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环境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声环境; 变化趋势;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80-02
1 引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锦州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及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市民的居住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适应城市环境管理的需要,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提高城市的声环境质量,该市进一步加强了噪声管理和防治工作。“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除道路交通环境噪声有所上升外,功能区环境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均略有下降,但变化均不显著[1]。
2 锦州市近五年噪声监测现状
“十二五”期间,锦州市共进行了城市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三大类监测。功能区噪声是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样1 d,24 h连续监测,统计小时内均值。近5年监测结果见图1~图2。
从图1、2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在四类功能区中,总体变化不大,基本趋势一致。昼间均值为57.6 dB,夜间均值为49.8 dB。
道路交通噪声是每年春季监测,在车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37条,设置41个监测点位。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主要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小于68 dB的路段最长,5年平均为53.7 km,占干线长度的40.6%。超过70 dB的干线长度呈上升趋势。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为68.6 dB,各年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在67.4~69.5 dB之间。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是每年监测一次,有效测点206个,网格尺寸600 m×600 m,网格覆盖面积在建成区面积的95%以上。监测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十二五”期间,除2014年锦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网格测值达标率为86.4%,其余各年达标率均在90%以上,3类区和4类区的达标情况略好于1类区和2类区。
3 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与预测
采用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011~2015年各类功能区环境噪声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在0.01%的可信度水平上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见表3。
应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11~2015年锦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11~2015年道路交通噪声变化趋势不显著,见图4。
应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11~2015年锦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进行检验见图5,结果表明2011~2015年锦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变化趋势不显著。
锦州市“十二五”期间功能区环境噪声、道路交通环境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基本稳定,与“十一五”相比较,除道路交通环境噪声有所上升外,功能区环境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均略有下降,但变化均不显著。锦州市“十三五”声环境目标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达标率均为100%,重点治理交通区的夜间噪声。功能^全面达标。该市将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公路交通,完善城市规划,拓宽道路。预计“十三五”末,虽然市区机动车流量将持续增加,交通噪声仍能达到68 dB以下水平。合理安排城市布局,城市区域噪声也将小于55 dB。
4 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预防措施
4.1 合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
增大绿化面积,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城市绿地降噪的功能。城市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对减少噪声污染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措施。国外先进国家多采用道路两旁的林带来控制城市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高标准的居住小区也都有很好的绿化环境。
4.2 优化城区现有功能布局
迁出与居民混杂的噪声源企业,对搬迁困难的企业加大厂房、围墙隔声、吸声、减震和消声等措施,治理仍不能稳定达标的,要提前关闭,搬出城区。对重点工业噪声源,需要发展高新技术生产,替代传统落后的加工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噪声污染。
4.3 合理调整车流量
控制摩托车、加强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车次,积极有序引导小汽车的发展,减少车辆造成的道路拥挤所引起的噪声污染。
4.4 加强监管力度
禁止夜间施工,规定设置声屏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对建筑施工采用建筑单位申报,环保部门审批发放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公示,群众监督的方式管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确需连续施工的,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4.5 加强环保宣传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群众对噪声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时阻止和控制噪声污染的发生,并采取措施自我保护。[2]5 结语
城市噪声公害是环境的一大污染,是当今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要解决好城市噪声问题,一定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树立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清洁的最佳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进展
