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审核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责任审核体系

第1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 探讨

国有企业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等问题做了一些具体规定,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议我国中央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多专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专注于企业经营自的完善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尚未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问题,造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认清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督评价机制,对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国有企业之所以称之为“国有”,是因为它的投资人为国家(人民)。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经济性和公共性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要出于道德动机和经济动机承担起一般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要出于政治动机承担起一系列的特殊社会责任。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性决定它首先具有一般企业所应有的一般社会责任,包括依法诚信经营、安全生产、保障职工权益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遵守商业道德、参与公益事业,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创建自主品牌等,而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代表和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其特殊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以维护公平和实现全体人民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特殊社会责任,通过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维护经济稳定与经济安全。

二、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和上市国有公司)认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还不完善,国家也没有相关法规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据国资委对2011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专题分析,总体上2011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报告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继续走在全社会企业的前列,截至2011年底,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已经达到76家,比2010年增加21家,占全部117家中央企业的65%。报告时效性、规范性不断提高,但社会责任报告在质量和数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数据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状况还不容乐观。

1.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较少,且参考标准不一

我国目前还没有强制规定国有企业提供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以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较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也不充分。虽然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中央企业要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由于没有强制规定公布,在国资委提出2012年全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工作目标下,据统计至2011年底,117家中央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76家,仍有41家中央企业没有报告,占35%,其他国有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更少。在披露社会责任的央企中,从参考标准上看,53家企业(占75%)参考了国资委的指导意见,49家企业(占69%)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G3标准,25家企业(占35%)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2.0》。此外,有10家企业列出了参考的其他标准,有3家企业未参考任何国内外报告编写标准。

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改进

据2011年117家央企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如在实质性方面,许多报告仍然存在“避重就轻”、“泛泛而谈”的问题,对于一些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社会关注或有重大影响的议题,报告未作披露或简单一笔带过,未回应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平衡性方面,不少报告“报喜不报忧”,对负面信息不予披露,或有选择性地披露一些轻微负面信息,对一些重大负面问题则不予说明。这些实际上都弱化了报告可信度,不利于提高报告应有的沟通价值。据中国社科院与证券时报联合的《2011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各类社会责任报告共计531份,其中不及格报告数量为435份,不及格率81.92%,超过八成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被指不及格。

3.报告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一些报告在下半年甚至年底才,报告时效性不够;经分析2011年中央企业的71份社会责任报告中,有39份在上半年,有25份报告在下半年,时间较晚, 7家企业的报告时间没有列明。一些报告仅以中文出版,国际化程度不够,不符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从报告的语言种类看,22份报告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余49份报告仅以中文出版;一些报告没有列出自身的参考标准、术语解释等,不具备基本的写作规范;一些报告没有有效的渠道可以查询或获取,难以发挥应有的沟通交流作用。

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

1.健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

政府要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有效引导、监督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

2.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

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中央企业要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但没有提出具体的社会责任指标和考核体系。我国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以制定法规、准则的方式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进行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制度,从技术上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提供统一标准,保持信息披露的连续性、一致性。

3.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

强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一是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宣传和引导;二是要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三是要把优秀的道德和责任观念纳入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垫定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企业自觉、自愿披露相关信息。

4.实施独立的第三方审计

由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我国没有严格的遵循标准,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工作便可以使信息披露规范化。通过对社会责任报告内部信息审核转为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来提高报告的可信度,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要。鉴于目前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刚刚起步,故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现状和环境现状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审计制度,以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李锐,平卫英.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与监督评价机制探析.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第2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绩效考核 优化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地方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都是采用针对具体施工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方式。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行业人员调整频繁,项目建设涉及内容复杂,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不能真正发挥项目绩效考核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绩效考核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运行是以实际的项目的运行为基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都是从各个项目部获取。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都提倡使用针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所有的项目建设都是以具体项目为准,每成立一个新的项目就需要建立相应的项目部,不同项目的施工周期、施工难度不同,而且目前的项目部是随具体的施工项目而变化,没有后续施工作业的项目部往往就会解散,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绩效管理。

