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

第1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思政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

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并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理论与实践、基础性和先进性高度结合,在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非环境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更加重视对环保从业人员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因此,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

一、兼顾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专业教育目标主要包含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方面。其中知识传授主要指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的热点问题;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科学严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德育教育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加强其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使学生把爱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特色案例,使学生立足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提升绿色发展自信。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该课程面向广泛

生态环境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思想意识保障。《环境科学概论》不仅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环境教育选修课程,以及面向基层专职、兼职环保从业人员的环境教育培训课程。

(二)该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该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三)多模式多手段结合

可以将特色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发挥课堂的专业性及德育育人功能。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

围绕环境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思政教育设计如下:通过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构建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观,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如设计表所示。

四、立德树人和示范辐射双重效果

通过该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拟达到立德树人和示范辐射效果双重目标。立德树人效果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二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三是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四是提高环保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可有效提升基层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责任意识。示范辐射效果主要包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示范带动效果,二是校内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带动效果,三是课程面向对象的辐射,四是服务地方环境教育的示范效果。

第2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小学体育课 开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引言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在巨野县章缝镇一学期的支教经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县居于前列,但体育课程的开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本研究旨在发现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巨野县章缝镇8所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录中国知网、学院图书馆等查阅室查阅有关农村小学体育课开展情况有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调查目标和项目。针对当地小学领导、体育教师及六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共216份。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巨野县农村小学师生对学校体育课的态度分析

1.男生与女生对体育课喜爱程度对比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学生群体里面是非常受欢迎的。但男生喜欢体育课的程度79.5%远远超过了女生的51.2%,这一数据表明性别因素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体育课要多考虑到适合女生的体育项目与教学方法。

2.体育课的重要性及对待体育成绩的态度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六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是高达5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这说明学生对作为教育一部分的体育认识还不够,态度也不够端正。在对待体育成绩这一态度方面说明现在学生只是片面的追求好的成绩,而忽略了体育运动过程的真正价值。在这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引导纠正学生对体育课的错误态度。

(二)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课运行情况

1.教师编写教案及使用教案情况分析

教案的使用情况和编写情况的拟合程度较低,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师编写教案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应急使用,教案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大,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授课时要加强教案的编写程序进行授课。

2.学校编写体育教学计划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访谈等,可以看出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教案、教学计划的书写都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人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书写,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编写。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章缝镇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比较令人满意,但是体育课被占用现象普遍。教师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的拟合程度过低,大多教师编写教案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紧急检查;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强。

2.巨野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短缺、不符合标准或无法正常使用,不能满足体育基本教学。

(二)建议

1.加强农村小学体育课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一切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体育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将学校体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及时传递给每一位体育老师。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更好的为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服务。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特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各级运动队,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或兴趣参加运动项目。既达到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增强体质的目的,又可满足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多元化的需要,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体育资金投入改进体育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小学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应培培.德州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3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

1.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

在中国古代,设计被等同于“意匠”,“百工之技”,体现着东方传统而朴素的美学观念和生活理念。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推移,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活动日益得到完善,并影响着近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概念源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大约于20世纪中期经由日本传人国内,翻译为“图案”,英文表达为“design”,被直译为“迪扎因”,从此,开始了与传统意义完全不同的设计之路,这条道路基本上是建立在工业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一反上千年来以服务贵权阶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在意识形态上有了新的突破,经历了从“图案学”到“现代设计”的转变过程,其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一直都处于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状态,并未受到重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之佛先生的《基本图案学》,《基本工艺图案法》,雷圭元先生的《新图案学》,《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图案基础》和《中国图案作法初探》等书,对中国图案理论做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基于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体系,中国原有的“工艺美术”开始转变为建构于这些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现代设计的概念才渐渐在中国确立并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才使国内设计艺术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尤其是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的。

2.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存在问题

2.1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性

目前,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体系都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地步了,设计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而且,基于几十年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设计艺术体系的建立,设计市场的运作还是设计受众的培养都已经成熟和完善。而相比之下,国内目前这相关领域的建立和发展都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

2.2艺术设计人才群体的不单纯性

目前的高考制度的缺陷使参加艺术类考试成为获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捷径,许多文化课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长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大量并非出于学科热情而进入这一领域学习的学生势必会为日后的学科教育开展带来相当的难度,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专业素质的下降,因此,目前的这种考试制度是急待改革的。