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不仅仅能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还能保障人们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人们想要发展,希望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服务与人类。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提升其质量很有必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掌握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而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1、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展开了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八十年代末期,由单纯的环境质量评价进一步扩展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此后,随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盲目从原来的关注灾害和污染逐步转向了涉及多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基础上,傅伯杰立足于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我国的主要省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与排序。1995年,范常忠等对广东省的是个主要城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省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级,并根据其特点总结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年,马玉增等人对我国的山丘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体系。2003年,胡会峰等人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大量研究,提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上的各个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拓展了质量评价的新思路。
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指标体系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稳定性的原则。不同指标构建侧重于不同的属性与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建设,诸如道路、绿化、景观等,二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如教育、消费等,三是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等。评价方法主要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投影追踪法等。
2、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方法
2.1层次分析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讲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多目标决策。层次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还能够检验是否正确,因此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首先需要建立起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在对矩阵标度进行判断,然后再计算权重并排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该方法在复杂的系统评价中独具优势,能够很好地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2指数评价法
作为一种特定的相对数,指数主要是对食物或是现象的动态变化进行反应。当指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其他指标的变动。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是综合指数法。该方法可以对多个因素指标进行分析,保持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变,可以用于观察其他因素的变化程度。
2.3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该模式是建立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神经网络结构,增强该结构的自适应能力,从而能够以更加贴近人类的思维模式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人工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评价,相比与人工更加准确、高效。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指标集,并将BP网络中输入节点的个数作为指标个数。其次还要确定BP网络的层数,确保具有三层网络模型结构。另外,还需要通过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以进一步明确评价结果。最后确定正确的评价。
2.4生态足迹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使用生态足迹法,以衡量某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首先需要对各项主要的消费项目人均年消费量值进行计算,其次计算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最后计算出生态盈余。该方法缺乏对自然系统提供更自然功能的完全描述。
3、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由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各种情况十分复杂,都会对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再加上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其中某一个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困难性。其次,在评价指标层面,由于缺乏针对特殊指标、常用指标的系统、定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缺乏全面性。在评价手段层面上,虽然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我国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领域,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辅助手段,遥感能够及时地提供信息,但是却不能及时地解译信息,及时获得了很多信息也不能对其有一个综合的利用。在评价方法层面上,虽然对方法的应用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少各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在评价对象方面,普遍还是将视角放在了省、市、工矿区等宏观层面,很少有奖区域内的组织结构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得出的结果却少了量化的分析内容。最后,缺少了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因素的范围的研究。人在生态环境系统中,既是感受着,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对于生态环境指标因素的影响也是两个方面的,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当逐步对生态环境影响、响应机制不断完善,让各个指标因素的影响效果更佳明确。