对项目绩效考核不重视的企业往往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对项目部员工进行考核时候仅仅依靠领导的印象以及个别不全面的指标来决定,体系不完善,考核不严谨,也会造成员工的不满情绪。也存在部分管理体系相对健全的施工企业会对项目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但是考核的指标往往是以项目部的经济效益为主,指标不够全面,最终评价结果往往以偏概全。

二、绩效考核方案优化设计

绩效考核方案要考虑到项目部员工的工作业绩、态度以及具体的工作能力及相关工作成果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岗位调整晋升,提高薪酬待遇,进行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和素质,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评价和激励作用,促进施工企业更好的发展。

1.确定相关绩效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内容。绩效考核的内容是整个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直接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从部门绩效目标、项目部绩效目标、岗位说明书以及临时性特殊任务等四个方面来确定项目部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人员绩效考核的特点以及相关绩效考核的原则,从财务、客户、业务以及成长等各个角度选择40个考核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初始指标。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从这40个考核指标里面选取问卷选择率在60%以上的绩效指标作为整个绩效考核方案的KPI。

2.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第一步确定了绩效考核方案的考核指数,但是这些指数的重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第二步是要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权重,以区分不同的考核指标,真正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一般是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通过对某关键指标赋予特殊的加权系数来强调这一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可以使用经验判别法、对比评分法和系数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来确定最终的加权系数。在建筑施工企业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通过由公司总经理、专业副总、总工、人力资源经理、项目部经理等多人组成的评分专家组来打分,确认最终这项关键指标的权重。

3.绩效考核结果评定。根据最终的绩效考核评价将员工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而且对于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制性公布,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公开。

4.确定针对绩效考核的一票否决指标。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一般都是分散分布在各地的施工现场,往往处于离散性管理的状态。而且与外界接触比较多,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企业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要确定相关准入条件,确定针对特殊行为的“一票否决”指标,对于安全、质量、思想政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项目部员工实现一票否决。

三、绩效考核的实施

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一般是以年度考核为主,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个人年度业绩的考核评价、个人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以及个人平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考核评价。这里以建筑施工企业某项目部项目经理的年度绩效考核为例对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由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委员会共同评议,对该项目经理的年度计划具体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对关键考核指标KPI以及工作能力及态度分别进行考核评分。然后由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最终的成绩进行汇总,将汇总结果提交给企业的考核与薪酬委员会。经由考核与薪酬委员会审核无误后,留公司存档,同时要将最终的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并反馈给被考核人。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对建筑施企业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管理作用,激发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建设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泽,王钰莹.建筑施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初探[J].中外建筑,2010(12):117-118

第3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二、减排措施

(一)加强领导。

建立政府主导、主管部门监督、企业实施的污染减排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领导。

明确政府、部门及企业的污染减排责任。制定污染减排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组织领导机构。明确污染减排的目标和任务,实行污染减排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

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各项措施。落实污染减排的责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企业层层签订污染减排责任书。

(二)控制增量。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核准顺序等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项目源头审批管理。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新建项目。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入口、电价弥补、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等各项政策。电力、热力、钢铁、建材和粮食加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装置使用20蒸吨/小时以上锅炉的建设项目,必需同步装置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氨法、氧化镁法、半干法和列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维护技术目录》及其它国家推荐的且与除尘设备独立,稳定脱硫效率达80%以上专业脱硫设施,并同步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全面落实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及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一批重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创建环境友好型和环保信用型企业。

对逾越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市)和企业,落实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批制度。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我市的总量控制指标。采取限批措施,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市审批的建设项目和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20吨以上、排放二氧化硫(SO210吨以上的建设项目,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需到市级环保部门审核、备案。建设项目试生产、竣工必需经过环保部门审批、验收,并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三)削减存量。

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置厂建设。 年,加强污水处置设施的建设及运营管理。大力推进 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内的重点项目。 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城镇污水处置厂、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必需开工建设,并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其实际处置污水量不得低于设计能力的60%新建污水处置厂的县(市)污水处置费要同步达到0.80元/吨以上。加快污水处置配套管网的建设和改善。新建及已经投运的乡村污水处置厂。

加强脱硫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管理。新建燃煤电厂(含企业自备电厂)必需严格执行环境维护“三同时”制度。脱硫设施的运行率不得低于95%并建立健全脱硫设施移交、运行及煤质分析、脱硫剂使用情况的基础资料档案。

