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局的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县级地震部门的作用,密切监测跟踪异常发展,结合日常工作,扎实做好震情监测跟踪工作。
二、组织机构
成立2014年度震情跟踪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强化震情监视
1.加强监测系统运行维护
三月份,对已有监测手段的运行及观测环境做一次全面检查维护,包括仪器工作状态、参数设置、标定格值、观测环境的防潮、保温、防尘、外部干扰及供电、接地、避雷、通讯线路等保障设施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仪器设备出现的故障要立即上报市局,并积极安排抢修,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2.加强震情值班
严格执行震情值班制度,明确震情值班岗位职责,加强震情监视,严格报告制度,将值班电话、电子联系方式,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手机号、宅电、办公电话等报市地震局,保证网络、通讯畅通。
3.震情会商
落实会商制度、震情跟踪制度。严格执行省局、市局规定的震情工作会商制度和震情会商报告报送制度,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召开紧急会商会,如遇异常加密会商。会商结果及时向市地震局报送。
4.异常跟踪落实
对存在的各种微观、宏观异常应高度重视,异常追踪要责任到人。地震监测人员、预报人员应认真负责,及时发现和上报异常,并做好登记,对落实工作报告,要记录存档。
5.三网一员”运行
严格贯彻落实省地震局《关于加强市县地震监测预报和震情跟踪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加强“三网一员”工作体系的运行管理,切实发挥群测群防工作在捕捉宏观异常信息、短临预测预报和重大事件发生时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任务与责任,保障联络渠道畅通。
四、做好应急准备
1.依据本县应急预案,查装备、查物资,保证应急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随时检查每个人需要熟练掌握所承担工作的技术流程、技术要求,所需资料、图件准备情况;地震工作者在接到出地震现场任务后,要力争第一时间到达。
2.认真检查“三网一员”联络畅通情况,确保震后第一时间上报省、市地震局值班室当地震感范围、应急处置措施、初步灾情等。地震局值班人员要熟练掌握地震速报工作内容,并后续上报省、市局对口处室灾情、应急处置情况,努力提高速报水平。
为确保地震事件信息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局在《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中,详细规定了信息报告工作的责任主体、内容、时限、方式等,明确了责任追究制度。
1.预案规定了须报告的地震事件,即我市区域内发生2.5级以上地震或邻区、邻近海域发生有感以上地震,均要在15分钟内启动内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震情信息。
2.确定了信息报告在应急程序中的重要性,将其列为预案启动后的第一个应急环节,为首要任务。按照《预案》规定,震情值班人员是信息报告的第一责任人,预案启动后,全程负责并优先处理第一时间段内的信息报告工作,即确定了地震三要素后,迅速填写地震速报信息单,以传真的方式发送市委、市政府;信息发送确认无误后,方可交班,随后进入预案规定的应急岗位。
3.明确了地震事件信息续报工作机制。应急工作全面展开后,由监测预报组和震灾调查组分别进行震情会商和宏观调查,根据震情形势发展需要,应急保障组及时汇总情况,编写《震情应急工作简报》,随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震情趋势判定意见》和宏观调查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及时掌握震情动态和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4.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报告工作实行指挥(局长为指挥,书记为第一接替人,副局长为第二接替人)负责制,指挥负责审核、签发震情速报单和《震情应急工作简报》等信息,并负责在获知震情的第一时间,即震情速报单填好之前的时间里,利用通讯工具先期向市领导报告,并根据震情需要随时电话汇报震情情况,从而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判断和全市的应急救援工作争取时间。
5.严格责任追究制。因个人原因造成震情信息漏报、迟报的,依据应急岗位职责分别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总结应对三次有感地震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信息报告工作。
今年7月26日、27日,我市市区相继发生三次三级以上有感地震,我局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分别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速报了震情信息,及时报送了省地震专家作出的震情趋势判定意见,应急工作结束后又以最快速度上报了三次应对情况总结及宏观烈度调查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报告任务。三次应对均反应迅速,应对有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省地震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省地震局局长还分别作出批示,表扬、感谢我局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应急工作质量,优化工作程序,8月2日,我局召开了全体会议,人人查摆应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整改意见,其中,针对应急预案启动后首次信息报告环节中存在的人手少、工作头绪多等问题,从调整应急流程、确定不同时间段应急重点入手,制定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明确了值班员在第一时间段内优先处理和全程负责信息报告工作的职责,确保了震情速报的及时、高效。会后,整理、编写了《会议纪要》,报送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及市科技局监督执行,并据此修订、完善了《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使信息报告等环节更具可操作性。
三、下一步打算。
1.以开展全员业务培训为契机,提高全体值班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尽量缩短地震信息速报时间。
一年来,地震局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积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1、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业务知识等不断有新的提高。为此,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工作上的创新。认真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使干部职工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工作中,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了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廉洁自律的规定。
2、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注重基本制度的建设,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县级和本局地震应急预案、值班和上下班制度、震情会商、财经纪律等一系列基本的规章制度,为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打下了基础。同时,注重从点滴抓起,抓养成,抓示范,从接一个电话、报一份材料等细微之处着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3、改善办公条件。为使干部职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注重软环境建设的同时,克服办公空间拥挤、设备落后、经费十分短缺的困难,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积极向县委政府反映实际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
4、积极争取地震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级规划中,有望在2012年组织实施。
(二)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1、做好震情监测跟踪工作。一是做好地震前兆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二是积极做好震情会商跟踪工作。坚持月、季震情会商制度,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及时编写震情简报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报告。编写震情会商意见,震情简报;三是建立了防震减灾联络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工作制度,对地震的影响和地震前兆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核实和上报。全县每个乡镇确定了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乐育水井、俄垤水库各确定了一名宏观观测员。
2、积极稳妥处置好地震事件。2009年,我县发生的最大地震是9月30日的2.0级地震,但人没有震感。县地震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报告,并积极稳妥地作好处置,耐心细致地做好人民群众的释疑答疑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定。
3、加强地震应急系统建设工作。一是起草并报县政府下发了《××县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也得到不断完善,地震局内部也制定了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装备的准备工作。为地震应急提供基本的设备保障。三是收集建立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医院、民居、交通、重点危险隐患点、地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搜集整理,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5、切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全县所有乡镇,事关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该项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县地震局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要求严格实施480户拆除重建和1200户加固改造任务,确保质量,使加固和重建的农村民居真正成为地震安居房。