其次还应当关注遥感分类提取的评价指标因素,并不断对其进行规范。此外,还需要不断对遥感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通过模型化和规范化,使得评价的模型不断完善,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高效。还可以通过各因素影响程度评价模型的钢构件,明确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最后,使用多个不同层面的尺度对评价对象的结构进行评价,能够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此很多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虽然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还是存在了一定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从理论上保障了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很有必要。本文就在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小丽,李祚泳,汪嘉杨.基于指标规范值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引力指数公式[J].环境工程,2014(S1) .
[2]何立环,刘海江,李宝林,王业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实践[J].环境保护,2014(12) .
[3]姚佳,王敏,黄沈发,白杨.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02) .
【关键词】商业开发;视觉信息;心理
根据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的一些发展现状,以及它给人的视觉信息,我们分析现状,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作为商业地产开发的参考之荐。
1 现存的状况及分析
1.1 街头广告
在形成城市信息网络的介质中,广告对城市在美感和空间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卓越的影响,但是广告只是在现代才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如同噪音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一样,布局混乱和形式过于庞大的广告形成视觉污染和色彩污染的问题。过多不同的或过于强烈的色彩被用于街头广告中,它冲击并扰乱了人的视线,也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广告牌的位置、空间范围也使人不能处于良好的视野角度。并且,在较狭窄的街道,广告牌高过建筑物,还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迫感。这样,广告不但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的,还破坏了环境的整体美感。
1.2 商业建筑的橱窗
商业建筑的橱窗也是广告功能的一部分,它和街头广告一起反映着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状况。橱窗,作为商业建筑造型技巧的积极手段,突出于建筑立面或融合在建筑之中,其材料通常为金属和玻璃,这使它们有别于其它楼层而显出它的独立性;在橱窗的四周通过窗帘或遮阳板又把专门属于它们的空间显露了出来。
因为窗到了夜间,特别是沿街橱窗,都以各种灯光作为视觉信息手段,这时,在光的色调上要注意它与周围环境以及各个橱窗之间的协调,不可滥用过强的刺激性色彩,以免过而不及,造成光污染。广告和橱窗在内容和风格上也要与建筑物及其他环境因素相配合。例如武汉的灯箱,上海的橱窗,广州的霓虹灯在国内都是较有特色的。江汉路上的灯箱招牌、灯箱广告和霓虹灯鳞次栉比,白天看上去给人一种美丽壮观且有秩序的感觉,夜晚华灯齐放,辉煌耀眼,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广告和灯光都为城市环境涂上了浓重的色彩,增添了无限的活力,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对它们善加利用。
1.3 商业综合体
公共商业综合体接近于交通枢纽,形成了类似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市民对它的要求不仅能够判别水平方向,而且能够判别垂直方向。为组织好这种公共商业综合体,应用了很多在内容、形式和技术表现上均不相同的信息因素。但这种用各种信息系统装备的综合体,不应再用图像、信息和广告因素,以免导致综合体正面和内部装饰负荷过重,给人造成视觉信息超载的现象。过多的重复易使人们产生厌倦感,因此不仅没有达到宣传的目的,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当然,如果将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各个大型综合体,通过设备完善的步行空间联结起来,这些步行空间大多具有顶棚和人造的小气候,则容易给人以舒适感。
另外,综合体可能利用各种视听手段来提供各种信息和控制庞大的参观人流。参观人流涉及到拥挤的问题,而拥挤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堕落,我们应当积极注意这个问题。
1.4 与商业空间结合的步行空间
以建筑物为界面围合成的室外步行空间,是由不同数量和不同类型的界面限定的,这样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室外步行空间。步行商业街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区,它们在平面和立面上也都富于变化。这里我们结合一些典型实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步行空间具有多样化的平面布局。例如圣地亚哥霍尔顿广场是个贯通式的购物中心,属于城市商业中心区的一部分,它是由两个半圆形的广场连接而成的线型街区,人们行走其中,空间时宽时窄,心理感觉也有张有弛,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
其次,步行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构成。现在的步行街拥有花钵、座椅、蓬架等各种设施,既可购物、就餐,还可以静观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不同特色的步行空间形成不同的气氛,但都离不开繁华与热闹,这样的气氛会使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产生集体氛围。人的身心也在良好的气氛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改造。
最后,步行空间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刚刚提到的圣地亚哥霍尔顿广场是个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典型实例。建筑底层架空,成为步行空间的组成部分,也是内外空间渗透的一种形式。这种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给步行者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2 改进的一些建议
2.1 城市商业中心区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应该首先从根本上减轻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压力,为商业中心区的合理更新发展、环境绿化美化、历史特色保留提供较为宽松的条件。这一点对城市特色及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因此,房地产开发时,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对整个商业中心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全面的研究,指定系统的发展、更新、改造计划;多方征求群众及相关部门的意见,从各个角度对商业中心进行规划控制,避免由于规划不利造成的混乱与矛盾。