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平安。依法取缔或关闭饮用水源地一、二级维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进一步强化区域污染防治。加快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的饮用水源地综合防治项目。

(四)加强监管。

提高污染减排监控水平。燃煤电厂和乡村污水处置厂等重点污染减排企业及国控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减排监控体系。加快污染减排环境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必需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

每月至少进行1次监督性监测。其中,加强监督性监测。承担减排任务的企业。燃煤电厂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监测结果要与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并汇总上报。

每月至少进行1次现场检查,加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重点污染源监控企业。燃煤电厂、乡村污水处置厂等重点污染减排企业实行驻厂式监督,并定期上报污染减排设施运行情况,确保污染减排设施正常运行。对擅自停运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依法按上限处罚;涉及发电企业享受的国家脱硫电价优惠政策的建议取消其享受的优惠政策;对超标排放及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法停产治理。

惩办污染减排工作先进典型,加大污染减排的宣传力度。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曝光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及违法排污的企业。市污染减排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市。

三、组织领导

负责统一部署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市政府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减排工作组设在市环保局。

密切配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大力推进 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第4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很显然,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难以兼顾社会责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当比例。银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达13,326.39亿元,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正因为商业银行是逐利的,所以它不得不去做这些大项目,否则就是哪家银行执行政策越彻底,其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其受到的损失越大。如此一来,我们一味地责备商业银行助纣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膨胀和大规模的扩张无疑显得有失公允。另外,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

笔者认为,要扭转此局势,一方面必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一个出口。现在除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也要引导和鼓励新的资金投向,这比堵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可能更有效果。这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尤其对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大项目(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除了在信贷上给予支持,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另外,给予创新型的、技术自主革新的商业项目支持,因为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严重的污染,除了企业趋利的原因以外,还在于处理成本太高,或者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不作为了,因此要鼓励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方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二、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采取多种方式争夺银行的信贷资源。那些污染大户往往是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期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银行把压力转移到银行上,而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联,往往会使得银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何况,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不少污染企业的利润产值并不低,还贷及时,还有地方政府做风险担保,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故逐利动机驱使得银行只看重信贷结果而不看其过程。因此,绿色信贷单纯依赖于银行自律是不够的,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以人大审核为首的财政监管,对地方“污染政绩”的经济约束是最硬的,

银行信贷的约束则软得多。

三、企业的违约成本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放任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反应,但其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规范、不合理。企业放任污染攀利,只承担了自己企业内部的成本,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即社会成本。企业没有因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即违约成本过少。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加重惩罚力度,加大违规违法成本,还应该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经济上、环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业意识到违规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效果。再者,过去我们的政策引导不够,好的典型支持不够,没有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让那些尽到绿色责任的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唯此社会上才会形成这样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治污动力、技改热情、环保趋势。但是,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因为电力、能源等行业能够带来暴利,导致我们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和项目上马,企业由于有原始的冲动,赚钱效应促使它就往这个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风能发电等这样一些好的、有利于社会的项目的前景,他才能选择这些项目。

四、企业环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银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向环境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即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管理。银行要随时对已经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监督企业是否专款专用。比如,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说明贷款将用在环保项目上,贷款发放后,企业是否真正把贷款用在了环保项目上,银行要进行跟踪检查,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2]钟津嘉,“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一席谈[J],中国金融家,2007.8.

[3]刘江,“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中国经济周刊,2007.47.

[4]李仁杰,“绿色信贷”焕发商业银行新生机[J],中国金融家,2007.8.

[5]罗赞,“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银行家,2007.9.

[6]邓瑛,生态金融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

第5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薪酬结构;薪酬激励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金融业也必将一体化。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已完全对外开放,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环境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还面对着各大外资银行的竞争和压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在金融业,人力资源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而薪酬激励机制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谋求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二、薪酬激励的基本概念

薪酬激励机制是指企业运用薪酬的刺激,使得员工个体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努力实现某个目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它能够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的激励员工是企业人才管理策略中最困难和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结构及薪酬水平的整体特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由固定薪酬、可变薪酬、福利性收入等构成。