(三)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2、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县地震局把信息宣传作为提升地震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年初制定工作目标责任,明确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年末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干部职工参与信息写作的积极性,撰写信息,宣传工作取得了
明显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局在防震减灾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有些工作需要进一步理顺、规范。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作人员少,而且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岗位,需
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三是工作经费十分紧张,地震应急装备的配置、监测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日常的业务培训、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2012年工作计划
回顾2009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效,但离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2012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工作人员,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责任,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尽职尽责工作。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勤俭节约,廉洁办事。
(二)做好震情监测跟踪工作。在做好地震前兆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震情会商跟踪工作,坚持震情会商制度,及时编写震情简报。加强对防震减联络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搜集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探索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四)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严格依法办事,不断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保证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各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和农村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明确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激发干部职工参与信息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信息宣传力度。
(七)组织实施好县级地震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1、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使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业务知识等不断有新的提高。为此,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工作上的创新。认真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使干部职工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工作中,讲大局、讲原则、讲团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了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身体力行,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廉洁自律的规定。
2、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注重基本制度的建设,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县级和本局地震应急预案、值班和上下班制度、震情会商、财经纪律等一系列基本的规章制度,为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打下了基础。同时,注重从点滴抓起,抓养成,抓示范,从接一个电话、报一份材料等细微之处着手抓,使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3、改善办公条件。为使干部职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注重软环境建设的同时,克服办公空间拥挤、设备落后、经费十分短缺的困难,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积极向县委政府反映实际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
4、积极争取地震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级规划中,有望在2010年组织实施。
(二)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1、做好震情监测跟踪工作。一是做好地震前兆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二是积极做好震情会商跟踪工作。坚持月、季震情会商制度,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及时编写震情简报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报告。编写震情会商意见,震情简报;三是建立了防震减灾联络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工作制度,对地震的影响和地震前兆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核实和上报。全县每个乡镇确定了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乐育水井、俄垤水库各确定了一名宏观观测员。
2、积极稳妥处置好地震事件。2009年,我县发生的最大地震是9月30日的2.0级地震,但人没有震感。县地震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报告,并积极稳妥地作好处置,耐心细致地做好人民群众的释疑答疑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定。
3、加强地震应急系统建设工作。一是起草并报县政府下发了《××县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也得到不断完善,地震局内部也制定了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装备的准备工作。为地震应急提供基本的设备保障。三是收集建立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医院、民居、交通、重点危险隐患点、地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搜集整理,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4、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县地震局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和州、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不断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以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2009年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共审批了11项建设工程项目。
5、切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全县所有乡镇,事关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该项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县地震局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要求严格实施480户拆除重建和1200户加固改造任务,确保质量,使加固和重建的农村民居真正成为地震安居房。
(三)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1、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以赶集天、送科级下乡活动、防震减灾日纪念活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科普咨询等方式,重点加强了地震科普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宣传,开展地震科普宣传4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1600多份。为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科协共同向全县中小学校发放了防震减灾知识读本500本。
2、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县地震局把信息宣传作为提升地震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年初制定工作目标责任,明确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年末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干部职工参与信息写作的积极性,撰写信息,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局在防震减灾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有些工作需要进一步理顺、规范。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作人员少,而且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岗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三是工作经费十分紧张,地震应急装备的配置、监测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日常的业务培训、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2010年工作计划