2.2 科学、合理的进行发展、更新及改造。对包括老街在内的商业中心区的发展、更新、改造要建立在严谨、科学以及尊重历史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对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进行保留和改善;新建、改建都应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协调性,努力创造出能反映地区特色的精品建筑,尽量维护商业中心的原始特色。
2.3 充分考虑共市民休息、活动的开放空间和绿地,大量影入树木、花卉、草坪、水景等自然元素,创造舒适,清新充满自然特色的休息与交往空间,使商业中心更富有生活气息,同时,把商业中心区的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起来,提高生态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注入新的活力。
2.4 改善商业中心区周边和内部的交通状况。要设置尺度适宜的步行街系统,使人不易产生疲劳感。街道之间方便联系,合理布置商业中心的出入口,与商业中心区域拥有良好的联系。还要尽好的解决拥挤的问题,减轻拥挤带来的负面影响。
3 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商业中心区被建立起来。以上所提出的建议都是建立在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理感受的基础上的,这种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全面的,以人为本的。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区,应该和建筑的普遍空间一样,需要有宜人的尺度,使人产生亲近感;适用的设施,使人们有足够的交往空间与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风气;引入自然元素,使人亲近自然,提醒人们对自然和环境的保护意识;运用适当的造型与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创造不同的环境氛围。
人类情感始终与自然的东西相维系着,我们建筑师们应该利用各种造型与人们的情感关系,创造出一切亲切宜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信息手段与建筑》
[2]《现代城市步行空间》
关键词:“十二五”;区域环境噪声;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4003
1引言
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突出的环境污染,在环境案件中的比重也较大。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1,2]。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防治建议。
2“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噪声监测现状
2.1本溪市功能区监测点位设置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设置采用等面积网格布点法,网格设置尺寸为650 m×650 m,在城市中心区共设置有效监测网格240个,每一个网格中心为一个监测点位,网格设置完全覆盖了市区建成区。因此,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为240个,其中1类区监测点位81个,2类区监测点位106个,3类区监测点位33个,4类区监测点位20个[3]。
2.2监测频率及测量方法
监测方法按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和《城市^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5]的要求执行。2011~2015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在每年9月昼间进行监测一次,2013年9月夜间监测一次;使用仪器为HS-6208B型声级计;测量方法为每点位监测10 min。
2.3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现状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见表1,区域噪声超标情况见表2。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6]中的等级划分规定进行评价。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一级”至“五级”可分别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见表4。
3.2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现状
“十二五”期间,从本溪市每年一次的区域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平均值最高,为56.6 dB,2010年平均值最低,为54.5 dB,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较小。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2011~2013年昼间处于较好水平,2014年、2015年昼间处于处于轻度污染水平,2013年夜间处于较好水平(表5)。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与“十一五”期间相比,网格覆盖和覆盖人口有所增加,有效监测网格由211个增加至240个,监测结果区域环境噪声值略有上升。处于好的质量等级覆盖面积略有下降,重度污染等级覆盖面积也略有下降;好的质量等级覆盖面积由“十一五”期间的18.4 km2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2.0 km2;重度污染等级覆盖面积由“十一五”期间的4.1 km2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2.1 km2。
4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防治建议
通过“十二五”期间本溪市环境噪声源构成比分析,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其次为道路交通噪声。本溪市的市区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生活噪声声源密集,影响范围广,交通噪声源强度大、影响距离较远,且均近邻居民区住宅,隔声距离不足,因此本溪市受生活、交通噪声影响较大。
在目前城市布局不能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生活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降低强度;采取集中清
理街头烧烤、摊贩退路进厅,规范商铺扩音设备等措施,减少生活噪声对本溪市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新建的临街居民区应保证其与道路的有效间隔,对现有临街住宅通过种植行道树、采用新型低噪声材料铺设道路、主干路要装隔声屏障等降噪措施来减轻交通噪声对本溪市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车辆年检工作,淘汰超期服役车辆,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吊销执照强行使其维护保养或安装消声设施[7]。
参考文献:
[1]
张守斌,魏峻山,等.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状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4~26.
[2]孙欣,李健,吕晓洁.辽宁省2001~2007年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9(5):637~639.
[3]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1~2015)年度[M] . 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6:182~208.
