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

第1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机械专业的两门主干课程,因此这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机械类课程的特点就是机械零部件种类比较多,相对比较复杂。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立体化教材可以对教学进行辅助,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 立体化教材简介

立体化教材主要是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多种具有相互作用的媒体和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的更加直观形象的教材。立体化教材就外在形式来讲可以分为纸质教材、电子资料、音像制品和网络出版物等种类。立体化教材不仅能够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立体化教材主要由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参考书和试题库等内容组成,这几种教材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施。以下我们就重点介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几种形式。

2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材的主要形式

2.1 CAI课件

CAI课件是一种教学系统,它主要通过三维动画和仿真等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CAI课件还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它是相关专业人员专门开发的、用于教学的单独运行软件,该软件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文本等媒体素材,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授课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由于包含许多复杂的机械结构和机械运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展示,因此运用CAI课件可以把这些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和运动过程更好地展示出来,更加有利于教学。CAI课件还可以在教师、同学之间相互传阅,方便快捷,避免了频繁更换光盘等麻烦。

2.2 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能够供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使用,而且能够方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使用。教学内容通过电子教案展现出来,更加生动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控制教学节奏,优化教学效果。此外,幻灯片等电子教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修改,可操作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校教师的需要。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电子教案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要想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电子教案的制作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控制好教学的进度,这就要求电子教案能够过程放慢或者过程加快,以适应教师教学的节奏。因此,要想使电子教案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就应该对电子教案的制作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2.3 试题库

试题库不仅包括大量的试题,还应该包括整个试题管理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根据不同学科和章节自定义目录,而且能够对试题进行编辑,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方便地对试题进行录入。对于学校而言,试题库软件能够快速生成一份完美的试卷,这样就可以把老师从繁琐的命题工作中解放出来,不用再为出题、命题而烦恼。利用试题库,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实际需要,给学生提供在线测试。试题库还能够很好地实现教考分离,为教学质量评估创造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试题库资源。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试题库生成一份试卷,让学生完成,以达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把与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相关的典型例题录入试题库管理系统,学生通过试题库完成这些试题,避免以后在这些问题上出现错误。

2.4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同样是立体化教材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主要是以网页的方式为使用者呈现,它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外辅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完整的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和学生档案系统。教学内容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多媒体素材等方面,它是网络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主要就是通过教学内容系统实现的。虚拟试验系统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情景、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学生档案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的密码、个人账号等。大力发展网络课程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没有听懂的内容可以在网上多看几遍,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3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材的主要特点

3.1 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属于比较传统的课程内容,因此课程内容上面变化不大。通过立体化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使学生对学习更有积极性,更加愿意主动学习。立体化教材还可以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内容全新阐述,赋予课程内容新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对于课程原文中一笔带过的概念和内容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立体化教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辅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此外,有一些高等出版社研制开发的新教材还加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学生随时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各项科技成果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增加机械专业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利用网络课程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来说,我国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课程的基础内容被大量削减,同时新的教育政策要求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尤其是我国的大学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的是更加自主的学习。网络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有效弥补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登录相关的网站下载关于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资料,这样可以为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找到机械课程方面的试题,自我在线检测答疑。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很多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没有掌握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有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机械原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这时候就可以通过网上的视频、动画展示等资料来对这些难题进行逐一破解。

3.3 利用辅助教材补充主教材内容

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讲,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课程非常重要,是整个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然而,要想在机械行业有所发展,单单掌握这两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辅助教材发挥作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这两门课程传授的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没有与实际情况具体结合,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3.4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必须与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进行结合,才能发挥出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在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时,不能脱离了机械课程的实质,要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本质进行教材建设,否则不仅不能使教学效果提高,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此外,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还应该与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相结合,适应新时代培养机械类人才的要求。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还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打破固有的教材模式,在教材的设计上讲究创新,使教材更加直观形象、容易理解。此外还应该体现立体化教材设计的人性化,使学生更喜欢这种立体化教材的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从而最终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第2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单缸内燃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32-02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我院针对一年级学生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部分,教学总数78学时。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使用手册和有关规范、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等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在产品设计、产品加工、检验和设备维护等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资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发展和迁移的能力,即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机械工程基础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运而生,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对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说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然而现在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还是以理论为主,理论与实践没有紧密联系,甚至有些脱节;而且在课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机械工程基础又分割成了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部分,这两部分也没有紧密关联。作为教学效果,学生总是反应没有学会,如果严格要求,一般的班级不及格率要超过40%。这样的效果是很成问题的。