回顾2009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效,但离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201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工作人员,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责任,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尽职尽责工作。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勤俭节约,廉洁办事。
(二)做好震情监测跟踪工作。在做好地震前兆数据的观测、分析和上报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震情会商跟踪工作,坚持震情会商制度,及时编写震情简报。加强对防震减联络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搜集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探索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四)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严格依法办事,不断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保证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各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和农村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明确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激发干部职工参与信息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信息宣传力度。
一、队伍名称、组成及规模
(一)队伍名称: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地震救援队)。
(二)队伍组成:地震救援队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联合组成。下设三个分队,即监测评估分队、搜寻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分队。地震救援队领队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指挥长担任,各分队长分别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有关领导担任。
(三)队伍规模:地震救援队总人数105人,其中搜寻救援分队65人,由市公消防支队派出;监测评估分队15人,由市地震局派出;医疗救护分队25人,由市卫生局派出。每个分队分为两个小队,以利于根据震情规模灵活派出。
二、主要任务和职责
地震救援队主要任务: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对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救援队领队负责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领导、协调及后勤保障工作,平时负责地震救援队的年度合练和联合演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监测评估分队队长负责地震灾害现场工作,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地震现场灾情信息传输、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建筑物全鉴定、震害评估等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专业技术训练。
搜寻救援分队队长负责制定地震灾害现场搜寻抢险方案,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指挥地震灾害现场的搜寻和遇险人员的救援、重要物资的抢救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术训练。
医疗救护分队队长负责制定地震灾害现场医疗救护方案,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指挥地震灾害现场遇险人员的先期医疗救护、灾区的防疫消毒工作和现场救援队员的医疗保障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医疗救护专业技术训练。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启动条件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政办〔〕166号)文件规定,地震救援队依据震情和灾情确定以下应急启动原则:
(1)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45≤M<50级),原则上不启动。
(2)发生较大地震灾害事件(50≤M<60级),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
(3)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60级以上),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
(4)发生非地震重大灾害,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可派出地震救援队。
2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60级以上),经地震灾区政府请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队予以支援。
3其他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事件(70级以上),省政府下达调用命令或地震灾区政府请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队予以支援。
(二)启动程序
1市内较大地震灾害事件,造成建(构)筑物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由市地震局提出派遣建议,同时抄送市公消防支队和市卫生局,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批准,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各救援分队在指定地点集结后,下达出发指令。地震救援队实施现场紧急救援时,接受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
2市内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立即报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请求启动地震救援队。经批准后迅即组织集结实施救援行动。
3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根据地震灾区政府请求,经市长批准,可调遣地震救援队。在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紧急救援行动。
4其他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当省政府下达调用命令或灾区政府请求支援时,由市长批准,可派遣地震救援队,实施地震紧急救援行动。
四、管理及培训
加强管理。地震救援队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直接领导和指挥,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除开展紧急救援行动外,地震救援队所有人员原任务、隶属关系不变。
一、地震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人员
指挥长:区长
副指挥长:主管副区长及武装部、政府办、发改局、民政局、公安分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成员:宣传部、财政局、城管局、人防办、卫生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统计局、农办、商务局、安监局、教育局、团区委、土地分局、环保分局、规划分局、质监分局、消防科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是:分析、判断地震趋势和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密切注视震情发展变化,及时向上级指挥部报告;承担其它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区科技局局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联络、震情信息、灾情信息、新闻宣传、条件保障等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抗震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研究制定新闻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新闻会,对有关新闻稿进行审核;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监测和预警
(一)信息监测
依托市地震局专业监测机构,构建由社会监测点、区值班室、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联为一体、覆盖全区的地震信息监测网络,实现监测信息共享。
(二)信息报告
区科技局加强与市地震局的联系,密切关注地震信息,及时上报震情和趋势判断意见。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所有部门要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在接到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地震信息后,应立即做出分析判断,及时上报。
(三)预警预防行动
上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划定我区为地震重点危险区,我区进入临震应急期。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将震情变化报告当地政府和市地震局;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四)地震预警级别及