[4]国家环境保护局.城市区域环境中噪声标准GB3096-93[S]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
[5]国家环境保护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 14623-93[S] .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
关键词:烟台港西港区;沉积物;环境质量
烟台港西港区是烟台港的新建港口,位于烟台市西北35公里处,扼渤海南侧湾口,背靠山东半岛,该港远离市区,邻近经济开发区,与蓬莱市接壤。近年来,港口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势必会对周围海域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黄渤海以及其它港口[1-4]的调查,对烟台港新西港区海域的环境研究较少,本文在2011年8月份和2012年5月份对烟台港西港区海域沉积物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重金属、石油类、有机碳等的含量变化,旨在为西港区海域的底质环境质量进行一定的评价研究。
1. 调查站位及项目
分别在2011年8月份(丰水期)和2012年5月份(平水期)在该海域设沉积物站位16个,具体站位布置如图1。测定了该海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总汞、铜、铅、镉、铬、砷)、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硫化物、有机碳的含量,并利用沉积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
2011年8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变化范围7.14~9.72 mg/kg,平均值8.39 mg/kg;汞变化范围0.0349~0.0600 mg/kg,平均值0.0495mg/kg;镉变化范围0.0890~0.132mg/kg,平均值0.106mg/kg;铅变化范围15.2~21.9mg/kg,平均值17.4mg/kg;铬变化范围20.4~29.2mg/kg,平均值24.3mg/kg;铜变化范围7.40~11.7 mg/kg,平均值9.31 mg/kg。2012年5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变化范围6.31~9.47 mg/kg,平均值8.17 mg/kg;汞变化范围0.0182~0.124 mg/kg,平均值0.0485 mg/kg;镉变化范围0.0810~0.137 mg/kg,平均值0.106mg/kg;铅变化范围12.8~24.1 mg/kg,平均值17.0 mg/kg;铬变化范围20.6~26.8mg/kg,平均值23.3mg/kg;铜变化范围7.85~9.66mg/kg,平均值8.64 mg/kg(表1)。
表1 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mg/kg)
Tab. 1 Averag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mg/kg)
总体上调查海域丰水期和平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丰水期略高于平水期。(图2)。这可能是由于丰水期水量大,重金属总量高,因此沉积下来的量也多造成的[5]。
2.2 有机碳的含量
2011年8月份,沉积物中有机碳变化范围0.119~0.537%,平均值0.271%;平面分布上东部海域含量较高。2012年5月份,沉积物中有机碳变化范围0.130~0.521%,平均值0.275%;平面分布上东部海域含量较高。
2.3 石油类的含量
2011年8月份,沉积物中石油类变化范围70.9~160mg/kg,平均值114mg/kg;平面分布上近岸中部海域含量较高。2012年5月份,沉积物中石油类变化范围12.3~247mg/kg,平均值53.0mg/kg;平面分布调查海域近岸含量较高。
2.4硫化物的含量
2011年8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硫化物变化范围66.8~166mg/kg,平均值117mg/kg;平面分布上近岸中部海域含量较高。2012年5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硫化物变化范围48.0~186mg/kg,平均值102mg/kg;平面分布调查海域近岸含量较高。
2.5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2011年8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六六六变化范围6.71~11.2μg/kg,平均值8.58μg/kg;滴滴涕变化范围1.93~4.17μg/kg,平均值3.38μg/kg;2012年5月份,调查海域沉积物中六六六变化范围6.25~10.7μg/kg,平均值8.44μg/kg;滴滴涕变化范围2.31~4.10μg/kg,平均值3.02μg/kg。多氯联苯均为未检出。
3. 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评价
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分析调查海域2011年8月份各沉积物因子标准指数,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砷、总汞、镉、铅、铬、铜、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012年5月各沉积物因子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砷、总汞、镉、铅、铬、铜、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也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总体数据分析表明,该海域所有评价因子均满足执行标准要求,超标率为零,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4. 结论
(1) 调查海域丰水期和平水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丰水期略高于平水期。
(2) 丰水期和平水期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平面分布相似,均为东部海域含量较高。丰水期沉积物中石油类和硫化物的含量平面分布上近岸中部海域含量较高,平水期近岸含量较高。
(3) 分析该海域各沉积物因子标准指数,各项目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 刘成,何耘,王兆印。黄河口的水质、底质污染及其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3):58~61。
[2] 周立,郑祥民, 殷效玲。苏州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极其评价[J]。环境化学,2008,27(2):269~270。
[3] 夏鹏,臧家业,王湘芹。连云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解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4):520~524。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督查;质量
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现状进行监测是基层监测站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于人们的根本体现。我国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监管检查的机制,在测量数据上没有足够的真实性等问题。现在要完善的就是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系统,做好监查的工作。