二、模块化的项目作为解决方案

其实,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部分之间有一个人所共知的联系,那就是工程力学可以为具体零件的设计服务,机构传动也为力学提供了最鲜活的例证。但是目前的课程中也没有太多体现。一直采用的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先天不足。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以往教学改革实践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只是在开始时将课程内容刻意地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或者只是通过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和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然后在实施过程中又机械地加以叠加。因此,这种改革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革,只有从突破传统模式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在课程的总体顺序上进行调整,传统的机械工程基础是先讲工程力学(又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后讲机械设计基础。其实材料力学在本课程中主要是为机械零件的设计来服务。现在可将两部分融合起来学习。具体的做法是机械设计分成单元模块与工程力学交替学习,而且是将机械设计部分放在前,工程力学在后的顺序进行。

其次,在课程的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单缸内燃机的拆装和性能分析、车床主轴箱的拆装和性能分析、齿轮减速器的拆装和设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

学习性工作载体以减速器、单缸内燃机、车床主轴箱(自行车、电动车、小型缝纫机、修鞋机、牛头刨可作为替代项目)等典型机械来完成。比如单缸内燃机项目涵盖了多种机构,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较好的工作平台,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再比如一个车床主轴箱就涵盖了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从轮系――主轴,这中间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尺寸确定,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的选择,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结构图,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加工工艺,涉及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涉及轮系传动比、末轮转速计算等。通过对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将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项目能覆盖课程大部分学习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实施学习情境的过程中,能结合课程教授的知识,形成和加强运用力学知识及简单机械设计的能力。我们又提供了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机器(如踏板车和切割机等),作为兴趣小组在课余或假期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载体。

综上所述,可以形成如下的学习安排: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学到任何一部分,都有相应的伸手可及的实例。

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作为力学与机械设计部分可以区别进行。作为机械设计部分,以内燃机为例,首先分析内燃机的结构及组成,拆装旧机,了解更多的机构及零件,内燃机中连杆机构的简图绘制及自由度分析,观察其运动特点、分析连杆机构的动力特性。

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后,“教室”的概念必将淡化,也将没有理论课和实训周的区别。新的教学模式中,项目课程是以将来工作任务和内容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名称,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训练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无论从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将与市场联系得更加密切。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我们建立了“多样式课堂”,学习过程紧贴操作员和管理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多样式课堂”,包括多媒体教室,力学实验室、多功能机械拆装实训室,一体化教室、企业的生产现场、校内各个实训基地,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参与式、互动式、开放式、自学式等多样化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板书、实物模型、示教板、投影仪、电子教案、电教片、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并用,使教学内容不再抽象难懂,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注重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学视频”、“在线答疑”、班级 QQ群等,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学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有效途径。置身实践性教学环境,在实地感悟―实践―掌握所学知识,课程计划逐步按照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机械认识―机械设计―机械研究―机械创新为主线,把创新大赛中反映出的创新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反馈到教学、实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从源头挖掘大学生创新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水香.基于创新教育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57.

第3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94-03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生产实践中充当着机械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在工程界起着表达、交流设计思想的语言作用。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般机械图纸的设计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以及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基于《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绘制和阅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由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重大,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科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几年来,我们课程组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并以加强能力培养为导向,对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学生们及同行的认可。

