,拉开了全国港口体制改革的序幕。长江港口十年来,按照三个有利于方针,经过不懈地努力,尤其是在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方针的推动下,长江港口上台阶、迈大步,港口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就长江港口体制改革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成效,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进一步深化改革意见谈一点看法,已求引起相关部门对港口体制改革的重新重视,进一步释放“改革”对港口发展的红利。

长江港口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1、沿江城市港口行政管理体制

2002年,长江港口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后,地方政府按照“政企分开、一港一政”的原则,组建了新的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在所有沿江地方政府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中,机构设置有6种形式。一是以“市港航管理局”形式、内设“港口处”或“港口科”;二是以“市港口管理局”形式;三是以“市港口航务管理局”形式的;四是以“市港口管理委员会”和“市口岸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五是以“市口岸和港口管理局”形式;六是以“市交通运输局”形式、内设“港口处”。尽管各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单位性质、隶属关系、职责范围、管理权限、经费来源不尽一致,但其职责是明确的。都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2001]91号)、交通部《关于贯彻实施港口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函》(交函水[2002]1号)的要求,实施辖区港口行政管理职能。

2、改革后长江港口企业

港口体制改革后,长江原部双重领导港口大多实行了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成为自负盈亏独立企业法人。目前长江港口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所有制形式多样。其资本构成既有国有投资,也有境外资本、民间资本等,港口企业合作的对象既有航运企业、也有非港口企业和民营企业,长江港口企业实现了资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

长江港口改革后发展主要工作成效

长江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国务院关于“长江港口深化体制改革、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它极大释放解放了长江港口生产力,长江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港口行政管理层面来看,长江港口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后,实现了“一港一政”,各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履行政府赋予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克服过去政出多门的弊端,极大激发了地方政府支持发展长江港口的积极性。

从港口企业层面来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企业经营、资本、组织结构的改革和调整,进行合资、合作,在改革中发展壮大,企业活力增强,管理水平提高;通过产业与资本的融合,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公司资产剧增,效益提升。港口体制改革为港口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港口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港口改革实际效果来看,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是港口生产持续增长,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港口生产持续增长,连创新高。在长江沿江腹地经济运输需求带动下,长江港口生产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长江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超过20%,“十一五”以来,尽管金融危机不断冲击长江航运市场,长江港口生产依然保持较快增速,2012年迈上了17.5亿吨的新台阶,是10年前的6倍以上。近几年来,新一轮长江港口大建设、大发展的势头依然不减,长江干线各主要港口吞吐量逐年递增。港口行业在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基础保障重要作用。

二是港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港口供需矛盾得到极大的缓解。长江港口进行体制改革以来,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重点完善了煤炭、矿石、集装箱、滚装等一系列专业化泊位建设和库区复建工程,使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目前,生产性码头泊位数达4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421个,包括南通、泰州、镇江、南京在内的10个长江干线港口已成为亿吨大港。在长江港口码头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港口运营技术设施得到改善,如今,长江港口装卸设备、运营设施无论从种类、装卸能力都取得长足进步,大型装卸设备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进程加速。随着一系列先进港机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港口码头的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三是港口功能得到了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长江沿线港口功能由客货运输换装和中转,逐步向装卸、仓储、运输、工业、商贸、旅游等多元化功能发展,在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长江流域扩大对外交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长江沿线港口所在地城市充分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在港口周边腹地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成为长江流域水运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长江港口建设物流园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成为港口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江港口在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基础上向包装、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功能延伸。随着长江港口码头功能的日臻完善,长江港口接卸的货种也不断拓展。除传统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物资外,集装箱、液体化工、散装水泥及粮食、滚装运输等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系统配套、能力充分、物流成本较低的五大港口运输系统:一是由南京以下长江港口为中转港,提供长江沿线大型钢铁企业的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铁矿石运输系统;二是以海进江以及长江"三口一枝"为主的煤炭中转港,提供长江沿线大型钢厂、发电企业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煤炭运输系统;三是依托长江沿线中石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石油装卸船码头石油及制品的油品运输系统;四是以上海、南京、太仓等干线港为主,其他长江支线和喂给港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五是以重庆港、宜昌港为主要输入、输出中转港的滚装运输及物流系统。