基本薪酬是指员工得到的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各种补贴以及岗位津贴。

绩效工资是指员工的业绩报酬和增收节支报酬,主要是根据工作完成量和业务开展的状况即绩效来决定的,其中年终奖大概是最广为大众所知的绩效工资了。不同的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基本上都是由三类指标构成的,即风险控制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绩效考核结果也不再只是商业银行发放薪酬的依据,现在还成为了员工个人奖惩、培训和晋升的重要参考。

除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福利性收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薪酬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帮职工交的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还有法定带薪休假等其他福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水平的整体特点

1.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收入水平总体相差较大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虽然营业网点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但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但是员工平均薪酬却远远低于股份制银行。

2.不同银行的高管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国有银行高管的薪酬明显低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的薪酬,深圳发展银行的行长2011年的年薪为869万,而交通银行行长的年薪只有96万,大约只是深圳发展银行行长年薪的九分之一。中国银行行长的年薪为97万,建设银行为100万,工商银行为103万,农业银行为106万,均远远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的年薪。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也同样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浦发银行高管薪酬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最末,董事长和行长的年薪都是150万(数据来源:新浪财经),比排名第一的深圳发展银行分别低了595万和719万。而排名第二的招商银行行长的年薪比第一名低了334万,可见差距之大。

3.普通员工薪酬与高管薪酬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银行业的分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级工资制的实行以及收入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使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并呈扩大趋势,这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2011年深圳发展银行行长的年薪是869万,是员工人均年薪的23倍。这种差距,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所承担的风险与付出的贡献不同的体现。虽然行长与董事长的薪酬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但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会比普通员工大很多。但这种差距过大也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四、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银监会2010年颁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后,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积极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中的规定,推动了绩效考核等激励模式在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商业银行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薪酬水平的确定方式不够科学

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银行经营绩效联系不够密切,激励效果不明显。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基本相同,高管人员的流动性较小,不同银行的高管薪酬激励方式也大致相同。高管人员的年度奖金是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这就激励了高管人员把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高管人员的股权收入完全取决于银行当年实现的利润,这就鼓励了高管人员继续努力工作,为银行创造更多的收益,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平由银行的经营绩效决定,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收益的增加,同时也会导致高管人员收入的增多。另一方面,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又可以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所以,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是呈双向的正相关关系的。但事实上这种关系并不是非常显著,以浦发银行为例,浦发银行从2010年到2012年,其资产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和不良贷款率都有较大的变动,而董事长和行长的年薪在这三年里却没有任何变动。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二)激励方式较为单一,缺少长期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较为单一,采取的激励方式基本都是发放奖金以及一些福利政策等,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只是在短期内比较有效,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中长期激励形式相对欠缺。国外的许多银行都十分重视长期激励的作用,他们的员工薪酬不仅包括具有短期激励效果的奖金,还有股票、期权等多种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奖励,这在他们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花旗集团的高管人员,他们每年的薪酬中有40%是以延期股份的形式支付的。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只有企业年金等长期激励手段,员工的薪酬普遍都不包括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

(三)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是各商业银行发放员工绩效工资的直接依据,但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绩效考核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指标,不太关注风险控制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有些银行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上过于强调吸收存款的业务完成量,把吸收存款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而缺少对高管人员以及信贷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考察,对一些问题贷款的关注程度也不够,这样的考核方式只着眼于银行当期的经营业绩,却忽略了长期的利益,是不合理的。

(四)薪酬管理缺乏社会监督

银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行业,但是目前非银行从业人员对银行内部的薪酬管理制度非常缺乏了解。大部分银行的年度报告中只有高管人员的薪酬总额,以及对员工支出的费用总额,但对于薪酬的构成、薪酬水平的确定标准、业绩考核体系、重要岗位的岗位职责与具体薪酬等都没有进行披露,薪酬制度缺乏透明度,缺少社会舆论监督。

五、如何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

(一)重视长期激励,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丰富薪酬激励的形式,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应广泛引入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在这种激励形式下,员工得到了银行的股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员工的身份不仅仅是被雇佣者,也是所有者。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长期激励机制使得员工不再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是更重视长期的效应,能够激励员工为银行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而对于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上的员工,除了股权激励,还应在其绩效薪酬中的引入长期激励机制,以加强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的联系。《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已对这方面做了相关规定,要求高管人员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且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其中主要高管人员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比例应高于50%,各银行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二)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银行应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指标,既要突出经济效益指标,也要提高风险控制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比重,并层层落实到具体岗位。风险控制指标至少应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风险率、杠杆率等。针对与风险相关的岗位,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考核体系。进一步丰富考核指标,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员工素质等的社会责任指标,建立起一套合理、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中的作用。