2.3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设计的不科学性

多数情况下,目前的高等院校对设计艺术学科课程的设计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旧沿用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所创立的课程设置程序。与现代的艺术设计脱节,带来了许多问题。

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的广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提留在单纯为学设计而学设计的层面上,后果是设计者自身人文、社会等深度精神层面的缺乏而使自己的设计很难向更高层面上得以发展。

还有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正在渐渐失去自己宝贵的传统与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更加没有个性特征的存在。

2.4考试制度的滞后性

艺术设计专业考试制度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这已经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使学生在进入高校教育阶段之后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正常的设计学习阶段,对自身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仍长期徘徊在对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的掌握中,对纯艺术领域与设计艺术领域的界限划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过分注重基础技法,忽视了设计思想的培养。

3.现代社会的需求,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要重新定位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就是将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方式,融与现代设计中,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关注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融会,挖掘出古老文明的精粹,将欧美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人的哲学思想,构筑有生命的当代艺术建筑。同时,也是一位能够熔自然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设计大师。

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和懂得人类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范畴的知识和智慧。这样,他在设计过程中才有可能不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且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全盘考虑问题,关注人类文化,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人类未来,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生态的问题,已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通与共建,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之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生存环境更符和人性。

4.对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展望

国内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转型阶段,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原则,以适应新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则:明确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准确理解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既提供知识面宽广的文化教育,又传授专业实践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能。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找回自己,需要看到遵循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并不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本性,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更应该在这场运动中借助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彰显自我,塑造自我。我们所希冀的中国现代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古代传统为文脉,培育富有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装饰,2002.12.

第4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案导学 编写原则 实施策略 注意事项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①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师的根本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教会他们“学”。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学生”这类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仍在不断上演。因此,必须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案导学正是一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以期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效果。因此,编写导学案必须慎之又慎。

1.编写导学案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导学案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本地区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合并、重组,设计出体现教育改革新理念且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的导学案。

2.编写导学案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应尽量做到“一课时一目标一学案”,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3.编写导学案时要重视学情。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应用者,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编写时要注意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编写好的导学案要有启发性。导学案不仅要重视“学”,还要重视“导”。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障碍,做必要的提示,降低难度,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励。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每一个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必须完成的环节。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储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必备的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若教师只是口头说预习某个内容,学生不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不知道重难点在哪里,预习过程就如同瞎子摸象,胡乱一抓。若使用学案导学,学生就可以根据导学案上明确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及预设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如果有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就能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这样的预习才是有实效的预习,同时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放矢,自然会事半功倍。

2.设问激疑,提高课堂活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是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状态。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已经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此时他们急需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才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孔乙己》的结尾有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阅读时往往略过。我在编写导学案时,特地在此处设计了两个问题:“大约”和“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词,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这句话中?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在预习时学生就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课堂上他们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时候,我引导他们仔细地阅读全文,让他们在小说中找出关于孔乙己生存状态和人们对他态度的句子。从人们漠不关心的态度中可知人们不会知道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从孔乙己窘迫的生活状况可知他确实是难以生存的,最终学生明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表现了当时冷漠麻木的社会现状。学生在这种“课前质疑―讨论探究―分析释疑”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性,最终有所悟有所获,收到很好的成效。

学案导学中预设问题实际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准备性活动。若无这一环节,便无法达到“受激发的状态”的效果,学生就难以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学习中。

3.检测探究,巩固学习效果。检测探究是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从学会走向会用的过程。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检测练习既可以检查课内学习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

当然,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检测探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这部分可以设计为课内语段阅读,也可以是课外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或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后,再拓展阅读《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把这三篇作品比较之后,学生便能理解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及他故作旷达乐观的思想。

在检测探究阶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疑引导学生探索,也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探索,并提供恰当的帮助,让学生不仅会学更会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学案导学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应注重学法指导。导学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注重学法指导。若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编成一道道题目让学生做,不仅不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

2.使用学案导学时,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切不能因为新课标中强调学生要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就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知道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教师的讲解非常必要。

3.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程中会产生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切不可拘泥预先准备好的学案而对学生的疑问置之不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教学的技巧所在。”②学案导学就是这样“高度教学的技巧”之一,它不仅可以引导学习、深化知识、提高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质疑、创新的能力,就如输送营养的小溪,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有活水注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是会思维会创造的人。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在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中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注释:

①陶行知文集.教学合一.江苏教育出版社:37

②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1984.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案 启示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23-0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本文选取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与我国教案样本进行比较,尝试分析中德教案设计的异同,比较优缺点,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教案撰写提出有益的参考建议。

一、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

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具体可见表1。

(一)中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教案模板,但整体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包括要素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一般教案都包含有开课单位、授课教研室、课程名称、授课课题、授课形式、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教材、授课时间及时数等。此部分信息以表格式撰写为主要,层次清楚。

2.教学目标。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以陈述语句表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目标(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目标(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俗称三维目标。

3.教学重难点。通常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本单元、本主题)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重点,即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即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4.教学方法、手段及媒介。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中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教鞭、翻页笔,多媒体计算机,PPT课件等。

5.教学过程。本部分是教案的主体,教师需要详细描述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具体包括课程复习引入、课程新授、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本部分内容有些教案以文本式的结构表达,也有用表格式的结构表达。

6.作业布置。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设计,巩固加强的内容,作业布置分为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

7.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一方面帮助教师把握教学主体内容,另一方面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提供必须要参考。

8.教学反思。授课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的具体过程,教学内容及自身的教学直接感受与学习的反馈进行反思,挖掘优点,指出缺点,以便进一点的改进。

9.参考资料。本节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用的文字性材料。

总之,我国教案的撰写主要以教师个人编写为主,有部分属于集体备课,教研组或课题组共同撰写。

(二)德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据了解,德的教案有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关的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内容要求比较规范,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框架。本文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学教授授课提供的翻译稿,笔者进行了相关整理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要求撰写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主要有:教师姓名、学校名称、专业、本课时的主题、时间、年级与班级、教室、地点与日期等。

2.阐述本课时的主题意义。要求从教学大纲相关规定,与职业实践的相互联系两方面出发,阐述本课时选取的主题的当前意义,即为什么教学内容对“今天”而言是重要的;未来意义,即这节课对学生的未来有什么意义;典型性意义,即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本部分填写课时安排,安排中要求突出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必须列出具体的上课时间,主题及内容要点。

3.学情分析。对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全面分析,对学生的人数与性别、学习兴趣状态、家庭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背景等基本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对专业能力从四个纬度出发,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描述学生目前的能力状况。

4.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5.教学设计分析与说明。要求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式的分析,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说明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二是说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流程。三是为什么使用主要阶段中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与方法。四是主要的阶段有哪些,做出过程特征描述,设计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

6.教案设计表格。本表格细化落实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与前面的内容要对应,保持一致性。强调了上节课结束前布置的作业或上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描述中,从时间,行动阶段、教师活动、参与者活动、学习方法、学习媒体(材料、媒介)等方面着手,特别强调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语言行为。本部分是描述得最细致的部分,将直接做好课堂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还要进行总结,板书结构布局及家庭作业。

7.参考文献。列出本节课参考或者引用的文献。

8.附录。把本节课用到的材料都需要附上。

9.备注。

二、中德两国教案设计的异同

中德两国教案的异同可见图1。

(一)相同点

中德两国的教案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结构清楚,层次清楚,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描述、参考文献等相同的结构点。透过整体的结构深入到具体的内容里分析,两国的教案课时安排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

(二)不同点

通过深入内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德两国教案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有以下方面的差异:

1.整体感受。比较中德两国教案的整体感受是中国教案比较概括精练,采用表格或者文本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容比较偏理论、学科化比较严重。而德国教案倾向具体而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关系,采用表格方式呈现,内容要求细致,而且表述要求有理有据,必要时需指明出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部分进入第二部分都必须要设计相应的过渡语言。

2.设计理念。从教案设计理念分析,中国教案侧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体现比较明显;而德国教案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学情分析还是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较多的细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可以学到的内容,而不是突出教要教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师必须要说明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

3.学情分析。中国教案的学情分析,在教案撰写的内容中涉及了一部分,更多是出现在说课稿,内容比较空泛,不够具体细致,这个方面与德国教案的差异比较大。德国教案对学情分析是细致入微,一是特别强调了数据统计重要性,对学生的基本信息都要求进行数据统计,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目了然,有助授课教师特别是代替教师迅速了解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二是学情分析深入学生的经验背景,这对于教师准备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切性方面大有裨益。三是突出能力分析,将能力细分为四种进行详细阐释,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四是分析的内容突显动态性,与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一致。