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创新课程教育理念。“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所谓机械图样,是指准确地表达机件(机器或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制造和检验该机件时所需要的技术要求的图纸。机械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传递设计信息、交流创新构思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在工程设计、制造、施工、检验、技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设置“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即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而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然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是,难以建立“实物”与“图样”之间的形象思维,这样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见到机件实体难以表达出正确的图样,而见到图样后又难以想象出对应的空间实体。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贯彻“从空间到平面,再回到空间”(即实物图样实物,见图1)的教育理念,即重视实体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以及空间几何元素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绘图、看图练习,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组对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故将传统的“画法几何”(以初等几何和正投影法为基础,把空间几何体用平面图样表达出来,从而在平面图样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机械制图”(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与现代绘图技术“计算机辅助绘图”(以交互式计算机绘图为重点,介绍AutoCAD绘图软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绘制各种机械图样)三门课程进行融合,组建为新的“机械制图”课程,为此,并将新“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设计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制图基础(介绍国家制图标准、绘图工具使用)、投影理论(介绍基本几何要素投影、组合体投影、轴测图)、表达方法(介绍视图表达、剖视剖面表达、尺寸标注)、专业制图(介绍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绘图技术(介绍尺规绘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计算机绘图基础(介绍计算机绘图系统的组成与配置、交互式绘图软件使用等),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新内容的设计符合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的直观教学。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校的支持下,课程组建设出了“机械制图模型室”,即配设了相关的教学模具,建设了多锥体、多柱体、基本体、叠加体直观模型库和相关的典型零件与装配图挂图库,这些直观教学用具建设既为课程中的空间点、线、面投影等较为抽象问题的讲授提供了帮助,又为零件构形等直观教学提供了基础。利用这些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所建设出的机械制图模型室,不仅为增强学生对正投影法原理、点线面的投影规律的理解,以及基本体与叠加体、立体表面截交线、相贯线的认识与理解提供了有效帮助,而且通过这些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较好提高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为此,课程组先后开发出《机械制图》课程多媒体课件30余集、素材库60余件、动画片20余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充分发挥课件容量大、密度高、信息广泛等优势,内容生动、直观逼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配合本课程的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组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课程立体化教材和教学支撑系统,并在校园网上建设出本课程的网站,列示了本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此外,将本课程的部分章节视频教学录像链接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5.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学生本课程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实践教学,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院建设了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专用的CAD机房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绘图上机实践教学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培养提供了便利。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教学中还加强了课程的实验内容,先后开出了“轴套类零部件测绘”、“减速器装拆与测绘”、“虎钳的装拆与测绘”等实践教学项目,并利用CAD机房建设了三维动画库,以提高学生的机件测绘与绘图能力。

6.将计算机辅助绘图全面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工程设计的需要,本课程将计算机辅助绘图全面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主要以国际著名绘图软件AutoCAD使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同时,并将三维实体绘图软件的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计算机绘图技术的表达形式更加生动、直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课程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条件,每学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等与“机械制图”课程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

7.举办CAD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现代设计技能。在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建成后,在工学院的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每年举办一次“西安外事学院CAD技能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高、参赛人数多,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现代设计技能。

8.促进学生获取CAD设计资格证书。为了适应计算机绘图技术的飞速发展,保证计算机绘图教学的与时俱进,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支持下,2008年我院成功申办了陕西省唯一的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使我校成为陕西省唯一的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的主考院校,主要用于我国计算机绘图员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为此,在计算机绘图教学中,除了以AutoCAD为主体教学软件以外,还向学生开出了“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CAD软件的应用能力。几年来,每年使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AutoCAD机械设计考试)和“SolidWorks操作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技能。

9.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建设省、校级“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时机,在校园网上,建设出了“机械制图”精品共享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典型零部件测绘)、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课程图片库、电子挂图、三维动画库、电子模型库、视频库等)、习题集、模拟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法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教学录像、学生典型的二维CAD零件图及装配图作品集、典型CAD三维实体造型的作品集、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公开、共享和交流。

10.积极建设精品教材,服务课程教学。1988年11月,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课程组一直十分重视并积极加强精品教材及其辅助教材的建设工作,以便为课程教学提供优秀的知识载体和工具。2014年,课程组主编出版教材两部:《机械制图础》、《机械制图习题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几年来,课程组还参编出版课程辅助教材三部:《UG NX4 CAD精通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精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AutoCAD2010实例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这些教材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

在加强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课程组先后取得的主要实践成果如下:

1.先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09.3);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12.12);紧贴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12);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7)。

2.完成校级教改项目3项:《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2009B5);以教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在省级精品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5B9);融合第二课堂,提升CAD能力,推进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2015B10)。

3.2012年4月,本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2013年12月经专家评选,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主编出版课程精品教材两部:《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图习题集》;参编出版课程辅助教材三部:《UG NX4 CAD精通篇》、《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精解》、《AutoCAD2010实例教程》。有力支持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学生CAD技能培养的需要。

5.建设出“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支;课程组一位教师被表彰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一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奖;先后有四名教师获校优秀教师和校先进个人。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较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课程组在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增强学生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先后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出版的精品教材和课程辅助教材已得到全国多所高校的使用,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改革是成功的,对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R].1997

[3]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R].1988.