1 开展督查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的问题是我国相当重视的问题,要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就要对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当然,是要以监测的数据为依据,做系统的分析工作。监测的数据不仅可以校验各项污染减排的质量,还可以作为城市环境治理和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这项监测的结果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内容。为了能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就必须要重视测量的督查工作,这能为环境监测的质量做好保障工作,还能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进程,所以,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督查工作给予重视。
2 环境质量监测现存的问题
2.1 监测点在设置上没有代表性
各个城市都希望能将环境的质量都能达标,增加城市环境考试的绩效点,在这种行政的影响下,相关的部门将环境的监测点都设置在环境质量相对好的地段上。有的城市就将工业空气质量测量点设置在远离污染重的区域,将监测商业交通区域的空气监测点设置在空气相对清洁的区域;这样在城市考核评比的时候就能使本城市的环境质量名次靠前,但却不能清晰反映出真实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也不能了解到真正的质量变化情况。还有的城市在设置监测点的时候,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太小,不能及时发现环境存在安全的隐患。这些都充分说明在环境监测点的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2.2 环境质量监测的仪器和方法不统一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问题上,各地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都存在差异,多个公司多个仪器型号都在各地出现。在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上,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出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偏差,因为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测量人员也没有办法去控制。在监测方法上,使用手动监测和使用自动监测也是有误差存在的,而且差距还相对较大,这就导致了在环境的质量监测上产生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缺少客观的依据。
2.3 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欠缺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监测的能力上也有差距,还有监测投入的经费和仪器的因素。在经济较好的市级监测站可以用少数的人就完成监测任务,而经济条件差的城市甚至用多于几倍的人数才能完成监测任务,并且在监测的能力上也比较差,对监测的结果也缺少准确性,有的出现了质量异常的数据都不会去处理,监测数据严重的失真。有的监测站是由其他部门的空气站工作,本来就任务重,再加上要进行环境监测,就更是疲于应对,不能及时做巡查工作,而且还不具备专业的测量,在管理维护上也没有经验,使环境质量的检查数据没有真实的保障。
3 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内涵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是指为了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各要素和环节进行的监督检查以及旨在发现潜在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而开展的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基本程序主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管理职能确定。
4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工作内容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以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对象,既具有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监督管理、监测数据督查功能,同时具有调查区域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的作用。
4.1 调查核实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代表性、科学性。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踏勘,论证布设的监测点位=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反映功能区水体或大气环境质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点位的数量和分布是否完全满足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核实具体采样点位置与上报信息是否相符,并对其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水样采集点,主要看其附近是否有其他污染源汇入。
4.2 全面审核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一方面,根据区域环境质量多年来的整体情况或变化趋势,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核实异常或可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实地查看监测站是否保存了一年以上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调阅环境质量监测原始记录,查看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人为修正数据现象;对自动监测系统,要查看采样仪器数据、中控机数据与上报数据是否一致。
4.3 开展环境质量现场抽测或调查性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空气,可利用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或采用手工监测方式,对全部或部分监测点位开展现场比对监测;对于重要或敏感的水质断面,可采取上级监测站与下一级监测站共同采样,分样分析,分别报出监测结果的方式开展督查,并分析双方数据的可比性,确定误差来源及解决办法。
结束语
对环境质量进行测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依据。在测量的工作中,一定要确保测量的方法得当,目前我国各地的监测在仪器上有较大的差异,使测量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再加上各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不合理,规避了重点的监测区域,使监测的数据缺乏准确性。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的督查管理,对监测的方法和数据进行监督管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有效进行,并且使环境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查力度,为环境的质量监测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廖岳华.关于开展环境质量检测核查的思考[J].中国会议,2013(8).