4.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目标,德国分成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我国教案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德国教案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说明,不仅要撰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分析说明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其理论的依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确定目标,而是基于一定教育学理论才可以确定。在能力目标方面,中国教案内容更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特别知识能力而非实践能力;但德国教案除了关注学业能力之外,更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的发展。

5.教案设计。在教案中的主体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中国教案一般都是比较精练写出教师的活动,对于学生活动强调不如德国教案的细致。其区别在于,一是时间安排上,德国教案要求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必须明确标注。二是设置了行动阶段,这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特色之处;三是强调每个阶段的学生方法与学习媒体(材料、媒介)。四是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性语言行动,每个环节的细致点都考虑到,教案相当的具体且有可操作性。

6.评价方式。关于评价方式,其实是中国教育的弱点,因此在教案里也体现比较明显,几乎没有涉及,如果有也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化。而德国教案特别强调评价,对于教学目的是否实现,都有一定的评价,把评价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需要一一对应。

7.板书设计。中国教案的板书设计放在教学过程之后,而德国教案的板书设计置于教学设计表格之中完成。

8.附录与备注。中国的教案没有这两个部分,而德国教案有附录与备注,主要原因是与督导评估有关系,尽可能为督导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以便于进行合理、恰切的评估。

三、启示与思考

经过两国教案的对比,发现了中德两国教案之间的差距,比较在于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更好的改造、完善自身。因引,我们从德国职业教育教案比较入手,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

(一)教师能力培养从细节入手

撰写教案是我们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案撰写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它是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比较发现我国教案存在的弱点,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优秀经验。

在撰写教案上,我们必须学习德国人对待教案的严谨、细致、务实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对准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强教师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性,每节课都要撰写详细的教案,对知识内容选择依据、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等,都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单纯在教案出现相关的文本而已,从理念入手改变对教案的表层,粗浅的认识。

在专业化日趋细致的时代,专业性的体现更注重于细节,教书育人不仅需要宏观理念的指导,更需要从细节中着手,能力培养才可以落实。

(二)教案设计凸显“以生为本”理念

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我国教案对“以生为本”理念体现不够,内容设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出现在教案中基本上是被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而且答案都是单一的,学生的多元性、个别化完全被忽视,教师关注的是统一的进度,而不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德国教案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本节课选题意义中从三个方面强调了选题对学生的价值与帮助。学情分析更是服务学生的又一例证。教学设计从教育学角度阐释教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设计表格别增加了参与者活动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设计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对于我国教案的改进,可以借鉴德国的教学设计表格,不是学形式,关键是学生内在的实质。一是以“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来设计教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好细节学情分析,需要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教案设计提供统计数据支撑。二是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问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生学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社会性意义与价值?”“学生如果不愿意学,我应该怎么办?”如果能给这三个问题以肯定的、满意的回答,教案的设计往往能体现“以生为本”。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听,关键在于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考虑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强调有理有据

我国的教案撰写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教学设计从来没有在教案体现出设计的合理性,没有强调设计的依据理论。在德国教案中,从目标的确定,选题意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教学过程方式与方法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强调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职业实践的要求。这可能与德国的教育相关文件都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有关系,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撰写教案去掉主观性,能从更客观地角度审阅教案的合理性。

将“以教师为中心”现状改变,突出“以生为本”理念,需要我在撰写教案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不是教师的主观臆造,“这个学生可能喜欢?这个学生可能需要?”一切都要有事实依据,追究其合理性,撰写、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设计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要有问题意识,让追求真理变成一个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当前的现状。

(四)教案设计注重集体智慧,强调团体协作

德国教案是按照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来撰写的,一个领域通常由3-5名教师来承担,教案设计都是小组合作完成,更加注重集体智慧,强调了团体协作,让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发挥在他擅长的领域,进行优化组合,将团队建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的教案受到学科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借鉴德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逐步被消除,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越来越难。我们更需要团队的力量,一起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借助互联网形成教研团队,参加教师实践社区,向他人学习,注重教育智慧的分享。同时,在学校里要学会依靠教研组,向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习,一起共同备课,共同协作,共享集体智慧,享受教学的乐趣。

(五)教案设计突出能力导向

我国的教案撰写也有能力目标,但不够细致,在德国教案中不仅对能力进行了细分,并且要求能力目标在教学设计哪些环节进行体现,强调对应的一致性,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突出能力培养的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好的建议。

要做好突出能力导向,需要教师改变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成长,还需要关注能力发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情分析,有步骤地改革,突显能力导向在教学应用。