在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中,不再只注重吸收存款量,应严格杜绝员工“买存款”以提高绩效的行为。在发放绩效工资时应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同时结合本银行的员工构成及经营绩效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绩效工资的水平。绩效考核体系中还应加入反馈系统,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员工,让员工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业务完成量和收入扣减情况。这样可以使员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员工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更好的完成各项业务指标。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薪酬制度公正、合理的保障,也是薪酬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保障。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并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1.银行应主动披露其薪酬信息

商业银行的年度报告中应客观、全面、详细地披露薪酬管理的各项信息,包括年度薪酬总量、薪酬结构、薪酬延期支付情况、业绩衡量以及风险调整的标准、高管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上的员工的具体薪酬信息、各项指标的考核状况等。

2.加强银行的内部监督

各银行内部设立的薪酬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内部监管,对整个薪酬管理过程实施监督,定期审核各项业绩考核指标是否合理,以及薪酬水平是否与岗位职责相匹配。

3.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络,通过公众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2].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1):31-32.

[3]张鹏,周莹.关于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J].经济问题,2011(12):96-100.

[4]邱鸿萍,赵丽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57.

[5]乔海曙,王军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J].金融论坛,2006,5:38-44.

[6]邹永成.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3):49-53.

[7]江英.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76.

[8]李双杰,王娜.我国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7:044.

[9]李克文,郑录军.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J].南开学报,2005,1:71-76.

[10]林丽.中美大型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比较[J].区域金融研究,2011(1):68-70.

[11]张珂.浅谈如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乏力问题——A分行所辖二级分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乏力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

[12]罗明忠,张炳申.商业银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6-58.

[13]诸宇清.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2011(11):25-26.

[14]田明华.我国银行业薪酬激励机制设计构想[J].广西金融研究,2005,1:113.

[1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2010.

[16]周立,赵玮,委托-、薪酬激励与商业银行治理[J].金融评论,2012(1):57-69.

第6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伦理;归真堂;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员工维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财务造假问题等商业伦理事件层出不穷,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成为实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商业伦理的诉求是否合理、应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商业伦理维护保障机制等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相关概念

(一)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是人们在追求商业利益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对商业伦理的理解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涉及到盈利模式、行为规范、职业精神、商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尽量避免挑战社会心理与道德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内外部主体,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政府、媒体、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

(三)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层次,是企业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采取的不低于最低法律标准的行为,具有责任性、社会性、互动性、价值性、全面性等特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并不一定会直接给企业带来盈利,但是通过传导机制,可以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归真堂事件”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是一家以稀有名贵中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中药制药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从事“活熊取胆”业务,于2011年开始启动上市计划。

归真堂准备上市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以非政府组织 “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代表的动物保护人士,对归真堂上市表示强烈愤慨并大力宣传其“活熊取胆”业务模式虐待黑熊、迫害动物,有违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一时间,归真堂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反对归真堂上市拥有雄厚的民意基础,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归真堂进行伦理谴责。在各方反对力量中,“亚洲动物基金会”首当其冲。该组织总部设在香港,终极目标之一是取缔整个活熊取胆业务。然而有媒体报导其与境外人工熊胆素生产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事件增添了一丝阴谋论的色彩。

当然归真堂也不乏支持者。在力挺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中,中国中药协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会长房书亭发表言论称:“熊在无管引流过程中很舒服”。此外,支持归真堂上市的人中还包括原卫生部药政局副局长、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世臣等。支持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和相关官员,可见其背后是国家扶持中医发展的战略考量。

迫于舆论压力,2012年2月18日,归真堂宣布将开放养熊基地,2月22日,一百多名媒体记者获准现场观摩了活熊取胆。然而归真堂的举动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质疑,这一事件也早已一发不可收拾,“活熊取胆”模式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企业商业伦理的大讨论。