[4]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R].2001

[5]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6]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第4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作者简介:姚彩虹(1968-),女,山西芮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研教改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5-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和选择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零部件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特点,而且与前续课程关系密切,尤其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的分析方法,对基础薄弱及“淡化理论,崇尚技能”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显著,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局限于就业的两极化认识误区:其一,反正将来只是当毫无技术含量的一线操作工,理论知识学与不学没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其二,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理解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缺乏良性互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和系统性差、逻辑性差的特点,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乏味现象。而所开设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或停留在验证层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于触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习兴趣不断淡化,知识和技能难于提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状况的改变,高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用专业课程中学生加工制造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工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之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简单强调知识的传授,只专注于知识的诠释,其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忘记了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够牢固、应用脱节,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应在下面三方面有所突破。

1)把单向传授改为双向传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提倡互问互答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促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教学互促,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有着非常深刻的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了基础。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课堂及学校内外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项目教学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完整的工程项目链条,通过分析、解决工程面临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更新教学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自由、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现状,主要采取了下面两方面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合理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把传统课堂的教学实现多方位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2)引入生活现象和工作岗位中典型案例,是项目教学法和互动教学的立足平台,通过演示和现场讲解,也能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举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生动的例证则更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生活中有许多和课本理论中有关的现象,以身边的现象作为例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工作岗位中的案例,不仅强化学以致用理念和工程素质能力,也为学生职业认知、规划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3.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时空纬度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能为各类教学内容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工作平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却较少。高职大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即使采用前面介绍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消化掌握的内容,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教学资源库,对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一方面,不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培训取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立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改项目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制造大赛,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

三、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1.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要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精选。如: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删减一般性公式的详细推导,强化工程设计思维的相关内容,强化机械部件结构工艺及使用、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内容,注重相关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库、课程电子教案库、课程标准相关文件库、媒体素材库、VOD视频库、习题及试题库、工程案例库、设计手册、网络资源链接、软件资源库、互动访问平台,通过设置丰富的栏目和人性化的友好界面,把教学中的基本内容、难点、重点全方位地放到网站上,为学生自由浏览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物料传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情况。

首先在第一堂课,介绍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基本情况,其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核心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查看资源库了解所用的知识点、技能及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强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化。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参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料传送机械装置组成、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及参数,以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实用平台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项目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利用资源库提供项目教学法所涉及的任务书、各类表格、模板等相关内容,指导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以工程化项目为背景,放手让学生根据功能要求,通过互动探讨自主完成:选择和设计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完成方案设计、确定加工方法,自主完成安装、调试、验证和设计说明书整理及答辩考核等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四、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彩虹.案例教学在机电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7,(2):94-95.