教案的设计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明白一个道理容易,重要的是坚持不忘初心,关键在于落实到行动。只要我们坚持学习他人优秀经验,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改进教学,促进自身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佘雅斌.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活动指导课程教与学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4(15)

[2]曹周天.教案写作的概念、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念与实践,2014(29)

第7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语文学科的备课,是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其实质是教师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教学思想的阐释,对所教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梳理,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的过程。由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的备课,它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决定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基础;对语文教师来说,备课不仅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更加体现教师是实施师本教育,还是实施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外在的凸现形态。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准则。

现实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备课就是写教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窄化了备课的内涵和外延。从本质上说,教案只是备课的结果,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书面语言的符号记录。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备课不仅只有写教案,还包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生情况等诸般行为,在课后还有教学反思等行为。可见,备课绝对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上课准备的书面材料,它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反映动态的教学构想的思维流向。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教师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教师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备课,总是先有备课后有教案。也就是说,无论教什么内容,总要首先对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构思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把这种构想的轨迹、设计的思路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才能形成教案。它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体现,是教师综合主客观情况进行教学艺术处理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教案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些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要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最后是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要想备好一节课,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认真研究与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并对应本学段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科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该学段教学目标,将各类目标有系统、有层次地落实到相应的单元(或课文)的教学内容上来。

2.熟悉学段的教材内容,疏理教材中各知能点间的结构逻辑关系,理顺学段的教材内容与上下学段教材内容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确定学段的教学重点。

3.了解教学对象,通过对前一学段学生对语文学科“学情”的把握,掌握学生知能现状,并通过学生家族背景、个性特长及其生长环境的分析,预测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趋向,建立学生档案。

第8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农村科技服务 体系 内容 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这是要发挥农村科技服务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诸多专家和学者在此之前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林国华提出建设以事业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介为主导[1];丁楠认为科技NGO因其自身的特殊优势,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能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培育新型农民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回应性[2];姜绍静为弥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缺位,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3];张开云认为须通过建构“差异”策略、多元化策略、系统供给策略和资源配置优先策略的系统制度安排,改变农业科技服务的“缺位和种类单一”格局[4];顾骅珊提出政府应建立创新部门协作和地方联动管理制度、建设新型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议[5]。

而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仍很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村能源依然紧缺,加剧了自然生态恢复的压力。这就对农业科技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生态文明,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内容的创新进行研究。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的体系设计

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设计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农民及农民组织、评估机构等。详见图1。

(一)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

第一,政府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起引导和导向作用,摈弃政府对教育和推广的大包大揽;第二,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农民及农民组织实现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第三,构建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第四,构建科研、教育、推广全过程的评估机制。

(二)体系设计的主要运作机制

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营造符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环境;第二,科研单位根据农民及农民组织的需求反馈,中介机构的效果反馈拟定研究项目,向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申请立项评估,拟定研究的项目需要包括完整的需求分析、科研方案、实施进度计划、教育和推广方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方案;第三,中介机构采取与科研单位合作或者从科研单位受让科研成果进行教育与推广;第四,评估机构根据科研单位提交的需求分析、科研方案、实施进度计划、教育和推广方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方案,以及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对科研单位提出的拟定研究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得出结论呈交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第五,政府部门根据立项评估结论批准立项,并根据科研单位提交的科研方案实施进度计划分阶段下拨科研经费;第六,科研单位在启动经费到位之后启动科研项目实施;第七,中介机构依据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方案获取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并根据实施进度计划、教育和推广方案组织和安排科研成果的推广,完成农民及农民组织的教育方案;第八,农民及农民组织将科研成果应用的结果反馈至中介组织和科研单位,科研单位根据反馈结果改进科研成果,中介组织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育和推广方案;第九,评估机构在科研项目启动之后,对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评估,并及时将评估结论反馈至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第十,科研单位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向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申请结项;第十一,评估机构根据立项时确定的科研方案、实施进度计划、教育和推广方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方案,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及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出具科研结项结论;第十二,政府部门根据评估机构的结论,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奖优罚劣;第十三,政府部门同时还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科研项目监测评估结论对政策进行调整。

(三)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第一,此体系设计是针对农村科技的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最终的应用;第二,应对根据体系设计的运行机制构建信息平台,并向全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保证运行机制的公开、透明;第三,评估机构由行业协会主管,使之成为独立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之外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行业协会根据评估机构的过往业绩评定评估机构的资质,获准进行评估的范围;第四,原有的推广机构一方面可以采取与科研单位合作的形式成为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在评估能力和水平达到行业协会对于评估机构资质水平的要求可以申请成为评估机构,这也就要求原有的推广机构脱离政府部门而成为市场参与主体。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的内容完善