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3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作出划分;“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5级至6级地震”;“6级至7级地震”;“7级以上地震”。
全国性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件的方式;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由省人民政府;我市区域内已经地震短期预报,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人民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人民政府及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报告。
三、应急响应
(一)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300人以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50人以上、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5—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二)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区长。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区长。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区长。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区长。
(三)信息报送和处理
1、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指地震系统内对地震灾情和地震影响情况的速报。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
区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负责迅速启动当地的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收集灾害损失情况,汇总上报区政府和市地震局。
区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尽快了解震区地震影响和大致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晚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或传真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发灾情,应随时报告。
区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做到“有灾报震灾,无灾报平安”。
2、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
震区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区民政、公安、安监、农业、城管、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国籍人员,有关部门、邀请单位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市外办和区抗震救灾指挥部。
3、震情灾情公告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时应符合保密工作规定。
(四)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埋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紧急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资的接受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报告队伍实力,了解灾情与救援行动进展;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必要时向现场指挥部请求大型机械等条件支援;在救援行动进程中报告救援行动进展、新发现的情况、需要请示的问题;与现场指挥部协调转移、撤离的安排。实施救援行动时,要执行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五)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上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灾区搜救工作。
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现场快速展开:现场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搜索行动: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进行犬搜索,找寻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受难者,对重点部位进行仪器搜索以精确定位;营救行动:采用起重、支撑、破拆及狭窄场地营救,高空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医疗救护行动:由具有现场急救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对受难者进行救护,并迅速转送医疗站。
军队负责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区公安分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扑灭火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
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消除疫情。
不同救援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六)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危险品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建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七)群众的安全防护
区民政局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区政府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行动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八)次生灾害防御
商务、安监、国土资源、环保、公安、农业、城管、发改、教育、技术监督、消防等部门,对处在灾区的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九)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市地震局及有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进行损失评估,及时上报评估结果。
(十)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的原机关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有关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二)社会救助
区民政局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三)保险赔付
协调保险机构及时核实受灾和损失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保险赔付。
(四)调查和总结
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调查,总结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五、保障措施
(一)通信保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配备相应设备、人员,确保应急通信系统畅通。
(二)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规定要求具备必要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拥有云梯车、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顶升设备等特种救援设备,配备现场地震应急指挥车,并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应急队伍保障
建立以驻区军队和武警、民兵应急分队、预备役部队、企事业单位专项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地震应急队伍体系,并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
各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群众性自救互救组织和应急工作志愿者队伍。
(四)交通运输保障
城管、交管等部门负责交通工具、运输设施和运输秩序的保障及应急保障储备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按规定确定储备标准。
(五)医疗卫生保障
区卫生局建立医疗卫生保障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护队伍、医疗设施和物资调度等;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疫情等。
(六)治安保障
长安公安分局要加强对重要目标的警戒,对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物资保障
区发改局会同商务局、财政局等单位,制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案。
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数据库。
(八)经费保障
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做好区政府应急资金准备及应急拨款。
民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的救济物资和资金支持,做好区政府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做好接受、调配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工作。
(九)社会动员保障
区民政局要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红十字会等组织,制定社会动员方案,建立应急社会动员的长效机制。组织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参与日常训练和演习,提高应急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