第5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总结

第6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精度设计;网络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1课程特点及教学难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1]。基于网络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又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我校机械类与近机类专业本科生,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安全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研究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技术,介绍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与实施方法,教学内容包括互换性的基础知识、典型件的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和尺寸链等4大部分[2]。但这几部分内容在逻辑上联系不紧密,概念术语繁多,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难度大。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程相比,该课程教学的软硬件显得比较单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资源匮乏。该课程仅有24个教学学时,一般是一周一次课,内容多学时少的状况导致师生之间课堂互动不足,一方面教师专注于讲解教材内容,难以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疲于听讲,无法适时深入思考和理解教学难点。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及时的交流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理想成为了制约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因此,对该课程开展基于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该课程教学网站(图1)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教学网站动态生成平台”搭建的。该平台采用结构,具备完善的后台功能,可让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以所见即所得的方法搭建教学网站[3]。平台还提供了资源库模板、视频资源模板、首页模板、学生管理模板、作业模板、论坛模板、多模块页、下载及文章发表模板、静态图片新闻模板、登录模板、投票模板、超链接模板、播放器模板、资源搜索模板、网站访问量统计模板、树型列表模板、普通静态页面、有边框静态页面、分段静态页面、主持人介绍等共20个模板,方便教师根据需要灵活搭建各种模块和管理各类资源。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层融合,教学资源紧密结合课程教学需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以方便教师教、学生学为出发点,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确保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具备网上教学、答疑辅导、实验指导等功能,不仅包含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教案、课程组成员介绍、教学课件、重点难点指导、参考资料目录、实验项目介绍、课程建设规划、学生管理等基本教学资源,而且还涵盖素材资源库(包括图片、动画、微视频)、案例库(包括钻模板、活塞与气缸、齿轮液压泵、减速器齿轮的配合设计)、试题库及答案(近年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教学论坛(即教学BBS,设置了若干个讨论区,供师生课后发帖交流)、在线讨论(即聊天室,供师生在线交流)、实验演示(实验目的、原理、规程介绍)、仪器介绍(实验仪器的用途、结构介绍及照片)、作业系统(无纸化提交、批改作业)、加工方法介绍(常规加工方法的微视频)、国家标准(与本课程有关的国家标准电子版)、问卷调查(了解教学状况与教学需求)和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拓展教学资源。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针要求,课程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对机械精度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注重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给合,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追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首先教师通过学生管理模块将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的选课学生班级名单批量导入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建立用户名和初始登录密码均为学生学号的学生账户,学生登录后可修改密码和个人信息。通过学生管理模块,教师还可以获得每位学生的登录次数和使用时长等信息,并可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一个参考。学生通过课程描述模块可以了解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还可以获知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团队模块提供了各位任课教师的信息,包括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实践学分,或者邀请任课教师指导本科生自己的研究计划项目或者创新创业项目。教师可灵活利用教学资源模块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则可通过教学资源模块下载课程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进行课外学习。其中教学素材包括一些教材上无法提供的动画和微视频,形象生动的数字化资源能够将几何公差带、体外(体内)作用尺寸、尺寸和几何公差之间相关要求等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示出来,现场加工与检验的录像能把一些机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以及一些几何误差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基本不具备工程经验的学生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模拟试题部分提供了多套往年的全真试题及其答案,便于学生考前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教学案例部分则优选了几个难度适中的机械零部件的精度设计案例供教师选择开展案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4]。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管理模块管理学生用户及其权限,可通过作业管理功能作业,学生可以在此提交作业。在线讨论功能可实现师生课后在约定答疑时间实时互动,在线答疑。问卷调查功能可让教师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要求,并将此作为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改进教学方式的依据。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实验模块预习各个实验项目内容,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功能和结构组成,通过实验演示功能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可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或预先获知大致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做好实验前准备,改进实验教学效果。扩展资料模块提供常规的冷加工和热加工工艺过程的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及其所能获得的加工精度。国家标准技术文件集合收集了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各种典型件公差规定和误差检测的国家标准的pdf文件,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机械精度设计与技术测量的国家标准体系,树立标准化的意识,为其将来从事机械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基础训练。教学论坛模块则给师生提供了课外交流互动的机会,学生可于非在线答疑时间在各个讨论区发帖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还可以浏览前几届学生碰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从而避免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后空余时间解答问题、点评问题,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答复,从而避免逐个重复地回答共性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在线测试模块提供了试题库和试卷库,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学生既可以从试题库中选择试题进行练习来检验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将试题组合成试卷进行模拟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试卷在学生提交后可自动批改并显示成绩和各道题的正误情况。

4总结

在基于该网络教学平成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网络平台资源能紧密结合课程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系统地学习机械精度设计知识,了解其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资源丰富,尤其是视频和动画等资源非常利于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各种拓展资源有利于开阔视野,弥补工程经验的不足;使用方便,较好地考虑了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便于课外预习和复习,开放共享程度高;师生互动便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课后碰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并得到解答;在线测试和模拟试题便于学生了解考试要求和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教学案例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有利于学生工程思想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机械类专业的三大设计基础课协同发展,为学生今后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最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李旻 张铁 胡广华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4.06].