虽然归真堂上市并没有致命的法律障碍,然而其“活熊取胆”的业务模式却挑战着社会心理和道德底线,在民众对其商业伦理持续拷问的巨大压力下,其上市之路举步维艰。2013年4月,归真堂在IPO进程中向证监会申请暂时中止审查,同年5月底,持续三年的归真堂上市闹剧以其终止上市审查而告终。

(二)案例分析

(1)争议点评

纵观整个事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活熊取胆是否痛苦,其二是活熊取胆有没有必要,最后是保护圈养动物的意义是什么。以上三个争论又可以总结为用养殖熊进行“活熊取胆”是否有违商业伦理。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各方都认为该事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契约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伦理道德恰恰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模糊概念,更杂糅的感情、文化等因素,可以说没有人是绝对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的开始阶段归真堂面对质疑并没有及时说明情况,反而用一些强硬的言论刺激民众的神经,给了反对者以口实,也说明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存在问题。事实上近年来爆发的商业伦理事件都或多或少会对企业造成冲击,商业伦理问题与危机管理已经密不可分。

(2)利益分析

归真堂董事长邱淑花曾说:“养熊是林业部颁发批文,生产熊胆粉是1995年卫生部颁发药准字号,都合法,如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归真堂上市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国家战略的,这一点从支持归真堂阵营的成员构成上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

反观归真堂的对手亚洲动物基金会,其与目前世界上掌握合成人工熊胆技术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都颇有渊源。以2010年为例,德国和意大利捐款数占该基金全年总获捐数的27.96%,德国福克公司等人工熊胆的生产商更对其进行长期资助。其高举反对活熊取胆大旗阻挠归真堂上市行为难免被认为是为了打击国内相关行业,从而方便国外企业进入并占据中国市场。

事实上与归真堂事件一样,绝大部分的商业伦理事件并不是简单地道德问题,其核心往往是利益问题,没有超越利益的商业伦理,对利益的理解决定了对是非的理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运营时往往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种损害大多是以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体现的。

四、由归真堂事件引发的商业伦理思考

首先,商业伦理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其如果得到妥善解决,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商业伦理作为未触及法律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建立在社会心理、道德标准、以及非正式制度之上的一种理念和规则,同样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商业伦理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但却有道德上的约束性。虽然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上的,但是道德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危机应对机制。

其次,媒体和民众对于商业伦理事件高度重视,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彩。一方面,积极参与监督,鼓励建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商业伦理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民众偏激、盲从、甚至煽风点火造谣谩骂,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其实正如之前所分析的,商业伦理问题杂糅了太多文化、感情、道德方面的因素,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伦理道德标准,往往是很难清晰界定对错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很难看清事件本质,也容易受到情绪干扰,容易被煽动盲目下结论。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做好材料的搜集和甄别,民众在获取信息时理性判断,不要被成为别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最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如之前所说,很多民众跟风参与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相关机构都应合理利用沟通这个工具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信任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应在商业伦理事件发生后积极对外界关注的事项进行说明,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以减少误解。对于政府相关机构而言,要转变官派作风,致力于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建立商业伦理问题举报和反馈机制。

五、对企业商业伦理构建与监督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应充分重视商业伦理的重要性,把商业伦理问题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中,运用管理层的力量推进商业伦理建设。要制定企业伦理守则,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审核以及内控系统对其进行强化。应定期开展商业伦理培训,加强员工商业伦理教育,帮助员工解决道德困境。

(2)应把商业伦理突发事件预防纳入到企业应急处理体系中,提升企业危机公关能力。与员工、消费者、媒体、政府等机构和个人建立长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并将其运行情况纳入相关人员的考核体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会。

(二)民众方面

(1)应认识到多数商业伦理事件往往涉及民众自身利益,要通过多渠道参与对商业伦理问题的监督,充分维护自身利益。

(2)在进行监督时要保持理性。要认识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在不了解全部情况时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获取信息时做独立理性判断,要看到商业伦理问题背后的利益纠葛,避免自己的正义感被利用。

(三)政府方面

(1)应认识到商业伦理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社会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商业模式。应探索建立相应的商业伦理奖惩机制,引导商业企业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应对商业伦理事件公开透明及时通报,以树立相关机构的公信力。

(2)对于商业伦理问题要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并充分鼓励媒体和民众参与。要善用媒体和民众的力量,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鼓励民众理性监督。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and Mark R.Krame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m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0).