四是港口规划战略引领,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长江港口“政、企”分开以后,长江港口资源整合已经悄然而生,上游地区重庆市辖区重庆港、涪陵港、万州港三港已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了新的港口物流集团公司,标志着长江港口资源整合全面展开。随后,上海港推行的长江战略,主要以集装箱运输为切入点,相继与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江阴等港开展合作,先后合资组建了集装箱码头公司、物流公司和内支线集装箱运输公司,从而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集装箱装卸、运输、一条龙服务的支线运营网络和喂给港群,实现了长江流域与沿海地区集装箱业务及港口资源的整合,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下游苏州港通过对苏州市所属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三港实行资源整合一体化而形成了苏州新港,使苏州港一跃成为亿吨级大港,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经过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长江已经基本建立了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个层次的港口。形成了四大港口群,即四川三峡库区港口群、湖北武汉地区港口群、安徽芜湖地区港口群、江苏南京等长江三角地区港口群;港口群的形成及港口资源的整合,使港口群内部和港口群之间实现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格局,增强了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能力。同时,交通运输部制定《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规划构建了我国港口较为完整的长远发展规划体系,更有利于促进长江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和长江水运跨越式发展。

五是港口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为港口发展注入巨大动力。港口企业逐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长江港口企业呈现大型化、集团化、民营化的发展新趋势。一是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重庆港港九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港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通过股份改造成立的上市公司;二是港口企业实行民营化,到目前为止,江阴港、泰州港、公安港等企业实行民营化;三是实行内资联营联合改组,武汉、九江港为更好地筹集资金与我国港口企业龙头-上海港联合,他们不求控股只求做大做强,为长江港口走联营联合路子树立了典范,此外,城陵矶港走了一条非联合的路子,他们与岳阳林氏集团联合,对企业走出困境筹集建设贷款资金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港实行长江战略集装箱公司与长江各港很多集装箱公司联合,对促进长江港口集装箱发展,提高港口效益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长江港口已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港口建设投资方式已经由单一的主要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政府投资、地方、企业筹资、利用外资、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投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机制,有力促进了长江港口的发展。

六是港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港口彻底下放地方,政企分开,相应进行了港口理货、引航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港口改革配套规章和措施,这对加强港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促进了港口发展。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了地方和中央对港口管理的关系,充公调动了沿江地方政府支持港口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港口集疏运供给能力、运输费用、服务水平和便捷的通关体系以及信息平台的建设,使港口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参与市场竞争力水平显著提高。

长江港口体制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

长江港口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实行政企分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改革不彻底。体现在新组建的长江港口管理机构大部分都是事业性编制,需靠自收自支来解决机构运作费用。存在与管理对象争利的可能性,一定程度削弱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及正当性。个别港口仍然存在“一港两政”的多头管理现象。如九江港,根据《九江港总体规划》和九江行政区划设置,九江港规划范围包括九江市域内、鄱阳湖区及其主要支流岸线。但根据现行港口管理体制,有两个港口管理机构,其中一个负责管理长江长江沿线,另外一个负责管理其他水域。这种体制不利于港口的长期发展和对《九江港总体规划》的组织实施,更不利于九江市充分发挥沿江优势,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赶超发展战略的实施。

新组建的港口管理机构上下级组织体系功能发挥不完善,一定程度影响港口行政管理效果。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偏重发挥基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但上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能没有充分体现。如部级、省级港口规划宏观统筹管理乏力,一定程度影响港口行政管理效果。如省一级缺乏统一港口规划控制引导,造成同一省区内各地方码头建设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投资、同质化竞争严重。