[2]张铁,李旻.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

机械专业以具备相当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为培养目标。人员未来就业多为一线生产岗位。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因素,国内机械专业学生往往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学习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所学专业及未来方向缺乏清醒认知,导致专业技能教学开展难度大。尤其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其对学生具备的发散性思维,综合能力,专业知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或畏惧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如何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典型的的表现在于其是以学生未来面对的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通过实际操作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机械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中,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最主要的拓展课程之一,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不仅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标准的专业性人才,更满足了社会职业队相关人才的需求。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促进机械创新设计教学

(一)教案设计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自身对所学课程所拥有的兴趣比教师更为重要。因此,想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选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調动起主观能动性,该表传统单纯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从事机械创新教学的教师,必须拥有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能力。

首先,教师在开展机械创新课程教学时,应当坚持教学内容与实例紧密结合。例如,上课时可以选取往届学生制作出的机械构建让学生学习参观,以此作为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行机构组合原理讲解时,要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提取机构组合在日常家用电器及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增加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贴近程度。通过对实例的讲解,首先消除学生对于复杂机械结构及原理的畏惧心理,激发其好奇心。

其次,教师在进行具体讲解时,要注意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教学课程中的操作往往较为简单且重复性很强,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先分解课题,而后根据具体课题列举出机械设计中出现概率较高的机械组合和现象,并将实施此类组合时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做到实际应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机械组合进行分析,通过讨论总结出优缺点,并最终将至归纳为相关的方法和法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完成组合并实现正常运行,能够获取很高的成就感。

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活动并结合相应形式的竞赛机制。学生内心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对成功的渴望。结合这种心理特点,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制作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同时能够发现优秀的人才并着重加以培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制作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创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还应当在合适的实际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参与相关活动中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保证教学工作开展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新课教学中的实施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做好详细的中北工作。例如,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组织活动前要对学生进行详细分工,并为之提供所需的制作材料,仪器等设备。该项工作完成后,教师应当将课程内容和需要完成的目标向学生详细说明,并通过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手中,告知学习主题,任务完成时间及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主体,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督促学生进行团体合作,最终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还应组织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分析,总结出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作品做出积极客观的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引入,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实际创作的作品,都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事实证明,鸡血创新课程与行动导向学习法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速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其创造力和团队意识。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往往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结语

通过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入到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坚持以实际行动为教学导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与实际工作状况和工作氛围相似的学习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任务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制作竞赛等活动的组织,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其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满足社会岗位对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登红.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8):86-87,88. 

[2] 高白川.行动导向教学在《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135. 

[3] 赵鹏媛,郭建英.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改革成果初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7):38-39,47. 

第8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 网络互动 教学沟通 教学资源库

曾经有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笑话,我和同事都教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程,为了偷懒,我们约定每人做一门课程的教学PPT,然后对方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要求修改就行。本来这是很完美的计划。没想到有一天,上学期教这两门课程的老师看到我在做PPT,说他有一版这样的PPT,我只要根据自己的要求改一改就行。我恍然大悟,目瞪口呆。原来他那版PPT也不是他自己做的,是他在名牌大学网站上下载的。我虽然对现有的PPT做了一些更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确实省去了很多时间。但问题在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及时整理教学资料,没有建立共享的资源库。事后,我们教研组开会时提出讨论了关于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并马上付诸行动。我们教研组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门课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建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也有了自己组的网络平台,那里有老师们做的课件,有老师们下载到的好的教学素材,有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网络互动,让教学沟通更无限

教研组的存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研活动不但是教师增强专业能力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传统教研活动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参加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固定时间、地点才能进行,且只能有少数教师发言,点到即止,大多数教师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过于注意发挥个别优秀教师的示范功能,而忽视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作用,不利于集体智慧的形成;在教研点评时,不少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们)经常不好意思发言、提意见,使教研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改进传统的教研工作,更好地发挥团队效能,是我们教研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网络技术愈加成熟,为了便于教师交流经验、沟通与联系,方便通知学校及教研组活动等各项事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纸张,我们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机电组教师建立了机电教研组QQ群号。教师们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进行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提问,也可以为他人解疑,可以更方便教师间的交流,方便看到教研组的相关信息或活动通知。机电教研组QQ群的创建,让网络教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的助燃剂。

Blog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它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的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博客本人的随笔和日记,有的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且都包含许多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通过网站传达实时信息。教师博客的建立,让教学有了生机。如我现在教机械制图,一直在关注http:///wuzhigy这个机械制图教学博客,这一博客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所讲述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力求高于教材,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把这个博客作为自己教学的补充和鉴赏,给学生巩固知识,当然还可以把此博客和一些我发现的网上好的资源放入教研组群里,让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网络不但可以使在同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师得到更有效的沟通,而且可以使我们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们沟通、切磋,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就自己教学内容建立博客,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有个人的教学反思,也有听课后的感悟,大家在自觉的反思行为中不断磨炼,欣赏别人,让教学沟通更无限。