[2]Archie B. Carroll,Linking Business Ethics to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1987.

[3]赵薇,论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南京大学学报,2003.3.

[4]陆雄文.梁晓雅,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经济管理,2009.8.

第7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

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建立创新型企业。

3、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

制定阶段。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方案于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月至11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交流会,分析情况,交流经验,及时改进。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分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

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分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

第8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山东高速”品牌竞争力,促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按照“标准高、工作实、行动快、成效好”的要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思路的明晰化、组织体系的科学化、规章制度的标准化、业务流程的系统化、任务目标的精细化、绩效考核的全面化,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集团公司的综合管理达到省管企业和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

二、活动内容

(一) 精细化管理主要内容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集团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要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以及执行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集团公司总部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细化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编制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三化一型”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细化各产业板块发展目标,将规划分解到年度计划;细化集团战略的发展路径、方式方法和实施步骤等,突出对外投资管理和内部资源整合等重点内容;制定《发展战略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单位,并指导、监督、考核各单位战略执行情况。

二是细分集团管控范围和内容。建立健全集团公司管控体系,科学设计集团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明确集团总部职能定位,界定集团总部和权属单位管理权限,重点完善和强化战略管控、财务管控、投资管控、人事管控、风险管控、文化管控等手段,做到抓住控制权、下放经营权,提高集团管控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各单位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细化集团公司及各权属单位的三定方案,规范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自上而下推行岗位评估和全员竞争上岗。上半年,制定岗位职责、考核标准、薪酬待遇和退出机制,从集团公司机关入手,由中层到员工逐级竞岗,建设精干、高效的总部机关。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将员工考核与劳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结合起来。6月底前,出台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完善负责人薪酬办法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个人收入与经营效益、绩效考核全面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是重新梳理、细化现有规章制度。各部室要对制订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编制、实施、控制、检查、考核、奖惩等程序,做到制度完善、执行严格、考核到位、改进及时。6月底前,将各部室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统一在集团公司内部网站上公布。

五是深化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考核及监督的业务流程,重点抓好预算的编制、控制和考核环节,建立起基础管理健全、审计日常化、考核动态化,绩效人事联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同时,把预算编制工作分解到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时间点,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准确度,加强集团管控能力。

六是完善、细化绩效考核体系。上半年,以对标考核、个性化考核为导向,修订完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根据产业门类、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通过与标杆企业相比较,确定考核指标和数值,并细化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和体系,完善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兑现。建立由各级各单位共同参与、分级负责的考核组织体系,使业绩考核制度化、日常化。加强员工考核工作,建立起单位对部门、部门对员工的考核机制,将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人;从集团机关开始,实施“千分制”日常工作考核,并纳入总体考核体系。设立“董事长奖励基金”,对业绩突出的权属单位和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将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落到实处。

七是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细化人才的选拔、培训、任用、评价、激励、流动等制度。把人才规划纳入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全面、科学、完善的人才工作体系。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细分对管理、技术、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方法。坚持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全面引入市场化选聘机制,并建立“问事、问人、问责”的效能监管机制,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完善人员退出制度,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实施“每月开讲”,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讲座;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高校、培训机构的合作,提升培训层次和质量。

八是全面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把信息化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快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平台建设,5月份要全面运行。各部门要积极使用管理信息平台,并加快相关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力争年底前每个部门都要有业务系统上线。通过实现管理的全面信息化,量化管理标准、固化业务流程、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各权属单位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订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各单位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集团公司完成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下发各单位;12月底前,各单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对集团公司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各单位要对已出台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各单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集团公司;7月底前,各单位要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集团公司对各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的全面性、精细化程度、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后,各单位要在本单位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各单位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自身经营主业,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四大标准体系。通过制定员工手册等方式,把标准规范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要充分利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文件架构和运行程序,把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已通过认证的单位,要重点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层次文件进行细化。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同时,鼓励各单位在服务、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升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各单位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要细分市场客户、细分职责岗位、细化任务目标、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重点,全面细化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实现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每个单位要提出1-2条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要以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重点加强生产经营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路桥建设、工程施工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探索建设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立足集团公司生产和管理实际,突出创新的前瞻性、适用性和成效性,健全创新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建立创新型企业。