港口行政管理机构在长江岸线使用审批上权威性不够,一定程度影响港口在城市中心地位作用的发挥。新的港口管理机构与本地其他涉水管理部门在长江岸线使用上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如长江岸线使用应由港口行政管理作为主管单位才合理,但是水利部门也在进行岸线管理,还有其他部门在管理。由于同一地区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涉水管理部门,沿江地方政府为了加强长江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多采用岸线联审方式进行,一般由即由市发改委(沿江办)组织召集港口、海事、规划、国土、水利、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涉岸港口项目进行岸线联审,各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发表联审意见,联审会实行一票否决制,项目通过联审后由市政府下发联审同意意见,项目建设单位根据联审意见再到各职能部门办理各单项报批手续。该管理方式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使得建设单位少走弯路和回头路,不利之处是容易使建设单位认为岸线联审意见就是法定的岸线批文,弱化了港口部门的职能,给港口部门的岸线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种管理方式也造成港口在岸线资源使用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港口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仍显不足。航道、锚地等公用设施是加快港口发展的基础性设施。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和足够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长江港口公用设施的建设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长江港口公共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航道水深不足、锚地严重缺少的矛盾仍然突出,港区航道基础条件仍待改善,随着船舶大型化发展,港口专业化接卸能力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经济的发展。

港口体制改革后,各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都能按照政府赋予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各尽其责,但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不够、协调乏力,“各自为政”和“各自为战”的情况普遍存在。省际间双边、多边港口行政管理事务协调难度大、效率低。

地方政府在港口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承担出资、管理、维护义务缺位。已经实施的《港口法》已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这一块资金并没有得到落实,涉及部颁规定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养护渠道界定义不明确,致使长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实际上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严重影响长江港口功能的充分发挥。

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建议

当前,长江港口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港口体制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总结近十年长江港口体制改革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为切实加强长江港口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长江港口建设、经营市场秩序,鼓励和保护港口企业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港口生产力,满足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港口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尽快把沿江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纳入地方公务员管理体制,经费由地方政府全额预算解决。按照《港口法》和交通部对港口体制改革“一城一港一政”的原则要求,建议对各地港口行政管理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

充分发挥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交通运输运输部在港口规划方面权威作用,建议尽快出台沿江省级港口布局规划及长江干线港口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和省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长江干线港口城市的港口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沿江地方政府要赋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岸线使用方面发挥管理主体作用。港口建设和岸线使用严格按照港口规划执行,发挥港口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岸线资源利用中的中心地位作用。

港政行政管理部门要与当地涉水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如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合执法力量打击违法行为、形成管理合力高效解决影响港口水运发展的问题。建议由长航局建立一个集港口、海事、航道、公安、通讯等单位组成涉水联席会,聚集港政、航政、水路运政合力,为长江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第5篇: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发展各类社会事业,一座江海之城开启了近现代文明的征程,人们赞誉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如今,南通以拥黄海浩荡、揽长江奔腾的豪情,拓海优江、陆海统筹,进行着一场名城复兴的伟大实践。经济增长稳中向好。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53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0亿元,增长13.2%,二者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3.1个百分点;深化改革展开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级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形成50多项改革意见和方案;开放开发深入推进。获批江苏省“走出去”先行先试试点城市;通关“单一窗口”基本形成,外贸进出口总额首超300亿美元,增幅居沿江八市首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性考核验收,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梦的南通篇章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南通,聚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之优势,抢国家陆海统筹发展战略之先机,谋港产城融合之良策,正在奋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新南通、迈出新步伐” 的铿锵乐章,已在700万江海儿女的追江赶海、弄潮创业中奏响。

陆海江的激荡

――从依江傍海走向追江赶海,打造独特优势

昔日南通,虽依江傍海,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度被人称为“难通”。今日南通,大桥梦、港口梦一个个变为现实,南通不再“难通”,“通企”争相“出海”,这座“近代第一城”又一次扬起了追江赶海的风帆。