二、整理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智慧的分享。

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是不限距离的,信息复制是不限数量的。这两个特点,使信息共享更具存活性。互联网就是为信息共享而生的。这里不再赘述互联网的建设,而要阐述互联网时代,建立共享理念的重要性。

共享可以让人进步。我是一个有着六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但是学术不断更新,我要不停地学习。对于白天要上课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在互联网上和同行交流、看论坛,看别人的课件是最好的最节约时间的学习方法。我还会解答网友的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是促进思考的途径。

共享避免重复劳动。科学文化的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不需要去埃菲尔铁塔上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时可以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使用,节约时间做其他更加迫切的事情。还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处理、使用,节约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让一堂课变得生动有意义。

教研组创建了教研组QQ群后,继而又鼓励建立教师的个人博客。教研组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门课程进行探索与研究,建立机电教研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1.资源集中化。每个教师教学多年,多多少少有一些资料,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资料都晒出来,放在一起,也就是资源集中化。

2.资源整理。机电专业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应用》、《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联,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领会本专业的特点,更有效地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对本专业课程建立资源库之前应该先整合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例如,讲到螺纹连接时,几门专业基础课均有所涉及,都介绍了螺纹种类、参数和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都有共同点,如连接动画、图例和一些文字资源都可以共享。同时,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将这些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出来,筛选后整合,将课程综合化,其掌握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制图》侧重于画法,《机械基础》侧重于连接与传动关系。《机制工艺学》则侧重于其加工与制造工艺,这些侧重点是环环相扣的,体现同一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制图》是基础,《工艺》知识用于生产加工,《机械基础》则是零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它们都是融于专业体系中的。整合资料时,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在整合资源时,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关联,先整理知识,再整合资源。

另外,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传统教学中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是作为两门独立课程进行教学的,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大胆尝试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机械制图》课程按照从二维到三维的方向讲,而《计算机绘图》按照从三维到二维的方向辅助学习,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相辅相成,让学生掌握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些,我们教研组把这一任务当做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抓。具体整合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几个教学阶段实施。

(1)基础知识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投影法基础知识:点、线、面的投影;《计算机绘图》讲解的是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平面图形的绘制、编辑及其技巧。

(2)基本立体和简单形体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基本立体的绘制、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画法及简单形体的投影;《计算机绘图》学习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基本立体的三维建模、编辑基本立体形成简单形体。

(3)组合体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组合体的画图和读图;《计算机绘图》学习三维形体的编辑(布尔运算及三维编辑技巧)、复杂形体的建模。

(4)机件表达方法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机件表达的各种画法:视图、剖视、断面及规定和简化画法;《计算机绘图》负责形体的编辑、三维实体投影成二维图形的方法及图形的编辑。

(5)零件图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零件图的画图、标注及读图:《计算机绘图》学习零件装配形成装配体及其编辑、生成二维工程图及对其标注。

在每个教学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关键问题是注意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及辅助。可以借助三维帮助理解二维平面图的意义,借助二维平面图消化三维立体的投影特性。比如,讲解零件图部分时,可以把零件结构的画法与三维模型的编辑结合在一起,使二维和三维达到一体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二维零件图的同时,掌握三维零件立体的结构特点和建模方法,一举两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淡化两门课程,而理解为“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一门课程,也就是整合的意义所在。

3.建立资源库。我们没有花过多的费用进行学术数据库的建设。我们机电组的教学资源库的创建是我们全体组成员共同利用一个假期完成的。我们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按有序的步骤,明确的分工,保存和管理资源。

我们按照素材类(视频、动画)、课程级资料(试题库、课件类、竞赛训练、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类)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给教师提供了素材,节省了时间,同时我们还对资源库进行随时更新。当然,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还不够全面,如果可以的话,应更完善。不仅应该有专业的教学素材,还应该有专业信息、技能鉴定、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遵循“边建边用,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方案建设,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机电教育资源库建设规模将更完善和更系统,不断满足机电类教学的需要,争取更大的成绩。

如果一个学校能够共享很多教学资料和教学研究成果,则不但使多年沉淀下来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够节约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推而广之到全中国、全世界,教育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凌波.教师合作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课程改革研究,2007(9):5-7.