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在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下应该就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就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进行完善。

(一)节约水资源

节约水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进行完善:发展衬砌渠道输水与管道输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改进地面灌溉方法和采用节水灌溉;鼓励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加强工程节水技术与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传统节水灌溉方法?;鼓励回归水、劣质水、雨水、土壤水、海水淡化和雾水、露水的利用;减少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

第9篇: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习小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因此,学校应把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一把手亲自来抓,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方案,形成由校长主抓,教务处牵头,各处室、各年级密切配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1.领导重视是学习小组建设的保障

为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的领导,学校应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学习小组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计划、方案、措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学习小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健康发展。

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学习小组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各年级配合。

教导处: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方案和各项工作措施,制定课堂标准、考核办法,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评估阶段性目标,总结阶段性成果。协助年级组长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评选课程改革积极分子(教师)等。负责对学生和学习小组、班主任的评价、考核,表彰先进小组和积极分子(学生)。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办公室:收集有关数据,把学习小组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教师学期和学年考核。

年级组长:对本年级学习小组建设负责,监督、检查、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负责协调各部门,及时反映和解决运行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小组长。

教研组长:把小组合作学习纳入教研组考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进行教科研活动。

备课组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研讨设计课堂流程,编写导学案。

班主任:对本班学习小组建设负责,划分好小组、选好小组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负责,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制订计划目标

制订三年活动计划。

准备阶段:约为一个学期。学习理论,参观考察,转变观念,制造舆论,营造氛围,试点探路。

第一学年: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学习小组,推进小组学习有序进行、健康发展。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二学年: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学年:形成成熟完善的学习小组建设运行机制,小组学习形态课堂覆盖率达到95%,小组学习形态课堂建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组学习课堂形态和模式。

4.学习小组建设

分组:建议6人一组或8人一组。按性别、成绩、性格、特长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

建议行政组、学习组合二为一,把学习、纪律、卫生等捆绑考核。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学习、纪律、卫生的副组长各一名(可兼职),积分统计员(也可叫组长助理)一名。

建立结对帮扶、捆绑考核机制、竞争激励机制。

小组长培训:每期培训一次。培训内容:①小组长职责;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③组织协调能力培养;④小组长个人素质提升;⑤小组竞争激励措施。

5.教师考核

在学期、学年度考核中拿出一定分值进行学习小组建设的考核。

考核内容:① 听课评课;② 教案检查(重点看教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③ 导学案检查或抽查(重点看导学案是否符合学习小组建设要求);④ 作业检查(重点看作业布置是否科学合理、体现减负的精神);⑤ 学生测评;⑥ 领导小组测评;⑦ 把学习小组建设纳入班级考核。

6.对学生、小组的评价激励

周评:每周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分子若干名,周末班内点评、表扬(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执行均可),给先进小组记2分,积极分子记1分。

月评:根据周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政教处张榜表扬,先进小组记3分,积极分子记2分。

期评:根据月评统计汇总,每班评出先进学习小组2个,积极分子6~8名,由学校表彰,发奖状,先进小组记5分,积极分子记3分。

7.课堂模式

流程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

内容模式:“262”,即20%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60%的内容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20%的内容由展示和教师点评总结完成。

时间模式:“2422”,即自主学习占2/10(9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占4/10(18分钟),教师点评总结占2/10(9分钟),课堂检测占2/10(9分钟)。

导学案模式: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合一。

8.课堂标准

时间标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含自学、对学、群学、展示、检测等)。

流程标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课堂检测四环节。

学生状态: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师生互动、参与率高。

激励措施: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参与、良性互动、相互竞争的课堂氛围。

教师点评:高屋建瓴、画龙点睛、拨云见日、惜字如金。

导学案:适合学情,简洁实用,三案合一(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课堂效率:课堂设计合理,各环节安排紧凑,课堂达标率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9.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教会学生坦诚做人、踏实做事、树立科学态度、提升个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

学校层面:推进德育创新工程,坚持五星级文明班集体评比,分年级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未成年人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全校性大型主体活动。

年级、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日常管理,利用好班会,树立优良班风和学风。

全体任课教师:利用学科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