放大江海优势。依托沿江沿海“T”字型主轴线交汇点优势,着力构建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中上游及苏中苏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打开过江通道。围绕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跨江发展,在166公里沿江岸线上,建设崇启大桥、崇海大桥、苏通大桥、沪通铁路公铁大桥,打开四个过江通道,让长江天堑变通途。编织高速公路网络。以南通城区为中心,建设海启高速和锡通高速等项目,形成“两环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布局,覆盖所有县级及沿江、沿海地区重要节点,市域内半小时即可进高速。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网,密布全市;“三纵四横”内河航道网实现江、海、河联动发展,实现沿海三个港区三级航道疏港,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七客八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打造综合运输枢纽,实现客货运输无缝衔接。

激活陆海资源。资源活,陆海兴。南通陆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接近10000平方公里。只有通过陆海统筹破解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制约,才能让沉寂的资源活跃起来。破解瓶颈制约。以往沿海区域与中心城市(城镇)之间建设用地空间匹配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较低;陆海资源统筹利用及管理衔接和协调不够;海洋资源开发缺乏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市场在陆海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优化开发格局。沿江地区不断优化,适当转移沿江工业,进行提升转型,创造更多的生活和生态岸线,创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彰显出滨江城市特色;沿海地区着力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以港口引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使沿海前沿区域成为城市建设的龙头。科学配置资源。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和制度设计,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目标,构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弘扬江海精神。浩瀚的大海孕育了江海儿女海纳百川的坦荡胸怀,奔腾的长江养成了江海儿女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二者共同铸就了南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灵秀隽永的江海文化。厚重的楚汉文化和灵秀的吴越文化在这里融汇激荡,碰撞出南北兼容的江海文明和北雄南秀的江风海韵。6500年前,伴随着南通的成陆而孕育的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最重要的代表,环濠河建成的20多座博物馆成为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相互交融的江海特色文化地标。弄潮创业的江海儿女。南通先后走出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历史名人,孕育了表演艺术家赵丹、著名诗人卞之琳、数学家杨乐、书画大师范曾等当代名家,诞生了两院院士38位,世界体育冠军18位,其中奥运冠军7位。追江赶海的江海精神。千百年来,南通先民围堰造田、开荒煮盐,盐海变桑田,蛮荒成福地。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缔造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等10多个全国第一,南通由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当代,南通作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大战略的叠加

――从江海联动走向陆海统筹,描绘广阔图景

江海联动,结束了“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历史。陆海统筹,承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新世纪头10年,走出了一条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近几年,陆海统筹绘就了未来发展的广阔图景。

大视野决策。决策事关长远、事关成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未来。面对沿江地区转型升级的困境和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需求,着力解决陆地与海洋、沿海与腹地、沿江与沿海之间有利有序可持续的互动关系问题,最大限度激活和释放海陆江河的开发潜能,以新的思路、新的改革举措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以体制机制变革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创新驱动要活力。站在南通的角度看全国。随着对陆海统筹认识的深化,国家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南通陆海统筹发展正当其时。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南通。南通具有沿江开发和向海开放的独特优势,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是历史选择、现实选择、战略选择,必须确立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理念,以通江海、达天下的胸襟,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世界经济大局中落子布阵、寻求出路,打造长江经济带面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早日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大布局引领。布局新则发展新,布局活则发展活。在陆海衔接上,整合陆域与海洋资源,推进陆海发展定位、陆海发展规划、陆海资源有效利用、陆海生态环境建设、陆海统筹管理、陆海减灾防灾体系“六个衔接”,形成内陆、浅海、深海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在空间优化上,把沿江“腾笼换凤”与沿海“筑巢引凤”有机结合,构建沿海、沿江、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五沿”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集聚上,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等,突出产业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在海洋经济上,重点打造通州湾区域开发“一个新引擎”、沿海蓝色产业发展带和沿江新兴产业发展带“两个发展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集聚区”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

