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入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52-01
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智能,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启发式教学,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②重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③坚持有意义的获取知识,使新知识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④强调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⑤坚持发展性,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现有的发展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来的发展水平;⑥加强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计算训练、基本数量关系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数学语言训练等。
二、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②以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启发性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学生思维的成果刺激学生的认知内驱力;⑤以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和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课本;③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⑥与人合作,知识互补;⑦作业整洁、格式规范、计算细心、解答正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三、重视教法、指导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教法要讲求实效。在一节课中,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要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着眼点要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改进教法,要重视使用教具、学具,使教学更符合小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改进教法,要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法,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社会教育具有导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教育以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不同的领域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使社会教育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社会教育还有着较广的覆盖面,使教育取得普及性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教学改革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的显著特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都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较大变化。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小学数学教学相比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积极愉快状态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新的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一些措施,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入手进行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只有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估计学校旗杆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脚步测量,估算学校操场的长、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自学通过比例尺估算楼房的高度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授比例尺的教学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的引入,将生活化的情感教育融入了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完比例尺的教材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发散思维,探讨生活中存在的比例尺和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许多学生想到了地图、汽车模型、玩具等等都是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些学生在课后与笔者交流时说:“老师,真没想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应用,原来生活中融入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死板、严肃、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体会自由思考和自由学习的乐趣。和谐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平等互动和民主的基础上,用相互的信任和融洽的交流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融洽。学生不用担心挨老师的批评,因此能够积极主动发散思维,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思路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满足感,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增添了课堂活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学的重要条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是和谐式教学的核心之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观点,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自然学科,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使其终身受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沉闷的氛围,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高段数学课堂中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轻松、自由、愉快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起到答疑解惑、同时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关系、与边长的关系、与高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理解也更加透彻,并在以后的应用中也更加娴熟。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必经之路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实施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如果教师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威严状态,学生对教师恐惧、隔膜,不利于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因此,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放低身段,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表现积极回应,体会和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情感上的教育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更加用心,用更多的爱心和关心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下,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情感上的教育和深化。此外,还能够用心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叛逆情绪,启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热爱老师,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教师长期关怀和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利实施情感教育。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中贯穿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实现在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康托尔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提问作为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既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正如教学法专家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情感与知识并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运用教学机智,充分利用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为学生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从而带着问题以积极的学习心态与情绪参与到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改变了以往教学毫无悬念的平白直叙的教学方式,而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上演了一出师生大战,互相出题考对方,看对方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一听说自己出题来考老师,学生一个个来了兴致,纷纷摩拳擦掌,想考住老师。学生说出许多数,有一位数、有两位数等,但都没有考倒老师。此时反过来由教师来考部分学生,学生发现,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还好判断,但随着位数的增加,需要复杂的计算才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但是为什么老师却能很快地得出准确的答案呢。这样自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得以充分调动,在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远比没有丝毫悬念的教学更具挑战性,更具趣味性,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展开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结合小学生的具体学情,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动手,剪出一些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说出随意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很快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一环节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交流与讨论。有的小组用量角器量出许多三角形的内角,通过计算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有的小组通过剪切与拼组,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重新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为180度等。学生在积极动脑与充分动手的基础上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操作环节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手脑得到了协调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三、趣味故事,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故事深受所有人的喜爱,自然也是小学生的最爱。将趣味故事与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使枯燥的教学氛围更具生动化,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形象化,可以使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够激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中顺利地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于号与小于号这节内容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我将这两个符号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而且能通过提供各种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知其然”的 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我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个完全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机器人,机器人的一个手臂可以动作,并配上了录音,“咳,大家好! 我是机器人小天星,……这节课谁表现最好我就和谁交朋友。”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这样的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然后,我让学生指认机器人身体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这样的导入,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摇头。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走。”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为重、难点创设巧妙的突破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 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实践操作教学强化感知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积极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小组交流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内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学生把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转化”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有些学生对转化的过程还是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剪、拼、移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转化前后的比较,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转化的全过程,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使学生强化了感知。
四、现代教育技术可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的载体 科学性 启发性 精美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79-01
首先,语言是人们按一定的规则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学知识及应用的工具。
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小学数学知识及应用的工具,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教材,上好数学课,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自身的数学语言技能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况且,数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首先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并逐步提高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否则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也就不能正确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数学语言要注重科学性。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其特点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是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识能力确定的,教材中给出的和使用的名词、术语绝大多数是不加定义的,是借助生活实践中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描述性引出或者具体的测量或计算给出。