(十)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区有关部门要规划设计具备应急水源、照明和卫生设施的紧急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体育场、学校操场和其它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十一)宣传、培训和演习
宣传:教育、科技、文体、卫生、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利用学校、企业、台站的基地建设,最大程度宣传和解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培训: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将培训经费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
演习: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六、附则
(一)奖惩与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二)预案的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政府,由区科技局负责解释。
【关键词】地震;灾情统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l000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严重大地震有十一次,我国就有三次,分别是 1920年12月宁夏海原8.5级地震、1976年7月唐山7 .8级地震、2008年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遭到重大破坏,资源遭到毁损,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对地震灾情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形成灾情报告。灾情报告是反映灾害情况的专门性文件或文献,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灾害情况,实施防灾救灾以及进行灾害研究,认识灾害规律,分析灾害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预报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灾情报告是在灾情调查、灾情评估、灾情统计基础上完成的。灾情统计是灾情报告的重要组成,是对地震灾区进行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文仅对当前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尤其是灾情统计工作中较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并通过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深度分析和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对政府决策发挥的作用。
二、地震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就是统计由于地震灾害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地震灾情统计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通过搜集、整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灾情统计工作的灵魂。科学、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强化统计工作管理,更好的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无论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部门单位的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防震减灾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提高统计信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震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以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事业统计年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工培训与教育;地震事业经费;仪器设备和车辆状况;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市县地震部门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地震统计基本要素,为地震科技、防震减灾、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较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的需要。但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的正确理解,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统计工作简单化,部分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地震灾情统计局限于一般性的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统计数据的深度、广度分析加工不够,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就出现了因在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中职责履行不到位,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数据出现不及时、不科学,导致统计信息错误,个别领导干部被免职。
(二)统计信息与防震减灾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统计数据产出效益较低。目前的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数据汇总,为防震减灾“3+1”体系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统计工作对灾区现有的各类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如“5.12”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八县一区,陇南市各级统计部门参与了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市地震局派出三名业务骨干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灾情收集组,开展全市各类地震灾情数据资料的收集审核汇总,设计全市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需求的各类统计报表。甘肃陇南市和四川接壤,距离震源很近,地震造成的破坏很大,亦属重灾区。但统计数据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统计数据产出效益偏低。
(三)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实用性不够,难以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灾情统计数据影响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关系到社会各界对灾情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统计数据失真时有发生。有些灾情统计数据基于假定和预判,甚至主观需求,得出的结论可实用性不强,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部分部门、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统计口径有偏差。 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其一、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其二、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这说明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范围,则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指标数据。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才能杜绝不同部门对同一统计指标不同的统计结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统计数据。
(五)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目前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队伍也不专业,往往是哪有灾情,哪儿才相应地出台措施。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搞好统计服务,发挥统计优势,形成省、市统计联动机制,四川省统计局先后发出《关于紧紧围绕统计系统报送抗震救灾工作相关材料的通知》、《关于填报〈统计系统5·12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日报表)的通知》、《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管的通知》、《四川省统计局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看似加强统计服务工作,实则说明我国统计工作体系之薄弱。另外,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基层统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和办法。有些基层统计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对学习的根本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多、学以致用的少。有的人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匮乏,不仅不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对本职的统计业务知识、技能也不肯下功夫学习,与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对策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无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基础工作。所谓统计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律法规,对各环节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统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保证不了统计数据质量,就谈不上统计为社会服务,为领导、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依据。目前,地震灾害统计要素主要有:发震地点、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烈度、烈度Ⅵ度以上面积、地震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包括死亡、重伤、轻伤等)、房屋破坏情况(包括毁坏、严重、中等、轻微等)、生命线工程损失(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等,以及是否有中长期或短临预报等内容。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的规范化、正规化、法制化,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调查、管理、信息制度。第二,坚决杜绝随意提供和公布灾情统计信息的行为,避免造成社会重大动荡。