大手笔推进。目标既定,关键在执行,重点在落实。总体方案推进。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结合南通实际,制定5个具体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把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解成100多项。各地区、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滚动编制年度推进计划,细化和深化具体工作方案,确保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先行先试探路。肩负着为全国全省发展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证换发证等试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市级中心镇和沿海“区镇合一”管理改革等试点;推动“苏通经济圈”建设,共建中新金融合作试验平台等。组织考评保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陆海统筹改革工作列入政府重点经济工作考核内容,将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的相关事项优先纳入“政府创新奖”评比。设立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研究重大问题,按季度做好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的收集汇总和督导落实。

港产城的融合

――从陆海二元走向三位一体,探索统筹新路

“以港促产,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南通人深谙其道,以国际化的大视野,确立“港产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打破了以往陆海二元分割的局面,探索了沿海城市陆海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用科学规划引领融合。先进的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精准定位导航。规划建设产业升级的创新地带、生态文明的绿色走廊、与苏南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加大沿海地区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力度,建设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打造东部沿海的新增长极、接受上海辐射的先导区。高点规划引领。高起点规划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配置港产城资源,以城市功能为产业、港口发展提供支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把“江景留给城市,产业建到海边”,形成一体化开发、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核心区域突破。规划引导临港型、基地型大项目布局沿海,推动国家大型石化、能源等项目落户。围绕沿海开发、陆海统筹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重点“开发通州湾、建设新港城”,规划发展高端装备、船舶海工、粮油加工、仓储物流、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把通州湾建设成“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

用创新发展促进融合。创新是融合的手段,融合是创新的目的。完善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投入、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分配、人员激励机制,加快港产城融合互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港口、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载体。把创新的要素融入到港产城的融合发展之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自主创新核心区,引导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加快产业研究院、云计算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延伸创新链条。打造“产―学―研―金”复合链,加快孵化基地和人才特区建设,创建国际化人才高地,以高端人才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新兴产业产值超4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用体制机制保障融合。港产城融合根本在体制。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按照区镇合一、产城融合的思路,推进8个沿海前沿重点园区、城镇规划一体化修编工作,加快推进沿海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载体平台支撑。全面实施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程,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为重中之重,努力释放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全面推进与上海、苏州、武汉等地合作,深化各类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内涵,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等“八类平台”。完善政策服务功能。创新财税、金融等政策,整合产业、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赋予开发园区在投融资、行政审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研究陆海一体发展、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制定海域使用二级市场建设、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案,推进海域管理制度改革、金融配套改革、农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等改革。

试验区的破题

――从政府主导走向市场配置,增强发展动力

陆海统筹,改革先行。南通将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围绕“强市场、好政府”目标,制定11项38条深化改革举措、50多项改革方案,取消、整合、下放147项审批项目,形成以“5张清单、5个平台、5项重点改革、5大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基本框架。

在海域使用管理上突破。南通发展的空间在海域、潜力在海域。针对海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较低;海洋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带动能力不强;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难以支撑持续发展等问题,实施了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改革,用市场的巨大力量盘活用好有限的海域资源。抓好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点,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发展规划等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有效对接。创新海域使用权管理,完善产权登记、海域价值评估、海域占用补偿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权、海上构筑物的海洋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经营性建设用海使用权市场化配套。深入实施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全面推行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直接办理基本建设审批、工商登记等手续。

在陆海土地统筹利用上变革。按照以政策创新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以“多规融合”统筹土地利用规划,以“开发强度”配置建设用地规模,以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以生态优先合理开发滩涂资源的改革思路,谋划实施“节约集约创新”、“空间布局优化”、“耕地保护升级”、“土地整治示范”和“生态建设优先”五大专项行动。建设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证换发证试点,探索推进陆域土地与新围垦土地统筹利用机制;优先保护陆海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农业(渔业)生产空间、统筹优化建设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建设用地规模;开展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创新,探索重大项目补充耕地统筹办法、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方式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模式,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群众利益不受损,生态环境有保障。