[2]王帅,丁俊男.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
关键词 区域污染指数;网格化;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073-0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就其根本而言,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每个地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与途径必然不同,各地区须根据区域特征探索合适而有效的建设模式。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即是笔者针对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分异区域所尝试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方式。
1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所谓网格化管理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1],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各个方面。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污染源控制为主要手段促使辖区环境质量达到相关环境标准的过程。对于行政辖区面积较大的区域,上述环境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依赖于不同环境状态地块环境责任的分解与措施细化,网格化环境管理的理念即由此而来。
1.1 体系目标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旨在逐步建立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运转机制,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的转变。具体目标为:
(1)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因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2)以环保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为依据,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基层辖区的环保主体作用,在最基层的行政单元开始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
(3)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将各网格内的建设、市容、水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支持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各执法、管理部门联合互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与建设新体系,并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4)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
1.2 构建步骤
(1)网格划分与分级。网格划分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环境管理网格单元划分的主要依据,结合各地块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评定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
(2)设定网格环境目标。针对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根据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3)细化网格环境保护与建设计划。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相应整治措施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4)制定网格化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估体系。设置覆盖各网格地块的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格,跟踪监测各网格环境质量变化。对网格内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整治与分级监管。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推行落实各级网格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各块网格目标责任人。各级领导对网格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等级提升目标负责,组织实施各块网格的具体任务。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1.3 控制与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因此如何能够动态地调用各网格单元的资源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网格化管理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各网格单元间的信息交换,更重要的是对各网格单元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控制。环境管理的网格化为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提供了直接依据。不同污染程度的网格地块宜采用不同程度的发展模式:重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应禁止发展,中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限制发展,轻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控制发展,环境合格的网格宜适度发展,环境优良的网格宜优化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2 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应用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基地,地处上海市东北部,区域总面积293km2。近年来,宝山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区域总体产业结构定位偏重、历史污染遗留问题严重等原因,地域分异明显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根据区内环境现状差异明显的特征,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根据不同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以镇、街道为一级边界、以不同功能区域为二级边界、以地块现状和建设进度安排的差异为三级边界,将全区划分为150个网格。综合各网格环境差异化因素,根据各地块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矛盾4方面因素核算各网格区域污染指数RPI(Regional Pollution Index ),并按RPI值将全区150个网格划分为5级区域:Ⅰ级为环境优良区域,Ⅱ级为环境合格区域、Ⅲ级为轻污染区域、Ⅳ级为中污染区域、Ⅴ级为重污染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图1和表1。
注:水环境质量按水质标识指数评分,此为上海市统一应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式。其参与评价的指标有CODCr、BOD5、氨氮、总磷、DO。
结合第三轮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为全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设定了2008年网格升级目标,实施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根据环境现状划分的150个网格中选取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网格,以各镇、街道、工业区为主体,整合资源,以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采取整体改造、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逐年逐块提升区域网格环境状况,实现区域环境网格等级的提升,消除Ⅴ级网格,减少Ⅳ级和Ⅲ级网格,维护和改善现有Ⅱ级和Ⅰ级网格,最终实现向Ⅰ级和Ⅱ级网格趋同的目标,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管理部门正根据不同网格等级提升的要求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的不同模式,试图建立运转顺畅、高效的管理系统,将各项环境因素纳入有序的可控状态,在充分挖掘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会管理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其在环境分异明显区域开展环境管理的特殊作用。
3 结 论
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的同时,为从最基本行政单元实现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平台。网格级别目标成为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网格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与开发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环境状况差异较大的行政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不失为一种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和谐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Tuecke S.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omputer,2002,35 (6) :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 [J].系统工程,2005,23(3),1~7.[Zheng Shiyuan,Xu Hui,Wang Huanchen.A Survey of Grid and Grid Management [J].Systems Engineering,2005,23(3),1~7.]