第9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群;机械控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曾孟雄(1957-),男,四川自贡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欧阳文(1988-),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1-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从侧重数量到侧重质量的提高进而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由单门课程建设向多门课程建设而引发课程群建设。根据相邻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衔接关系相互支撑和强化,利用课程群组的关联性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以促进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课程群的学科专业属性与建设模式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的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并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1]学科性和专业性是划分课程群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协调都必须依照学科界限来划分;专业性在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体系确定及各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也发挥着组织与协调作用。课程群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学科因素也不能忽视专业因素的影响。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课程建设并非单独意义的课程研制,是泛指与课程相关因素及条件的建设与完善。开展课程群建设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推进课程群内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按照“宽”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各课程的联系与融合,提高课程综合性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2]

课程建设模式一般有四种:以课程或精品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模式或精品课程模式;以课群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群模式;既有面上课程又有优化重组的课程+课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该建设模式容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容易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

二、精品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

课程群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串联式和并联式两种。[3]串联式课程之间是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主线。并联式课程之间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灵活组合。通常以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课程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因为课程群建设评估指标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大体一致,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群建设比单门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有基本要求,而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有国家指标要求,因此可集中优势力量,精心建设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在建设进程上形成院系合格课程-校优质课程-校精品课程-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梯级建设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在重点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理顺课程群与精品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这种在课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又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群建设,用精品课程的“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也容易突破课程教学条件的“瓶颈”制约。

三、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

1.特色专业建设下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

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积极开展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我校机械控制类课程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于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机电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是机械专业的机械控制类系列课程,同时也是学位课程或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递进,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呼应,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课程系列整体。“突破单一课程建设模式限制,开展特色专业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建设”是课程建设纲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优化控制类课程群组体系,本着整合拓宽和更加注重应用的原则,对机械控制课程群组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课程群的建设模式,加强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教材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从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水电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机械控制课程群教学内容的贯穿融合

本校机械控制课程群涉及的相关课程都是围绕机械工程研究对象,依据控制原理和手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控制。[4]因此在控制思路和控制方案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类比性,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贯穿融合。课程群组的各门课程都要贯彻控制基础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有课程群组的整体概念。在本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中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群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协调与优化。在教材选用与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顺序安排、教学资源共享、实验设备通用等方面展开全面的研讨,以期获得机械控制类课程群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群建设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技术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利用图解分析类比实物的方法结合工程施工现场实例进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课程群教师努力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互动教学,努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及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教师提供控制案例,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进行控制方式设计与控制过程的实验实践,学生成果则以幻灯片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课程群的所有课程都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求索学堂”开展互动教学和论坛讨论并取得很好效果。

(2)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重知识传播轻创新能力培养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在课程群建设中结合三峡工程建设选定控制类的课题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机械创新大赛中,以控制类研究成果获奖级别和获奖次数为最多。

(3)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采用工程实际与理论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视野,提高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对课程群中的机电传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及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利用学校毗邻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优势,设计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到大型施工现场开展工程实际与理论的现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工程可靠性意识。

4.重点开展教材建设出版精品教材

在课程群建设中,非常重视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特色教材建设。课程群教师先后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十一五”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指导与题解》《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同时重视丰富教学参考资料,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编写有适合课程教学的讲义、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对课程群内的所有课程都编写有符合本学院实验设备条件的实验指导书,并对部分课程编写创新综合实验教材。

5.研究跨课程实验运行机制与建设课程群综合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制约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实验室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环节质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建设上,从课程群的整体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购买和开发的实验设备应具有的跨课程实验开出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群团队的科研优势,将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了课程群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创新综合控制实验平台,建立了跨课程创新实验运行机制,开展了机械类大学生创新综合实验活动,为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提供配套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学生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制度化规范化。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与课程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开展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通过整体统筹,站在课程群高度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使群内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二是推进教学新理念,实现课程群专题讲座、创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选题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新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三是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核心推进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建设,培育推动新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研究与建设的效果非常显著,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努力使我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水电行业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吴松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3]翁其能.工程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