如“增加”与“扩大”,“增加了”与“增加到”,“扩大了”与“扩大到”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者在讲到与其他概念相关的应用题时,着重讲解区分这些概念。比如“增加了15米”的含义是比原数多了15米;“增加到15米”的含义是包括原数在内共15米,即原数与增加部分一共是15米。而“扩大”在数学中是用于倍数关系,与日常生活中用语“扩建”、“扩展”之类词中的“扩”字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如何科学地运用数学语言,要求教师要养成“说话不忘先说根据”的习惯,特别是做判断的时候,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这种根据并不要求严格的逻辑依据,可以通过实例或通过多方面的说明使学生理解。
笔者在讲解计算法则时,无论是口述或是板书,都注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解题,无论是简单题还是复杂题,无论是计算题或应用题,都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给学生以科学的表达示范。
二、数学语言要注重启发性。数学论的总原则是启发式。数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从语言表述的角度来贯彻这一数学原则。
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用恰如其分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使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连那些本来因抽象而使其感到乏味的数学内容,也有一定认知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教者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索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接着老师“趁热打铁”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计算法则复述一遍。经常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数学语言要富有精美性。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既简洁又明了。数学的概念在表述中,不应该包括所能排除事物本质属性,数学概念的分类既不允许重复,也不允许遗漏。数学的命题条件与结论同等重要。在运用结论时,不注意条件就会发生错误的判断。因此,笔者运用数学语言时,特别注意不随便强加多余的部分,当然更不能丢掉必要的部分,那怕一个词一个字。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94-0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宝贝,都很活泼,好动,而且很有个性。他们喜欢模仿,可朔性很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在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学机械重复,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很多数学老师感觉到无从下手。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出的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在研究数学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科新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和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让学生认识时间的不可逆性,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市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例题和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数学知识,辩证学习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 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善于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创造性 情感生活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发展思维,培育创新;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提高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节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钟走动,听秒钟走动的声音,随秒钟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十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①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②闭眼睛数出60秒;③推荐一名同学跳50下,估计大约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之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能在学生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学生不仅会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作业中,而且作业也会成为师生交流和联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例如,某教师教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能用学过的图形和其他各种数学形体,画出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吗?”学生兴趣盎然地说:“能。”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说:“同学们利用彩笔把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画拼成你最喜欢的物品。”学生听后,个个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积极认真地画起了自己喜欢的物品:球拍、不倒翁、汽车、山和太阳、小树、机器人……这样的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激发了学生作业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情感油然而生。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注重在教材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都是蕴含在数学知识内容之中的,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深刻领会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它作为教学对象,那么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到的知识只能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看到动态型的数学方法,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备课时教师要深钻教材,除了弄清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外,还应注意充分挖掘“隐”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成为编者意图的再现和再创造。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原通用教材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教材中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三角形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新教材则以图示的方法体现了这一拼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渗透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从而实现教材编写意图。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人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收集,整理,描述,检验,运用数学信息,并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从中体会数学价值并增强应用意识 。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学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这一节时,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组伙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共用多少钱?”,“一枝钢笔比一把尺子多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付款数与应付、找零情况的准确性。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34-02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推进,在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寻找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从而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而游戏的注入正是适应小学生发展特点而制定的一项教学策略,游戏凭借着其趣味性等的优点,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游戏与生俱来地存在着一种喜爱之情。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教育游戏的必要性
1.1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适时地融入一些游戏,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促使学生以自身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自己从心底里开始接受学习这件事情,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及父母的监督和管理,使他们从主观上爱上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得开心,教师与家长也放心。将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并与教师进行互动,通过游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进而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1.2 游戏的注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自觉性较差,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体系,同时其价值观念体系也不健全。因此,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师、管理者和引导者,就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由于学生对游戏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的元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进行数学的学习,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
1.3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游戏的融入,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由于游戏的融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游戏与所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还会促使他们将更多的事物进行联系。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以及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2.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
2.1 寻求教学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契合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教育游戏,只是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加入的辅助因素,因此,教师在将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时,不能盲目地选择游戏,背离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应当先寻找教学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契合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游戏联想到相应的知识,能够将两者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
2.2 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采用的,融入教育游戏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发挥游戏的优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探索游戏与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思考其中的内在联系,逐步地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切忌为了迎合学生过分地加入游戏。在教学中要适度地融入教育游戏,不能够因为学生对游戏感兴趣而过多地注入游戏而背离了教学的初衷。适度地融入教育游戏,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快乐中能够学有所成。
3.结语
教育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育游戏的优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适度地注入游戏元素,在保证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邱小琴;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2] 任彩茹;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一、巧设疑问激趣 开启创新意识之门
疑问是创造之源、成功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实现。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设疑激趣,是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之成为开启创新之门的推动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一改平时教学中直接验证的教学方法,而是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明,然后让学生们报出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能答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们开始有些怀疑,当我回答准确无误时,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疑问:“老师怎么能准确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随后,我把几组猜测的数据板书给学生观察,讲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最后让学生验证,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也能准确地判断了!”顿时,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大增,产生了探索创新的迫切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可见教师的稍微激趣,恰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课堂练习,拓展创新思维之空间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教“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时,我提出要求:根据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展开思考,可列出几种不同的算式?学生们经思考后列出以下几种算式:
解法一、把椅子的价格看做单位“1”,则可列式求得椅子的价格是:48÷(17÷5)=20(元)
解法二、把课桌的价格看做单位“1”从而求得椅子的价格是:48÷(1÷5/7)×5/7=20(元)
接着同学们有算出了解法三、解法四、解法五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娴熟运用,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激发灵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考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从一题变出多题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掌握工程问题的解法,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而且能打破其思维定势,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解题的灵活性,发展其创新思维。
三、组织动手操作,锻炼创新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一些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通过让他们操作学具或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手脑并用,可以获得直接感性知识,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知识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