Study on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I Chun1 WEI Lian-guo2 WANG Xia-bo2
(1.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2.Bao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Shanghai 201900,China)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成果应用
1、靖安县环境监测基本结论
靖安县开展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其中环境空气采样12个点位,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获有效数据1220个;地表水设立25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pH值、化学需氧量(CODCr)、溶解氧(DO)、氨氮(NH3-N)、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等7项;交界断面监测项目:pH值、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氰化物总铜、总锌、总磷、总氮、氟化物、总汞、总镉、硫化物、挥发酚等24项,共获有效数据452个;交通噪声监测布点5个,获有效数据5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49个,网格尺寸为550×550(米×米),获有效数据49个。经过监测,得出以下结论:
1.1空气环境监测基本结论
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20Lmg/m3、0.0108mg/m3、0.0398mg/m3、0.081 mg/m3,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空气污染季节性变化总体上呈现3、11、12月份较高,5、7、9月份较低的现象。
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1.3,属于清洁级别。
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根据四项污染物的评价结果,污染排序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
1.2地表水监测基本结论
在地表水监测中,各监测断面各监测指标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体标准。
2012年监测断面各监测指标均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与2011年相比,部分指标有所增加,总体水质保持良好。
辖区内各断面污染负荷排序为:水口乡最高,雷公尖乡断面最低;各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低于0.8,总体水质良好。
1.3噪声监测基本结论
(1)交通噪声
靖安县道路交通噪声等效A声级的加权平均值为61.8dB(A),低于国家噪声控制标准。各主要交通干道均低于国家噪声控制标准,清华大道低7.7,后港路低8.3,东方路低8.4,石马路低8.6,沿河路低8.8,我县道路交通噪声环境状况良好。
2013年,靖安县产生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动车、建筑施工。影响交通噪声的主要因素为车流量、道路路况及司机的自身素质。后港路一些路段路况不好会出乱鸣喇叭现象,清华大道是进出靖安的主要道路且道路两旁有建筑施工,因而噪声相对较高,而石马路、沿河路车辆行人相对较少,噪声相对较低。
(2)区域环境噪声
采用网格布点法对整个辖区内的49个监测点位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网格尺寸:550×550(米×米),获取数据49个,2012,该县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为51.8dB(A),较2009年增加了0.3dB(A),但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情况良好。
区域噪声污染原因主要是县城正在进行城区规划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噪音。其次是区域车辆噪声,随着居民保有车辆数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噪声的提高。
区域环境噪声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度较高。近年来,因之引起的纠纷事件不断,通过区域监测,明确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质量评价数据依据,为指导今后保持环境质量指明了方向。
2、针对该县基本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2.1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保持环境空气质量,应致力于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扩大管道燃气普及率,城区内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对原有燃煤锅炉要按计划逐年淘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部改造更换为清洁能源,对一些污染重,收益小的锅炉予以拆除。加大整治饮食服务行业的油烟污染的力度,督促完善油烟净化设施,对一些新开发住宅楼盘,应预留排烟管道或是预留餐饮业发展位置。
二是加强对机动车辆尾气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鼓励和支持使用优质燃油,加强对过期车辆的报废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三是加强工业园区的监督管理,抓好除尘、脱硫治理工作,积极推广低硫煤和清洁能源,鼓励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禁燃区锅炉改造工作。
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道路绿化工作,提高我县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五是加强对市政建设、建筑施工、房屋拆迁的管理,提倡文明施工。
六是对余土、垃圾清运采取封闭、洒水等措施,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2.2水污染防治对策
一是加大力度做好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保持维护工作。对沿岸的排污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对沿岸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增加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尤其要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做到雨污分流,以加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水量和减轻进水浓度,提高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使污水处理厂能充分发挥净化污水作用。
二是继续加强污染源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我县废水排放达标率。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污水处理设施要确保有效运转,坚决杜绝偷排、直排等违法现象。
2.3噪声防治对策
一是大力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的综合整治。采加强建筑施工、房屋装修噪声的管理,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二是继续加强区城路网建设和规划,改善路况,拓宽城区内各主要交通干线,缓解城区某些路段车流量拥挤状态,对车辆进行合理分流。