在金融改革上深化。金融肩负着连接各类要素市场、实施资源配置的重要职能。在推进陆海统筹中,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普遍存在,融资规模的提升空间和融资结构、金融政策的优化空间依然很大,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引进国内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通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设立民营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加快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发展,力争2015年创投机构总数突破100家。推进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发行,为开展地方政府债试点奠定基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功能型离岸金融服务平台。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业务上先行先试,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发展“商圈贷”“供应链融资”“个人信誉贷”等新型融资方式,推广知识产权、海域使用权、海上构(建)筑物抵质押贷款业务,为陆海统筹发展提供更多融资平台。

在全面接轨上海上创新。接轨上海就是大机遇,跨江入海就是大发展。制定实施全面接轨上海行动计划,主动对接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争取进入江苏建设自贸区申报范围。加快南通综合保税区建设,在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拓展金融新型业务、创新海关国检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努力把综保区建成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优选区,为进一步对接上海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交响乐的变奏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奏响时代乐章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南通人追江赶海、超越自我演奏出的时代交响。在这首恢宏乐曲的变奏中,陆海统筹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理念、区域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陆海资源优势互补、生态环境资源统一保护,实现了陆海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陆海统筹发展的核心要义。这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在苏中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发展质态上还有差距,生态环境等指标还没有达到苏中平均水平。过去,印染、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是南通的“心头之痛”;如今,南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突出位置,作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台阶。八年前,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八年后,验收通过,在建成国家生态市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守护好大江大海生态家底。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绿色战争。按照“治企、降尘、管车、控煤、禁烧、联防”12字方针,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以零容忍的态度、最浩大的行动,把住“两高一资”督查关;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等,铸就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剑。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时,对全球规模最大首套制浆造纸尾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装置给予充分肯定,该装置正是由南通建设,日处理尾水能力达到4万吨,相当于新增一个再生水厂。

必须坚持向海而兴、蓝色崛起。世界发达国家兴起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背海而弱、向海则兴,封海而衰、开海则盛。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南通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高高扬起追江赶海的风帆。向海开放拓展新空间。大手笔规划建设沿海岸线200多公里、8个工业园区沿海经济带,吸纳数千亿元投资,以更高的起点、更长远的规划建设通州湾,依托“三水夹两沙”的自然禀赋,规划40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用地,筹建5-30万吨级码头群。向海延伸发展新经济。打造海洋经济发达的富饶海洋、海洋环境优美的美丽海洋、海洋管控和服务手段全面信息化的数字海洋,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海域管理、海洋环保、海洋预报减灾、现代渔业”五个领先,形成船舶海工、临港产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保护海洋优化新环境。让黄色的陆地和蓝色的海洋在绿色发展中有机统一,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态势。制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生态环境应急预案,实施环境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完善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坚持统筹并举、永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陆海统筹突破了重陆轻海的区域发展传统思维,从全局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将海域和陆域看作是既相对独立又地位平等更相互影响的地理要素,在资源开发、空间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协调。在发展过程上。由重视陆域经济向陆域、海域并重转变,探索实现陆地、沿海、海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利用,推进陆域产业、临海产业及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海域和陆域技术、人才、土地、海洋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发展状态上。通过统一筹划陆地和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区域政策,为突破陆地资源要素束缚和海洋资源无序开发的瓶颈提供可能,以资源的合理流动为两者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海陆生态系统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大海的潮涌,给南通无限遐想的发展空间;沿海的腾飞,将让南通更加璀璨地崛起在江海之滨。陆海统筹,将鲜明地写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旗帜上;陆海统筹,将促使南通建成经济强市、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并向着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