1、加强理念创新。重点加强在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引导和鼓励。2010年各单位要总结出1-2条有实效的创新理念。

2、加大管理创新。针对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发展战略、三项制度改革、管理架构、集团管控、资本运营、绩效考核、投融资管理、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各单位要加强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工作,关注细节的改进,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序。2010年,各单位要选择1-2项创新课题,要有实效、有成果。集团公司争取获得“山东省管理创新成果奖”,获得省国资委国资研究与企业管理成果奖2项。

3、加大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工程施工单位、高速股份、建材公司、信息工程公司、工程咨询等单位要选择1-2项科研课题,加大科研投入,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奖,使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效益增长产生明显带动作用。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进行全面部署。要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制定阶段。各单位、各部门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以上方案4月20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至11月,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活动方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7月份,集团公司将召开一次活动调度和交流会,调度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成效。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各部门、各单位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集团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同时,将召开活动总结大会,表彰成效突出、效益明显的单位与个人。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集团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集团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活动的推动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3月15日前,各单位将机构人员名单报集团公司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加强学习培训。各单位要以精细化管理和创新为重点,通过外部学习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并制定培训考核标准,强化培训效果;积极组织员工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知识,调查研究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3、培育和推广精细化管理样板单位。各单位要选择1-2个精细化管理样板,重点培育、先期实施,发挥样板的示范推动作用。集团公司将选择部分好的样板,通过现场交流会等方式进行推广。

第9篇:社会责任审核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中图书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同时,在我国金融界也出现了绿色信贷的意识与行动,绿色信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推行绿色信贷无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的道路上尚有诸多荆棘,涉及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企业的违约成本过低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诸方面。

二、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很显然,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难以兼顾社会责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当比例。银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五大行(工、农、中、建、交)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达13,326.39亿元,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正因为商业银行是逐利的,所以它不得不去做这些大项目,否则就是哪家银行执行政策越彻底,其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其受到的损失越大。如此一来,我们一味地责备商业银行助纣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膨胀和大规模的扩张无疑显得有失公允。另外,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

笔者认为,要扭转此局势,一方面必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一个出口。现在除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也要引导和鼓励新的资金投向,这比堵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可能更有效果。这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尤其对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大项目(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除了在信贷上给予支持,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另外,给予创新型的、技术自主革新的商业项目支持,因为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严重的污染,除了企业趋利的原因以外,还在于处理成本太高,或者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不作为了,因此要鼓励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方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三、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采取多种方式争夺银行的信贷资源。那些污染大户往往是纳税大户,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期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银行把压力转移到银行上,而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联,往往会使得银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何况,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不少污染企业的利润产值并不低,还贷及时,还有地方政府做风险担保,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故逐利动机驱使得银行只看重信贷结果而不看其过程。因此,绿色信贷单纯依赖于银行自律是不够的,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以人大审核为首的财政监管,对地方“污染政绩”的经济约束是最硬的,

银行信贷的约束则软得多。

四、企业的违约成本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放任污染,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反应,但其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规范、不合理。企业放任污染攀利,只承担了自己企业内部的成本,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即社会成本。企业没有因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即违约成本过少。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加重惩罚力度,加大违规违法成本,还应该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经济上、环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业意识到违规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效果。再者,过去我们的政策引导不够,好的典型支持不够,没有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让那些尽到绿色责任的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唯此社会上才会形成这样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治污动力、技改热情、环保趋势。但是,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因为电力、能源等行业能够带来暴利,导致我们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和项目上马,企业由于有原始的冲动,赚钱效应促使它就往这个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风能发电等这样一些好的、有利于社会的项目的前景,他才能选择这些项目。

五、企业环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银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向环境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即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管理。银行要随时对已经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监督企业是否专款专用。比如,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说明贷款将用在环保项目上,贷款发放后,企业是否真正把贷款用在了环保项目上,银行要进行跟踪检查,等等。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2]钟津嘉,“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一席谈[J],中国金融家,2007.8.

[3]刘江,“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中国经济周刊,2007.47.

[4]李仁杰,“绿色信贷”焕发商业银行新生机[J],中国金融家,2007.8.

[5]罗赞,“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银行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