(二)加强统计深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深度分析建立在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切实按统计机构网络化、原始记录完整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分析经常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培训正规化、统计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实现对基础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广度分析加工,得出的统计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得出的结论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深度分析才能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资料不仅为党政领导服务,更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第二,实现统计资料从粗加工、低层次的传统服务向深加工、多层次的现代服务转变,树立一种精益求精的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工作上水平。针对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着力加强统计机构的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统计人员,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型、分析型、管理型、执法型”的基层统计干部队伍。同时要稳定统计队伍,积极争取解决统计人员求人又受气,事多待遇低的问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留住统计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统计系统要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各级统计部门及其广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的需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搞好统计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高质量完成统计任务为己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从而不断增强统计队伍自身的素质。注重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业务知识,增强统计业务素质;学习统计法制知识,增强统计法律素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新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统计分析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把统计队伍建设成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优秀统计队伍,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就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计职责、统计内容、统计程序、统计资料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统计工作基本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到全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多少来评选先进,形成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体系,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部门和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网站、印发统计资料等形式,定期地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规范统计指标口径,严格杜绝对同一统计指标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将灾情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等纳入统计序列,形成科学的统计体系,真正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兰日清.大型结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
[2] 文里梁.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地震灾情场景模拟系统[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
[3] 董鹏聪.地震预警中震源参数的快速确定研究[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4]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5] 兰日清.公路网络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方法的研究[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6]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 西南交通大学,2009.
[7]王延伟.基于J2EE的通用地震信息系统[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一、活动时间
5月12日为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5月7-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
二、活动内容
全区防灾减灾日工作重点开展“七个一”活动:
(一)新闻媒体开展防灾减灾一周宣传
5月7-13日,在永川日报、永川电视台专题栏目、重点时段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推出纪念“5.12”地震一周年特别节目,报道全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情况。
牵头单位:区新闻社、区广电传媒集团。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等相关部门。
(二)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知识街头宣传活动
5月11日,在永川体育馆、渝西广场分两个组开展街头宣传,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制作有关展板。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
参加单位:区安监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气象局、区林业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公安交警支队、区公安消防支队等部门。
(三)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1、5月12日,集中开展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动员城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聚集场所管理单位开展人员紧急疏散演练。
牵头部门: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部门:区级各部门(特别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物业管理部门),三个街道办事处。
2、5月12日,在永荣镇永荣中学开展一次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快速集结演练,重点检验区级相关部门和应急队伍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牵头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
参与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人武部、区教委、区公安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民政局、区公安消防支队、永荣镇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
3、5月7-13日,组织开展森林火灾扑救、防汛抗洪、地质灾害救援疏散等专项演练。
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国房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举行一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知识专题报告会
5月8日左右,邀请市级防灾减灾专家来永作防灾减灾专场报告会。
牵头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气象局
参加人员:区级相关领导;各镇街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应急办主任;区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
(五)开展一次防灾减灾知识“四进”活动
5月7-13日,在全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板报、举行讲座、进村入户宣教等形式,广泛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
1、进校园活动。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演讲征文、签名等,组织气象、地震、消防等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普专题讲座。
牵头单位:区教委
参加单位:区气象局、区国房局(地震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各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含职业院校)。
2、进企业活动。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百日安全督查落实专项行动”工作,深入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牵头单位:区安监局
配合单位:区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重点是安全生产行业主管部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进社区活动。按照《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减灾示范社区”标准(暂行)的通知》(渝民发〔2012〕33号)文件,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到社区和广大市民。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进农村活动。结合国土房管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大巡查活动和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教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洪灾易发区、群众受危区开展防汛抗灾知识宣传教育;对林区、林缘群众进行森林山火防范、扑救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区级农技专家深入镇村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
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
配合单位:区国房局(地震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农委等部门
(六)成立一支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
结合5.4青年节活动,发动和号召全区广大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一支200左右的青年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并举行成立仪式。
牵头单位:区团委
配合单位:区政府应急办、区教委、区妇联、区总工会、大中专院校等有关单位。
(七)开展一次募捐活动
5月7-13日,在全区广泛开展“奉献爱心、救助灾民”募捐活动,为5.12地震恢复重建和灾民救助募集更多资金。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
配合单位: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各社会单位、广大市民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取得实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永川区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德宽为组长,副区长王建华为副组长,区级相关牵头部门、配合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区政府应急办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项工作。相关活动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相关参与配合单位,抓紧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提前准备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等,方案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逐项抓好落实。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制订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抓紧抓好抓落实。
(三)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新闻媒体单位要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报道有力有序开展,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活动。要面向城乡基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以“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并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扎实做好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防震减灾工作安排意见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清形势,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年11月召开的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和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分别对2009年度我省、全国地震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2009年中国大陆仍然存在发生地震的可能,特别是庆阳市位于南北地震带的边缘,与宁夏西海固、六盘山毗邻,距离我县比较近,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清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扎实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制意识,依法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行为。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要结合新修订通过的《防震减灾法》实施日(5月1日)、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国际减灾日(12月14日)等特殊纪念日,采取制作专题片、上街咨询宣传、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针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谈薄、避险自救能力不高等现状,组织开展多种形势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扩大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人们防震意识。
二、明确任务,全力做好震害防御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按照市、县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异常落实不过夜和重大异常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地震宏、微观异常现象的监测收集和上报工作,对出现的各类异常现象要及时调查核实,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二要认真做好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庆阳市地震局关于转发<甘肃省发展和改委委员会、甘肃省地震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进行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的通知>的通知》、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庆阳市灾后重建工程质量管理地震设防工程监督监测验收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全面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发改、城建、规划、地震等部门在工程项目审核中,要严把工程设计关、抗震设防关和地震安评关,发挥职能,依法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趋利避害,确保重大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要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的普查,掌握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推进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实施。要结合农民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等,加大对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各乡镇要确定一批安全农居示范点,带动和鼓励广大农民朋友建设安全、舒适、美观、抗震的民居。
四要不断提升地震应急工作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明确各自在地震应急事件处置中的责任,建立集中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在第一时间为政府当好决策参谋;要针对汶川地震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本乡镇、本部门、人员集中场所、大中型企业等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建立稳定、长效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要建立机动灵活、安全可靠、多路互补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提升全县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保障能力。县教育局要安排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开展应急避难演练活动,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计划之中,5月初,县地震局要联合县教育局在反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展应急避难演练活动。要加快推进全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实用功能,乡镇要设立中型避难场所1-2处,明确标志,规范管理,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